㈠ 韓國有究竟多少年的歷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韓國的這段早期歷史階段稱為「古朝鮮」時代。
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在這些部落聯盟中,位於鴨綠江中游的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國。高句麗富於侵略性的軍隊逐一征服了周圍的部落,並在公元313年甚至攻佔了中國的樂浪地區。
(1)大韓村考古成果擴展閱讀:
古代朝鮮半島歷史
從考古發現來看,朝鮮半島北部大量出土公元前4世紀以後的燕國明刀幣、戰國式青銅兵器,證實燕國的影響力確實已經及於朝鮮半島北部。
同時,朝鮮半島出土遺物從琵琶形銅劍逐漸發展為細形銅劍,粗紋鏡逐漸發展為多紐細紋銅鏡,無紋陶器逐漸發展為受中原影響的灰陶,鐵制農具為代表的鐵器亦開始從中原傳入朝鮮半島,因此一般認為從公元前4世紀以後的朝鮮半島就進入了「早期鐵器時代」。
中國西漢初年,燕王盧綰叛亂失敗,其部下燕人衛滿從漢朝境內逃亡朝鮮半島,並於公元前194年篡奪了被認為是箕子朝鮮的當地政權,自稱朝鮮王,史稱衛滿朝鮮,並征服了真番、臨屯等朝鮮半島北部的部落。
在現代,朝鮮半島對於三個古朝鮮政權的存在與否取捨不同。對於檀君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則將檀君當做真實人物、將檀君朝鮮視為信史,將其年代上推至公元前30世紀,甚至宣布挖掘出了檀君陵中的檀君遺骨。
韓國雖然也崇拜檀君,但其主流學界則視之為傳說。對於箕子朝鮮,南北均否認其存在。對於衛滿朝鮮,南北均承認其存在。朝鮮強調「滿」(即衛滿)並非盧綰部下,而是古朝鮮的邊境將領。
韓國主流學界則認為衛滿雖為中原人並征服了朝鮮半島北部,但「魋結蠻夷服」,遵從了古朝鮮的習俗,故應將其政權視為自己歷史,同時認為衛滿朝鮮是文獻記載中朝鮮半島最早的國家。
㈡ 三韓的歷史爭議
三韓被認為是城邦式的鬆散聯盟。城邦的統治階級被認為是政治和薩滿教的混合體。每個城邦都有其自身的統治者,但無證據表明世襲制度的存在。
辰韓沿用了辰國的「辰」字。 弁韓的另一個稱呼「弁辰」也使用「辰」這個字。另外馬韓的統治者在一段時間稱自己為辰王表示對整個三韓的統治。
馬韓是三韓中最大的一個,由54個城邦構成。大致位於全羅道,忠清道和京畿道。後來百濟統一馬韓。
辰韓主要位於洛東江以東,由12個城邦組成。其中的一個城邦後來吸收了其它城邦發展成新羅。
弁韓由12個城邦組成,發展成伽倻後被新羅吸收。弁韓位於洛東江以南和以西。
地理
三韓所在的具體位置存在爭議。不同時期,三韓的邊界也不斷的變化。《三國史記》說馬韓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後被高句麗佔領。辰韓位於後來新羅的位置。弁韓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後來被百濟佔領。
三韓的村莊一般建在深山峽谷,以防衛外來入侵。戰爭期間往往建有城堡。每個城邦的規模與目前韓國的鎮相當。
典籍和考古發現顯示三韓通過河流和海洋進行遠程運輸和貿易。靠近海洋與河流的辰韓和弁韓是當時國際貿易的佼佼者。
技術
制鐵技術在三韓時期傳入朝鮮半島南端。弁韓的制鐵技術很高,其鐵制盔甲和兵器出口到東北亞各國。
鐵制工具使農業耕作更加容易,從而也促進了朝鮮半島的農業發展。全羅道在當時已發展成水稻生產中心。
對外關系
高句麗崛起之前,三韓的貿易夥伴主要是朝鮮半島北部的漢四郡。存在時間最長的樂浪郡似乎與三韓的每個城邦都有聯系。雙方最初是政治貿易關系。三韓通過朝貢得到漢朝的冊封和禮物。每個城邦的統治者會得到一個印章代表其與樂浪郡進行貿易的權利。據《三國志》記載,曹魏滅亡後,樂浪開始向三韓普通平民發放印章, 印章故失去意義。
三韓與漢四郡有著廣泛的貿易往來。朝鮮半島各地都有漢朝的錢幣出土。漢四郡從三韓購買的主要是鐵器和蠶絲。三韓則從漢四郡那裡換來奢侈品。2世紀以來,中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消弱。辰韓和弁韓地區開始用鐵當作錢幣。
除了中國,三韓的另一個貿易夥伴是日本。日本主要是用銅器來換三韓的鐵器。
中國典籍中的三韓
《後漢書·東夷列傳》第七十五:「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余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
雖然韓半島古代國名多變,但是「韓人」、「韓民」之稱一直在民間延續,在中韓兩國的法律文書中也時有出現,比如:19世紀80年代的《清·朝水陸貿易章程》中就有「華民」、「韓人」之稱,19世紀90年代中期清國皇帝對日宣戰詔書中也有「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之稱。
在甲午戰爭清國戰敗後,在《馬關條約》中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獨立,1897年,朝鮮王宣布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進入國號,han這個音在韓語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絕大多數民族都喜歡選寓意好的或者有紀念意義的名稱作為國名、族名。
後裔的現狀
朝鮮半島的三韓後裔,分為了兩個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半島北部)」 和 「大韓民國(南韓)」。
朝鮮半島以外的韓裔,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美國、俄國、歐洲等地。
早年移民中國大陸地區的三韓後裔,被稱為「中國朝鮮族」。
三韓後裔在世界各地的分布為:
大韓民國:48,970,969〔當地稱呼:韓民族〕詳見:韓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21,687,550〔當地稱呼:朝鮮族〕詳見:朝鮮
美國:2,057,546〔當地稱呼:韓裔〕詳見:韓裔美國人
中國:2,043,578〔當地稱呼:朝鮮族〕
日本:660,214〔當地稱呼:韓裔〕
俄羅斯及其他前蘇聯共和國:486,857〔當地稱呼:高麗人〕
加拿大:110,000〔當地稱呼:韓裔〕
拉丁美洲(主要在巴西):100,000〔當地稱呼:韓裔〕
總計:74,616,714
㈢ 尋 一部韓國科幻片...我幾年之前看到的,至今很懷念
2009迷失的記憶
㈣ 介紹下韓國的歷史 具體要高氏高麗時期的、還有韓國廣開土大王 被稱為好太王的高談德、
史前時期
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
辰國
辰國被是三韓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聯邦制的國家。從辰國能與衛滿朝鮮抗衡並能派特使到漢朝的角度上看,辰國應存在穩定的中央集權。三韓中的辰韓沿用了辰國的名字。馬韓曾宣稱自己是辰國之王。
箕子朝鮮
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朝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箕子朝鮮在公元前2世紀才被衛滿朝鮮取代。
衛滿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滿朝鮮。
前三國時期
這一時期鐵器被廣泛生產和運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北部主要分布著扶余、高句麗、沃沮、東濊等部落國家。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其中的真番、臨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一其周邊國家,後又吞並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三韓聯盟。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
三國時期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 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 百濟由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百濟吞並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 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並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並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統一新羅時期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域抵達黃海。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聯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670-676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新羅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權,定國號「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於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高麗王朝時期
918年,後高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993年,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按協議與宋朝斷交,並獲得鴨綠江以東故地。並在以後兩次戰爭中擊退契丹的入侵。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蒙古則答應撤軍。元朝建立後,不肯降元的三別抄繼續發動抗元戰爭;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時期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23年,朝鮮擅自廢國王琿立新君,明登萊巡撫袁可立主張「待中國更立」。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忠武公李舜臣將軍顯忠祠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朝鮮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1894年,朝鮮爆發內亂,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朝鮮純宗。 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朝鮮半島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首爾)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喚起人民的反抗意識,民眾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 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現代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託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解放,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38°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於分裂狀態。。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韓國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面臨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在這時,朝鮮領導人向中國政府請求支援。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幫助朝鮮作戰。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與朝中方面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雙方最終決定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軍隊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以監察朝韓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韓國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韓國駐軍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
㈤ 韓國歷史的問題
韓國古代王朝的統治范圍竟然覆蓋了上海?日前,一篇在網上流傳的《韓國史》地圖竟將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大部分領土劃入古代韓國的版圖內。對此,韓國駐滬領事館方面回應說,該書並不代表韓國歷史界的主流觀點。
古代上海竟在新羅國
根據史書記載,古代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存在著兩個古代王朝:新羅、百濟。而北部則是領土跨越鴨綠江兩岸的高勾麗。後來百濟和高勾麗相繼滅亡,新羅基本上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一。
但在林均澤所著的《韓國史》標記的地圖內容卻與歷史相差甚大,書中中國地圖竟然用三種顏色分為三個國家:百濟、新羅和唐朝。其中的百濟除了統治整個朝鮮半島外,還統治中國華北和西藏,而上海、江蘇、浙江在內長江以南的中國區域則標記著「新羅」,表示這是新羅的統治區。而雲南、四川部分地區,地圖中用紅顏色在這塊小小地區標著「唐」。另外,該書的作者在描述三國割據結束後,統一的新羅王朝甚至還成立了安西都護府、安東都護府這樣的政府機構。
該書在敘述中國宋朝時期的東亞歷史時,高麗成為當時東亞版圖最大的國家,北起今天俄羅斯的遠東部分,南至中國雲南。而當時的宋朝則被描述成為只統治兩廣、福建、湖南等幾個省的小國,統治中國北方的契丹(遼)的位置卻被作者放在了大西北。
地圖謬誤引網民不滿
《上海商報》8日報道說,一些看過此帖的中共網民紛紛留言質疑該書的真實性。一些網民表示,該地圖連一個稍微懂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是錯誤的,單就安西都護府、安東都護府的位置來說,安西都護府在歷史上是唐朝治理新疆的政府機構,而書中卻把它說成新羅王朝統治西藏的機構;而在描述宋朝時期的東亞時,西夏王朝和大理王朝在地圖上竟然消失了,所在的位置竟然被高麗王朝取代,事實上當時高麗王朝的位置就是在朝鮮半島。
對於這本書錯誤之極的歷史觀點,很多網民表示氣憤的同時認為,林均澤作為一名歷史類圖書的作者,製作這樣的地圖太誤導讀者了,同時也是對歷史的極不負責。
上海大學文學院的一名歷史系教師表示,韓國古代王朝統治中國的說法完全是一派胡言,歷史上韓國的古代王朝領土范圍也從未超越過朝鮮半島,更不用說統治上海了。
韓方回應:僅屬個人觀點
近日,韓國駐滬領事館的文化與新聞領事通過工作人員表示,《韓國史》的確存在,是韓國書鎮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韓國國內售價為兩萬韓元。工作人員說,《韓國史》的作者確實是韓國的林均澤教授,他現年69歲,是韓國大田大學的哲學系教授,目前已經退休,專門研究古代韓國歷史。
韓國駐滬領事館方面認為,林均澤教授以及《韓國史》的歷史思想觀點不能代表韓國歷史文化界的觀點,並非現在韓國的主流思想。至於對這本書的個人看法,韓國領事館相關人員表示沒有看過,因此無法對其作評價。
針對教科書的說法,領事館的工作人員介紹,林均澤的《韓國史》並非是用於學生教育的教科書,而是反映林均澤個人觀點的一般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