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寧波市布政服裝加工廠轉讓
一、清朝內閣與軍機處的設立
1.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廢除
清統治者入關前,曾有「議政王大臣會議」,由八旗的諸王和總理旗務大臣組成,凡朝廷的軍國大政,都要由它討論和決策。這說明,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滿洲貴族控制朝政、維護自己利益的特權機構,這必然同封建的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發生矛盾和沖突。所以清王朝統一中國後,封建皇帝便通過允許蒙、漢大臣參加議政和設立內閣等辦法,逐步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並最終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明令正式予以裁撤。
2.清內閣的設立
清朝入關前,朝廷設有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分掌記注皇帝起居、編立史冊、撰寫實錄、草擬國書制敕及為皇帝進講等。內三院設大學士、學士等,可參預國家機要。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改內三院為內閣,設大學士,加殿閣頭銜,滿漢各半。並且仿照明朝制度,規定凡各處官員上呈的奏章,先由內閣代擬批旨(替皇帝擬出幾種處理意見),再進呈皇帝;對於皇帝的詔令,也由內閣下達六部等衙門執行。開始時,由於規定大學士僅為五品官,至使內閣的權勢反而低於原內三院。但是由於清朝皇帝利用內閣抑制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勢,使內閣的地位不斷得到提高。雍正時,內閣大學士的官位品級升為正一品,成為朝廷的最高級官員了。不過,自軍機處成立後,取代了內閣的許多職權,內閣官員也只是處理一些例行公事了,這時的「大學士」也成了文臣的一種榮稱。
3.關於南書房
南書房在乾清宮的南廡,原是康熙皇帝讀書之處,後來又選召翰林等官入內當值,稱為「南書房行走」。康熙皇帝在閑暇時,便由他們陪侍賦詩作畫等,進而參預機務,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令,一度成為發布政令之所在。不過,南書房只在康熙帝時才具有這種特殊地位。
4.軍機處的設立
雍正七年(1729年),正值清軍在西北與准噶爾部作戰,為了能及時處置軍情,遂在內廷設軍需房,直接轉達前線軍情及皇帝旨意,這樣既可省去內閣的復雜手續,而且不易泄密。後又稱軍機房,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其職權也擴大為參預全部軍國大政。由於軍機處轉達皇帝旨意、處置政務效率高,使得皇權專制達到最高峰,所以盡管它不是正式官署,卻一直保留下來,並在清朝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軍機處設軍機大臣,稱為「軍機處行走」、「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定員,多者六、七人,一般以特選的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充任,清末也有親王入選。領班的軍機大臣叫作「首揆」。
軍機大臣在軍機處輪班值日,准備皇帝隨時召見,商議軍國大政。軍機大臣也要根據皇帝意見擬定諭旨,發布到有關部門,叫作廷寄。當時,內閣發出的各種文件叫「明發」,相比之下,軍機處的廷寄較明發具有勤、速、密的突出特點。
對於資歷淺的軍機大臣,授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其地位稍低,班次在後。軍機大臣的僚屬稱為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主管軍機處的日常文書工作、撰擬諭旨、文稿等。
二、其它中央行政機構
清朝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置和職掌,如六部、九卿、五寺、二監等,都和明朝一樣,只是理藩院為清朝所特設。
理藩院,設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專門掌管蒙古、西藏及新疆各地少數民族事務。此外,理藩院也分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務,如設俄羅斯館等,直至咸豐時才把外交、通商等職掌劃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三、清朝的都察院
清朝的都察院同明朝一樣,是全國最高監察機構。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為正、副長官。明朝作為獨立的監察機構六科給事中,在清朝歸並入都察院。
清朝把全國劃分為十五道監察區,都察院設十五道監察御史分掌稽核各道的刑名案件等,並且有權稽察在京各衙門事務。
都察院還在京城設五城察院,分東、西、南、北、中五城,每城設一衙門,以巡城御史為長官,專察京城地方的機構和官員。
此外,清朝督察院還設有宗室御史處,專門稽察宗人府事務;設稽察內務府御史處,專門稽察內務府事務。
四、清朝的地方官制
清朝的地方行政機構一般可分為省、府(州、廳)、縣三級。
省一級的最高軍政長官為總督、巡撫。總督和巡撫在明朝都是屬於都察院的差遣職官,在清朝則成為正式的地方高級官員了。
總督一般管轄兩省至三省,但四川總督就只管四川一省。總督例兼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這就使他掌握了數省的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總督又可稱為「制軍」、「制台」。
巡撫為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銜,這樣便有權統管全省的行政、軍事、監察等大權了。巡撫又可稱為「撫軍」、「撫台」。
督、撫之下設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財賦、民政。布政使又可簡稱藩台、藩司。
又設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監察以及驛傳事務。按察使又可簡稱臬台、臬司。
清代對於督撫、布政使、按察使,可合稱三大憲。
清初,布政使下設左右參政、參議,駐守在某一地方,稱為守道;又按察使下設副使、僉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稱為巡道。乾隆時裁撤上述參政、副使等官,專設分守道、分巡道,帶兵備銜,管轄府州,成為省和府州之間一級機構,叫作道員。在名義上,道應是省的派出行政機構。清朝還設立一些專業道員,如負責河務的,負責鹽、茶、糧等。
省下設府,以知府為行政長官,掌管一府的政務及所屬州、縣的賦役、訴訟等事。此外,順天府和奉天府,分別是京城和陪都,地位較一般府要高,設府尹為其長官。
還有與府同級的直隸州,直屬於省,以知州為其長官。有屬縣。又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有直隸廳,直屬於省,以同知、通判為長官。
府下設縣和散州。縣是地方行政的基層組織,長官為知縣。散州多是因地而特設的,也以知州為其長官。
五、清朝末年的官制改動
清朝後期,西方帝國主義闖進了中國的大門,他們借口通商,一步步侵奪中國的主權。這時一些人想通過變法維新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新的形勢迫使清政府對封建的職官制度不得不做某些調整。政府部門有增有減,有的改名。但是已經絲毫不能挽回整個封建制度的垂死命運了。
六、清朝的爵祿品級和官員服飾
1.清朝的封爵
清朝的封爵分為王爵與世爵兩套。王爵也稱為顯爵,是封給滿族宗室的,最初為十二等,乾隆時增為十四等。當然表中出現的只是體現了名號上的等級差別,並非實指。另一套世爵是封給功臣貴戚的。這些爵位中,有的又再分為一、二、三等。清朝取消了勛,有些勛名用於爵名了。
2.清官的品階
清朝文武官員都分為九品,每品有正、從,共十八級。清朝的文武散官官階也是十八級。由於品級的不同,朝廷授官的規格、使用的授予文書形式也不同。 見本公子樓下的滿清官職一帖。
3.清官的俸祿和服飾
清朝官員無論滿漢、文武,其俸祿一律按品級定高低,以俸銀和祿米發給。在外武官不支祿米,摺合薪銀發給。官員們除了正俸外,還有皇帝賞賜的「恩俸」以及養廉銀等。
清朝官員的服飾與過去有較大區別,官員的服色不分品級,只有皇子和特別賜允的親王、郡王可用金黃色,百官袍服一般為石青色或紺(深青帶紅)色。清朝官員服飾的重要區別在於「頂子」和「補子」。頂子是指帽頂上的帽珠。不同品級的官員,所用帽珠的質料也不同。當官員被罷免時,首先要摘去頭上的帽子,因為帽珠是他的身份的重要標志。
清朝官員在袍服外面要罩一件襟褂,叫作補褂。補褂的前胸和後背各有一塊綉成的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的圖案是文官為鳥類,武官為獸類;御史監察系統的官員則不分官品,都綉獬豸(音謝致),因為傳說這種神獸能辨曲直。
此外,清朝高級官員帽頂後面還拖著一束孔雀翎毛,稱為花翎。翎上的圓圈狀花紋叫眼,於是又以眼的多少顯示等級,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自唐朝以來,明黃色(淡黃)成為皇帝的專用顏色,這是出於五行說以中心屬土,色尚黃的理論。
由於清統治者信奉佛教,佛教的念珠也影響了清朝官員的服飾。清朝規定,官員在穿朝服時,都要在頸項上佩帶108顆圓珠,稱為朝珠。不同品級官員的朝珠質料與穿珠絲線的顏色也都不同。
參考資料:<a href="http://www.xy9999.net/print.asp?flag=news&id=665" target="_blank">http://www.xy9999.net/print.asp?flag=news&id=665</a>
清代官階
一、官員的品級:
清時官階分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從之分,所謂「九品十八級」。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1、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2、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4、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6、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8、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省知州;(武)守備
10、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11、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12、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衛千總
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編,各部院七品筆貼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14、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貼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16、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貼式,縣主簿;(武)外委把總
18、從九品——(文)翰林院待詔,刑都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19、末入流——(文)京、外縣典吏,驛丞,河泊所所官;(武)無末入流
二、官員的服飾
品級——頂戴—————————蟒袍————補服(文/武)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鶴/麒麟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錦雞/獅子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鷳/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鷺鷥/彪
七品——素金頂————————五蟒四爪——(溪鳥)鳥和(束力鳥)鳥/犀牛
八品——起花金頂———————五蟒四爪——鵪鶉/犀牛
九品——鏤花金頂———————五蟒四爪——藍雀/海馬
末入流—鏤花金頂———————五蟒四爪——黃鸝/無
三、官員的稱呼
大學士—————中堂
太子少保————宮保
吏部尚書————天官、冢宰
禮部尚書————大宗伯
戶部尚書————大司徒、大司農
刑部尚書————大司寇
兵部尚書————大司馬
工部尚書————大司空
左都御史————總憲
左副都御史———副憲
通政使—————銀台
御史——————侍御、都老爺
郎中、員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總督——————制軍、制台、制憲、督憲、部堂
巡撫——————中丞、撫軍、撫台、撫院、撫憲、部院
河道總督————河台、河帥
漕運總督————漕台、漕帥
學政——————學台、學院、學憲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東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訪、西司
鹽運使—————鹽司
道員——————道台、觀察
知府——————太守、太尊、黃堂、五馬
同知——————二府、分府、司馬
通判——————別駕、三府
知州——————牧、刺史
州同——————州駕、州司馬
州判——————別駕、州司馬
知縣——————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學官——————教官、校官、學老師
縣丞——————左堂、二尹、捕廳
主簿——————三尹
吏目——————捕廳、右堂
典史——————捕廳、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檢——————捕廳、巡政、分司
提督——————軍門、提台
總兵——————總鎮、鎮台
副將——————協鎮、協台
另:
正一品——文官: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
武官: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武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官: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
武官:副將
正三品——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武官:參將
從三品——文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
武官:游擊
正四品——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員
武官:都司
從四品——文官: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
武官:城門領
正五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
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官:守備
從五品——文官: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
各省知州
武官: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文官: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
京縣知縣、各省通判
武官: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
武官:衛千總
正七品——文官: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
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
武官:把總
從七品——文官: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
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官: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
武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訓導、州訓導、縣訓導
武官: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官: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簿
武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官:翰林院待詔、刑部寺獄、州吏目、巡檢
武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官:京縣典史、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
武官:無
我國清代文武官員穿著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正中均綴飾一塊綉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又因絲綉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採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綉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而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各級官員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綉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綉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厘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厘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綉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綉,色彩艷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採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綉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綉單只。
明代的補子只飾於前胸後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
綴綉在清代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它只不過是綉工的復雜程度和顏色的差別。補子隨著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官員所綴綉的補子圖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採用飛禽飾樣,武官採用走獸圖案,用以顯示出武官的威武氣勢。而官員的元配夫人為朝廷命婦,亦可隨夫婿官階,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
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於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官員。
文官綴綉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口若懸河為鷺鷥,七品為(氵+雞)(氵+束+鳥),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武官綴綉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綉獅,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品綉彪,七品綉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是綉犀牛,九品綉海馬。
清代的補服制度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堯的兒子因穿了四團龍補服一項,在給年羹堯定罪時,就有這一項:「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順禮也。」
當時,也有官員因自己的職位低,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綉工製作的。加工廠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製作比自己官職高的補子,但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發生。製作這些補子的機構,是皇家專門織造綢錦緞的織造衙門。皇家織造衙門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們用各種綉絲彩料,運用和繼承精湛的織綉技術手法,織綉出了譽滿天下的傳統服飾。這些補子如今已成了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了。
❷ 古代封王的等級,比如親王,郡王
以前稱王
北周:初置開國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五等爵後據《周禮》改制,置【親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十一等爵。
隋文帝置國王、郡王
唐朝,分親王、嗣王(承襲親王的為嗣王)、郡王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晉至宋,封爵的承襲分為世襲罔替、世襲兩種,前者在承襲時按原爵承襲,後者承襲的時候要比照被承襲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襲。
元朝,王爵唯皇族、蒙古貴族可封,宗室封親王、遠支宗親與貴族封國王
明朝,王爵為皇族專享(開國諸大將死後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襲罔替: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
親王:皇嫡長子立為太子,皇帝諸子年十歲立為親王,有封地,故又稱藩王,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二十歲就藩.
郡王: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 親王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 所有爵位世襲,永遠有別於齊民。
自親王以下,不再食租稅而領取歲支祿米。
親王封號一個字,如周王,燕王等。一般在親王死後由皇帝賜予謚號,稱呼時採用封號加謚號假王的方法:如朱樉,封秦王,謚號愍,習慣上稱為秦愍王。
郡王封號為兩個字,如靖江王,寧靖王等。
對於朝貢國,一律封為郡王,如朝鮮王,越南王,日本王等。
❸ 請問中國古代王爵的等級排位
從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
徹侯、關內侯、大庶長、駟車庶長、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長、左庶長、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裊、上造、公士。
西漢以後,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並存,一直延續到清代。
(3)世爵轉讓擴展閱讀:
封爵制度
爵位與封建制度密切相關,是歷代君主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而實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
封爵分功封與恩封。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襲罔替」——輩輩長子承襲爵位不降級。
滿族人入關後,有睿、禮、鄭、豫、肅、庄、克勤、順承八家功封的王是「世襲罔替」的,俗稱八家鐵帽子王。
恩封的爵位則是長子承襲時,輩輩經父親下降—級爵位。但是親王之子孫降到奉恩鎮國公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孫降到奉恩輔國公為止;貝勒的子孫降到不入八分鎮國公為止。
貝子的子孫降到不入八分輔國公為止;奉恩鎮國公子孫降到鎮國將軍為止;奉恩輔國公子孫降到輔國將軍為止。
❹ 天津帽子王在青海省西寧市有經銷嗎
滿清封爵從威爾士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十四等,其標題是不遺傳的,每一個世界第一降。沒有宗室貴族的稱號叫做「散宗室,四種產品頂戴。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威爾斯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王克勤郡王八口村,但由於其祖先的偉大壯舉,已降低守則「,俗稱所謂的」鐵帽子王世襲封。 「如果」鐵帽子「獲罪奪大其旁支襲爵。在桌子上的君王標題上列出的擬議活動慶祝或設置國王的節日儀式,是保持王勵勤生境。清代,有四個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以下八個軍功印章「鐵帽子:
王勵勤
?開始關閉和碩親王強烈的儀式上代表好,祖先。代善是SEITA祖努爾八十八的第二個兒子,他的英勇運動與清代四方作戰,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代死亡後,代善和其子-岳托擁有太極來的寶座,的「清太宗崇德(1636)成的封閉和王勵勤王碩。太極的死亡的第一年代表李福臨皇帝良好的主持下,。代表好順治死了五年,40配享太廟。後代著名錫爵乾隆三十年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趙廉是在王室的知名學者,「嘯亭雜錄」傳世由於濫用部長趙廉勝大。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的死亡。禮親王世爵共10個世界,12人襲爵,2勝大。
睿親王
?14分,多爾開始封閉的祖先SEITA祖努爾八十八。多爾袞勇敢的禮物,以打擊「墨爾本根戴青,崇德的標題王子銳。太極的死亡,他的整體情況和禮親王第一年代表良好的子,福臨太宗立法登上王位。順治的多爾的第一年,北京,安撫人心,以發展的招數系統其實是清初的最高統治者。多爾已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39歲,在探險的道路上,靈柩回京,順治親自在東直門迎接。多爾去世後的「義皇帝,謚名」到「壇,太廟。後來攻擊襪子薩哈,強奸各種非法稱號,取消稱謂,開除宗室,並摧毀墓,進入官員的家庭財產的人員,因為沒有人討論此事感。高宗弘歷,三十八個多年超過一百年,乾隆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43年的水平反復,王珏,爵士追謚,享受太廟稱為「忠誠」的世襲壟斷的智慧,沒有一個孩子落後繼承鐸。同父異母的弟弟睿親王世襲轉讓的標題共有11個世界,是不是賦予一個八王總。
河南王子
?開始封閉祖先SEITA祖努爾八十八15分鐸。都鐸王朝太宗時,大凌河打破師明軍祖大壽,從明代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他帶領他的部隊奪取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死於天花病,乾隆四十三年,與享太廟。河南親王世爵傳9世13王,其中兩奪大。
肅親王
?開始封祖豪格,清太宗長子肅親王武肅親王崇德元年封因電力的兒子。為首的軍隊清軍入關遠征四川,陝西,破壞罷工李自成,張賢哲議員殘余。豪格和多爾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拘留,死在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修復,恢復完整的謚蘇武王子。乾隆四十三年,與享太廟。去年甘肅王子山崎晚清任財政部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逃往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於1922年去世。甘肅親王世爵通過9 10國王的世界。
庄親王
?開始封祖清太宗皇太極五子誠澤宇親王碩塞。許多祭司,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另一支軍隊打破了弘光皇帝朱松南京囚犯的主插頭。順治十一年碩塞死,他的兒子襲爵改號威爾士村莊。庄親王總轉讓的11景,包括八兩奪爵。
鄭親王
?為鄭親王Jierhalang封閉的祖先開始,他是清朝的侄子(努爾夏紅豎耳哈齊,年輕的六弟子)是唯一的非皇室的直系後裔。 Jierhalang從征,蒙古,朝鮮,到崇德元年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年間,乾隆43年的死亡與享太廟。王朝肅順等八,二十六個年年底,中國西峰,咸豐11中國的文宗死,最終和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約好評襄,行政王大臣管理國家事務。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年底,中國給自己的。鄭親王世爵共10世界17王。其中五韓??元大。
克勤郡王
?開始封祖王勵勤代表的好兒子岳托。他的童年,他的父親祖岳托運動成功撈著太宗崇德王子稱號的第一年。岳托英勇作戰,但傲慢的性格,曾多次被申斥,封爵兩度被減少到貝子,免費的唐太宗兩個他們的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擊的g,山東濟南,崇德三年死於軍。詔封克勤郡王,朝乾隆四十三年,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通過13世界17國王,他們三人贏得大。
順承郡王
?封祖Leke的德洪森孫禮親王代善的開端。他的父親是產生良好的薩哈霍霍,薩哈劍拔弩張兼通,滿洲,中國,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的第三個孩子死亡,賦予英Leke的德洪森親王的第三個兒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南大一般情況下,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的水平。順城街郡王世爵傳10世15王,其中3勝大。
以下是四個世襲王子「,密封性好」:
怡親王
?開始封祖怡賢親王允祥。韻香子,祖師玄燁第13。封其為大師易雍親王王子元稹即位,死在雍正八謚為「良性」,但還特別在謚前加「鍾景程直秦沉干凈」八個大字,享太廟,乾隆集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恆襲爵,同治初立即和中國,肅順,端相當於八個顧命大臣之一。油政變親和王錚Duanhua王子。怡親王世爵轉讓八王。
恭王
?開始封祖親王恭鍾昕怡。 6,兒童易欣王朝。王朝約證明黃的第四個兒子義寧到下面的大系統,同時封奕欣王子。咸豐登上恭王結束後的寶座。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已經欣怡的大力支持。王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的政府,感謝新鮮的王子對養老金後,王珏,同治年間的遺傳後來是為了避免不再參與國家事務。光緒死於二十四年,欣怡超石廣生說,「忠誠」與享太廟。恭親王世爵通過3世界之王。
醇親王
?開始封祖王子醇賢,軒逸,軒逸是一個王朝,七子-1860,被稱為醇郡王,公主皇後的妹妹。同治11年來的王子的頭銜。同治死亡,沒有繼承人,他的兒子載添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雙退休金,王珏,世襲的新鮮王子。光緒十六年軒逸配享太廟,死亡,說:「皇帝本生測試的王子OL賢,」他的兒子載灃錫爵。到下面的大系統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之子溥儀,載灃監國攝政王。載灃於1951年在北京去世。
慶親王
?封祖奕匡開始。奕匡最後一個被稱為世襲罔替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多年的孫子,光緒下令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皇後稱號王子威爾士的60歲生日,贏得了信任的皇後,李,義和團會議共同主持。慈禧死後載灃行使行政控制,以紓緩親貴爭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打啟用袁世凱,清廷後清朝親貴殘頭為「賊子」退位。天津居民後,在1918年去世。王珏,只有一代,沒有足夠的遺傳性。
❺ 有知道寧晉世爵公館的契稅和維修基金是怎麼算的嗎
建設中。為了考察房子的建築質量,略懂建築的王先生到工地上轉了轉。這一轉讓他吃驚不小,他發現工地上擺放的鋼筋很多都存在質量低劣甚至假冒嫌疑。於是他聯系了記者再次前往該樓盤工地查驗。
王先生反映的涉嫌問題樓盤是邢台寧晉「世爵公館」。
世爵公館項目現場
據了解,該項目位於邢台市寧晉縣九灑大街以北、月城路東側,總建築面積179563.96平方米,10棟住宅樓,地上30 —33層,項目總投資40348萬元,由河北順澤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均價為每平方米3200元左右,目前大多都已預售出去。
9月18日下午,記者抵達寧晉縣人民法院東一百餘米路北的「世爵公館」施工現場。舉報人指著路東、西兩側被廣告宣傳語鋪滿的圍牆向記者介紹,路東、西兩側都是「世爵公館」的開發地。路西是1—4號樓,共4棟,還未開工;路東是5—10號樓,現在6——10號樓已開工,5號樓剛剛挖出了地基坑,全都是三十層上下的高層。假冒鋼筋就出現在這幾棟施工中的樓中。
記者先進入了5、6、7號樓施工現場(因為是兩個不同的建築商,所以用簡易牆從7號與8號樓之間隔開),看到7號樓正在打地基,6號樓已經建了十層左右。數部塔吊正在將地面的鋼筋一捆捆運送到施工點,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來到6號樓前,記者看到大量銹跡斑斑的鋼筋放在樓前空地上,隨即上前查看。令記者感到費解的是,這些鋼筋捆上並沒有懸掛任何鋼筋的生產廠家、型號、重量、批次號、捆號等出廠信息標簽,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三無產品」。
記者又來到7號樓後方存放鋼筋的地方。在穿過了堆放著數十卷沒有標簽的盤條後,看到了數十捆看上去很新的螺紋鋼,這些鋼材上只有一半左右有標簽。記者從標簽上了看到此鋼筋為燕山牌,產於河北鋼鐵集團宣化股份有限公司。於是取下了幾張標簽以備鑒定。
記者來到鋼筋加工棚里,一名南方口音的工人正在切割鋼筋。記者對其進行了簡短的采訪。
記者:「咱這鋼筋都是用到7號樓上的吧?」
工人:「對。」
記者:「現在用的這鋼筋質量怎麼樣呢?」
工人:「也就那樣,不好說。」
記者:「真假鋼筋好分辨不?」
工人:「太假了好分辨。像這種(指著地上的螺紋鋼)看上去特別新的,顏色發淺藍、發白的,粗細不均勻的就十有八九是假鋼筋,這種鋼筋存放不了多久就會生出大量的銹。真鋼筋顏色發暗,切口整齊,粗細均勻,短時間內不會產生大量的銹。另外,真鋼筋上大多都有廠家的三角形標志隔一米遠打一個到鋼筋體上,每根都會有。」
工人:「這種鋼筋體上什麼標志也沒有,我覺得不太真。」
隨後,因為兩輛卡車擋住了去往8號樓的路,9號樓正在打地基,記者便來到10號樓後。在這里也看到了大量鋼筋,此鋼筋與7號樓所用的鋼筋特徵一樣,也是燕山牌,產於河北鋼鐵集團宣化股份有限公司,記者也取下了幾張標簽以備鑒定。
就在記者要離開施工現場走到大門處時,看到牆角堆放著一堆白色的泡沫塑料,上懸「禁止煙火」字樣的牌子,不時有工人將這些泡沫塑料運往施工點。記者於是詢問了身旁施工人員其用途,得知是用來做防寒隔熱層的材料。為了辨別是否屬於易燃的物品,記者取下一小塊走出工地大門後,在路邊用打火機測試。結果用打火機一點就燃燒起來了。
記者曾了解到,國家多部門曾三令五申強調保溫材料要用阻燃物品,不許用易燃物品代替。2010年11月15日14時,上海餘姚路膠州路一棟高層公寓起火,導致58人遇難,另有70餘人受傷的慘痛事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事後發現事故現場違規使用大量尼龍網、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而「世爵公館」還在大量使用這種違禁材料。
為了驗證記者摘到手的標簽是否河北鋼鐵集團宣化分公司生產,記者專程前往宣鋼進行驗證。
在河北鋼鐵集團宣化分公司,生產計劃部幾位技術員對標簽進行了認真的對比核查。
通過對標簽的認真比對,以及到資料庫調取數據進行核查,一位技術員十分地肯定地告訴記者,這幾張標簽都不是他們廠出的,資料庫里查詢不到標簽的備份數據。
9月下旬,記者將此情況反饋給寧晉縣建設局,希望他們進行核查,給媒體和群眾一個答復,結果一直沒有得到該局回復。
❻ 古代分封王侯有哪幾種等級
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裡,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力的標志。秦以後的爵制(分賜爵與封爵),與先秦爵制的性質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濟權利。 先秦文獻中有關爵制的記載,主要見於《孟子·萬章下》。所舉周代爵稱,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禮記·王制》,則將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獻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確,學者尚存異議。但參照甲骨、金文資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詳,商制細節難明,只有西周至戰國時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稱與爵序。 商制,文獻所記有侯、甸、男、衛、邦伯,均屬地處王畿之外的「外服諸侯」。殷墟甲骨資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國征伐的敵國。它們的君長被稱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邊境和邦境內的君長,被分別稱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們是商王國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稱號的不同,反映了這些君長與商王關系的親疏差別。 有的學者認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稱,目前尚無定論。 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 王。在周王朝轄區內,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個別並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呂王、豐王等,都屬戎狄首領。春秋金文中的稱王諸侯,仍限於同周室關系較疏的蠻夷君長,即徐、楚、吳、越四國。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稱公,所見有周公、召公、畢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稱公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時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稱是侯。金文所見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諸侯,如■(燕)侯、魯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稱侯的異姓國君,除與周室關系非同尋常的姜齊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齊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後,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國,有鑄、陳、紀等。 伯。西周時代稱伯的諸侯,多為文獻記載較少的小國之君,有的是畿內封君,如榮伯、井伯、杜伯、單伯、散伯、徵伯、過伯、夷伯等。春秋時代明確稱伯的國君,主要有鄭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確屬於爵稱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獻中其他諸子,尚無金文印證。 男。《春秋》所見男爵僅有許國。1967年陝西長安縣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許)男所作銅鼎,證實許國國君的爵稱確為男爵。 戰國時期除楚國和越國早已稱王外,魏、齊、趙、韓、燕、中山等國也在戰國中期相繼稱王,突破了西周以來的諸侯爵稱。各國又先後進行變法,廢除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統治,並推行與之適應的爵制。三晉和燕、齊的爵秩等級,大體仍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執■,情況較為特殊。秦則從商鞅變法以後,實行獎勵軍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秦二十等軍功爵,累積爵級至關內侯(十九級)、徹侯(二十級),即可食租稅或食邑;自大庶長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則如吏職」。 兩漢漢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後分封異姓、同姓為王。諸王封爵,帶有濃厚的分封制色彩,與中央集權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別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並削弱諸王權力,諸王遂不得領民親政,惟衣食租稅。同時,列侯(原名徹侯,避漢武帝劉徹諱改)也與二十等爵相分離,與王爵共同構成封爵制度。自關內侯以下,為賜爵制度。封爵優於賜爵的主要權益是:享有封國或食邑;置官屬;爵位世襲;衣食租稅;具備崇高的政治地位。 兩漢封爵的爵級主要是王、列侯兩等,此外還有公主湯沐食邑。王、列侯官屬數量因爵之高低而多少不等,但任用權卻在中央。漢初定製,「非劉勿王」(後演變為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王的封授對象是皇子,列侯主要封授異姓功臣,諸王庶子所受推恩爵亦是列侯。諸皇子王初以區域立國,跨州連城,形成尾大之勢。漢武帝推行推恩析國政策,諸王遂以郡立國。東漢初,漢光武帝劉秀曾廢王爵,封九皇子為國公,旋即復舊。兩漢除王莽、曹操以權臣稱王外,異姓功臣只能封為列侯。列侯,西漢時多以縣立國,也有食鄉亭者,但並無鄉侯、亭侯之稱。至東漢,列侯正式分為縣、鄉、亭侯。功大者食縣,功小者食鄉亭。東漢中期以後,政治腐敗,遂出現大量的外戚侯、宦者侯、恩澤侯,雖有悖於「非功不侯」的原則,但縣、鄉、亭侯的爵稱爵序並未因此發生變化。 封爵傳襲,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庶子、庶孫一般不具備襲爵權。無嫡子襲爵,則削除封國,這就是所謂的「無子國除」。皇親和重要功臣「國絕」時,為示優寵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孫襲爵,這就是所謂的「紹封繼絕」。紹封者權益低於正常襲爵,僅食國之半租。此外,公主湯沐食邑也可由公主之子承襲,但並不普遍。 漢代封爵制度,對後世影響頗大。諸如諸侯不與政事、惟得衣食租稅,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無子國除,紹封繼絕等重要原則,均在不同程度上為以後的王朝所沿用。 兩漢十九等賜爵,爵稱與秦同。凡賜爵皆可「有罪以減」,無爵者則為士伍。十九級爵中第九級(五大夫)以上為高爵,亦稱吏爵,具有免役特權。獲得吏爵的主要途徑是憑借軍功吏■。第八級(公乘)以下至第一級(公士)為低爵,又稱民爵,獲得民爵的主要途徑是因特典、災異而詔賜天下民爵。法制規定,民爵高於第八級時須轉讓親屬,故除非有特殊原因,民爵一般不能升至吏爵。獲得吏爵、民爵的另一途徑是買爵。漢文帝劉恆實行入粟拜爵,開賣爵先例。漢武帝特設武功爵十一級,標價出售,以緩解財政困難。以後屢有賣爵詔令,賜爵趨於猥濫。東漢末年,賜爵已成「空設文書」,不再為時人所重。魏晉南北朝時期,賜爵制遂廢棄。 魏晉南北朝魏晉之際,設置五等封爵,東漢以來的王、列侯二等封爵,變為王、五等封爵、列侯三大層次封爵。北朝取消列侯,王、五等封爵成為主要的封爵爵稱。 諸王封爵。西晉設國王、郡王(分大、次、小)、縣王,各有多少不等的食邑戶數。東晉南朝,僅禪代前期的異姓篡代者封國王,如劉裕封宋王,蕭道成封齊王。一般情況下,皇子才能封郡王(亦分大、次、小三級)。北魏前期,異姓多封王,但襲爵者即降為公。孝文改制,唯宗室封王,並按親疏遠近分為一藩王、二藩王、三藩王,亦為郡王。北周末年,在郡王之上,又設國王,封授對象是皇子。諸王政治權益,因王朝而異。西晉王國按大、次、小可分別置三軍、二軍、一軍,自選官屬。其他王朝,則無置軍和自選官屬權。但諸王可參政入仕、領兵出鎮,卻是這一時期各王朝的普遍現象。骨肉相殘因此時有發生,構成諸王干政、亂政的政治格局。 五等封爵。曹魏有鄉公、亭伯等爵稱。咸熙元年(264),即將代魏的司馬氏設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禮》中公、侯、伯、子、男之名,每等又分大、次二級,共五等十級。每級封爵都有封疆里數和戶邑數,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戶為差,井然有序。五等封爵官品在第二以上,名位低於諸王,卻有高於列侯的「祿奉禮秩」,其中公、侯可置一軍。東晉南北朝,五等封爵不再劃定封疆里數,大、次兩級合二而一,皆以郡或縣立國,並在爵稱前冠以「開國」字樣。伯、子、男三級封爵,品秩也由第二分別降至第三、四、五。北周後期,濫封無度,遂在郡公之上常設國公,以封柱國大將軍等重要功臣。時五等封爵的爵序是: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 列侯。魏晉有縣、鄉、亭侯,品秩在五等封爵之下。東晉南朝,縣侯與五等封爵中的「侯」合一,僅存鄉、亭侯。北朝無列侯爵。 列侯之下,尚有屬於賜爵的關內侯、關中侯、關外侯等爵。 就創新而言,這一時期有「分食制」和「虛封制」。「分食制」指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戶的租稅。如西晉諸侯三分食一;東晉南朝九分食一;北魏王二分食一,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虛封制」,是指無封國食邑、不食租稅的封爵。它與賜爵制的區別就在於可以世襲。典型的虛封制是北朝的散爵,如散公、散侯、散伯等等。北周初年,因租稅有限,開國封爵「雖錫以茅土,而未給租賦」。保定二年(562),周武帝詔令諸國公(邑萬戶),可寄食他縣,收其租賦。寄食戶數僅是原食邑戶數的十分之一。這種封戶為虛、寄食戶為實之例,為以後的虛實相結合的食租稅方式提供了借鑒。 隋唐隋唐爵制與北周末年之制略同。國王更名為親王(正一品),以封皇子;郡王(從一品)封授宗室,唐中期以後異姓功臣亦有封郡王者。廢縣王。王以下是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隋從一品,唐正二品),開國縣公(隋從一品,唐從二品),開國縣侯(隋正二品,唐正三品),開國縣伯(隋正三品,唐正四品),開國縣子(隋正四品,唐正五品),開國縣男(隋正五品,唐從五品),共九級,主要封授異姓功臣。 九級封爵,並「設爵無土,署官不職」,較之漢魏,其政治、經濟功能明顯削弱。各級封爵的食邑戶數「率多虛名,其言食實封者,乃得真戶」。真食實封的方式,也是「分食諸郡」,不再直接從封國內徵收租稅。封爵的主要經濟權益是憑爵品獲得永業田,數額為:親王一百頃,郡王五十頃,國公四十頃,郡公三十五頃,縣公二十五頃,縣伯十頃,縣子八頃,縣男五頃。均田制瓦解後,諸侯亦不再受永業田。 宋宋承唐制,但略有變化。爵稱是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共十二等。後嗣王、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不再封授。郡公以上,主要是皇親宗室封爵,其中郡王、國公也封授重要功臣。開國郡公以下,是異姓封爵。爵名隨食邑戶數而定:二千戶以上封公,一千戶以上封侯,七百戶以上封伯,五百戶以上封子,三百戶以上封男。邑過其爵,則進爵號,但止於開國郡公。每次增食邑戶數,自二百戶至千戶;實封戶數,自百戶至六百戶。而親王、重臣特加食邑者,往往有逾千戶者,以至有郡公食邑累加至萬余,實封至數千戶者。 宋代封爵頗濫,文官少監、少卿以上,武官副率以上,內職崇班以上,皆有封爵;丞、郎、學士、刺史、大將軍、諸司使以上,則有實封。封爵系於官位,與功勛關系不大。 元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之初,曾實行分封制度。功臣、親屬、貴族皆有封地食邑。爵稱是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等,並可世襲。各級「戶長」在封地內有徵發徭役、徵收賦稅的權利。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之初,亦曾在佔領區內實行分封制,對社會經濟造成較大破壞,後不得不廢止而實行封爵制度。 元封爵為八等: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有正從三品之別)、郡伯(有正從四品之別)、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實為八等十級。其中只有郡王、國公封授在世的皇系、功臣,其餘爵稱均用於封贈。 明代封爵雖仍分為宗室和異姓兩類,但具體爵稱有較大變動。 宗親封爵除嫡長子外,皇帝諸子封親王;親王諸子封郡王;郡王諸子為鎮國將軍,孫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玄孫為鎮國中尉,五世孫為輔國中尉,六世孫以下皆授奉國中尉,並世襲,永遠有別於齊民。自親王以下,不再食租稅而領取歲支祿米。洪武九年(1376),規定親王祿米五萬石,郡王一萬石;鎮國將軍賜田六十頃,以為永業,免除租稅。洪武二十八年,重定歲支祿米數額,親王一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此外,國家還為宗室修建宮邸、墳墓,提供隨從官員、僕役以及其他待遇。 明初,宗室封爵中親王名高位崇,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洪武年間,朱元璋授予親王以兵權。特別是分封在北方沿邊的藩王,不僅擁有直屬的護衛軍,還經常統率大軍出征,稱為塞王。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後不久,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朱棣即位後,逐步解除藩王兵權,加強對宗室的限制和監視,從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中期,宗室受封人數不斷增加,祿米成為明政府的沉重負擔。藩王也競相非法佔田,少者幾千頃,多者數萬頃,減少了明政府的賦稅收入,激化了社會矛盾。萬曆以後,為解決這些矛盾,朝廷被迫開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許鎮國將軍以下參加科舉考試,以期宗室自養,而不再寄生食祿,但收效甚微。 (顧誠) 明代異姓封爵,明初一循元代舊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還有宦官子弟與少數民族首領。 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如封侯而世襲伯。公、侯、伯封號分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余曰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歲祿以功為差。洪武初規定:公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侯千五百石至千石,伯千石至七百石。而有的僅當侯爵俸祿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後,伯之祿與侯等;至永樂初,規定伯之祿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階勛皆與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 (李廣廉) 清清代爵位名稱、等級設置又有新變化。有宗室封爵,外藩蒙古封爵,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封爵之分。爵位為世襲,故又稱世爵。 宗室封爵,封授宗室和覺羅,由宗人府掌管。爵位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分三等)、輔國將軍(分三等)、奉國將軍(分三等)、奉恩將軍共十二等;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親王一子封為世子、郡王一子封為長子),共十四個名位二十等級。宗室封爵,分為功封、恩封、襲封、考封:以功勛受封的為「功封」;以天潢近支得封的為「恩封」;親王至奉恩將軍出缺,由欽定承襲的為「襲封」;親王以下,除襲封的一子外,其餘諸子,年至二十按例考試受封的為「考封」。襲封次數,各有不同:功封爵位皆世襲罔替;恩封、考封爵位皆以次遞降,和碩親王降至奉恩鎮國公止,多羅郡王降至奉恩輔國公止,多羅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止,固山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止,奉恩鎮國公降至一等鎮國將軍止,奉恩輔國公降至一等輔國將軍止,其餘爵位皆降至奉恩將軍止;凡由本支子孫襲封者,降至最後一等均准世襲罔替;由旁支子孫襲封者,功封降至奉恩將軍襲五次止,恩封、考封降至奉恩將軍襲三次止。初封親王、郡王死時賜封號;承襲者仍稱其祖原封號,死亡,在封號下加一字為謚。 宗室封爵,按爵位高低,分等授與俸銀、俸米、莊田、牧廠、珠軒、府第、官衛、服物等。 外藩蒙古封爵,封授蒙古、回部、唐古特等少數民族上層。由理藩院掌管。內扎薩克爵位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六等。其下又設台吉(塔布囊),分一、二、三、四等。亦有封世子、長子之制。外藩封爵,大體上均比照宗室封爵,惟俸銀低於宗室世爵,如宗室親王每年支俸銀一萬兩,俸米一萬斛,而蒙古親王每年只支俸銀二千五百兩,俸緞四十匹,相當於宗室的貝勒封爵所支的俸銀。 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封爵,一般稱為民世爵,封授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中的文武功臣(稱「酬庸」或「獎忠」),外戚(稱「推恩」),孔子後裔(稱「加榮」),朱明後代(稱「備恪」)等,由吏部掌管。民世爵有公(分三等)、侯(分四等)、伯(分四等)、子(分四等)、男(分四等)、輕車都尉(分四等)、騎都尉(分二等)、雲騎尉、恩騎尉九個爵位二十七等級。封授,以雲騎尉為准,無論加等、進位或襲次,都以所得雲騎尉數量而定。如:得兩個雲騎尉可令為「騎都尉」;再加一個雲騎尉則為「騎都尉兼又一雲騎尉」;如又得一個雲騎尉,便又可令為三等輕車都尉;如此累加,可直至一等公。襲次,除世襲罔替外,各爵均定有降襲次數,如:一等公襲二十六次,一等侯兼一雲騎尉襲二十三次,一等伯兼一雲騎尉襲十九次,一等子兼一雲騎尉襲十五次,一等男兼一雲騎尉襲十一次,其餘類推,襲次盡,改封為恩騎尉。除個別情況外,民世爵均可世襲罔替。襲爵,有並襲(即由兩爵以上合並為一爵加等進位承襲)、分襲(即原先二人之爵並襲後,可再分開承襲)。公、侯、伯始封時,皆賜美名。世爵犯罪革爵,但除犯贓罪外,均准其子孫嗣襲,無嗣則除。民世爵俸銀俸米按二十七個等級發放。 封爵都登載於皇冊,十年奏修一次。每年十二月,由宗人府、吏部派員在保和殿將一年封、襲爵人數增登於皇冊,存者朱書,故者墨書。滿洲、蒙古、漢軍、漢人世爵及外藩蒙古世爵由吏部增注,宗室王公及覺羅皇冊,則由宗人府增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