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充電法應用實例
(一)利用充電法求地下水流向的方法確定岩溶地區地下分水嶺的位置
某灰岩地區水庫工區,用追索等位線法在五個鑽孔附近測定地下水的流向,圖5-1-5(a)為H2號鑽孔附近測量成果圖,地下水流向為北西50°;根據各鑽孔附近的測量結果確定地下水分水嶺位置如圖5-1-5(b)所示。在分水嶺兩側,地下水流向發生明顯變化。
圖5-1-5 某灰岩地區H2號鑽孔測量成果圖
(二)利用充電法探查岩溶暗河的位置
圖5-1-6為某鐵路工區實例。在工程地質勘探過程中,為了解地下岩溶暗河是否經過鐵路下方,並查明暗河的具體位置。用充電法電位梯度裝置進行測量,繪成電位梯度平剖圖。從圖中見異常曲線的零值點呈規律分布,它的位置就是地下暗河在地面的投影。區內有一鐵管,為防止干擾,事先將它架空。
根據物探推斷成果,在異常a處布置了2個驗證鑽孔,均發現暗河。在推斷為支流或沖水裂隙帶的c處亦布一孔,未遇到暗河,但見有溶蝕現象。
(三)利用充電法測定滑坡體的滑動方向和滑動速度
在滑坡體上的鑽孔中,在不同深度放置數個金屬球,並分別利用導線連接引到地面,每個金屬球就是一個充電電極,它們分別為A1、A2、A3、A4、…,詳見圖5-1-7。然後用土將鑽孔填滿,另一供電電極C放在「無窮遠」處接地(為最深A極道地面距離的20~50倍)。
按一定時間間隔測量金屬球充電體的等位線。如果沒有滑動現象,各等位線重合;反之,若有滑動,等位線產生相對位移,從位移的方向和速度可以推斷滑坡體的下滑位置、方向和速度。
從圖中見,滑動面深度(H)等於A3和A4之間深度。
圖5-1-6 充電法探查岩溶暗河成果圖
圖5-1一7 充電法測定滑坡體滑動位置、方向、速度示意圖
❷ 鋰電池充電器和其他充電器的區別,國內外研究鋰電池充電器成果,注意是充電器,不是電池,最好具體點,急用
鋰電池和其他電池充電器最大的區別就是鋰電池充電器有保護板,因為鋰電池的鋰離子本身就很活潑,外力或者不正當充電的行為都會導致電池爆炸,所以充電時,如果沒保護板的過充過放保護就會很危險,第二個問題,國內的充電器我沒見有這方面的新聞,不過鋰電池有,國內現在炒得很熱的水鋰電池,據說沖10秒可以讓電動汽車跑400公里,國外的也類似,不過不是水鋰電池,是那個石墨烯鋰電池,也是沖的很快!具體你可以搜搜網頁!
❸ 全球先進充電技術成果展有何亮點
2018年6月15日,由廣東省充電設施協會、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協會、新能源汽車產業網、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城市公共交通學會和振威展覽股份共同主辦的第十一屆深圳國際充電站(樁)技術設備展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正式開幕,近千款全球先進的充電樁新技術新產品亮相本屆展會。
現階段,充電技術平台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大功率快充產品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在本次展會現場,120千瓦的充電樁幾乎成為了每家參展樁企的標配產品。除了展出7千瓦至200千瓦的系列充電樁產品外,科士達還推出了15千瓦和20千瓦充電模塊。據了解,其15千瓦恆功率充電模塊,可實現從400V~750V電壓段連續恆功率輸出,確保可以為乘用車、大巴車等各類車型進行最大功率充電。此外,該產品還具備極強的環境適應性,可以滿足從零下40度到高溫55度實現滿功率輸出。
來源:中國新聞網
❹ 成就3490和成就5490的充電器是不是一樣的
是的,充電器都是一樣的,現在很多電氣設備充電器都可以統一使用
❺ 重要成果
(一)找礦成果的總貌
根據《中國礦床發現史》物探化探卷提供的史料,物探或物探為主與化探綜合發現及擴大的大、中型金屬、非金屬礦床549處,其中金屬礦465處,非金屬礦84處。
物探曾在鐵等54種金屬、非金屬礦上進行過工作,大量工作且效果較好的礦種是鐵、銅、鉛鋅、鉻、鎳、錫、鎢、鉬等金屬礦,以及石墨、硫鐵礦、磷礦、金剛石和各種鹽類礦等非金屬礦,在金、銀、鉑(鈀)等貴金屬礦和稀有金屬礦方面工作較少且效果也不如化探。物探、化探及物探化探綜合方法的找礦效果見下表(表3-1)。
(二)重要的成果
下面所引用的數據及事例主要根據《中國礦床發現史》物探化探卷,所列物探發現礦床是指經物探或以物探為主與化探共同工作後發現、圈出主礦帶或主礦體,為確定其是否為大、中型礦床提供了依據,而非僅發現礦化點或礦點,還不能確定其規模者。擴大是經物探工作後礦床由小型升為中型或由中型升為大型者。
1.鐵礦(含釩鈦磁鐵礦)
尋找鐵礦是物探最有效果且工作量最多的工作,幾乎磁性鐵礦上均曾採用過物探方法。物探發現的大、中型礦164處(大型46處),另擴大者62處(其中大型25處)。在礦區的詳查、勘探中圈定礦體、研究產狀、發現打丟的盲礦等方面工作也十分出色。最為知名的例子,如遼寧鞍山-本溪地區(特大型)鐵礦,內蒙古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特大型),四川西昌地區特大型釩鈦磁鐵礦田,湖北大冶地區鐵礦田,河北遷安-灤縣及武安-沙河鐵礦田,山西五台山地區鐵礦,江蘇南京梅山鐵礦,安徽廬江羅河、大包莊、龍橋鐵礦和馬鞍山地區的鐵礦田,福建龍岩馬坑鐵礦,山東萊蕪地區鐵礦田、淄河鐵礦,河南舞陽、許昌鐵礦,湖南祁東鐵礦,雲南新平大紅山鐵銅礦,陝西柞水大西溝鐵礦,新疆哈密天湖、磁海等鐵礦。其中一些礦床的發現和儲量擴大物探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第四系覆蓋區的找礦和深部盲礦的發現,全靠磁法為主的物探,個別使用了重力、電剖面及電測深方法。20世紀60年代後期,井中磁測在找深部盲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類實例十分普遍),研究復雜和弱磁異常的技術進步為找深部礦和形體復雜的礦提供了有效方法。在驗證異常中走過一些彎路,積累了不少經驗。磁法定量推斷磁性鐵礦的埋深、傾向、大體形態十分有效,早期主要用垂直、水平磁秤得到磁異常場的向量,可確定礦體頂部位置及埋深,後期多使用特徵點等解析法。進入20世紀80年代,則多用計算機進行各種定量反演,有時可給出礦的截面形態。磁法用於其他磁性礦的效果也與鐵礦同。
表3-1找礦效果表
註:黑色金屬礦中的鐵礦和鈾礦系按礦床數統計。
2.鉻鐵礦
在大多數找鉻礦的地質項目中,物探均開展了工作。最主要的工作是用磁法發現覆蓋區的超基性岩,並圈定和劃分岩相,一些地區還用重力和電法研究其產狀。早期物探主要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以及全國有超基性岩的地區圈定岩體工作。進入20世紀60年代,高精度重力測量技術的日趨完善、成熟,在直接找鉻礦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物探在直接發現和圈定鉻礦方面還是起到了作用,共發現和擴大礦床6處,其中小型2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新疆托里鯨魚鉻礦,早在1959年就以磁法發現了可能為岩體引起的磁異常,直到1962年才用磁法詳細圈定;1963年用高精度重力圈出了可能為鉻礦引起的重力異常,當年驗證見到鉻礦體。這是我國物探首次找到的隱伏鉻礦。而後,陸續在西藏安多東巧和依拉山鉻礦,甘肅肅北大道爾吉鉻礦,西藏曲松羅布莎、香嘎山鉻礦用重力和磁法開展了工作,除詳細圈定岩體外還圈出了若干礦體群,為擴大儲量起到了作用。在內蒙古進行了大量鉻礦物探工作,圈定岩體效果好,但因緻密鉻礦少而小,重力找礦效果不佳。在方法上,大比例尺高精度重力方法得到發展和完善,並達很高水平;還試用過電法和磁法直接找鉻礦;井中無線電波等方法也曾試用過。
3.錳礦
物探尋找錳礦的工作並不多,收入《中國礦床發現史》物探化探卷的僅有四處(兩處為發現,兩處屬擴大)。湖南洞口江口錳礦系1972~1974年由磁法發現,湖南彬縣瑪瑙山鐵錳多金屬礦為1957年由磁法、自電發現,山西晉城上村錳菱鐵礦是1965年經電測深、激電工作後擴大,福建連城錳礦經多年(1965~1980年)工作後用激電擴大了規模。
4.銅礦(含銅鎳礦、銅鉬礦、銅鈷礦、銅多金屬礦)
物探尋找銅礦效果僅次於尋找鐵礦。物探及以物探為主共發現大、中型礦床55處(大型21處),擴大為大、中型礦床9處(大型5處)。在大量的銅礦勘查工作中,物探往往是圈定礦體、確定產狀,以及追索礦體走向。較重要的礦床,例如遼寧紅透山火山沉積變質型銅礦(大型)是1956~1958年磁法、化探、電法發現,安徽西馬鞍山矽卡岩型銅礦(中~大型)是1958~1960年磁法發現,江西武山矽卡岩-斑岩型銅礦(大型)是1959~1963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湖北銅綠山矽卡岩型鐵銅礦(大型)是1953~1959年磁法發現,江西永平矽卡岩型(或沉積改造型)銅礦(大型)是1965~1966年磁法發現,湖南七寶山沉積熱液疊加型銅、多金屬礦(大型)是1958~1966年磁法發現,廣東石蕁矽卡岩型銅礦(大型)是1960年磁法及化探發現,青海銅峪溝沉積變質熱液改造型銅礦(大型)是1958~1959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青海德爾尼岩漿岩型銅鈷礦(大型)是1965年自電、磁法發現,吉林紅旗嶺和赤柏松岩漿岩型銅鎳礦(大型)分別是1959年和1970~1971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西藏玉龍斑岩-矽卡岩型銅礦的主盲礦體(大型)是1967~1972年磁法、電法發現,新疆喀拉通克岩漿岩型銅鎳礦(大型)是1978~1980年磁法、電法發現,新疆阿舍勒火山沉積-噴氣型銅、多金屬礦(大型)是1984~1985年電法、磁法發現,新疆小熱泉子火山熱液型銅礦(中型)是1993~1995年重力發現,雲南大平掌火山熱液型銅、多金屬礦(中—大型)是1997年電法圈定了主礦體,新疆哈密土屋斑岩型銅礦(大型)是1996~1998年激電圈出礦化帶發現。另外一些銅礦經物探工作發現盲礦或找到主礦體從而擴大為大型礦,如江西城門山矽卡岩-斑岩型銅礦(大型)是1959~1962年重力、磁法及化探發現了二、四礦帶,甘肅金川岩漿岩型銅鎳礦的Ⅲ、Ⅳ號礦是1959~1961年磁法、電法發現,四川李伍沉積變質熱液改造銅礦(大型)是1965~1966年充電法圈出了主盲礦體。
由於不少銅礦具有磁性,所以磁法找礦效果較好,且有不少銅礦是在為找鐵礦中發現的。電法找非磁性礦的效果較明顯,特別是激電法。對於淺部塊狀硫化物礦自電也有效;這種礦有露頭時,充電法效果也好。幾種井中物探方法找盲礦及研究礦體形態效果也較好。早期物探以直接找礦為主,而後在找深部礦時,直接與間接找礦並舉,異常研究重視了綜合方法運用。電法找銅、多金屬礦等礦床時的解釋,主要是定性、定平面位置,對產狀能有所判斷,對礦的頂部埋深也可半定量或定量給予一定精度的推斷,但均不如磁法對磁性礦的推斷精度。對於良導或高極化的礦體,用測深類電法時能給出較好的反演斷面。
5.鉛鋅礦(含鉛鋅、多金屬礦)
物探尋找鉛鋅礦效果較好,次於尋找銅礦效果。物探及以物探為主共發現大、中型礦33處(大型15處),擴大為大、中型礦18處(大型9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湖南黃沙坪熱液型鉛鋅礦(大型)是1954~1955年自電、磁法發現;青海錫鐵山火山沉積改造型鉛鋅礦(大型)是1957~1958年自電、電阻率法發現,廣東大寶山沉積改造型鉛鋅、多金屬礦(大型)是1956~1958年自電及化探發現,甘肅小鐵山海相火山岩-塊狀硫化物型多金屬礦(大型)是1953~1956年自電、電阻率法發現(1993~1996年電磁法又發現深達800m層厚17.7m的富礦),河北蔡家營火山-熱液型鉛鋅礦(大型)是1977~1980年激電發現,河北北岔溝門熱液型鉛鋅礦(大型)是1989~1995年激電及化探發現主礦體,福建梅仙矽卡岩型鉛鋅礦(大型)是1972~1992年磁法及化探發現,內蒙古甲生盤沉積變質型鉛鋅礦(大型)是1970~1972年磁法發現,新疆可可塔勒火山噴氣-沉積型鉛鋅礦(大型)是1985~1986年自電、激電及化探發現。
另外還有一些礦,例如內蒙古白音諾爾、孟思陶力蓋鉛鋅礦等,江蘇棲霞山鉛鋅礦,湖南李梅鉛鋅礦,陝西西成鉛鋅礦田等均經物探工作而擴大為大型或增加較大的儲量。
鉛鋅礦類型較多,熱液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有的還是鐵鋅礦。因此,磁法效果也較好;但主要使用的還是電法,早期自電曾取得不錯的效果。
6.錫、鎢、鉬、銻、汞等多金屬礦
物探找錫、鎢、鉬礦效果較好,工作也較多;但次於找銅、鉛鋅礦的效果。銻、汞等礦物探工作少,效果也差一些。物探及物探與化探綜合共發現大、中型礦31處(大型13處),擴大為大、中型的7處(大型2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內蒙古黃崗矽卡岩型錫、鐵礦(大型)是1964~1965年磁法發現,內蒙古大井次火山熱液型錫銀多金屬礦(大型)是1983~1986年激電、電磁法、重力、磁法、化探等多種方法發現並不斷擴大,江西香爐山類矽卡岩型鎢礦(大型)是1967~1979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江西曾家壠矽卡岩型錫礦(大型)是1966~1968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江西陽儲嶺斑岩-角礫岩簡型鎢、鉬礦(大型)是1971~1977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河南夜長坪斑岩型鉬、鎢礦(大型)是1973~1974年磁法及化探發現,湖南界牌嶺高、中溫熱液型錫、多金屬礦(大型)是1977~1982年化探、激電發現,廣西芒場熱液型錫、多金屬礦(大型)是1964~1984年磁法及化探發現,雲南個舊外圍幾個錫石-多金屬硫化物型錫多金屬礦區(大型)是1957~1965年電測深、電剖面、磁法等方法研究隱伏岩體及構造後發現的盲礦,甘肅西和崖灣沉積再造型銻礦(大型)是1959年電法及化探發現。
另外還有的礦,如重慶興隆鍶礦(大型),江西駝背山銻礦(中型)是通過X熒光法和電法擴大了儲量。
由於礦種和礦床類型多且復雜,物探所用的方法也很不相同,主要還是磁法和電法。對鎢、錫、鉬礦是以磁法為主要方法,銻、汞礦以電法為主,在找礦中均要與化探綜合使用。有時物探是檢查化探異常和在化探圈定的礦化地段找深部礦。
7.金、銀、鉑(鈀)等貴金屬礦
物探尋找金、銀、鉑(鈀)等貴金屬礦的效果不如尋找有色金屬礦,總的工作規模也較小。基本上是屬於間接找礦,有些可以直接圈定礦的范圍、確定產狀。雖然如此,物探及物探、化探綜合在發現和擴大儲量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有71處。
金礦。大部分系統的金礦物探工作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進行的,80年代中後期,特別是90年代以來物探在金礦上的工作主要是檢查化探異常,個別情況在覆蓋區追索礦化帶或含礦構造、地層等。物探及物探化探綜合在發現某些金礦和擴大規模方面還起到了重要作用,發現大、中型金礦38處(大型17處),擴大為大、中型金礦11處(大型6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遼寧貓嶺蝕變岩型金礦是1986~1987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內蒙古紅花溝混合熱液型金礦是1957~1962年磁法、電法發現,吉林小西南岔富硫化物型金(銅)礦是1967~1975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黑龍江金廠破碎蝕變岩型金礦是1965~1980年激電、磁法及化探發現,安徽馬山高中溫熱液型金礦是1964~1971年磁法發現,山東膠東新城、河東、馬塘、寺庄、東季、倉上等焦家式金礦床是1967~1979年電法、磁法發現,河南老灣、銀洞坡蝕變構造岩型和熱液型金礦是1974~1979年磁法、電法及化探發現,湖北雞冠咀、雞籠山矽卡岩型金、銅礦是1961~1980年磁法、重力、電法及化探發現。
銀礦(含規模較大的伴生銀礦)。以找銀礦為專門目的的物探工作很少,多是在綜合找礦中,主要是找鉛鋅礦中發現銀礦。物探化探綜合發現和擴大為大、中型銀礦18處。例如,山西刁泉矽卡岩型銀、銅礦是1972~1990年磁法、電法、化探發現,內蒙古額仁陶勒蓋熱液型銀礦是1986~1987年激電法發現,吉林山門低溫熱液型銀礦是1981~1985年激電法、化探發現,河南破山熱液型銀礦是1957~1979年激電、磁法、化探發現。在四川呷村銀、多金屬礦上用自電、激電等方法找到盲礦,擴大了規模。山西靈丘小青溝-流砂溝銀、錳多金屬礦是1986~1989年化探、激電發現。
鉑(鈀)礦(含鉑鎳礦)。我國鉑(鈀)礦少,物探在這類礦上工作更少。物探在尋找這類礦中有4處發揮了找礦作用。用磁法圈定可能含鉑(鈀)或鉑(鎳)的超基性岩體,進行間接找礦。在黑龍江五星鉑(鈀)礦、河南湖陽鉑(鎳)礦、四川楊柳坪鉑(鎳)礦、雲南金寶山鉑(鈀)礦的發現、擴大方面發揮了作用。
8.稀有和稀土礦
物探在稀有和稀土礦上進行的工作不多。單獨由物探發現及擴大者有6處,物探與化探共同發現的有2處。
鈮鉭礦。物探在鈮鉭礦上工作很少,曾在江蘇蘇州善安浜鈮鉭礦、江西橫峰黃山鈮鉭礦用磁法、重力、電法圈花崗岩體及其某些特定部位(如隆起部位、接觸部位等),起到間接找礦作用。
稀土、稀有礦。物探曾在內蒙古白雲鄂博特大型鈮-稀土-鐵礦上工作,主要作用是用磁法、重力發現深部盲礦體(與稀土礦共生的鐵礦)。湖北竹山高埡鈮稀土礦及內蒙古札魯特旗「801」稀有、稀土礦均為放射性法發現。
9.非金屬礦
非金屬礦種類很多,物探在找礦中起發現或擴大作用的礦種不多。按發現數目依次排是硫鐵礦、石墨、金伯利岩、磷礦、鹽礦、石膏、鉀鹽、芒硝礦、硼礦、蛇紋石(滑石)。其他如膨潤土、硅灰石、螢石、石棉、水晶、高嶺土、雲母、砷(銅)礦、石灰石礦等僅有一二個礦床。物探共發現或擴大的非金屬礦床為85處。當然,在詳查、勘探中用物探圈礦體、測井劃礦層等方面的作用有許多,難以數量化。
在硫鐵礦、石墨礦上物探可以直接發現或圈定礦體,其他一些非金屬礦上主要是間接找礦。物探在非金屬礦上的找礦效果較尋找貴金屬礦要好。
硫鐵礦。物探發現和擴大的大、中型礦28處。主要使用的方法是磁法和電法,特別是自電法。較重要的礦床如內蒙古甲生盤、霍格氣等沉積變質型硫鐵礦是20世紀60~70年代磁法及化探發現,安徽何家小嶺火山岩型硫鐵礦是1957~1961年磁法發現,安徽馬山火山噴發-熱液型硫鐵礦是1953~1954年磁法、自電發現,江西鐵山矽卡岩型硫礦是1960~1968年磁法發現。
石墨礦。物探發現和擴大的大、中型礦床8處,主要用電法。例如,黑龍江雲山石墨礦(磁法、自電),山東臧格庄石墨礦(電法)。
金伯利岩。物探發現或圈出7個岩管、1個岩脈。在遼寧瓦房店主要用磁法圈出30號、42號、50號岩管,山東蒙陰圈出1號、28號、31號、33號岩管和30號岩脈。在山東郯城用電法為找金剛石砂礦圈出了可能含砂礦的范圍。
磷礦。磷礦類型多,所用的物探方法及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共發現或擴大礦床6處。較重要的礦床,例如河北承德羅鍋子磷礦上用磁法和井中磁測找磷鐵礦盲礦,河北涿鹿礬山、承德頭溝、馬營磷礦均是用磁法找磷鐵礦或含磷輝石岩,江蘇錦屏沉積變質型磷礦上是用重力圈含礦層位,福建洋墩沉積變質-熱液改造型磷礦是用磁法、放射性法發現的。
鹽類礦(含鉀鹽礦)。因屬沉積類型礦,不論是否含鉀,主要採用的是重力和電測深法圈盆地,研究盆地構造和圈出可能含鹽的部位;測井劃出鹽層及鉀鹽層位。重要的礦床,例如安徽定遠東興鹽礦,湖南衡陽盆地鹽類礦,江蘇金壇鹽礦,四川鹽源井溝鹽礦,雲南富民者北鹽(芒硝礦)及雲南江域鉀鹽、岩鹽礦,西藏貢覺油札鹽礦等。近年航空γ能譜圈出了新疆羅布泊羅北鉀鹽礦。
石膏礦。屬沉積類型礦,多數是在找煤或找石油中發現。物探用電法,個別還用重力圈石膏田范圍及含膏層位,測井劃層位。物探工作過並發揮了作用的礦床有河北隆饒雙碑石膏礦,湖北當陽高店子石膏礦,湖南臨澧合口和歇駕山石膏礦。
芒硝礦。屬沉積類型礦,往往在找油氣中發現。重力或地震圈含礦層,測井劃層位。物探在江蘇洪澤-淮陽無水芒硝礦,四川新津金華鈣芒硝礦上工作並圈定了礦層范圍。
硼礦。因硼礦中的礦石有硼鎂鐵礦物,在這類礦上磁法及化探找礦效果好,測井劃層位。物探在遼寧寬甸磚廟溝硼礦,湖南常寧七里坪-場市硼礦上發揮了作用。
蛇紋石礦。因屬基性、超基性岩中含礦,所以磁法的圈礦效果好。例如,江蘇贛榆崗尚,福建莆田長基和建陽崇雒北壢的蛇紋石礦。
其他非金屬礦上物探工作少,但在有些礦上(如石棉、雲母、水晶、螢石礦)的找礦效果較明顯。主要使用電法,在石棉、硅灰石礦上採用磁法,在螢石礦上還用測井劃礦層。
10.物探在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詳查及勘探中的作用
物探在發現和擴大金屬和非金屬礦床的作用已如前述,而在礦床發現後的詳查及勘探中使用物探進行工作,成果也十分顯著。主要工作任務是用地面物探方法詳細圈定礦體的平面展布及形態,了解礦體的埋深、截面形態、下延及礦體間是否相連等;用井中物探方法探查孔底及孔旁盲礦;有時還可用測井方法劃分鑽孔岩性及礦層。
在這類工作中要求物探的定量解釋能達到地質工作的需要。較為有效的方法是磁法,成功的實例也多為磁性礦產的勘查,電法(主要是充電法、電測深法及電剖面法)、重力法也有成功的實例,但均較磁法為少。
例如,用充電法在不同礦體露頭上充電,解決了青海德爾尼銅鈷礦床中多個礦體間是否相連的問題;用中間梯度激電法圈定了雲南思茅大平掌銅礦礦體的平面分布,據此合理布置了詳查鑽孔;用井中三分量磁測及電阻率測井在新疆富蘊喀拉通克銅鎳礦區圈定了富礦體及井旁盲礦,有效地指導了鑽探;安徽廬江何家大嶺鐵礦曾根據已知鑽孔地質和物性資料,對實測磁異常計算過礦體截面,後經補充勘探表明反演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河北、內蒙古、遼寧等地區的鐵礦,在詳查、勘探中均根據井中磁測找到了盲礦,使礦產詳勘工作受益;在四川紅格釩鈦鐵礦的勘探中根據磁化率測井求得全鐵含量,解決了鑽孔岩心採取率不高的問題,並得到全國儲委的認可[1]。
❻ 汽車無線充電技術的主要成果
無線充電對手機、電腦、相機等電子產品而言,只是個錦上添花的新功能,但對電動車產業,卻有可能是啟動整個市場的關鍵。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沒有外露的連接器,徹底避免漏電、跑電等安全隱患。採用無線充電,可以將電源和變壓器隱蔽在地下,讓汽車在停車處或街邊特殊的充電點充電。
眾多電動車廠商都在積極探索這項技術商用的可能。比亞迪早在 2005 年 12 月就申請了非接觸感應式充電器專利。他們今年七月賣給猶他大學一輛 40 英尺的純電動巴士,這款巴士裝配著最新的 WAVE 無線充電墊。這是一位在猶他州州立大學能源動力學實驗室的領導者研究出來的。司機將巴士停在充電墊上,經歷數分鍾的等待就能充滿電。德國、日本等國也十分積極。在德國慕尼黑,早就開始進行家用無線充電的測試。日本豐橋技術科學大學在研究能夠透過 20 厘米厚的混凝土磚塊將電力傳輸給汽車的道路充電裝置。研究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的兩家公司 witricity 和富爾頓科技(Fulton Technologies)都贏得了不少主流電動廠商合作夥伴。
witricity 公司研發了能夠隔空充電的電動汽車充電器。那是個放置在車庫地上的半米寬的板子—從上面開過去,汽車就開始充電了。
Witricity 與許多公司一起合作,把這項技術推向市場。許多汽車製造商對他們的技術感興趣,如奧迪、豐田等。它與 Toyota 簽訂了價值數百萬的合同來開發靠電池供電的汽車充電器,並宣布與台灣的電子產品製造商聯發科技(Mediatek)合作來開發為可移動設備充電的產品。
另一家新創公司富爾頓科技公司的技術可以穿透幾厘米厚的大理石或車庫地板給電動車無線充電。
這些技術都比現在已有的感應充電更實用—現在已有的技術能夠讓你在自家車庫為汽車無線充電,但你必須剛好停在特定的位置上,與充電線圈校準。
富爾頓已經被美國晶元設計公司高通收購。從今年初開始,高通聯合法國雷諾及英國德爾塔汽車公司在倫敦東區科技城進行了街頭無線充電的商用測試。高通設想在購物中心的停車場和公共道路停車點建設無線充電設施,採用半動態充電,比如在交通警示燈處、十字路口、計程車停靠點和公交車站都可以設立充電點,每次充電沒必要充滿,保持 40%-80% 的電量即可。倫敦政府正在考慮建造覆蓋整個城市的建造網路。
目前,阻礙無線感應式充電技術大規模運用的瓶頸主要是對於輻射的擔憂,因為無線充電會產生強大的磁場。當人或動物位於電動車和充電裝置之間時,有可能帶來電磁傷害。所以確保無線充電系統的安全性也是一個關節點,在這方面,各家公司還需要大量的測試和改進相關技術。
❼ 手機充電一般充電是幾v幾a 快充2.0是幾V幾A 快充3.0是幾V幾a
快充2.0是5V 2A,快充3.0是5V 3A.
❽ 充電法
10.2.1基本原理
充電法(Excitation-at-the-Mass Method)以不同岩性的電性差異為基礎,研究對象是相對圍岩為良導體或導電性較好的地質體。
實際工作中,在鑽井、槽探、坑道等人工揭露或天然露頭上接—供電電極(A),另一供電電極(B)置於遠離充電體的地方,然後向AB線路里供電,這時充電體為一等位體或似等位體,電流由充電體流入圍岩,形成穩定電流場,該電場的分布特徵與充電體的形態、大小和產狀等因素有關。在地面、坑道或鑽井中觀測充電電場,研究其分布特徵,查明充電體的空間分布形態、產狀、延伸等,從而為解決諸如地下水流速、流向、滲漏通道、滑坡位移等地質災害提供依據。
10.2.2觀測方法
充電法主要有兩種觀測方法,即電位觀測法和梯度觀測法。
電位觀測法是將一個測量電極 N置於遠離測區可視為無窮遠處,另一測量電極 M沿測線逐點移動,觀測相對於N極的電位值△U;同時觀測供電電流強度I。觀測結果用規一化值△U/I表示。
電位梯度觀測法是使M、N測量電極保持一定距離(通常等於1~2個測點距),沿測線同時移動,逐點進行電位差△U和供電電流I的觀測。結果用(△U/I)·MN表示,記錄點為MN之中點。
10.2.3技術要求
(1)測區范圍要使異常場能在較完整的正常場背景上顯示出來,測淺長度應為勘探對象長度的2~4倍;
(2)測量電極最好用不極化電極,電極間極化電位差不得大於±2mV;
(3)測線布置應垂直勘探體走向,當勘查體與圍岩電阻率差異不大時,還應設計一定數量的斜交剖面;
(4)採用電位測量方式時,無窮遠處電極至測線中心的距離應大於測線長度的2倍以上;
(5)在進行普查時,預計的異常范圍內至少要有一條測線穿過異常,異常范圍內測點不得少於3個;在詳查時要求有3~5條測線穿過異常帶,在異常范圍內測點不少於5個。在井下或坑道工作時,比例尺一般為1∶500~1∶1000,點距為2.5~5m;
(6)為確保成果質量,系統檢查工作量一般應為測區總工作量的3%~5%,不能確定觀測精度時,允許增加檢查工作量,但增加至20%時仍然證明觀測質量不符合要求時,則受檢范圍內的工作量應予以報廢。觀測工作總精度以均方相對誤差衡量,其分級及誤差要求見表10-3。
系統檢查觀測結果應按下式計算均方相對誤差,並應滿足設計要求: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表10-3充電法質量分級及誤差表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Ii為第i點原始觀測電流值;I′i為第i點檢查觀測電流值;Ui為第i點原始觀測電位值;U′i為第i點檢查觀測電位值;△Ui為第i點原始觀測電位梯度值;△U′i為第i點檢查觀測電位梯度值;ui為第i點檢查點相對誤差;△為平均絕對誤差;n為參加統計檢查計算的點數;MN為梯度觀測時測量電極距。
各檢查點的相對誤差ui的半值分布應滿足如下要求:①超過實測精度的測點數應不大於受檢點總數的32%;②超過兩倍實測精度的測點數不大於受檢點總數的5%;③超過三倍實測精度的測點數不大於受檢點總數的1%。
10.2.4成果表達形式
(1)梯度測量的剖面平面圖及縱向梯度平面圖;
(2)電位測量的剖面平面圖及等位線平面圖;
(3)典型剖面上的綜合剖面圖;
(4)地質推斷解釋成果圖。
10.2.5資料解釋原則
10.2.5.1異常的定性解釋
(1)正確區分正常場和異常場。均勻各向同性介質中點源場的電位和梯度曲線有如下特徵:H=0.3q或H=0.7p
其中:q為電位曲線半極值間水平距離;p為梯度曲線兩極值間水平距離;H為充電點深度。
充電點深度已知,從實測曲線量出p、q,依據上述公式,可區分正常場和異常場。
(2)單條剖面異常點不少於3個,並且剖面平面圖中異常有規律可循。在充電體地表投影范圍內,各剖面橫向梯度的兩極值點之間距離變化較小,其強度也大致相同,而在充電體兩端之外電位梯度的兩極值點間距離迅速增大,強度迅速下降,點源場則不具備上述穩定部分。
(3)從等位線分布特徵來看,異常體在地表投影部分電位變化較慢,而在異常體邊緣電位急劇變化,可根據等位線梯度變化密集程度確定異常源。
10.2.5.2異常的定量解釋
定量解釋的方法主要有特徵點法、數值模擬法和物理模擬法等。解釋的目標體與圍岩電阻率都應較均勻,幾何形態近似為規則體(球、柱、板狀等),各種干擾因素影響較小,並有足夠的已知參數資料。應正確選擇解釋剖面,所選的典型剖面異常應滿足定量解釋異常的條件,地質條件比較清楚。
10.2.5.3地質推斷解釋
推斷解釋時,還應識別各種干擾因素,如天然場源的變化、地形起伏、各向異性以及覆蓋層不均勻等導致電場畸變形成的假異常。
10.2.6儀器設備
充電法儀器設備見表10-2。
❾ 成果解釋
原始資料經過整理,在確信可靠的前提下,對工作成果進一步分析,正確的判斷異常是解釋推斷工作的基礎,現將解釋推斷的初步認識略述如下。
(一)異常的圈定
確切的圈定異常段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系統的測定出露於地表的岩(礦)石的電性參數,經仔細分析,對工區內背景值及異常的強度值進行估計,做到心中有數。
(2)在覆蓋地區,可通過野外觀測的幾條典型剖面結合工區內掌握的電性參數,分析確定背景值。
(3)當背景值(即正常場)確定後,如果背景值穩定可按觀測誤差和異常所包括的點數來確定異常的下限。通常認為
應用地球物理教學實習指導
式中:M為均方相對誤差;A為觀測值ρs(或ηs)。
以上分析只作參考。還應與其他物化探資料對照判斷,結合地質情況,並認真分析電測剖面平面圖,圈出正確、可靠的異常。
(二)真假異常的判斷
當把異常圈定之後,還要認真分析,把由人為因素造成的假異常區分出來。如出現的個別跳躍異常、局部急劇變化等,應核實原始記錄,若確實無誤,還應到現場檢查有無地下管道、變壓器地線、鑽孔套管等情況,因為這些因素均可引起曲線的局部變化。
對於中間梯度裝置供電電極附近的異常也要慎重研究,增加部分工作量找出真正異常體的位置。在移動供電電極更換測區時,如脫節點處出現高值,也應將AB對稱於脫節點布置,重新觀測作出正確判斷。
(三)異常性質的判斷
現階段激發極化法還不能區分極化體的礦物成分。存在有非礦異常的干擾,如炭化、黃鐵礦化,地表呈散狀金屬礦化、強蝕變的火山岩、磁鐵礦化超基性岩等。如與要找的礦床有成因上的聯系,可作為間接找礦標志,否則為干擾。因此要加強地表地質,地質構造的研究,選出較有意義的異常進行驗證。
判斷有意義的異常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與有利含礦地段相吻合的電測異常;②與其他物化探異常相比有意義的電測異常;③在已知礦體和干擾體上進行觀測,分析其特點,與所獲的電測異常相比較,為識別礦與非礦異常提供資料,選出有意義異常。
(四)異常體產狀的確定
異常體產狀指:異常體走向、傾向、平面位置、延伸、埋深等。
1.異常體走向的判斷
平面剖面圖上,異常在各剖面上連續出現的方向即為異常體走向方向。
平面等值線圖上,等值線形態的拉長方向反映異常體走向。
2.異常體傾斜方向的判斷
用不同極距的聯合剖面曲線交點位移特點來判斷傾斜方向。較大極距的交點相對於較小極距交點的位移方向即為異常體的傾向。
同一極距聯剖曲線交點兩側極小值的高低,兩側兩條曲線所包圍面積的大小等判斷異常體傾向,但應注意當地表干擾存在曲線跳躍時可造成誤解。
異常體有露頭時,可採用充電法判斷異常體傾向。
3.異常體延伸的判斷
中間梯度法異常值(ηs)兩側出現明顯的極小值時,表示異常體延伸不大;兩側無極小,而加大AB距離時ηs峰值明顯升高,表示延伸較大。
4.異常體埋深的判斷
異常體埋深的確定,如激發極化法是採用測深曲線轉折點的AB/2值作為異常體的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