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印握手而產生的外交成果是

中印握手而產生的外交成果是

發布時間:2021-03-12 22:13:44

㈠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內的。1955年,於萬隆容會議,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項原則內容是: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3、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14個國家時,提出了中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

4、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聯大特別會議上再次強調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1988年,鄧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確提出以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5、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㈡ 中印關系問題

大國關系是當今世界國際關系格局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的對外政策中,大國關系同樣被放在關鍵性的位置上。以「大國關系」、「周邊關系」和「發展中國家關系」對中國的對外關系進行簡約表述,反映出中國對世界格局的基本判斷,是把握中國外交戰略布局的關鍵所在。
在論述大國關系時,中國學術界一般有兩個維度,即中國與大國的關系,以及大國與大國的關系。而在大國名單中,通常只有兩類,其一是超級大國美國以及冷戰期間的蘇聯,其二是德、英、法、日等經濟強國。
20世紀後期,中國、印度、巴西等國的迅速發展成為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許多國際戰略研究者認為,盡管這三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完全同步,但是其對世界格局產生的現實影響以及潛在影響將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將這幾個國家的發展稱為「崛起」,中、印、巴也由此而成為「新興的大國」。
20年前,當中國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大國引起世人注目時,美國的印度問題專家科亨在其著作中指出人們對印度的看法還存在分歧:「世界對印度的看法分為兩類。第一類分析家認為印度會是(或已是)一個『大國』,……另一類分析家的看法則完全不同。」[1]然而到21世紀初,對印度發展持懷疑態度的人已經大大減少,越來越多的人不僅把印度看作是IT產業的佼佼者,而且從整體上將其列入新興大國的行列。科亨以「印度正在崛起」為名撰文指出,「印度看來已經准備好在世界領導性國家(theworld's leadingnations)中佔有一席之地。」「印度需要像一個大國(major power)那樣行事,美國也需要認識印度已經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2]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在2005年1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中國和印度將成為美國在全球經濟霸主(global economic supremacy)位置上的競爭者。」不僅如此,中國與印度還抱有「在多極化世界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雄心」[3]。中國學者馬加力則指出:「從目前情況看,印度的崛起是個不爭的事實,至少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4]此外,日本、法國、德國以及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學者和政治家也對印度的快速發展予以充分的肯定。有趣的是,印度學者也幾乎在同一時期開始對中國的發展持正面的評價,並認為印度可以從中國發展的實踐中得到許多啟示。
顯然,隨著中國與印度這兩個國家進入大國的行列,兩國間的關系也必然會相應發生變化,成為大國關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與一般意義上的大國關系相比,中印兩國關系具有許多一致的特點:
首先,中印都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綜合實力,兩國交往帶有巨人對話的特點。按通行的觀點,資源力、經濟力、科技力、軍事力以及國際影響力等共同構成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中印兩國現在還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國土廣闊、資源總量巨大、人口眾多等優勢,近年來又一直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從而成為當今世界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國家,就以最能反映國家總體國力的幾項指標為例:國土面積,中國列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人口,中國列世界第一,印度第二;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中國列世界第六,印度列第十一;軍事力量,中印兩國在常規武器數量、技術裝備以及軍隊規模等方面居亞洲前列,而且都擁有核武器;國際影響力,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印度則在積極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中印還在某些科技領域領先的同時不斷提高整體水平,力爭邁進科技大國的行列。這一切表明,中印已經在迅速改變長期以來的「大而弱」形象。
其次,兩國都將對方看作與本國戰略利益關系重大的國家,從而將其放置在大國的位置上。1998年,時任印度國務部長的昆瓦·辛格就認為印度與中國的關系並不是一個領土邊界的問題,與處理印度的外交政策緊密相關。在印度主要政黨的執政綱領中,也將與中國的關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5]。這與中國對印度的態度完全相同,中國政府首腦在許多場合都高度評價對印關系的重要性,在2003年和2005年兩國政府首腦互訪時發表的聯合聲明中,也都把這種雙邊關系提升到戰略合作的高度。
再次,中印關系的影響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雙邊關系影響,對周邊地區乃至世界都產生了一定影響,有美國學者撰文指出:「部分觀察家相信,中國和印度能夠成為合作夥伴以抗衡美國的霸權。」[6]日本學者則認為隨著中印兩國在2050年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日本將難以避免出現「小國化」的趨勢,因此「現在日本應該改變只追隨美國的思路,建立包括亞洲在內的整個世界的共存關系」[7]。在更多研究者的觀點中都透露出一種強烈的信息,即人們愈來愈多地關注中印這兩個新興國家關系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㈢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吸取了外國的許多成果,為什麼還要強調它是中國的外交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最初提出開始,就既是指導雙邊談判的原則,也是指導兩國國家關系的原則。這一原則最早是周恩來總理在1953 年12 月 31日接見參加中印關於中國西藏和印度之間關系問題談判的印度政府代表團時提出來的。周恩來總理說:「新中國成立後就確立了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那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兩個大國之間,特別是像中印這樣兩個接壤的大國之間,一定會有某些問題。只要根據這些原則,任何業已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都可以拿出來談。」這是周總理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這些原則在 1954 年 4 月 29 日談判結束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團和印度共和國政府代表團的談判公報》首次公開。公報指出:「雙方一致同意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的原則下進行談判」。同日,周恩來總理致印度總理尼赫魯的賀電中就指出:「中印兩國基於互相尊重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的原則而締結的這個協定使兩國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在新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起來。」 同年 6 月底,周恩來總理應邀對印度和緬甸進行國事訪問,在中印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指出:「這些原則不僅適用於各國之間,而且適用於一般國際關系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而現時存在的恐懼和疑慮,則將為信任感所代替。」在中緬兩國總理的聯合聲明中確認五項原則也是指導中緬關系的原則。中國將同印度、緬甸發展雙邊關系的這一指導原則上升為國際關系的普遍原則,得到中國周邊國家的廣泛認同。1955 年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亞洲國家會議通過決議,完全支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㈣ 20世紀50-70年代新中國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在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上,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代表權,中日建交,專中美建交。

從新中國成立屬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新中國外交的奠基時期,打破了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

20世紀70年代,在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世界局勢的變化,主要有三點,一是美蘇爭霸出現蘇攻美守的態勢;二是西歐、日本成為美國的有力競爭對手;三是廣大亞非拉國家取得獨立並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也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時期.這一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題,中國適應新的形勢,對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作出重大調整,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共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㈤ 中印兩國在外交方面有哪些相同主張

印度的外交政策

印度為不結盟運動創始國之一,歷屆政府均強調不結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礎,力爭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冷戰結束後,印政府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的傾向蘇聯的大國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印度也是金磚國家集團成員之一。2015年7月7日,印度將加入上合組織。

中國的外交政策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一些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是哈薩克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於2001年6月15日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2015年7月10日在俄羅斯烏法舉行,烏法峰會通過關於啟動接收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組織程序的決議,上合組織擴員的大門正式打開。——常識政治篇。

㈥ 新中國成立後在50年代 70年代和革命開放時期分別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新中國外交的奠基時期,打破了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
20世紀70年代,在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世界局勢的變化,主要有三點,一是美蘇爭霸出現蘇攻美守的態勢;二是西歐、日本成為美國的有力競爭對手;三是廣大亞非拉國家取得獨立並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也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時期。這一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題,中國適應新的形勢,對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作出重大調整,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共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㈦ 中印古代外交關系簡述

兩國國民間往來和了解都相當少。中國對於印度的印象,不外乎電影和歌舞,以及這些年來時常可見的試射導彈報道。而印度對於中國,則知之更少,由於雙方曾發生過戰爭,歷史陰影郁結心中。

中印關系發展:

印度是文明古國,是我國南部最大的鄰邦,中印兩國友好交往遠源流長,印度歷史文化對我國影響也極為深厚。中印關系的發展過程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現在古代,即中印兩個文明古國大規模的歷史性交流(唐宋時期以佛教為主要載體)。

第二次高潮出現在近代,即兩國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斗爭中結下的深厚友誼。

第三次高潮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即兩國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促成萬隆會議的成功舉行。

閱讀全文

與中印握手而產生的外交成果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