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果應用圖
找礦遠景區分布圖
2. 展示學習成果應從哪幾方面來考慮
心裡
3. 科研成果是什麼意思
科學研究來成果
指科研人員在他自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也是衡量科學研究任務完成與否,質量優劣,以及科研人員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財富、智力的資源。科研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1)科研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2)科研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社會要求,經濟價值高。(3)科研成果必需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4. 成果應用價值前景
基於高分辨層來序地層學自和高分辨地震技術等兩大關鍵技術,識別與預測隱蔽圈閉:
應用性的技術成果——解決問題的結果:
1)總結隱蔽圈閉時空分布規律;
2)建立砂體對比模型,進行砂體預測,指導勘探;
3)建立隱蔽圈閉的識別與預測的相關技術;
4)建立不同坡折帶類型的層序地層模式。
採用的配套技術系列——解決問題的手段:
1)地質-測井-地震綜合層序地層劃分與對比技術;
2)隱蔽圈閉研究技術;
3)地震精細構造解釋-坡折帶識別技術;
4)構造-測井約束非線性反演技術,以解決勘探中面臨的問題。
成果應用前景與效果好——解決問題的目的:
Y1井區的相關成果已用於井位部署,增加預測儲量至5000多萬噸。
5. 試驗資料整理及成果應用
由試驗測記的百分表讀數εy,εc和εg,根據式(5-5)、(5-6)可求出飽和粘性土的原狀和重塑狀態的不排水剪強度Cu和C′u。若採用電測式十字板剪切儀資料則可用式(5-7)、(5-8)計算強度Cu和C′u值。根據Cu和C′u值據式(5-11)可計算出土的靈敏度St。
一、十字板強度與室內三軸強度的比較
十字板測得的不排水剪強度,與室內三軸不排水強度相比,能更好反映土的天然結構和應力狀態。國內、外學者曾將十字板資料與室內試驗資料進行對比。
1.國內對飽和軟粘土所做的比較試驗
我國曾在東南沿海一帶做過大量的比較試驗,以比較十字板強度與無側限抗壓強度及三軸不排水強度之間的差異。所用的試樣都是以薄壁取土器鑽取的高質量的未擾動土樣。所有土樣的塑性指數Ip=15~24,粘粒(d<0.005mm)含量為9%~50%。由34個土樣整理得qu/2-Cu關系式,其關系用下式表示:
表5-3 現場十字板剪切試驗記錄表
qu/2=Cu-0.03 (5-12)
由34個土樣整理出三軸不固結不排水剪強度Cuu-Cu關系式:
Cuu=Cu-0.037 (5-13)
表5-4 十字板強度與三軸固結不排水強度的比較
之後,在進行福建莆田北洋海堤,浙江舟山大成塘海堤及溫嶺東海塘海堤現場試驗時,都曾比較三軸固結不排水剪的Ccu與十字板試驗的Cu、qu的試驗(十字板試驗的Cu、φu指標的取得,是將十字板強度沿深度的變化換算為十字板強度Cu與垂直固結壓力的關系式確定出來)。所得結果如表5-4所列。
2.國外對靈敏軟粘土所做的比較試驗
1972年,Bjerrum提出對填土工程地基,根據假設滑動面所通過的方向分別採用三軸壓縮、單剪、三軸拉伸三種試驗測定不排水抗剪強度,以三者的平均值代表整個滑動面的平均抗剪強度(圖5-5)。
圖5-5 現場不同位置的抗剪強度與室內剪切試驗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兩個場地做了十字板試驗與室內強度試驗的比較。室內試驗為K0結狀態下的不排水三軸壓縮及拉伸試驗、單剪不排水剪切試驗。此外,還測定了有效上覆壓力σ′v0及先期固結壓力σ′p等值。
表5-5 各種歸一化不排水抗剪強度的平均值
兩個場地為高靈敏度的海相粘土,其靈敏度由淺層的 St=30 至深處的近於St=400。靜止側壓力系數K0=0.55,Ip=10%~17%。兩處的十字板強度Cu(FV)、三軸壓縮τc、三軸拉伸τe、單剪τd及平均強度τave,以相應深度的先期固結壓力σ′p對上述各種強度進行歸一化。在5.5~12.5m范圍內算出各種歸一化不排水抗剪強度的平均值,列於表5-5。
由表可以看出,兩個場地的τave/σ′p與Cu(FV)/σ′p平均值是相等的,與τd/σ′p也相當一致。這說明:如室內的固結不排水試驗是在現場應力條件下進行固結的,則十字板試驗強度與室內歸一化不排水抗剪強度是相同的。
研究資料表明:十字板抗剪強度隨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而一般加荷速率比工程實際的加荷速率大。
Bjerrum依據軟基上築堤的破壞實例,繪出理論的破壞安全系數與地基土的塑性指數的關系,如圖5-6所示。在綜合分析比較實測的十字板強度與實際破壞工程反算的平均強度的基礎上,提出了綜合的修正系數μ,以修正後的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強度作為設計值,即:
Cu(設計值)=μ·Su(實測值) (5-14)
式中:Cu為設計採用的不排水抗剪強度;Su為十字板試驗的實測強度;μ為修正系數,隨土的塑性指數而變。
圖5-6 軟基上築堤的理論破壞安全系數與地基土塑性指數的關系
圖5-7為μ-Ip關系。由圖可見:Ip越低,μ值越高。其後,一些研究結果進一步驗證Bjerrum公式的合理性。
圖5-7 修正系數μ與Ip的關系曲線
二、成果應用
十字板剪切試驗成果可按地區經驗來確定地基承載力、單樁承載力,計算邊坡穩定,並判別軟粘土的固結歷史。
1.計算軟土地基承載力
根據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華東電力設計院的經驗,地基容許承載力可按式(5-15)估算:
fk=2Cu+γh (5-15)
式中:fk為地基承載力標准值(kPa);Cu為修正後的十字板強度(kPa);γ為土的重度(kN/m3);h為基礎埋深(m)。
日本中瀨明男(1963)利用圖5-8給出地面處條形荷載下地基極限承載力公式:
土體原位測試與工程勘察
式中:λ為Cu-h直線的斜率;t為Cu-h直線段的延長線在h軸上的截距;B為條形荷載的寬度。
圖5-8 Cuh關系
根據式(5-16),結合荷載、上部結構和地質條件,取安全系數1.5~2.0,計算地基容許承載力。
2.軟土地基抗滑穩定性分析
用十字板能較准確圈定滑動面位置,並為復核和採取工程措施提供可靠的抗剪強度指標。
對飽和軟粘土地基施工期的穩定問題,採用φ=0 分析方法,其抗剪強度應選天然強度,可選十字板強度、無側限抗壓強度或三軸不固結不排水強度。
在20世紀50~60年代,國內、外都以破壞工程實例總結使用十字板強度的經驗。瑞典的Cadling和Odenstad(1950)根據11處滑坡工程,以十字板強度計算安全系數,其平均值為1.03。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根據多年的經驗積累認為,以十字板強度用總應力分析方法進行穩定分析時,穩定安全系數選用1.30左右。交通部港口工程規范(1978年版)規定,當採用快剪指標時,選K=1.0~1.2,而採用十字板強度,選K=1.1~1.3;而JTJ250-98版中,籠統提到K=1.1~1.3,仍意味著對不同強度選不同的K值。
3.估算樁的端阻力和側阻力
樁端阻力
qp=9Cu (5-17)
樁側阻力
qs=α·Cu (5-18)
式中:α為與樁類型、土類、土層順序等有關的系數。
根據樁端阻力qp和樁側阻力qs可以估算單樁極限承載力。
4.檢驗軟土地基的加固效果
實踐表明:十字板強度能十分敏感地反映出地基強度增長的狀態,故已經成為檢驗加固效果的主要手段。
例如,浙江杜湖土壩地基加固效果的檢驗,時間的跨度長達10年,有很好的規律性,見圖5-9。
圖5-9 1970~1980年浙江杜湖土壩地基加固效果檢驗
5.判定軟土的固結歷史
根據Cu-h曲線,可以判定飽和軟土的固結歷史。如果Cuh曲線大致呈一通過地面原點的直線,可以判定為正常固結土;若Cu-h直線不通過原點,而與縱坐標的向上延長軸線相交,則可判定為超固結土。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2002.《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林宗元主編.2003.《簡明岩土工程勘察設計手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孟高頭.1997.《土體原位測試機理、方法及其工程應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土工所.2003.《土工試驗技術手冊》,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王鍾琦,孫廣忠,劉雙光等.1986.《岩土工程測試技術》,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張喜發,劉超臣,欒作田,張文殊.1984.《工程地質原位測試》[M].北京:地質出版社
6. 測量成果應使用啥筆記錄
記錄在紙上的測量成果應能長期保持,所以容易褪色、容易塗改的筆都不能用。可以據此判斷哪些筆可以用。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7. 成果應用
農產品安全性評價提供了區域內是否存在不安全的超標農產品及其超標百分率,超標程度,主要超標農產品類型等重要資料。農產品安全現狀是調整農業發展規劃和土壤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據,當大多數農產品超標頻率大、超標程度嚴重時,需要採取措施治理土壤污染,或由種植食用農作物調整為種植非食用農作物,或將耕作土地改變為非耕地。不同農產品所體現的污染物吸收累積率、超標率及超標程度的差異性,為篩選種植「抗污染」作物種類提供了基礎依據,即在弱、中污染土地上,種植具有抗污染特性的農作物,可以生產出符合衛生要求的農產品,從而充分發揮土地的農業利用價值。
8. 成果應用情況怎麼寫
成果應用情況要麼照實寫,要麼使勁編,要麼以真實情況為藍本進行二次藝術加工,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9. 成果應用,產業化銜接情況怎麼寫
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專價值的科技成果所屬進行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
科技成果轉化的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當包括各類成果的應用,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技能的加強,效率的增加等等。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生產力包括人、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因此科學技術這種潛在的生產力要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最終是通過提高人的素質、改善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來實現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科技成果從創造地轉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或知識得到增加,勞動工具得到改善,勞動效率得到提高,經濟得到發展。狹義的科技成果轉化實際上僅指技術成果的轉化,即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從科研單位轉移到生產部門,使新產品增加,工藝改進,效益提高,最終經濟得到進步。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成果轉化大多指這種類型的轉化,所講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就是指技術成果的應用數與技術成果總數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