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疫情科技成果轉化科研攻關

疫情科技成果轉化科研攻關

發布時間:2021-03-10 13:14:32

1. 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作用

科技成果轉化就是將,前沿科技成果、專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也就是將項目落地,將白紙轉化為金錢的一個過程,一項新的科技成果被研發出來以後,只有將其轉化到生產實踐中,才能發揮它的價值。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對經濟增長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科技成果商業化是包含多種資源轉化在內的一種綜合性資源轉化,其轉化成功就是一種集大成的成果。科技資源轉化成果,是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特別是要素之間高效聯動的結果。科技資源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理——科技創新管理。所以,首先應關注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2. 如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一是激發創新主體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性。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一批機制靈活、面向市場的國家技術轉移機構,探索有效機制與模式。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等協同開展成果轉化。推動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互動融合,調動科技人員轉化成果積極性,支持以核心技術為源頭的創新創業。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撐服務體系。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專業化、市場化的國家技術交易網路平台,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成果掛牌交易與公示,解決成果交易流通與市場化定價問題。鼓勵區域性、行業性技術市場發展,完善技術轉移機構服務功能。大力培育專業化技術經紀人,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軍人才納入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培養計劃。
三是開展科技成果信息匯交與發布。圍繞新一代信息網路、智能綠色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以國家財政科技計劃成果和科技獎勵成果為重點,發布一批能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投資規模與產業帶動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場化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
四是發揮地方在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的重要作用。建設一批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加大政策、服務、金融等創新力度,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與模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完善基層承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平台和機制,通過成果轉化支撐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五是強化創新資源深度融合與優化配置。健全多渠道資金投入機制,發揮好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作用,支持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投貸聯動、眾籌等科技金融手段拓寬資金市場化供給渠道。推動軍民科技成果融合轉化應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3. 疫情防控斗爭下,如何將科技轉化為成果為社會做貢獻

將科技增轉化為成果。需要把科技應用於生產力,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培養人才。

4. 基於公共財政理論的科技成果轉化研究現狀

目前,科技成果轉化關於財政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財政政策的制定上。學者們從財政稅收、財政支出、國家采購幾個方面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財政稅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現狀

許多學者認為我國稅收優惠政策缺乏激勵機制,難以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劉溶滄(2000)認為我國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大多數針對科技成果的收入給予減免稅優惠,而對事前科研開發活動的稅收支持不夠。其結果是已經有較強科技實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有成果轉化收入的單位受惠,但對那些技術陳舊、亟待更新改造,以及正在進行科研開發活動的企業卻缺少應有的稅收鼓勵措施。劉海濤、邵冰(2006)也指出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以稅率優惠和稅額定額減免等直接優惠為主,對尚未形成或正在進行技術開發的企業無稅收刺激作用。為提高稅收優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效果,應注重將直接優惠與間接優惠搭配使用,尤其要側重間接優惠方式,如:對用於科技研究項目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對企業用於科技研究項目的投資採取投資抵免方式、建立科技研究開發准備金制度等。唐海燕(2006)認為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側重於對企業開發新產品獲取的利潤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對企業可能因風險發生的失敗缺乏稅收保護。這無疑降低了部分企業尤其是資金力量薄弱的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應該借鑒創新型國家的做法,採取側重事後利益讓渡的稅基式優惠方式。

顧國培(2003)認為現行以「生產型」為主的增值稅制限制了科技成果轉化。由於生產型增值稅對企業購入固定資產所含進項稅額不能抵扣,重復征稅現象沒有消除,企業所承擔的稅負隨著企業購進固定資產價值的增大而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企業的積極性。建議增值稅可由現在的「生產型」增值稅逐步向「消費型」增值稅過渡,對購進的固定資產、機器設備投資已納稅款允許抵扣。

楊春梅、楊志宏(2010)認為我國現有的科技稅收激勵政策偏重於對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的稅收扶持,而對技術創新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則支持不夠。建議制定企業技術創新產業化生產階段的稅收激勵政策。如:擴大增值稅關於設備的抵扣范圍和增加對中小科技企業購買設備的增值稅抵扣,對技術創新產品出口實行零稅率,對引進重大技術裝備經過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後形成創新性產品的企業稅務機關退還其進口環節已繳納稅款等。

宋風軒、邊衛紅(2002)指出我國稅收政策的運用多年來一直注重區域性優惠,而弱化了產業性稅收優惠,造成了同一性質的產業因所處區域不同而產生稅負不同的情況,不僅不適應國家的產業政策,有悖於稅收公平的原則,也大大局限和弱化了稅收手段在促進全國科技進步方面的作用。從長遠看,應加大產業性稅收優惠政策范圍和力度,使稅收優惠政策實現公平、高效目標。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義塤也指出,在我國高科技產業稅收方面存在著不公平的現象。主要表現是:地區之間的稅率差異;企業之間的稅率差異;稅務官的權利過大而且缺乏制約。導致這些現象,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但根本還是後者。

羅荊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指出我國缺乏鼓勵人力資本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羅荊,2002)。優惠享受者大多數為應用高新技術成果的企業,而專門從事研究開發的科研單位的科技工作者則難以從中受益。劉溶滄也指出我國現行稅法幾乎沒有針對高科技人才的稅收優惠政策,僅限於省級以上政府發放的「科技獎金」和「政府特殊津貼」。建議通過完善個人所得稅加強對科技人力資本的稅收激勵,對推進我國個人人力資本的投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都有重要意義(劉溶滄,2000)。

梁凱、李廉水(2005)指出從我國對企業所得稅法定減免稅的優惠與企業是否被鑒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相關。只要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並在高新技術開發區注冊,就可以終身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不能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就無法享受到這條政策優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也就無從談起。這項稅收政策優惠與高新技術產品或項目發展的成長規律之間的聯系存在脫節,稅收優惠政策激勵效果受到弱化。建議稅收支持堅持科技成果產品和項目導向,不符合要求不能予以稅收優惠。

(二)財政支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現狀

與國家財政稅收相對應的是國家的公共財政支出,關於國家如何對科技成果轉化給予資金支持主要有以下觀點。

霍斌(2004)認為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具有很強的外部經濟特徵。但由於我國轉化資金有限,多數科技成果閑置,使潛在的生產力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發揮科技的巨大優勢。因此,應切實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資金支持。毛志雄也認為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活動作為科技創新過程的決定性環節,需要更多的經費投入,但在開始階段還不能產生經濟效益,普遍存在資金缺乏的困難,需要政府給予啟動資金的資助(毛志雄,2002)。

高國順(2003)則認為政府不僅要切實加大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力度,還要特別提高投入經費的使用效益。對通過鑒定或取得專利的科技成果,要組織科技專家和企業家對其轉化的可行性進行充分論證,對其中確有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的項目要集中資金給予重點支持。

財政部的相關研究表明,我國的科技投入結構不合理,研發階段投入經費較多,而中試和產業化階段投入經費較少,造成大量的科技成果無法達到最大的轉化效果。因此,優化科技投入結構很有必要。在科技投入結構調整方面,一是科學合理地調整科研、中試和產業化階段的經費結構及比例關系,逐步加大後兩個階段的投入比重;二是在研發經費中應主要用於重大項目關鍵技術的攻關,向關繫到國計民生、行業發展和著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攻關項目傾斜;三是在中試經費中,向重大科技成果中試以及行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推廣應用方面傾斜;四在科技成果產業化經費中,著重向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以及交易平台建設方面傾斜。劉海濤、邵冰(2006)認為在現代公共財政的理論和實踐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彌補市場的失靈。因此應在企業不願意或無力進行投入的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政府應從現存的全方向覆蓋科技研究領域的職能格局向重點保障基礎研究和公益性科學研究的供給格局轉換,把財政科技支出的支持重點放在提高國家產業競爭能力上;在產業技術領域里,政府應重點支持社會效益較大的共性科技研究項目,不影響國內企業公平競爭的競爭前研究開發,以及有助於提高國家整體實力和形成競爭力的戰略產業;而對於以上領域之外的科學研究事業,則應逐步推向社會,由市場提供。李建成(2008)對此也持相同態度,認為國家財政應對從事基礎研究、競爭前戰略高技術研究、重大公益性研究,以及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的科研項目和單位,給予其持續、穩定的基本科研經費支持,使其能夠正常部署研究力量和研究方向,增強其原始創新能力和水平,為承接國家戰略任務做好前期預研儲備的積累。

對於國家財政如何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眾多的專家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孫佳華(1986)認為科技成果的產生到成果的推廣應用轉移擴散,要經過許多環節,由於我國財政在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方面的投資欠缺,致使科技成果在生產部門的利用率相當低,建議由財政投資設立「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基金」,基金實行有償使用,主要用於開發周期較短、經濟效益較高的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同時,需要對科技成果實行追蹤投資,分別滿足研究、開發、再創造等各環節的資金需要。

王剛、黃鷺宏(2011)認為在成果轉化期應充分發揮銀行科技開發貸款作用,引導其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擴寬企業資金來源,對科技企業發展後期和成熟期提供資金支持。這樣可以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數量和速度,避免科技資源的浪費與潛在損失,促使形成「科研—生產—效益—資金—科研」的良性循環,從而有效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謝富紀、王旭東(2008)認為我國財政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方式單一,絕大部分資金以無償投入為主,建議通過「政府購買」、推行風險投資、貼息、有償使用、以獎代補等方式,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分配的引導作用,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也指出,要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投融資問題,就要在保持財政科技投入的同時,更多地發揮財政投資的杠桿作用和為全社會奠定科學技術支持基礎的作用,積極創新融資產品和發展各類投融資機構,推動我國風險投資公司更多地向前端投資,創造一種良好的政策環境,讓資本尋找技術,而不是技術尋找資本(丹楓,2011)。

(三)其他相關研究

部分學者從轉移支付和政府采購的角度提出了看法,主要觀點如下:

杜劍鋒(2007)從轉移支付的角度指出,我國的科技經費撥款以中央財政撥款為主,地區間科技投入水平差距大,中央政府應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的力度,一方面規范並加強對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專項轉移支付,另一方面在對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因素法測算上,合理強調科技和教育方面差距。

周波(2004)則從政府采購的角度認為,政府采購可以強化中介結構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運作思路是:政府科技職能部門向社會徵集具有產業前景的成果;經評估把符合本地區產業方向及對產業升級有促進的項目(包括已經屬於政府科技計劃的項目)列入政府采購對象,然後,採用招標制向社會上中介機構公開招標,中標者將獲得政府資助,用於項目融資過程中的費用支出。杜劍鋒(2007)提出應逐步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在同國際慣例接軌的同時,內外有別地運用政府采購,實現對我國高科技領域的傾斜,可以採用以下3種做法:①直接對政府采購境外產品進行限制。②對國內產品實行價格優惠政策,允許有一定的價格差異。③貿易補償政策,即要求中標的國外供應商必須轉讓某些技術或必須在國內建立研發中心。謝富紀、王旭東(2008)也指出應該構建支持科技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督促采購人自覺采購自主創新產品。

5. 如何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

一是激發創新主體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性。科研人員積極性不高,回是導致我國科技成果轉移答轉化率偏低的根本原因,金智創新認為,要想有效的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需要積極探索有效的獎勵機制與模式,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等協同開展成果轉化。推動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互動融合,
二是重視科技成果轉移中間機構。一般來說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主要由三方組成,一是由科研機構提供前沿科技成果,二是有技術需求的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但是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等,無法高校的溝通,這個時候就需要重視科技成果轉移中間機構的,充分發揮其溝通協同的作用。讓企業和高校能夠各取所需,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
三是開展科技成果信息匯交與發布。圍繞新一代信息網路、智能綠色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以國家財政科技計劃成果和科技獎勵成果為重點,發布一批能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投資規模與產業帶動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場化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

6. 近兩年來,我國禽流感科技攻關取得的成果有哪些這些成果對禽流感防控將會起到什麼作用

近兩年來,我國在禽流感科技攻關取得了大批成果,突出體現在禽流感的防治技術專上,包括疫屬苗和診斷技術。我國自行研製出禽流感H5N2滅活疫苗、H5N1基因重組滅活苗、H5亞型禽流感重組禽痘病毒活載體疫苗,可分別用於雞、水禽、肉禽的疫苗免疫接種,保證了各種不同禽類的免疫需要。禽流感H5N2滅活疫苗在2004年我國禽流感的阻擊戰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近期我國已研製出禽流感重組新城疫活載體疫苗,已顯示出開發和應用前景。我國已研製出一批診斷技術,包括RT-PCR技術、ELISA技術、熒光定量PCR技術等快速診斷技術,可以用於禽流感的臨床診斷、疫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這些成果已經和將在目前和今後我國禽流感的防控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7. 保障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的保障

科技成果轉化的產生不是自發的,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有產生的可能,如果沒有從外界獲得所需的信息、物質等要素,則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科技成果轉化保障機制的有效建立,能夠為其提供一個適宜的外部環境,但由於涉及的條件和因素很多,該保障機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法律、政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關聯,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政府宏觀調控、激勵和保障機制

要提高技術市場對技術交易雙方的吸引力,必須有政府的推動與資助、信貸與稅收的激勵和法律制度的保障。發達國家的基本做法:一是通過法律手段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為技術市場提供必要的法律環境和條件。二是通過經濟手段為技術轉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用經濟手段促進成果轉化是政府宏觀調節機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經濟發達國家採用的經濟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資助與補助、政府采購、政府合同、稅收優惠與抵免、信貸優惠及保持較高的研究與開發投入等。政府的資助與補助對技術創新及轉移具有起動作用,如法國的科研成果推廣署就是專門代表政府做這個工作的。政府采購作為鼓勵技術創新與開發的政策手段,在美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國政府每年從預算中拿出數百億至上千億美元采購新產品,許多沒有形成大規模市場的新產品的第一個買主往往是政府。政府合同是指國家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及政府與大學、政府與工業界的合作項目都是採用合同的形式實施的。政府的稅收與信貸扶持是進一步刺激企業技術進步的動力。三是通過完善的技術成果產權激勵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動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制度在技術市場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善而有效的調控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為國外技術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二)科技人才流動機制

人才流動擴散機制是指科技成果轉化必須通過有關人員特別是作為知識和技術載體的科技人員的流動來實現。我們知道,信息的傳播形式與渠道對信息的傳播非常重要,因為高科技成果信息涉及大量用簡單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因此說,人才從大學、科研院所到企業的流動使科技成果轉化變得更快、更靈活、更有效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日本的一些大學經常舉辦學術沙龍,以促進產學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1996年,日本通過了《教育公務員特例法》的部分修正案,以促進人員間的相互交流。在人才培養與合作上,日本一方面積極鼓勵大學通過各類培訓為企業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倡導企業為大學提供實踐和鍛煉場所,鼓勵大學教師「內地留學」以及學生「工廠體驗」(趙京波,2012)。日本還打破傳統教育體制,從民間企業招聘教師,民間企業也派遣技術人員到大學進修或聘任大學教師進行講學和指導,雙方互通有無,加強彼此間的學習和交流。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有類似的規定。如:美國的許多高校明確規定,在不影響學校自身教學任務的情況下,教師和科研人員可以到企業兼職。英國政府及高校也總是鼓勵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甚至一些高校規定院系負責人必須到企業去兼職才有條件回學校繼續任教。在德國,人才交流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學校與企業雙方採取雙向流動的形式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政府為支持這種形式給予了必要的資助。而我國台灣工業研究院則是通過控制離職率來調節人才的流動(萬金榮,2006)。

(三)建立迅捷廣泛的技術市場信息網路

技術市場信息服務體系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能把知識創造的源頭與進行產業化的公司或企業聯系起來,使他們互相作用,相互連接。發達國家為了提高技術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讓技術需求方或潛在的技術需求方盡快了解到他們能夠獲得技術的渠道和想要的技術,都會積極建立完善的、有效連通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技術交易信息網路,這也是其技術市場充滿活力、成交規模大的有力保證。如日本技術交易所賴以服務的基礎便是技術交易信息網路和強大的資料庫,其聯網和資料庫相當廣泛。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籌資800億美元建成了一個覆蓋全國50多個州的信息網路,供企業查詢信息。德國也更新了科技成果轉化信息的資料庫系統,使之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信息平台的作用(楊萍,張源,2010)。此外,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建有強大的技術交易信息網路,促進了各個地區、各個領域和企業的技術交易與交換(安玉琢,2000)。

(四)政策法律保障機制

政策法律支持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要前提。關於如何促進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受到了諸多國家和地區的高度重視,這些國家和地區紛紛從戰略層面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以實現政策法律與成果轉化之間的良性互動。

1.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制度

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立法可以分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相關配套的法律制度。核心的法律制度是與科技成果轉化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與核心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與稅收相關的法律制度,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以及保護和利用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等(圖4-2)。

圖4-2 核心法律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規

1)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是指對鼓勵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成果轉化的方向和重點、保障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營造科技成果轉化的環境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法律制度。集中表現為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專門立法,多是原則性規定。如:美國的《拜杜法案》(1980年)進行了以促進政府資助所產生發明的利用,鼓勵小企業最大限度地參與政府資助的研發活動,促進政府部門、商業主體與非營利組織(主要指大學)之間的協作為目的的一系列對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李恆,2009),該法案使每年數以萬計的發明被披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可達70%(張玲,賈淑英,2008)。《史蒂文森-威德勒技術創新法》(1980年)及隨後的一系列修正法案加強了聯邦政府及研究機構對技術轉讓的責任,去除制約技術轉讓的不合理障礙,加速了聯邦資助技術成果的轉移。《技術創新法》(1980年)要求聯邦實驗室成立專門的技術轉移部門,探索與政府、公司、企業的技術合作方式。日本1996年頒布了《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法》,以加強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加強研究交流活動,促進新技術開發和技術成果的普及。此外,英國政府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發表的《科技白皮書》、《技術展望計劃》,韓國1997年制定的《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法》,法國1999年制定的《技術創新與科學研究法》,德國的《科學技術法》等都可以視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它們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

2)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發達國家更是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作為本國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日、歐各國紛紛出台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與政府研究機構或大學進行聯合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制度(李恆,2009)。美國制定的《拜杜法案》專門調整政府資助中小企業和非營利性機構在完成或者履行政府合同過程中所產生發明的權利和義務(萬金榮,2006)。德國政府在1978年制定針對資金短缺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方案,使至少1/3以上的中小企業得到政府的科技資助。2000年6月,歐洲議會通過了《歐洲小企業憲章》,將重視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推進了小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的跨國結合(李恆,2009)。美國的《小企業技術創新進步法》(1982),《小企業技術轉移法》(1992);日本的《中小企業創業活動促進法》(1995);韓國和中國台灣在20世紀90年代頒布的《中小企業基本法》和《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等法律也對中小企業在結合研究中的技術發明權做了特殊保護條款,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向深度與廣度的發展。

3)稅收法律制度。稅收政策作為激勵產學研創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國家都有所應用,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美國政府先後出台了《減稅法》(1992年)以及《新稅法》(1998年),給予中小企業創新開發以較大的減稅空間和機會,調動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科學研究及試驗開發稅收優惠計劃,根據企業的規模對企業的科研和技術開發投資給以稅收減免,規模越小,獲得的優惠就越大(萬金榮,2006)。然而,從國際實踐來看,大多數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措施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稅制安排,更多的是體現在能夠激勵技術創新的各種計劃和制度中,方式比較靈活。

4)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紮根於市場經濟,以科技成果的產權明確界定和有效保護為主要特徵,為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和一個外部的公平競爭法律環境,是科技成果轉化順利進行的保障。美國《專利法》規定對發明專利的保護期為20年(1994年以前為17年)(銀純泉,2003)。《國家技術轉移與升級法》(1996年)保證了參與共同合作研發公司的知識產權利益,提高了團隊研究人員及發明人的獎勵,對促進技術創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李玉玲,趙德鑄,2010)。日本於1999年頒布《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修改了大學發明專利權的歸屬原則,規定了專利年費和專利申請手續費的減免特例。2003年制定的《知識產權基本法》和《知識產權高等法院設置法》使日本成為全球迄今知識產權戰略最為系統化和制度化的國家,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的科技成果轉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有美、日、法、韓、印等十幾個國家提出並實施「知識產權立國」戰略,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5)促進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法律制度。促進產學研結合創新的法律是指以促進產學研結合創新為根本目標的技術創新法、技術轉移法等立法或與產學研結合創新密切相關的法律制度。國外關於該類型的法律較為豐富,推動了產學研結合創新的發展。如: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技術轉移法》,授權聯邦各機構與公司、大學和非營利機構達成對各方都有利的合作開發研究協議,為聯邦實驗室和私營部門間的合夥關系建立了基本框架(李玉清,2012)。韓國頒布實施了《協同開發促進法》,大力支持「產、學、研」合作開發(萬金榮,2006)。1998年,日本通過了《研究交流促進法》的部分修正案,增加了促進大學科研成果產業化和產學官合作的專門規定,從政策上進一步促進了日本的「產學研合作」。《研究交流促進法》(1986年)、《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1999年)也出現了專門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條款。此外,眾多發達國家還推出了一系列計劃來強化產學研協作,諸如:芬蘭的「國家技術計劃(N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mes)」、新加坡的「技術升級扶持企業增長計劃(Growing Enterprise with Technology Upgrade)」及「營運與技術路線圖計劃(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Road-mapping,OTR)」、丹麥的「創新共同體協議(Innovation Consortia Initiative)(DK 17)」、美國的小企業技術轉移研究計劃(STTR)等(張嵎喆,蔣雲飛,2010)。

2.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

1)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的稅收措施。各國的稅收優惠一般以加速折舊、投資抵免、費用扣除、稅轉貸等間接優惠的形式為主,同時輔之以減免稅等直接優惠。美國稅法規定,企業委託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基礎研究,根據合同所支付的研究費用的65%可從所得稅中抵免,同時對新產品的中間試驗產品給予免稅優惠政策。1982年頒布的《小企業發展法》,維持了美國將近20年的低所得稅。在風險投資方面,美國採取對風險投資額的60%免除征稅,其餘的40%減半徵收所得稅的措施(李恆,2009)。柯林頓政府上台以來進一步強化了稅收減免政策,如宣布研究開發的稅收減免政策永久化,企業主持的學術研究再附加25%的稅收減免優惠,對新研究開發財團頭兩年再減稅10%等(李恆,2009)。德國政府在風險投資政策環境改善方面採取了更加直接的方式,即由政府和銀行共同承擔風險,以低息貸款等方式來改善風險投資的政策環境。法國政府推行了科研稅收信貸制度以促進技術創新,即企業第一年用於研究與開發支出的50%可以免稅,以後每年增加投資的50%可享受免稅。英國政府於1981年制定了「貸款投資擔保計劃」,規定私人銀行機構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貸款總金額的80%由政府擔保(李恆,2009)。俄羅斯聯邦的《企業財產稅法》和《稅務法典》的相關規定中,也對科研機構、企業和組織進行科學研究和試驗設計工作及從事與科研活動有關的商品、勞動、服務給予了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對技術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2)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采購政策措施。政府采購是各國政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政策措施。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采購政策措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優先購買本國高科技成果的「優購」、「首購」政策。二是對技術落後、低附加值政府采購產品的「限購」政策。三是政府對尚待研究開發產品的「訂購」政策。美國是最早採用政府采購政策的國家之一,與政府采購相關聯的法律、法案多達 4000多個(李恆,2009)。2004年補充後的《聯邦政府采購法》和1933年美國出台的《購買美國產品法》對本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高份額政府采購政策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以集成電路為例,1960年集成電路產品問世之初,100%由聯邦政府購買。英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近年每年采購總量在1000億英鎊左右。為了加強對高科技產業及戰略性產業的扶持,英國政府要求政府部門、政府實驗室、國有公司在計算機和通信器材等的采購上,必須從本國公司購買,使政府采購成為政府實現科技、經濟與社會目標的一種公共財政支出手段,為培育英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恆,2009)。

3)保護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政策。很多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將知識產權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如韓國政府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在激勵競爭中的重要性,於2004年3月宣布,將原屬商業、工業與能源部的韓國知識產權局轉屬於科技部,並對知識產權局的職能進行了重新部署,建立起了更加有效的促進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體系。日本2002年7月通過《知識產權戰略大綱》,明確提出「知識產權立國」的目標。2003年2月,由政府內閣首相親自掛帥的知識產權戰略部成立,之後又相繼出台了若干個「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於此,一個由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應用、發展多媒體素材產業、人才培養和提高國民意識等五大部分組成,包括270項具體措施的完善的知識產權整體戰略體系正式形成(李恆,2009)。

為鼓勵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各國政府大都採取了下放政府資助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知識產權歸屬權的措施。美國政府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是主要發達國家下放知識產權歸屬權這一措施開始實施的標志。日本也有類似於美國的拜杜制度,其1999年頒布的《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規定,受國家和特殊法人之委託研究開發所得的成果及知識產權可歸屬與受託人。2002年《日本知識產權戰略大綱》規定取消上述條款中關於特殊情況的規定,將該條款適用於所有委託研究開發的預算項目。英國為推進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加速轉移和開發以形成生產力,把過去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所得知識產權一般歸國家所有,改為歸項目研究機構所有。歐盟主要通過諸如《公共研究機構專利和許可》等研究報告來修訂受資助研究成果的歸屬與使用的規則,推動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向執行機構轉變。

8. 深圳市南山區企業開展抗擊疫情相關的科技攻關項目如何申請資金支持

一、政策內容。鼓勵轄區企業在疫情防控各方面開展抗擊疫情相關的科技攻關,積極承擔國家、省、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治科研攻關項目,對獲得國家、省、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治科研攻關項目立項的,一次性給予項目研發投入100萬元支持(同一項目不重復支持)。
二、申請條件。2020年1月1日至5月31日期間申報國家、省、市科技、發改行政主管部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治科研攻關項目,並最終獲得立項。
三、申報流程。申請單位登錄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南山區產業發展綜合服務平台,仔細閱讀申報通知事項,按要求填寫申請書,申請材料按順序裝訂,一式一份,A4紙正反面列印/復印,膠裝成冊並按要求簽字、加蓋單位公章及騎縫章提交至受理部門。
四、申報材料。項目申請書;新版「三證合一」營業執照復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證復印件;上年度納稅證明;申報國家、省、市科技、發改行政主管部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治科研攻關項目申請書等證明申報期間為2020年1月1日至5月31日的證明材料;國家、省、市科技、發改行政主管部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治科研攻關項目立項文件。
五、聯系方式。區科技創新局產業化科:賴秋嫻,0755-26542235。
六、本措施自印發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2020年5月31日。

9. 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成為一種常態這充分體現了對第三次科技革命什麼成果的運用

線上教學更要加上師生互動,教師運用課前預習單,總結學生的問題並對完成質量高的學生自我展示。
語文課朗讀是關鍵,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不可或缺。
詞語的學習是有溫度的,不要給動物貼標簽,要學生們自己去感受。學習夥伴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先與學生成為學習夥伴與學生一起讀,之後可以作為師者引導啟發。夥伴教學使學生親近課堂,不脫離課堂。
課堂要紮根生活,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善於運用課文中的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下冊 第15課《白鵝》 哈爾濱市經緯小學 徐岩老師
課前導入:豐子愷的白鵝 預習字詞朗讀(窺伺,侍候,凈角,狂吠,一絲不苟)注意平翹舌。
由京劇生旦凈末丑,播放凈角視頻。
展示學生的預習單,開始講課文正文。
「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是過渡段,承上啟下。
重點段,關於鵝的吃相,重點講解。提出問題,帶著思考讀課文,作者是如何把鵝的「高傲」寫清楚的?「三眼一板,一絲不苟」由上文具體解釋。穿插提問學生回答。帶動學生根據課文描述想像畫面。
默讀六七自然段,給學生自我學習的時間,畫出描述「鵝」高傲的詞語。學生回答,從容不迫,厲聲叫罵等。之後教師總結。
間接描述:鵝老爺(擬人),侍候。運用了反語,表達了作者對鵝的喜愛。
對比:狗的吃相與鵝的吃相不同。學生個老師一起有感情的朗讀感受到了作者風趣幽默的語言描寫。
總結:在寫鵝的吃相上,運用了反語和對比的手法。教材理解:單元要素統領 增強勾連意識
不同年級,不同單元,語文要素。如這本書的第一單元是要體會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四單元是揣摩寫作方法。
單元整體思考 確定教學內容
課文中明貶實褒的寫法,聯系生活鼓勵運用。
課後思考題轉化為有效教學活動
感知發現(教師通過吃相段介紹),自讀實踐(步態,叫聲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表達運用(小練筆是閱讀與表達聯系起來學以致用)。
子。再找出描寫鵝得叫聲段中運用反語和對比的詞語。
把描寫步態的留作作業。用反語,就做小練筆。
課程結尾:下節課學習不同作家筆下的白鵝。
聽了英語課,我覺得英語課和語文最大的區別就是課上的圖畫非常的多,不像數學語文,文字比較多,教師課前引入時用非常歡快的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好的進入學習狀態,學生帶著疑問去聽歌,聽到了歌曲中哪些關於時間的信息?再播放一些視頻動畫的時候,有重復播放一些片段,加強學生們對這句話的印象,一遍沒聽明白,可以多聽幾遍。除了聽,還訓練了讀的能力,給學生自主的練習時間。在講課的過程中,老師是中英文結合的,大多數的時候用英文來對話,小部分的時候用中文來解釋,讓學困生能跟得上老師可以更好的理解,不會因為聽不懂而學不會,而學優生也可以多聽幾遍,加強理解。

10. 如何加快推進科研成果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

要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使成果服務於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
科技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提高綜合國力的主要驅動力。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科技政策的新趨勢。
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轉化方式,並且這兩種方式也並非涇渭分明,經常是相互包含的。
【科技成果的直接轉化】1.科技人員自己創辦企業2.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合作或合同研究3.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開展人才交流4.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溝通交流的網路平台【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主要是通過各類中介機構來開展的。
機構類型和活動方式多種多樣。
在體制上,有官辦的、民辦的,也有官民合辦的;
在功能上,有大型多功能的機構(如既充當科技中介機構,又從事具體項目的開發等),也有小型單一功能的組織。
1.通過專門機構實施科技成果轉化2.通過高校設立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實施轉化3.通過科技咨詢公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主體作用】(一)政府科技成果轉化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風險性事業。
沒有政府作後盾,沒有政府資助,單個個人或企業很難做到。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政府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科技成果轉化,首先是政府要引導,要制定相應的政策。
政府應當在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過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國科技體制的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大量的科研機構獨立於企業之外,長期形成了科技與經濟相分離的局面,所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
對於國這種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的特殊階段出現的特殊問題,各級政府應積極引導,大力支持企業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盡快承擔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重任,搞好科技成果的轉化。
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制訂有效的產業政策和相應的產業技術政策及產業結構政策,促使企業組織集團化,從而集中資金、人力和物力,發揮整體優勢,提高技術開發,形成規模能力。
(二)企業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過程中的重要主體。
企業可以自行發布信息或者委託技術交易中介機構徵集其單位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尋科技成果的合作者,也可以獨立或者與境內外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合作者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承擔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還可以與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等事業單位相結合,聯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長期以來,國絕大部分企業仍然通過資金、人力投入來實現量的擴張,通過上規模來增加企業的效益。
而以科技進步為主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還沒有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主流。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本質上取決於企業的技術創新、吸納科技成果能力和經營能力,而不是僅靠資金、人力的投入上規模來實現量的擴張及效益的提高。
要不斷提高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認識,勇挑重擔,使企業寓科技成果於產品開發和發展生產之中,真正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
(三)高校及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單位是科技成果的供給主體。
在「科教興國」戰略指導下,隨著「211工程」、「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實施,國高等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高校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高校正逐漸發展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應用研究的重要方面軍,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生力軍,高校科技工作已經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及科研機構承擔建設了一大批科技創新基地或平台,積極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防軍工等一系列科研任務,使高校總體科技實力、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競爭力大大增強,知識貢獻與社會服務能力大大增強,正在成為國科技自主創新的強大力量。
(四)中介機構自技術市場開放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大量涌現。
它們存在於技術市場化的全過程的各階段,溝通了技術供給方與需求方的聯系,是技術與經濟結合的切入點,是技術進入市場的重要渠道,對於技術市場化的進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科技中介主要有科技部和各地科委成果推廣機構、技術成果交易會、技術商城、技術開發公司、大學科技園、創業園、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形式。

閱讀全文

與疫情科技成果轉化科研攻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