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更不會成功 一個視頻 白衣服 像領導 坐在席台上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這句話中,對應了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努力與成功。本來兩個概念有四種組成可能:努力與成功;努力與不成功;不努力與成功;不努力與不成功。這句話,其實隱含了其中的三種組合,哪三種組成,讓我來慢慢解釋。
先來看看這句話是誰的呢?不清楚,因為它不像一句名言,而更像一句廣告語,即使是廣告語也不影響這句話釋放出來的力度。在一則廣告中,中國的NBA巨星,姚明曾經用他特有的厚重聲音說過這句話,我相信這是他背後的廣告策劃師的創意,只是讓姚明說了出來,但其實不能說這句話是他首創的。
我們先來看看這句話的上半句話:努力不一定成功。這話就是包括了兩種組成關系:努力了,也成功了;以及努力了,但不成功這兩種可能性。努力了,也成功了,當然是皆大歡喜,人見人愛。追求成功,能夠成功,是所有人努力的全部理由,努力就是為了有成功的這一天。但是,這句話說出了一種殘酷的結果,就是努力了,但還是不能成功。這就有些冤枉了,碰到誰都會感覺自己很無辜,會覺得老天爺不上眼,讓自己命運多舛。這樣的人還真有,而且不少。如果真遇到這種情況,你准備怎麼辦呢?
這句話的下半句,恰恰回答了這個問題。因為自己努力過了,沒有成功,就會有想放棄的念頭;也看到過許多其他的人努力過了,但也沒有成功,所以給人的感覺只能是不努力了。好,如果你真不努力了,那麼等待你的只有一種結果:一定不會成功。其實,努力了而沒有成功,不是說努力是無用的、無效的,而只能說努力還不夠,還沒有到位。
努力而沒有成功,還不能算是失敗,怕什麼呢?即使真失敗了,它還能成為成功的母親,不是有一句話叫:「失敗是成功之母」嗎?失敗並不可怕,可怕是就此放棄了努力。在企業家裡,最後的成功中幾乎都包括了多次失敗的經歷,大家熟悉的大企業家,如王石、馬雲、史玉柱等,都有失敗的「前科」,失落到發不出工資,甚至欠債倒閉的程度。他們在沒有成功前,就是應驗了上半句: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他們沒有放棄,繼續更加努力,結果最終取得了成功。
政治家也是如此,鄧小平先生三起三落,也就是三次失敗,三次繼續努力,最後成為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帶領中國走上經濟建設的快車道。在國外的總統競選中,一次兩次,甚至三次失敗的大有人在,但他們沒有停止努力,而且吸取教訓後繼續努力,結果終於登上權力的頂端。前面提到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也是在競選連任時敗下陣來,但他也是沒有放棄,在六年後再出山努力競選,結果第二次當選英國元首,並在首相的職位上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戰場上的軍人,屢戰屢勝的將軍固然偉大,但屢敗屢戰的將軍同樣值得敬佩,因為他們始終不肯放棄努力,如果放棄努力,之前就已經徹底失敗了,因為不肯屈服,才堅持到最後一刻,對於這樣的軍人來說,他們太清楚不努力一定會失敗的道理了。
講了這些,繞來繞去,頭都有些暈了。但你們還要努力聽下去,因為在生活中,其實還有一種情況:不努力但也成功了,這個現象如何解釋?不得不承認,有人不怎麼努力,但會比較成功。其實這個成功,是錯誤定義的結果,因為不努力的人得到的所謂成功都是暫時的,最終的結果肯定也是不成功的。
譬如,父母有錢,自己一出生就成了「富二代」,這算不算成功?不算,因為不是自己努力得到的,只是繼承來的,不能算。請記住,有一句等著他們,叫:富不過三代。為什麼不過三代,因為他們沒有努力,在自己手上或者自己的下一代手上就敗家了。再譬如,父母有權,自己生來可以或可能繼承官位,成為「官二代」。這個也十分可怕,因為「捧不起的劉阿斗」並不少,要不了多少時間,父母打下的江山就會拱手相讓,歷史上所有的改朝換代都是前朝的「劉阿斗」守不住江山的敗家子,也是他們不努力的必然結果。還有,有人靠賭博,靠彩票發了財,不也是不勞而獲嗎?是的,可以不勞而獲,的確是一件可以讓人突然亢奮的事情。但是,最終的結果又是如何?誰聽說過沉湎於賭博的人,最後守住了贏來的財產了?中了彩票的人,又有幾個最終可以不敗家的?英國作過一個調查,中了彩票巨獎的人中,有七成的人會在十年中再次破產,回到原來的生活水平上。少數人,沒有放棄努力,就能保住自己的勝利果實。不勞而獲,中了彩票的,是一個極小概率事件,比出門被一隻飛鳥下了一頭鳥屎的概率還要小得多,但偏偏有人中了邪,結果是努力著讓自己破產,讓自己不成功。
相反,一個人持續不斷的努力,就有了一個信念的力量,把一些看似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變成了事實。2010年,一位中國的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先生逝世了,這一年,他被中央電視台評為感動中國的人物第一位。為什麼說他感動了中國?因為他做的事情,看似不可能,但經過他的努力,最終變成了事實。
錢偉長是一個嚴重偏科發展的人,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文科特好,理科特差。這樣的人,在現在的學校里通常不被人關注,甚至還會受到歧視。他出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個讀書人家裡,一九三一年,十八歲時他參加高考,被清華大學錄取。但是,他的成績是兩個極端,按現在的高考政策,他一定是個落榜生,如果不想放棄上大學的念頭,只能去讀高復班了,第二年再來考一次,因為他的成績是語文和歷史考了兩個一百分,他報考清華大學,是那時的清華大學有一個很好的國學研究院,王國維、梁啟超、陳寅烙和趙元任是這個研究院的教授,吸引了許多文科尖子報考清華大學。但是,錢偉長的理科成績一塌糊塗,數理化一共才考了25分,要不是他有兩個一百分成績擺在那裡,或許有人會懷疑他的大腦是不是發育不健全呢。
1931年9月18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日本人開始了全面侵佔中國的第一步。這一天,正是錢偉長到清華大學歷史系讀書的第二天,聽到這個消息時,他拍案而起:「我不讀歷史系了,我要學造飛機大炮。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這個熱血青年一定嚇壞了當時所有的人。你們想一想,數理化一共才25分,可以說沒有一點科學方面的基礎,怎麼可能去學可以造飛機大炮的專業?
物理系主任面對這樣的成績,也不肯收他進系裡學習。錢偉長就軟磨硬泡,一直驚動到了校長,最後校長和系主任只能帶著嘗試的方式同意他去物理系試讀,大家其實並不看好他。這時的錢偉長,一定明白:「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的道理。」因此,留給他的道路,只有努力這樣一條。為了可以趕上課程內容,他就早起晚歸,廢寢忘食,刻苦學習。結果,在第一學期結束時,他已經不是班裡最靠後的學生了,到畢業時,更是成了物理系裡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從此走上科學救國的道路。他留學加拿大,放棄留在美國的機會,回國發展我們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成為中國的力學之父,著名的科學家和教育家。
人的一生的長度是有限的,即使活到100歲,一共也只有三萬多天,其中三分之一還多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三分之一在成長、學習和退化中度過,真正有效的,用於工作和休閑的時間只有一萬多天,浪費一天工作和休閑時間,就等於浪費生命中三天的時間,別人活九十歲,你只有三十歲,這是一個十分恐怖的事實。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認真去學習,通過學習掌握更多知識和能力,讓自己的生命價值變成得更大。別人活三十年,你要活出九十年的感覺,別人活九十歲,你要有相當於二百七十年的貢獻。在生命的長度上我們無法真正做到三倍於別人,但在生命的寬度和高度上,我們則完成可能達到別人的三倍以上。
我有一個理論:歲數和壽命是人的長度;幸福和快樂是人的寬度;成就和貢獻則是人的高度。這樣一說,把本來只是一條線的生命,變成了由三個面組成的立體的生命,其價值馬上突現出來。生命的長度是由人類的基因決定的,誰都難以改變,命短壽長也就是幾十年的區別,幾倍的差別。生命的寬度是是由自己的心態決定的,知足常樂,無欲則剛,寬宏大量和樂於助人的總是可以獲得更多的幸福和快樂。在生命的寬度方面,人與人的差別或許可以達到幾十倍。生命的高度則是由每個人的知識量及其結構決定的,有多大本領,就可以達到多高的高度。生命的高度,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要比長度與寬度之間的差別大得多,其差別就不是幾倍和幾十倍的概念,而是幾百倍和幾千問的概念了。聖人與罪人是這個高度中的兩個極端,功勛之才與庸碌之輩則是我們從仰視到鄙視的態度變化的整個區域。有的人死了,幾年就被人忘記得乾乾凈凈,而有些人歷經幾千年,還被大家記得,被大家敬仰,這就是生命高度的差別所在。
我希望,今天在場的人,從今天開始,不再僅僅關注自己生命的長度,還要去拓展自己生命的寬度,以及努力去提升自己生命的高度。讓我們好好生活在由壽命、快樂和貢獻組成的生命三維世界中,活出價值、活出精彩。
❷ 馬雲成功背後是敗家娘們嗎
7月10日至11日,第二節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在杭州舉辦。在壓軸演講中,馬雲連爆神句再次引發業內熱議。
【男人總說「要什麼」,女人卻知道「不要什麼」,這就是聰明和智慧的區別】聰明的人知道自己要什麼,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我發現很多家庭裡面,男人都我要這個,我要那個;而女人總會告訴家人說,「要不要那個,我不知道,但是這個東西我一定不要」。是智慧讓人類持久,是智慧讓人類更加美好。
真正有眼光的男人是不會小看女性的。女性經商,她們希望把開心、快樂、美好的事情帶給別人,而是她們的這些品質——考慮別人,讓世界更美好、讓別人更快樂,本就是本世紀做企業成功的必備條件。
❸ 為什麼說無數個敗家女人,成就了馬雲的今天
沒有他們女人的網上購物,馬雲怎麼賺錢呢,當然,男的也買,但相比較而言,女的佔了一大部分,所以就誇張的稱這些女購物狂為敗家娘們兒
❹ 【劍網3】【成就系統】成就「敗家玩意」如何獲得
您好,第一次直接拆解精煉高於五級且熔嵌多於一顆以上六級五行石的裝備即可獲得。/祝游戲愉快!
❺ 隨意揮霍家產的敗家子為什麼最後會成了首富
《鋼鐵俠》是由美國漫威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冒險電影,主要講述托尼·史塔克在遇難後改進盔甲的功能,化身“鋼鐵俠”,以警察的義務身份保護這個世界。鋼鐵俠的原型,公認是學渣兼敗家子、性格及其古怪的霍華德·休斯。
❻ 我就是個敗家子
剛開始我也是這樣,特別痴迷於夢幻西遊,投了大量的錢,荒廢了學業。其實,內我們有時候玩游戲容就是為了圖一個刺激和一種成就感。和一些能夠真正影響自己的人玩,把學習當初是練級的過程,等有了成果,受到尊重和表揚,你就會很自然的學下去了,加油啊!
❼ 古代有哪些敗家的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社會混亂,許許多多的國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但是要治理一個國家靠武力是不行的,必須要有哲學思想為根據。這就造成了哲學家的短缺。所有的國家都在大力吸收人才。而那時又沒有統一的教育體制,這就必然造成各種思想的泛濫,就像古希臘的狀況一樣。派別也就是那麼幾個主要的: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莊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等轉抄一下: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後人把小說家以外的九家,又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准則是「禮」。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國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國人編纂的。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斗爭的激烈和復雜。雖然流派很多,但階級陣線非常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❽ 敗家的人活著有什麼意思
看看吧,蒙牛牛總的話可能對你有用吧,反正我挺崇拜他的
許多人注重吃飯,卻不注重學習。實際上,學習是最重要的「吃飯」,是給自己的大腦「吃飯」。
在這里我想講兩個問題,一是個人學習,二是團隊學習。
一、個人學習
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行動的基本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四肢先行式」,一種是「大腦先行式」。
兩種模式導致的結果也不一樣。前者「有勇無謀」,做了10件事,可能有6件有毛病,既浪費資源,又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後者「謀定而動」,也許只做了8件事,卻有6件做成了,既節約了資源,又比前者多做成2件事。
我們的觀點是,「一兩智慧勝過十噸辛苦」。直接去舉一千斤的人,笨蛋;四兩撥千斤的人,聰明。一個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個人只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麼這個做事少的人就是聰明人,那個做事多的人屬於「相對較笨」一族。就財富的創造而言,腦袋決定口袋。
怎樣做到「大腦先行」呢?學習!磨刀不誤砍柴工。
學習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標志。任何一個人,如果一生下來就與其他動物為伴,那就與其他動物沒有什麼差別。狼孩、豬孩的案例早已有力地證明了這一觀點。我在長江商學院上課的時候,著名人文學家、全球新儒學專家杜維明也向我們強調了這一點:「人不學習與其他動物沒什麼差別。」我續了第二句話:「個人學習比不上團隊學習。」還有學員補了第三句話:「如果學習的方向錯了,還不如不學習。」。
老虎、獅子、北極熊,身體比我們強壯得多,為什麼弱於人類?主要是因為它們不能傳承與學習。我們可以藉助文字學到五千年前甚至一萬年前的知識,而它們連上一代的智慧都繼承不全。所以,人生雖然不滿百,卻可「活到」五千歲、一萬歲。但如果放棄學習,就等於主動縮短壽命,「自絕於歷史」。
二、團隊學習
學習不是目的,學以致用才是目的。
所以,衡量學習是否有效,得看三個方面:一是學沒學,二是學什麼,三是大家學還是個人學。
我是特別強調「團隊學習」的。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散,事業癱。如果團隊成員學習的內容不一樣,那麼,這個團隊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打架團隊」。
蒙牛創立8年來,由我個人出資先後給不同層次的員工贈過6次書、送過6次碟。
6次所贈的書分別是:《海爾中國造》,《不戰而勝》,《誰動了我的乳酪》,《西點軍校》,《自動自發》,《大國崛起》(全套)。
6次所送的碟分別是:《大染坊》,《大宅門》,《喬家大院》,《漢武大帝》,《大國崛起》,《亮劍》,我把它們簡稱作「亮劍中華五大片」。為了確保「看片無障礙」,第一次送碟的時候,我還一一對應給每戶人家都贈送了DVD播放機。
送這些書與碟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通過團隊學習,形成「團隊三共」:共識,共鳴,共振。這「三共」是有順序的,「共識」在先,「共鳴」隨後,「共振」最後,這是團隊建設的「三步曲」。
人非「生而知之」,那麼,一定是「學而知之」、「思而知之」、「行而知之」。所以,必須堅持團隊學習,學相同才能思相近(共識),思相近才能言相和(共鳴),言相和才能行相輔(共振)。
「共振」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呢?18世紀,一隊士兵由於齊步走而震塌了一座橋,這就是共振!而美國發明家特士拉則稱:「用一件共振器,我就能把地球一裂為二!」當然,我們要的是正面共振,不是負面共振。
團隊學習追求高度一致,即使所學的內容一樣,只是學習的時間順序不一樣,那也不行。眾所周知,力有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點。實際上,我認為力還應有「第四要素」,那就是「時間」。團隊成員之間,即使力的作用點一樣,方向也一致,大小上也是盡己所能,但惟獨時間不一致,那又有什麼用呢?要是派他們去拔河,肯定不會常贏。
實際上,一個團隊的勝負,核心在於企業文化。不堅持「團隊學習」,就不會有同心同力同贏的文化。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人,要脫胎換骨必須「兩步走」:第一步,通過學習效仿文明先驅;第二步,通過創新自作文明先驅。但沒有第一步,哪來第二步?
❾ 曾國藩的主要成就
1865年,曾國藩在攻克天京後,被封為一等勇毅侯,加太子太傅,權勢極大,功高震主。清朝對其極不放心。咸豐帝曾在湘軍克復武漢時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他熟悉歷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古人避禍方式種種,卻少見有藉助家書以自表心跡的先例,曾氏刊行家書,以示無隱,韜光養晦,潔身自保,而且可以減輕朝臣的猜忌,確是一招高妙的修身處世之道。此外,作為一個受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思想濡染的人物,曾國藩更看重身後的名譽。而刊刻家書,流傳後世,是另一種更大的表明心跡,是一種大智慧。《曾國藩家書》自刊發後便風靡不衰。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0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等十大類。曾國藩的家書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了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談到了官場、僚屬、朋友、鄰里之間的種種關系,還說明了為學、讀書、作文等方面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這些信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一個人應當怎樣修身、做人、處世。其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活潑,隨想而至,揮灑自如,沒有虛偽和造作,真切感人,於平淡中孕育真知良知,凝聚的人生思考,修身齊家處世的精闢見解,足以反映他高超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更足夠後人鑒賞。
讀曾國藩的家書,可以發現這位為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已經大紅大紫的欽差大臣,竟有「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計」這樣的自我告誡,透露出曾氏的精明和清醒,蘊涵著他對「狡兔死,走狗烹」的警覺。他教誨子侄「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這些話也十分耐人尋味。讀曾國藩的家書,好像聽見他在耳邊娓娓道來,看不到絲毫厚黑、狡詐,也不會覺得他是一個政治家。家書從曾國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職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30年。除了思想漸趨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讀書時一樣,始終以讀書人自居,這決定了他對周圍事物的看法,也成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對為學、作文、歷史等等的認識,有很多經驗值得後人學習,按現在的話說,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和領悟能力。他科舉出身,卻深得教育大義,因此他在家書中對自己官場得失談得較少,而始終牽掛在心的是子弟的學習。同時,他官學並舉、胸懷大略,時時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謙遜、做事勤勞;對弟弟、兒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功夫力透紙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曾國藩關於修身養性有很多真知灼見,包括立志、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獨、謹言、有恆、勤儉、謙虛等內容,其目的在於:始於修身,終於濟世。曾國藩認為做人之道關鍵在於「敬恕」二字,所謂「敬」,一要做到無論在多少人面前,無論在大、小人面前都不能傲慢,這叫泰而不驕;二是衣冠整齊、態度儼然會使人望而生畏,這叫威而不猛。「恕」字要做到完美的境地,待人仁厚有禮,終身謹慎小心。如果行為得不到別人的贊許,就應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曾國藩一生孜孜於克己之學,師從理學大師唐鏡海後,更是自律甚嚴。曾國藩一貫重視道德修養,總結了修養為八德:勤儉剛明孝信謙渾。勤儉剛明四字,皆求諸己之事;孝信謙渾四字,皆施諸人之事。曾國藩還主張自修求強,不斷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進而戰勝自我。通過自修而完善,是君子所珍惜和追求的境界。自古以來,多少鍾鳴鼎食之家相繼敗落,都是因為子孫驕奢淫逸所致。曾國藩出將入相,最擔心的就是子孫長處於富貴鄉里,習慣過一種寄生蟲似的生活,漸漸蛻化到不可救葯的地步。他隨時隨地言傳身教,苦口婆心地訓導諸弟諸子諸侄克勤克儉,不可懶惰奢靡。
作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曾國藩的官位不可謂不高,權勢不可謂不重。他位列三公,封侯拜相,是晚清時期一位炙手可熱的人物;他掌握著一支訓練有素的湘軍,一時權傾朝野,威震大江南北。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沒有躊躇滿志、趾高氣揚、飛揚跋扈、為所欲為,而是居高思危,謹小慎微;在飛黃騰達之時,官運亨通之際,時時想著退路,處處考慮到罷官。這就是他的處世哲學之一。在「朕即國家」、爾虞我詐的封建時代,他深知權高震主將會給自身帶來的危害,所以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之後,立即向朝廷提出了解除自己職務的請求,表現了不居大位、不享大名的思想,認識到享名太盛必多缺憾。但是他得知滿族御史參劾他力求解職是恃功驕惰時,就馬上乖乖赴任,表現出靈活圓滑的處世態度。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他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對待家人,曾國藩則提出了一般平民所應遵循的處世原則,要求他們嚴格奉行,謹慎恪守,不能有絲毫懈怠。不以勢利對待親友,不以盛衰對待故舊,也不因恩怨疏遠他們,是曾國藩在處理親友關繫上提出的處世之道。即使對一些他不滿意的人,和一些已經產生了嫌隙隔閡的人,也不因一個人而影響了整個家族的關系。對待一般人,曾國藩提出了平等待人的主張,居鄉要全守鄉間舊樣子,不能摻半點官宦習氣;對待長輩要力盡孝心、恭謹欽敬;做晚輩要有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國藩在家書中大力倡導;對待兒孫輩他強調不要太嬌慣,認為「愛之反以害之」。
在「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封建時代,曾國藩步步高升,得以善終,完全憑仗他高明的處世之道。曾國藩一世都生活在官場中、軍旅里,他的處世之道當然是一個封建官僚,尤其是一個高級官員在復雜的世事中總結出來的。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