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辛亥革命勝利的原因
辛亥革命,從1911年10q武昌有義,到1912年春臨時政府·成立和清廷退位,前後不足半年,勝利之迅速內實為中國革命史上之罕見。其容原因問在7史學界至今尚無專論探討,本文試據當時的歷史事實予以淺析初探,歡迎批評指正。其一,武昌起義之前。同盟會在全國發動的+多次武裝起義.對辛亥革
『貳』 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
辛亥革命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正如毛澤東指出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辛亥革命的領袖們,則認識到要救國必須革命,要想救亡圖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權。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
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並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
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辛亥革命的實際政治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政治體制的革故鼎新帶來了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正是這些新的變化,打開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閘門。
(2)辛亥革命成果取得迅速的原因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辛酉政變後,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慈禧太後的統治地位也日趨鞏固。1895年中日戰爭後,英、俄、美、日、法、德等國爭先恐後地奪取侵華權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國的局勢。
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
『叄』 辛亥革命的成功因素和原因
成功因素與原因有三:
一、晚清的社會矛盾,到1911年已經到了一個一觸即發的矛盾飽和狀態。
二、由洪洪澇災害而導致了糧食短缺,這個問題也在1910年和1911年表現突出,甚至發生了糧食暴動和抗稅等地方群體事件。而對此,清政府並沒有能夠及時作出積極反應。民眾的基本生存問題成為當時一個潛在的重大社會危機。
三、由於自然災害而導致民眾的生存危機,他們自然就會對稅收或苛捐,有著本能地抗拒,所以才有類似於山東萊陽暴力抗稅事件及湖南長沙的糧食暴動,甚至為保護地方利益的成都保路運動。
(3)辛亥革命成果取得迅速的原因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的特點
1、辛亥革命的特點之一就是革命進展的很順利,辛亥革命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爆發起義到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僅僅歷時兩個多月,沒有出現像法國大革命那樣的反復和挫折。
腐朽的清政府不斷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們對清王朝的統治早已經絕望透頂,因此辛亥革命遇到的阻力很小,進展的很順利。
2、革命勝利的代價很小,除了武昌起義遇到一些抵抗之外,在其他地方革命的火種迅速燎原,幾乎沒有遇到實質性的阻力。而且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名存實亡,可以說辛亥革命幾乎是一場和平的革命。
3、革命進行的很不徹底,很多封建官僚搖身一變成了民國政府的官員,趁機竊取革命果實,而且辛亥革命的宣傳力度有限,廣大底層老百姓的生活並沒有發生變化,在很多農村,封建勢力依然擁有很大影響力。
『肆』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
晚清一觸即發的社會矛盾是其中一個原因
『伍』 辛亥革命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
天平天國時,清雖然已經是江河日下,但是軀殼依然強大,國家根基還沒完內全毀壞,還有曾國藩容,李鴻章等名臣。辛亥革命史,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清王朝徹底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靠著向外國集團的貸款勉勵維持著清政府。此時已經是衰弱,腐朽到了極點。中國各階層,都清楚的看到了這點。所以武昌槍一敲,革命風潮如燎原之勢。
『陸』 辛亥革命為什麼會迅速取得勝利
辛亥革命的勝利其實並不完全,充其量只是在南方幾個省獲得了成功而已,滿清的覆亡,其實是從內部瓦解的,已經是必然。在辛亥革命前,清朝朝廷實際已經喪失了對各地總督的控制,各地方都儼然獨立,只是名義上接受朝廷統治。所以武昌槍聲一響,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而袁世凱在北京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並促成了清帝退位。
所以說所謂辛亥革命的迅速勝利,只是讓各地的總督改了個銜頭,變成了督軍而已。說不上什麼徹底的勝利。這種只是換個招牌的勝利,當然會比較快。
『柒』 簡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分析這場革命能夠迅速發展的原因
簡述辛亥革命?
問:簡述辛亥革命? 答: http://ke..com/view/28947.htm.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2.關於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可以從兩種角度去認識:一種是從主客觀方面去認識,一種是從具體原因方面去認識。從主客觀來看,一是由於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於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從具體原因方面來看,可從綱領、農民、政黨、軍隊等四個因素去分析: ①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帝綱領。三民主義沒有提出反對中華民族的主要敵人帝國主義。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還幻想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沒有認清真正的敵人,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終歸失敗的原因之一。 ②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封建綱領。三民主義沒有徹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資產階級革命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因此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沒有農民的支持就無法戰勝強大的敵人。 ③資產階級革命派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武裝斗爭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國民黨人雖然掌握了一些軍隊,但並不是統一的革命力量,護法運動則依靠軍閥的力量,因此每當遇到強大的反革命武裝就不能不失敗。 ④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政黨也是鬆散的。同盟會建立後缺乏嚴密的組織和紀律,武昌起義爆發前實際上已名存實亡,沒有一個堅強的革命政黨,就不能使革命者緊密地團結起來形成堅強的戰鬥力。袁世凱能夠竊取辛亥革命果實,也與同盟會的渙散、領導成員政見不一有關。 3.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及教訓 客觀原因: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太強大. 主觀原因:革命的領導者中國資產階級是一個經濟上,政治上都十分軟弱的階級. 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行不通,中國革命需要新的階級政黨來領導,新的指導思想,需要尋找新的出路.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1成立情況興中會和同盟會。2革命綱領,指導思想! 只要簡述.!謝謝!哭..不要多撈..
『捌』 辛亥革命的經過,成果,最終結局和原因
經過,1894年,孫中山建立興中會,1905年,建立同盟會,提出了三民主義,1911年,武昌版起義,佔領權楚望台繳軍械庫,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成果:清朝同治被推翻,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是民主共和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最終結局:失敗,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原因: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
『玖』 辛亥革命為什麼能迅速發展
1.清政府的腐敗.
2.人民大從的支持.
3.同盟會等資產階級革命黨的不懈努力.
『拾』 辛亥革命為什麼能迅速發展
.清政府的腐敗。
2.人民大從的支持。
3.同盟會等資產階級革命黨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