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陳景潤在數學上的成果是什麼
陳景潤是我國現代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解析數論方面成果顯著,在對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陳景潤1935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閩侯鎮的一個郵電職員家庭。家中子女多,經濟條件不好。
小時候的陳景潤長得十分弱小,性格十分內向,顯得很不合群,因此遭到小夥伴們的嘲笑辱罵,甚至挨打。
但他對數學卻有著濃厚的興趣,一進入數學的王國,就什麼都不顧了。
後來,陳景潤進入了福州市的英華中學學習。有一天,老師給同學們講述了數論中的一道著名難題: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任意一個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和。他對許多偶數進行了檢驗,結果都是正確的。
但他無法對此給出證明,因此只能稱之為猜想。他寫信給當時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幫助證明,但歐拉一直到逝世,也沒有交給哥德巴赫想要的證明。二百多年來,許多數學家都試圖證明它,但都沒有成功。老師的話一說完,同學們便議論紛紛起來。
老師接著說:「數論是數學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你們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學好數學,長大以後去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同學們陷入了沉思,彷彿在思考著什麼。陳景潤也低頭陷入了沉思,這一切對他來說太神秘、太具有吸引力了。
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後去摘取這顆明珠。
此後,陳景潤更加努力地學習數學。他不僅努力完成數學老師留出的數學題,還自學大量的數學書籍。
有一次,數學老師布置了33道題,讓同學們選做10道。可陳景潤不僅做完了33道題,而且每道題都給出了多種解答方法。他的數學成績在班上一直保持在第一名。
到了高二時,因為家裡太窮,陳景潤被迫輟學。可令人驚奇的是,到了1950年,他竟以「同等學歷」的資格考上了廈門大學。四年的大學數學系課程,陳景潤只用三年就學完了。
1953年,陳景潤以高材生的身份提前畢業,並優先分配到北京某中學當教師。
可是,陳景潤內向的性格根本就不適合當教師。他失敗了,只得離開中學,來到福州的街口擺書攤度日。但他又是十分幸運的。
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知道他的情況後,立即讓陳景潤回到廈門大學當了一名圖書管理員。這樣他就可以專心研究數學了。
來到廈門大學圖書館後,陳景潤如魚得水地在浩瀚的數學海洋中遨遊。他認真研讀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和《數論導引》,對於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進行仔細推敲,他發現,華羅庚的書中竟然存在一些細微的錯誤。於是他鼓起勇氣,寫了一封信給華羅庚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華羅庚收到陳景潤的信後,對他的觀點和才華極為欣賞。華羅庚肯定了陳景潤的觀點,並熱情邀請他參加1956年的全國第一次數學研討會,並在會上宣讀了他的論文。會後,華羅庚又將他調到北京的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少年時代的夢想陳景潤一直沒有忘記,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去摘取那顆明珠。在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為了跟蹤世界最新數學研究成果,他以驚人的速度在幾年之內學會了俄、英、德、法四門語言。在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的過程中,他廢寢忘食,潛心思考,進行了難以想像的大量計算,甚至被別人看成是「獃子」。
有一次,他一邊走路一邊思考,竟撞在一棵大樹上,還趕快向「對方」道歉。還有一次,他患肺結核住院,沒有痊癒就從醫院偷偷地跑了出來——他實在不能再呆下去了,不看數學書,不做數學題,簡直是要了他的命。
二百多年來,無數的數學家曾向哥德巴赫猜想發起沖鋒,直到1948年,匈牙利數學家恩易才有了較大的突破,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和一個「素因子都不超過6個的」數之和即(1+6)。
1962年,我國數學家潘承桐證明了(1+5)。同年,王元、潘承桐又證明了(1+4)。到1965年,布赫斯塔勃等三位外國數學家證明了(1+3)。
1966年,經過近十年艱苦的努力,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第17期上宣布他已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推進到了(1+2)!外國科學家證明(1+3)用的是先進的計算機,而陳景潤用的是筆和紙!
「文革」期間,陳景潤未能倖免,受到了造反派的批判,被稱為「吸血蟲、偽科學」。然而他克服重重困難,繼續進行研究。
1973年,陳景潤找到了簡潔地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方法。他發表了《每一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的學術論文,引起了國內外數學界的巨大反響。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閔嗣鶴等都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世界各國的數學家和權威數學刊物紛紛給予熱情的贊揚和肯定,他們稱陳景潤的研究是「世界上運用『篩法』的光輝頂點」。英國著名科學家哈勃斯丹和聯邦德國數學家李希特看到陳景潤的文章後,立即停止正在印刷的著作《篩法》,並推遲出版發行。
他們決定把陳景潤的論文要點作為全書的最後一章補寫到書中,命名為「陳氏定理」。英國數學家赫胥黎給陳景潤寫信贊美道:「啊,你移動了群山!」直到今天,這一研究成果仍然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
1996年3月19日,陳景潤因長期勞累及沒有規律的生活,病情加重而逝世。為他送行的一幅輓聯,精闢概括出了陳景潤不朽的精神和偉大的貢獻:
景星有意頑強拼搏移動數學群山摘取明珠光寰宇;
潤物無聲奮力奉獻攀登科技高峰掬捧丹心照汗青!
Ⅱ 陳景潤的成就!!
在1965年5月,發表論文《表達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
主要著作
《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哥德巴赫猜想》《初等數論》 。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一位來自清華大學的數學老師給同學們講了一道數學難題。大約200多年前,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的理論。
但是哥德巴赫數學家一生也沒有證明出來這個猜想,哥德巴赫為了證實這一猜想,還曾給俄國的數學家歐拉寫信,希望歐拉能夠幫助他證明這個猜想。不幸的是,歐拉直到離世,也未能證明出這一猜想。
陳景潤聽完這一課後,對哥德巴赫猜想萌發了濃厚的興趣。哥德巴赫猜想如同一塊磁石般,緊緊吸引著陳景潤日後的專研生涯。
陳景潤為了證實哥德巴赫猜想,他自學了英語、德語,乃至俄語。無論酷暑還是寒冬,陳景潤都要花上十幾個小時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光演算的草稿紙都裝了幾麻袋。
1957年,陳景潤被調往中科院工作,經過陳景潤數十年的鑽研,他將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寫入了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中。
《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一經發表後,立馬引起了國際數學界人士的重視。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高度評價了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並將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寫入書中,給其命名為陳氏定理。
(2)陳景潤的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陳景潤的婚姻故事
1977年,陳景潤因病住進309醫院,見到了從武漢軍區剛派來醫院進修的由昆。過去陳景潤連女人名字的邊都不沾,連句話都不說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陳景潤見到由昆,眼睛一亮,親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話也多了。
後來由昆被派到陳景潤的病房當值班醫生。這樣,接觸的機會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現,陳景潤都特別高興。一天,陳景潤關切地問由昆,家住在哪?有沒有男朋友、有沒有成家?由昆毫不設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說:「沒有,沒有,還早著呢。」
以後,由昆也十分關心這位中國數學家,斗轉星移,彼此產生了愛情。終於有一天,由昆對身邊的數學家提出了疑問:「你是大數學家,有好多人崇拜你,你為什麼偏偏選中我呢?」面對心愛的姑娘,陳景潤急得滿臉通紅,他不會年輕人的山盟海誓,
許久,陳景潤才說出一句話:「我想過了,如果你不同意,我這一輩子就不結婚了。」正是這一句,使由昆不再猶豫,她坦然接受陳景潤的感情,並且相依相扶,共同走過了16個春秋。
他們在組織的幫助下結婚了。從此這位被稱為「痴人」和「怪人」的數學家陳景潤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Ⅲ 陳景潤有哪些重大的成果
1933年 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
1953年 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
1957年 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 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總理親自推薦為四屆人大代表,並被選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2]
1979年 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
1981年 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1984年 4月27日在橫過馬路時,被一輛急駛而來的自行車撞倒,後腦著地,誘發帕金森氏綜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62歲。
家庭
妻:由昆(1951-? )
子:陳由偉 ( 1981年12月生)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跡: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創造這個奇跡的正是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他從小是個瘦弱、內向的孩子,卻獨獨愛上了數學。演算數學題佔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使他充滿了幸福感。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上世紀50年代,陳景潤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上世紀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200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曾吸引了各國成千上萬位數學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對這一難題提出挑戰的人卻很少。陳景潤在高中時代,就聽老師極富哲理地講: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一至關重要的啟迪之言,成了他一生為之嘔心瀝血、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陳景潤在夜以繼日的研究數學
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這顆世界矚目的數學明珠,陳景潤以驚人的毅力,在數學領域里艱苦卓絕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1973年,陳景潤終於找到了一條簡明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當他的成果發表後,立刻轟動世界。其中「1+2」被命名為「陳氏定理」,同時被譽為篩法的「光輝的頂點」。華羅庚等老一輩數學家對陳景潤的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世界各國的數學家也紛紛發表文章,贊揚陳景潤的研究成果是「當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個成果」。
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陳景潤兩次受到國際數學家大會作45分鍾報告的最高規格的邀請。[3]
此外,陳景潤還在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勵。
陳景潤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然而他毫不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綜合征10多年之後,由於突發性肺炎並發症造成病情加重,陳景潤終因呼吸循環衰竭逝世,終年63歲。
婚姻故事
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發表,如旋風般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震撼著中外數學界。國內外評論說:「陳景潤成了中國科學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親切地接見了他。當時陳景潤身體不太好,小平同志關懷備至,會議結束後,陳景潤被送入北京解放軍309醫院高幹病房。他的到來,轟動了整個醫院,院領導給予了盛情的接待,醫生和護士無不崇敬這位世界級的大數學家。1977年11月從武漢軍區派到309醫院進修的由昆,被同伴們拉去看中國這位名人,這真是緣分,過去陳景潤連女人名字的邊都不粘,連句話都不說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陳景潤見到由昆,眼睛一亮,親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請她們進來坐下,話也多了。後來由昆被派到陳景潤的病房當值班醫生。這樣,接觸的機會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現,陳景潤都特別高興。一天,陳景潤關切地問由昆,家住在哪?有沒有男朋友、有沒有成家?由昆毫不設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說:「沒有,沒有,還早著呢。」以後,由昆也十分關心這位中國數學家,斗轉星移,彼此產生了愛情,他們在組織的幫助下結婚了。從此這位被稱為「痴人」和「怪人」的數字家陳景潤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了。
陳景潤夫人由昆在愛撫陳的雕像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兒子名叫陳由偉。"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其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陳景潤對獨生兒子的培養方法是:民主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開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當母親的便拉下臉來嚴肅批評兒子。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呵呵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慾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兒子上小學後,常常向陳景潤談自己的事,學習、勞動或與同學的往來。陳景潤認真聽著,然後為孩子當參謀,或表揚或批評糾正。很快,他就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陳景潤認為,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的過人之處。陳景潤與由昆欣慰地講,教育孩子要靈活,要分階段。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方法分不開。[4]
生活趣聞
陳景潤不愛走公園,也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自己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起來。
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一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艱辛歷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鑽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外語對一個數學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鑽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來,被稱為「痴人」和「怪人」。
二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這樣描繪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
Ⅳ 陳景潤如何發表數學研究成果
二航局和服的回復測繪的合法哦回復偶合物ifhieuhdhfygeyigifgd
Ⅳ 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的研究成果被公認為"是當代在歌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
陳景潤(1933.5~1996.3)是中國現代數學家。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里問題的一個結果作了改進,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先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再越級提升為研究員,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陳景潤是世界著名解析數論學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A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陳景潤於1978年和1982年兩次收到國際數學家大會請他作45分鍾報告的邀請。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他所取得的成績,他所贏得的殊榮,為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樹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幟,輝映三山五嶽,召喚著億萬的青少年奮發向前。
Ⅵ 陳景潤在哪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
陳景潤是我國現代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解析數論方面成果顯著,在對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陳景潤1935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閩侯鎮的一個郵電職員家庭。家中子女多,經濟條件不好。小時候的陳景潤長得十分弱小,性格十分內向,顯得很不合群,因此遭到小夥伴們的嘲笑辱罵,甚至挨打。但他對數學卻有著濃厚的興趣,一進人數學的王國,就什麼都不顧了。
後來,陳景潤進入了福州市的英華中學學習。有一天,老師給同學們講述了數論中的一道著名難題: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任意一個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和。他對許多偶數進行了檢驗,結果都是正確的。但他無法對此給出證明,因此只能稱之為猜想。他寫信給當時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幫助證明,但歐拉一直到逝世,也沒有交給哥德巴赫想要的證明。二百多年來,許多數學家都試圖證明它,但都沒有成功。老師的話一說完,同學們便議論紛紛起來。老師接著說:「數論是數學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你們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學好數學,長大以後去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教室里立刻鴉雀無聲,同學們陷入了沉思,彷彿在思考著什麼。陳景潤也低頭陷入了沉思,這一切對他來說太神秘、太具有吸引力了。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後去摘取這顆明珠。
此後,陳景潤更加努力地學習數學。他不僅努力完成數學老師留出的數學題,還自學大量的數學書籍。有一次,數學老師布置了33道題,讓同學們選做10道。可陳景潤不僅做完了33道題,而且每道題都給出了多種解答方法。他的數學成績在班上一直保持在第一名。
到了高二時,因為家裡太窮,陳景潤被迫輟學。可令人驚奇的是,到了1950年,他竟以「同等學歷」的資格考上了廈門大學。四年的大學數學系課程,陳景潤只用三年就學完了。1953年,陳景潤以高材生的身份提前畢業,並優先分配到北京某中學當教師。
可是,陳景潤內向的性格根本就不適合當教師。他失敗了,只得離開中學,來到福州的街口擺書攤度日。但他又是十分幸運的。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知道他的情況後,立即讓陳景潤回到廈門大學當了一名圖書管理員。這樣他就可以專心研究數學了。
來到廈門大學圖書館後,陳景潤如魚得水地在浩瀚的數學海洋中遨遊。他認真研讀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和《數論導引》,對於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進行仔細推敲,他發現,華羅庚的書中竟然存在一些細微的錯誤。於是他鼓起勇氣,寫了一封信給華羅庚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華羅庚收到陳景潤的信後,對他的觀點和才華極為欣賞。華羅庚肯定了陳景潤的觀點,並熱情邀請他參加1956年的全國第一次數學研討會,並在會上宣讀了他的論文。會後,華羅庚又將他調到北京的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少年時代的夢想陳景潤一直沒有忘記,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去摘取那顆明珠。在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工作。為了跟蹤世界最新數學研究成果,他以驚人的速度在幾年之內學會了俄、英、德、法四門語言。在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的過程中,他廢寢忘食,潛心思考,進行了難以想像的大量計算,甚至被別人看成是「獃子」。有一次,他一邊走路一邊思考,竟撞在一棵大樹上,還趕快向「對方」道歉。還有一次,他患肺結核住院,沒有痊癒就從醫院偷偷地跑了出來——他實在不能再呆下去了,不看數學書,不做數學題,簡直是要了他的命。
二百多年來,無數的數學家曾向哥德巴赫猜想發起沖鋒,直到1948年,匈牙利數學家恩易才有了較大的突破,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和一個「素因子都不超過6個的」數之和即(1+6)。1962年,我國數學家潘承桐證明了(1+5)。同年,王元、潘承桐又證明了(1+4)。到1965年,布赫斯塔勃等三位外國數學家證明了(1+3)。
1966年,經過近十年艱苦的努力,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第17期上宣布他已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推進到了(1+2)!外國科學家證明(1+3)用的是先進的計算機,而陳景潤用的是筆和紙!
「文革」期間,陳景潤未能倖免,受到了造反派的批判,被稱為「吸血蟲、偽科學」。然而他克服重重困難,繼續進行研究。1973年,陳景潤找到了簡潔地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方法。他發表了《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的學術論文,引起了國內外數學界的巨大反響。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閔嗣鶴等都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世界各國的數學家和權威數學刊物紛紛給予熱情的贊揚和肯定,他們稱陳景潤的研究是「世界上運用『篩法』的光輝頂點」。英國著名科學家哈勃斯丹和聯邦德國數學家李希特看到陳景潤的文章後,立即停止正在印刷的著作《篩法》,並推遲出版發行。他們決定把陳景潤的論文要點作為全書的最後一章補寫到書中,命名為「陳氏定理」。英國數學家赫胥黎給陳景潤寫信贊美道:「啊,你移動了群山!」直到今天,這一研究成果仍然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
1996年3月19日,陳景潤因長期勞累及沒有規律的生活,病情加重而逝世。為他送行的一幅輓聯,精闢概括出了陳景潤不朽的精神和偉大的貢獻:
景星有意頑強拼搏移動數學群山摘取明珠光寰宇;
潤物無聲奮力奉獻攀登科技高峰掬捧丹心照汗青!
Ⅶ 陳景潤除了1+2還有別的研究成果嗎
200多年前,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Goldbach)發現,似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但是他無法給出證明,他同時代的歐拉等數學家也無法證明。這個問題就成了數學中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200多年來無數英雄為之競折腰。
30多年前,陳景潤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證明了一個大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質數及不超過兩個質數乘積之和的形式,簡稱1+2。他的這一發現被稱為陳氏定理,這是距離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成果,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對科學家來說,能夠做出一項研究成果已經很不容易,尤其是比較重大的研究成果。即使是非常傑出的科學家,一生中也可能只有一兩項比較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在陳景潤的那個時代能夠做出1+2這樣的成果實屬不易,現在的科學家能夠有他那樣鑽研精神的不是很常見。那種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比1+2還要重要。
Ⅷ 陳景潤在數學領域上獲得過哪些成就
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稱之為陳氏定理。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著作
《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 《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哥德巴赫猜想》
Ⅸ 陳景潤的成就
經過10多年的推算來,在1966年5月,發源表了他的論文《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
主要著作:《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哥德巴赫猜想》、《初等數論》。
獲獎記錄
1、2018-12-18獲改革先鋒;
2、2018年獲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3、2009年提名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4、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5、1982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
6、1992年獲華羅庚數學獎。
Ⅹ 陳景潤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50年代對高斯圓內格點、球內格點、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作了重要改進。60年代以來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證明了命題「1+2」,將200多年來人們未能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這一結果被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其後又對此作了改進,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深受稱贊。
陳景潤是世界著名解析數論學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A.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