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與跨學科交叉越來越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特徵
(通過來整合來自兩個及自兩個以上學科或專門知識模塊的信息、數據、技能、工具、觀點、概念或理論,來提升基本的知識理解或解決那些單一學科或硏究實踐無法解決的問題)與跨學科交叉越來越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特徵。
跨學科研究指跨學科研究的方法和關注點都是多元的。它可以由科學的求知慾驅動,也可以由實際的需求促發;可以由單個研究者來進行,也可以通過組建團隊來實施。真正的跨學科研究不是簡單地把幾個學科拼湊在一起,而追求各個學科在思想和方法上的融合,通過學科間的商討與合作,建構一個共同的研究框架,獲取一個整體的或系統的研究成果。在這一意義上,它不同於多學科研究,即各個學科圍繞一個共同的問題獨立地同時工作或依次工作。供參考。
Ⅱ 跨學科交叉研究有多重要呢
一項統計數據表明,在近100年的300多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有近半內容是跨學科交叉研究的成果。
「跨學科交叉研究是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和產生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的重要方式,推動跨學科交叉研究是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而發展交叉學科需要公共平台來承載。」清華大學主管科研的副校長薛其坤告訴記者,基於此,清華成立腦與智能實驗室和未來實驗室,冀望能打破學科壁壘,開展前沿性、引領性、顛覆性研究。
而此前,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也表示,北大近年來正著力培育前沿交叉學科,將其打造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生長點和創新源。「交叉研究,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共識。一位科學家告訴我,他最愛跟其他學科的人一起交流碰撞。不『碰』,沒戲;有了碰撞,經常能擦出思維的火花。」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說。
Ⅲ 舉例說明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科學成果是有由學科交叉產生的。
廣義相對論,數學,物理學
Ⅳ 急求歷史上學科之間碰撞出火花誕生新的理論或得到成就的例子
如網路語復言學就是網路技術和語言制科學有機融合而成的新興交叉學科,該學科由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首先提出,並受到學界關注和肯定.
量子信息處理綜合了量子物理及計算機科學,而生物信息學則把分子生物學引入了計算機科學領域.
法律和經濟學交叉誕生了法經濟學;法律和社會學交叉誕生法社會學等等
Ⅳ 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的交叉性的意思
所謂交叉學科,指的是在以往的所謂單一學科的交叉領域進行研究的新興學科,由於回這是之前很少有人涉足的領答域,故比較容易出成果,而且交叉領域的研究可以借鑒更多單一領域的研究方法,這是很有趣的。
至於那幾門比較好,這個難說的很,由於目前交叉學科主要是自然科學發面的學科交叉,所以我建議你不要找所謂的「好」,而是找你自身適合的、喜愛的學科領域。
Ⅵ 如何提升個人科研能力建設 交叉學科
每天保證1小時以上的理論學習時間:看相關的專著、業內頂尖期刊的paper;做好讀書筆記,並每周作總結;把不經意間的idea記錄下來;嘗試寫作新東西;定期小組討論;反復修改寫好待投的paper(20遍以上)……。學術研究是一個長期沉澱積累的過程,只有量變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質變(水到渠成的)
如何提高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作為一個研究生,對於現在的科研情況談談一下小感想:
1. 先看綜述,後看論著
看綜述搞清概念,看論著掌握方法
2. 早動手
在師兄師姐離開之前學會關鍵技術
3. 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點查全文的技巧,往往會以搞到全文為樂,以至於沒有時間看文章的內容,更不屑於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
4. 集中時間看文獻
看過總會遺忘。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系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5. 做好記錄和標記
復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於沒看。
6. 准備引用的文章要親自看過。
轉引造成的以訛傳訛不勝枚舉。
7. 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
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支持還是反對,補充還是糾錯。
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師
做實驗遇到困難是家常便飯。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反復嘗試?放棄?看書?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應該想到的是交流。對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請教體現你對他的尊重;對同年資的人,公開的討論可以使大家暢所欲言,而且出言謹慎。千萬不能閉門造車。一個實驗折騰半年,後來別人告訴你那是死路,豈不冤大頭?
9. 最高層次的能力是表達能力
再好的工作最終都要靠別人認可。表達能力,體現為寫和說的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的素質。比如發現一個罕見病例,寫好了發一篇論著;寫不好只能發一個病例報道。比如做一個課題,寫好了發一篇或數篇論著;寫不好只能發一個論著摘要或被槍斃。一張圖,一張表,無不是表達能力的體現。寥寥幾百上千字的標書,可以贏得大筆基金;雖然關系很重要,但寫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說,我不學PCR,不學spss,只要學會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話有一點道理,實驗室的boss 們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經常有研究生因思維敏捷條例清楚而令人肅然起敬。也經常有研究生不理解」為什麼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闆卻讓另一個沒怎麼幹活的人寫了文章?讓他去大會發言?」你沒有看到人家有張口就來的本事嗎?
10. 學好英語,不學二外。
如今不論去日本還是歐洲,學術交流早已是英語的天下。你不必為看不懂一篇法語的文章而遺憾,寫那篇文章的人正在為沒學好英語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暫且不要去學二外。
英文文章寫作
1. 閱讀10 篇文獻,總結100 個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語。經常復習。注意,文獻作者必須是以英文為母語者,文獻內容要與你的專業有關。這屬於平時看文獻的副產品。
2. 找3-5 篇技術路線和統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
寫出論文的草稿。要按照標題、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結果、討論、致謝、參考文獻、圖例、圖、表、照片和說明的統一格式來寫。這樣做的好處是從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雜志的格式。
3. 針對論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種具體方法、要討論的某一具體方面,各找5-8 篇文獻閱讀,充實完善。 這里討論的只涉及英文表達,也只推薦給缺乏英文寫作經驗的人。
4. 找到你想投的雜志的稿約,再找2-3 篇該雜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寫。注意,每次改寫都要先另存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問題不能恢復。
5. 找英文高手改。找不到合適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語論文編輯服務(English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notranslation)的公司 ,在此向有錢沒時間的人強烈推薦。
文獻管理
1. 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為文件名。
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要把 \ / : * ? < > | 以及換行符 刪掉。 每次
按照同樣的習慣設置文件名,可以防止重復下載。
2. 不同主題存入不同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
3. 看過的文獻歸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4. 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編號,然後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
5. 復印或列印的文獻,用打孔器(¥10-15)打孔,裝入硬質文件夾(¥10-20/個)。
我們經常會在參考文獻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聰明,殊不知這些都會降低論文質量。
1. 知而不引
明明借鑒了同行的類似工作,卻故意不引用同行的類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穎」」領先」。實際上審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2. 斷章取義
故意截取作者試圖否定的部分來烘托自己的觀點。
3. 引而不確
沒有認真看原文,引文錯漏。
4. 來源不實
某些字句來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學術的出版物),且不註明來源。常見於一些統計數字。
5. 盲目自引
不是為了說明自己的工作與前期工作之間的關系,而是單純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數而自引。
國內文章水平不高的幾個原因:
1. 審稿人知識陳舊
年紀大的審稿人查文獻和和上網的能力相當有限,無法核實該研究是否有意義,創新點在那裡,方法是否可靠,結果是否可信。但匪夷所思的是他們經常提的審稿意見是」參考文獻不夠新」。
2. 選錯審稿人
雖然一般指定兩名審稿人,但編輯部經常讓不懂分子生物學的人審分子生物學的文章,讓不懂統計的人審統計處理比較復雜的文章。出於愛面子,很少有人提出」我不適合審這篇文章」。
3. 關系文章
有了關系,什麼都簡單了。
4. 不承認陰性結果
誠實的陰性結果被認為無意義。怪不得有人大聲疾呼」我要辦一本陰性雜志」。
5. 造假
任何人都不願意成為制度的犧牲品。出不來預期結果就沒法交差。為生存計,為按期畢業計,造吧。
動態的科研
1. 科研靠積累。
象倫琴發現X 射線那樣憑借一次簡單觀察就得諾貝爾獎的機會越來越少。更多的科研成果來自於實驗室長期積累。最終實至名歸。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設計課題不要好高騖遠。基金評審也是這樣。沒有前期積累,獲得資助的可能性小。選導師要想好:你是要白手起家,還是要為人作嫁?
2. 文獻要追蹤。
開題時通過查文獻了解的情況,到結題的時候可能有很大不同。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寫論文之前一定要重新查一遍文獻。
3. 記錄要復習。
前面的實驗記錄要經常復習。隨著經驗的增加和認識的提高,你會發現最初的判斷未必正確。
我曾經向一些比我有經驗的人請教」什麼是科研」,他們沒有正面回答我,只是給我打了五個比方。
1. 科研是流行歌曲
什麼流行用什麼,什麼流行做什麼。張口生物晶元,閉口納米技術。老闆是追星一族,流行的就是最好的。
2. 科研是移花接木
設計課題?課題怎麼是設計出來的呢?是拼出來的。A 的材料,B 的方法,C 的指標,D 的意義。
3. 科研是傻瓜相機
原理搞不懂?恕我老朽,沒時間看原理了。我能折騰,多折騰幾次就出來了。為什麼要做這一步?老闆心裡明白就行了!他每周安排的活兒我還干不完呢。
4. 科研是照葫蘆畫瓢
綜述不會寫?抄啊。論文不會寫?套啊。反正不會有人追究。無知者無畏!
5. 科研是垃圾
實驗完成了,論文發表了,答辯通過了。老闆語重心長地說:」你們走後,這些都是垃圾「。
暈!倒!掙扎!再倒!
他們沒有騙我,實用主義自有它的道理。但我從此不再隨便批判國內的科研水平了,因為在某些時候我也重復著同樣的故事。
寫畢業論文
1. 先列提綱
不列提綱,上來就寫,是壞習慣。幾百字沒問題,幾千字勉強,幾萬字就難了。必須列出寫作提綱,再充實完善,以保證思路的連貫和字數的均衡。
2. 平時多寫
及時總結階段性的工作,多寫文章多投稿。到最後階段,把這些文字有機地組合起來,就是一篇很好的畢業論文。
3. 不要羅列所有數據
為了保證畢業論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會觀測較多的指標。但畢業論文並非數據越多越好。一定要舍棄那些與主旨關系不大的數據。否則,要麼顯得累贅鬆散,要麼成為破綻。
4. 列印修改
在電腦上直接修改,會遺漏很多錯誤。要盡可能地減少任何錯誤,一定要列印出來修改。
5. 讓別人指出錯誤
自己修改,仍然受個人習慣的局限。錯誤擺在那裡,卻熟視無睹。讓別人給你指出錯誤吧 ,不管他與你是不是同一專業。
怎樣讀文獻
1. 目標:
漫無目的則毫無效率,抓不住重點才效率低下。選題之前可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迷茫狀態,不知從哪入手。胡亂看了大量文獻,卻不知所以然。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同行的啟發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確目標,有的放矢,入門就從這里開始。即使導師不導,沒有定題,自己也要先設定一個具體的問題看文獻。不管你將來做不做這些東西,總比沒有目標好得多,保證有收獲。科研的一般法則是共通的。
2. 層次:
對於一個具體的課題來說,相關文獻分屬於三個層次: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研究課題。例如有人研究幹細胞定向分化治療帕金森病,對他來說,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領域是帕金森病的幹細胞治療,研究課題是某種物質誘導幹細胞定向分化為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看文獻時要分清手上的文獻是屬於那個層次,這決定你對它要掌握到什麼程度。
研究方向層次的文獻:一般涉及,基礎知識,學科水準,了解當前重大進展與趨勢,達到專業人員水平;
研究領域層次的文獻:了解焦點與熱點,已/正/將進行的課題,達到專家水平;
研究課題層次的文獻:要全面,了解歷史、現狀、展望、主要方法、手段,達到No1專家水平。
正確分辨文章的層次,才能把精力用到點子上。
3. 形式:
廣義的文獻包括可以閱讀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書、專著、會議摘要匯編、期刊、網頁、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應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書;要參考大鼠腦立體定點陣圖譜,最好是看專著;要知道最新進展,最好是查閱期刊;要了解別人的研究動向,最好是參會或看會議論文匯編。不要找錯信息源。
4. 程度:
對文獻的熟悉程度不同,閱讀文獻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學習式閱讀,逐字逐句,搞清細節,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最初的十幾、幾十篇要精讀,精華的幾篇甚至要背誦。老手搜索式閱讀,已熟悉各種研究的常見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夠迅速提取關鍵信息,把握思路,經常不按常規順序閱讀。有人看圖說話,有人辨數識字。高手批判式閱讀,一針見血,直指問題所在。實際上沒有一篇論文是無懈可擊的。新手要穩,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別是研究生、導師和審稿人,但認真鑽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實現從新手到高手的嬗變。對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選擇正確的閱讀方式。
Ⅶ 中醫相關的交叉學科
我想來可能是氣功吧。源
雖然氣功有的時候是用於武力殺傷,這方面與醫術救死扶傷背道而馳,但是氣功要學的東西和中醫有很大重疊,比如說穴位、經脈,而且氣功運用於自身而不是去傷人的話,確實有給自己診斷、治療的效用。
其它交叉學科,可能農業也算,因為中醫是講究用天然動植物當葯的,所以這些動植物怎樣培養才能葯效高,古代農業應該也注重吧。
另外,中醫對不作葯的普通食物也要研究,什麼食物對什麼病有利或不利,這算是飲食科學吧,但是比營養學管得寬,營養學好像只管研究食物成分,對各人開的食譜也是一樣的,中醫還看各人天生的體質。所以這一點可能不算中醫的「交叉學科」,而是包括在中醫內。
至於樓上說的,根本和中醫是不相乾的另一套理論體系,是用另一套體系反過來驗證中醫。那套玩意兒學多了,中醫的醫書都讀不來了。
Ⅷ 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發展潛力很大!
很有潛力
事實上,我國交叉學科的研究總體數量並不少,但是質量高、影響大的成果還不太多。交叉學科為何發展難?
首先,交叉學科研究確實有一定難度。「交叉」不是將兩個學科簡單拼湊到一起,而是在對原有學科深耕細作的基礎上,找到與其他學科的內在邏輯聯系,相互作用培育出新的學術增長點,從而創造出「1+1>2」的效果。如果僅是為了交叉而交叉,流於形式,只會在創新的邊緣反復徘徊,白白浪費精力。
其次,交叉學科的「軟環境」還有待改善。由於我國科研體系是建立在傳統的學科分類上,師資、人才、資金甚至科研儀器等資源主要圍著單一學科轉,這使得從事交叉學科的科研人員常常被當成「四不像」,到底屬於哪個院系,參加什麼學術會議,論文該投給什麼學科期刊都不明確。到了科研項目申請、評審環節,就更尷尬了。專家評委多是單一學科出身,有時並非故意「遠親排斥」,而是確實不太懂交叉型研究,不敢輕易通過或打分,這使得一些科研前景廣闊的優秀項目常常錯失良機。這種身份和研究不被認同的尷尬,容易挫傷一些從事交叉學科研究人員的積極性。
此外,目前國內鼓勵交叉融合的科研氛圍還不夠濃厚。有的科研人員力求在一個學科上鑽到底,拒絕吸納其他學科的知識,心態不夠開放;有的科研人員習慣單打獨斗,和其他學科人員缺少交流和互動。反觀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大多是善於學習、開放包容的。在精準醫療領域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謝曉亮曾說,他的本科專業是化學,但還旁聽了許多物理系、數學系的課程,在美國做研究生時又對生物感興趣,幾年前開始涉獵醫學領域。他還會經常關注新領域,並與其他學科的科學家交流溝通。他總結,自己「取得一點成績的重要原因就是重視學科交叉」。
要促進交叉學科發展,必須為其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首先要改變我國學科區分的現狀。要從根本上破除原有學科劃分的科研管理和學科組織模式,打造一套交叉、開放和共享的學科運行機制,培養復合型科研人才。目前,清華大學成立了腦與智能實驗室和未來實驗室,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一批重點高校也在努力探索交叉學科的路徑。與此同時,科研項目申報和評審等配套政策也得跟上。對於一些交叉較為成熟的項目,應該明確加到申請指南中,放在主體專業下進行支持。而對於找不到「全能」評委的問題,可以在評審環節採用不同學科評委一起評審的模式,為交叉學科項目創造更為公正的評價環境。
Ⅸ 什麼學科屬於交叉性學科
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等等
所謂交叉學科,指的是在以往的所謂單一學科的交叉版領域進行研究的新興學科權,由於這是之前很少有人涉足的領域,故比較容易出成果,而且交叉領域的研究可以借鑒更多單一領域的研究方法,這是很有趣的。
至於那幾門比較好,這個難說的很,由於目前交叉學科主要是自然科學發面的學科交叉,所以我建議你不要找所謂的「好」,而是找你自身適合的、喜愛的學科領域。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