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咋火的

成果咋火的

發布時間:2021-03-04 14:12:13

1. 探測火星的成果有哪些

頻繁的抄火星探測已使我們對於火星的基本情況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人類不僅在火星的表面發現了曾有水流經過所形成的地形,最近的探測還發現了懷疑是近期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地形,這一發現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另外,從火星環球勘探者拍攝的照片還可以顯示火星表面6年之中的變化?如果這里曾經有過水流,那麼便可推斷在火星的地下至今仍然有水存在?

2. 預期成果怎麼寫

預期成果指的是自己開始在某個項目之前預想的成果,表達形式可以是一篇論文等,在寫的時候可以根據模板往上套就行了。還有就是要說明紫的項目完結時候出來的成果要有個表現形式,比如是公開或者不公開發表的論文,或者是做一個產品(原型之類的)出來。
然後再說說具體的量,比如發表論文,在哪個檔次刊物上,幾篇。產品的一些基本的條件,然後評審如何進行。

拓展資料:

篇一:社會實踐活動預期成果

預期成果

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我們希望達到這些成果。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調查研究的本身,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課題是探討仿建文化遺產類旅遊景點的經濟價值——就圓明新園個例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從各個層面探討其具有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應,綜合利用各種旅遊價值評估方法。調查圓明新園的建設開放,看其是否對浙江的經濟結構引起蝴蝶效應和其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還有圓明新園選擇的建設地對其經濟價值的影響,例如交通等。想要具體考察圓明新園其本身的經濟價值,就其門票價值,其中的項目構成,遊客的旅遊意願來具體分析;一是針對實踐調查小組成員,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培養大家的能力,和對知識更多的了解,掌握與運用。能力:培養溝通交流能力:與組員溝通的能力,與調查對象溝通的能力;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術調研和結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個人素質,完善個人品質,孕育出更好的團隊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意識到當代大學生肩負的責任,也意識到自己知識層面的不足。

篇二:項目預期成果範本

中國航天產業化從未停步

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本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時,在全世界的矚目下,中國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一時間,群情沸騰。頗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應,當天,持續低迷的滬、深股市場均已上漲報收,其中航天板塊漲幅超過大盤的漲幅。

航天產業收入可觀

據測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在1:8-1:14之間,也就是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14元的回報。航空航天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其空間計劃已經為美國增值2萬億美元。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1年度,英國空間工業總收入有29億英鎊,法國大約有200億歐元,俄羅斯有9億美元。

根據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更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的收入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樂部」里的中國,未來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塊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帶來高回報

航天產業的投入非常驚人,一架太空梭僅研製費用就高達100 多億美元。這也難怪當年美國阿波羅號太空梭升空之後,一份美國報紙的標題是:巨大的鑽石成功升空。但航天業的回報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就像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衛星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說,目前全球僅商業衛星產業每年就創造超過800億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國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至今中國已成功研製並發射6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

在中國,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城市建設等方面廣泛使用,建成了國際衛星通信站和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海陸空交通、地震監測、森林防火滅火等領域也因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而受益無窮。

中國研製的衛星費用低、質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處於前3-5名。其中,返回式衛星、導航衛星名列第三,火箭發射、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名列第四,通信衛星名列第五。2003年「神五」的成功發射,更為中國衛星出口擴大了市場。

中國航天產業化進程

美國宇航局專家統計,美國有30000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太空梭發展出的技術,如GPS衛星導航定位儀、「太空食品」和「太空葯品」、衛星電視、電話等。而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向《財經時報》介紹,「中國從?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術,帶動了諸如電子、計算機、化工、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測試、控制、測控、氣象、船舶、生物、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經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包括電子行業、元器件、原材料、飛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研究院研究員劉濟生說:「目前有些載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經反饋到了民用技術中,如熱控、遙控、遙測、航天服技術等,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很難測算出具體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從長遠看,前景無可限量。」中國在航天工業產業化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步。

統計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太空的微重力、超潔凈、高真空、微輻射的特殊環境,使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尖端工業和葯品的生產場所,可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新材料學與新工藝學的研究及綜合研究提供多種特殊的環境條件。」劉濟生研究員說,「在微重力條件下可以研製和生產高純度大單晶、超純度金屬、超導合金和特種生物製品等,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可以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又邁出了重大一步,也預示著中國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

篇三:項目預期成果

項目預期成果:

兼職APP上線初期,通過學院學生體驗評價再面向全校學生試用,到後期全面廣泛應用,不斷積攢用戶,商家入駐收取服務費或者承包業務,從中獲利。發展到一定階段,兼職APP會接手廣告業務獲利,最終紮根市場,開啟學生與企業雙贏模式。

市場前景分析:

由於大學生消費能力及總量越來越大,高校市場越來越受到企業關注,高校學生對兼職需求量大,商家與學生不能搭建直接橋梁,導致資源浪費,加之兼職中介機構收取高昂信息費,出現資源空缺,因此市場前景一片大好,同時隨著科技進步,電子產品普金,智能手機品牌不斷擴大,80後90後成為智能手機APP的主要用戶,更利於此款兼職APP的擴大推廣。

3. 魔獸世界玩火自焚成就怎麼做

這個是隨機成就。
特意去做真的就算到4.3都沒辦法。
誰也不知道死亡內之翼會在什麼時候在容哪出現啊?
目前來說根據被噴者經驗,奧丹姆和暮光的幾率較高。
我自己有次在暮光做任務的時候遇見了。
畫面突然變紅,然後死亡並獲得這個成就。
被噴那是瞬間的事= =、

4. 什麼叫火柴最新研究成果

什麼叫火柴最新研究成果,這個火柴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是說他從一根小小的火柴研發出了很多的東西。比如說現在的打火機等等。

5. 火是怎麼樣的

人類對於火的認識
人類究竟何時開始懂得用火,至今眾說紛紜,據考古表明,人類約在300年前就懂得用火,火的力量給人類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而火的利用給了人類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例如火能用來照明,烤熟食物,烤暖身體,驅走猛獸,保護安全等等。化學也是隨著火的利用中發展起來。人類對於火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由神話到傳說,發展至燃素說到後來的燃燒理論。
人類用火約經歷了以下幾步:
第一,使用天然火。火山爆發、雷電轟擊、隕石落地、長期干焊、煤和樹木的自燃等等,都可以形成天然火。這種過程反復多次,使人們看到了火的威力和作用,逐步學會了用火,可能是把火種引到洞,內經常放入木柴,形成不易熄滅的火堆供人們使用。
第二,鑽木取火。通過鑽木摩擦生火,再引燃易燃物,取得火種,點燃火堆。
第三,用火石、火鐮、火絨取火。傳說是原始的人們,打獵時用石塊投擲獵物,因石塊相碰冒出火星,欠而久之,學會用石頭互相撞擊,打出火星,再引燃植物的絨毛取火。後來,這方法經多方改良,形成了火石、火鐮、火絨的系統取火工具。
人類由於懂得利用火,因而逐步學會了燒制陶瓷、冶煉金屬、製造玻璃等。

燃素說
人們很早就探索火的本質,歐洲的燃素說曾在十八世紀的時期占著統治地位,並內流傳了100多年。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科學家達芬奇曾指出:物質燃時,若無新鮮空氣補充,燃燒就不能進行,這已十分接近得出「空氣助燃」的結論。
1630年,法國醫生雷伊發現,錫和鉛與空氣進行燃燒後,都增加了重量。
真正提出燃素說的是德國化貝竭爾和醫生施塔爾。他們都認為,燃燒是由於燃素的作用,因為可燃物都含有燃素,燃燒時,燃素於,出所以公式應如下:
燃燒物-燃素=灰燼
但是,試驗發現,大部分物質燃燒後,重量變輕,而金屬則不然,它們燃燒以後,重量反而增加,所以燃素說又有如下的公式:
金屬+火的微粒(燃素)=灰
這兩個公式是互相矛盾的,因此造成了燃素學說的悖論。後來一些理論家們為解決這個悖論,提出了種種說法,其中一種說,燃素有負重量,因此,金屬燃燒時,負重量跑了,所以灰的重量增加了。
燃素說雖然有些牽強,但能說明了當時所知道的大多化學現象,並流行了100年。在這段時間所累積的化學知識,使化學供燃素說從煉金術中解放了出來。燃素說把化學的映像當作原形,使真實的化學關系被顛倒了,造成了許多錯誤。
燃素說還使「素」和「力」的概念變得空洞無物。物質為甚麼會燃燒——因為有「燃素」。至於生物為甚麼活著呢——因為「生命力」。物質之間為甚麼會化合——因為「化學親合力」。如此等等,看來把問題都回答了,事實上甚麼也沒有回答。這和神學說「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的」,從本質上沒有甚兩樣,因此實際上還仍是把科學禁錮在神學之中,只不過用臆想出來的東西代替了神的意志。

氧氣的發現
十七世紀以後,人類逐步發現了許多氣體,懂得了空氣的復雜成分,例如:1755年發現了CO2,知道了以下公式:
石灰石-固定空氣(CO2)=苛性石灰
蘇打-固定空氣(CO2)=苛性鹼
還有卡文迪許及後來的勒每里等發現了氫;舍勒發現了氮等等。但是給化學帶來革命性變化的是氧的發現。
氧的發現應歸功於普利斯特列和舍勒。
1733年,普利斯特列出生在英國費爾特赫德附近近的農村,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小時,被寄養在姑媽薩拉家中。12歲入學讀書,1755年以優異作績畢業於神學院,並在薩爾菲克教當當了神父。1767年著<<電的歷史>>,同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
1774年,開始研究用聚光鏡加熱各種化學物質。同年8月1日,普利斯特列用聚光鏡加熱汞 灰(HgO)。他把汞 灰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鏡加熱,發現放出氣體。起初他為這氣體是一般的空氣,後來好奇心驅使他對這種氣體進行認真的研究。
普斯特列在經研究發現,蠟燭在他製得的氣體中燃燒,火焰非常明亮。後來,他又把老鼠放在這種氣體中,發現,一開始老鼠並無異常,但過了一會,這些老鼠都很活躍。他自己試著吸入這種氣體,覺得這種氣體使身心特別舒暢。
普利斯特列在解釋他所發現的氣體時,卻犯了錯誤。因為他是一個燃素說的信奉者,所以認為他所獲得的空氣是所謂「脫燃素的空氣」。是他發現了氧,但他卻不承認氧。錯誤的燃素說,使他從歪曲的、片面的、錯誤的前提出發,循著一條錯誤的理論道路前進,使得在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時候,還沒得到真理。他的蠟燭試驗,本應而易舉地得氧氣助燃的結論,但他卻沒有做到這一點,而是設法用新的試驗成果.為舊理論做注釋,錯過了現真理的機會。
同時發現氧的另一位科學家是瑞典的舍勒。舍勒早年是一個葯店的學徒,1773 年以前他利用業余的時間做了許多實驗,較系統地研究過燃燒現象,1775年著成<<論火與空氣>>,但一直到1777年才出版。他製取氧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加熱某些含氧的化合物,如硝酸鉀、氯化汞、碳酸銀等;其二是用黑錳礦(MnO2)與硫酸反應製取。
舍勒發現了氧氣,但對他自己發現的解釋犯了和普利斯特列同樣的錯誤,因為他也相信燃素說。他認為是空氣中火氣成分與燃物中燃素結合的過程,火是火氣與燃素結合的化合物。他一味地去給錯誤的燃素說做批註,從來也不想自己的發現中,引出合乎實際的結論。
真正對燃過程進行理論研究的是法國化學拉瓦錫,他的學說給化學帶來了一次革命。

拉瓦錫的燃燒理論
拉瓦錫於1743年8月26日出生在法國巴黎,18歲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馬特蘭學校。1761年入蓬爾索納學院讀法律,1763年畢業,他雖然學的法律,但對法律不感興趣,工作時每天在法律事務所打盹,回家以後卻自己做化學實驗。在拉瓦錫23歲時,撰寫了,一篇解決城巿照明問題的論文,受到科學院獎勵。
1766年,拉瓦錫放棄了律師工作,專心研究化學,初期是研究石膏的性質,並撰寫了兩篇論文,1768年被選為科學院助教。
1771年,拉瓦錫經多次實驗證明:物質反應前後的總重量不變,這是著名的質量守恆定律。他的主要貢獻是證明了空氣共不是單一的簡單物質,而是由多種氣體的混合物。
拉瓦錫實驗證明,空氣主要是由維持燃燒和不能維持燃燒的兩部分組成,他把可維持燃燒的部分稱為「活的部分」,他叫「好氣」,後來改稱為氧氣。
拉瓦對空氣成分的研究與普利斯特、舍勒都不同。特點是使用天平和密封,嚴格定量研究。經研究,木炭、鋁、汞以及其它金屬,在密封的玻璃容器中燃燒以後,不論其灰燼的質量是增加或減少,但總質量保持不變。由此他認為:燃燒只是物質進行化學反應的現象,根本不存在「燃素」,所謂「燃素」只是因為人們對燃燒現象不暸解而臆造出來的東西。
在研究燃燒過程中,拉瓦錫還研究了空氣中二氧化碳、氮等其它成分,指出:敝口的實驗設備,不能隔絕空氣的干擾,必須封閉起來,才能嚴格定量說明問題。
拉瓦錫經對氧化過程詳細研究,提出了氧化燃燒理論,推翻了統治人們頭腦100多年的燃素說,給化學帶來了一場革命。但是,他的理論起初得不到承認,還有人指責他剽竊盜了普利斯特列的研究成果。1785年,拉瓦錫的燃燒理論得到了著名科學家拉普拉斯的支持,終於得到了承認。

6. 從一夜爆紅到逐漸過氣,成果到底經歷了什麼

“諸葛大力”讓成果一夜爆紅

加入三個新成員的《愛五》,雖然很多人抗議,收視率和熱度在播出的時候,都是非常好的。諸葛大力、咖喱醬、趙海棠三個新的小夥伴中,最受歡迎的就是諸葛大力了。和張偉是CP,高材生,沒有她不會的,名副其實的學霸。角色形象近乎完美的一個人,一開播就關注度超級高。

物極必反

營銷過度,不喜歡她就是酸,越是這樣大家越會對她沒好感。她要是顏值絕對身材絕對演技絕對,大家還會認可,關鍵是每個方面她都不是特別出色,沒有一點特點。這樣的女藝人,你讓所有的女生都去酸她,不好意思,只有黑沒有酸。她要是有實力過硬的某個方面,即使再黑也有閃光點,可是除了諸葛大力這個角色,目前沒有亮點,過氣是必然的。

7. 火是怎樣形成的

簡單地說,火是等離子態。詳解如下:

我們的地球雖然身為宇宙的一員,但在浩瀚的宇宙中卻顯得孤傲不群,像一座孤獨飄零的島嶼。不要說它誕生了宇宙中極為罕見的智慧生命(而這樣的生命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卻難以生存),就是它上面的物質形態特別的與眾不同。地球上司空見慣的物質三態——固態、液態、氣態,在宇宙中卻極為罕見,物質第四態——等離子態,是宇宙中極多的狀態。這實在是個奇怪的現象。

更有意思的是,當我們讓物質不斷地冷下去、冷下去……不可思議的新物質形態又出現了。這種在地球上只能出現於條件嚴格的實驗室中的物質形態,會在宇宙的某個角落隨意飄盪嗎?

從物質三態到第四態

石頭、鐵塊等物體既堅硬又不易揮發,這就是作為固體物質的基本特性之一。我們人類居住在一個絕大部分由這些固態物質組成的天地里。當然,我們一樣離不開水和空氣,它們分別屬於液態和氣態物質中的一類,相比較而言,這些柔軟而易揮發的物質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中占據的比例更大,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其實也更大:在科幻故事中,人類依然可以生活在未來水世界上,卻無法生活在全部由岩石構成的世界之中。

物質的三態之間的轉換很早就被人類認識到了,它們是不同溫度下的狀態,由所謂的冰點和熔點決定各自產生轉換的溫度。100多年前,人類對物質狀態的認識基本上僅只於此。雖然亞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世界的組成除了這三態以外還包括火,但他也不清楚火究竟是一種什麼物質?其實這就是物質的第四種狀態——等離子體的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把氣體持續加熱幾千甚至上萬度時,物質會呈現出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這時,氣體原子的外層電子會擺脫原子核的束縛成為自由電子,失去外層電子的原子變成帶電的離子,這個過程稱為電離。所謂「電離」,其實就是電子離開原子核的意思。除了加熱能使原子電離(熱電離)外,還可通過電子吸收光子能量發生電離(光電離),或者使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加速獲得能量與氣體原子碰撞發生能量交換,從而使氣體電離(碰撞電離)。發生電離(無論是部分電離還是完全電離)的氣體稱之為等離子體(或等離子態)。等離子體的獨特行為與固態、液態、氣態截然不同,因此稱之為物質第四態。

等離子體的存在機理是怎樣的呢?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組成的,而分子也是由原子組成。原子都由原子核和繞核高速運動的電子構成。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正、負電數量相等,整個原子對外不顯電性。電子之所以繞核運動,因為它的能量不足以掙脫核的束縛力。如果不停地給物質加熱,當溫度升高到數十萬度甚至更高,或者用較高電壓的電激,電子就能獲得足夠逃逸的能量,從原子核上剝落下來,成為自由運動的電子。這就像一群下課後的學生跑到操場上隨意玩耍一樣。這時物質就成為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一團勻漿,人們戲稱它「離子漿」。這些離子漿中正負電荷總量相等,因此又叫等離子體。

等離子體的物質密度跨度極大,從10的3次方個/立方厘米的稀薄星際等離子體到密度為10的22次方個/立方厘米的電弧放電等離子體,跨越近20個數量級;溫度分布范圍則從100 K(—173.15°C)的低溫到超高溫核聚變等離子體的10的8次方—10的9次方K。

等離子體在我們的宇宙中大量存在,從一根蠟燭燃起的火苗到滋生萬物的太陽,從閃爍的星星到燦爛的星系。就在我們周圍,在日光燈和霓虹燈的燈管里,在眩目的白熾電弧里,都能找到它的蹤跡;另外,在地球大氣層的電離層里,在美麗的極光和流星的尾巴里,也能找到奇妙的等離子態;放眼宇宙,更是等離子體的天下,宇宙中大部分發光的星球內部溫度和壓力都很高,這些星球內部的物質差不多都處於等離子態,像太陽這樣灼熱的恆星就是一團巨大的等離子體。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際物質里才可以找到固態、液態和氣態的物質。據印度天體物理學家沙哈的計算,宇宙中99%的物質都處於等離子體狀態,而地球上常見的物質狀態在宇宙中卻成為稀罕寶貝。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地球演化到今日,已成為一顆冷行星。實際上,室溫下物質的電離成分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即使溫度上升到一萬度,電離成分也不過千萬分之一!

等離子體的研究主要分為高溫和低溫等離子體兩大方面。

高溫等離子體中的粒子溫度高達上千萬以至上億度,可以使粒子有足夠的能量互相碰撞,達到核聚變反應。氫彈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應用高溫等離子體的產物。氫彈是用原子彈作為「引信」,發出高熱,從而產生高溫等離子體,引發猛烈的核聚變,釋放巨大的破壞性能量。

核聚變如果用於和平目的,把其變成一種新能源,那麼核聚變就必須是緩慢地、持續地、可以控制地進行,這正是半個世紀以來高溫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重點。

空間等離子體研究也是高溫等離子體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質均是等離子體,而我們的太陽也就是一團巨大的等離子體,因此空間等離子體研究在宇航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般來說,人們把溫度在10萬度以下的等離子體稱為低溫等離子體,低溫等離子體大多是弱電離、多成分、並與其它物質有強烈的相互作用。低溫等離子體能夠由人類的技術來產生,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科學技術和工業的許多領域。現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已經成為非常先進的工業加工技術,例如未來所有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都將依靠等離子體加工;航天、冶煉、切割、噴塗等領域都需要低溫等離子體技術。

超級大原子——物質第五態

如果物質不斷冷下去、冷下去……一直冷到不能再冷下去,比如說,接近絕對零度(-273.16℃)吧,在這樣的極低溫下,物質又會出現什麼奇異的狀態呢?

這時,奇跡出現了——所有的原子似乎都變成了同一個原子,再也分不出你我他了!這就是物質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以下簡稱「玻愛凝聚態」)。

這個新的第五態的發現還得從1924年說起,那一年,年輕的印度物理學家玻色寄給愛因斯坦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關於原子的新的理論,在傳統理論中,人們假定一個體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辨別的,我們可以給一個原子取名張三,另一個取名李四……,並且不會將張三認成李四,也不會將李四認成張三。然而玻色卻挑戰了上面的假定,認為在原子尺度上我們根本不可能區分兩個同類原子(如兩個氧原子)有什麼不同。

玻色的論文引起了愛因斯坦的高度重視,他將玻色的理論用於原子氣體中,進而推測,在正常溫度下,原子可以處於任何一個能級(能級是指原子的能量像台階一樣從低到高排列),但在非常低的溫度下,大部分原子會突然跌落到最低的能級上,就好像一座突然坍塌的大樓一樣。處於這種狀態的大量原子的行為像一個大超級原子。打個比方,練兵場上散亂的士兵突然接到指揮官的命令「向前齊步走」,於是他們迅速集合起來,像一個士兵一樣整齊地向前走去。後來物理界將物質的這一狀態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它表示原來不同狀態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狀態。這就是嶄新的玻愛凝聚態。

然而,實現玻愛凝聚態的條件極為苛刻和矛盾:一方面需要達到極低的溫度,另一方面還需要原子體系處於氣態。極低溫下的物質如何能保持氣態呢?這實在令無數科學家頭疼不已。

後來物理學家使用稀薄的金屬原子氣體,金屬原子氣體有一個很好的特性:不會因製冷出現液態,更不會高度聚集形成常規的固體。實驗對象找到了,下一步就是創造出可以冷卻到足夠低溫度的條件。由於激光冷卻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製造出與絕對零度僅僅相差十億分之一度的低溫。並且利用電磁操縱的磁阱技術可以對任意金屬物體實行無觸移動。這樣的實驗系統經過不斷改進,終於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理論提出71年之後的1995年6月,兩名美國科學家康奈爾、維曼以及德國科學家克特勒分別在銣原子蒸氣中第一次直接觀測到了玻愛凝聚態。這三位科學家也因此而榮膺200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這個領域經歷著爆發性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己有近30個研究組在稀薄原子氣中實現了玻愛凝聚態。

玻愛凝聚態有很多奇特的性質,請看以下幾個方面:

這些原子組成的集體步調非常一致,因此內部沒有任何阻力。激光就是光子的玻愛凝聚,在一束細小的激光里擁擠著非常多的顏色和方向一致的光子流。超導和超流也都是玻愛凝聚的結果。

玻愛凝聚態的凝聚效應可以形成一束沿一定方向傳播的宏觀電子對波,這種波帶電,傳播中形成一束宏觀電流而無需電壓。

原子凝聚體中的原子幾乎不動,可以用來設計精確度更高的原子鍾,以應用於太空航行和精確定位等。

玻愛凝聚態的原子物質表現出了光子一樣的特性正是利用這種特性,前年哈佛大學的兩個研究小組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使光的速度降為零,將光儲存了起來。

玻愛凝聚態的研究也可以延伸到其他領域,例如,利用磁場調控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在物質第五態中產生類似於超新星爆發的現象,甚至還可以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來模擬黑洞。

隨著對玻愛凝聚態研究的深入,又一次徹底的技術革命的號角已經吹響。

突破第五態,創造第六態

物質形態到此就結束了嗎?還沒有。

在過去幾年內,玻愛凝聚態只能由一類原子形成,這就是玻色子,而費米子是不能形成的。什麼是費米子?什麼是玻色子?我們需要先走入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子世界。

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而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20世紀初,物理學家們發現了正電子和光子,開始探尋更小的粒子,發現原子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小不點兒」:中微子、介子、超子、變子等等,物理學家把它們統稱為「基本粒子」。早期發現的基本粒子根據各自遇到的「力」可以被分為4類:光子,輕子,介子和重子。20世紀80年代又發現了膠子,W玻色子和Z玻色子。這些基本粒子在宇宙中的「用途」可以這樣表述:構成實物的粒子(輕子和重子)和傳遞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膠子、W和Z玻色子)。在這樣的一個量子世界裡,所有的成員都有標定各自基本特性的四種量子屬性:質量、能量、磁矩和自旋。

這四種屬性當中,自旋的屬性是最重要的,它把不同將粒子王國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就好像這個世界上因為性別將人類分成了男人和女人一樣意義重大。粒子的自旋不像地球自轉那樣是連續的,而是是一跳一跳地旋轉著的。根據自旋倍數的不同,科學家把基本粒子分為玻色子和費米子兩大類。費米子是像電子一樣的粒子,有半整數自旋(如1/2,3/2,5/2等);而玻色子是像光子一樣的粒子,有整數自旋(如0,1,2等)。這種自旋差異使費米子和玻色子有完全不同的特性。沒有任何兩個費米子能有同樣的量子態:它們沒有相同的特性,也不能在同一時間處於同一地點;而玻色子卻能夠具有相同的特性。

基本粒子中所有的物質粒子都是費米子,是構成物質的原材料(如輕子中的電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的誇克、中微子);而傳遞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膠子、W和Z玻色子)都是玻色子。

玻色子在我們的宇宙只佔了一半的份額,剩下一半是由費米子組成的物質世界。玻愛凝聚態只能由玻色子來形成實在是太遺憾了。那麼為什麼費米子無法形成玻愛凝聚態呢?

義大利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和美國物理學家狄拉克指出:由於費米子具有半整數自旋,他們的相互作用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這條規則不適用於玻色子)。這條原理指出:任何兩個費米子都不可能具有同樣的量子態,從而在空間排布上,無法處在同一位置,當一個費米子占據了最低的能級以後,其它的費米子只能依次往外排列了。這條非常重要的原理排除了很緊密地擠在一起的費米子群的可能性,所以即使在絕對零度時,這些費米子仍然不能達到全同而凝聚起來,這些細微的差異導致他們走在一起時總是先來靠里,後來者往外排隊的現象。

但是費米子占據了我們宇宙太重要的地位,它是物質世界的基石。此外,人類長久以來尋求的高溫超導夢想仍然無法從理論上得到突破,至今人類一直無法突破—135°C以上的界限而使超導發生。電子作為費米子的一類,如果了解了原子費米子凝聚的機理,對電子費米子的凝聚秘密將徹底揭示出來。並且費米冷凝體中的可見實物原子對非常相似地模擬了超導體中電子對的組成,成為一個看得見的工具,人們再也不必從純粹的想像中尋找超導秘密的暗道。

比夢更離奇的狂想曲

當前世界,粒子與凝聚態物理學領域的頂尖物理學家夢寐以求的這種物質狀態就是所謂的「費米子凝聚態」,費米子凝聚態,從語意分析來說,費米子的物理含義是不能被聚集在一個量子基態的粒子,而凝聚態則表示粒子沉積在一個能量級別上。這個名詞本身是一對矛盾,但奇妙的就是現實與理論的矛盾沖突被天才的技巧平復了。

解決這個矛盾首先來自超導現象的啟發。巴丁、庫珀和施里弗(他們共同榮獲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出一個對金屬的超導進行解釋的理論——BCS理論,其基本思想是,在極低溫下的金屬中的電子費米子,會彼此結合成對,這種電子對稱為庫柏對。結合成庫柏對的電子費米子表現出玻色子的特性,這樣,物理學家就找到了一個製造「費米子凝聚態」的方法。他們將費米子成對轉變成玻色子,兩個半整數自旋組成一個整數自旋,費米子對就起到了玻色子的作用,所有氣體突然冷凝至玻愛凝聚態。

既然電子可以這樣行事,為什麼原子不可以呢?運用這個理論,科學家們開始對另一種費米子3He同位素進行實驗。後來果然發現了3He的玻愛凝聚態所導致的超流現象:超流液態氦被小心注入燒杯的中央時,它會立即從底部沿著燒杯壁向上「爬出」杯口而漫溢出來!但是這種冷凝所涉及的機理非常復雜。

這畢竟是一個成功的開始。德博拉·吉恩堅信採用這個途徑可以達到目的。他們首先成功地實現了鉀-40原子氣體的費米冷凝,這些被冷凝的氣體有一個特殊的名字——簡並費米氣體。簡並費米氣體中包含有兩種不同自旋方向的費米子,它們可以用來形成原子對而成為類玻色子的二元體。這是一種非常規意義上的量子氣態物質,是通向費米冷凝體的必經之路。製造它們也是一個高難度的冷凝過程,當溫度降到10億分之一K以下時,這些原子仍然沒有由於過強的原子作用而形成凝聚態。

如何將這些信奉「終身獨立」的費米子勸說組成庫柏對,進而形成凝聚態呢?他們採用了一個魔術般的磁場,50納開氏溫度(與絕對溫度只差0.00000005K)下,當磁場達到某一個特定的頻率時,超冷的費米子氣體開始發生核磁共振,好像在一場交誼舞中慢慢地尋找各自的舞伴。此時磁場快速撤離,外圍尚未成對的費米子因失去束縛迅速散開,攜帶走熱量導致中心部位進一步冷凝。一個奇妙的現象終於發生了:穿過費米氣體中心的探測光波像打到一個晶體上一樣發生了衍射,而氣體是不會對光波產生衍射的。德博拉·吉恩相信:一種神奇的固體物質一定已經誕生了。後來的原子陣列顯微觀測發現,冷凝體中約50萬個鉀原子費米子確實形成了一對對的庫柏對。

費米子凝聚態與超導中的電子費米子冷凝體不一樣的是,前者是實實在在的原子冷凝,後者是沒有質量的虛空的電子冷凝;前者是一個可見的原子超流流體,後者則是金屬中的電子超流體。科學家們把這樣的物質狀態又叫做超導體與玻愛冷凝體的中間狀態。

費米子凝聚態與超導體有哪些不同呢?首先,費米冷凝體所使用的原子比電子重得多,其次是原子對之間吸引力比超導體中電子對的吸引力強得多,在同等密度下,如果使超導體中電子對的吸引力達到費米體中原子對的程度,製造出常溫下的超導體立即可以實現。超冷氣體中形成費米體為研究超導的機理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物質工具,因此,這項成果有助於下一代全新超導體的誕生。而下一代超導體技術可在電能輸送、超導磁懸浮列車、超導計算機、地球物理勘探、生物磁學、高能物理研究等眾多領域和學科中大顯身手。

當然,現在的技術並不能使所有費米子都可以發生費米冷凝,而且所獲得的冷凝體還相當脆弱——比玻璃還要脆!但這只是技術問題。

[資料]

一位獲得2003年「天才獎金」的科學家

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和發明,但我們的眼睛最關注的只是那些給人類的認識與創造能力將帶來革命性改變的偉大發現。在2004年1月28號,有一位科學家向全世界宣告了這樣一個革命性的創舉,創造出世界上一種全新的物質。這種物質是對一個基本理論的挑戰,是徹底實現量子世界宏觀化的前夜。她就是——

德博拉·吉恩,一位年僅34歲的美國女科學家,因為領導她的研究小組在1999年創造出一種新的量子氣體物質——簡並費米氣體,在2003年獲得了被全世界科學家通常認為只有天才才能獲得的「麥克阿瑟獎金」。這個獎金選擇獲獎者具有三個苛刻的條件:超乎異常的創造力;已經做出重大成就,並承諾將取得更大的突破;其工作將促進一系列極具創造性的工作產生。

這種使當年被譽為分子年的神秘量子氣體——百萬分之一絕對溫度下瀕於冷凝的費米子,究竟有什麼特點呢?這是人類首次將理論上預言不可冷凝的一類原子極度接近凝固而變得像可以發射的光波,朝著突破理論的極限邁出了一大步。這個成就所帶來的世界改變,人們粗略預測,僅僅最近幾年,一種從未製造過的極度精準的原子鍾和由實體原子物質組成的激光將因此而被發明。剛剛邁入2004年,這個已經處於世界前沿的科學壯舉在這位天才科學家的努力之下,讓人驚異地又前進了一大步:人類首次創造出理論上預言不可實現的費米冷凝體固體物質。這是繼人類於1995年創造第五種物質形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英文縮寫為BEC)以後,創造出的第六種物質形態。人類長久以來夢寐以求的常溫下的超導體,將會按照這項工作所指明的方向很快被製造出來。在驚嘆一個新世界誕生之際,我們再一次信服「天才獎金」名不虛傳。

來源:大科技

與成果咋火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