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阿拉伯文化是兼收了哪些文明成果形成的
阿拉伯國家地處西亞地區,至少它是吸收了當地的巴比倫王國文化。波斯文化,古埃及文化等等。
B. 新中國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繁榮發展了社會主義文藝,豐富人們的精神食糧
文學藝術是我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主體,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精神風向標。在改革開放初期「傷痕」、「反思」、「改革」和「尋根」類的文學與電影交互輝映,涌現大批反映現實、尊重生活、捍衛尊嚴的優秀作品。
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氛圍下,文藝等繁榮發展,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多樣化。
三、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從六五時期開始,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持續保持兩位數。201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855.8億元,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61.57元;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0.42%,助力城鄉文化建設。2004年開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免費開放制度。
四、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
我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建立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1982 頒布《文物保護法》。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由文物管理轉向對文化遺產的綜合管理。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構建了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改革釋放活力。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等問題,少數文化單位率先開始經營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嘗試,試行「事業單位屬性,企業化管理」的雙軌制運行,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並出現了圖書、演出、音像和電影等文化市場。
六、提升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在不斷創新觀念、思路、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進來」。
2003年12月,我國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C. 近年來我國文化成就
1,改革釋放活力 文化產業勢頭強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實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等文件,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文化產業增速始終高於GDP增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達297.65萬戶,注冊資本14.29萬億元;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從2012年的3.6萬家發展到2016年的5萬家,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
正在深圳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一批龍頭企業、數字文化創意精品和「文化+」「互聯網+」新業態集中亮相,文化與科技、互聯網、金融、商業、旅遊、體育、時尚等產業融合發展成果及新型文化產品不斷涌現。
2,立足文化自信 「走出去」步伐加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於民族文化自信,搭載文化產業發展快車,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實現了大幅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016年,全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885.2億美元,其中出口786.6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8.6倍;國際版權輸出不斷增加,圖書版權貿易逆差逐步縮小。
在歷屆文博會上,中華文化漸受外商青睞。以深圳文博會為例,2016年實現出口交易額176.972億元,同比增長7.35%。正在舉行的2017年文博會,吸引了40個國家的117家海外機構參展,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99個國家和地區約2萬名海外客商前來參會,展會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3,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由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網路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
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建立,文化市場法規不斷完善。近幾年,全國文化產業增長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
4,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逐漸拓寬,以《文物保護法》和《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規章為基礎,保護體系日臻完善,國家自2006年起設立「文化遺產日」。
普查建檔工作深入開展,中國民族民間10部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收集資料多達100億字,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多萬處。
5,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根據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標和任務,改革不斷深入。一批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完成轉企改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40個省級、147個地市級、
240個縣級演出公司、展覽公司、電影公司、音像公司、影劇院等文化單位完成改制。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不斷深化,國有院團改革步伐日益加快。
D. 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形成了哪些制度成果
政治上面,其實都是中央集權制,三省六部制,分權再監督,武將文官各司其職。
經濟,不能再無為而治,但是需要做好一飛沖天或者翻火車准備。。。。。。。。。
E.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歷史。人類從「茹毛飲血,茫然於人道」(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的「植立之獸」(《思問錄·外篇》)演化而來,逐漸形成與「天道」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人道」,這便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在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這里的「自然」,不僅指存在於人身之外並與之對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類的本能、人的身體的各種生物屬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發點是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進而也改造自身即實踐著的人。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舉例言之: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范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成果體現,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態、功能的不斷改觀,更反映在人類個體與群體素質(生理與心理的、工藝與道德的、自律與律人的)的不斷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長期以來,人們在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稱作「大文化」。梁啟超在《什麼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含眾多領域,諸如認識的(語言、哲學、科學、教育)、規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藝術的(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器用的(生產工具、日用器皿以及製造它們的技術)、社會的(制度、組織、風俗習慣)等等。廣義的「文化」從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上立論,認為正是文化的出現「將動物的人變為創造的人、組織的人、思想的人、說話的人以及計劃的人」,因而將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全部內容統統攝入「文化」的定義域。一般來說,文化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類文化界說。
與廣義「文化」相對的,是狹義的「文化」。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所以又被稱作「小文化」。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狹義「文化」早期的經典界說。在漢語言系統中,「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亦屬於「小文化」范疇。本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里的「文化」,也屬狹義文化。《現代漢語詞典》關於「文化」的釋義①,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當屬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
綜上所述,現代人們在某一地區或某一事物上時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是就「狹義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說的含義外,當代中國社會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一般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如華夏文化、吳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眾所周知,北京的胡同記下了北京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涵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氣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風情展覽館,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故由此而產生的「文化」含義,當然應同於「華夏文化」諸例。
F. 論述我國近代後期的文化成果
中國近現代史名人辭典可以買這本書看。從鴉片戰爭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直至新中國的建立,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涌現出一批開啟與推動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著名的文化人。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三百文化名人的作品,其中有中國近現代思想家林則徐、龔自珍、馮桂芬、王韜、郭嵩燾、馬建忠、嚴復、章炳麟、鄒容、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墨寶,也有清末洋務派首領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盛宣懷、丁日昌以及戊戌變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劉光第、楊銳、黃遵憲、陳三立、陳熾、翁同穌、汪康年等人的墨跡。既有近現代文化教育、科技界的傑出人物蔡元培、李達、王國維、嚴修、吳玉章、劉師培、黃侃、馬君武、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黃炎培、馬寅初、馬敘倫、馬衡、陳垣、黎錦熙、胡適、陶行知、劉半農、錢玄同、陳寅恪、柳治微、梁漱溟,陳望道、張東蓀、沈尹默、範文瀾、顧頡剛、吳宓、李濟、潘光旦、周鯁生、潘菽、熊十力、馮友蘭以及顏福慶、任鴻雋、丁文江、李四光、翁文灝、秉志、竺可楨、劉仙洲、茅以升、葉企孫、吳有訓、梁思成、張鈺哲、蘇步青、趙九章、吳大猷,華羅庚、錢學森、錢三強、王選等人手跡:也有現代文學藝術大師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冰心、田漢、夏衍、李叔同、蘇曼殊、郁達夫、歐陽予倩、齊如山、梅蘭芳、葉聖陶、鄭振鐸、朱自清、齊白石、徐悲鴻、豐子愷、沈從文、曹聚仁、俞平伯、朱光潛、錢鍾書等人的筆墨.既有宗教活動家馬相伯、英斂之、趙紫宸、趙朴初、馬堅的手筆;也有近現代社會文化名流俞樾、張裕釗、黎庶昌、王閶運、吳大澈、吳汝綸、王先謙、王鵬運、沈曾植、張謇、林紆、夏曾佑、羅振玉,張元濟、朱啟鈐、楊度、於右任、章士釗、馬一浮、柳亞子、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等人的翰墨。
G. 民族文化傳承主要階段性成果及影響怎麼寫
很明顯,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我們只看到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卻忽視了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至於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成功等一系列慘痛的民族文化流失現象的產生。因此,我們在加快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必須重視對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因為相對於漢族文化而言,少數民族文化顯得更脆弱,更需要人們的重視和保護。
1 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
任何一種文化,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傳承,那它面臨的將是從地球上消失的厄運。因此,做好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據了解和分析,目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情況不容樂觀。
首先,年輕一代的「現代化」觀念嚴重阻礙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年輕一代是民族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了年輕一代在傳承民族文化上的關鍵作用,任何文化只有在不斷地一代一代往後傳承才能保持和發展。目前,我國的民族現狀是,民族的不斷融合,逐漸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一方面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穩定,但另一方面也對本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產生一定的沖擊,這主要體現在少數民族年輕一代的「現代化」上。少數民族的孩子越來越多地進入「漢區」接受教育和工作,長期地處於外族文化的影響之中,一些所謂的先進觀念的輸入使得不少少數民族的年輕人逐漸丟棄了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和傳統。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外來服飾的傳入,很多少數民族的年輕人在家裡也不經常穿本民族服裝了,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民族節日才穿本民族的服飾。年輕一代觀念上與本民族文化傳統越走越遠的狀況必須引起廣大民族工作者的重視,民族的未來不容輕視。
其次,外來「先進文化」的強大沖擊。
第三,一些政策性的偏差也阻礙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國家政策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有積極的也會有消極的,這里我只用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就是普通話的全面推廣。這一舉措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它有助於民族間的交流和團結,有助於各少數民族更好地學習先進知識和掌握先進技術。然而,這也有一些負面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擠佔了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的生存空間,普通話的推廣使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民(主要是年輕人)不再重視本民族語言,甚至一些少數民族同胞已經完全不會說本民族的語言了,民族語言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損失。因此,我們有必要考慮消除一些政策性的不良影響,保證少數民族文化的良好傳承。
H. 中西方飲食文化形成的成果
洋為中用,中為洋揚
I. 文化的歷史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中國文化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經過六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與發展,各項文化建設成就斐然,當前文化建設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
(一)文藝創作日益繁榮。各級文化部門不斷加強對藝術創作的扶持和引導,組織中國藝術節、中國戲劇節等活動,開展文華獎、群星獎評獎,實施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和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藝術創造搭建展示舞台,營造良好環境。廣大藝術工作者積極投入藝術創作活動,各個文藝門類涌現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藝術精品,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其中,「文華獎」自1991年設立以來,有96個劇目獲「文華大獎」,329台劇目獲「新劇目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共推出50台精品劇目,100多台優秀劇目。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推出了104件優秀美術作品,即將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崑曲、京劇等藝術的專項振興規劃相繼實施,傳統藝術煥發了新姿。「文化下鄉」、「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堅持不斷,活躍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青少年的藝術修養。2002至2008年,全國各級藝術院團在農村演出場次達202萬場、觀眾人數超過32.5億人次。文藝理論研究不斷開辟新領域、創造新成果。自1983年以來,850餘項藝術學科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及文化部資助。《中華藝術通史》等理論研究成果完善了藝術學科體系。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具規模。隨著工作理念的不斷深化,社會文化工作逐步從「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活動組織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轉變。隨著國家對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的不斷加大,各級文化設施建設不斷推進,逐步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極其薄弱,1949年全國各類圖書館只有55個,文化館(含群藝館)896個,博物館21個。經過60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迅速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20個、文化館(含群藝館)3218個、博物館1893個,分別是1949年的51.28倍、3.59倍和90.14倍。到「十五」末期,已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從無到有,2008年底鄉鎮文化站達到4107個,村(社區)文化室247332個,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同時,國家級重點文化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服務功能逐步完善。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我國就建設了包括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五」計劃以來,我國文化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投入不斷加大,建成一批大型文化設施。國家大劇院佔地1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7萬平方米,擁有坐席6002個。國家圖書館二期暨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於2008年9月竣工後,國家圖書館總建築面積達25萬平方米,成為世界第三大圖書館。正在建設中的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計劃2010年竣工,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達到19.19萬平方米,居世界第一。
開展了創建文化先進縣活動、全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知識工程、少兒文化蒲公英計劃,特別是近年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相繼實施,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2004年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逐步實行優惠或者免費開放。到2008年底,全國已有1007個博物館、紀念館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觀眾人數突破1.54億人次。城鄉群眾文化活動多姿多彩。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得到重視。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對口支援,產生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