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極拳的發展歷史有幾人知道
太極拳結合了導引術、吐納術以後,就能在練拳時興旺發達進行肌肉和骨節的活動,而且能使動作與呼吸協調,從而增強了內臟鍛煉。因此,盡管逐步加大運動量以至爆發力,也能夠在練拳時汗流而不氣喘,拳套熟練後能夠"神色不變","面不改色氣不喘"。
太極拳採取我國古典唯物哲學的陰陽學說,要求"靜中觸動動猶靜","柔之與剛,相摩相盪",以開合虛實,輕沉遲速兼備互練為極致。
太極拳的動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縮轉折,終始意識引導氣血循環周身;內勁發源於丹田,以脊柱為軸心,轉換於腰隙兩腎,通過旋腰轉脊,上行則為旋腕轉膀,下行則為旋踝轉腿,纏繞運轉達於"四梢"(兩手和兩足尖端);內臟作輕微的自我按摩運動,則是採取了具有"溝通表裡、運行氣血"功能 的中醫基礎理論"經絡學說"。
練太極拳時,意識、動作、呼吸三者同時協調地進行,鍛煉方法上的整體性和內外統一性,成為太極拳運動的特點。
我們說太極拳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就是指的它是綜合了、融會貫通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拳術、養生法、呼吸法、經絡學說、古典唯物哲學等優秀成果而說的。
探溯太極拳的起源,不能不從整理明工民間的戚繼光(1528-1587年)說起。
我國武術,歷史悠久,由於地大人多,發展到明代,拳種已經很多,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各將戚繼光為了訓練士卒活動身手,從民間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個姿勢編成拳套,稱作《拳經》三十二勢,作為士兵練習刀槍劍棍等兵器的"武藝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種遠及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勢長拳。長拳短打,用剛用柔,兼收並蓄,去蕪存精。技擊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力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供人觀賞的華而不實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為一種從群眾中來的切合時代需要的武術學派。
就現有武術史料來看,戚繼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間武術的傑出人物,其目的是為當時政治服務,訓練士卒掌握"臨陣實用"的武藝,成為勁旅,南平倭寇,北固邊塞,保衛國家。他的武術為軍事服務,軍事又為政治服務的主張,和當時另外兩位抗倭名將俞大猷(?-1580年)和唐順之(1507-1560年)的抱負相同。戚繼光不僅虛心學習"臨陣實用"的武藝,整理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學過棍法,向唐順之學過槍法。他這種銳意進取,不拘泥於古人成法和大膽革新的精神,對後世繼承、研究和整理武術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據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後於戚繼光半世紀多,研究整理當時各家拳法,創造太極拳新學派的是明末的陳王廷。陳王廷出自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一個小官僚家庭。據《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廷。又史奏庭,陳家溝陳氏九世;祖父思貴,陝西省狄道縣典史,萬曆元年升任山東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陳王廷的武術,《陳氏家譜》公記載:"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復亡的前後,陳王廷已年老隱居,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他的遺詞上半有:"嘆當年,披堅執銳,……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心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據《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勢)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勢名沒有重復)、炮捶一路。單是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勢。
陳王廷是戚繼光以後整理民間武術的傑出人物,他接觸的武師較多,有利於匯合眾長,加以繼承和創新。
戚繼光於南方抗倭功成後,調防北邊,於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總理薊、昌、遼保練兵事務,節制四鎮,與總督同"(見戚詐國《戚少保年譜》)。到1583年才調鎮廣東。《明史》說:"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陳王廷在整理武術套路上,顯然受到戚氏的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三十二勢,綜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棄粗,以三十二勢,綜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棄粗,以三十二個姿勢編成拳套,作為士兵活動身手的"武藝之源"。陳王廷從中吸取了有二十九勢之多,編入太極拳套路(注一)《拳經》三十二勢以"懶扎衣"(注二)為起勢,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也都以"懶扎衣"為起勢,所制拳譜(即拳式各稱)和《拳經總歌》,也擷取戚氏《拳經》文辭。因此可以說太極拳的編造,是以《拳經》三十二勢為基礎的。至於從其它拳種吸收了喲些,雖然無法查考,但從七套拳的勢名之多,可以推想所採的拳種是相當多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程沖斗、何良臣、茅元儀等武術著作中,都未有記載;在現存的各拳種中也沒有這種訓練方法。這是陳王廷獨創性的競技方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徒手搏擊技巧和提高否則槍技術的問題,這也是我國武術史上一項創造性的成就。
陳王廷《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名話:"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兩人以手臂互靠,運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方法和勁別,以粘隨不脫,引進落空為技術訓練的基本原則),概括地說明了"推手"的特點和方法,到18世紀末葉,山西人王宗岳(據王宗岳《陰符槍譜》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陽,1795年在開封,職業是教書),以及19世紀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據以發揮太極拳的理論和練法,各自寫下了總結性的太極拳論文。陳家溝陳氏十六世的陳鑫(1849-1929年),闡發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用十三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說》,逐勢詳其理法,以易理說拳理,結合經絡學說;其拳法以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蓄發互變為原則,貫穿於纏絲勁的核心作用,而以內勁為統馭。這些古典太極拳論文,都已成為練習太極拳和練習推手的指導性理論。
『貳』 抽煙對太極拳的成果有損害嗎
吸煙有害健康,這是基本常識。
雖然對太極拳沒有什麼影響,但對身體不利卻是事實。
『叄』 太極拳成功申遺之後,中國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12月17日,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可謂是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最大的「正名」。歡欣鼓舞之後,我們仍然需要一些「冷思考」:近年氤氳在太極拳等一些傳統武術文化頭頂的「無腦式」質疑和「滑稽式」陰謀,乃至無底線的消費,究竟還會持續多久?
從2020年5月在各大平台引發「武林界地震」到11月底視頻被下架,「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馬保國火出圈子,以過億級的視頻播放量進入「鬼畜之王」榜單。他的「金句」——「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好自為之)成為年輕網友們剪輯加工的熱門素材。有人統計,最火爆的時候,B站網友平均每小時便會上傳近50個馬保國視頻。「武德」二字以這種低級方式「出圈」,究其根本是資本推手和主要渠道傳播者的惡意和無知。
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太極拳祖祠內,一家太極拳學校的學員在練拳(2020年1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嘉南 攝
『肆』 陳家溝太極拳的陳氏成就
在這期間,清道光末年(1850)興起了太平天國起義,陳氏第十五代的陳仲莘在這當中立了大功,陳氏一族的年青人則團結一致固守村莊。這些事在《溫縣志》、《中州先哲傳》、《懷慶府志》等地方誌中都有記載。
據《盾鼻隨聞錄》載,陳氏一族在道光時期連十七歲的陳姓少女都會使槍,可見陳家溝練武之風很盛。
關於陳家溝何時開始練太極拳的問題,說法不一。有力的說法是陳家溝第九代陳王廷創始的,但據史料明確記載的是第十四代陳長興(1771-1853) 開始的。
到陳長興一代,同族陳有恆、陳有本二人發展了古傳的老套路,創編了新套路,於是老套路就被稱為「老架式」,新套路就被稱為「新架式」。
不久,從陳有本學了新架式的陳清萍,又創編了新套路,並以陳清萍遷居的地名而稱這套路為「趙堡架式」。
陳長興傳的「老架式」傳給其子陳耕耘,陳耕耘傳給其子陳延熙,陳延熙傳給其子陳發科(1887-1957),並在北京公開教拳。
陳有本傳的「新架式」傳給其侄陳仲莘(1809-1871),然後廣泛傳給本族子女。
陳卜創拳說
陳氏第十六代陳鑫在他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序中寫到:「始祖陳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於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
另外,陳氏第十八代陳績甫在他寫的《陳氏太極拳入門總解》一書中說:在陳家溝西十華里處有一座叫清風嶺的名山,多匪,常襲擊掠奪村莊,管家苦於無法逮捕。早就精通太極拳的陳卜憤然而起,從村中招募數百人,親率他們攻入賊窟,賊遂被平。從此之後,來學拳者日多,在村中設「武學社」,從而太極拳得到了廣泛開展。
對陳卜創太極拳說,考證家們持否定態度的居多。但考證家張唯中在《武壇》發表的《重振國術武藝,發揚中華文化》一文中,引用了河北省高陽縣人傳授長拳的李從吉先生的談話。李說:「我雖原籍河北省,但遠祖與陳氏一族一樣原來都是山西省洪同縣大槐樹村的居民。據先祖們說,那個地方每到舊歷正月在廟前舉行武術大會,頗為盛大。另外,把祖傳長拳的技法和姿勢,與陳家溝十三勢長拳和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的三十二勢的圖解等一一對照起來看,連名稱都大多相同。因此,可以認為所有這些都是宋太祖長拳流傳下來的。」
另外,唐豪、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中也指出:在1936年山西洪同縣出版的《忠義拳圖稿本》(樊一魁編)的這本書中,技法和名稱都與陳家溝傳下來的拳書相同。
王宗岳傳給陳家說
清乾隆年(1736-1795)前後,山西省出了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名叫王宗岳。此人從黃帝和老子的書到兵書,樣樣皆通,還會巧妙地使槍和刀,他還寫了一篇被太極拳研究家視為珍寶的《太極拳譜》。
據記載,王宗岳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到過河南洛陽,並在乾隆六十年在河南開封居住過,以教書為業。王宗岳住過的洛陽和開封兩地之間流著一道黃河,但和陳家溝一樣都屬於河南省,相距極近。
王宗岳寫的《春秋刀殘譜》和陳家溝傳下來的《陳溝春秋刀譜》相同。另外,王宗岳寫的《太極拳譜》中的「打手歌」和陳家溝傳下來的「打手歌」 一節也相同。這兩件事更加有力地證明王宗岳確與陳家溝有過交往。
但從另一方面看,酷愛武術的王宗岳聽說陳家溝盛行練拳,也可能去陳家溝學拳,或者陳家溝原有的拳法經王宗岳加工而變得更加精巧。這些情況也是可能的。
對這個問題,中國唐豪認為是「陳家溝傳給王宗岳」的,而徐哲東則認為是「王宗岳傳給陳家溝」的,兩人的說法正好相反。
推測王宗岳住在洛陽可能訪問陳家溝,是乾隆五十五年前後的事情。而根據記有陳家溝歷代先人的《陳氏家乘》和《陳氏家譜》,陳家溝在當時卻早已經在傳授拳法和武術,這是有錄可查的。
陳王廷創始說
唐豪關於陳家太極拳的起源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陳家太極拳是陳家溝九世陳王廷研究了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收錄的拳法三十二勢圖解以後,又吸收了道家的《黃庭經》一書中的呼吸法而創編的。
這個說法的根據如下。
第一個根據是:傳到陳家溝的拳法(包括太極拳),與戚繼光《拳經》中的拳法圖、名稱和歌訣大多完全相同。
如果說是陳卜創始了太極拳,那麼陳卜是早於戚繼光百數十年的人,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當然應該有所記載。
《拳經》是從當時中國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選出優秀的拳技而編寫成的,此書並非只登載一個門派的拳法。因此,陳家拳法與《拳經》相同,證明陳家是從《拳經》吸取的。
第二個根據是:陳王廷在陳家溝還留有一首長短詩,詩中還提到了造拳的事。「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寇,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另外,《陳氏家譜》記載:「九世陳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掃盪群寇千餘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這段記載,與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序中所說的卻正好相反。
『伍』 中國當代太極拳成就最高的是哪位
楊振鐸,中國武術九段,中國當代太極拳名家,1992年榮獲「武林百傑」稱號回。出身太極拳世家,楊式答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之曾孫,一代宗師楊澄甫先生之三子。自幼隨父習練楊式家傳太極拳及各類器械、推手等。畢生從事太極拳的普及推廣工作,多次赴世界各地進行講學活動,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門人弟子遍及海內外。
『陸』 太極拳高手,是怎樣一步步練成的
現在太極拳會打的人不少,但真正打得好的人卻是鳳毛麟角,故有「十年太極不出門」之稱。因此,要真正練好太極拳就必須做到內外兼修,身與心、人與拳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練一生太極,就要鑽研一生、修持一生、開悟一生。從開始那天起,到不能再練的那天止,不斷地研、修、悟,永無止境。
說太極拳的研、修、悟,並不是截然分開的三個階段,也不是互不相乾的三個方面,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不斷往復以至無窮的精進過程。「研」是修的根基、「修」是悟的前提。
「悟」是」研」與「修」的成果,不斷深入地研修,就會不斷地開悟。集小修於大修,才能集小悟於大悟,以達到太極功夫的集小成於大成。
研
「研」就是側重從理論上進行持續地學習和鑽研的過程。學好太極拳首先要對太極的相關特點及技術難點進行認真地研究,力求從原理上搞懂弄通,這是太極功夫曰益精進的根基。不懂拳理盲目苦練終究只能是一介武夫。
「研」什麼?這是一個無法迴避也不可迴避的問題。
研理
就是要多看多讀名家、宗師的拳論、拳譜,要反復閱讀,細心揣摩,即使是同一個拳理,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新的體會與認識,特別是對於易學、中醫學、經絡學等難以理解的內容要試著去了解研究,從中汲取精髓。並注意分析辨別,去偽存真。
研形
形指行拳走架時身體各部位的體形特徵。包括手,足、身、腰、頭各部分的具體要求。記住中正、放長、飽滿始終是打好太極拳的根本原理。不但要弄清一招一式應該怎樣才算符合要求,還要進一步弄清為什麼要這樣要求。
研勁
勁是太極拳特有的,也是初學最難理解、最難掌握的。對棚、捋、擠、按、采,捌、肘、靠八種單勁以及纏絲勁、開合勁等復合勁要從原理上弄清各種勁別的產生、特徵、相互之關系、引化之方法。
研松
放鬆是太極拳練習者的終身課題,是永無止境的追求目標。古人關於身體各部位的如何放鬆、腹肌、膈肌、腰胯、四肢怎麼放鬆的理論十分豐富,為我們學習放鬆提供了方法論嗎,問題是我們要結合實際去細細體會才能有收效。
修
再說」修」。「修」就是練習者修養身心,是一個修煉意志積累功夫的過程。修是一個長期艱苦的磨練過程,但這是功夫精進的必經之路,是任何太極拳練習者都不可逾越的階段。功夫用錢買不來,也不能無償轉讓,只能從勤學苦練中來。
拳譜雲:要「苦心志,勞筋骨,使動靜相生」。說明修有兩層意思一是修心。一是修身。修心才能養身,修身又能養心,兩者相得益彰。
所謂「修心」就是要常修四心。
敬畏心
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拳譜雲:「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清王宗岳《十三勢歌》)中國歷來就有「嚴師出高徒」一說。說明太極要練到上層境界必須有名師的指點。
古往今來,歷代太極大師都有名師的精心培養和嚴格要求。多年來在老師的指導下,登太極門庭、得太極精髓,才有今天的功夫純正,技術全面。一個名師背後必會有一個大師,一個高徒身後必有一個名師,那怕是一點成功都是在老師指點下成長的。老師就如同茫茫航程中的一盞指路燈,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學太極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無師自通。即便是自學成材,也要有前人的指點。盡管現在可以藉助很多媒體的手段學習太極,如光碟、書本、視頻,但他們也都是先人學習的成果,也是間接的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對老師要有一顆敬畏之心。
平等心
道中之人,無論素不相識,還是師兄弟同練,說話要謙和,切不可目中無人。見功勝己者,要虛心請教,切不可剛愎自用。遇弱者,卻不可反唇相譏。有問者,要耐心指導,切不可知而不說。
自滿心
修煉太極永無止境。修煉一輩子的太極功夫就得糾正一輩子的錯誤,不斷否定自己,超越過去,才能長進。拳論雲:「今之學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是不可取的。
清靜心
理不明,延名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而猶未能,再加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止,曰久自到。」潛心鑽研,戰勝困難。」小成則三年,大成則九年,九年之後可以觀矣,抑至九年之後,自然欲罷不能。蒸蒸曰上,終身無駐足之地矣!」所以練習太極拳切不可心情浮躁,急於求成。
悟
悟是研修過程中不斷增強的領悟能力,是研與修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太極拳譜雲:「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王宗岳《太極拳論》這里說了太極功夫不斷走向上層的三大階段,也是招熟、懂勁、神明三次質的飛躍。
每當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總是要經過不斷的修與悟。「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一旦無障礙,恍然悟太空。」悟的五大要素就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博學
「博學」是解悟的基礎,不但要多練,而且要多看拳譜、拳論,多看?e人的體會文章,從中汲取有益之養份,增強領悟力。
審問
「審問」就是要不恥下問,虛心向老師和同行請教。不可不懂裝懂,不可放過一點疑問。這樣就可以減少摸索時間,不入迷途。
慎思
「慎思」就是要勤於思考,善於揣摩,弄清拳理。
明辨
「明辨」就是要求練習者,不但要明拳理,而且要辨倫理,把做人與練拳貫通起來。拳理即人理,拳理要求」立身中正」,要求「松,沉,靜」,這些道理既適合練拳,也同樣是做人的道理。也只有放鬆的心情與沉著的心態、沉穩的個性之上,才能保留一顆能入靜的心。只有心正才能身正,心松才能拳松,心靜才能拳靜,心沉才能氣沉,氣沉才能身沉的道理。
篤行
「篤行」就是要勤學苦練,嚴格要求。過渡、折疊、進退、顧盼,時時要到位。在練中悟,在悟中練。沒有練就無所謂悟。只有這樣才能永不停步達到上層功夫。進入無我無他無手無足,全身渾然一體的境界。
『柒』 靜功纏絲太極拳的成就
陳濟生先生一生從事武術事業,自從四零年教拳以來先後在濟南、上海、無錫、南京專、太原、北京、唐山、日本等地屬授徒。五三年受聘到南京葯學院任教,評為講師,當年當選為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五八年曾作為江蘇省代表隊地領隊教練,帶隊到北京參加全國武術比賽,當年擔任全國武術比賽裁判時被評為國家一級裁判。六四年調到濟南市委擔任武術教練,五八年至八四年曾多次在全國比賽中擔任國家級別教練,七三年退休後,又受山東省黨校和濟南黨校地聘請教授武術。他不計報酬,進行義務教學近十幾年,不分寒暑,堅持不渝,深愛黨校領導和學院的敬重。陳濟生先生還曾多次接待過外賓,有日本人、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為宣傳和推廣中華武術做出了應有貢獻。
『捌』 太極拳名家王西安主要有哪些成就和榮譽
四次參加河南省武術比賽均獲第一名,
1982年參加北京全國首屆太極拳推手賽榮獲內第一名,
1985年參容加哈爾濱全國首屆太極拳推手名家邀請賽榮獲第一名。
著作有《陳式太極拳老架》、《陳式太極推手》、《陳式太極拳技擊秘訣》,他示範演練的VCD有1988年的《太極神功》;2002年《陳式太極拳站樁》、《陳式太極單刀、單劍》、《陳式太極拳新架》、《綜合太極拳》、
『玖』 太極拳國內外研究現狀.(寫論文)詳細點...拜託
太極拳研究的現狀分析
摘要:文章通過對《中華武術》、《武林》、《少林與太極》、《武魂》、《武當》等武術專業期刊03-07年以
來刊登的關於太極拳方向的共885篇文章進行整理歸類,統計各分類數量比例,分析研究相關內容,探討
太極拳研究的現狀。
關鍵詞:太極拳分類分析研究太極拳創立於明末清初,創始人綜合地繼承和發展了傳統
武術中的各種拳法,結合了古代的導引和吐納術,吸取了古典唯
物哲學陰陽學說和中醫基本理論的經絡學說,是民族智慧的結
晶。太極拳發展至今,已涵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成分和要
素,其拳理映射著中華民族的基本性格。如今太極拳已成為中國
乃至世界習練人數最多的拳種,深受人民的喜愛和推崇,被譽為
世界第一健身品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研究和推廣太極拳,並
成立了很多相應的組織機構,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作為國內武
術界頗具影響力的《中華武術》、《武林》、《少林與太極》、《武魂》
《武當》等武術專業雜志多年來為宣傳、普及、發展太極拳運動作
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了更詳細的了解太極拳研究的現狀,筆
者統計了2003-2007年《中華武術》、《武林》、《少林與太極》等五
家雜志刊登的太極拳類文章,將文章進行了歸類分析及數理統
計。經過分析研究,把太極拳類文章劃分為:太極文化類;太極拳
綜合技術類;太極拳理論研究;太極拳教學與訓練;太極人物及
報道等類別。統計各分類數量比例,研究各分類內容,探討太極
拳研究的現狀。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3年-2007年《中華武術》、《武林》、《少林與太極》等五
家最具代表性及權威性雜志刊登的全部太極拳類文章(論文)共
885篇(因武林雜志停刊,故對其只統計至2006年9月)。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2003年-2007年五家武術專業期刊刊登的全部太極
拳類文章(論文)共885篇,研究其內容並進行合理分類。
1.2.2數理統計法
把885篇論文就太極文化類、太極拳綜合技術類、太極拳理
論研究、太極拳教學與訓練、太極人物及報道等類別進行歸類整
理,並進行數理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結果
統計結果表明,885篇太極拳類文章中關於太極拳綜合技
術類(太極雜談)、太極拳理論研究類、太極人物類研究類等文章
數量較多。其中太極拳綜合技術類最多,共122篇,占總數的
13.78%;太極拳理論研究類文章次之,共84篇,占總數的
9.49%;太極人物類文章81篇,占總數的9.15%;太極拳文化類
文章80篇,占總數的9.04%;陳式太極類62篇,占總數的
7.01%;太極拳教學與訓練類文章54篇,占總數的6.10%。以上
分類及數量共占據了文章總量的54.57%。其餘類別如練拳感
受、太極拳歌譜要訣、太極健身類等文章為補充,分別為48篇,
占總數的5.42%;44篇,占總數的4.97%;43篇,占總數的
4.85%。值得指出的是關於太極拳器械、太極拳規則等方面研究
文章分別為11篇、15篇,只佔文章總數的1.24%和1.69%,點綴
於太極拳類文章中。
2.2分析
2.2.1關於太極拳綜合技術和太極理論研究方面
調查結果表明,太極拳綜合技術和太極理論研究兩個方面
的論文最多,其中綜合技術類122篇,占總數的13.78%,太極拳
理論研究類84篇,占總數的9.49%。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
與太極拳運動深受人民的喜愛和推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習練人
數最多的拳種,並且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研究和推廣太極拳,成
立很多相應的組織研究機構有直接的關系。說明人們不但習練
太極拳而且研究太極拳,發展太極拳運動。
太極拳綜合技術也可以說是太極雜談類,屬於研究太極拳
共性方面的東西,如:太極拳的方法、作用、地位等,研究范圍較
廣,適合於各類的太極拳。因此文章數量居多在情理之中。
太極理論類屬於深層次的對太極拳進行研究總結,包括太
極拳歷史、太極拳拳理、太極拳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可喜的是近
年來關於太極拳理論研究方面的文章越來越多,與太極拳運動
越來越被國家重視、被人民喜愛有關。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
理中心每年都舉辦各種太極拳類活動,包括太極拳培訓班、太極
拳比賽、太極拳論文報告會等活動。武術申奧,太極拳也是重要
的內容之一。所有這些,極大地鼓舞了太極拳工作者和廣大的太
極拳愛好者對太極拳運動的研究和追求。太極拳理論方面的研
究成果也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2.2.2關於太極人物、太極拳文化、太極拳歌譜要訣方面
調查結果表明,關於太極拳人物方面文章81篇,占文章總
數量的9.15%。宣傳、推廣、普及太極拳運動,與太極拳名人效應
密切相關。多年來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太極拳名人倍出。
無論是太極拳歷史傳奇人物陳王廷、陳鑫、楊露嬋,還是現代太
極拳傳人陳小旺、陳正雷等大師都為太極拳運動的發展普及作出了很大的成績和貢獻。也正是由於這些名人大師們的明星效
應,使越來越多的追星族投入到太極拳運動中來。
調查結果表明,關於太極文化、太極拳歌譜要訣方面的文章
分別為80篇佔9.04%和44篇佔4.97%,與下面要論述的太極
健身、太極教學與訓練類均屬於主體論文類。太極拳受中國古典
哲學影響,在形成及發展中始終與古代「陰陽」「、五行」「、太極」
理論密切相關。其「天人和一」、「剛柔相濟」「、以弱勝強」等理論
一直是指導人們進行太極拳實踐的文化基礎。歷史以來關於太
極拳方面的論著多是以歌譜要訣等形式流傳於世,如王宗岳的
《太極拳論》、楊澄甫的《太極拳說十要》等。研究太極拳史料的一
個重要途徑是研究太極文化與太極拳歌譜要訣,值得高興的是,
近年來關於太極文化及太極拳歌譜要訣方面的論文無論是在數
量和質量上均有提高。如《武林》雜志曾經多次刊登蔣家駿先生
的「陳式太極拳走架打手要訣」類系列文章;《中華武術》雜志連
續刊登范克平先生「中央國術館寫真」類系列文章,均繫上乘之
作。
2.2.3關於太極拳教學與訓練、練拳感受、太極健身方面
馬克思說「健康是人的第一權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世界第一健身品牌太極拳作為傳
統的全民健身中重要的體育項目,越來越多被人們所青睞。人們
習練太極拳、體悟太極拳。有識之士通過實踐總結太極拳健身、
太極拳教學與訓練等方面的感受。這也是太極拳教學與訓練、練
拳感受、太極健身類文章分別為6.10%、5.42%、4.85%,占據主體
和補充位置的重要原因。
2.2.4關於太極拳幾大流派方面
總體來講,關於太極拳各流派方面文章,相對於太極文化、
綜合雜談、太極人物、教學與訓練等方面相對薄弱,流行的幾大
門派中,陳式太極拳方向論文62篇,占總數7.01%,楊式太極拳
44篇,占總數5.16%,屬於主體類別。其餘如孫式太極拳、吳式
太極拳方向文章只佔總數量的2.14%和1.35%。
調查結果表明,885篇論文中,屬於研究各式太極拳方向的
論文195篇,占總數量的22.03%。根據統計,195篇文章中研究
陳式太極拳方向的62篇,占流派分類的31.8%;楊式太極拳方
向的44篇,占流派分類的22.56%;和式太極拳類文章33篇,占
流派分類的16.93%;武式太極拳類文章25篇,占流派分類的
12.83%;孫式和吳式太極拳方向文章分別為19篇、12篇,分別
占流派分類的9.74%和6.15%。由此可見,在眾多的太極拳流派
類研究論文中以陳式太極拳和楊式太極拳方向為最多,這與陳
式太極拳是其他各式拳的母體拳有關。陳式太極拳從創編之始
經歷了400多年的豐富與發展,其技術及理論體系相對成熟。而
由陳式拳演變而成的楊式、孫式、武式、吳式,在習練人數、演練
水平、研究成果等方面遜色於陳式太極拳在情理之中。
關於競賽套路方面,共有文章33篇,占總數的3.72%。筆者
在進行類別劃分時把諸如24式太極拳、42式太極拳等競賽類
套路劃分在一起。統計結果表明,此類文章所佔比例較小。事實
上,競賽類套路在普及程度上遠遠高於其他類太極拳,這與競賽
類套路簡單易學,易於推廣普及有關,太極拳習練初期人們往往
選擇16式、24式等簡化太極拳類,而簡化太極拳類的健身效果
依然明顯。因此出現了參與人數眾多,研究成果偏少的現象,與
參與者以健身為目的和競賽類太極拳形成時間較短有關。
至於太極賽事及海外報道方面,屬於新聞類報道,雖然分別
占據總量的3.16%和3.39%,但因學術意義偏輕,在此不做評
論。
2.2.5關於太極拳產業、太極拳規則、太極拳器械方面
值得我們思考與關注的是,雖然太極拳作為世界第一健身
品牌,並號稱是習練人數第一的健身項目。但根據統計,關於太
極拳產業、太極拳規則、太極拳器械方面的研究很差,分別為17
篇(1.92%)、15篇(1.69%)和11篇(1.24%)。應該值得我們深思。
3討論與建議
3.1討論
作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的太極拳運動,其研究現狀呈現欣
欣向榮之勢,研究成果以太極拳綜合技術類、太極拳理論研究
類、太極文化、太極教學與訓練、太極拳歌譜要訣等方面為主體。
在太極拳流派分類中以陳式太極拳研究成果最為突出。而值得
一提的是和式太極拳,作為近年來才發展起來的和式太極拳其
研究成果與習練人數一樣有後來居上的氣勢。和式太極拳類文
章33篇,占流派分類總量的16.93%,排在陳、楊式太極拳之後,
列第三位。而孫式、吳式太極拳研究卻略顯不足,應引起有關方
面重視。與孫式、吳式太極拳研究一樣薄弱的是關於太極拳產
業、太極拳規則、太極器械方面。希望有識之士加強這方面的研
究力度。
3.2建議
(1)體育項目科研水平的高低,取決於該項目理論與實踐、
教學與訓練等方面的研究水平。我們應該繼續加強太極拳理論
與實踐、太極拳教學與訓練、太極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提
高太極拳研究的水平。
(2)加強太極拳健身方面的研究力度,廣泛宣傳太極拳的健
身效果,努力推廣普及太極拳運動,使太極拳真正成為世界第一
健身品牌。
(3)各流派太極拳應均衡發展,充分發揚民族傳統文化,體
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孫式、吳式太極拳應發揚優勢,加強
科研力度。各派太極拳從業者及愛好者應相互學習、互相借鑒、
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4)加強太極拳市場化培養及研究,開發太極拳產業建設,
體現世界第一健身品牌價值。
(5)應加強太極拳規則及太極器械方面的研究,使太極拳研
究更加完美。
參考文獻:
[1]蔡仲林.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曠文楠.中國武術文化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拾』 太極拳真的是張三豐發明的嘛
張三豐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現在已無從考證了。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問題,曾有創始於元末明初以至唐代的說法,但經過史料的考訂,證明這些說法都是假託附會。史料和實地調查都證明太極拳是創造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綜合性地繼承和發展了明代在民間和軍隊中流行和各家拳法,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葉納術,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學陰陽學說和中醫基本理論的經絡學說,成為一種內外價俱練的拳術。因此,太極拳基本上是來自群眾的、匯合眾長的拳種。
幾千年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所陸續創造的技擊方法,如踢、打、跌、摔、拿等方法,都曾獨立地發展。太極拳創造人把各種不同的技擊方法綜合吸收在太極拳套路之中,並創造了雙人推手方法(推手原來稱作揭手或打手),使能在不用護具設備的情況下練習各種技擊方法,成為訓練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的一種競技術運動。於是,人們除分部練習徒手技擊方法(踢、打、跌、摔、拿五種方法)以外,到明末清初又出現了人一種新的內容--"推手法"。
太極拳結合了導引術、吐納術以後,就能在練拳時興旺發達進行肌肉和骨節的活動,而且能使動作與呼吸協調,從而增強了內臟鍛煉。因此,盡管逐步加大運動量以至爆發力,也能夠在練拳時汗流而不氣喘,拳套熟練後能夠"神色不變","面不改色氣不喘"。
太極拳採取我國古典唯物哲學的陰陽學說,要求"靜中觸動動猶靜","柔之與剛,相摩相盪",以開合虛實,輕沉遲速兼備互練為極致。
太極拳的動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縮轉折,終始意識引導氣血循環周身;內勁發源於丹田,以脊柱為軸心,轉換於腰隙兩腎,通過旋腰轉脊,上行則為旋腕轉膀,下行則為旋踝轉腿,纏繞運轉達於"四梢"(兩手和兩足尖端);內臟作輕微的自我按摩運動,則是採取了具有"溝通表裡、運行氣血"功能 的中醫基礎理論"經絡學說"。
練太極拳時,意識、動作、呼吸三者同時協調地進行,鍛煉方法上的整體性和內外統一性,成為太極拳運動的特點。
我們說太極拳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就是指的它是綜合了、融會貫通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拳術、養生法、呼吸法、經絡學說、古典唯物哲學等優秀成果而說的。
探溯太極拳的起源,不能不從整理明工民間的戚繼光(1528-1587年)說起。
我國武術,歷史悠久,由於地大人多,發展到明代,拳種已經很多,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各將戚繼光為了訓練士卒活動身手,從民間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個姿勢編成拳套,稱作《拳經》三十二勢,作為士兵練習刀槍劍棍等兵器的"武藝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種遠及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勢長拳。長拳短打,用剛用柔,兼收並蓄,去蕪存精。技擊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力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供人觀賞的華而不實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為一種從群眾中來的切合時代需要的武術學派。
就現有武術史料來看,戚繼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間武術的傑出人物,其目的是為當時政治服務,訓練士卒掌握"臨陣實用"的武藝,成為勁旅,南平倭寇,北固邊塞,保衛國家。他的武術為軍事服務,軍事又為政治服務的主張,和當時另外兩位抗倭名將俞大猷(?-1580年)和唐順之(1507-1560年)的抱負相同。戚繼光不僅虛心學習"臨陣實用"的武藝,整理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學過棍法,向唐順之學過槍法。他這種銳意進取,不拘泥於古人成法和大膽革新的精神,對後世繼承、研究和整理武術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據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後於戚繼光半世紀多,研究整理當時各家拳法,創造太極拳新學派的是明末的陳王廷。陳王廷出自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一個小官僚家庭。據《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廷。又史奏庭,陳家溝陳氏九世;祖父思貴,陝西省狄道縣典史,萬曆元年升任山東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陳王廷的武術,《陳氏家譜》公記載:"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