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實習成果包括哪些方面
如下
實習單位的狀況
2.你實習的主要內容
3.你在實習中遇到的問題.
4.你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及建議
實習報告基本要求
1.總結可以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對工作的主客觀條件、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工作的環境和基礎等進行分析。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中心。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什麼性質的,怎樣產生的,都應講清楚。
3.經驗和教訓。做過一件事,總會有經驗和教訓。為便於今後的工作,須對以往工作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
4.今後的打算。根據今後的工作任務和要求,吸取前一時期工作的經驗和教訓,明確努力方向,提出改進措施等。
對實習過程、結果以及體會用書面文字寫出來的材料就是實習報告。
一、實習報告的資料收集
從開始實習的那天起就要注意廣泛收集資料,並以各種形式記錄下來(如寫工作日記等)。豐富的資料是寫好實習報告的基礎。主要收集這樣一些資料:
1.在社會實踐工作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如何在工作中貫徹執行的。比如單位組織學習,內容是什麼、什麼學習方式、學習後的效果如何,對自己和同志們的思想有否提高。
2.專業知識在工作中如何靈活運用。比如法律專業,注意法官或法律工作者在執法過程中是如何靈活運用法律條款,深入了解優秀法官,如何運用法律以外的手段解決民事糾紛,提高結案率的;秘書專業的學生可以直接將秘書實務、應用寫作等科目中的問題帶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尋求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等等。
3.觀察周圍同事如何處理問題、解決矛盾的。實習是觀察體驗社會生活,將學習到的理論轉化為實踐技能的過程,所以既要體驗還要觀察。從同事、前輩的言行中去學習,觀察別人的成績和缺點,以此作為自己行為的參照。觀察別人來啟發自己也是實習的一種收獲。
4.實習單位的工作作風如何。單位的工作作風對你將來開展工作、發展自己,提高自己有什麼啟發;某些同事的工作作風、辦事效率哪些值得你學習、哪些要引以為戒,對工作對事業會有怎樣的影響。
5.實習單位的部門職能發揮如何。對不同職能部門的工作作風、履行職能的情況有什麼看法和認識。
B. 什麼是優秀的教育創新成果
優秀教育創新成果應該具有三個屬性:
第一是教育屬性。中國的基礎教育成績國際公認,但是中國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也非常明顯。大家知道,中國上海參加PISA測試,連續兩年在數學、閱讀、科學素養上獲得全球第一。
第二是創新屬性,就是為解決教育實踐問題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方法。
第三是產品屬性,教育創新成果僅僅滿足於寫在紙上,我們希望教育創新成果可以為全社會共同分享,可以支撐校長、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能夠惠及家長、學生的日常生活,能夠融入他們日常的成長中去。
教育創新成果的四個特徵。
第一是具有正確的價值觀。每一個教育成果的創造者,每一個教育創新成果的傳播者,每一個教育創新成果的使用者都應該首先思考這個成果是否符合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是否體現了育人為本?我們相信好的教育創新成果可以將好的教育理念傳遞給每一所學校、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生。
第二是有明確的標准規則。標準是適用於特定范圍的共同規則,一項優秀的教育創新成果,必定有其內在的標准。能否提煉出廣泛適用於某類特定對象或者解決某種現實問題的專業標准,是衡量一項教育創新成果是否優秀的基本指標。
第三是系統的解決方案。好的教育創新成果應該有明確的適用范圍、適用對象、適合解決的問題,它不是包治百病。我們經常聽到很多的成果擁有者說:我們解決教育的所有問題。這是值得追問的。我們認為真正的好的成果一定是有針對性的,針對特定的年齡段、特定的性別、特定的階段、特定的環境等等。
第四是成功的實踐案例。一個好的教育創新成果,如果沒能在實踐中真正生根開花,沒有產生現實的效果,不能稱為好的實踐成果。同時,好的實踐案例,也是我們推廣、應用、支撐創新成果的一個重要途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創新成果的具象化和可視化,能夠為大家所認知。
C. 實踐 與創新的作文,快600字左右
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實踐,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便難以成功。只有既懂得發揚自己的特色,勇於創新,又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才會更易成功。
創新,並不是所謂的閉門造車,不是靠自己的主觀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注意實踐的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才會顯得更有意義。英國17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不可謂不豐富。可當別人問及他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的成績時,他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這只是一時謙虛之詞,但細細想來,如果沒有伽利略夜觀星空,如果沒有第谷數十年如一日研究天體的運行規律,那麼牛頓想要總結出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費周折了。可見,實踐和創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實踐中創新才是可取的。
馬克思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光輝巨著《資本論》,他的創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為社會的進步而奮斗。誠然,大英博物館的一桌一椅見證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後的豁然開朗,之後的奮筆疾書,見證了他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理論。但是如果沒有他翻前人之作時的專注,摘抄資料時的認真,聖西門、傅立葉他們的空想理論,他也不會成功的。甚至可以斷言,如果沒有他們,《資本論》也許不會這么快地完成,我們也許還要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可見,在繼承中創新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實不用更多的證明,那指導我們走上富裕之路的鄧小平理論,那真知灼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辯地說明了實踐和創新的關系。
盲目的創新往往會弄巧成拙,讓人傳為笑談。君不見那「邯鄲學步」的鄭國人,總想學習別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國的人走路不一樣,似乎是創新了,但是動機不純,方法不對,不知繼承,落了個爬回去的下場。前幾年的小品《如此包裝》也是說的這個道理,本來評劇便是一門值得繼承的藝術,可是那個「總監」非要進行「創新」,將原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樂與民族藝術強行配伍,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創新」出來的「四不像」讓我們津津樂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領,便很容易犯同樣的錯誤。
實踐和創新是雨與水的關系,沒有了實踐如同只有魚沒有水,再好的創新也會成為空中樓閣,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沒有魚似乎更表現出只有實踐沒有創新的死寂,毫無生氣。只有魚和水統一在一起,才會變得有生氣。正如創新和實踐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會結出成功的果實一樣。
創新是重要的,但是實踐同樣是重要的。你要想獲得成功,實踐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實踐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創新,才會真的「清如許」了。
D. 張克鎮的創新成果
首創「生命空間學說」,從人體空間的視角認識生命客觀運行規律、人內體結構及生理病理規律,容並將傳統中醫理論用現代科學方式進行發展與創新。在此基礎上,指出目前醫學界奉行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仍然存在缺陷,這也是導致目前醫學理論不足及診治方法錯誤的重要原因,鑒於此,首次創新提出「生命—社會—自然醫學」模式和認識生命與疾病規律的「宏科學觀」觀點。在臨床實踐方面,將生命空間學說與傳統中醫理論相結合,建立起更為安全效捷、便於操作的全新針灸模式——「元通針法」,拓展了針灸治療的理論與臨床范圍。在中醫診斷方面,創新並完善了「尺膚診斷法」,即利用前臂部位的各種變化判斷全身疾病,避免了病人因受葯物等因素干擾造成脈象診斷的誤差,提高了診斷准確率。該診法曾在2007年全軍中醫葯大比武現場演示,受到高度評價,並獲得解放軍中醫葯技
術能手榮譽稱號。該診法也是所有參賽選手中唯一自主創新的成果。
上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為張克鎮院長頒發的「軍隊中醫葯技術能手」稱號獎牌。
上圖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議會為張克鎮院長頒發的認證與榮譽證書,以表彰院長在促進人類健康與通過傳統中醫對醫學知識進行探索上作出的貢獻。
E. 改革開放三十年,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都有什麼成果
本答案全部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國家先後啟動了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激發了各大經濟區域的發展活力,從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到2004年底,陸續開工60多個重大工程,投資規模達8500多億元。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推動下,國家創新體系、科技基礎設施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得到加強。全國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超過95%,高等教育穩步推進。
從20世紀80年代的正負電子對撞機、秈型雜交水稻、億次銀河巨型計算機,90年代的低溫核反應堆、納米技術、單核克隆抗體技術,到21世紀初的載人航天飛船成功返回和繞月探測衛星成功發射等,標志著中國在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領域,已經跨入世界陷阱行列。
全方位對外開放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加快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2003年到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3.8%。
希望這些實例和成果能對你有所幫助,你可以再針對每件實例把內容豐富一下
F.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實踐成果怎麼寫
實踐經驗抄你可以寫寫你在學校參加的一些社會活動,最好是你組織的社會活動,另外學生會的工作你也可以寫出來,還有就是你在學校期間有沒有校外兼職的經驗,這些是想招聘單位展示你個方面能力的,時間有多長不重要。封面只是一個初期的映像,如果是名牌大學,直接突出學校名稱比突出個人要好,有沒有都可,關鍵是要把一些證書的復印件帶好。
(6)實踐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廣義的社會實踐是講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即全人類或大多數人從事的各種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
狹義的社會實踐即假期實習或是在校外實習。對於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准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也有些學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積攢一份私房錢。
留校勤工儉學、家教、零工等更側重經濟利益,是一些家庭困難學生的首要選擇;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學生選擇做義工、支教、支農,既鍛煉了能力,又奉獻了愛心;更多學生則出是傾向於選擇和專業相關的單位實習(包括有償和無償),在中小學也有在實踐基地或軍訓基地的活動,亦稱「社會實踐」,主要是對於陶藝、手工、電腦、戶外拓展等進行訓練。
G. 創新成就夢想實踐鑄就輝煌的演講稿
創新成就夢想實踐鑄就輝煌的演講稿:
老師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創新。
本來我准備的演講題目是愛國主義,後來想想還是算了愛國,我們每個人都有,如果你沒有就算我說再多也是白扯,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我們最缺什麼?對,就是創新。
首先我們先解釋下創新的含義,創新就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和認識能力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創新在經濟,商業,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這些領域的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口語上,經常用「創新」一詞表示改革的結果。
為什麼我今天要談創新,因為,我們這個時代要發展就必須的不斷創新,但是我們中國人,我們龍的傳人的創新能力、創新理念是真的很差。為什麼美國能長期的稱霸世界,因為他的科技發達,技術先進。他們的人才有開放的思維,不崇拜權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我們呢,我們有什麼?我們的人才會干什麼?照本宣科?打著教育的名義殘害下一代?有人說,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祭奠,我們的老祖宗曾長期的領先世界,是時代的弄潮兒。我就覺得,說這些話的人必定無恥到一定境界,我們五千年的文明祭奠,我想問,你對我們的經典還了解多少,我們老祖宗很給力,是,但是這不是我們炫耀的資本,我真的很搞不懂,為什麼我們的歷史書再寫那些古代先進技術的時候,為什麼總是要加一句,領先西方多少多少年發現。我就搞不明白了,他是在培養我們的優越感還是在給我們惰性,從小學開始聽這些話,聽一遍一定會有優越感,但是多了呢?多了只會讓我們忘掉前進的動力。
扯得有點遠了,下面請我們思考下我們的創新能力去了哪裡?!歸根結底還是再教育上,但這是客觀因素,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只能是我們自己。我們從小被灌輸,書上就是對的,沒人敢質疑這篇文章。我們從小接受老師的思想,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些種種就是原因,既然我們現在明白這個問題,那我們就要改正,現在不晚,真的不晚,我們大學生是整個社會的精英,是民族的希望,如果我們垮了,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何談振興!
如果要創新,那麼從現在起,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來找回屬於我們自己的獨立意識和獨立思維:
1.好奇,好奇是創新的萌芽。黑格爾說過:「要是沒有熱情,世界上任何偉大事業都不會成功。」如果我們僅僅記住了數學的各種定理與公式,而不能把學到的知識用於發現新問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學習老師講的知識,只記憶書本上的知識,那麼他只能是個書獃子。
2.興趣,興趣是創新的營養。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他特別強調興趣的重要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感情的體現,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因素,事實上,只有感興趣才能自覺地、主動地、竭盡全力去觀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容易在學習中產生新的聯想,或進行知識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較,綜合出新的成果。
3.質疑,質疑是創新的舉措。我國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前輩謂學貴為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從疑生,疑解則學成」。只有質疑,才敢推陳出新,才能進行技術變革,才會推動社會進步。
4.探索,探索是創新的方法。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這個名族,我們這個國家需要創新型人才,那麼同學們,就讓我們做一個對民族,對國家有用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