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用的數據可視化軟體有哪些
數據可視化工具:
PowerBI
Microsoft PowerBI同時提供本地和雲服務。它最初是作為Excel插件引入的,不久PowerBI憑借其強大的功能開始普及。目前,它被視為商業分析領域的軟體領導者。它提供了數據可視化和bi功能,使用戶可以輕松地以更低的成本實現快速,明智的決策,用戶可協作並共享自定義的儀錶板和互動式報告。
Solver
Solver是一家專業的企業績效管理(CPM)軟體公司。Solver致力於通過獲取可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所有數據源來提供世界一流的財務報告、預算方案和財務分析。其軟體BI360可用於雲計算和本地部署,它專注於四個關鍵的分析領域,包括財務報告、預算、儀錶板和數據倉庫。
Qlik
Qlik是一種自助式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工具。它具有可視化儀錶板,可簡化數據分析,並幫助公司快速制定業務決策。
Tableau Public
Tableau 是一個互動式數據可視化工具。不像大多數可視化工具那樣需要編寫腳本,Tableau的簡便性可以幫助新手降低使用難度。只需托拉拽的簡單操作使數據分析輕松完成。他們也有一個「新手入門工具包」和豐富的培訓資料,可幫助用戶創建創更多的分析報告。
谷歌Fusion Tables
Fusion Table 是谷歌提供的數據管理平台。你可以使用它來做數據收集、數據可視化和數據共享。他就像電子數據表,但功能更強大更專業。你可以通過添加CSV、KML和電子表格中的數據集和同事共享資料。你還可以發布數據資料並將其嵌入到其他網頁屬性中。
Infogram
Infogram是一種直觀的可視化工具,可幫助你創建精美的信息圖表和報告。它提供了超過35個互動式圖表和500多個地圖,幫助你可視化數據。除了各種各樣的圖表,還有柱狀圖、條形圖、餅圖或詞雲等,它用創新的信息圖表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② 我寫一個題庫軟體,怎麼能把我的成果變成錢
首先要做抄到你軟體的安全,不可被盜版,可申請專利,在通過序列號加上許可權。
各弄好完就往教育方面推廣你的軟體,可通過各種廣告。你這軟體屬於學習類,最好往教育方面,學校、培訓、自學人等等,在說明你那軟體的好處和功能。
他們覺的好就會買了,之後就是錢啦
③ 軟體開發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面向對象(Object Oriented,OO)是當前計算機界關心的重點,它是90年代軟體開發方法的主流。面向對象的概念和應用已超越了程序設計和軟體開發,擴展到很寬的范圍。如資料庫系統、互動式界面、應用結構、應用平台、分布式系統、網路管理結構、CAD技術、人工智慧等領域。
談到面向對象,這方面的文章非常多。但是,明確地給出對象的定義或說明對象的定義的非常少——至少我現在還沒有發現。其初,「面向對象」是專指在程序設計中採用封裝、繼承、抽象等設計方法。可是,這個定義顯然不能再適合現在情況。面向對象的思想已經涉及到軟體開發的各個方面。如,面向對象的分析(OOA,Object Oriented Analysis),面向對象的設計(OOD,Object Oriented Design)、以及我們經常說的面向對象的編程實現(OOP,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許多有關面向對象的文章都只是講述在面向對象的開發中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或所採用的比較好的設計方法。看這些文章只有真正懂得什麼是對象,什麼是面向對象,才能最大程度地對自己有所裨益。這一點,恐怕對初學者甚至是從事相關工作多年的人員也會對它們的概念模糊不清。
面向對象是當前計算機界關心的重點,它是90年代軟體開發方法的主流。面向對象的概念和應用已超越了程序設計和軟體開發,擴展到很寬的范圍。如資料庫系統、互動式界面、應用結構、應用平台、分布式系統、網路管理結構、CAD技術、人工智慧等領域。
一、傳統開發方法存在問題
1.軟體重用性差
重用性是指同一事物不經修改或稍加修改就可多次重復使用的性質。軟體重用性是軟體工程追求的目標之一。
2.軟體可維護性差
軟體工程強調軟體的可維護性,強調文檔資料的重要性,規定最終的軟體產品應該由完整、一致的配置成分組成。在軟體開發過程中,始終強調軟體的可讀性、可修改性和可測試性是軟體的重要的質量指標。實踐證明,用傳統方法開發出來的軟體,維護時其費用和成本仍然很高,其原因是可修改性差,維護困難,導致可維護性差。
3.開發出的軟體不能滿足用戶需要
用傳統的結構化方法開發大型軟體系統涉及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在開發需求模糊或需求動態變化的系統時,所開發出的軟體系統往往不能真正滿足用戶的需要。
用結構化方法開發的軟體,其穩定性、可修改性和可重用性都比較差,這是因為結構化方法的本質是功能分解,從代表目標系統整體功能的單個處理著手,自頂向下不斷把復雜的處理分解為子處理,這樣一層一層的分解下去,直到僅剩下若干個容易實現的子處理功能為止,然後用相應的工具來描述各個最低層的處理。因此,結構化方法是圍繞實現處理功能的「過程」來構造系統的。然而,用戶需求的變化大部分是針對功能的,因此,這種變化對於基於過程的設計來說是災難性的。用這種方法設計出來的系統結構常常是不穩定的 ,用戶需求的變化往往造成系統結構的較大變化,從而需要花費很大代價才能實現這種變化。
二、面向對象的基本概念
(1)對象。
對象是人們要進行研究的任何事物,從最簡單的整數到復雜的飛機等均可看作對象,它不僅能表示具體的事物,還能表示抽象的規則、計劃或事件。
(2)對象的狀態和行為。
對象具有狀態,一個對象用數據值來描述它的狀態。
對象還有操作,用於改變對象的狀態,對象及其操作就是對象的行為。
對象實現了數據和操作的結合,使數據和操作封裝於對象的統一體中
(3)類。
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質的對象的抽象就是類。因此,對象的抽象是類,類的具體化就是對象,也可以說類的實例是對象。
類具有屬性,它是對象的狀態的抽象,用數據結構來描述類的屬性。
類具有操作,它是對象的行為的抽象,用操作名和實現該操作的方法來描述。
(4)類的結構。
在客觀世界中有若干類,這些類之間有一定的結構關系。通常有兩種主要的結構關系,即一般--具體結構關系,整體--部分結構關系。
①一般——具體結構稱為分類結構,也可以說是「或」關系,或者是「is a」關系。
②整體——部分結構稱為組裝結構,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與」關系,或者是「has a」關系。
(5)消息和方法。
對象之間進行通信的結構叫做消息。在對象的操作中,當一個消息發送給某個對象時,消息包含接收對象去執行某種操作的信息。發送一條消息至少要包括說明接受消息的對象名、發送給該對象的消息名(即對象名、方法名)。一般還要對參數加以說明,參數可以是認識該消息的對象所知道的變數名,或者是所有對象都知道的全局變數名。
類中操作的實現過程叫做方法,一個方法有方法名、參數、方法體。消息傳遞如圖10-1所示。
二、面向對象的特徵
(1)對象唯一性。
每個對象都有自身唯一的標識,通過這種標識,可找到相應的對象。在對象的整個生命期中,它的標識都不改變,不同的對象不能有相同的標識。
(2)分類性。
分類性是指將具有一致的數據結構(屬性)和行為(操作)的對象抽象成類。一個類就是這樣一種抽象,它反映了與應用有關的重要性質,而忽略其他一些無關內容。任何類的劃分都是主觀的,但必須與具體的應用有關。
(3)繼承性。
繼承性是子類自動共享父類數據結構和方法的機制,這是類之間的一種關系。在定義和實現一個類的時候,可以在一個已經存在的類的基礎之上來進行,把這個已經存在的類所定義的內容作為自己的內容,並加入若干新的內容。
繼承性是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不同於其它語言的最重要的特點,是其他語言所沒有的。
在類層次中,子類只繼承一個父類的數據結構和方法,則稱為單重繼承。
在類層次中,子類繼承了多個父類的數據結構和方法,則稱為多重繼承。
在軟體開發中,類的繼承性使所建立的軟體具有開放性、可擴充性,這是信息組織與分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簡化了對象、類的創建工作量,增加了代碼的可重性。
採用繼承性,提供了類的規范的等級結構。通過類的繼承關系,使公共的特性能夠共享,提高了軟體的重用性。
(4)多態性(多形性)
多態性使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數、過程可作用於多種類型的對象上並獲得不同的結果。不同的對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以產生不同的結果,這種現象稱為多態性。
多態性允許每個對象以適合自身的方式去響應共同的消息。
多態性增強了軟體的靈活性和重用性。
三、面向對象的要素
(1)抽象。
抽象是指強調實體的本質、內在的屬性。在系統開發中,抽象指的是在決定如何實現對象之前的對象的意義和行為。使用抽象可以盡可能避免過早考慮一些細節。
類實現了對象的數據(即狀態)和行為的抽象。
(2)封裝性(信息隱藏)。
封裝性是保證軟體部件具有優良的模塊性的基礎。
面向對象的類是封裝良好的模塊,類定義將其說明(用戶可見的外部介面)與實現(用戶不可見的內部實現)顯式地分開,其內部實現按其具體定義的作用域提供保護。
對象是封裝的最基本單位。封裝防止了程序相互依賴性而帶來的變動影響。面向對象的封裝比傳統語言的封裝更為清晰、更為有力。
(3)共享性
面向對象技術在不同級別上促進了共享
同一類中的共享。同一類中的對象有著相同數據結構。這些對象之間是結構、行為特徵的共享關系。
在同一應用中共享。在同一應用的類層次結構中,存在繼承關系的各相似子類中,存在數據結構和行為的繼承,使各相似子類共享共同的結構和行為。使用繼承來實現代碼的共享,這也是面向對象的主要優點之一。
在不同應用中共享。面向對象不僅允許在同一應用中共享信息,而且為未來目標的可重用設計准備了條件。通過類庫這種機制和結構來實現不同應用中的信息共享。
4.強調對象結構而不是程序結構
四、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
目前,面向對象開發方法的研究已日趨成熟,國際上已有不少面向對象產品出現。面向對象開發方法有Coad方法、Booch方法和OMT方法等。
1.Booch方法
Booch最先描述了面向對象的軟體開發方法的基礎問題,指出面向對象開發是一種根本不同於傳統的功能分解的設計方法。面向對象的軟體分解更接近人對客觀事務的理解,而功能分解只通過問題空間的轉換來獲得。
2.Coad方法
Coad方法是1989年Coad和Yourdon提出的面向對象開發方法。該方法的主要優點是通過多年來大系統開發的經驗與面向對象概念的有機結合,在對象、結構、屬性和操作的認定方面,提出了一套系統的原則。該方法完成了從需求角度進一步進行類和類層次結構的認定。盡管Coad方法沒有引入類和類層次結構的術語,但事實上已經在分類結構、屬性、操作、消息關聯等概念中體現了類和類層次結構的特徵。
3.OMT方法
OMT方法是1991年由James Rumbaugh等5人提出來的,其經典著作為「面向對象的建模與設計」。
該方法是一種新興的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開發工作的基礎是對真實世界的對象建模,然後圍繞這些對象使用分析模型來進行獨立於語言的設計,面向對象的建模和設計促進了對需求的理解,有利於開發得更清晰、更容易維護的軟體系統。該方法為大多數應用領域的軟體開發提供了一種實際的、高效的保證,努力尋求一種問題求解的實際方法。
4.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語言
軟體工程領域在1995年~1997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其成果超過軟體工程領域過去15年的成就總和,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統一建模語言(UML)的出現。UML將是面向對象技術領域內佔主導地位的標准建模語言。
UML不僅統一了Booch方法、OMT方法、OOSE方法的表示方法,而且對其作了進一步的發展,最終統一為大眾接受的標准建模語言。UML是一種定義良好、易於表達、功能強大且普遍適用的建模語言。它融入了軟體工程領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術。它的作用域不限於支持面向對象的分析與設計,還支持從需求分析開始的軟體開發全過程。
五、面向對象的模型
·對象模型
對象模型表示了靜態的、結構化的系統數據性質,描述了系統的靜態結構,它是從客觀世界實體的對象關系角度來描述,表現了對象的相互關系。該模型主要關心系統中對象的結構、屬性和操作,它是分析階段三個模型的核心,是其他兩個模型的框架。
1.對象和類
(1) 對象。
對象建模的目的就是描述對象。
(2) 類。
通過將對象抽象成類,我們可以使問題抽象化,抽象增強了模型的歸納能力。
(3) 屬性。
屬性指的是類中對象所具有的性質(數據值)。
(4) 操作和方法。
操作是類中對象所使用的一種功能或變換。類中的各對象可以共享操作,每個操作都有一個目標對象作為其隱含參數。
方法是類的操作的實現步驟。
2.關聯和鏈
關聯是建立類之間關系的一種手段,而鏈則是建立對象之間關系的一種手段。
(1) 關聯和鏈的含義。
鏈表示對象間的物理與概念聯結,關聯表示類之間的一種關系,鏈是關聯的實例,關聯是鏈的抽象。
(2) 角色。
角色說明類在關聯中的作用,它位於關聯的端點。
(3) 受限關聯。
受限關聯由兩個類及一個限定片語成,限定詞是一種特定的屬性,用來有效的減少關聯的重數,限定詞在關聯的終端對象集中說明。
限定提高了語義的精確性,增強了查詢能力,在現實世界中,常常出現限定詞。
(4) 關聯的多重性。
關聯的多重性是指類中有多少個對象與關聯的類的一個對象相關。重數常描述為「一」或「多」。
圖10-8表示了各種關聯的重數。小實心圓表示「多個」,從零到多。小空心圓表示零或一。沒有符號表示的是一對一關聯。
3.類的層次結構
(1) 聚集關系。
聚集是一種「整體-部分」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有整體類和部分類之分。聚集最重要的性質是傳遞性,也具有逆對稱性。
聚集可以有不同層次,可以把不同分類聚集起來得到一顆簡單的聚集樹,聚集樹是一種簡單表示,比畫很多線來將部分類聯系起來簡單得多,對象模型應該容易地反映各級層次,圖10-10表示一個關於微機的多極聚集。
(2)一般化關系。
一般化關系是在保留對象差異的同時共享對象相似性的一種高度抽象方式。它是「一般---具體」的關系。一般化類稱為你類,具體類又能稱為子類,各子類繼承了交類的性質,而各子類的一些共同性質和操作又歸納到你類中。因此,一般化關系和繼承是同時存在的。一般化關系的符號表示是在類關聯的連線上加一個小三角形,如圖10-11
4.對象模型
(1)模板。模板是類、關聯、一般化結構的邏輯組成。
(2)對象模型。
對象模型是由一個或若干個模板組成。模板將模型分為若干個便於管理的子塊,在整個對象模型和類及關聯的構造塊之間,模板提供了一種集成的中間單元,模板中的類名及關聯名是唯一的。
·動態模型
動態模型是與時間和變化有關的系統性質。該模型描述了系統的控制結構,它表示了瞬間的、行為化的系統控制
性質,它關心的是系統的控制,操作的執行順序,它表示從對象的事件和狀態的角度出發,表現了對象的相互行為。
該模型描述的系統屬性是觸發事件、事件序列、狀態、事件與狀態的組織。使用狀態圖作為描述工具。它涉及到事件、狀態、操作等重要概念。
1.事件
事件是指定時刻發生的某件事。
2.狀態
狀態是對象屬性值的抽象。對象的屬性值按照影響對象顯著行為的性質將其歸並到一個狀態中去。狀態指明了對象
對輸入事件的響應。
3.狀態圖
狀態圖是一個標準的計算機概念,他是有限自動機的圖形表示,這里把狀態圖作為建立動態模型的圖形工具。
狀態圖反映了狀態與事件的關系。當接收一事件時,下一狀態就取決於當前狀態和所接收的該事件,由該事件引起的狀態變化稱為轉換。
狀態圖是一種圖,用結點表示狀態,結點用圓圈表示;圓圈內有狀態名,用箭頭連線表示狀態的轉換,上面標記事件名,箭頭方向表示轉換的方向。
·功能模型
功能模型描述了系統的所有計算。功能模型指出發生了什麼,動態模型確定什麼時候發生,而對象模型確定發生的客體。功能模型表明一個計算如何從輸入值得到輸出值,它不考慮計算的次序。功能模型由多張數據流圖組成。數據流圖用來表示從源對象到目標對象的數據值的流向,它不包含控制信息,控制信息在動態模型中表示,同時數據流圖也不表示對象中值的組織,值的組織在對象模型中表示。圖10-15給出了一個窗口系統的圖標顯示的數據流圖。
數據流圖中包含有處理、數據流、動作對象和數據存儲對象。
1.處理
數據流圖中的處理用來改變數據值。最低層處理是純粹的函數,一張完整的數據流圖是一個高層處理。
2.數據流
數據流圖中的數據流將對象的輸出與處理、處理與對象的輸入、處理與處理聯系起來。在一個計算機中,用數據流來表示一中間數據值,數據流不能改變數據值。
3.動作對象
動作對象是一種主動對象,它通過生成或者使用數據值來驅動數據流圖。
4.數據存儲對象
數據流圖中的數據存儲是被動對象,它用來存儲數據。它與動作對象不一樣,數據存儲本身不產生任何操作,它只響應存儲和訪問的要求。
六、面向對象的分析
面向對象分析的目的是對客觀世界的系統進行建模。本節以上面介紹的模型概念為基礎,結合「銀行網路系統」的具體實例來構造客觀世界問題的准確、嚴密的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有三種用途:用來明確問題需求;為用戶和開發人員提供明確需求;為用戶和開發人員提供一個協商的基礎,作為後繼的設計和實現的框架。
(一) 面向對象的分析
系統分析的第一步是:陳述需求。分析者必須同用戶一塊工作來提煉需求,因為這樣才表示了用戶的真實意圖,其中涉及對需求的分析及查找丟失的信息。下面以「銀行網路系統」為例,用面向對象方法進行開發。
銀行網路系統問題陳述: 設計支持銀行網路的軟體,銀行網路包括人工出納站和分行共享的自動出納機。每個分理處用分理處計算機來保存各自的帳戶,處理各自的事務;各自分理處的出納站與分理處計算機通信,出納站錄入帳戶和事務數據;自動出納機與分行計算機通信,分行計算機與撥款分理處結帳,自動出納機與用戶介面接受現金卡,與分行計算機通信完成事務,發放現金,列印收據;系統需要記錄保管和安全措施;系統必須正確處理同一帳戶的並發訪問;每個分處理為自己的計算機准備軟體,銀行網路費用根據顧客和現金卡的數目分攤給各分理處。
圖10-18給出銀行網路系統的示意圖。
(二)建立對象模型
首先標識和關聯,因為它們影響了整體結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是增加屬性,進一步描述類和關聯的基本網路,使用繼承合並和組織類,最後操作增加到類中去作為構造動態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副產品。
1.確定類
構造對象模型的第一步是標出來自問題域的相關的對象類,對象包括物理實體和概念。所有類在應用中都必須有意義,在問題陳述中,並非所有類都是明顯給出的。有些是隱含在問題域或一般知識中的。
按圖10-19所示的過程確定類
查找問題陳述中的所有名詞,產生如下的暫定類。
軟體 銀行網路 出納員 自動出納機 分行
分處理 分處理計算機 帳戶 事務 出納站
事務數據 分行計算機 現金卡 用戶 現金
收據 系統 顧客 費用 帳戶數據
訪問 安全措施 記錄保管
根據下列標准,去掉不必要的類和不正確的類。
(1) 冗餘類:若兩個類表述了同一個信息 ,保留最富有描述能力的類。如"用戶"和"顧客"就是重復的描述,因為"顧客"最富有描述性,因此保留它。
(2) 不相乾的類:除掉與問題沒有關系或根本無關的類。例如,攤派費用超出了銀行網路的范圍。
(3) 模糊類:類必須是確定的,有些暫定類邊界定義模糊或范圍太廣,如"記錄保管"就模糊類,它是"事務"中的一部分。
(4) 屬性:某些名詞描述的是其他對象的屬性,則從暫定類中刪除。如果某一性質的獨立性很重要,就應該把他歸屬到類,而不把它作為屬性。
(5) 操作:如果問題陳述中的名詞有動作含義,則描述的操作就不是類。但是具有自身性質而且需要獨立存在的操作應該描述成類。如我們只構造電話模型,"撥號"就是動態模型的一部分而不是類,但在電話撥號系統中,"撥號"是一個重要的類,它日期、時間、受話地點等屬性。
在銀行網路系統中,模糊類是"系統"、"安全措施"、"記錄保管"、"銀行網路"等。屬於屬性的有:"帳戶數據"、"收據"、"現金"、"事務數據"。屬於實現的如:"訪問"、"軟體"等。這些均應除去。
2.准備數據字典
為所有建模實體准備一個數據字典。准確描述各個類的精確含義,描述當前問題中的類的范圍,包括對類的成員、用法方面的假設或限制。
3.確定關聯
兩個或多個類之間的相互依賴就是關聯。一種依賴表示一種關聯,可用各種方式來實現關聯,但在分析模型中應刪除實現的考慮,以便設計時更為靈活。關聯常用描述性動詞或動詞片語來表示,其中有物理位置的表示、傳導的動作、通信、所有者關系、條件的滿足等。從問題陳述中抽取所有可能的關聯表述,把它們記下來,但不要過早去細化這些表述。
下面是銀行網路系統中所有可能的關聯,大多數是直接抽取問題中的動詞片語而得到的。在陳述中,有些動詞片語表述的關聯是不明顯的。最後,還有一些關聯與客觀世界或人的假設有關,必須同用戶一起核實這種關聯,因為這種關聯在問題陳述中找不到。
銀行網路問題陳述中的關聯:
·銀行網路包括出納站和自動出納機;
·分行共享自動出納機;
·分理處提供分理處計算機;
·分理處計算機保存帳戶;
·分理處計算機處理帳戶支付事務;
·分理處擁有出納站;
·出納站與分理處計算機通信;
·出納員為帳戶錄入事務;
·自動出納機接受現金卡;
·自動出納機與用戶介面;
·自動出納機發放現金;
·自動出納機列印收據;
·系統處理並發訪問;
·分理處提供軟體;
·費用分攤給分理處。
隱含的動詞片語:
·分行由分理處組成;
·分理處擁有帳戶;
·分行擁有分行計算機;
·系統提供記錄保管;
·系統提供安全;
·顧客有現金卡。
基於問題域知識的關聯:
·分理處僱傭出納員;
·現金卡訪問帳戶。
使用下列標准去掉不必要和不正確的關聯:
(1) 若某個類已被刪除,那麼與它有關的關聯也必須刪除或者用其它類來重新表述。在例中,我們刪除了"銀行網路",相關的關聯也要刪除。
(2) 不相乾的關聯或實現階段的關聯:刪除所有問題域之外的關聯或涉及實現結構中的關聯。如"系統處理並發訪問"就是一種實現的概念。
(3) 動作:關聯應該描述應用域的結構性質而不是瞬時事件,因此應刪除"自動出納機接受現金卡","自動出納機與用戶介面"等。
(4) 派生關聯:省略那些可以用其他關聯來定義的關聯。因為這種關聯是冗餘的。銀行網路系統的初步對象圖如圖10-20所示。其中含有關聯。
4.確定屬性
屬性是個體對象的性質,屬性通常用修飾性的名詞片語來表示.形容詞常常表示具體的可枚舉的屬性值,屬性不可能在問題陳述中完全表述出來,必須藉助於應用域的知識及對客觀世界的知識才可以找到它們。只考慮與具體應用直接相關的屬性,不要考慮那些超出問題范圍的屬性。首先找出重要屬性,避免那些只用於實現的屬性,要為各個屬性取有意義的名字。按下列標准刪除不必要的和不正確的屬性:
(1) 對象:若實體的獨立存在比它的值重要,那麼這個實體不是屬性而是對象。如在郵政目錄中,"城市"是一個屬性,然而在人口普查中,"城市"則被看作是對象。在具體應用中,具有自身性質的實體一定是對象。
(2) 定詞:若屬性值取決於某種具體上下文,則可考慮把該屬性重新表述為一個限定詞。
(3) 名稱:名稱常常作為限定詞而不是對象的屬性,當名稱不依賴於上下文關系時,名稱即為一個對象屬性,尤其是它不惟一時。
(4) 標識符:在考慮對象模糊性時,引入對象標識符表示,在對象模型中不列出這些對象標識符,它是隱含在對象模型中,只列出存在於應用域的屬性。
(5) 內部值:若屬性描述了對外不透明的對象的內部狀態,則應從對象模型中刪除該屬性。
(6) 細化:忽略那些不可能對大多數操作有影響的屬性。
5.使用繼承來細化類
使用繼承來共享公共機構,以次來組織類,可以用兩種方式來進行。
(1) 自底向上通過把現有類的共同性質一般化為父類,尋找具有相似的屬性,關系或操作的類來發現繼承。例如"遠程事務"和"出納事務"是類似的,可以一般化為"事務"。有些一般化結構常常是基於客觀世界邊界的現有分類,只要可能,盡量使用現有概念。對稱性常有助於發現某些丟失的類。
(2) 自頂向下將現有的類細化為更具體的子類。具體化常常可以從應用域中明顯看出來。應用域中各枚舉字情況是最常見的具體化的來源。例如:菜單,可以有固定菜單,頂部菜單,彈出菜單,下拉菜單等,這就可以把菜單類具體細化為各種具體菜單的子類。當同一關聯名出現多次且意義也相同時,應盡量具體化為相關聯的類,例如"事務"從"出納站"和"自動出納機"進入,則"錄入站"就是"出納站"和"自動出納站"的一般化。在類層次中,可以為具體的類分配屬性和關聯。各屬性和都應分配給最一般的適合的類,有時也加上一些修正。
應用域中各枚舉情況是最常見的具體化的來源。
6.完善對象模型
對象建模不可能一次就能保證模型是完全正確的,軟體開發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模型的不同組成部分多半是在不同的階段完成的,如果發現模型的缺陷,就必須返回到前期階段去修改,有些細化工作是在動態模型和功能模型完成之後才開始進行的。
(1) 幾種可能丟失對象的情況及解決辦法:
·同一類中存在毫無關系的屬性和操作,則分解這個類,使各部分相互關聯;
·一般化體系不清楚,則可能分離扮演兩種角色的類
·存在無目標類的操作,則找出並加上失去目標的類;
·存在名稱及目的相同的冗餘關聯,則通過一般化創建丟失的父類,把關聯組織在一起。
(2) 查找多餘的類。
類中缺少屬性,操作和關聯,則可刪
④ 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軟體學報》 《軟體學報》是一本刊登計算機軟體各領域原創性研究成果的期刊,《軟體學報》主要面向全球華人計算機軟體學者,致力於創辦與世界計算機科學和軟體技術發展同步的以中文為主的中文國際軟體學術期刊,為全球華人同行提供學術交流平台。
《軟體學報》創刊於1990年,由中國科學院軟體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和中國計算機學會聯合主辦,為月刊,每期176面,每月6號出版。《軟體學報》注重刊登反映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軟體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以及學科發展趨勢的文章,主要涉及理論計算機科學、演算法設計與分析、系統軟體與軟體工程、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資料庫技術、計算機網路、信息安全、計算機圖形學與計算機輔助設計、多媒體技術及其他相關的內容。 《中文信息學報》 《中文信息學報》(雙月刊)於1986年創刊,是中國中文信息學會會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它及時反映中國中文信息處理的學術水平,重點刊登中國中文信息處理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的學術論文,以及相關的綜述、研究成果、技術報告、書刊評論、專題討論、國內外學術動態等。
期刊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綜合評價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收錄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文版與英文版)收錄期刊。 《計算機系統應用》 《計算機系統應用》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軟體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技術性,應用性強的科技期刊,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的來源期刊。
此外,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還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ware and Informatics》等。
⑤ 想找一款好用的免費。企業知識庫管理軟體,請各位推薦下。
ServiceHot 知識庫是一個解決方案的匯總,針對各種 IT 應用和設備故障現象,知識庫提供了行之版有效權的解決方案。
ServiceHot知識庫引入了國際通用的WIKI平台,除了知識庫管理者可以維護知識庫記錄外,任何使用者都可以添加個人的評論,各種評論都可以作為版本的一部分保留於知識庫中,通過使用者的評價和完善,後續使用者可以獲得更加完美的解決方案。
自動關聯事件、問題,提升服務效率,支持多關鍵字,全文內容和附件檢索,附件支持格式有:ZIPZ、PDF、Word、Excel、TXT等。
⑥ 資料與成果管理子系統
會博通綜合知識管理平台作為最受歡迎的知識管理系統之一。會博通從1988年開發出我國第一套文版檔權一體化軟體產品以來,就是我國最早的知識與內容管理軟體開發與供應商。歷經30年,會博通一直潛心研發綜合知識管理系統,打造組織知識生態鏈,已經成為經國家認證雙軟企業,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現在會博通已經在知識管理、文檔管理、檔案管理、證照管理、辦公自動化、人事檔案管理,合同管理等領域走在世界領先水平。會博通知識管理系統提供形成、存儲、共享、歸檔、創新、再利用等過程不斷發酵改善的企業知識全生命周期管理,為打造知識型企業,創建企業知識生態鏈提供強大的後盾。
會博通綜合知識管理平台
為企事業單位、非營利性組織提供一站式卓越管理,整合專業信息化應用
⑦ 現在主流的軟體開發平台有哪些
一個主流的軟體開發平台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擁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工程師團隊
一個好的軟體開發平台,最基本的條件肯定是就開發實力,這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擁有精湛的技術實力,二是擁有固定的開發團隊,兩者兼備才能夠給軟體開發工作順利進行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
第二、擁有精通的開發語言
所謂「術業有專攻」,作為一家好的軟體開發平台,必定在某一種或幾種開發語言方面擁有著更為精湛的開發技術,能夠為有語言需求的開發項目提供更加可靠的技術實力保障。同時對其他的開發語言也具備一定的實力,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多樣化的解決方案以供選擇。
第三、擁有豐富的行業開發經驗
好的軟體開發平台,必然會擁有著成熟的技術實力和開發經驗,能夠更好的在初期幫助客戶整理和完善需求,提出更合理的解決方案,保障能夠讓整個開發工作得以順利流程的進行。同時也能夠為客戶提供過往成功案例以供參考,幫助客戶整理需求思路以及提供行業解決方案。
第四、擁有強力的售後服務保障
對於應用軟體來說,沒有任何一家軟體開發平台能夠保證自己提交的成品後期不會出現任何bug,客戶使用起來也不會存在任何問題的情況,所以這就要求在對服務商進行考察的時候,還要重點關注一下產品的後續服務能力。一家合格的開發商必然會在售後服務環節納入整個合作體系內,為客戶解決後顧之憂:保證系統的長期正常運行,解答系統使用問題,後期系統的維護工作等。
第五、強大的公司資質護航為開發實力正名
軟體公司的技術實力,一方面可以從軟體公司過往做過的案例中去體現,另一方面的話也可以要求對方提供獲得的榮譽資質,經過官方認證之後並頒發的軟體證書,能夠更加公正客觀的反饋軟體公司的綜合實力,為軟體需求客戶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teemlink軟體開發平台是業界領先的java快速開發平台,有著17年的開發經驗。 teemlink平台為企業級應用開發提供了一個功能強大的業務基礎平台,在此平台上構建的應用具備以下三大特性:
技術要求低:功能開發和變更對技術人員要求低;
效率高:軟體框架已經搭建好了,內置的代碼生成器可以生成簡單的功能。
維護低:項目需求變動,只需要改變配置即可實時上線;
平台的優勢
1.與傳統開發模式相比縮減開發編程代碼90%以上, teemlink軟體快速開發平台革新了軟體開發模式,大多數應用無需編寫代碼,對於復雜應用,也只需編寫少量腳本,就可以實現復雜的應用。對於項目管理人員,可以將主要精力集中在項目的需求工程、應用設計,降低了項目的風險。
2.快速構建業務流程驅動的應用系統, teemlink軟體快速開發平台將工作流管理系統放在應用系統開發的中心位置,通過工作流管理系統來驅動各項業務的運轉和各類數據的關聯。可以自由實現用戶、部門、角色間的工作流轉,基於數據或業務邏輯的路由規則可以實現任意模式和任意復雜的流轉規則。
3.提供可視化開發設計工具使用簡單方便, teemlink軟體快速開發平台來保存系統、子系統、模塊、子模塊、流程等設置,採用了一系列的高級封裝技術,完全圖形化的方式實現軟體開發、測試、跟蹤、維護活動。
4.開發效率比傳統方式提高一個數量級, teemlink快速開發平台是一個高層的應用開發系統,對各個組件和構件進行了大量的封裝。開發系統具備圖形化、非編程,實時跟蹤、動態調整等特點,在實際使用時,能夠滿足開發人員進行開發實現的各種要求,整體的開發效率比傳統方式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5.使用最新技術成果開發在進行平台設計開發過程中,在系統中大量使用了最新的軟體技術來進行開發集成。同時,在設計時,各個構件或組件預留介面,能夠快速地進行集成。
6.強大的擴展性和集群技術
應用開發平台提供便捷、豐富的擴展介面和工具,讓你方便實現擴展。
系統支持大型企業級應用,支持主流的j2ee應用伺服器,支持應用伺服器的集成部署。
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每個功能模塊都採用了獨創的先進技術。
可支持多種系統架構:雙機熱備、多機集群、雙機鏡像、負載均衡等等。
完善、開放的二次開發介面,為二次開發及企業級的業務系統擴展實現良好的銜接。
良好的硬體,軟體兼容性,可以在絕大多數主流的伺服器平台運行,支持多種數據存儲方案。
7.應用開發平台已經內置或集成了多個基礎子系統主要的基礎子系統包括:電子郵件系統、報 表系統、工作流、信息門戶系統、統一用戶管理、消息管理。所有的基礎子系統都可以在應 用中進行調用。
⑧ 軟體數據獲取與資料庫設計
已知和預測礦化體分割的立方體中心點坐標、邊長與礦化值在前面章節中已經確 定,地面點位數據則通過數字化梅仙礦區1:1萬地形地質圖獲取。數字化工作在GIS軟體 ArcGIS中完成,地圖配准後均勻提取地面點位數據,保存其x,y,z坐標。
將軟體所需數據保存在Access資料庫中,建立總磁場異常成果資料庫,其數據表結 構設計如表8.1~表8.3所示。
其中地面DEM數據表保存地面點位數據;三維體元數據表保存已知和預測礦化體分 割的立方體中心點坐標、邊長與礦化值;總磁場異常成果數據表保存正演計算的地面點總 磁場異常值。
表8.1 數字高程數據表結構
表8.2 三維體元數據表結構
表8.3 總磁場異常成果數據表結構
⑨ 規劃院編制設計與成果資源管理用什麼軟體最好
推薦飛時達的方案吧!
整個解決方案由3個成熟的軟體產品以及2個定製開發模塊組成,模塊組成如下圖所示:
《總規控規設計軟體》GPCADK是成熟的軟體產品,可以輔助設計人員高效地完成總體規劃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軟體內置了眾多國家與地方設計標准,也可以根據當地規劃編制的標准進行參數設置與定向開發;
《修建詳規設計軟體》GPCADX也是成熟的軟體產品,可以輔助設計人員高效地完成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以及居住區規劃設計,生成詳細的綜合技術經濟指標表,軟體可以按照當地報建審批標准要求進行定製開發;
《規劃圖文資源空間管理軟體》FastMAP是整個解決方案的核心,他由兩個子系統構成:數據建庫維護與圖形查詢調用;該軟體一般需要根據當地規劃業務的需求進行定製開發以及建庫設置;
控規指標分析模塊是基於規劃成果已建庫的基礎上,針對控規地塊的各類指標進行綜合分析,達到控規編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該模塊不作為獨立的軟體產品,必須與FastMAP或GPCADK結合使用,對於一些剛建庫的規劃設計院,可以作為備選應用模塊。
規劃局數據交換介面,主要是建立本系統與規劃局「規劃一張圖」系統的數據雙向交換,或者將設計院完成的規劃編製成果單向提交給規劃局入庫使用。
根據局端應用系統的不同,該模塊一般需要定製開發,建議在上述軟體與模塊已完全投入使用後再開發配備本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