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茅以升、於敏等。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3、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4、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蘇鎮江人。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晚年,他編寫了《中國橋梁史》、《中國的古橋和新橋》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5、於敏
於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蘆台鎮,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
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錢學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鄧稼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茅以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羅庚
『貳』 中國有那些重大科研成果有那些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錢三強(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逝世。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儀器設備。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釺化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性同位素制備、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都先後開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使許多關鍵技術得到及時解決,為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的預研工作,為氫彈研製作了理論准備,促成了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研製成了氫彈。
4、愛迪生(1847~1931)
Edison,Thomas Alva
美國發明家。以創辦工廠實驗室、開辟使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的途徑而名垂史冊 。1847 年2月11日生於俄亥俄州的邁蘭的一個荷蘭移民家庭。1931年10月18日於新澤西州西奧蘭治逝世 。幼時只受過3個月正規教育 。12歲起做過報童、小販、報務員等以自謀生計。因受M.法拉第的影響,一生從事電學實驗研究和發明。1868年他發明了一台選票記錄儀想推銷給國會,但沒有被採用。愛迪生的第一項發明沒有找到市場使他更注意發明的實用性。1869年,愛迪生由波士頓移居紐約。他改進了金指示器電報公司的電報機,得到公司經理的賞識 ,受聘月薪300美元( 這在當時是很高的月薪 )。1870 年 ,移居新澤西州 ,開始他的高效發明時期 。1874年改進了打字機 。1876年 ,給A.G.貝爾發明的電話加裝了炭粒話筒,提高了受話的聲響。
5、牛頓第一定律
Newton's first law of motion
牛頓運動定律之一。內容為: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不變,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這條定律是牛頓根據伽利略、笛卡爾等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來的,是牛頓力學的出發點,故又稱運動第一定律。伽利略在《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中,根據圓球沿光滑堅硬斜面滾動,上滾減速,下滾加速,他說:「沿斜平面向下有加速因素,向上有減速因素,可見在水平面上的運動是永久的,不會慢下來,更不會停止,因而是勻速的。」首次提出無外力作用時物體作勻速運動的新觀點。在伽利略之前,人們把力和速度聯系在一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作勻速運動的因素,一旦力消失,物體將停止運動,而伽利略認為力消失後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因此力不是維持運動狀態的因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即加速或減速的因素。既然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勻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不變的性質,就把這個性質叫做物體的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就叫做慣性定律,它是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也是慣性參考系的依據。無外力作用時,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就是運動不滅;保持靜止狀態不變,就是運動不能自生;牛頓第一定律體現了運動不能自生自滅,是運動守恆(包括動量和動能的守恆)的特例。
附加幾個希望對樓主有用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下面是最好的
牛頓——英國科學家,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牛頓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等發現影響深遠。
西門子---發電機
本茨----汽車(內燃機趨動)
貝爾----電話
馬可尼---無線電報
諾貝爾---炸葯
愛迪生----電燈
湯姆遜(1856—1940)英國物理學家。1897發現物質結構的第一種基本粒子一電子。
富爾頓(1765—1815)美國發明家。1807年,富爾頓製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國工程師。1868年,製成世界上第一輛三輪內燃機汽車。
伏打(1745-1829)義大利物理學家。1800年,他製成伏打電堆,不久又發明伏打電池,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穩定而持續的電流。
奧托(1832一1891)德國工程師。1876年,製成第一台四沖程循環的煤氣內燃機。使汽車和其後飛機的問世成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國機械工程師。1883年製成的第一台汽油機,1886年又製成世界上第一輛四輪內燃機汽車。
帕森斯(1854—1931)英國發明家。1884年製成第一台多級反動式汽輪機。
狄塞爾(1858-1913)德國工程師。1897年製造了第一台柴油機。
貝塞麥(1813—1898)英國工程師。1856年發明轉爐煉鋼法。
愛迪生(1847—1931)美國發明家。他一生完成1300多項發明,對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1897年,他成功地研製出白熾燈。
莫爾斯(1791—1872)美國發明家。1837年,發明電報機,1844年5月24日,拍發出世界上第一封電報。
貝爾(1847—1922)美國發明家。1876年發明電話。
馬可尼(1874—1937)義大利工程師。1895年發明無線電報。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實現了無線電通信。 1 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裡,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後的祖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並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並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通過五年的艱苦鬥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2 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
3、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早年為了支持抗日戰爭,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去,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十四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交給中國駐蘇大使館轉贈給祖國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將自己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獎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贈給了小學。
4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止。後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卓越功勛。
5、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要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為「兩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2.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3.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發現者;
4.愛迪生--發明電燈;
5.鄧稼先--「兩彈」元勛。
『叄』 中國有哪些做出巨大貢獻並聞名於世的科學家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肆』 中國科學家有哪些成就
談家楨,1909年出生於浙江寧波。作為我國現代遺傳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並創建了多個第一:建立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創建中國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組建中國第一個生命科學院。
2008年11月1日早晨,百歲老人談家楨逝世。本版選編一篇發表於談老百歲生日前夕的文章,以作紀念。
他,少年志學,遠赴重洋,成為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門下得意弟子;
他,心繫祖國,而立之年毅然回國執教,並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壯年之際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
他,堅持真理,勇攀科學高峰,以畢生心血換來我國現代遺傳學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9年前,一顆國際編號為3542號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談家楨,這位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9月15日就是他的百歲生辰。
「中國摩爾根」,小名叫阿犟
走進談先生在華東醫院休養的病房時,老人正在午睡,幾位來探望的學生靜靜守在門邊,不願打擾。抬頭看,窗戶上早已用紅色紐扣拼出個鮮亮亮的「100」,白白的牆上大幅《百壽圖》格外醒目。談夫人——邱蘊芳醫生說,之前問他:「大家給你慶生日,高興嗎?」因身體原因說話不方便的老先生就輕輕握握她的手,微笑著眨眨眼睛:「他的意思就是謝謝大家」。
枕頭上,老人向左側著頭,靜靜安睡,眼角、腮邊的皺紋里,藏著多少對信念的無悔,對真理的執著。
1950年初,蘇聯科學院遺傳學研究所副所長努日金來華,強力推薦將政治與自然科學混為一談的 「米丘林——李森科」學說,前後共進行76次演講,開28次座談會,參加者達10萬多人,意在打壓被實驗證明為正確的摩爾根學說。努日金到上海後,指名要與 「中國摩爾根」談家楨「論戰」。在當時巨大的政治壓力之下,在「蘇聯老大哥」面前,談家楨絲毫沒有卻步,他專程從杭州趕來上海「應戰」,用有力的辯駁讓對方碰了一鼻子灰。
重壓之下,難有完卵。當時被貼上「反動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偽科學」和「不可知論」政治標簽的孟德爾——摩爾根學說受到批判。談家楨自是首當其沖,一次次地接受批判,一次次地被責令檢查,甚至被剝奪了講授遺傳學的權利。直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提出後,他才重又獲得在科學海洋中盡情探索的機會。1961年,談家楨由周恩來總理任命為復旦大學副校長,校長為陳望道。這一年年底,復旦大學成立了遺傳學研究所,這是國內高等院校在這一項目上零的突破,談家楨任所長。遺傳學研究所成立以後,便開始在動物和人類遺傳、植物遺傳和進化遺傳、微生物遺傳及生物化學遺傳等方面緊鑼密鼓地展開了研究。正如當時一位外國友人所說:「新中國的遺傳學家們,正在急起直追!」
「文革」時期,四川有個「農民科學家」宣稱自己種出了有顏色的棉花,方法是下種前用顏料把棉籽塗一塗。當權的工宣隊去問談家楨相信不相信。問的目的當然不是徵求談家楨的專家意見,而是要逼他這個「資產階級反動遺傳學權威」表態,也就是出面承認和證明那個「培育成功有色棉花」的「農民科學家」的「大無畏革命創舉」。不料談家楨回答:「我沒有見過這種彩色棉花。」了解那個時代背景的人都知道,在當時的高壓政治下,對已經被批鬥了6年的談家楨來說,這樣的頂撞意味著是在冒怎樣的生死風險。說起往事,談家楨感慨:「當時我如果要政治投機,那正是機會。但我是搞科學的,最重要的品德是求真,不能講假話。我怎麼會跟從他們胡鬧呢!」
很少有人知道,這位有著「中國摩爾根」之稱的遺傳學大師有這樣一個小名,「阿犟」,「犟」脾氣的「犟」。
「我這一生沒有金錢,財富就是學生」
病房裡巧遇剛從美國趕回來拜壽的談洪先生,談家楨的第三個兒子。他一邊整理著被大雨淋濕的上衣,一邊說起了父親的往事……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學生們的好。「記憶里,父親對學生就像家人一樣,在傳授知識上從不藏私,他還給母親布置『任務』———幫著不會料理自己的大小夥子洗衣服、洗襪子,還給學生介紹對象、牽紅線。」
「我這一生沒有金錢,財富就是學生」,這是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的談家楨對自己的期許。「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超過我,一代勝過一代。」2005年,談老為復旦大學百年校慶給海內外校友寫了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吾平生無所追求,終生之計在於樹人,希求我的學生以他們的學識服務於社會,貢獻於人類。」在學術上,有的學生走到了他的前頭,有影響的論文刊登在世界頂尖的科學雜志上,談老總會馬上復印下來,把它嵌在鏡框里掛在自家的牆上,還會第一時間打電話去祝賀。
談先生的學生,如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周光炎至今還記得,當年第一篇論文完成,英文摘要卻犯了難。不是他們讀書不用功,問題在於上世紀50年代大家學的都是俄語。怎麼辦?硬著頭皮寫完給談先生「批改」。幾天後拿回來一看,哇,摘要已被紅筆改得面目全非。不僅有糾錯,整個文章的布局也大有改動,而且,術語的選擇特別考究和地道。第二天,談先生又把摘要要回去推翻重寫一遍,他對愣了神的周光炎笑言:「不應該虧待那些漂亮的圖嘛。」後來,這篇論文發表於次年的學報第一期第一頁「頭版頭條」位置。之後半年內,6封來自國外的簡訊索討單行本,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館和國際抗蝗聯盟。周光炎心裡明白,沒有談先生近400字出色而流暢的英文摘要,國外學界不會有人在意兩個中國「愣頭青」學生的作品。兩個學生?是的,這篇由談先生等老專家悉心指導並投入大量心血的論文,在作者欄中只有兩個本科學生,沒有老師的名字。老師接受致謝,但不同意署名。他們想的,只是盡快把年輕人推到第一線,即使只有二十幾歲。
周光炎說,談先生寫的這篇英文摘要,四十幾年來一直留在自己身邊,不僅是範文,也鞭策自己認真治學。現在,他少不了也要幫助身邊的學生修改論文,有時也不得不將「英文摘要全部重寫」一下。
「九旬常懷千年策,熱血更溫世紀泉」
「人體進化秘最玄,尋蹤苦覓窮辨源。萬類古今何相似,緣是基因密碼傳。巨言出,驚九寰,送浪蟄旗心映天。九旬常懷千年策,熱血更溫世紀泉。」在談老家中,懸著一幅他抄錄的自勉詩。
1997年4月,談家楨先生不顧年事已高,奔走於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了多家基因研究與產品開發單位,他深深感到,我國的基因研究與生物工程產業化的高潮即將到來,但又面臨極大的困難和沖擊。基因就是財富,其密碼一旦被解讀,用以投入生物制葯,科學價值和經濟效益均十分巨大。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基因大國,人口多,民族多,家系多,疾病種類也多,這就引起了一些發達國家的特別關注。他們紛紛以「合作」的名義,來我國搜取大量的基因組標本(血樣)。談先生對此十分焦急。他專門上書,提出應珍惜我們的基因資源,盡快啟動由我國科研人員主導的中國特有基因的研究。這個建議被國家所採納,在談家楨的直接關心和幫助下,1998年促成了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成立。
究竟是什麼讓談家楨逆境不屈,順境不息?談家楨的回答是:「現在中國的科研發展正當時候,我要追回失去的時間。」
談先生曾說,每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境遇也有差異,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每個人毫無例外地生活在一個矛盾世界裡。有矛盾是正常的,因而在遇到工作、生活、事業上不順時,不必那麼驚慌失措,消極悲觀。人需要有勇氣面對現實,去解決矛盾,生活在這世上就是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得到進步。解決了矛盾就個人而言是長了一份知識,對社會就能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
「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談家楨常以此自勉,他用所學、所言、所行向這個目標邁進。
(摘自2008年9月14日《解放日報》)
『伍』 國內科學家和外國科學家的名字和成就(各十位)
一、中國科學家和成就
1、蔡倫改進造紙術。
2、張衡發明地動儀。
3、祖沖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數字。
4、錢學森,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更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稱。
5、華羅庚:自學成才的數學巨匠,創造「優選法」。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有「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人民數學家」的美稱。
6、吳健雄:世界最傑出的女性實驗物理學家,有「核物理女皇」、「中國居里夫人」和「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之稱, 1957 年用β衰變實驗證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 1963 年用實驗證明了核β衰變在矢量流守恆定律。
7、李政道:物理學家。著名的物理學貢獻有:李模型、高能重離子物理、量子場論的非拓撲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謎。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8、陳省身:20世紀世界級的幾何學家。少年時代即顯露數學才華,在其數學生涯中,幾經抉擇,努力攀登,終成輝煌。他在整體微分幾何上的卓越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楊振寧譽為繼歐幾里德、高斯、黎曼、嘉當之後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曾先後主持、創辦了三大數學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數學家。晚年情系故園,每年回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為實現心中的一個夢想:使中國成為21世紀的數學大國。
9、李四光,地質學家,教育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是《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和《地質力學概論》。
10、楊振寧:物理學家,1957獲諾貝爾獎。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
二、國外科學家和成就
1、愛因斯坦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德國物理學家,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相對論——「質能關系」的提出者,他的科學業績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早期對布朗運動的研究;狹義相對論的創建;推動量子力學的發展;建立了廣義相對論,開辟了宇宙學的研究途徑。
2、達爾文,英國,提出生物進化論。
3、施望和施萊恩,德國,提出細胞學說。
4、道爾頓 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提出近代原子理論。
5、開普勒-德國天文學家,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並且提出行星運動三定律(即開普勒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
6、赫茲,德國物理學家,生於漢堡.赫茲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是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7、德里維西克 英國發明家,發明火車。
8、羅伯特·布朗 英國生物學家、物理學家,發現布朗運動。
9、托馬斯·揚 英國物理學家,通過雙縫干涉實驗證明了光的波動性。
10、安培 法國物理學家,發現安培定律。
『陸』 列舉當代中國取得成就的科技及科學家有哪些
最重大的科技成就就是我們的「兩彈一星」啊,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其他還回有:1960,國科學家王淦答昌等人發現了一中超型基本粒子——反西格馬負超子
我國第一台自動等離子弧切割機製成
1962,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一萬二千噸鍛壓水壓機製成
1965,我國製成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
我國製成大馬力內燃機車,並成批生產
我國第一台一級24階中型電子模擬計算機製成.
我國第一台一級大型顯微鏡製成.
第一台反射天文望遠鏡製成.
我國第一台五位數數字電壓表製成.
1966年,新型電光源研製成功並投產
1967,我國最大工頻熱處理設備誕生.
1968,我國第一台深井石油鑽井機製造和試鑽成功。
『柒』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有哪些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有袁隆平、竺可楨、錢偉長、侯德榜、童第周等。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2、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3、錢偉長(1912.10.9—2010.7.30),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兼長應用數學、力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5、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7)中國科研成果科學家擴展閱讀
成為科學家的一個標志是首先是一個獨立的研究者,也就是說一個科學家必需有參與科學研究,發表,交流等活動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是和成果掛鉤的,說白了所謂的成果無非就是發表文章或獲得專利權。
這對於一位以科學研究為職業的科學家是至關重要的。在過去我們總強調科學家應該首先具備科學精神,也就是你如果想以科學發現為職業,就必須從精神上有一種獻身,求實,嚴謹和持之以恆的內質,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
。隨著科學研究成了一種社會建制,特別是當現代科學活動出現了政府主導的特徵之後,科學就一下子從」小科學「變成了「大科學」,科學也隨之變成了一種職業。
『捌』 中國的偉大科學家有哪些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準的提出、中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的建立、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與研究是他對地質科學的重大貢獻。)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6、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實驗物理學家。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65年發現反氘核
7、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8、王淦昌: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9、鄧稼先(物理學家,在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何澤慧:籍貫山西靈石,江蘇蘇州人。傑出的核物理學家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11、錢偉長: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考取清華大學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主攻彈性力學,1942年獲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