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誠信承諾書
畢業論文(設計)誠信承諾書
1.本人鄭重地承諾所呈交的畢業作業(設計),是在指導版教師的指導下嚴格按權照學校和學院有關規定完成的。
2.本人在畢業論文(設計)中引用他人的觀點和參考資料均加以注釋和說明。
3. 本人承諾在畢業論文(設計)選題和研究內容過程中沒有抄襲他人研究成果和偽造相關數據等行為。
4. 在畢業論文(設計)中對侵犯任何方面知識產權的行為,由本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畢業論文(設計)作者簽名:
年 月 日
『貳』 銀行貸款寫誠信保證書
你好,
可以咨詢銀行工作人員,因為是他們要,不然不符合要求,還得重新來過。
滿意請採納,
謝謝。
『叄』 一篇誠信考試的保證書,30字就行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誠實非常重要,在此我向大家保證我要做一個誠實,講誠信的人。一,我會誠實守信用二,我絕不毀約三,絕對不遲到希望大家能夠相信我!
『肆』 我徵信不良 購房貸款寫誠信保證書,誰有模版
信用報告是什麼來意思,就是源記錄你是否有欠息的,即使你結清了欠款,也還有記錄留在人民銀行的徵信系統中,以往的貸款記錄會以簡單明了的文字記錄下來,在你新的貸款,銀行對你進行新的授信評審時,都會考察個人徵信,當然也會影響到你的貸款審批甚至放款。解決法是:如果你是房屋按揭貸款,就由開發商出面,出具「非惡意欠息證明」,再拿到貸款銀行進行協商解決;或者有可能的話直接讓銀行出具「非惡意欠息證明」。
『伍』 誠信考試承諾書範文
為了在同學們中考風考紀建設,充分發揮高校進行誠信教育的主導作用,響應學院的號召回,提高同學們答的誠信意識和誠信素質,努力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誠信人才。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在此次考試中我們庄嚴地做出如下承諾:
一、努力學習,刻苦鑽研;考試不違紀、不作弊,不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改動成績;按時獨立完成試卷,不抄襲、剽竊他人試卷。
二、嚴格遵守考場紀律,不得攜帶通訊工具、電子辭典及規定以外的文具、資料等參加考試。
三、凡帶有書包、書籍、紙張、文具盒等物品的,都集中存放在監考老師指定的地方,不隨身放在座位上。
四、在考場內不交頭接耳、互打暗號,喧嘩或有其他影響考場秩序的行為,不夾帶與考試內容有關材料並有抄襲現象的;不抄襲他人答案的。
五、不交換答案的,不將自己的答案讓他人抄襲,不將試卷帶出考場的。
六、不擾亂考場秩序,無理取鬧、服從監考員老師安排
承諾人:
『陸』 七中誠信教育—個人誠信承諾書
「誠信」這個詞,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很少被提及,甚至在老的《辭海》中都沒有表述。從字面上講,「誠」是代表「誠實」,「信」是代表「守信用」,完整的涵意就是「誠實與守信」。不管是「誠實」也好、「守信」也好,或者是將它們合二為一叫「誠信」,都是對人的道德准則提出的概念。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在八十年代後修訂的詞典中,「誠信」這個詞也更多地是針對經商者及其交易行為而言。
為什麼以往人們所熟悉的兩個詞「誠實」與「守信」,已經被過去很少提及的「誠信」所取代並廣泛地使用?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在現實社會中,既不誠實又不講信用似乎成了某些人的「時尚」,已不僅僅突出地表現在商界,而是擴大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反映在無時無刻的各種人際交往中,甚至是政治生活中。不誠實和不講信用的人,不僅在褻瀆社會公德,坑害國家和老百姓,也在一步步把自己推向罪惡的深淵,傷害甚至毀滅自己的家庭及親友。這種不道德行為,已經變成了社會的頑疾,成就著腐敗的蔓延,激起了廣大民眾的憤怒和不滿,對外也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曾經有一個外國人寫文章評價中國人,我看了很受刺激。他說:大多數人認同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然而很少有人可以告訴我們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國人的這種劣跡昭章的品性。是什麼使得「中國人」這三個字眼在公眾眼中是如此的令人厭惡?中國人這個概念,無論是在種族還是文化上,都已經退化成為一個貶義詞用來去形容那些令人討厭的行為或者有著類似行為的特定人群了。舉個例子,當懷疑一個人的誠信度時,人們會說:「別學中國人」,或者「別跟我玩中國人這套」。「中國人」這個字眼已經成為一個用於描述普遍墮落人性的非常貼切的形容詞了。他的這些言論十分惡毒,是對全體中國人的污衊和挑釁!但遺憾的是,從他為了證明自己的論斷所列舉的一些實例來看,不得不承認,這些齷齪的事情都確曾發生在我國國民身上,令我難於啟齒,雖然我知道這些醜事只是極少數敗類的行為。
自懂事起,父母、老師就一再地教育我從小要做一個誠實的人,讓我懂得,不誠實和不講信用的行為是一種恥辱。偉大的列寧,8歲時曾因為打碎舅媽家的花瓶而撒了謊,後來受到良心的譴責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並發誓要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在實踐自己的諾言。這個故事我到現在依然銘記在心,並在自己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講給他聽,希望他能像列寧一樣,做一個誠實、守信、正直的人。我相信,每一個善良的父母也都會對自己孩子有這樣的期望。誠實與守信,在新中國建立後的一段時間里,也確實曾經是我們全社會值得驕傲的公德,歸納成最樸素的語言,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社會中出現了說老實話「遭殃」、辦老實事「倒霉」、做老實人「吃虧」的怪現象,因此也搞亂了人們對社會誠信公德意識的認知。經過撥亂反正,重新倡導實事求是,人們的思想有所回歸。但隨之而來的改革開放大潮,又把人們推向了市場經濟的風口浪尖,經濟關系和利益分配的變革使人們嘗盡了「酸、甜、苦、辣、咸」。雖然大多數人依然將「誠實」與「守信」作為自己做人的原則,但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把「不誠實」、「不守信」當作自己換取私利的「捷徑」,並得到了實惠。這種反面教材舉不勝舉,其效果就是把越來越多的人也引上了這條路,就像毒瘤一樣,蔓延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
我和一些朋友在議論這個問題時,常常會有人這樣講,自己是很願意講誠信的,但別人都不講,我一個人講不是明擺著要當冤大頭嗎?
這種認識顯然是不對的。誠實與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是正確的原則。正確的東西就需要我們堅持。我們以誠實守信對待他人,終究會得到同樣的回報。不能因為別人不講誠信,自己也就不講,今天你騙我,明天我騙你,答應的事情不兌現,承諾盡是空話,相互之間騙來騙去,整日生活在謊言中,實在是很可怕的事情,其結果也只能是害人害己。所以,誠實與守信不僅是每一個人自身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對每一個人的基本要求。從我做起,是自己的社會責任。
黨的十六大在闡述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問題時,提出了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又把「在全社會倡導」「明禮誠信」作為「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中需要規范的「基本道德」之一。這些足以證明,中國共產黨對目前社會活動中誠信缺失的現象及其危害是有著清醒認識的。但是,僅僅提出這樣的要求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相配套。
我們知道,誠實與守信屬於道德范疇,靠的是培養教育、自律和社會監督。就個人而言,誠信是品行,也是責任;是道義,也是准則;是聲譽,也是資源;是人們自覺的境界,也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對企業來說,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構建和諧秩序的道德基礎;而對國家來說,誠信是良好的國際形象。誠信對我們如此重要,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不可能僅靠公民個人的潔身自好就可以維系。我以為,起碼還取決於兩個關鍵的因素。
首先,要有健全的社會法律體系。這是維系誠信和諧社會最基本的保證。社會的信用缺失,既與誠信教育不夠有關,更與法規的滯後、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聯。法律是反映社會公德最低的底線,人們的言行如果超越了這個底線,就是違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里又有兩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法律條文的制定必須具體、細化,甚至具體和細化到我們生活中所要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要有法可依,成為每個公民必須遵循的准則。這也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具體體現。有人會說,這根本不可能做到。是的,要想面面俱到確實不容易,而且隨著時代發展,社會生活中也會不斷出現新的情況,但這起碼應該成為法律體系不斷健全的一個過程,要與時俱進。如果不是這樣,一些違反公共道德行為的人就總是會不以為然:反正也沒有人能把我怎麼樣?於是,老實人吃虧就是難免的。一些居心叵測的人也會不斷地鑽法律的空白,因為他們總是可以規避懲罰,從中嘗到「甜頭」。反之,如果法律制定的比較全面具體,喜歡說謊的人就要考慮騙了人以後會有什麼樣的法律後果?即使是老公偶爾對老婆說了謊話,他也得掂量一下會不會收到法院的傳票?因此會更謹慎行事。例子雖然誇張了一些,說的是這個理兒。這樣做,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會是束縛,因為你只要誠實與守信,這些法律條文對你只是警示。而對少數不誠實、不講信用的人,只要他們碰撞道德底線,就會受到嚴懲。目前,社會市場經濟活動中大量存在的無照經營,商標侵權,制假售假,合同欺詐,虛假招標,騙稅逃稅,偽造假賬,惡意拖欠,變相傳銷,等等等等,都是嚴重的違法行為,其中的不少案例已經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後果,說他們傷天害理、罪大惡極一點也不為過。如果有人還把這些行為也說成是「不講誠信」,就太輕描淡寫了。當初,這些人也許就是從偶爾的缺斤短兩,以次充好,虛誇宣傳等等小打小鬧開始了他們不誠實、不守信的經歷。如果對此早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和足夠的執法力度,讓他們初次違法就嘗到必須付出的沉重代價,多少可以起到亡羊補牢的作用,也會使其中一些人及早接受教訓,不至於釀成大禍,自己走到毀滅的一步。二是必須建立嚴密的執法體系。如果有法不依,執法不公,以權代法,以罰(款)代法,甚至執法犯法,那法律就如同虛設,就不是對老實人的保護,反而是對不老實人的鼓勵,不僅不能遏制違法行為,只會使其愈演愈烈,無法維護正常的社會市場秩序。有不少人都有過「起訴不受理,受理不開庭,開庭不審判,判決不執行,或者根本無法執行判決」這類司法不公的經歷,這怎麼能為誠信提供法律保障?如果對失信、造假、欺騙等行為懲罰不力,處罰的代價遠低於造假、欺騙所得的利益,那就必然導致失信行為屢禁不止;如果違法比守法能獲得更大利益,貪贓枉法比嚴格執法能獲得更多好處,就很難讓廣大公民信守法律。有道是,舞弊者得利,效仿者紛至;舞弊者受罰,接踵者斂跡。現在經營管理中就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叫「違法成本」,指一些明知自己在違法或者「打擦邊球」冒險的經營者,對一旦被發現違法而受到處罰可能造成經濟損失進行的成本核算,如果核算的結果是違法比守法能獲得更大利益,他們寧願承擔這項成本,繼續干違法的勾當。這就說明,如果我們的法律不足以給違法者足夠的懲罰和教訓,使其傷筋動骨,甚至倒閉破產,從此再也不敢幹違法的事情,他們必然會卷土重來,甚至變本加厲,把更多的損失繼續轉嫁給無辜的老實人。在這些人看來,法律視為兒戲,講誠信不過是掩人耳目,市場經濟就是為了賺錢,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二百多年前就說過這樣的話,沒有公正就沒有市場經濟。如果追求金錢名利超出對智慧和道德的追求,整個社會便會產生道德情操的墮落,結果是公正性原則被踐踏,市場經濟趨於混亂。所以,我們在倡導誠信時,一定要向國民強烈灌輸市場經濟又是法制經濟的觀點,並下大力氣健全我國的法律體系。
其次,要樹立政府的誠信形象。這個道理就很簡單了。一個不誠實、不講信用的政府,是沒有資格要求人民講誠信的!我們的各級政府都不是抽象的,它是由各級領導及其工作人員和由他們管理的各種職權部門組成。這些領導及其部屬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是代表政府在說話、在執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民心的取得,靠的就是政府的誠實與守信。要取信於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就必須言必行,行必果,答應老百姓的事情必須兌現,也要把真實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告訴老百姓。做人都知道「大丈夫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何況是為老百姓謀福祉的人民政府?搞「假、大、空」,搞「虛報邀功」,搞「瞞報避責」,這類現象在各級政府中並不鮮見。而恰恰是這些個不誠實,不守信的作為,直接損害了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嚴重打擊了老百姓的信任度。還有一點也需要強調: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如果缺乏信息的真實公開的披露與交流,不僅是在剝奪公民的知情權,也會對人們正常的交往和交易帶來不便甚至誤導,對失信行為提供可乘之機。這是一個講誠信的政府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之一,就表現在必須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質。作為執政黨,我們的黨員數量已經發展到七千萬。如果每個黨員都能做到實事求是、誠實守信,那麼周圍直接受其影響和帶動的人加起來就以數億計。這是一股無法估量的巨大力量。所以我以為,盡管目前社會中還有許多不誠實、不守信等不道德的行為甚至醜陋現象,但只要我們努力了,用行動證明自己是重操守、講誠信的人,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構建誠信和諧社會的目的就一定會達到!
『柒』 求一封誠信承諾書
我已仔細閱讀錄來用公務員(含公安人源民警察、法院、檢察院公務員)簡章,理解其內容,符合報考條件。我鄭重承諾:
一、本人自覺遵守公務員錄用的各項規定,所提供的個人信息、證明材料、證件等均真實、准確。
二、本人所填報名信息准確、有效,並對照簡章與本人情況認真核對無誤。憑本人准考證、身份證參加考試。對因填寫錯誤及缺失證件所造成的後果,本人自願承擔責任。
三、若有工作單位及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本人保證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報名表》中如實填寫。無基層工作經歷或基層工作經歷不足兩年的,不報考相應職位。
四、對於有報考專業要求的職位,保證做到對本人所學專業與職位專業要求認真核對,不符合要求的決不報考。
五、誠實守信,嚴守紀律。認真履行報考人員的義務。對因提供有關信息證件不真實或違反有關紀律規定所造成的後果,本人自願承擔相應的責任。
報考者本人簽名:
本人身份證號碼:
二〇一〇年三月 日
『捌』 在簽訂合同前簽訂了一個誠信保證書,其中的條款有相違背的地方,請問合同的效力大還是誠信保證書的效力大
合同的效力較大。
因為合同的訂立需要經過一定的過程:首先是甲方發出要約,乙方如果對內該要容約感興趣的話,則可以主動和甲方聯系並商談具體事項,最後為作出承諾,然後再是雙方依照之前的協商做出合同文本並簽訂,此時合同正是成立。
樓主所說的誠信保證書應當是雙方在協商過程中一方為了確信另一方確定會履行合同而要求簽訂的,其效力可以視為承諾。如果違反了該承諾,並不構成違約行為,但是對方可以主張信賴利益損失,不過後果遠沒有違約那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