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3)生產核算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如何進行生產成果的價值測度
GDP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s的縮寫,是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常住單位是指在中國大陸的經濟領土范圍內擁有一定的活動場所(廠房或住宅),從事一定規模的經濟活動,並持續經營一年以上的單位(包括住戶),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以及中國領土台灣省內的單位。GDP核算與GDP不同。GDP表示的僅僅是一個總量指標,而GDP核算則是指在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下圍繞GDP這個總量指標而進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動。GDP核算從核算時間上可以分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從核算使用的價格上可以分為現價核算和不變價核算。
GDP可以通過三種方法計算得到:分別為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是國民經濟各行業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的總和,也即國民經濟各行業增加值的總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 = 總產出 - 中間消耗 。
GDP = 各行業增加值的和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GDP由全國各行業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
GDP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凈額
+ 固定資產折舊
+ 營業盈餘
支出法也稱使用法,顧名思義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計算,GDP由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出口減進口後的差額)五項組成。計算公式為:
GDP = 居民消費
+ 政府消費
+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 存貨增加
+ 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
從理論上講,上述三種方法計算得到的GDP應該是一致的,因為它們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事物進行核算。但在實際操作中並不如此,因為資料來源的不同以及基礎數據質量上的差異,三種方法計算的GDP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計算誤差。我國目前以生產法GDP為准。
由於GDP涵蓋了國民經濟活動的各個部門,所以其計算是建立在專業統計及部門統計與會計核算的基礎之上的。在統計局內部,GDP核算的資料來源於統計局內部各專業司常規統計報表,全國普查資料,各種抽樣調查資料。在統計局外部,則需要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等各相關部門的統計及財務資料。除此以外,對於未能納入常規統計報表和不易取得的資料,還要到相關的系統、行業處搜集替代指標進行補算和估算。由此可見,GDP核算是一個各方面數據全方位相互印證、相互平衡的系統工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技術性。是一個國家在核算期內總活動成果的綜合反映。
我國的官方統計機構負責GDP核算,實行分級核算,國家和地區各自核算本轄區范圍內的數據。即,全國的GDP由國家統計局負責核算,地區GDP則由各省、市統計局負責核算。在這種體制下,各地區的GDP匯總之和與國家的GDP數據並不相等,這主要是資料來源方面的差異造成的。這種情況並不是中國特有的,所有存在地區核算的國家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只不過有的國家通過特定的核算程序和技術處理人為地使國家和地區數據匯總之和保持一致,而我國則未做進一步的要求,只是由國家對地區數據進行定期的評估。
我國的GDP核算始於1985年,是統計改革開放的產物。在此之前,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配套,我國國民經濟核算使用的一直是MPS體系,即源於前蘇聯計劃經濟的物質平衡表體系。1985-1992年間逐步向SNA過渡,即向聯合國推薦的源於西方市場經濟的核算體系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體制中市場化成分的不斷增強,計劃成分的不斷削弱, SNA核算體系越來越適合中國國民核算工作的需要。因此,自1993年起,國家統計局不再並列提供MPS核算資料,而是徹底轉向SNA體系。國民經濟主要總量指標的核算由MPS轉向SNA的過渡期至此宣告結束。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已經完成了一整套包括GDP核算在內的立足於中國國情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構建工作,並配套出版了《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編制與計算方法系列叢書》,全面概括了我國核算領域在理論層面和操作層面上的有關問題。目前GDP核算工作正在此基礎上對服務業,不變價,不可觀測經濟等較薄弱環節做進一步地完善。有關GDP核算的其他信息可通過中國統計信息網a href="www.stats.gov" target="_blank"www.stats.gov/a國民經濟核算司主頁進行查閱。
GDP的作用根據用戶對象的不同而不同。根據需求的近似性,我們可以將用戶大致分為三大類。政府用戶、專家用戶和其他一般公眾用戶。對於政府用戶來講,GDP核算的作用主要是用於了解宏觀經濟運行的總體規模和健康性,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依據。比如,宏觀決策者將根據GDP運行的總量、態勢和軌跡來預計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並制訂相應的控制目標,採取必要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干預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
對於專家用戶和研究團體來講,GDP將為他們提供實證分析和模型預測的基礎數據,使他們可以根據理論對經濟運轉的合理性作出邏輯上的判斷,對未來的經濟活動進行預見或對現存的經濟理論進行修正,從而向決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議,幫助決策者共同實現宏觀經濟的健康運行與合理增長。具體地講他們可以利用GDP或人均GDP數據來研究諸如貧困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經濟增長問題,生產率問題等。
對於一般公眾用戶來講,了解了GDP以及政府是如何使用GDP的,便是了解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大環境。比如:當一個企業知道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是根據GDP等有關信息做出的,那麼他就能在宏觀政策出台前,對可能出現的宏觀政策做一個預測,如果貨幣緊縮的可能性很大的話,那麼他就能知道:下期生產獲得資金不容易,生產成本會增高,就要及早地想辦法、調整計劃。當一個人了解了GDP的相關知識後,他就能根據GDP的走向判斷出自己就業難度,工資增長可能性的大小等。經濟增長率高(即按不變價計算的GDP增長速度),就業的難度就小,工資增長的可能性就大,但同時可能要面對的是物價增高的情況,這樣他就可以調整個人生活規劃,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效用。可見GDP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就連十六大制定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也不可能不以人均GDP作為其指標體系中的一個關鍵指標,因為人均GDP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衡量貧富一個首要尺度。
值得注意的是,GDP雖然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是最受關注的宏觀經濟數字之一,但它不是萬能的,它只是衡量生產的尺度,而無法全面反映效益、福利等其他與發展相關的指標。另外,GDP總量也不是越大越好,因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如何,不僅與GDP總量有關還與GDP結構有關,包括GDP的生產結構、支出結構和使用結構。只有合理的結構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第三,GDP核算本身在核算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指在理論框架、指標體系、口徑范圍、計算方法、數據來源等方面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這種不完善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核算體系和核算實務都面臨的問題,並不是中國所獨有的。目前我國GDP核算人員正在立足中國的具體情況努力地對包括GDP核算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進行改進。對於一般公眾用戶所質疑的GDP數據不準確問題,如,被調查對象的不實填報,某些領導的人為干預等,屬於非技術因素,要消除它們則有賴於統計立法和執法的強化、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以及部門間的相互配合。
盡管GDP與GDP核算仍舊存在著上述問題和不足,但我們必須看到GDP作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活動總量的測度指標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政治、經濟、外交、研究等各個領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GDP核算也將隨著其不斷完善和細化的過程在宏觀生產數據的生產和專業數據質量檢測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趙紅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
B. 生產成本計算價值的嗎
生產成本計算價值。生產成本就是以價值來衡量的。
在現代會計學中,對「成本計算」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狹義的成本計算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成本核算,即歸集和分配實際成本費用的過程;廣義的成本計算是指現代意義上的成本管理系統,這個系統是由成本核運算元系統、成本計劃子系統、成本控制子系統和成本考核子系統有機結合而成的。而管理會計中使用的是廣義成本計算概念。
生產成本計算規范要求
1、合理確定成本計算對象
所謂成本計算對象,就是費用歸集的對象.或者說是成本歸屬的對象。進行成本計算,必須首先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如果成本計算對象確定得不準確或不恰當,就會大大增加成本計算的難度,計算出來的成本不能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甚至不能完成成本計算的任務。
如何確定成本計算的對象呢?一般來說,成本計算的對象就是各種耗費的受益物,也就是耗費各種投入品後形成的產出物,是"製造"活動取得的直接成果,即"產品"。如工廠生產的工業品、農場生產的糧食、學校培養的學生、文藝組織攝制的電影、電視劇、演出的劇目等,都是一種"產品",都是成本的計算對象。
2、恰當確定成本計算期
所謂成本計算期,就是多長時間計算一次成本。從理論上說,產品成本計算期應該與產品的生產周期相--致。但這種情況只適合於企業的生產過程為一批(件)接一批(件),即第一批(件)完工了再生產第二批(件)的情況。而事實上現代企業的生產大都採用流水線的形式,不是一批接-批地生產,而是不斷投產,不斷完工,綿延不斷,無法分清前後批次。在這種情況下,按批計算成本顯然是很困難的,只有人為地劃分成本計算期(一般是以--個月作為一個成本計算期),成本計算才有可行性。
3、正確選擇成本計算的方法
由於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成本的具體計算方式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模式。經過人們的長期實踐,形成了幾種常用的成本計算方法,即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
恰當地確定成本計算的對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企業的規模、生產組織形式和技術特點不同,成本計算的對象也會不--樣。例如,有的企業只生產最終的產成品,而有的企業除生產最終的產成品外,還生產各種各樣的半成品。有的企業是採用大批量生產,而有的企業是採用小批量生產,甚至是單件生產等。
如果企業的產品不是成批生產,且只有一個步驟,一般可以直接以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這種方法稱為品種法。如果產品生產是以按批生產為主,則以批次作為成本的計算對象,這種方法稱為分批法。
如果產品生產要分成若干個步驟,中間有半成品,並且產品是連續不斷的大量生產或大批量的生產,則以每個步驟的半成品和最終產品為成本的計算對象,這種方法稱為分步法。
4、合理設置成本項目
為了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產品的成本耗費情況,使成本計算能提供比較豐富的信息,在計算產品成本時,不僅要計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而且要對 總成本按用途分類,以反映產品成本的組成和結構。這樣,便於我們對成本進行控制,也便於我們分析產品生產中的經濟效益問題和對生產部門進行考核評價。
在計算產品成本時,一般把成本分成三個項目,即:
①直接材料; ②直接人工; ③製造費用。
有的企業規模比較大,生產過程比較復雜,成本項目分得比較細。如果單位的規模很小,生產過程也很簡單,可以只劃分為兩個項目,即:
①材料費用; ②其他費用。
5、合理選定費用分配標准
生產過程往往是比較復雜的,一項費用發生後,其用途往往不止一個,生產的產品不止一種,成本計算的對象也不止一個。這樣,一項費用發生後,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記入反映某一個對象的明細賬戶,而需要把這項費用在幾個對象之間進行分配。
生產成本計算單位
成本計算對象的計量單位。可以是實物單位,也可以是相對單位。實物單位如件、台、公斤、噸、千瓦小時等。相對單位以標准實物單位表示,標准實物量換算公式為:
標准實物量=實物量×換算系數
確定成本計算單位是為了計算產品的單位成本,以利於成本的比較分析。單位確定是否正確合理,尤其是相對單位,對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性有一定影響。
成本計算單位有時也可理解為擔負成本責任的單位,如以車間或小組為單位計算成本,這里的單位具有成本中心的涵義
C. 企業經營成果的企業經營成果的價值量
企業經營成抄果的價值量一般襲從生產經營的總產出、凈產出、純收益三個層次加以說明。企業培訓講師王軍恆指出指標包括總產值、增加值、銷售產值、銷售收入、營業收入、利潤和稅金等。
1、總產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以貨幣表現的全部產品和勞務的總量。它包含反映物質產品生產總量的總價值和反映勞務總量的勞務總值。
2、增加值是以貨幣表現的一定時期內社會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
3、銷售產值是以貨幣表現的企業在一定時期銷售的本企業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總量。
4、銷售收入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出售的產品和勞務的銷售收入。
5、利潤是企業的銷售收入和扣除銷售成本、銷售稅金後的余額。
6、稅金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按照一定的稅率向企業徵收的一種純收入。
D. 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價值怎麼了為什麼
設備、原材來料等生產資料是勞動自產品,有價值。它們在新的生產過程中,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其使用價值被消費,其價值被轉移到新的產品中去,再現於新產品中。與此同時,工人也把一定量的勞動加入新產品,創造出新價值。
生產資料效益指生產力物化形態因素的效益,即物化勞動消耗與成果的數量比例關系。生產資料效益的提高意味著物化勞動的節約,也就是單位物力可以轉化為更多的使用價值。生產資料的價值在產品生產過程中轉移到新的使用價值中去,其價值量並不發生增加或減少的變化。但一般來說,在生產資料性質不變的情況下,生產資料效益提高了,單位生產資料就夠與更多的活勞動結合,接受更多的活勞動的作用。活勞動即勞動者勞動力的支出,它創
E. "成果"和"價值"有區別嗎 最好舉個列子。 本人想不清楚。
二者是有區別的。有的成果,不一定有價值。
比如,克隆技術,是很好的成果,但在人類、內動物容身上就沒有那麼大的價值,並且會有逆反作用。
還有許多科研成果得到鑒定認可,但沒有社會、經濟、生產等方面的實際價值。現在許多人搞空洞科研,也能鑒定成果,發表論文,晉升職級,然後束之高閣,毫無價值可言。
F. 生產價值是什麼
所謂生產價值是;;生產的結果是新價值的創造和原有價值的轉移,是死勞動和活勞動在新的產品(物質和非物質勞動成果)中的凝結。
G. 生產核算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如何進行生產成果的價值測度
GDP是國內生抄產總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s的縮寫,是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常住單位是指在中國大陸的經濟領土范圍內擁有一定的活動場所(廠房或住宅),從事一定規模的經濟活動,並持續經營一年以上的單位(包括住戶),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以及中國領土台灣省內的單位。GDP核算與GDP不同。GDP表示的僅僅是一個總量指標,而GDP核算則是指在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下圍繞GDP這個總量指標而進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動。GDP核算從核算時間上可以分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從核算使用的價格上可以分為現價核算和不變價核算。
H. 生產價值與意義何在
全面完整地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科學內涵,分析勞動與勞動價值論的現代形態才能明辨當今關於勞動價值論理論紛爭中的正誤,僵化地削足適履式地對待勞動價值論,只會歪曲或否定勞動價值論。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勞動價值理論並沒有過時,當代現實的經濟生活也沒有超出勞動價值論的范疇,因而它在當今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必然要求「以人為本」。勞動價值論從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則出發認為,勞動是人類社會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勞動創造了人,勞動創造了社會,勞動創造了文明;透過紛繁復雜的商品現象,只有人類勞動才是價值的惟一源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不僅價值與剩餘價值而且資本的最終源泉也只能是結於勞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基本動因;到了更高的社會階段,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通過勞動對人的本質真正佔有才會真正實現。勞動雖不是社會財富的惟一源泉,但無疑是人類社會走向更高程度文明真正的原動力,人對社會的貢獻說到底是通過勞動實現的,因而勞動與從事勞動的人是最可貴最值得尊重的。勞動價值論與唯物史觀的歷史的人民主體性原理是內在統一的,歷史的人民主體性完整的表述應是歷史的勞動人民主體性。歷史發展與社會形態變革的根本動力不能歸結於精神的力量,也不應到哲學意識形態領域中去尋找,而只能歸結於物質力量與掌握這種力量的人,正是那種從事物質生產的、感性活動過程中的人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實現社會變革與自我解放的主體力量。堅持勞動價值論就是堅持唯物史觀,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人民群眾是通過勞動創造了歷史。以人為本,即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為本,這是由人民群眾社會歷史主體地位決定的,只有最廣泛的人民利益得到更好的維護、實現與發展,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才能發揮出積極性、主動性與首創精神,社會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才能充分涌流,才能真正體現出人民當家作主與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今天提倡科學發展觀,但是發展本身並不具有終極意義,發展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因而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才會有真正的發展,只有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發展才有其現實的意義。
其次,科學全面地認識勞動價值論及其現代形態,才能澄清觀念,消除誤解,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現代勞動在形態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腦力勞動、精神勞動、科技勞動、管理勞動、服務勞動等創造的價值早已超過傳統意義上的體力勞動而在社會生產中佔有決定性作用。從事各種現代勞動的勞動者各自形成了較為獨立的階層,相應地,他們與其他勞動者階層在利益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別,盡管各部門的勞動者在市場經濟中都在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社會作貢獻,但是收入的分化與差距是十分明顯的,收入拉開一定的差距可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否則就回到了平均主義的窠臼,但是收入的過度分化也會帶來一定的社會風險,影響社會和諧。新時期存在諸多的社會矛盾,這些矛盾歸根到底都能在經濟與利益上找到根源,因而正確認識勞動價值論及其同代形態對於促進社會和諧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誠然,導致現實生活中各勞動階層收入分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同質的勞動創造不同量的價值取得不等量的勞動報酬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是勞動價值論的內在要求。現代勞動形態下,有些勞動的復雜性、艱巨性與風險性不能簡單地套用馬克思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對勞動所作的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分法,復雜勞動有可能不只是倍加的簡單勞動而是冪加的簡單勞動,有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技創新也不能機械地簡約為一定量的簡單勞動,因而一定程度的勞動收入分配差距是合理的,人為地削平收入差距不是進步而是一種倒退。由於勞動創造價值不同而帶來的勞動收入的差距不僅不是分配不公,反而是分配公平的表現。只有在堅持勞動價值論為指導,分清導致收入分化的具體原因,適度調節高收入,擴大中等收入,提高低收入,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惟其才能消除誤解,化解矛盾,合諧社會各勞動者階層的關系。
最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為在新時期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方向標。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終極目標在於實現自由人的聯合,向這一目標過渡的所有歷史時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根本的區別不是物質形態上的,而是在本質上著眼於人的解放,為最終實現對人的本質真正佔有準備一切物質上、精神上的基礎。按照勞動價值論,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在本質上可以歸結於勞動者的解放與勞動者的全面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發達的基本國情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因而社會主義在本質上要求的消滅階級、消除剝削與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還不具有現實的生產力基礎。
I. 生產價值是利潤嗎
價值是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價值量的大小決定於生產這一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
利潤是企業家的經營成果,是企業經營效果的綜合反映,也是其最終成果的具體體現。
價值與利潤的關系為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