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法理學研究成果

法理學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2-28 01:14:51

❶ 法理學在我國是怎麼樣發展的

從早年受前蘇聯「國家與法的理論」的影響,到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法理學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的法理學更新,到20世紀90年代的法理學範式轉換,再到21世紀中國法理學的文化自覺,作為一門學科的法理學時下正在逐步形成、更新、發展和成熟。近年來,學界圍繞權利、法治與社會和諧及科學發展、法治與民主、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依法行政與社會主義憲政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

法理學學科發展概況

法理學是研究法的一般理論的基礎學科。它為法制建設和部門法學提供理論指導,在政治學、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在法律科學的發展史上,法理學一直是一門處於「龍頭」地位的傳統學科。

法理學研究的一般理論,主要是關於法的存在、概念、進化、結構、運作以及法學方法論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原則。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法理學的研究重點、表現形式和發展水平有所不同。總的看來,法理學在西方的發展時期較長。西方法理學經過長期演變,形成了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和社會法學共存相處的局面,並有歷史法學、經濟分析法學、法人類學、批判法學等多種流派。西方法理學在某些方面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擁有一批世界性的經典論著,對當代各國法理學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近幾十年來,西方法理學繼續沿著啟蒙時代以來的現代道路發展,在深化人權、法治、憲政、法的概念等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也呈現出跨學科和某些「後現代」的特點,興起了法律與經濟學、法律與社會、法律與文學等新的學術研究運動。與此同時,法理學在國際法領域的運用也日益廣泛。

我國法理學有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法理思想,對於法的緣起、特徵、作用等形成了有自身文化特點的理解和闡釋。總體上,我國古代法理思想受傳統文化,特別是倫理學影響較大,還沒有形成作為獨立學科的法理學。自19世紀末,中國學者開始運用新的觀點、術語和方法探討法的一般理論,逐漸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法理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法理學在名稱上經歷了從「國家與法的理論」到「法學基礎理論」再到「法理學」的變化過程,法理學研究不斷更新和發展,學科體系也逐漸豐滿和完善。

建國初期,法理學研究者積極探索新中國法制建設的若干原理、原則,建立了關於法的起源、本質、作用、歷史類型、發展規律、法的制定和實施、法律與政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問題的基本理論。當時的法理學研究受到原蘇聯「國家與法的理論」體系的影響較大。改革開放到現在,法理學經歷了恢復、更新和發展深化階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尤為迅速。除繼續深入研究法的基本理論外,我國法理學者還先後著重討論了民主與法制、人治與法治、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法學體系與法律體系、立法體制、法律文化、法律發展、人權、權利與義務、市場經濟與法治建設、公法與私法、法治與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憲政等重大理論問題,同時,對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西方法理學和中國歷史上的法理學說也進行了大量的介紹和研究。這些研究和討論,一方面,更新了觀念,提高了認識,為引導、論證和推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些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另一方面,推動法理學研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和方法論體系,從而初步形成了一個有中國風格的獨立學科體系,奠定和鞏固了法理學在我國法學體系中的基礎地位。

新中國建立以來,如同我國社會的發展一樣,法理學也處在不斷變革過程中,從早年受蘇聯「國家與法的理論」的影響,到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法理學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的法理學更新,到20世紀90年代的法理學範式轉換,再到21世紀中國法理學的文化自覺,作為一門學科的法理學正在逐步形成、更新、發展和成熟。近些年,關於我國法理學自身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和方法論體系的研討也是法理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這方面的論著、評論和會議都比較多。

1.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研究和建設

2004年4月,中央召開了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編寫全國通用的《法理學》教材也是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2007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法理學》教材的編寫提綱基本確定。提綱的內容包括了法的概念和本質,法的產生、發展和歷史類型,法的價值、淵源和效力,法律關系、法律行為、法律責任、法律技術,法理學的對象、歷史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法及其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關系等。從內容上看,《法理學》教材的提綱既涉及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一般原理,也吸納了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理學的研究成果,還與現實的法律體制和依法治國方略聯系緊密,體現出用堅持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實際,與時俱進的特點。目前,《法理學》教材正處於編寫階段,國內有關「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的大型課題也正在展開。

2.文化自覺與我國法理學的主體性

在自晚清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中,我國傳統文化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一直遭受著強烈的貶抑和批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的現代化是以摧殘和破壞民族的傳統文化為代價的。在一種視中國文化為「前現代文化」、「落後文化」的扭曲文化觀的支配下,我國學術在話語權上較長時期處於被動地位和失語境地,以致中國法學一度被人評價為「幼稚的」。近些年來,文化自覺以及我國法理學的主體性更趨明顯.有學者稱之為「文化主體自覺」。放在近幾十年的發展歷史背景下看,大體可以說,中國法理學正在逐漸從前蘇聯國家學說乃至西方法理學的支配和影響中掙脫出來,努力尋求和開拓自己的主體性。在這種趨勢下,學者們基本上是在全球化的開放條件下、在與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尋求著我國法理學的主體性。國內一些學者日漸自覺地沿著中國文化的理路開拓我國的法理學、研討我國的法理學問題。這種趨勢與時代潮流是一致的。2004年,中央在《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中,多處提到「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民族文化」;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復雜環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2007年,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由此看,中國法理學的主體性彰顯與全國范圍的文化自覺是正相契合的。

3.我國法理學的政治性和科學性

在一些學者強調文化自覺和中國法理學的主體性的同時,也有一些學者強調了我國法理學的政治性和科學性。近些年來,法理學界加強了對法律職業的研究,一些學者主張構建「法學家的法理學」,並強調法理學者要有法律專家的「法學的觀察方式和思考方式」;與這種對法律性的強調略有不同,有學者突現出法律的政治性,也有學者力圖把國家和政治重新納入法理學思考的中心,提出從「法律人的法理學」到「立法者的法理學」的轉向。從發展趨勢看,法理學今後可能會受到政治哲學的更大影響,隨著政治哲學和社會理論近年來在學界呈興起態勢,法律與政治哲學、法律與社會理論將成為重要而前沿的學術領域。我國法理學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社會科學方法、經驗研究和實證研究在法學中的應用。國內一些學者認為,隨著我國社會的變化,中國學術也在發生從傳統人文科學向現代社會科學的轉向,今後有必要推動和加強我國法學的實證研究。社會科學方法對我國法學的確顯得必要。這十年多來,深入實際做調查研究也一直是一些法理學者的努力方向。不過,強調社會科學的運用並不必定意味著人文學科的衰落,對中國法理學而言,如同社會學方法需要補充和加強一樣,社會理論或社會哲學其實也亟待加強。因此,也有學者提醒學界要適當注意社會科學方法應用的限度,避免社會科學方法最終淪為一種學術「修飾」。

把世界因素和中國因素放在現代化進程中綜合起來看,我國法理學現階段大體面臨著三個大的問題。一是推進和反思現代化問題。現代化帶來物質文明進步的同時,也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帶來了很多需要反思的問題。因此,西方社會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後現代主義思潮,反思現代化。對正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在進一步拓展關於權利、法治、民主政治等的研究的同時,我國法理學也需要對一些現代法學概念和傳統文化概念從基礎理論層面作更深的考量,未雨綢繆地考慮「現代之後」的問題。二是全球化問題。從「現代化」理論,發展到「世界體系」理論,再發展到「全球化」理論,體現了現代化進程的深入,也體現了權力關系在全球的新變化。法律與全球化是我國法理學目前面臨的一個前沿問題。從西方法理學看,法律與後現代主義以及法律與全球化理論目前也是比較前沿的理論問題。三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中國自古即是一個大國,有著久遠的中華文化,然而,傳統文化在近一個半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中遭到巨大摧殘和激盪。在現代化進程中進一步協調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並在實踐中不斷開拓新的中國文化,突顯法理學的中國風范、中國氣派,可謂中國法理學的一項緊要任務。

重大問題研究

1.權利理論

權利是人類社會進入近代以來最耀眼的政治和法律現象之一,至今,人權成了支撐世界舞台的重要支柱之一,也幾乎成為世界各國政治和法律實踐的一個共同前提。改革開放以來,在理論範式上,一些學者倡導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權利本位」,並強調以權利和義務這對范疇來重構我國的法學理論。目前,權利已成為我國法理學的一個主導性論題。

法學界近幾年有關權利的研究主要表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涉及內容廣泛,而且更新、更具體。例如,有些學者研究了結社權、學術自由權、環境權、權利救濟以及「動物的權利」、「自然的權利」等。這些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權利理論,其中諸如動植物的權利、大自然的權利等概念,對於權利理論的發展具有一定啟發意義,但這種提法本身是否足以成立仍需要深入而細致的論證。二是在理論上有所深化和提升。如果說權利最初在我國法學界的提出多少帶有一定的熱情和意氣,那麼,要進一步使權利在我國政治和法律領域根深葉茂,維護和鞏固權利的重要地位則還需要更深厚、細密的理論論證。有些學者對「自然權利」提出批評,認為人權源於人的天性、德性和理性,也源於人的社會屬性。而有學者則認為,我國傳統思想已發育出天賦權利的要素,但講治者以民為本較多,講民之所本較少,而且缺乏應有的抽象概念,更缺乏具體的制度設計,因此,要實現民從他本到自本的轉變,在理論上把民權貫通於天道人性,在實踐中把民權落實於制度程序,倡導民權的制度規范主義。有學者提到,權利實現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法律途徑,二是社會途徑。有學者分析了現代社會中人權與德性之間的關系,認為在現代化進程中,既要注意「現代權利話語」與「現實利益話語」的協調,也要注意「現代權利話語」與「傳統德性話語」的協調。此外,法學界也一直持續著關於權利概念、權利沖突等問題的研討。總體上看,盡管近幾年有關權利的論著很多,但有些權利基本理論,如權利的道德基礎等,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2.法治理論

從近年來的研討看,法治仍然是我國法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而且與現實相聯系。關於法治的理論討論涉及一些新的內容,呈現出新的動向。

第一,法治與社會和諧、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與堅持科學發展是黨中央近年來提出的重大決策。這些決策對於法治建設及其走向具有重要意義。從建國以來法制建設的歷史看,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到70年代末期出現了忽視乃至嚴重破壞法制的情況;到70年代末,經過撥亂反正,法製得到重視和加強;到90年代中後期,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略被確立起來,法制建設從此進入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法略的新時期。在這三個歷史時期中,重視和加強法制是對忽視和破壞法制的糾正,實行依法治國則是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制觀的發展和深化。社會和諧、科學發展的提出,進一步對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法治理論研究指出了新的價值導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些要求既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品質要求,也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之外提出了與人本身密切相關的一些價值要素。這些為從目的論和價值論上更深入地思考法治提供了廣闊空間。

第二,法治與民主。為紀念依法治國十周年,法學界於2007年度再次就法治展開了深入的理論研討。在這些研討中,法治與民主的關系成為一個焦點問題。問題的核心在於:推行法治是否必須與之相應地推進民主?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與近年來一些學者對民主的普適性的質疑有著重要聯系。一些學者否定民主具有普適價值,還有一些學者以民主實踐的某些弊病,如帶來暴政、導致腐敗、不利穩定等對民主提出了批評。受這些聲音的影響,一些學者將法治與民主對立起來,或者,將法治與民主視為兩條並不相乾的路徑,認為法治與民主並無必然聯系,歷史上存在著沒有民主的法治,我國應該走法治之路,而不應走民主之路。還有一些學者傾向於以法治統合民主,先法治後民主,或者,緩行民主,強調民主政治必須在法治的框架下,特別是在法制的約束下有序展開。針對這些看法,一些學者從歷史的角度強調了民主與法治的結合。從歷史上看,我國古代有法制但無民主政制,致使法律成為治民的有力工具,而難以成為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的有效手段;建國後一段時期,我國曾出現拋開法制搞民主的做法,致使社會發生劇烈動盪。鑒於這些離開民主搞法制、拋開法制搞民主的經驗教訓,有學者強調民主與法治應該結合起來,共同推進,相輔相成。

第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近年來提出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也引起了法學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學者近兩年來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概念和特徵、時代背景、歷史地位、基本內涵、具體要求等作了討論,一些理論刊物發表了一些有關這一主題的理論研討和長篇論文。目前,圍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一些大型課題也正在展開。

3.依法執政與社會主義憲政

依法執政與社會主義憲政是關於依法治國的深入研究必定要觸及的兩個更深層次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探求依法執政的規律和原理是法理學近年來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如果說依法治國更多地涉及政治權力與法律在國家層面的關系問題,那麼,依法執政則更多地涉及政黨活動、國家政權與法律之間的關系問題。如同人民與法律、法治的關系比公民、國家權力與法律之間的關系顯得更為復雜一樣,政黨、政權與法律之間的關系也要比國家層面的政治權力與法律的關系顯得更為復雜。依法執政日漸成為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近幾年,一些學者對政黨執政、政黨領導等概念作了辨析,一些會議也對依法執政的某些方面作了研討,但關於政黨與人民代表大會的關系、政黨與司法機關的關系、政黨與憲法、法律的關系,以及執政、行政、政治、法律之間的關系等這樣一些涉及依法執政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仍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在近幾年關於依法治國的討論中,另一個時常被一些學者作為法治發展目標強調的概念是社會主義憲政。在談到憲法和法律改革時,有學者循著世界憲法史的經驗,指出了從「革命憲法」到「改革憲法」再到「憲政憲法」的歷史性轉變。還有學者結合建國以來的法制歷程,認為我國法制建設經歷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階段,以及「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階段,目前則正在進入憲政這一法治發展的高級階段。一些學者認為,當前能夠將「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的更具包容性、更具解釋力、與國際通行講法更接近的概念就是社會主義憲政。也有學者認為,法治中的「法」實際上已經包含有憲法,所謂憲治、憲政其實已經包含在法治概念之中;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有了憲法和法律並不意味著就有了憲政和法治,憲政比法治包含有更為深厚的內涵,對政治體制和法律體制有更高的要求。

我國法理學在近年來的迅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了一些困難和問題。例如,在世界法學大背景下,擺脫蘇聯或者歐美法律理論的主導,開創具有世界和歷史意義的中國法理學仍有較長的路要走;中國法理學在對外交往中的平等對話能力仍待加強,對外交往方式有待進一步改進;與西方法學資源相比,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受重視的程度相對較弱;高深通透的基礎理論研究仍顯不夠,深入實際的實證研究也待加強等等。這些都是我國法理學在今後的發展中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方面。

❷ 雲南財經大學法學院的科研成果- 徐燕斌

3 徐燕斌 名分之禮與王權的合法性認證 1.1 2 2 法學家 2007 第6期 CN11-3212/D A類核心 俞榮根,人大復報資料法理學.法史學全文轉載
4 徐燕斌 穿行在禮與法之間 0.9 1 1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8 第3期 CN53-1160/C D類
5 徐燕斌 禮在中國古代政治中的合法性價值 0.91 2 2 中國儒學 2008 春季 978-7-5004-7110-3 論文集 俞榮根
6 徐燕斌 禮 名分 合法性——中國傳統政治的新維度 1 1 1 燕山大學學報 2008 第3期 CN13-1277/C D類
7 李丹萍 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的外部轉讓制度 0.6 獨立 1 法制與經濟 2008 第5期下半月 CN45-1188/D D級

❸ 法學理論的研究領域

其中,前五個研究方向始終站在學科前沿,在國內具有明顯的學術特色和優勢:
(1)法理學。學術帶頭人為張文顯教授、姚建宗教授。本方向近20年多來一直居於國內學術發展的最前沿,始終是我國法學理論發展的引領者和推動者,提出並論證了許多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理論觀點。
(2)西方法哲學。學術帶頭人為鄧正來教授。本方向是國內高校同類研究方向中起步較早、影響最大的兩個單位之一,在推動國內法學界對本領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3)法律社會學。學術帶頭人為馬新福教授。本方向在國內起步較早,並以理論法社會學研究和法律發展研究為基本特色。
(4)法律文化學。學術帶頭人為霍存福教授。本方向以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為重點,並引入文化學、語言學、符號學和社會學等的理論與方法,實現了從單純的歷史研究範式向綜合的多維視角研究範式的轉換。
(5)法律經濟學。學術帶頭人為張文顯教授、徐衛東教授。本方向在國內發展較早,在法律經濟學基本理論、知識經濟與法制創新、現代企業制度的法理研究走在國內前列。
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和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本學科點通過承擔和組織重大科研項目,產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動了中國法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吉林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法學理論」)。
除上述五個研究方向,還有以下若干研究方向:人權理論與人權法、比較法學、部門法哲學、立法學、司法學、現代法理學、西方法理學、法文化研究、應用法理學、行為法學研究、法經濟學、法政治學、法學方法論、法哲學、法律語言與邏輯、法治文化、法律邏輯、法律語言學、法治與文學、法治新聞、傳播法與傳播倫理、法律與經濟學、法律與公共政策、法與社會科學、人權理論與制度、法律方法論、絲綢之路經濟帶法治研究等

❹ 法理學的研究什麼法律現象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法律的共同性問題和一般規律。

❺ 西北大學法學院的科研成果

出版專著
審理論與實務 張煒達 尉 琳 合著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9年
中國證券法 張煒達 參編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
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金融法 劉丹冰 主編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8年
張家山漢簡法律思想研究 曾 加 獨著 商務印書館 2008年
國際私法學 曾 加 主編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8年
國際私法(雙語教程) 曾 加 主編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農村低保供養法律指南 曾 加 主編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
合同法 楊麗珍 參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8年
中國企業破產法適用 張煒達 參編 西安地圖出版社 2008年
簡明經濟法教程 劉丹冰 合著 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7年
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研究 楊麗珍 主編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中國法律思想史綱 段秋關 主編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國際貿易中的法律問題 王 芳 主編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7年
農村房屋·宅基地·鄰里糾紛法律指南 王思峰 主編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
農村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律指南 田紅梅 主編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發展經濟學 劉丹冰 參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法理學 張曉芝 合著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研究 鄭 輝 主編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
國際法 張曉芝 主編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年
憲法學 何寧生 副主編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4
法理學——法與社會發展關系研究 張曉芝 獨著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3年
入世後,中國金融法律的理論與實 劉丹冰 獨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
君主論導讀 何寧生 合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
聯邦黨人文集導讀 何寧生 合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
銀行實務與法律 劉丹冰 合著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
經濟法學綱要 劉丹冰 合著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0

❻ 張生的學術成果

教材與專著類
《中國民法近代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
《中國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中國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法院:比較法上和政治學上的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中國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獨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中國司法制度史》(參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外國法制史》(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中國法制史》(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中國民法通史》(參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民國從初期民法的近代化》(獨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論文類
《清末民事習慣調查與大清民律草案的編纂》,《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
《民國民律草案評析》,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8月(被《法理學·法史學》2006年第1期轉載)
《王寵惠的法律生涯》,民國法律與人物(台灣),2005年4月
《論法律的道德化》,法律適用,2004第7期
《中國近代的司法改革:從四級三審到三級三審》,政法論壇,2004第5期
《大清民律草案摭遺》,法學研究,2004第3期(被《法史精萃》和《中國學術年鑒》轉載)
《美國高校資助制度及其借鑒》,中國高教研究,2004第3期
《新見史料及其所揭示的大清民律草案編定問題》,法制史研究,2003年12月(被《中國社科文摘》轉載
《民初大理院民事判例要旨的性質》,人文雜志,2003年10月
《民初大理院審判獨立的制度與實踐》,政法論壇,2002年8月
《民國初期民事固有法與繼受法整合(1912-1927年)》,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中國法律近代化論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中國近代法史時代劃分》,中國法律近代化論集,2002年7月
《從沈家本到孫中山——中國法律的現代化》,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2月(被《法理學·法史學》2003年第3期轉載)
《民初大理院:最高司法機關兼行民事審判權》,訴訟法研究第一卷,2002年1月

❼ 請問誰有法理學的論文,請給我一篇!謝謝!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反思與發展

【內容摘要】從當前的理論和實踐發展來看,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應包括兩類關系,一類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內部的關系,另一類是
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隨著知識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法理學受到相鄰學科的沖擊,因此法理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是
重新認識法理學研究對象的全新視點。
【關鍵詞】法理學 研究對象
中圖分類號:D920. 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 - 9106(2004) 03 - 0073 - 02
一、我國學者對於法理學研究對象的研究
我國法理學近20 年的研究在許多問題上都取得較大
進展,但在法理學的研究對象上卻基本上沒有變化。從能
反映這一問題的教材中可以看到關於法理學研究對象的說
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認為法理學是研究法律現象的共性
問題和最一般規律的法學學科。例如:
(l)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法和法學的一般原理(哲
理) 、基本的法律原則、基本概念和制度以及這些法律制度
運行的機制。
———劉金國、舒國瀅主編:《法理學教科書》,中國政法
大學出版社,1999 年4 月第1 版,第3 頁。
(2) 法理學所研究的對象是「一般的法律」和「一般的法
律現象」問題,包括法律的產生、本質、特徵、作用、發展、形
式、法律運用、權利與義務等法律和法律現象的基本規律和
基本原理。
———孫笑俠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6 年6 月第1 版,第14 頁。
(3) 中國的法理學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研究一般的
法,特別是有關中國社會主義法的產生、本質、特徵、作用、
民主與法制、法的制定、實施、實現、法律監督的基本原理和
規律。
———張貴成、劉金國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
版社, 1992 年8 月第1 版,第11 頁。
(4) 法理學當以法為研究對象,其主要內容是研究法的
一般概念、范疇與原則,包括法的本質、法的價值、法的功
能、法的類型、法的形式、法律體系、法律關系、權利義務、法
的效力、法律責任、法律制裁、法律意識、法治思想等,還包
括法的創制、法的實現等等的一般原理。
———王果純著《: 現代法理學———歷史與理論》,湖南出
版社,1995 年9 月第1 版,第3 頁。
(5) 法理學以整個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法理學
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規律和共同性問題作為研究對象。
———卓澤淵主編《: 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8 年11 月
第1 版,第3 - 6 頁。
(6) 法理學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
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盧雲主編:《法學基礎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社,1994 年6 月第1 版,第5 頁。
(7) 法理學是以法的普遍適用的原理、范疇、原則、規
律、價值等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分支學科。
———徐顯明主編:《法理學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社,1994 年8 月第1 版,第4 頁。
(8)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具體來說,是法律起源、本質、
歷史類型、法律與經濟基礎和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法
律的制定、形式、規范、作用、法律意識、法律關系、法律體
系、法律實施保證、法律的發展規律等。
———劉瀚、劉兆興、劉翠霄編著《: 法學基礎理論研究指
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年1 月第1 版,第5 頁。
(9) 法理學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理論,特別是我國社會
主義法的基本理論。具體地說,它要研究有關一般的法,特
別是有關我國社會主義法的產生、本質、特徵、作用、形式、
發展以及法的制定和實施等基本概念、原理與知識。
———沈宗靈主編《: 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1 版,第28 —29 頁。
(10)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即法哲學方向,法社會學方向
和法的理論方向。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 年1 月第1 版,第10 頁。
(11) 法理學以「一般法」即整體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
———張文顯主編《: 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 年10 月
第1 版,第12 頁。
歸結這些觀點,對法理學研究對象的表述實際有如下
幾種: (一) 以「一般法」即整體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 (二) 以
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
(三) 以法和法學的一般原理(哲理) 、基本的法律原則、基本
概念和制度以及這些法律制度運行的機制為研究對象;
(四) 以法哲學為研究對象; (五) 以法為研究對象,其具體內
容包括法律起源、本質、歷史類型、法律與經濟基礎和其他
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等。
從上述羅列的幾種略有不同的觀點看,我國學者關於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有如下五種:
(一) 一般法; (二) 法律現象的共同性問題; (三) 法的一
般理論; (四) 法律的本質和一般規律; (五) 法律的最一般規
律。在這五種觀點中,有三種表述談到了法理學研究對象
是法律的規律,有兩種表述沒有談到規律問題,這一點可能
是我國法理學者對法理學的研究對象的認識有其不同之
處。當然,這幾種關於法理學研究對象的認識與西方法理
學流派相比較,有其突出的特徵,主要表現為:第一,關於法
理學研究對象有較為一致的認識,這就是法的共性問題和
規律性問題;第二,這種定位目標高遠。
二、法理學的研究對象
那麼,究竟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呢? 從宏觀來看,
法理學一詞有著多種含義。一般來說,作為一個概念,我們
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它進行界定:第一,它作為「法律知
73
識」或「法律科學」的同義語,是在最廣泛的程度上使用的,
它包括法律的研究和知識;第二,它是最一般地研究法律的
一門學問,即法律科學的一個分支,有別於某一法律制度的
制定、闡述、解釋評價和應用,是對法律的一般性研究,著重
於考察法律中最普遍、最抽象、最基本的理論問題。
由於法律這一特定社會現象的紛繁復雜性,使得法理
學的內容變得極為龐雜。正如英國法理學家哈里斯(J ·W·
Harris) 風趣地指出:「法理學是一袋雜七雜八的東西。關於
法律的各種各樣的一般思辨都可以投入這個袋中。法律是
干什麼的? 法律要實現什麼? 我們應重視法律嗎? 對法律
如何加以改進? 可以不要法律嗎? 誰創製法律? 我們從哪
里去找法律? 法律與道德、正義、政治、社會實踐或赤裸裸
的武力,有什麼關系? 我們應遵守法律嗎? 法律到底為誰
服務? 等等。這些就是一般法理學所包括的問題,人們可
以不管這些問題,但這些問題卻並不消失。」①當代美國著
名的法理學家波斯納(Richard·A·Posner) 則認為法理學是
關於法律這種社會現象最基本的、最一般的和最理論化的
分析。他認為法理學的問題通常包括法律是否以及在什麼
意義上是客觀的(確定的、非個人的) 和自主的,而不是政治
性的和個人的( Personal) ,法律正義的含義是什麼? 法官的
恰當的和實際的角色是什麼,司法中裁量的作用;法律的來
源是什麼;法律中社會科學和道德哲學的作用,傳統在法律
中的作用;法律能否成為一種科學;法律是否進步;以及法
律文本解釋的麻煩②。
從以上引文,我們可以看出,法學家關於法理學的研究
對象實際上為兩類關系,一類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內部的關
系,另一類是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正如美國
已故法學家帕特森( E·Patterson) 所說:法理學是由法律的
(of law) 一般理論和關於法律的(about law) 一般理論構成
的。用這樣兩個命題,人們可以表明有兩類法律理論和分
析。一類關於法律的內在方面(internal) ,一類關於法律的
外在方面(external) ③。當然,這種概括是就整個西方法理
學而言的,並不是指個別法理學家體系。可以這樣說,在西
方國家,有多少法理學家就有多少法理學體系。
因此,從當前的理論和實踐發展水平來看,法理學的研
究對象應包括兩個層次。一是「一般法」,這是法理學研究
對象的第一層次。所謂「一般法」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古
今中外的一切法,即法理學應是對古今中外一切類型的法
及其各個發展階段的情況的綜合研究,它的結論應能解釋
法的一切現象。其二是指法的整個領域或整個法律現實,
即包括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經濟法、訴訟法等在內的
整個法律領域,以及從制定到實施的全過程。法理學應當
以各個部門法和部門法學為基礎,應是對各個部門法的總
體研究,是對整個部門法學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
法理學研究對象的第二層次是(法定) 權利。如前所
述,法學的基本問題是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問題,現代法學則
以權利為本位。作為法學體系最高層次的法理學應以(法
定) 權利為其研究對象。
法理學研究對象的層次中,第一層次是基礎,第二層次
是核心。確定第一層次可以使法理學的研究在面上有個范
圍,以使它與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如倫理學、政治學等) 及
法學其他學科(如憲法學、行政法學等) 相區別,確定法理學
研究對象的第二層次,可以在點上有個中樞,使在面上所研
究的對象具有一個中心。這兩個層次的結合構成了完整的
法理學的研究對象。
三、法理學的研究對象的發展
法理學在歷經上世紀的百年的演進之後,已經走向新
的發展之路。從時代的世界背景看,法理學的研究兌現也
要有所發展:
我們當下所處的是一個整合時代,學科之間的滲透與
合作成為科學發展的一個總趨勢。因此,法理學在與其他
人文社會科學相互合作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相鄰
學科的入侵,學科之間的邊際界限變得有些模糊,這就給法
理學造成困境———難以確定純粹屬於本學科研究對象和范
圍的界限④。或者說,傳統上專屬法理學研究的問題(如
「法律是什麼?」) ,可能會成為一個哲學、社會學或人類學探
討的問題;而一個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問題(如「進步與代
價」) 或部門法學的問題(如「犯罪與刑罰」) 也可能會納入法
理學研究的視野。以問題為中心來選擇研究的方法和理論
的姿態已是學科發展的一個方向,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和
本學科內部的交流顯得愈加重要,不同法理學流派和學說
之間的滲透、吸收成為必然。法理學家們也已感受到:單靠
某一學派的方法和觀點,不可能完成法理學所應完成的任
務。當今的法理學所需要的就是把分析法學(關於法律的
概念、淵源、形式、效力的解釋) 、社會學法學(關於社會和文
化事實的社會學解釋) 以及自然法理論中的價值(如自由、
平等、安全、人類幸福等) 分析統一起來,建立一門聯合諸法
學流派的「綜合法理學」。
而從整個法學體系來看,法理學又居於一種非常獨特
的地位:一方面,法理學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則、概
念、制度,這種研究對象與人類的生活式樣、理念、價值和人
文的總體精神息息相關。因此,法理學總是要站在法學學
科發展的最前沿來追蹤、吸納入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
學的成就,反思法的基本問題,同時也從法學的角度對各種
人文思潮做出回應。在一定意義上,法理學(尤其是法哲
學) 也屬於研究人類精神的學問(人文科學) 之一種,與那些
專注於法律的應用與操作的學科(應用法學) 是存在較大區
別的。另一方面,從法學體系的內部關系看,法理學在整個
法學體系中具有「基礎理論」的地位。它是建立在諸應用法
學(部門法學及其應用學科) 之上的具有普遍意義、屬性和
職能的法學學科,其內容具有基礎性、根本性、一般性、普遍
性和抽象性,從而對各種應用法學給予理論上的指導,法理
學是溝通法學諸學科的橋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法學
發展的水平。法理學研究的不發達,必然會對法學其他學
科的研究產生不良的後果。因此,強化法理學的基礎地位,
深化法理學的研究,對於建立一國法學體系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法理學與法學其他學科的結合,是法理學的研究
對象的發展必然所在。法理學是一門開放性的學問,這不
僅是指它的對外的開放(即法理學與整個人文科學、社會科
學和自然科學的結合) ,而且也指它對內的開放,即在法學
體系之內與其他法學學科的結合,不斷從其他學科中獲取
理論和方法上的資源,以豐富和完善法理學自身的理論。
例如,法律制度史的研究,國內部門法學(民法學、刑法學、
憲法學等) 的研究,在某些方面有各自學科的優勢和特點,
它們對歷史上的法和現實的法所進行的實證考察,是法理
學所不可替代的。而且它們從各自學科出發對法的本質和
現實問題所作的結論,對於法理學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因此,法理學若不與法律史、國內部門法學結合,很可能會
陷入空泛和游移無根的窘境,也不能起到前導學科的作用,
不能對法學其他學科予以理論上的指導。然而,法理學與
法學其他學科的結合,決不意味著法理學可以完全照抄、照
搬法律史學、國內部門法學的理論,將別的學科的東西據為
己有。否則,也就失去了法理學自身的特色。
注釋:
①[英]J·哈里斯著:《法律哲學》,倫敦Butterworth 公司1980
年版,第1 頁。轉引自沈宗靈著:《現代西方法理學》,北京
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第2 —3 頁。
②[美]A·波斯納著,蘇力譯:《法理學問題》中國政法大學
出版社1994 年版,序言第1 —2 頁。
③[美] E·帕特森著:《法理學》美國Foundation press 公司
1953 年版,第2 頁。轉引自張文顯著:《當代西方法哲學》,
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 年版,第2 頁。
④舒國瀅《: 戰後德國法哲學的發展路向》《, 比較法研究》
1995 年第4 期。

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要求,希望有所幫助吧

❽ 楊建軍的部分科研成果簡介

一.專著(部)
1.《法律事實解釋》(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版,30萬字。
2.《法律解釋學》(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版。
二、核心期刊論文(CSSCI期刊論文,8篇)
1.《法律事實與法律方法》,載於2005年9月《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6年第2期全文復印。
2.《法律事實的概念》,載於《法律科學》2004年第6期。
3.《事實的真實與非真實:法學的表達與司法的實踐》,載於《法律科學》2005年第6期。
4.《法律語言的特點》,載於《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5期。
5.《法律解釋的目標》,載於《內蒙古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6.《司法裁判中法律事實與法律規范的關系》,載於《法制與社會發展》2007年第2期。
7.《三段論法律推理的合理性及其不足》,載於《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8.《法律方法對於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載於《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三、重點及一般期刊論文(6篇)
9.《法律事實的解釋》,載於《中國法學》(2006年增刊)。
10.《事實的類型化與法律推理》,載於2005年3月《法律方法》(4)。
11.《法律事實、規范與價值》,載於2006年2月《法律方法》(5)。
12.《柏克保守主義政治法律思想再解讀》,載於2005年5月《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13.《如何認定市場假冒與仿冒行為》,載於2004年1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14.《法律職業的社會職能》,載於2003年5月《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增刊)。
15.《青少年人身安全保護法律問題探析》,載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5年12月版。
16.《法學視野中的市民社會理論》,載於《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17.《論法治的自治之維》,載於《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專輯)。
18.《澳門與中國大陸婚姻法律沖突及解決》,載於宣炳昭主編《澳門法律制度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版。
四、教材
1.《法理學》(2人合著),西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版。
2.參編《法理學》教材2部。

❾ 武樹臣的研究成果目錄

〔著作類〕
《中國法律思想史綱(上下)》,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1987年1月。
《中國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法律出版社,1983年1月。
《蘇維埃行政法總論》(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10月。
《中國法律史》,法律出版社,1986年12月。
《科技法律手冊》,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10月。
《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10月。
《法律文書寫作》,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12月。
《嘉靖新例》(點校),中國稀見法律典籍集成乙編二冊,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
《中國法律思想史》,台灣漢光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中國法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二卷),(國家七五重點項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國家七五重點項目),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5年6月。
《中國法律思想史概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鳥瞰》,大象出版社,1997年12月。
《法家思想與法家精神》,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3月。
《法律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武樹臣法學文集》,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9月。
《法學基礎》,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3月。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中國法律史》,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3月。
《武樹臣法學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儒家法律傳統》,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中國法律樣式》,台海出版社,2004年1月。
《判例制度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
《中國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月。
〔論文類〕
「朱熹法律思想探索」,《北京大學學報》,1983年5期。
「亞里士多德法治理論探索」,《法學》(上海),1985年5期。
「耶律楚材與元初封建法制建設」,《法學論文集》(北大),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6月。
「運用判例是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途徑」,《北京司法》,1986年4期。
「論判例在我國法制建設中的地位」,《法學》(上海),1986年6月。
「孔子與鑄刑鼎」,《孔子法律思想研究論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
「從判例法時代到成文法時代——對春秋末期法制變革的再探索」,《自修大學》,1987年3月。
「《易經》與我古代民法」,《法學》(上海),1987年4期。
「中國傳統法律意識探索」,《自修大學》,1987年5期。
「應當重視法律文化的研究」,《法學》(上海),1987年6期。
「一部禮治的盛衰史——中國法律思想史的主旋律」,《自修大學》,1987年7期。
「《易經》與我國古代法制」(上下),《中國法學》,1987年4-5期。
「中國法律文化探索」,《北大法學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講座(連載),自修大學
緒言「一個萌芽中的法學分支——法律文化學」,1987年8期。
第一題「法律文化理論」,1987年9-10期。
第二題「中國法律文化的起源」,1987年2-12期。
第三題「神治·任意法」時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1期。
第四題「禮治·判例法」時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2-3期。
第五題「法治·成文法」時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4-5期。
第六題「禮法合治·混合法」時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6-7期。
第七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終結與新生」,1988年8-9期。
第八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發展線索」,1988年9期。
第九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發展規律」,1988年10期。
第十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總評判」,1988年11期。
第十一題「中國法律文化的現狀與未來」,1988年12期。
「中國傳統法律意識批判」,《煙台大學報》,1988年2期。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總評判」,《學習與探索》,1988年4期。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當今法制建設」,《政法叢刊》,1988年4期。
「法原:中國法觀念的萌動、萎縮與覺醒」,《比較法研究》,1988年4期。
「晉國文化:法治思潮的發祥地與輸出港」,《晉陽學刊》,1989年1期。
「法律文化研究的現狀與趨勢」,《法律學習與研究》,1989年1期。
「關於法律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外法學》,1989年1期。
「法律文化述要」,《政法叢刊》,1989年2期。
「讓歷史預言未來——論中國法律文化的總體精神與宏觀樣式」,《法學研究》,1989年2期。
「歷史沒有捷徑——論中國傳統法觀念的總體落伍與局部早熟」,《青年學者》,1989年2期。
「生命固應重,人格猶宜尊——近代法觀念的一大變革」,人民日報海外版,1989年2月2日。
「中國法律文化的總體風貌」,《北大法學論文集》,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5月。
「判例法與我國法制建設」,《法律科學》,1990年1期。
「中國法律實踐的歷史足跡」,《中國法治四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中國法系的特徵及其價值」,《人民日報》,1990年1月15日(6版)。
「中國成文法探源」,《政法論叢》,1990年4期。
「易經與我國古代法律實踐活動」,《中國法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傳說時代的社會狀況與法的起源」。
「中國成文法的起源」,《學習與探索》,1990年6期。
「從以刑統例到以罪統刑」,《文史知識》,1991年2期。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構成及其對實踐的影響」,《法學研究》,1991年2期。
「名辯思潮與成文法的誕生」,《中國法學》,1991年4期。
「親親與尊尊——孔子的直與封建法制」,《文史知識》,1991年7期。
「中國古代的人治與法治之爭」,《文史知識》,1991年11期。
「從荒閱到質要——中國古代奴隸製法一瞥」,《文史知識》,1992年1期。
「比較法律文化研究的對象和方法」,《中外法學》,1992年1期。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社會成因」,《學習與探索》,1992年2期。
「中國法的起源及其特點」,《中外法學》,1992年6期。
「法律文化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論綱」,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
「中國的混合法——兼及中國法系在世界的地位」,《政治與法律》,1993年2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法制建設(筆談)」,《中外法學》,1993年2期。
「失序的法文化透視與對策」,《法學史》,1993年3期。
「直文化與隱文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兩大基因」,《學習與探索》,1993年4期。
「循吏酷吏與漢代法律文化」,《中外法學》,1993年5期。
「法字新考」,《中外法學》,1994年1期。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價值基礎」,《法律科學》,1994年2期。
「夫與父孰親——先秦倫理觀的一次裂變」,《文史知識》,1994年3期。
「中國法律樣式的反思與重構」,《學習與探索》,1994年5期。
「走出法系——論世界主要法律樣式」,《中外法學》,1995年2期。
「走向東方,走向混合法——從中國法律傳統的角度看判例法」,《判例研究》,1995年2期。
「正視傳統,開創未來——《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座談會紀要」,《法學研究》,1995年3期。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歷史遺產」,《中央政法幹部管理學院學報》,1995年3期。
「判例意識與判例價值」,《判例研究》,1995年3期。
「世紀之交的中國法律文化建設」,《學習與探索》,1995年5期。
「淡化專業與課程體系的調整」,《中外法學》,1996年2期。
「大力擴充以法治國的法」,《法律科學》,1996年3期。
「二千年來之法,荀法也——荀子與中國封建法律文化」,《儒家義利觀與市場經濟》,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4月。
「現代中國的法律樣式」,《中國研究》,1996年7月號。
「中國法律樣式一百年」,《走向法治之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國古代的法學、吏學、律學和讞學」,《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6年5期。
「橫的法與縱的法——先秦法律文化的沖突與終結」,《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6年秋季號。
「中國古代法律樣式的理論詮釋」,《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1期。
「尋找最初的法——對古法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學習與探索》,1997年1期。
「淪語五十以學易當為卒以學易說」,《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春季號。
「法律涵量、法官裁量與裁判自律」,《中外法學》,1998年l期。
「裁判自律引論」,《法學研究》,1998年2期。
「春秋決獄:儒家經義與判例法」,《判例與研究》,1998年2期。
「再論橫的法:對先秦法律文化的再探索」,《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8年春季號。
「論世界三大法律樣式」,《武樹臣法學文集》,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
「兩個轉變,三個課題——關於中國法史研究的幾點想法」,《武樹臣法學文集》,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
「啟動裁判自律工程,探索司法改革之路」,《武樹臣法學文集》,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
「淡化專業與課程體系的調整」,《武樹臣法學文集》,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
「貴族精神與判例法傳統」,《中外法學》,1998年5期。
「勁士精神與成文法傳統」,《法律科學》,1998年5期。
「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及實踐」,《法律史論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
「怎樣理解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統一性」,《人民日報》,1998年9月15日第10版。
「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評判」,《上海華東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1期。
「荀子的混合法理論」,《判例與研究》,1999年3期。
「荀子法律思想新論」,《法律史論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
「鑄造灰色之法」,《法學研究》,2000年l期。
「《左傳》與古代法律文化」,《法律史論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
「尋找最初的德對先秦德觀念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法學研究》,2001年2期。
「懷念恩師張國華先生」,《法律史論集》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尚書》與古代法律文化」,《法律史論集》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地域文化與比較法律文化研究」,《比較法在中國》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
「判例意識的覺醒與判例機制的誕生」,《判例與研究》,2003年1期。
「三辟」與「參辟」,《武樹臣法學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說『象刑』」,《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五辭』辨正」,《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有教無類』新解」,《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束脩』新解」,《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古往今來說『無訟』」,《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刑訊的產生、原因及其禁絕」,《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雲夢秦簡對法史研究的價值」,《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中國政治文化法律文化縱橫」,《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中國法律傳統與歐洲法治精神」,《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中國法觀念的啟蒙」,《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歷史決定論』的是與非」,《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儒家法律傳統及其對實踐的影響」,《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中國法史研究要注意五個相結合」,《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時代呼喚活的法律」,《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中國民事審判制度的改革」,《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法官認證方式實務調查分析與對策」,《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自省自礪努力提高兩個素質」,《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倡導三種精神提高隊伍素質」,《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學歷、能力及其他」,《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開創首都法制建設一盤棋的新格局」,《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商法的制定與國際規約」《武樹臣法學文集》,同上。
〔日文論文〕
「中國の法文化」,《比較法學》,25卷1號(1992年3月)。
「中國法律文化の總體精神と宏觀樣式」,《法政研究》60卷(1993年11月)。
「中國の傳統的法文化の社會的成因」,《法政研究》62卷(1995年8月)。
「法の淵源を尋ねへ」,《法政理論》29卷3號(1997年2月)。
「中國法百年の樣式(上、下)」,《法律文化》,1997年3期、4期。

閱讀全文

與法理學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