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內油氣資源評價系統現狀
1.石油企業油氣資料庫系統的應用
我國油氣勘探開發領域是最早引進資料庫技術的領域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期,石油工業部在各油田開始推廣資料庫,並以大慶和勝利兩個油田為主制定中國油氣勘探開發資料庫應用的行業標准。經過二十多年的大規模持續建設,在存儲的信息量、應用的規范性、資料庫技術、人才隊伍素質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三大石油公司成立後,資料庫技術作為油氣勘探開發的重要技術仍然受到廣泛重視,將資料庫建設作為企業信息化的重要內容進行不斷的投資。
從2000年開始,中國石油、中國石化開展了以地震、測井資料轉儲和數字化為重點的勘探開發資料信息化工作,這為進一步開展數據集成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盡管資料庫系統的建設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資料庫各自獨立,沒有有效溝通、互聯,無法形成可共享的數據資源;二是採用的資料庫標准體系有差異,使資料庫之間難以進行流暢的數據交換;三是資料庫建設偏重數據管理,而較少考慮面向應用。
2.油氣資源評價系統發展現狀
在國內,油氣資源評價系統是隨著評價技術方法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在已完成的第一、第二輪油氣資源評價和石油公司近年來開展的油氣資源評價工作中,評價系統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
為配合全國第一輪油氣資源評價工作,原石油部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於1985~1990年研製出運用網格積分法計算油氣資源量的軟體—GCL,它是用FORTRAN語言編寫的一種演算法。
1991~2000年,油氣資源評價技術方法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大約有46種評價技術和計算方法在第二輪資源評價中得到了應用,並出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評價軟體系統。這些系統具有相對獨立的數據輸入、核心演算法和數據與圖形輸出模塊,比早期的評價軟體有較大的發展。
2000年以來,油氣資源評價系統開始走向集成化。中國石化在其第三輪資源評價中建立了專為油氣資源評價服務的油氣資源評價信息管理系統,由資料庫、圖形庫、地質圖形系統和查詢系統組成,用來對資源評價的各類信息進行動態管理。中國石油研製出的油氣資源評價系統(PASys)首次將資料庫和評價方法集成到統一的平台上。該系統為建立在資料庫和圖形庫基礎之上的油氣資源評價軟體集成平台,具有較完善的基礎數據管理、多方法模擬計算和數據編輯功能,能夠在統一的系統平台上完成盆地、區帶或區塊的資源評價、經濟評價和決策分析等。
國外油氣資源評價通常以現有的油氣資源資料庫為基礎,以通用GIS系統為基本平台,採用專門的軟體完成評價工作。採用這種方式的基礎和關鍵是必須有可以充分共享的油氣資源基礎資料庫。我國缺乏可以共享的油氣資源基礎資料庫。針對這種情況,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將建立專門的一體化油氣資源評價系統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② 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
綜合考慮南海南部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實際情況,為便於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與歷次資源評價結果的分析對比,在以下資源評價結果表達上採取分別描述的方式,突出表述傳統評價區115個盆地評價結果,以便於准確掌握各級油氣資源量的變化規律和特點;南海南部海域14個盆地的評價結果不計入全國油氣資源總量。通過對各單位評價結果進行匯總,得到了全國6大區115個含油氣盆地各級油氣資源量。
石油遠景資源量1 085.57×108t,其中陸地934.07×108t,近海151.50×108t;地質資源量765.01×108t,其中陸地657.65×108t,近海107.36×108t;可采資源量212.03×108t,其中陸地182.76×108t,近海29.27×108t(表5-2)。
表5-2 全國常規油氣資源評價結果數據表
天然氣遠景資源量55.89×1012m3,其中陸地43.17×1012m3,近海12.72×1012m3;地質資源量35.03×1012m3,其中陸地26.93×1012m3,近海8.10×1012m3;可采資源量22.03×1012m3,其中陸地16.78×1012m3,近海5.25×1012m3(表5-2)。
③ 不斷深化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成果
根據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總體設計要求,綜合、系統總結各項科研成果,搭建信息回共享和答交流平台,開展成果交流和研討,為政府管理和決策提供決策依據,為石油公司科研探索和勘探開發提供基礎資料和勘探指南,為科研院校的科研教學提供基本素材,為社會大眾把握了解油氣資源提供基本信息。要在資源評價成果的基礎上,開展討論、交流,積極促進成果的深化發展。
④ 中國的石油儲量還有多少
國土資源部網自站發布2013全國油氣資源動態評價成果,中國常規石油地質資源量1085億噸、可采資源量268億噸。中國天然氣資源潛力大於石油,截至2014年底,全國石油和天然氣分別累計采出62億噸、1.5萬億立方米,剩餘可采資源量分別為206億噸、38.5萬億立方米。
詳情請移步小散庄
⑤ 油氣資源戰略評價
1.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
為進一步摸清中國油氣資源家底,更好地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油氣資源,為編制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財政部於 2003 年聯合設立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國家專項。
圖2-4 中國含煤主要盆地分布示意圖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是一次重大的國情調查,評價了全國 129 個含油氣盆地、42 個含煤盆地(群)(圖 2-4)、80 個油頁岩含礦區、106 個油砂礦區;建立了國家層面的油氣資源評價方法和參數體系;總結了煤層氣、油砂、油頁岩富集成藏(礦)條件;分析了資源潛力,預測了石油和天然氣(2006 ~ 2030 年)儲量、產量增長趨勢。評價結果表明:中國石油地質資源量 765 億噸,可采資源量 212 億噸,勘探進入中期;天然氣地質資源量 35 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 22 萬億立方米,勘探處於早期;煤層氣地質資源量 37 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 11 萬億立方米;油頁岩摺合成頁岩油地質資源量476 億噸,可回收頁岩油 120 億噸;油砂油地質資源量 60 億噸,可采資源量 23 億噸。
2. 全國油氣資源動態評價
為及時掌握中國油氣資源潛力動態變化情況,2008 年以來,國土資源部組織石油公司對資源量變化較大的渤海灣、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瓊東南、北部灣等 6 個盆地開展動態評價。評價表明:石油地質資源量增長 15%,渤海灣、鄂爾多斯貢獻最大。全國石油地質資源量881億噸,可采資源量233億噸(不包括南海南部海域)。其中,渤海灣中深層取得重大突破,石油地質資源量由 225 億噸增加到 277 億噸,可采資源量由 55 億噸增加到 66 億噸。鄂爾多斯盆地低滲、特低滲儲層開發技術的進步使得資源領域進一步拓展,石油地質資源量由 74 億噸增加到 129 億噸,可采資源量由 17 億噸增加到 25 億噸(圖 2-5)。
圖2-5 中國石油資源分布示意圖
天然氣地質資源量增長 49%,鄂爾多斯、四川盆地增加較多。全國天然氣地質資源量 52 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 32 萬億立方米。其中,鄂爾多斯盆地緻密砂岩氣開發技術的進步使得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由 4.7 萬億立方米增加到 15.2 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由 2.9 萬億立方米增加到 8.9 萬億立方米。四川盆地天然氣勘查獲得重要成果,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由 5.4 萬億立方米增加到 9.3 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由 3.4 萬億立方米增加到 5.8 萬億立方米(圖 2-6)。
圖2-6 中國天然氣資源分布示意圖
3. 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
為提升中國油氣地質調查水平,優選油氣有利目標區,促進油氣新發現和重大突破,提高油氣資源可持續供給能力,國土資源部於 2004 年至 2010 年組織開展了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工作。
選擇地質調查程度低的陸地新區和海域以及新層系、新領域、新類型,在超深水海域、復雜地形地貌、復雜地質構造區域、高寒高海拔等地區,開展油氣資源前期戰略調查,尋找新的油氣遠景區、有利目標區和勘探接續區,推動油氣新發現和重大突破,促進油氣勘探開發。
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工作,開拓了近中期中國油氣新區、新領域的勘探方向,優選了一批新的有利目標區和勘探接續區,為擴大油氣資源後備接替區奠定了基礎。在南海北部深水海域首次獲得了高產工業氣流,取得了中國深水勘探的重大進展。在中國東部松遼、渤海灣兩大主力油區及外圍的新領域、新層系獲得了新的突破和重要進展。在中國西部柴達木盆地發現了新的含油氣目標區。煤層氣示範工程獲得成功,推動了全國煤層氣的勘探開發進程。在青藏高原、南方海相、秦嶺大別兩側等地質地形復雜地區取得了一系列油氣地質新認識,技術方法攻關取得新進展。
⑥ 油氣資源評價
一、部署重點
(一)全國油氣資源評價
開展全國油氣資源定期評價、動態評價和重點領域油氣資源評價,完善國家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在2010年和2020年,系統開展一次全國范圍的油氣資源評價;跟蹤油氣勘探最新成果,建立國家層面油氣資源動態評價體系;跟蹤油氣勘探重點領域勘探最新進展,建立不同類型油氣勘探領域的資源評價流程,圍繞南海南部、青藏、東海大陸架、南方碳酸鹽岩、華北前古近紀地層區開展深入的油氣資源潛力評價,探索油氣資源重點領域勘探前景,提出進一步勘探的建議。
(二)典型盆地油氣資源及相關礦產綜合調查與評價
系統研究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與煤、煤層氣、鉀鹽、砂岩型鈾礦等相關礦產分布關系和賦存特點,對已有資料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與解釋,尋找相關礦產分布規律;運用地質、地震、鑽井、測井等手段,同時進行油氣資源與相關礦產的勘探,實現相關礦產資源的新發現。
(三)全球油氣資源潛力分析與評價
開展全球常規油氣、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分析與評價,以及全球大油氣田儲量與產量增長潛力分析;建立國內外油氣資源評價和儲量、產量預測信息系統。
(四)油氣化探全國掃面
開展重點盆地示範和專題研究,試驗從地球化學填圖—普查—詳查—勘探階段的油氣化探技術方法及找油氣效果。針對不同大小的盆地,採用不同的密度采樣;並編制全國油氣地球化學圖、主要盆地地
球化學圖、油氣遠景預測圖等基礎圖件。
(五)我國油氣資源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
未來20年擬開展四次全面的油氣儲量、產量趨勢預測研究工作。總結不同類型含油氣盆地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規律,分析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影響因素,分類型建立預測模型;建立常規和非常規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方法體系;依據我國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結果,分階段提出未來我國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研究成果將對國家科學制定油氣勘探開發戰略,合理布局能源結構,保障國內油氣供應發揮重要作用。
(六)油氣資源評價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
以油氣勘探理論新進展為基礎,研究總結適合我國石油地質特點的資源評價理論,形成適合我國石油地質特徵的油氣資源評價技術。以大型坳陷盆地、斷陷盆地、前陸盆地、疊合盆地、海相碳酸鹽岩、沿海大陸架、深水含油氣盆地、非常規油氣為重點,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油氣資源評價理論和方法體系,為客觀、全面地認識國內油氣資源潛力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七)全國主要沉積盆地油氣基礎地質數據類比模型體系建設
系統收集整理全國主要沉積盆地、主要油氣田基礎數據,分層次建立全國主要沉積盆地知識庫及搜索引擎系統,建成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評價數據類比模型體系,為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評價和資源潛力分析提供全面、系統、高效的工作基礎和工具。
二、部署建議
(一)全國油氣資源評價與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
1.工作目標
及時跟蹤重點盆地勘探進展,總結油氣地質新認識,完成油氣資源年度動態評價,掌握重點領域油氣資源變化,分析新區、新領域、新層系勘探開發前景;總結煤層氣、頁岩氣、油頁岩、油砂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富集和分布規律,研究有針對性的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方法技術體系,完成重點地區與重點領域的非常規油氣資源年度動態評價;依據年度油氣資源動態評價結果和油氣儲量產量變化,完成盆地或重點領域油氣儲產量增長預測,對全國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進行動態修正;2010年、2020年系統開展全國范圍的油氣資源評價,完善油氣資源評價機制,提交客觀科學的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成果。
2.工作任務
(1)跟蹤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最新進展,分析油氣勘探理論與勘探技術進展對資源的影響,確定動態評價目標區,及時開展油氣資源潛力評價;
(2)對南海南部、青藏、東海大陸架、南方碳酸鹽岩、華北前第三系等重點領域開展深入的油氣資源潛力評價;
(3)及時跟蹤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新進展,總結地質新認識,開展有重要勘探發現地區的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和潛力分析;
(4)分析油氣儲量產量增長主控因素,完善趨勢預測方法、技術規范和研究流程,建立不同礦種和不同類型盆地預測模型,完善2030年預測結果,開展2050年趨勢預測;
(5)按照「統一組織、統一思路、統一方法、統一標准、統一進度」的原則於2010年和2020年開展全國范圍油氣資源系統評價;
(6)以評價成果為基礎,指出有利勘探方向和領域,提出我國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程度分析與政策建議。
(二)全國主要沉積盆地油氣基礎地質數據類比模型體系建設
1.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分層次建立全國含油氣盆地資料庫,建成全國含油氣盆地地質數據類比模型體系和信息搜索引擎系統;建設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系統,開發集成以地理信息系統(GIS)為平台的油氣資源評價軟體系統和儲量產量預測系統,為國家制定能源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與決策支持。
「十二五」期間:建成含油氣盆地基礎地質資料庫、資源評價資料庫與國內外油氣信息綜合資料庫;完成信息搜索引擎系統與含油氣盆地地質數據類比模型體系建設工作,實現類比模型系統的基本功能;完成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系統與油氣儲量產量預測系統建設,形成權威的油氣資源評價可視化與信息發布系統;完成油氣資源管理與能源保障決策支持系統建設。
「十三五」期間:完善全國含油氣盆地基礎地質資料庫、資源評價資料庫與國內外油氣信息綜合資料庫;實現信息搜索引擎系統與地質數據類比模型系統的全部功能;完成全國油氣資源評價與儲量產量趨勢預測系統的更新與維護;完善資源系統;完成國內外油氣信息綜合資料庫的更新與維護;豐富完善油氣資源管理與能源保障決策支持系統,實現油氣資源評價與決策支持信息的定期發布。
2.工作任務
「十二五」期間:系統收集整理全國含油氣盆地基礎數據、勘探開發歷程數據、油氣成藏指標數據、油氣田儲量產量數據資料;開發全國含油氣盆地油氣基礎資料庫,建立全國含油氣盆地的油氣資源評價方法庫、模型庫和參數庫;開發信息搜索引擎系統與地質數據類比模型系統,開發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平台的全國常規油氣資源和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建立全國油氣儲量與產量增長趨勢預測模型;建成國內外油氣信息綜合資料庫;開發油氣資源管理系統、戰略調查綜合評價系統、能源供需形勢分析系統和能源保障決策支持系統,完成系統的調試和應用。
「十三五」期間:補充完善全國含油氣盆地油氣基礎資料庫內容,優化信息搜索引擎系統和數據類比模型體系,應用全國含油氣盆地油氣基礎地質數據類比模型體系開展潛力分析;補充全國含油氣盆地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庫內容,對資料庫和評價系統開展定期更新,豐富油氣資源評價方法體系;定期更新國內外油氣信息綜合資料庫;對油氣資源管理系統、戰略調查綜合評價系統、能源供需形勢分析系統等定期更新,向社會及時公布研究成果,發揮國家油氣等能源礦產研究的智囊作用。
(三)油氣資源評價技術方法體系研究
1.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油氣勘探理論新進展為基礎,研究總結適合我國石油地質特點的資源評價理論;通過國內外油氣資源評價方法技術的對比研究,形成適合我國石油地質特徵的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方法技術體系;在充分考慮非常規資源綜合利用和開發技術創新的基礎上研發有針對性的評價技術;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油氣資源評價理論和方法體系,為客觀、全面地認識國內油氣資源潛力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十二五」期間:形成適合我國油氣地質特點的資源評價理論和評價技術體系,與國際接軌;開發出有針對性的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技術,為客觀、科學、全面地認識國內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十三五」期間:更新完善油氣資源評價方法體系,並推廣應用。
2.工作任務
開展大型坳陷盆地、斷陷盆地、前陸盆地、疊合盆地、海相碳酸鹽岩、沿海大陸架、深水含油氣盆地、油頁岩、油砂、煤層氣、頁岩氣等油氣資源評價。
(四)油氣化探全國掃面
1.工作目標
用3~5年的時間進行重點盆地示範,經過打普查鑽提交可能成為大中型油氣田的遠景區,制定出油氣化探全國掃面技術方案,培訓油氣化探技術人才,修改油氣化探規范,同時解決全國油氣化探掃面面臨的技術問題。
用極低的密度快速覆蓋全國大於1萬平方千米的油氣盆地,研究盆地的油氣地球化學特徵,為盆地評價、區帶評價提供地球化學建議;篩選區域地球化學異常,為油氣遠景評價提供戰略靶區;結合地質、地震和其他資料對油氣異常進行優選,提供大型油氣田的勘查靶區。
2.工作任務
(1)重點盆地示範和專題研究
試驗從地球化學填圖—普查—詳查—勘探階段的油氣化探技術方法及找油氣效果,為全國掃面做准備。
解決全國油氣化探掃面面臨的技術問題。包括陸上天然氣水合物地球化學和微生物勘查技術研究、特殊景觀區油氣化探方法技術研究、地質條件復雜區油氣資源地球化學評價技術研究、油氣化探標准物質系列研究、國內外盆地油氣資源對比、地球化學評價、全國油氣化探資料庫、遙感技術在油氣資源評價中的應用研究、綜合解釋推斷方法的研究。
(2)全國掃面
針對不同大小的盆地,採用不同的密度采樣,並編制全國油氣地球化學圖、主要盆地地球化學圖、油氣遠景預測圖等基礎圖件。
(五)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
1.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提高全球基礎地質、油氣地質研究水平;掌握全球油氣資源分布規律,優選出一批可供進一步工作的有利區;完成重點國家和地區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投資環境研究,為國家制定能源戰略和能源外交政策、促進國際油氣合作提供依據和支撐。
全面完成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工作。掌握全球基礎地質、油氣地質基本條件和主要沉積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優選出16~20個有利目標國和重點區域。編制完成項目總報告、分項目成果報告和圖件、圖冊,建成全球油氣資源數據資料信息集成系統。
2.工作任務
開展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工作,開展全球基礎地質、油氣地質研究及資源潛力分析;研究主要油氣資源國投資環境;開展綜合研究、圖件圖冊編制、數據資料集成系統建設。全面開展全球主要油氣區油氣資源潛力分析與研究。全面開展全球重點地區重油、油砂等非常規石油資源潛力分析與研究。
(六)全球重大油氣地質問題對比研究
1.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對全球重大油氣地質問題進行綜合對比研究,掌握全球油氣地質理論發展動態,形成新的認識,借鑒國外油氣地質主要研究成果和成功經驗,指導國內油氣地質調查和國外油氣勘探開發。
「十二五」期間:完成全球板塊構造演化及其對沉積盆地(群)發育控製作用、全球不同構造域地質特徵、全球含油層系發育及主控因素、國內外海相碳酸鹽岩油氣地質對比研究等四個課題研究。啟動其餘五個對比研究項目。
「十三五」期間:完成國內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氣地質、國內外主要前陸盆地、國內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國內外典型深水區油氣地質、國內外逆沖推覆帶油氣地質對比研究工作。
2.工作任務
「十二五」期間:開展全球板塊構造演化及其對沉積盆地(群)發育控製作用、全球不同構造域地質特徵、全球含油層系發育及主控因素、國內外海相碳酸鹽岩油氣地質對比研究工作。繼續開展國內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氣地質、國內外主要前陸盆地、國內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國內外典型深水區油氣地質、國內外逆沖推覆帶油氣地質對比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間:深入開展國內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氣地質、國內外主要前陸盆地、國內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國內外典型深水區油氣地質、國內外逆沖推覆帶油氣地質對比研究工作。
(七)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和編圖與資料數據系統建設
1.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匯總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項目各類資料、數據和圖件,分析總結和發布研究成果,編制完成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全球重大油氣地質問題對比研究成果報告和系列圖件,建成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等數據資料集成系統。
「十二五」期間:總結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項目基礎地質成果和油氣地質等成果,建立項目技術標准;編制綜合圖件、圖集;建立項目成果共享平台;實現項目資料的科學化、信息化管理。
「十三五」期間:匯交所有相關項目最終成果和基礎資料,總結項目基礎地質資料、地質成果和對比研究成果;完善項目綜合圖件、圖集,適時發布項目重要成果;完成綜合研究成果報告。
2.工作任務
「十二五」期間:編制全球項目綜合成果和基礎圖件;進行數據匯總,建立綜合數據資料集成系統;總結分析項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並適時發布。
「十三五」期間:全面分析總結全球項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編制並提交全球項目綜合研究成果報告和圖件。
(八)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技術標准規范和管理系統
1.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管理辦法和技術標准規范
制定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工作管理辦法、項目管理辦法、經費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健全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的工作規程、技術標准、技術規范、編圖規范和預算定額標准及安全環保措施等規范。建立立項論證、項目評審、過程管理、技術指導、監督檢查、項目驗收、資料集成、成果利用的管理程序。加強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工作技術質量和預算管理,及時跟蹤和評估投資效益,提高成果質量和經費的使用效益,確保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工作的順利實施。
2.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項目管理系統
開發項目管理系統軟體,開發項目報盤系統,採集項目基本信息,及時匯交項目信息及資料。不斷更新完善報盤系統及管理系統軟體,實現項目管理的信息化、規范化。建立項目公共信息管理、進度管理、經費管理、績效管理、質量管理模塊,實現基於web客戶端的公共信息瀏覽。對項目基礎數據、文本報告、數據圖表、地質圖件等多類型圖文信息進行管理、共享展示。
(九)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資料和成果集成與研究
1.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資料資料庫和實物資料保存
制定地質資料及圖件的匯交格式規范,開發數據報盤系統,建設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資料庫。採集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項目的原始地質資料、收集整理的基礎資料及成果資料,建立資料專題庫,實現資料查詢、提取等功能。實現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資料的統一管理和應用。匯交各項目的數據資料,更新完善報盤系統及資料庫,及時匯交項目獲得的資料,開發項目資料的查詢、發布系統,持續開展系統維護、數據更新,實現項目資料的及時、高效、便捷服務。
集中統一保管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實物資料,通過資料管理服務系統、公共服務平台,實現油氣地質數據資源信息共享。存放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成果、原始油氣地質資料和重要實物油氣地質資料,主要保管重要實物油氣地質資料。開發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以及觀察、取樣、測試等功能。具備與國內外進行專業學術交流功能。
2.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成果綜合和轉化應用研究
匯總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各類資料、數據和圖件,開展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成果綜合研究,分析和總結戰略調查項目成果,編制完成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綜合成果報告和圖件,適時發布重要成果,研究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方式、途徑等。
(十)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戰略和規劃研究
開展我國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油氣資源經濟形勢分析、油氣資源優化配置和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規劃編制等研究。重點研究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油氣資源管理體制和機制,完善油氣礦業權、儲量、勘探開發等管理方式,探索和完善油氣勘探開發監管體系,為油氣資源管理提供科學支撐。
⑦ 項目成果報告
完成了所有一級項目來及自子項目的成果報告編寫,編制4 579幅圖件和8 171份表格。其中,常規油氣資源評價完成3 11 1 幅圖件和3 187份表格,編寫了10個二級項目成果報告,編寫了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煤層氣資源評價編制各種圖件450幅、表格2 666份,編寫了4個二級項目報告,編寫了煤層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砂資源評價編制各種圖件530 幅、表格548份,編寫了5個二級項目報告,編寫了油砂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頁岩資源評價編制各種成果圖件91張、成果表格1 044張,編寫了油頁岩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氣資源可采系數研究與應用編制各種圖件38張、表格147張,編寫成果報告15餘萬字;油氣資源發現趨勢預測編制各種圖件55幅、表格200份,編寫了5個二級項目成果報告,編寫了油氣資源發現趨勢預測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建設共編制各種成果圖件38張、成果表格37 張,編寫報告43萬余字。在一級項目成果的基礎上,編寫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
⑧ 油氣資源戰略調查
一、全國油氣戰略調查的背景
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能源礦產和戰略資源,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對油氣資源的需求日益劇增,油氣資源的分布、生產、價格和貿易等均對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格局產生激烈而深遠的影響。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拉動,我國已經從油氣資源生產大國發展成為進口大國和消費大國,油氣資源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三大戰略資源。
1998年石油工業體制改革以來,國家重組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海石油三大石油公司。各公司為滿足自身企業發展和境外上市的需要,各公司分別在各自勘探開發礦權區內及有關盆地進行了公司層面的油氣資源評價工作。但是,公司層面的油氣資源評價在原則、思路、方法、標准和結果表達方式等方面不盡一致;評價范圍僅限於礦權區所在的盆地;評價空間范圍存在交叉重疊;部分海域和區域沒有納入公司層面評價范圍;煤層氣評價程度低,煤礦區煤層氣沒有開展過系統評價;油砂和油頁岩從未開展過評價。因而無法滿足從國家層面全面把握常規和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的需要。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油氣資源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進一步摸清我國油氣資源潛力,為更好地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油氣資源,為國家編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在綜合考慮1994年第二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以來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現狀,充分汲取近期各石油公司油氣資源評價成果的基礎上,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財政部聯合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
二、全國油氣戰略調查的管理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由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財政部聯合組織開展,歷時3年,全國17個單位、1750名科技工作者參加了評價工作,直接投入經費1.16億元,全面系統地評價了我國的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油砂和油頁岩資源。
(一)組織機構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設立了領導小組、項目工作組、技術專家組和項目辦公室,負責項目的組織和實施。
領導小組是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決策機構,由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及財政部主管領導任組長,成員由三部委主管司局、主要項目承擔單位的領導以及技術專家組首席專家組成。負責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審定項目工作組、技術專家組的組成人員和項目辦公室負責人等重大事項,審定總體設計、實施方案、管理辦法、經費預算、評價成果及成果發布。
技術專家組由國內44位石油、地質和經濟等方面的院士、專家組成。全面負責資源評價工作質量和技術把關、指導工作。
項目工作組是協調、督察機構,成員由三部委主管司局、項目承擔單位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組成。負責審議總體設計、實施方案、管理辦法、經費預算,協調項目承擔單位間的工作關系,審議資源評價工作中的重要問題,監督、審查油氣資源評價工作進展情況等。
項目辦公室是資源評價的日常工作機構,由三部委主管司局、項目承擔單位的有關工作人員組成。負責擬定資源評價項目總體設計、管理辦法;編寫實施方案、優選評價單位、組織子項目設立、實施、日常檢查、評審驗收和考核獎勵;負責專家的聯絡和協調,為專家組開展工作提供服務;直接組織開展有關重點項目的評價與研究;負責資源評價工作原始資料及成果整理、匯總和歸檔;承辦有關會議事項,負責公文、財務、保密、外事等管理工作;完成領導小組、技術專家組、項目工作組交辦的其他事項。編寫一級項目和總項目成果報告。
(二)項目管理
油氣資源評價項目實行分類分級管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為總項目,常規油氣、煤層氣、油砂、油頁岩、油氣資源趨勢預測、油氣資源可采系數研究和油氣資源評價系統為七個一級項目,各評價單位根據其承擔的評價任務和評價的資源類型需要,分設了24個二級項目和33個三級項目。在項目設置上,優選項目承擔單位,發揮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的優勢力量來保證評價任務的完成。
(三)項目成果
完成了所有一級項目及子項目的成果報告編寫,編制4579幅圖件和8171份表格。在一級項目成果的基礎上,編寫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優選出一批勘探靶區的新的勘探層系,為擴大油氣資源後備接替區、增加油氣潛在資源量奠定了基礎。在南部北部陡坡深水海域,發現了我國海域最大的天然氣;在我國東部兩大主力油田外圍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為大慶油田加強外圍油氣勘探,建設「百年油田」,擴大了資源戰略接替區;為勝利油氣開辟了勘探新層系和新領域,推動了整個華北地區前第三系的油田勘探。通過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在陸相老油田和西部工作程度較低的新區,獲得了油氣新發現,地質理論認識也有了新的突破,推進了一批新技術、新方法的創新和應用,落實了一批新的有利成油區帶,優選一批勘靶區。
三、全國油氣戰略調查的機制
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的機制為「政府部門組織、中央財政出資、產學研相結合、專家技術把關、成果資料共享」,實現了跨部門、跨行業、跨企業的協同與配合,打破了單位間的資料封鎖,促進了經驗交流和理論與技術創新。
(一)產學研相結合,發揮專家作用
本項工作由5家石油企業、6所大學和6個相關研究機構的175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加,集中了國內優勢力量,發揮了石油企業生產實踐和相關科研院校的理論與基礎研究優勢。由國內一流專家組成技術專家組,採取首席專家負責制,對評價工作進行全過程把關,保證了評價效果。
(二)成果資料共享,發揮服務效能
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匯集了全國含油氣盆地基礎數據和評價成果,具有動態評價功能。石油企業充分利用這些成果資料,開展了青藏高原、海相地層等油氣風險勘查工作。同時,為政府、科研院校提供翔實、高效的公益性信息資料。
四、全國油氣戰略調查成果的作用
這次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緊緊圍繞國家需求、資源管理需求、市場需求、石油企業需求,取得的成果對國家宏觀決策和促進油氣勘探開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是對制定國家能源戰略和規劃起到了基礎支撐作用。評價和預測成果為制定國家油氣資源發展戰略、政策和「十一五」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被國務院有關部門採用。
二是對國家油氣勘探開發戰略布局起到了指導作用。評價提出的「深化東部、發展西部、加快海域、探索新區」的方針和重點加強渤海灣、松遼等11個主要含油氣盆地勘查的建議,有效指導了全國油氣資源勘探戰略布局。
三是對石油企業調整勘探方向起到了引導作用。石油企業依據評價結果,將勘探重點開始轉向海域、海相地層和深部。同時,加大了對煤層氣、油頁岩和油砂的勘探開發力度。
⑨ 開展石油天然氣資源動態評價
(一)動態評價的必要性
隨著地質認識和勘探開發形勢的不斷變化,對油氣資源的認識也會不斷更新,需要開展經常性評價,實現資源評價系統化、制度化、動態化,為制定能源政策和編制國家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二)動態評價的成果要求
油氣資源動態評價仍採取政府組織、專家技術把關、石油公司和大學及研究院所具體承擔實施任務的工作思路,繼續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的工作方式,集中優勢力量完成評價工作。
全國油氣資源動態評價工作是我國第一次由政府部門組織的以國家利益為主、突出國家需要的公益性和基礎性的油氣資源動態評價工作。評價成果還要體現及時性和前瞻性,分層次進行,既有及時跟蹤勘探新進展、地質新認識,預測勘探新趨勢,客觀選擇評價盆地和評價領域的年度動態評價;又包括對新區、新領域油氣資源的調查評價。
油氣資源年度動態評價項目為國家層面經常性的油氣資源調查評價專項,每年滾動進行,每個五年計劃的前一年進行一次全面評價,評價周期為每年的7月1日到下年的6月30日。第一輪初步計劃為5年,即2006~2010年。
(三)動態評價完成的目標
進行動態評價的油氣資源類型為常規和非常規油氣,需要完成的主要目標有:
(1)及時跟蹤盆地勘探進展,判斷勘探開發趨勢,探索新區、新領域、新層系油氣資源前景,總結地質新認識,確定每年動態評價重點目標;開展油氣資源年度動態評價,獲得重點評價目標的油氣地質資源量、可采資源量數據,分析油氣資源品質狀況。
(2)總結油氣資源分布規律,分析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和開發利用前景。
(3)完善油氣資源動態評價體系,包括油氣資源評價方法、參數體系、評價規范、評價流程等。完善國家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對油氣資源進行動態管理,實現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的信息化、規范化、制度化,最終實現全國油氣資源的動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