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誰的科研成果更多
不用參考資料就可以回答: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更多,想具體可以去查資料但我覺內得比較不合理,北大是教容育的地方,中科院是科研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有六個學部,12個分院、104家直屬研究機構、4個國家實驗室、8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5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212個野外觀測台站,2所高等學校、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全院科研人員達5萬餘人,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
B. 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以技術抄創新為靈魂,以產業應用為檢驗標准,以一流的科研成果創造一流的產業應用,取得了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的雙豐收。 4、計算機所通過產學研相結合方式,研製了電子出版系統、報業數字資產管理系統、數字版權保護系統、數字化視音頻播放控制系統,在相關行業獲得廣泛應用,並使相關行業的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了重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C. 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的科研成果
學院致力於科研創新工作,主要科研成果包括中國互聯網技術創新觀察報告與互聯網企業個人信息保護政策抽樣測評報告。 過去十幾年中,互聯網逐漸成為顛覆性的力量,創造出許多新的概念、產品和生活方式,改變了傳統行業的發展。聚焦於互聯網領域的技術創新,本報告對互聯網的主要技術領域的中國專利進行檢索、統計,並結合專利權人的市場地位進行對比和分析,以探求技術創新對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基於數據的統計與分析,結合典型案例,本報告對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概況總結如下:
1. 互聯網專利技術更新的速度 互聯網行業技術發展速度迅猛,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縱觀近10年的趨勢,專利技術的更新周期約為3年。 2010年~ 2013年是互聯網各技術領域專利數量增長較快的時期。其兩個主要原因:第一,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的增強;第二,國家專利申請資助和獎勵政策的實施。 2. 國內外企業在中國的專利布局概況 從專權利人的角度考察,外國企業在互聯網領域的專利布局較早,主要集中在互聯網物理層即傳輸技術領域,涉及互聯網多項傳輸標准;國內企業的專利數量在近三年呈較快增長,主要集中在軟體及產品設計的創新方面。 在即時通訊、社交網路、移動支付、網路游戲、網路安全、搜索引擎等技術領域所積累的中國專利數量在市場中已經可以比肩甚至趕超同領域的國外企業。未來,中國互聯網企業將在在全球互聯網領域的創新格局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但在一些新興的技術領域,例如雲計算領域,跨國公司表現出了較強的前沿技術的研發實力。 3. 國內企業的創新狀況 從專利申請趨勢圖的年度不連續性可看出,中國企業創新實力的持續性還有待考察。 規模較大的互聯網公司並不是唯一地依靠持續創新來維持和擴大市場份額,通常會通過培養大規模的社交網路或者通訊平台用戶群體和用戶粘性,利用平台流量優勢來獲取用戶其他應用軟體的使用和信任,從而獲取較大市場份額。 4. 中國互聯網產業創新面臨的挑戰 相當一部分企業的專利積累時斷時續,說明企業創新的計劃性、前瞻性尚顯欠缺。企業競爭力的持續增強,還需要通過有計劃的持續創新研發和合作研發獲得。 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模式以單獨研發為主,缺乏協同創新模式。協同創新將來是否會在互聯網技術發展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尚需考察。協同創新的不足(類似於「軍備競賽」的競爭模式)通常會帶來整個產業研發成本過高、抑制競爭或者惡性競爭。 在前沿技術領域,跨國公司具有較強的技術研發實力,並很早就有意識地在前沿技術領域進行了專利布局。盡管是否進行前沿技術研發需要每個企業根據各自的企業發展戰略而定,但有實力的企業應當考慮對前沿技術的投入,以技術創新優勢積累市場競爭資本,有助於中國互聯網市場良好競爭秩序的構建。 學院於2014年推出了《互聯網企業個人信息保護政策測評標准》1.0版本,期望為中國互聯網企業提供行業自律指導,為今後的法律規范做准備性研究。
經過一年多的觀察實踐,通過逐步完善1.0版本,於2015年9月完成《測評標准》 2.0版本,同時,依據2.0版本對若干互聯網企業的個人信息保護政策進行了抽樣分析,以此促進企業面臨大數據應用時代的新挑戰,提升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和水平。 本測評報告的目的、對象和范圍 本報告通過對互聯網不同服務領域的個人信息保護政策抽樣分析,依據《測評標准》對這些政策的透明度、完備度、用戶參與度等方面進行測評。本報告採用量化手段,通過評分體系與橫向對比得出結論。
本報告的評價對象為互聯網企業公開宣稱的、明確承認的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如,互聯網企業在與用戶簽訂的服務/許可/使用協議中的個人信息保護條款,或互聯網企業的網站上所公開的隱私政策,並根據《測評標准》所規定的各項指標對其進行逐項評價。 本測評報告的評價標准 指標體系分為基本評價和附加評價。
基本評價有三個層級,第一個層級包括4個類別,分別為:個人信息保護政策、處理周期、用戶參與、安全與維護。
基本評價的第二個層級包括13個子類別。具體而言,個人信息保護政策進一步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的表現形式、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的適用、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的變更、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的解釋。處理周期進一步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收集、使用、轉移、刪除。用戶參與進一步包括以下二個方面:用戶控制、用戶申訴。安全與維護進一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技術手段、信息維護、跨境數據傳輸。
基本評價的第三個層級包括30項指標
針對第三層級的每項指標,測評小組給予從零級到三星級的評分,相應地最低得分為0分,最高得分為3分。各個星級的基本含義如下表1所示。
表1 評價 含義 相應分數 零星:☆☆☆ 企業個人信息保護政策不存在相關規定或規定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最低標准。 0 一星:★☆☆ 企業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對該事項進行了基礎水平的規定。 1 二星:★★☆ 企業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對該事項進行了進階水平的規定,但並不全面。 2 三星:★★★ 企業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對該事項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規定,符合或優於法律規定義務水平。 3 在基本評價之外,還額外進行附加評價,對於個人信息保護政策整體效果、特色性規定及其他特別事項進行綜合評價,滿分為10分。
指標體系以100分為滿分,其中基本評價所涉及的30項評價指標的滿分為90分,附加評價滿分為10分。各個評價類別所佔分數如表2所示。
表2 第一層次分類 第三層次指標個數 相應分數(100滿分) 個人信息保護政策 8 24 處理周期 12 36 用戶參與 5 15 安全與維護 5 15 附加評價 1 10 測評覆蓋的領域、企業以及相關服務和產品 表3 編號 類別名稱 測評產品/服務 1 平台類 騰訊 谷歌 網路 蘋果 微軟 2 社交類 人人網 新浪微博 Facebook Instagram QQ空間 3 即時通訊類 來往 Skype 微信 QQ 4 訂票類 攜程 去哪兒 12306 藝龍 5 打車類 滴滴 一號專車 神州專車 易到用車 Uber 6 招聘類 大街 智聯 前程無憂 LinkedIn 7 婚戀類 世紀佳緣 百合網 珍愛網 8 雲存儲類 Amazon 樂視雲盤 DropBox 網路雲 騰訊微雲 9 理財類 支付寶 京東金融 微眾銀行 金聯儲 Paypal 10 郵箱類 163郵箱(網易) Yahoo Sohu Gmail outlook iClould Aliyun 11 輸入法類 搜狗輸入法 訊飛輸入法 網路輸入法 微軟輸入法 谷歌輸入法 12 瀏覽器類 IE Firefox UC瀏覽器 獵豹 Chrome Safari 13 其他類 迅雷 安客誠 三星 YouTube 測評結果 根據測評結果,被測評的50份隱私政策中,得分排名前五的互聯網企業如下表4所示。從結果中可以看出,綜合類的第三方平台(例如微軟、谷歌、蘋果、騰訊、網路)比細分領域的互聯網服務/產品的排名更高;早出現的互聯網產品/服務領域(例如電子郵箱、瀏覽器、社交等)比晚出現的互聯網產品/服務(打車、旅行、雲盤等)的排名更高。
表4 排名 名單 總分 前5名(不分類別) 完備性 處理周期 用戶參與 安全與維護 附加評價 1 微軟 82 19 31 15 9 8 2 LinkedIn 77 20 30 13 14 0 3 三星 71 21 33 9 5 3 4 Paypal 67 15 22 15 15 0 5 谷歌 65 15 26 9 15 0
D. 楊俊蕾的科研成果
專著:
《中國當代文論話語轉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新學人」文叢,2003 年10月出版
《詩學經典的在體化面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
譯著:
《十八世紀法國室內藝術》,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藝術廣場」叢書,2003年12月出版《小爵爺方特羅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
隨筆集:
《祥雲飄在五台山上》,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版
論文:
2007年
《國產大片的「文化斜視」》,《文匯報》,文藝百家版, 2007年1月7日 全文轉載:《馬克思主義文摘》2007年第2期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展》,《文學評論》,2007年06期
《「英雄」什麼最讓人惦記》,《文匯報》,2007-08-04
《文化研究關鍵詞》,編纂詞條「零度寫作」「交往理性」「狂歡」,2007年1月出版《誰的痛苦與你無關》,《新民周刊》2007-5-4~17 日,第18~19期
《因為美麗而獲罪》,《新民周刊》2007.06.15第24期,總441期
2006年
《影像記憶中的歷史和個體》《杭州師范學院院報》2006年第1期
History and Indivial in the Image Memory 《愛情生活》《新民周刊》,2006年第1 期(1月6日~12日)
《海岩品牌的配方》《新民周刊》,2006年第11期(3月17日~23日
The Formula of Hai Yan Brand 《無「時」之尚:當代時尚透視》《上海文化》,2006年第2期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Fashion 《關鍵詞:狂歡-狂歡節化》
《國外理論動態》2006年第4期
Keyword: Carnival and Carnivalization 《paralogism由誰推斷,如何展開:談<詩學>第二十四章中的一個譯注》(9373字),《外國文學》2006年第3期
轉載: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第10期全文轉載
Who deced the paralogism & How to make it: about the annotation of the chapter 24 of Poetics 《王後,還是奶媽》《文匯讀書周報》,2006年8月18日
Empress or Nurse, about the annotation of the chapter 24 of Poetics
《追逐理想的生命傳奇》《文匯報》2006年8月19日 影視A專刊
The Legend of Life: to Chase after the Dream 《寫在傳奇邊上》
《新民周刊》2006年第33期 影視
At the Edge of Legend 《人類學影像的紀實與虛構》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硯之道》,《新民周刊》2006年第37期 影視
The Logos of Ink-stone 《<越人歌>的寂寞》《文匯讀書周報》書人茶話版2006年11月3日
《<夜宴>的寂寞》《珠海特區報》11月22日
《論中國當代寫作中的少年敘述》《文藝研究》2006年第11期
《十年偏鋒 一朝失陷——韓國故事片<時間>的風格化失誤》《文匯報》2006-12-10文藝百家
《「補丁」太多 難以藏拙》《新民晚報》2006年11月7日
2005年
《迎合與拒斥:後殖民寫作中的身份與身位》《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1期
Humor or Reject: The Consciousness of Bodily Status in the Post-colonial Context
轉載: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5年第4期全文轉載
中國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2期轉載
《當代中國文論轉型的研究方向》在《陝西教育學院報》2005年第1期
The Research Aspect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ory
《打破文藝研究僵局,探索理論轉型可能》《文學評論》2005年第3期
《打左燈,向右轉》《文匯報》,2005年4月16日
About the World Directed by Jia Zhangke 《尋找流行讀物中的文學經典原型》
《語文學習》,2005年第6期
《飄的舞蹈,飄的美學:評賈樟柯<世界>》《大眾電影》2005年第10期
Fluttering: The Dance and Aesthetics 《從十七到十九的青澀旅程》
《中國藝術報》, 2005年6月17日
《大學問,真性情,薪火相傳承》《社會科學報》,2005年7月28日
《韓劇「箱底」不值得翻》《新民晚報》2005-10-07
《韓國人眼中的大長今》《她他周刊》 2005年9月16日
《看賈樟柯的「世界」》《每日商報》2005年4月8日
《掏空林語堂的口袋》《新民周刊》2005年11月30日
《續沒續上,改沒改好》《新民晚報》2005年12月20日
2004年
《當代後殖民文本中的族群記憶和身份認同》,《嶺南大學學報》(韓國),2004年第1期
《續寫新時代的鄉土文學》,《人民日報》,2004年4月13日
The Native Novel in the New Era
《新銳寫作中的歷史意識缺失》《人民日報》,2004年9月26日
The Lack of Historic Consciousness in the New Generation Writing
《當代意義危機和精神價值重建》《當代中國:發展·安全·價值》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The Crisis of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Re-build the Spirit Value
《有關買<島>與偶像同游海南事件的看法》《海南日報》「讀書」版2004年12月5日
2003年
《類像時代中的寫作策略》:《山花》,2003年第4期
《傳統文論話語的知識型改寫》:《文學評論叢刊》2003年第2期
《現代敘事危機中的古文論轉化》:《東方叢刊》2003年第4期
《晴月攬星,微風行船》(遲子建小說創作談):《上海文學》2003年第10期
《當代文論轉型中的危機表現》:《上海市社會科學界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2003年12月
Love with Regret: Reading about the Prehistory of Maturity
《獻給梵谷》《長江文藝》2003年第8期Comments about Chi Zijian, a Great Female Writer
《後殖民文本中的東方問題:身位考察與話語權確立》《問題》,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1月
2002年
《文化研究在當代中國》:《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02年第5期全文轉載)
《尋找本真的卡夫卡》:《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文化全球化中的民族話語權》:《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02年第9期全文轉載)
《新新人類寫作的文化精神》:《求是學刊》2002年第2期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摘卡2002年第8期選登)
《關於德里達和他的論文字學》《學園》:2002年第2期
《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自救之途》:《社會科學》,2002年8期
《網路寫作的交往可能與局限》:《中國比較文學》,2002年第3期
《從權力、性別到整體的人》:《外國文學》2002年第5期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外國文學》2003年第1期全文轉載)
《後殖民文本中的東方問題:身位考察和話語權確立》:《問題》,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12月
《風入心》:《紅岩》2002年第3 期
To Accept the Post-modernism and Understand the Modernity
《遺憾地愛著:關於成長史前史的閱讀》《文匯讀書周報》2002年8月23日
The Crisi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ory
《接受後現代與理解現代性》《社會科學報》2002年9月19日
2001年
《論作品的場式存在》:《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卡片存目)
《精神絕望與價值關懷》:《馬克思美學研究》2001年第5輯
《試讀福柯:文本也癲狂?》:《中華讀書報》2001/8/1
《圖文結合的形式再造》《文藝報》2001/11/23
1999年
《追光:中西繪畫的美學精神》:《黃河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論文翻譯
《《山石之音在藝術中的回響》:《東方叢刊》2001年第2期
藝術評論
《嘗試結緣:攝影文學中的圖文關系》:《文藝報》2001、4/27
《獻給梵谷》:《長江文藝》,2003年第4期
學術時評
《境中之鏡與像外之想》:《文藝報》2001/8/14
《問題批判與價值重建》:《二十一世紀》(香港),2002年第2期
《為學之道,魂魄精誠》:《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學術推進與范型新建》:《婦女研究論叢》2001年第2期
《整合獨創,返本開新》:《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個人成長的本真敘述》:《北京大學校報》2001/2/20
《遺憾地愛著:讀池莉<水與火的纏綿> 》:《文匯讀書周刊》,2002年8月23日
《接受後現代與理解現代性》:《上海社會科學報》2002年9月19日
小說散文
《酥皮兒餅》(外一題《聲聲寂靜》):《山花》20015期
這兩篇小說被收入《2001年大學生最佳小說選》,灕江出版社,2002年版。
《春日的空中花籃》:《綠色家園》2001年第4期
文論教程與文學讀物編寫
《歌德談話錄賞析》、《審美書簡賞析》,《名著導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二十章:論女權主義》、《第二十二章:論解構主義》,國家教委高等學校教材,《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主編散文集《人生至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E. 北京大學1980年後取得哪些科研究成果
第23屆國際稀土永磁會議在美國召開 我校物理學院楊應昌院士獲傑出成就獎
2014年8月17-21日在美國馬利蘭安納波利斯召開第23屆國際稀土永磁會議上,為我校楊應昌院士以及來自英國、日本和美國的共4位科學家頒發了傑出成就獎,表彰他們長期以來在探索、開發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稀土永磁國際會議是第一代稀土永磁的發明人Strnat教授1974年創建的,為在全球范圍內推動稀土永磁材料的發展和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1983年和2006年,兩屆會議曾在我國召開。稀土永磁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開始,至今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的重要產業,廣泛應用於計算機、電動汽車、風力發電、家用電器、辦公自動化等高科技產品中,對信息、交通、能源、環境諸領域的技術進步,起著推動和保障的作用。
楊應昌院士結合我國資源特點,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稀土合金的磁性。 當時正值開發第一代稀土永磁釤鈷合金的時候,他沒有簡單的跟蹤國際研究熱點,而是挖掘釤鈷合金的物理內涵,把研究擴展到3d (過渡族金屬)– 4f(稀土金屬)金屬間化合物,而且根據3d電子的屬性,確認金屬鐵是3d電子最佳的載體。因此另闢蹊徑,研究稀土鐵金屬間化合物的結構與磁性。在探索稀土鐵合金的新相、揭示新效應、開拓新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1980年合成了具有ThMn12型結構的稀土鐵新相,現在已成為稀土合金中的一個重要系列,不僅用於永磁材料的開發,而且也擴展到開發新型隱身吸波材料。自1983年後,稀土鐵合金成為國際上開發新一代稀土永磁材料的主流,楊應昌院士的工作,被國際同行列為開拓這一領域的先鋒。1990年楊應昌研究組發現了在稀土鐵合金中氮的間隙原子效應,發明了釹鐵氮和鐠鐵氮等新材料。並且與中國原子能科學院合作,採用中子衍射技術在國際上首先測定了釤鐵氮和釹鐵氮各類氮化物的晶體結構,表明氮原子占據晶體的間隙晶位。基於中子衍射的數據,計算了氮化物稀土4f電子的晶場作用和鐵3d電子能帶結構,從理論上闡明了在這些合金中氮的間隙原子效應的物理根源,從而在稀土磁性材料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家族,現在把釤鐵氮和釹鐵氮等統稱為稀土間隙型化合物。這是自1983年第三代稀土永磁釹鐵硼問世以來,發現的唯一的內稟磁性可與釹鐵硼媲美的新材料。近年來,楊應昌院士的團隊應用磁學中心在深入開展基礎研究的同時,並致力於把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相繼開發了釹鐵氮和釤鐵氮的產業化技術。關於開發高性能釤鐵氮各向異性磁粉產業化技術的項目已於今年6月份通過了863專家組驗收和教育部科技開發司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產品性能達到40兆高奧,實現和超過了發改委和工信部十二五期間發展釤鐵氮新材料所預期的技術指標。
現在我國已從稀土資源大國成為稀土工業大國,稀土永磁材料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們面臨的歷史任務正是要從稀土生產大國向稀土科技強國邁進。楊應昌院士的獲獎,標志著在稀土領域中,我國的基礎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日益顯著和增強。.
F. 沒有本科生科研成果考北大研究生是不是很沒競爭力
不是,主要看你初試分數和你的英文水平,以及你在復試時候的表現,哪些成果只是考專核的一個小小屬部分,就是作為參考的,就好比說你本科所讀的學校是一流大學,那麼去考北大的時候,復試時肯定可以提升你的映象分,但是不能說,你不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北大就不招收你吧。所以不用擔心,本科時候能有幾個人有成果的,如果真是有成果,就不考北大了,直接申請國外的研究生。北大清華的本科生畢業都不會考本校的研究生,都是直接申請國外研究生。
G. 北大核心和科技核心的來源是什麼
中文核心期刊,就是北大核心期刊。目前國內有7大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系: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以及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
2.《總覽》以52種資料庫或文摘刊物作為評價指標統計源,統計文獻量總計達943萬篇,涉及期刊1.2萬種,通過多指標綜合評價的定量評價方法及定性評價,取各學科專業期刊數量的15%和進入統計的期刊數量的2%,共評選出1798種核心期刊。覆蓋的學科範圍廣泛,包括社會學科(社會學、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教育、歷史等)與自然學科(醫葯、農業、工業技術等),但未收錄港、澳、台及國內出版的英文刊物。
3.《統計源期刊》來源期刊的選擇綜合參考了國外重要檢索資料庫收錄國內期刊的情況及國內已有文獻計量分析成果、國內大型檢索工具、各學會學報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種期刊表,並征詢了專家意見,每年根據期刊文獻的被引用情況等因素對來源期刊表進行一定的調整。期刊入選原則是:①期刊文獻的同行評審;②期刊文獻計量指標;③期刊的社會和學科影響;④期刊文獻是否反映了本學科的研究成果;⑤照顧新興學科和高技術學科;⑥適當的地區性考慮;⑦在國際和國內的顯示度。
H. 中國科學院和北大,誰的科研成果更多
明顯中科院。中來科院是自一個大的名頭,其下屬獨立科研機構太多了,中科院規模比北大大太多了。比如我以前上學的中科院地環所,是個小所,研究生一百多,老師幾十人,兩個中科院院士。大氣所什麼的,那就更大,人才更多,資源更多。
如果中科院算中石油,北大能算延長石油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