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州中醫葯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的教學成果
針灸推拿學院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強化本科教學基礎地位,致力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經過多年的建設獲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
針灸推拿學專業是廣東省名牌專業,是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點,是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康復治療學專業是學校特色專業。學院教學實驗室是廣東省教學實驗示範中心。
我院一直以來重視教學質量和課程建設在教學工作中的基礎與核心作用,積極推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注重課程體系的整合與優化,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成效顯著。積極組織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開展改革研究,孵化了一批教改項目和教學成果,如省級精品課程《針灸學》,校級精品課程《針灸學》、《經絡腧穴學》、《刺法灸法學》、 《針灸治療學》,廣東省立項的多個網路課程等等,並獲得多項的成果和獎勵。在教材建設方面以主編、副主編和參編等層次參與編寫了多部規劃教材和自編教材等,其中主編教材6部,副主編教材5部,參編多部。針灸推拿學專業2008年獲國家教育部立項建設優勢特色專業。2009年獲「中央與地方共建針推學創新實驗室 」立項並著手進行建設。
學院獲得各類教學成果10餘項。獲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全國醫學優秀電教教材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廣東省高校現代教育技術「151工程」優秀項目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校教學成果一等獎、優秀獎各1項。
我院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並獲得了一定的成績。針灸學教學團隊獲得學校教學團隊稱號;獲學校師德建設先進單位;獲「廣東省師德選進個人」一名;學校教學名師2名;學校師德標兵3人;師德演講比賽一等獎1人;獲學校「十大傑出青年」1人;獲「新南方優秀教師」四名,提名獎多人;獲「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提名獎2人;校級青年教師培養對象4人;學校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1人。
Ⅱ 一道初三的修改病句:為強化中醫葯特色技術人才培養,我省鼓勵院校提高與用人單位的協同協作......
為強化中醫葯特色技術人才培養,我省鼓勵院校與用人單位的協同協作,培養適應中葯產業發展和中葯研發的專業人才。
鼓勵與提高意義重復。
Ⅲ 全國重點中醫葯大學有哪些
全國重點中醫葯大學(2017年入選雙一流工程的中醫葯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天津內中醫葯大學容,上海中醫葯大學,南京中醫葯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成都中醫葯大學。
中醫葯大學(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指以培養中國傳統醫學人才為特色的醫科類高校,中醫葯大學數量一般是一省一校,而且各地的中醫葯大學都有自己的獨有特色。
中醫葯,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葯在內的中國各民族醫葯的統稱,是反映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葯學體系。
中醫葯大學以培養德才兼備的中醫葯人才,繼承和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葯學為宗旨,為國家醫葯事業不斷輸送人才。國家發展中醫葯教育,建立適應中醫葯事業發展需要、規模適宜、結構合理、形式多樣的中醫葯教育體系,培養中醫葯人才。
中醫葯院校和西醫院校(醫科大學),在當前院校設置里區別非常大,中醫葯大學(中醫學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
2017年入選雙一流工程的中醫葯大學有北京中醫葯大學,天津中醫葯大學,上海中醫葯大學,南京中醫葯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成都中醫葯大學。
Ⅳ 北京中醫葯大學中葯學院的人才培養
北京中醫葯大學中葯學院現已形成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的教學體系內, 現有中葯學、制葯工程兩容個專業。中葯學專業設有中葯學、中醫學(七年制)中葯方向、中葯分析方向和中葯資源方向。制葯工程專業設有中葯制葯方向、生物制葯方向。已為國家培養各類中葯人才2500餘名。同國外10餘所大學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
Ⅳ 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葯大學,上海中醫葯大學.這三家中醫院校各有什麼優勢及特色尤其在研究生培養方面
中國中醫科學院
http://www.catcm.ac.cn/index.html
中國中醫科學院作為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直屬的惟一的國家級中醫葯科研機構,在中醫葯事業
的發展和科研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醫科學院擁有多家醫院和研究所,擁有若干研究
室和實驗室,更匯集了各方面的優秀人才.
中國中醫研究院(現在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於1955年,位於北京,是國家中醫葯管理
局直屬的集科研、醫療、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現任院長為曹洪欣教授。
中國中醫研究院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學科齊全、設備先進、科研力量雄厚的中醫葯研
究機構,下設13個研究所、6所醫院及研究生部、中醫古籍出版社、中醫雜志社等學術單位;
有職工4000餘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20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者800多人;與世界衛生組織
(WHO)共同建立了臨床與信息、針灸、中葯三個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針灸學會均設在中國中醫研究院。
中醫葯科學研究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的中心任務,50年來,中國中醫研究院在中醫葯基礎
理論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葯新葯開發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截止2004年底,全
院共獲得科研成果近900項,其中獲國家級、部局級獎近300項;現有院級以上在研課題482項,
其中國家級課題200項、部局級課題258項;擁有國家新葯(中葯)臨床試驗研究中心(GCP)、
國家規范化中葯葯理實驗室、中國中醫葯文獻檢索中心和BSL-3實驗室, 是國家中葯安全性
評價中心(GLP)與中葯復方葯物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單位。
附屬廣安門醫院中國中醫研究院充分發揮中醫醫療的優勢和特色,為廣大患者提供良好的
服務,現有病床1500多張。附屬西苑醫院、廣安門醫院是全國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和全國示範中
醫醫院。望京醫院是以骨傷科為主的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眼科醫院是以中醫眼科為特色
的專科醫院。各附屬醫院在腫瘤、心腦血管病、老年病、糖尿病以及肛腸、皮膚、泌尿等各科
疾病及多種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重症的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療效,在國內外
有較高的聲譽。
中國中醫研究院是培養高層次中醫葯人才的重要基地,現有中醫學、中葯學、中西醫結合
三個一級學科所涵蓋的所有學科專業的博士、碩士授予權,具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和在職
人員申請學位的資質;設有中西醫結合、中醫學、中葯學三個一級學科的博士後工作站。 中
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是全國藏書最多的中醫葯專業圖書館,其中珍本、善本、孤本書籍2萬余冊。
中國醫史博物館是我國收藏文物最多的中醫專業博物館,收藏文物3000餘件。
中國中醫研究院主辦多種全國性的中醫葯專業期刊,其中在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有《中醫雜
志》、《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中國中葯雜志》、《中國針灸》、《針刺研究》、《中國
骨傷》、《中華醫史雜志》、《中國中醫葯信息雜志》、《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等。
作為我國傳統醫葯對外合作與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國中醫研究院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
區的醫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及民間團體有廣泛友好的聯系與交流,在國際傳統醫
學界有較大的影響。
部分重大項目研究進展
●冠心病血瘀證血小板活化相關因子的基因組學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由陳可冀院士承擔。目前前期的臨床樣本採集、GPIIb–IIIa基因多態性及活性檢測及血瘀證患者基因差異表達譜構建等工作已全面展開。
●中醫學關於SARS發病、證候演變規律與治療方案研究
「863」攻關課題,由曹洪欣承擔。該課題系統研究了SARS的證候特徵與演變規律,提出了中醫治療SARS的五大治法及主要方葯,證實了中醫治療SARS後骨壞死的有效性。該課題於2005年9月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驗收。
●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救治輔助決策技術平台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項目,由曹洪欣、劉保延承擔。該課題旨在構建一個基於Internet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臨床救治方案輔助決策技術平台」,為快速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提高臨床救治水平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已初步建成專業基礎資料庫群、循證文獻查詢分析系統,基於網路的專家/專題研討系統及互聯網相關信息及時收集分析系統正在建設中。
●中醫葯科學數據管理與共享服務中心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由劉保延、崔蒙承擔。目前已完成中葯基礎信息資料庫、古代中葯與方劑資料庫、中醫葯語言系統等七個主體資料庫的整合與發布;提交了各種相關標准;完善中醫葯科學數據管理與共享服務中心數據物理中心建設:與科技部科學共享門戶網站和醫葯衛生科學數據共享門戶網站進行了連接。
●中醫葯防治重大疾病臨床個體診療評價體系研究
北京市市科委重大項目,由劉保延承擔。目前已經收集臨床病例3000餘例,部分適於中醫臨床個體診療特點的相關數字模型和數據統計、數據挖掘的新方法已初步形成。該項研究所建立的評價支撐體系,可以在保持中醫辨證論治特色的同時,用充分的科學數據展示和說明中醫葯的治療效果和優勢。
●中醫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軟科學研究項目,由曹洪欣承擔。該課題分為8個子課題組建專題研究隊伍,共有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究工作。該課題認真分析制約中醫發展的瓶頸問題,從戰略高度勾畫未來中醫現代化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開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現已完成《中醫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研究報告,正在准備驗收。
●中醫葯傳統知識保護研究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項目,由醫史所柳長華承擔。該課題以「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戰略目標,對中醫葯傳統知識概念與特徵、內容與分類、保護原則與方法、國際立場與原則等關鍵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課題組採取集中工作方式,召開了14次由各部委專家組成的研討會,半年內完成了55萬字的研究報告。該課題已於2005年7月27日通過了由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組織結題驗收。
等等好多,自己看吧! http://ke..com/view/50099.htm#1
北京中醫葯大學
http://www.bucm.e.cn/portal/media-type/html/role/guest/page/login
北京中醫葯大學創建於 1956 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成立的高等中醫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進入國家「211 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葯院校(現在廣州中醫葯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葯院校了)。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醫葯大學與原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並,組成新的北京中醫葯大學,並成為直屬國家教育部管理的重點大學。
學校現設有基礎醫學院、 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中葯學院、針灸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台港澳中醫學部、高職部、體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學機構。
學校致力於構建面向新世紀的以高層次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設有中醫學、中葯學、制葯工程學、針灸推拿學、公共事業管理學、工商管理學、護理學、英語(醫學)、法學(醫葯衛生) 9 個本科專業。其中中醫學七年制含中醫科研方向、中醫臨床方向、中醫骨傷方向、中西醫結合方向、中葯方向、針灸推拿方向、針推康復方向、針推對外交流方向、醫院管理方向等 9 個培養方向班,分別與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中日友好醫院等單位聯合培養。
目前,學校全日制在校生總計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陸學生4956人,台港澳學生317人,留學生1341人),專科生1406人(高職1138人,護理專業268人),碩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學校是全國中醫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學科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中醫學、中葯學、中西醫結合醫學 3個一級學科均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均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4個,部局級重點學科10個,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重點學科建設在全國中醫葯院校中保持領先地位。
學校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 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研究室 2 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三級(最高級)實驗室 9 個。學校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中葯制葯與新葯開發關鍵技術工程中心、中醫葯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葯材規范化生產工程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
創辦於1958 年的附屬東直門醫院是學校臨床教學及醫療、科研基地。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已發展成為一所醫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齊全、設備完善、綜合服務能力強並具有中醫專科專病特色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附屬東方醫院已建設成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備先進、人才優化、管理科學、醫療水平一流、中醫特色突出、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國家級現代化的綜合性中醫醫院。2006年,北京冶金醫院正式劃轉北京中醫葯大學,成為學校第三附屬醫院。
建於 1958 年的葯廠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齊全的生產設備和先進的工藝技術,現已通過小容量注射液 GMP 認證。其拳頭產品「清開靈注射液」連續三次被審定為全國中醫醫院急診首選必備中成葯。
建校50多年來,北京中醫葯大學以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為己任,已為國家培養了30000餘名高級中醫葯專業人才,為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3000餘名中醫葯專門人才;近年來,先後與 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 43個合作項目,與境外45所知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系。
學校主辦有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和《中醫教育》雜志,是中醫葯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吳建偉 校長:高思華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制的2007中國大學自然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七。
上海中醫葯大學
http://www.shutcm.e.cn/
1956年。解放後國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醫葯高等院校之一
【學校概況】創立於1956年的上海中醫葯大學,是新中國誕生後國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醫高等院校之一。學校位於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科研教育區內,佔地600餘畝,建有教學樓、實驗樓、圖書信息樓、行政樓、外事樓、體育中心、博物館樓等,教學設施齊全,環境優美。
目前,學校各類在校生有8200餘人,其中博士生375人、碩士生944人、本專科生(包括高職)4891人,成人教育987人,長期外國留學生711人。另外,目前學校已與1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系,有來自日、韓、俄、法、英、美、德、意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短期留學生每年600餘人次。
建校近50年來,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各級各類中醫葯專門人才,校友遍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校擁有600多名專家和教授,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 多名全國名中醫、上海市名中醫以及國家級重點學科帶頭人等。校(院)本部在職教職工1200餘人(不包括附屬單位)。
學校現有19個二級學院及部門。3所直屬附屬醫院,曙光醫院、龍華醫院、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均為三級甲等醫院。2所非直屬附屬醫院,普陀醫院和上海市中醫醫院。
12個附屬及共建研究所。9個研究中心。另外還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醫機構組成的醫教研聯合體。3個教育部基地:中國大學生武術訓練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3個一級學科授權的博士點:中醫、中葯與中西醫結合學科,同時也都是博士後流動站;1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3個碩士點;27個本、專科專業(方向);同時,學校還有9個繼續教育的本、專科專業。
該校實行研究院與學校合署的管理體制,上海市中醫葯研究院是全國七大中醫葯研究中心之一。學校現有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4個:中醫外科、中葯學、中醫內科、中醫骨傷學;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學科建設單位4個。上海市重點學科7個。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個;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點學科3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三級實驗室13個。
學校的辦學目標是朝著高層次、研究教學型、外向型方向不斷努力,建成為國內一流、世界著名的中醫葯大學。(
【分科簡介】
基礎醫學院簡介
基礎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是院所合一的二級學院。其前身為上海中醫學院基礎部,於1962年10月建立。因其規模和職能的擴展,隨我校更名為上海中醫葯大學後,於1996年10月改稱為基礎醫學院。
基礎醫學院承擔全校各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前期中、西醫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分設5個學科大類、19個教研室,現有職工近160餘名,教師中碩士、博士學歷佔70%,正高23名,副高29名。學院管理的學生近1000名,其中碩士生、博士生200餘名。我院設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博士點,5個碩士點。其中,中醫基礎理論學科是上海市教委已建的、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在建的重點學科。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為上海市重點(特色)學科,學院是全國理科基礎學科研究和教學人才培訓基地。其他如中醫診斷學、中醫臨床基礎及中西醫結合基礎等學科在全國中醫院校中均具有一定的學術優勢和地位。目前,學院承擔國家和部市級課題50餘項,科研經費愈千萬。在開展中醫藏象研究、中醫「證」的研究、中醫四診客觀化研究、中醫防治亞健康研究、中醫體質學研究、中醫學術史研究、中醫經典防治重大疫病研究及中醫方證相關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績,並創立了具有中醫特色的解剖學科,其學術水平全國領先。近年來,我院先後主編國家統編規劃及新世紀課程教材20餘本。
學院聘請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擔任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互訪及學術交流頻繁。學院有多名教授應邀赴美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講學,在國際上為學校贏得良好聲譽。
學院在歷任領導帶領下,長期以來為學校的教學科研作出重大貢獻,成為學校教學與科研的主要支柱。學院名師輩出,名醫薈萃,金壽山、劉樹農、張伯訥、殷品之、張震夏、賈福華、沈濟蒼、萬淑媛、裘沛然、凌耀星、傅維康、段逸山、柯雪帆、嚴世芸、趙偉康、嚴振國、曾兆麟、施玉華、顧文聰等著名中西醫學家先後在學院任教任職。
目前學院上下一心,正以「勤求古訓、融匯新知、務實基礎、甘為人梯」的精神,為開創中醫教學科研和諧奮進的新局面而努力。
中葯學院簡介
上海中醫葯大學中葯學院建立於1972年,學院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中醫葯專門人才和管理人才為宗旨,堅持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實施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模式。建院3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各層次中葯專門人才1000餘名,其中許多人已成為各級各類醫葯企事業單位的骨幹力量。中葯學院現有教學科研人員六十餘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歷佔全院教職員工人數的75%。
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該院以人才需求為導向,逐步擴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規模,堅持高層次、研究教育型和外向型的辦學定位,走多規格、多模式辦學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中葯學院分別於1981年和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中葯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為全國首批授予點之一。現有博士點1個,碩士點5個。現設置專業有七年制中醫學專業醫葯結合方向、四年制中英聯合辦學葯學專業、四年制中葯學專業。目前,學院在讀碩士生、博士生80餘名,七年制及本科生700餘名。同時,學院積極拓展中葯科研領域,特別在中葯新葯開發、中葯制劑技術研究、中葯質量控制研究、中葯活性物質提取、中葯復方葯效學及葯代動力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廣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隨著學校教學科研體制改革的深入,中葯學院將以中葯學教育高地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內涵建設,完善教學、科研、產業工作的管理,充分發揮優勢,為祖國的醫葯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針灸推拿學院簡介
上海中醫葯大學於1960年在全國中醫院校中最早建立針灸專業;1974年建立針灸推拿傷科專業;1978年建立針灸推拿系;1982年在全國最早實行針灸、推拿獨立招生,建立針灸系和推拿系;1998年正式成立針灸推拿學院。
作為全國最早建立的針灸推拿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基地,擁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的學院,近年來堅持大學的「高層次、教育研究型、外向型」的辦學模式,不斷適應社會需求,逐步擴大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規模,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級中醫人才。目前開設專業及方向有:五年制針灸推拿專業、五年制針灸推拿學(康復方向)、五年制中醫學類(骨傷方向)、七年制中醫學針推英語班(與上海交通大學外語學院聯合辦學)。
學院擁有一支優秀的以博士生、碩士生導師為主的教學科研師資隊伍,承擔著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任務。針灸學課程獲國家教育部精品課程。有多名教師獲得「上海市名師獎」、「上海市寶鋼獎」和「育才獎」先進個人等殊榮,以及上海市教委「優秀青年教師」光榮稱號。
學院堅持以高層次、多學科交叉結合的發展思路,積極與上海復旦、交大、中科院技術物理研究所以及美國馬里蘭大學等國內外綜合性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及柔性流動,不斷推動著科研水平提高和學科建設。在針灸經絡基礎、臨床研究和針灸推拿診療技術的客觀化、標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先後獲得多項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並獲得和轉讓專利多項。
學院還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每年均派出教師赴東南亞和歐美地區國家講學交流以及醫療合作。也接待多國學者和團體的學習訪問,為中醫走向世界作出積極的貢獻。
護理學院簡介
上海中醫葯大學護理學院是在原上海醫學高等專科的護理專業(大專)基礎上組建,並於200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學院成立六年以來,在學校黨政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院初具規模,並逐步完善了管理體制和教學體系。在2003年,隨著學校的整體搬遷到張江校區,護理學院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教學質量、辦學規模等各方面進一步發展,辦學綜合實力進一步提高。根據學校辦學的總體思路,學院確立了以堅持中醫特色為本、中西醫結合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多層次、多模式、外向型」的辦學形式,在原來單一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的基礎上,於2003年9月開始招收護理本科(四年制本科)及中外合作護理專業(三年制大專)。
護理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生氣勃勃的師資隊伍,其中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所佔比例為40%。近年來承擔多項市級、校級課程建設和科研課題,獲多項教學、科研獎項,創建市級、校級優秀課程,主編、參編各類教材數本,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學院下設3個教研室(基礎護理、臨床護理及中醫護理學教研室)、1個護理學教學研究實驗中心,擁有先進的護理教學模型和儀器。
學院擁有實力強大的臨床見實習基地如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市仁濟醫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東方醫院、上海市中醫醫院、國際婦嬰保健醫院、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等,為培養高素質的高級護理人員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教學質量是學院的宗旨和奮斗目標,幾年來,學院積極、穩妥地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提下,在教學內容上充實、加強中醫專業基礎課程和中醫專業課,強化學生外語交流能力,使他們成為具備中西醫兩套護理理論和技能,並富有創新意識、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高級護理人才。自學院成立以來,本學院畢業學生的就業率達到100%。
醫學技術學院簡介
醫學技術學院成立於2000年元月,是根據就業市場對醫學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整合中醫葯傳統養生保健優勢,順應現代養生保健發展的要求,以培養養生保健、管理服務等醫學相關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為主的二級學院。經過7年的管理與建設,學院由設置之初的中葯制葯與保健推拿2個專業,60餘名學生,發展到至今中葯制葯、醫學美容技術及中醫營養等多個專業,2個校外辦學分院,共計555名學生。
目前設置了中醫營養教研室、醫學美容技術教研室和醫學技術聯合教研室。在依託其他二級學院專家教授和部分外聘師資的基礎上,學院專設「雙師型」師資12名,分別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科研項目一項,市級科研課題二項,校級課程建設三項。
學院遵循「你的需求就是我的方向」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現已和美麗田園美容有限公司簽訂了訂單式培養中醫美容專業學生的協議,和上海市托幼協會建立了中醫營養後期專業培養的關系,和上海蓮氏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籌建健康實驗室等,為教師和學生教學、科研和實訓提供了較好的平台。
國際教育學院簡介
依託上海中醫葯大學的教育資源,是學校專設的面向海外的中醫葯高等教育機構,自創辦以來的近30年中已為全球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近6000餘名中醫師、針灸師和理療師,並在全國所有的中醫院校中首次參照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為留學生提供教育服務。學院現有長期留學生440餘名,每年短期留學生人數1000餘名。學院還設有世界衛生組織(WHO)委託建立的國際針灸培訓中心,擁有英語、日語、法語、韓語等四個專業翻譯區域,能以多種語言開展教育交流活動。
Ⅵ 中醫大學有哪些
中醫大學有北京中醫葯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上海中醫葯大學、南京中醫葯大學版、成都中醫權葯大學、山東中醫葯大學、黑龍江中醫葯大學、天津中醫葯大學等。
北京中醫葯大學,簡稱「北中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中醫葯學科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北京市共同建設,是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世界一流中醫葯大學建設聯盟、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聯盟創始成員。
廣州中醫葯大學是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廣東省「211工程」建設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和「中醫拔尖創新人才模式改革試點項目」高校,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擁有碩士研究生推薦免試資格,兩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結果均為優秀。
Ⅶ 作為如今的中醫高等院校和醫療機構,在發展中醫的過程中要如何去培養中醫界的人才,
首先,中醫要從新發揮出它的生命力,讓大眾了解什麼是真正的中醫,提高中醫的吸引力,有了吸引力才會有人感興趣,感興趣的人多了,人才自然就多了。在現在這個中醫走下坡路的時候,個人覺得,人才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尤其需要一些理論和跨學科的人才,甚至比臨床的中醫大夫還重要。要不然,現在的中醫離中醫的本會越來越遠
Ⅷ 中醫發展現狀和前景是怎樣的
中醫葯行業海外日趨流行
近年來,療效和安全性的逐步提升,使得中醫葯在海外日趨流行。明星效應的推動也幫助中醫葯得到了更多的曝光。但是,中醫葯的海外推廣並不盡如人意。如今英國中醫葯行業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沉澱期」。盡管在爭取英國醫保體制認可上屢屢碰壁,業界仍在為推動英國中醫立法這一終極目標而努力。
海外傳播效果頗豐
中醫起初是為海外華僑華人服務,隨後傳播給了華人圈子附近的外國人。如今,中醫葯在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傳播效果最好,在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也有所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中醫葯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中葯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葯品形式注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葯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葯人才。
中醫葯行業發展阻礙分析
盡管海外傳播取得喜人成果,但中醫仍處於相對邊緣的地位,在醫學實踐上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除韓日以外,中醫並未進入當地醫療體系的主流,大都停留在「個體戶式」的診所模式。在中醫接受度較高的荷蘭,中醫有4000多人,卻開有1500多家中醫診所,每間診所受訓的中醫人員亦不過3人,中醫在立法、標准制定、教學體系、職業系統和社會聲譽方面都不樂觀。
立法限制人才缺乏
中醫葯在海外傳播的困境,與立法監管方面的缺陷具有密切關系,英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之前,包括針灸在內的中醫葯診療方法在英國發展迅速,其對於部分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良好治療效果,贏得了英國主流媒體關注和社會認可。然而,英國政府對中醫葯治療的零監管也使低水平的中醫診所混入市場,中醫診療整體水準出現滑坡。90年代末爆發的「中葯致癌」事件大大損害了中醫葯的聲譽,其負面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2011年《歐盟傳統草葯製品法令》正式實施,占據中葯市場份額達60%的中成葯被禁止出售。目前西方國家對中草葯進口的限制仍然是中醫葯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海外中醫葯人才缺乏
海外中醫葯人才的缺失也是影響中醫葯長足發展的因素之一。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學習中醫的人越來越少,後備人才不足成為一個重要制約因素。部分在英國行醫的中醫葯醫生來自中國,年齡較大,在專業術語的英語表達和新的信息技術掌握方面有一定局限,影響其行醫效果。在英國的中醫診所良莠不齊,通過市場優勝劣汰,服務不佳的診所被市場淘汰也符合正常市場規律。
完善產業加強監管
如今,中醫葯的海外傳播獲得了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來,中央部委和各省區市陸續發布的中醫葯行業發展扶持文件多達50份,據《中國的中醫葯》白皮書稱,中國政府致力於推動中醫葯全球發展,支持國際傳統醫葯發展,促進國際中醫葯規范管理。目前,中國政府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中醫葯合作協議86個,中國政府已經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個中醫葯中心。
中醫葯的國際化也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各國推進。據《中醫葯「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中醫葯「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葯海外中心,頒布20項中醫葯國際標准,注冊100種中葯產品,建設50家中醫葯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中醫葯已成為中國與東盟、歐盟、非洲、中東歐等地區和組織衛生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
未來,中醫葯在海外的發展應致力於人才供應鏈、產業供應鏈、金融供應鏈的搭建。中醫葯在海外的推廣需要構建相關的政策、市場、科研、教育等全體系專業人才結構;同時搭建貫穿產地種植、生產加工、運輸物流、零售服務終端的產業供應鏈;利用人參、紅豆杉等具有金融屬性的中草葯產品,結合創新金融投資模式,藉由金融渠道推進中醫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推動中醫葯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