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學術成果詩

學術成果詩

發布時間:2021-02-22 14:05:12

A. 關於學術的詩句有哪些

  1. 唐來.杜牧《留誨曹師等詩》

    萬物有自丑好,各一姿狀分。唯人即不爾,學與不學論。
    學非探其花,要自撥其根。孝友與誠實,而不忘爾言。
    根本既深實,柯葉自滋繁。念爾無忽此,期以慶吾門。

  2. 宋.王安石《諸葛武侯》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卧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
    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3.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 唐.賈島《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5. 唐.孟郊《勸學》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B. 關於學術的詩句

2.學非探其花,要自撥其根——唐.杜牧《留誨版曹師等詩》

3.十年權磨一劍——唐.賈島《劍客》

4.不是虛心豈得賢——宋.王安石《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唐.杜荀鶴

6.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7.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送安驚落第詩》

8.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9.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民歌《長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晉.傅玄《雜詩》

11.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陶淵明《雜詩》

12.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唐.孟郊《勸學》

1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岳飛《滿江紅》

14.逢事獨為貴,歷代非無才——唐.陳子昂《郭槐》

C. 關於學術的詩句有哪些

1.
唐.杜牧《留誨曹師等詩》
萬物有丑好,各一姿狀分。唯人即不爾,學與不學論。
學非探其花回,要自撥其根。孝友與答誠實,而不忘爾言。
根本既深實,柯葉自滋繁。念爾無忽此,期以慶吾門。
2.
宋.王安石《諸葛武侯》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卧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
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3.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
唐.賈島《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5.
唐.孟郊《勸學》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D. 余恕誠的學術成果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一是與劉學鍇先生合作,出版和完成了《李商隱回詩歌集答解》(中華書局)、《李商隱文編年校注》 (中華書局)、《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李商隱卷》(中華書局)、《李商隱》(中華書局)、《李商隱詩選》(人民文學出版杜)。其中《李商隱詩歌集解》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三等獎、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李商隱詩選》獲安徽省社科二等獎。
二是唐詩風貌系列研究,獨著有《唐詩風貌》和重要論文20餘篇。《唐詩風貌》由安徽大學和台灣內文律出版社出版,獲安徽省社科一等獎。在李白研究方面有《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又一確證》、《政治對李杜詩歌創作的正面推動作用》、《李白與李商隱》、《李白與長江》論文及賞析文章20餘篇。其中《政治對李杜詩歌創作的正面推動作用》獲安徽省社科二等獎。

E. 陳衛星的學術成果

近五年發表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中國小說史研究:
(一)專著:
1、《胡應麟與中國小說理論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獨著;
2、《水滸傳文化讀本》,嶽麓書社,2010(第二);
(二)論文:
1、《小說觀念與中國小說理論史的構建》,載《天府新論》,2009年第1期,獨著;
2、《〈少室山房筆叢〉與魯迅的古代小說研究》,載《蘭州學刊》,2005年第4期,獨著;
3、《胡應麟年譜》補正,論文,《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獨著;
4、《展示中國文學的絢麗風景》,載《人民日報》,2008年3月2日,獨著;
5、《學說之別而非文體之分——〈漢志〉小說觀探原》,載《天府新論》,2006年第1期,獨著;
6、《胡應麟小說思想研究綜述》,載《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獨著;
7、《論胡應麟的小說史研究》,載《佛山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第1;
8、《胡應麟學術成就述論》,載《蘭州學刊》,2009年第3期,獨著;
9、《從〈漢志〉小說觀看歷代史志小說家混雜面貌的歷史成因》,載《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獨著;
10、《「五四」新文學觀念對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影響》,《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年第2期,獨著。
二、古典文獻研究:
(一)論著:
1、《容與堂本水滸傳(點校)》,嶽麓書社,2008年,獨著;
2、《古典文獻與古代小說理論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獨著。
(二)論文:
1、《〈太平經〉作者考》,載《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獨著;
2、《內禮還是大禮――〈上博楚竹書(四)·內禮〉篇名考辨》,載《華夏考古》,2009年第2期,獨著;
3、《〈壇經〉所載「九江驛」考釋》,載《江淮論壇》,2009年第1期,獨著;
4、《詩藪》撰年新證,載《中國韻文學刊》,2006年第3期,獨著;
5、《胡應麟著述考》,載《圖書情報論壇》,2007年第4期,獨著;
6、《〈世說新語〉書名考論》,載《天中學刊》,2006年第1期,第1;
7、《承大師傳統,成一家新說――評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載《文匯讀書周報》,2007年10月19日,獨著;
8、《佛教文獻與中國古代文學學術研討會召開》(學術信息),載《光明日報》,2007年1月26日,獨著。
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
(一)論著:
1、《中學與西學--清末民初國學思潮的歷史考察》,武漢大學博士後工作報告,2010年6月。
2、《國學檔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3、《巫山詩文》,重慶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三)。
(二)論文:
1、《世俗化、庸俗化與當代中國佛教發展中的問題》,載《雲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獨著;
2、《引領科舉文化研究熱潮,展示明代文學研究新貌》,載《武漢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獨著;
3、《〈紅樓夢〉大觀園的園林藝術》,載《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5期,獨著;
4、《編纂〈四庫全書〉的功與過》,載《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獨著;
5、《魚雁與書信》,載《語文教學通訊》,2008年第3期,第1;
6、《〈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與胡適的國學思想》,載《時代文學》,2009年第3期,獨著。
四、其它:
1、《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論文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副主編;
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分類精選》(大學教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
3、《大學人文語文》(大學教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參編;
4、《地方高校開放辦學模式的思考》,《延邊黨校學報》,2010年第6期;
5、《構建校地多維合作平台,創新高校開放辦學模式》,《三峽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
主要科研項目:
1、《二十五史〈藝文志〉著錄小說資料集解》,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子課題,主持,2011;
2、《明清禁毀小說的傳播學研究》,教育部規劃青年項目,主持,2012;
3、《明清禁書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獨立承擔,2011;
4、《禪林寶訓音義》點校,中華大藏經編委會,獨立承擔,2008;
5、《平石如砥禪師語錄》點校,中華大藏經編委會,獨立承擔,2009;
6、《清末民初的國學思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獨立承擔,2007;
7、《當代中國佛教的世俗化問題研究》,重慶社科規劃項目,主持,2010;
8、《文學類課程教學對中文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重慶市教委,主持,2011。
主要獲獎/社會榮譽:
2009年4月,獲第六次重慶市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獨);
2008年9月,獲重慶三峽學院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序5);
2009年3月,獲重慶市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序5)。
主要社會兼職/職務:
重慶市萬州區政協委員、常委;重慶市古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民盟重慶三峽學院總支副主委;三峽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

F. 莫礪鋒的學術成果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為止莫礪鋒學術性著作:
1、《江西詩派研究》(齊魯書社1986年)
2、《杜甫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3、《神女之探尋》(編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中國文學史·宋代卷》(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6、《詩歌與道德名言》(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7、《古典詩學的文化觀照》(中華書局2005年)
8、《杜甫詩歌講演錄》(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
9、《唐宋詩歌論集》(鳳凰出版社2007年)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為止莫礪鋒非學術性著作:
1、《浮生瑣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2、《莫礪鋒詩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為止莫礪鋒學術論文(1996年以後):
1、評史蒂芬·歐文的初唐詩、盛唐詩,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2、朱熹韓文考異研究,國學研究第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3、論韓愈詩的平易風格,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4、文學史學獻疑,《江海學刊》1998年第3期
5、重論杜甫卒於大歷五年冬,杜甫研究學刊1998年第2期
6、回顧、評價與展望--關於本世紀宋詩研究的談話(莫礪鋒、陶文鵬、程傑),《文學遺產》1998年第5期
7、程千帆古代文學研究述評,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
8、江郎才盡新解,文學評論叢刊第2期(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
9、評前野直彬中國文學史,學術思想評論第3輯(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
10、悵望千秋一灑淚,《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第5期
11、杜詩偽蘇注研究,《文學遺產》1999年第1期
12、南朝山水文初探,《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1期
13、論歐陽修的人格與其文學業績的關系,《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4期
14、一部引人注目的博士論文,《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1
15、論朱熹對歷代散文的批評,《漳州師院學報》1999年第1期
16、論中華文化的詩性特徵,《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1期
17、論朱熹的文學理論,《中國國學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18、論朱熹的文學史觀,《江海學刊》2000年第1期
19、論朱熹對詩序的態度,《文獻》2000年第1期
20、論朱熹對歷代詩歌的批評,《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21、論朱熹對作家人品的態度,《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
23、論朱熹的散文創作,《陰山學刊》2000年第1期
24、批評與考證相結合的學術創獲,《學術界》2000年第3期
25、論朱熹的清遠詩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輯,台灣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26、長使英雄淚滿襟--論杜甫對諸葛亮的贊頌,《杜甫研究學刊》2000年第1期
27、新時期中國大陸宋詩研究述評,莫礪鋒、程傑,《陰山學刊》2000年第2期
28、程千帆評傳,《學術界》2000年第4期
29、論晚唐的詠史組詩,《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4期
30、莫信詩人竟平淡,《讀書》2000年第9期
31、朱熹的文學活動,《人民政協報》2000年9月15日第4版
32、怎樣讀杜甫詩,《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5期
33、論朱熹文學家身份的歷史性消解,《江漢論壇》2000年第10期
34、郭祥正--元祐詩壇的落伍者,《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6輯,中華書局2000年
35、論杜甫的文化意義,《杜甫研究學刊》2000年第4期
36、詩以奇趣為宗--論蘇詩的藝術個性,人文論叢2000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37、理學家的詩情--論朱熹詩的主題特徵,中國文化17、18期(2001)
38、從經學走向文學:朱熹「淫詩」說的實質,文學評論2001年2期 / 新華文摘2001年第6期
39、關於漢語大詞典書證遲後問題的管見,福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40、唐詩三百首中有宋詩嗎,文學遺產2001年第5期
41、論楊萬里詩風的轉變過程,求索2001年第4期
42、論紅樓夢詩詞的女性意識,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2期
43、論唐宋詩醇的編選宗旨與詩學思想,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44、從蘇詞蘇詩之異同看蘇軾以詩為詞,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45、朱鶴齡杜詩輯注平議,文史2002年第4期
46、陸游讀書詩的文學意味,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47、陸游詩中的學者自畫像,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48、陸游詩中的生命意識,江海學刊2003年第5期
49、陸游詩中的巴蜀情結,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5期
50、再論奪胎換骨說的首創者,文學遺產2003年第6期
51、台灣的中文系述評,東方文化2003年第4期
52、讀劍南詩稿校注獻疑,中華文史論叢第7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3、杜詩學疑難問題舉隅,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3期
54、大家陰影下的焦慮--唐代詩人薛能論,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
55、讀陸游入蜀記札記,文學遺產2005年第3期
56、宋詩三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7、論宋人校勘杜詩的成就及影響 杜甫研究學刊2005年第3期
58、陸游詩中的自畫像 文史知識2005年第11期
59、貫通歷代彌綸群言,文學評論2005年第4期
60、論宋代杜詩注釋的特點與成就,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1輯
61、台灣大學的學科評鑒,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第5期
62、論紀批蘇詩的特點與得失,中國韻文學刊2006年第4期
63、論後人對唐詩名篇的刪改,文學遺產2007年第2期

G. 譚汝為的學術成果

公開出版著作 :
《古典詩歌的修辭和語言問題》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人間詞話·人間詞校注》 王國維著,譚汝為校注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詞語修辭與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詩歌修辭句法與鑒賞》 澳門:澳門語言學會,2003
《漢語語義學講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漢語與中國民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民俗文化語匯通論》 主編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天津地名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震驚海內外的學界打假大案始末》 馬慶株,劉樹功,譚汝為合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語文現代化論叢 》 副主編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8
《這是天津話(天津電視台公共頻道)》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天津地名故事》 譚汝為,劉利祥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21世紀對外漢語教材:綜合教程6》 譚汝為,吳春相合編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詞典》 主編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研究與調查》 馬慶株,譚汝為,曾曉渝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與津沽文化》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5
核心期刊論文 :
通感散論——兼向周振甫先生請教 文藝理論研究,1982(1).
六言絕句散論——兼談詩歌六言句式的起源和興衰 天津社會科學,1983(6)
意象組合漫說——談古典詩歌一種特殊的句式 天津師大學報,1984(5)
古典詩歌特殊的押韻形式舉隅 語文教學通訊,1985(6)
試論「似不通」的修辭方式 天津社會科學,1986(5)
詞曲鼎足對簡論 天津師大學報,1986(4)
詞序變化與修辭 邏輯與語言學習 1986(6)
論韻文三字相疊的修辭方式 當代修辭學,1987(3)
勇於開拓 饒有新意——李凱源《高等應用寫作教程》讀後 天津社會科學,1988(6)
古詩句法例論 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9(3)
論古詩詞的「句中頂真」 當代修辭學,1992(5)
連珠合璧 相映成趣——論「同異」格在古典詩歌中的運用 當代修辭學,1993(4)
「A不如B」與「AB不如」——論古典詩歌兩種比較句式的異同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
古典詩歌「問答體」句法研究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3)
古詩總分結構修辭初探 修辭學習,1994(4)
古典詩歌教學與語言修辭研究的相濟互補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5)
刊名修辭縱橫談 修辭學習,1995(2)
探隱索微,求真務實——評鄧景濱《語壇爭鳴錄》 語言文字應用,1996(3)
漢語修辭研究動態 理論與現代化,1996(2)
試論雙音節數詞的表數功能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6)
突破藩籬 打通畛域——談古典詩歌教學與語言修辭研究的相濟互補 修辭學習,1996(1)
世界足球勁旅的「綽號」 修辭學習,1996(6)
創新務實,深入淺出——評張煉強新著《修辭》 修辭學習,1997(2)
應該加強清詞話修辭思想研究 修辭學習,1997(4)
因聲起意與流俗詞源 語文建設,1998(1)
古典詩歌的特殊比喻方式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
漫談地名修辭 修辭學習,1998(3)
「流水對」辨誤 古漢語研究,1999(1)
澳門的語言狀況與語言規劃 漢語學習,1999(3)
澳門的語言規劃研究 語文建設,1999(1)
澳門楹聯:中華文化的標志 語文建設,2000(4)
名字的音韻美 語文建設,2000(5)
漢族四字姓名的五種形式 語文建設,2000(10)
淺析廣告與文明 理論與現代化,2000(3)
論漢語與民俗文化的關系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
喜新厭舊 舍近求遠——用「以人喻物」為例,論比喻運用的兩條原則 修辭學習, 2000(3)
漢族人名結構系統的民俗文化闡釋 理論與現代化,2001(4)
民俗語言與對外漢語教學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5)
應用語言學的研究現狀與學科建設問題 理論與現代化,2002(1)
中華菜餚命名藝術談 修辭學習,2002(2)
樓盤命名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修辭學習,2004(1)
天津胡同命名理據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天津地名文化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南開語言學刊,2005(2)
無厘頭、殺手、麻辣、下課、德比大戰……——若幹流行詞語的語義探幽 修辭學習,2006
(3)
近觀韓國2007年高考命題 語文教學通訊,2007(9)
語言修辭「博客」(四則) 修辭學習,2008(1)
泰山北斗 謙謙君子——沉痛悼念著名語言學家曹聰孫教授 社會科學論壇,2010(8)
天津方言與地域文化 社會科學論壇,2010(10)
漢族人名里蘊含的文化典故 社會科學論壇,2010(19)
龍蟲並雕 雅俗共賞 追求創意 功在拓荒——追憶李世瑜先生 社會科學論壇,2011(2)
滿目春光來新夏——來新夏教授的人格與文品 社會科學論壇,2012(8)
中小學國學教育漫議 語文建設,2014(1)
漢字簡體和繁體共同傳承文化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4)

H. 韓陳其的科研成果

韓陳其教授,善於融會貫通,古今比較,研究內容涵容古今漢語的各個領域:羨餘現象論;語義結構論;音義關系論;文字訓詁論;語法詞彙論;《史記》語言論;《馬氏文通》論;中國語學論;中國語史論;語言研究方法論。國學大師徐復教授《中國古漢語學·序》評曰:韓陳其「於語言文字各部門,均所擅長,凡有所陳,無不愜心貴當,卓然有所樹立」 。
韓陳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國家語言文字「十五」規劃項目《中國當代社會流行語綜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況(語言學類成果共約830萬字)
[1]、韓陳其《古代漢語教程》上中下三冊以及與其配套的韓陳其編寫的《古代漢語練習》一冊和《古代漢語練習參考答案》一冊(凡共五冊)作為徐州師范學院內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約100餘萬字。
[2]、韓陳其主編《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第七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分別於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約150萬字。
[3]、主編(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漢語自學指導》,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寫其中20萬字。
[4]、至2009年發表語言學論文112篇,其中1.6萬-7萬的單篇論文約10餘篇,共約為100萬字。
[5]、古籍整理,約為100餘萬字。
[6]、正式出版獨力專著七部(約310萬字):
八十年代一部——韓陳其《古代漢語自學練習》,廖序東《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統一書號:7346·498 ;字數26萬字。
九十年代以來六部,書名詳下,共約為284萬字。
(二)九十年代以來的獨力語言學專著六部(約284萬字)
[1]、韓陳其《中國古漢語學》(上下冊),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版——約82萬字
書號: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裝)
ISBN 957-17-1387-2(上冊:精裝)
ISBN 957-17-1388-0(下冊:精裝)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裝)
ISBN 957-17-1390-2(上冊:平裝)
ISBN 957-17-1391-0(下冊:平裝)
[2]、韓陳其《漢語借代義詞典》,徐復《序》,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版——實際約66萬字 。書號:ISBN 7-5406-3201-1(精裝、平裝)
[3]、韓陳其《中國語言論》,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版——約50萬字。書號:ISBN 957-17-1628-6(精裝),ISBN 957-17-1629-4(平裝)
[4]、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研究》,徐復《序》,許惟賢《代序》,齊魯書社2001年版—約22萬字
書號:ISBN 7-5333-0991-X
[5]、韓陳其《漢語詞彙論稿》,徐復《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實際約43萬字
書號:ISBN 7-80643-732-0/H27
[6]、韓陳其《語言是小河》,於根元《序》,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實際約21萬字
書號: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來的單篇語言學論文112篇(約100萬字)
1981年
1-A.韓陳其《詞的借代義》,《徐州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江海學刊》1982年第2期有評介
2-B.韓陳其《現代漢語詞語中的古義》,《教學與進修》1981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1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C. 韓陳其《報刊病句評改》,《語文教學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詞的活用與詞義變化》,《語文教學園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韓陳其《「境壤界」是一個詞嗎》,《天津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
6-B.韓陳其《試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中國語文通訊》1982年第4期
7-C.韓陳其《〈說文解字〉義訓條例舉隅》,《鹽城師專學報》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韓陳其《〈史記〉中字序對換的雙音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3期
9-B.韓陳其《〈漢語成語詞典〉讀後》,《徐州師院學報》1983年第2期;《新華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0-C. 韓陳其《從〈史記〉看介詞「於」在古漢語補語中的有無》,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韓陳其《幾種「所」字結構之間的層次關系分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B. 韓陳其《再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
13-C.韓陳其《談談古漢語中的分數表示法》,《中國語文通訊》1984年第2 期
14-D.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的數詞》,《教學與進修》1984年第3期
15-E.韓陳其《古今同形的雙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9期
16-F 韓陳其《淺談古代漢語同義詞的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11期
17-G.韓陳其《漢字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一》,《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8-H.韓陳其《探求詞的古義途徑》,《語文教學》,1984年第6期
19-I. 韓陳其《論「修飾成分+人稱代詞」》,《內蒙古師范大學》1984年第4期
20-J.韓陳其《關於〈史記〉名詞性補語的句子特點及其影響》,《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被動句的結構層次》,《徐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5期全文轉載
1986年.
22-A.韓陳其《三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漢語學習》,1986年第1期
23-B. 韓陳其《漢語詞彙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韓陳其《典型的望文生義》,《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1期
25-D. 韓陳其《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大學文科園地》,1986年第1期
26-E.韓陳其《試論介詞「於」字在〈史記〉名詞性補語中的分布規律》,《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7-F. 韓陳其《是芭蕉,還是蠟燭》,《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8-G. 韓陳其《古漢語單音假設連詞之間的音韻關系》,《中國語文》1986年第5期
29-H. 韓陳其《錯誤百出的〈語言文字理論新探〉》,《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3期
30-I. 韓陳其《古代漢語單音假設連詞的形式特徵》,《贛南師院學報》198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987年.
31-A. 韓陳其《〈上古音與通假字〉質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韓陳其《論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新疆師范大學》,1987年第1期
33-C 韓陳其《四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
34-D.韓陳其《語文隨筆三則》,《漢語學習》1987年第3期
35-E.韓陳其《漢語語法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六》,《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36-F.韓陳其《百期紀念,讀者評刊》,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7年第10期
37-G.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1987年九總第九期
1988年.
38-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同義詞的源類辨證》,《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8年第6期全文轉載
39-B.韓陳其《訓詁零札兩則》,《訓詁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韓陳其《古漢語單音程度副詞之間的音義關系》,《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4期
41-D.韓陳其《試論漢語語詞的訛變現象》,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教學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韓陳其《從「所」字結構看語言發展的本質特徵和言語使用的經濟原則之關系---漢語羨餘現象綜合研究之八》,《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3-B. 韓陳其《試論文言名詞充當動詞性謂語時的語義結構程式和語言環境形式》,《徐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4-C. 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綜論》,袁曉園主編《中國語言學發展方向》,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韓陳其《話是如何被「砍」出來的》,香港《普通話》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韓陳其《從香港故娘說開去——街頭語法站談之一》,香港《普通話》1990年第2期
47- B.韓陳其《論文言今譯的科學原則和基本方法及現狀》,《徐州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91年第1期全文轉載
1991年
48-A. 韓陳其《我的他:他是誰?——街頭語法站談之二》,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1期
49-B. 韓陳其《佳麗的家族》,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2期
50-C. 韓陳其《論<說文>會意字》,《徐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4期
51-D.韓陳其《論文言判斷句的歷時層次》,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7月號
52-E.韓陳其《以今通古掌握詞義》,《中文自學指導》1991年第11期
53-F.韓陳其《比較<劉氏語通>與申小龍「新說」》,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韓陳其《說「老」道「子」——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1期
55-B.韓陳其《蘋果樹、女人街及其他——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2期
56-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色彩》,《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第4期
57-D.韓陳其《論<史記>復音詞的意義特點》,《語文研究集刊》第一輯,語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韓陳其《對文的比照和詞義的推求》,《中文自學指導》1992第2期
59-F.韓陳其《五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韓陳其《男驢?女驢?——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1-B.韓陳其《牛奶與情話之類——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2-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意義》,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2期
63-D.韓陳其《試論古代漢語同義句式繁化的規律性傾向——漢語羨余現象綜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韓陳其《漢字的男女文化》,《學習》(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韓陳其《新婚賀語的文化隨想》,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66-C.韓陳其《論連語的演變》,《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1期
67-D.韓陳其《透過古音洞察文言虛詞》,《語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韓陳其《人名與文化——漢語專名文化要覽之一》,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韓陳其《論「所」字結構》,《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韓陳其《同名互指的歷史文化義蘊》,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1期
71-C.韓陳其《街名與文化》,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韓陳其《論語片語合關系歷時變化的理據》,《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韓陳其《街名與文化》(署名:曉丹)《語言研究集刊》第五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韓陳其《初讀<馬氏文通>》,《鎮江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第33——47頁)
75-B.韓陳其《試論漢語詞義:結構單位選擇性》,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9年總第59期
76-C.韓陳其《〈經義述聞〉平議》,《語言研究集刊》第六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頁)
2000年
77-A.韓陳其《論〈馬氏文通〉語法觀--〈文通〉百年,鄉人評說》,載《〈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54——83頁)
78-B.韓陳其《〈經義述聞〉評介》,載《中國典籍精華從書語文名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頁)
79-C.韓陳其《〈馬氏文通〉與中國語言學》,載《語言研究集刊》第七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頁)
2001年
80-A.韓陳其《論〈史記〉統括性范圍副詞》,載《中國語言學報》第十期,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期(第197——206頁)
81-B.韓陳其《漢語詞彙學引論》,《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第65——76頁)
2002年
82-A.韓陳其《漢語詞綴新論》,《揚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韓陳其《論循境求義》,《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84-B.韓陳其《論匯比求義和文本詮釋》,《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85-C.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義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86-D.韓陳其《關於漢語史研究現狀的若干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徐州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
87-E.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法觀》,《揚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88-F.韓陳其《漢語四方方位詞的成詞理據》,《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韓陳其《論漢語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原則和釋讀途徑》,《徐州師大學報》2004年第2期
90-B.韓陳其《論因聲求義》,《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91-C 韓陳其《論比喻義和借代義的釋義》,《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韓陳其《論詩歌語詞的語義關系和語義關系網路——「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新釋》,中國人民大會中文系編《語言研究的務實與創新——慶祝胡明揚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韓陳其《淺談「 幾乎」類語詞的形式聯系和語義強度》,《漢語學習》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韓陳其《中國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欣賞系列研究蘇軾詞釋讀欣賞(之一)》,《文教資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韓陳其《韓中語言文化比較漫談——2004年11月韓國湖西大學大學院演講稿》,《慶祝廖序東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韓陳其《論中國詩歌語言的詞彙-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以蘇詞為例》,《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97-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 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 從語言學的視角研究蘇軾詞之一》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7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7 年總第13期;又載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8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韓陳其《語言人視域內的關於韓中語言文化教育內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較認識和理性認同思考綱要》,韓中建交15周年紀念, 第9次韓中文化論壇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韓陳其 立紅《論中國古代詩歌的語學釋讀》,韓國漢陽大學主辦《第一屆中國地域文化與語言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韓國】李光哲 吳秀琴主編《中國北方文學與文化》,第131---180頁,韓國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鄉學院學報》2008 年第3期;又載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9年第2期【說明:本文與韓國版同名文章, 同名異實】
102-B韓陳其.《爾雅》名義考論新說:爾雅=明義,《辭書研究》2008年6期
103-C.韓陳其《論漢語詞典編寫的理論原則和規范條例》,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5期
104-D.韓陳其《中華漢族鼠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7期
105-E.韓陳其《同義對稱結構四字格所映射的詞化現象》,《漢語學習》2008年1期
106-F.韓陳其《視野高而邃發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劉永華博士<馬氏文通>研究》,載劉永華《馬氏文通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3月
107-G.韓陳其《關於<爾雅>研究的後瞻與前瞻的若干反思與正思》,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語文論集》(第5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韓陳其《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啟事,刊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
109-B.韓陳其《古詩文言意傳輸的最新最佳的嘗試-----序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載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觸覺類、味覺類具象及其感知》,《三峽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111-D.韓陳其《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聯覺具象和感知及其變化和轉移》,《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112-E.韓陳其《中國現行教育的「度」、「量」、「衡」》,《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來的其它語言學成果(約120萬字)
[1]、《古代漢語常識百問百答》(約20萬字),載《古代漢語自學指導》(韓陳其主編之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點校本第794卷——900卷審訂(約100餘萬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來的語言學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創作
[1]、韓陳其《人:男人·女人》
[2]、韓陳其《花·人·街》
[3]、韓陳其《文身——圖騰文化的映現》
[4]、韓陳其《服色與身份》
[5]、 韓陳其《壬申雙春喜話猴》
[6]、韓陳其《漢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韓陳其《鄉音的魅力和語言的勢利》
[8]、韓陳其《花名與名花》
[9]、韓陳其《雞: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韓陳其《雞子·孩子·君子》
[11]、韓陳其《山水詠嘆調》(託名)
[12]、韓陳其《讀書耦談》
[13]、韓陳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韓陳其《我的老師》
[15]、 韓陳其《人名與民風》
[16]、韓陳其《景名與游興》
[17]、韓陳其《酒名與詩歌》
[18]、韓陳其《店名與社會》
[19]、 韓陳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廈》
[20]、韓陳其《新婚賀語隨想》
[21]、 韓陳其《三「韓」緣——游韓詠嘆調》
[22]、韓陳其《淑明「美」思——游韓詠嘆調》
[23]、 韓陳其《韓國教育觀「花」 ——游韓詠嘆調》
[24]、韓陳其《韓中女子名異同談趣——游韓詠嘆調》
[25]、韓陳其《秋色賦——游韓詠嘆調》
[26]、 韓陳其《千禧之愛——游韓詠嘆調》
[27]、 韓陳其《夢溪鄉思》
[28]、 韓陳其《狗頭狗腦----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韓陳其《鄉人賽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韓陳其《華盛頓的櫻花世界》
[31]、 韓陳其《三游美國費城》
[32]、 韓陳其《美國「牛友」麥樂尼》
[33]、 韓陳其《游祭美國葛底斯堡古戰場》

I. 章文欽的學術成果

在本校戴裔煊、蔡鴻生、姜伯勤諸先生和校外韋慶遠、汪熙、梁嘉彬諸先生多年栽培下,致力於澳門歷史文化、清代廣東十三行與早期中西關系和明清之際天主教入華史的研究。其主要成果如下。 1、《澳門紀略研究》,論文,3萬字,中華書局《文史》第33輯(1990年10月)。
2、《澳門與中華歷史文化》,專著,22萬字,澳門基金會1995年版。
3、龍思泰《早期澳門史》,譯著,31萬字,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負責校注。
4、《澳門歷史文化》,專著,34.6萬字,中華書局1999年版。
5、《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匯編》,二冊,120萬字,澳門基金會1999年版,與澳門學者劉芳合作。
6、《澳門詩詞箋注》,三卷四冊,100萬字,澳門文化局,珠海出版社2003年版。
7、另發表論文20餘篇。
8、《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澳門卷》,中央文史研究館項目,2008年至2010年,任項目主持人。 1、《從封建官商到買辦商人——清代廣東著名行商伍怡和家族剖析》,論文,4萬字,《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3、4期。
2、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譯著,五卷三冊,141.7萬字,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負責校注。
3、亨特《舊中國雜記》,譯著,21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2002年第2版,負責校注。
4、亨特《廣州「番鬼」錄》,譯著,11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負責校注。
5、《明清時代荷蘭與廣州口岸的貿易和交往》,論文,3.5萬字,載蔡鴻生主編《廣州與海洋文明》,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6、《清代廣州十三行與澳門》,論文,2萬字,《澳門雜志》第9期(1999年4月)。
7、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增訂本,30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受著者委託負責校注。
8、《廣東十三行與早期中西關系》,專著,30萬字,已交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
9、另發表論文近20篇。 1、《清代澳門詩中關於天主教的描述》,論文,1.8萬字,澳門《文化雜志》第21期(1994年冬季)。
2、Os Poemas de Wu YUshan(Simon Xavier da Cunha)Sobre O Cristianismo(《吳漁山天學詩研究》),論文,中文本2.5萬字,葡文本載Religiao E Cultura, Macau,1997.
3、《吳漁山的明遺民形象》,論文,3萬字,澳門《文化雜志》第43期(2002年夏季)。
4、《吳漁山為修士前與佛道兩教的關系》,論文,1.5萬字,澳門《文化雜志》第44期(2002年秋季)。
5、《吳漁山繪畫與天學》,論文,0.8萬字,澳門《文化雜志》第47期(2003年夏季)。
6、《澳門與西江流域的歷史文化聯系——利瑪竇等在肇慶傳教活動剖析》,論文,2萬字,澳門《文化雜志》第56期(2005年秋季)。
7、《吳漁山集箋注》,著作,60萬字,中華書局2007年版。
8、《吳漁山及其華化天學》,專著,30萬字,中華書局2008年版。
9、另發表論文近10篇。

J. 用一句詩形容科研學術成果

按所求擬一文章開篇引導詩:

學術講座連周排,
科技活動隔月新。

註:學生會圍繞學回術與科技所展開的答,多數為周學術講座和科技活動月等,故以此詩句開篇。

希望我的解答能使你滿意。

閱讀全文

與學術成果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