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新醫療技術成果、進展,以及其作用
近日,美國科研人員宣布,已經在實驗室中成功研製出了人工雄性兔子生殖器,而且可以通過從動物身上提取細胞,再使用這種人工生殖器即可培育出小兔子。
威克弗里斯特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 )醫學再生研究所浸信醫療中心的安東尼·阿塔拉博士(Dr. Anthony Atala )是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他說道,這將為移植提供量身定做的器官,「一旦細胞組織被移植入身體內,身體就能識別這個是自身的組織。」
阿塔拉身為兒童泌尿科醫生,多年來專門研究性器官和膀胱先天性缺陷和疾病。他一直在關注人工生殖器的研究。阿塔拉說:「這是來自工作的靈感。我們看著一些新生兒一出生就帶有生殖器缺陷,但是對此卻沒有好的解決辦法。」阿塔拉同時也是再生醫學的專家,所謂的再生醫學即通過人體自身的細胞對病變進行自我修復。
在這次的研究過程中,阿塔拉一行人使用的只是普通細胞,而不是經常用於這類實驗的幹細胞。他們首次使用兔子的雄性生殖器做成一個支架,將其中的活細胞全部取走,剩下軟骨結構。然後他們從另一隻公兔子的生殖器上提取出一小塊的組織,將細胞養在實驗室的盤子內。
阿塔拉說這項研究花費了他們將盡18年的時間,「我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培養環境和培養液來培養這些細胞。」他們確保提取出兩類細胞,一類是平滑肌細胞,另一類是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用於製造器官的海綿組織,而內皮細胞則用於形成在雄性生殖器中為其提供充足血液供給的血管。最後,這些細胞會被植入生殖器做成的支架中,六個星期後研究人員將這些生殖器移植到之前被閹割的公兔上。12隻兔子似乎意識到自己重新擁有了生殖器,與母兔關在同一個籠子的一分鍾內它們開始與母兔交配,四隻母兔受孕成功。
這一項科技成果無異於我們人類。
②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地區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的成就
中國衛生事業改革現狀與發展趨勢
中國衛生事業改革所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這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迎來中國衛生事業的春天。
一、中國衛生事業改
③ 近年的醫學發展有什麼成果
近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3年該獎授予了發現了細胞囊泡運輸調控機制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詹姆斯•羅斯曼、蘭迪•謝克曼以及托馬斯•聚德霍夫。
2012年,英國發育生物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長山中伸彌。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獎。(iPS: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2011年,美國科學家布魯斯巴特勒、盧森堡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他們發現了免疫系統激活的關鍵原理,這使人們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認識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2010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他創立了體外受精技術,因此又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醫學統計顯示,世界上約有10%的夫婦有生育問題,而體外受精技術可以幫助其中絕大多數夫婦實現有自己後代的夢想。至今,全球已有400多萬人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出生,其中許多人以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後代。 2009年,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蘿爾格雷德和傑克紹斯塔克。他們發現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發現解決了一個生物學的重要課題,即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是怎樣實現完全復制的,同時還能受到保護不至於發生降解。
2008年,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及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豪森發現了人乳頭狀瘤病毒(HPV),這種病毒是導致宮頸癌的罪魁禍首。巴爾-西諾西和蒙塔尼的獲獎成就則是發現了艾滋病病毒(HIV)。
2007年,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基、奧利弗史密斯和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他們的一系列突破性發現為「基因靶向」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深入研究單個基因在動物體內的功能並提供相關葯物試驗的動物模型成為可能。
2006年,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他們發現了核糖核酸(RNA)干擾機制,這一機制已被廣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種手段,並有望在未來幫助科學家開發出治療疾病的新方法。
2005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他們發現了導致人類罹患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罪魁幽門螺桿菌,革命性地改變了世人對這些疾病的認識。
2004年,美國科學家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他們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作出貢獻,揭示了人類嗅覺系統的奧秘。
2003年,美國科學家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上獲得關鍵性發現,這些發現最終導致核磁共振成像儀的出現。
2002年,英國科學家悉尼布雷內、約翰蘇爾斯頓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霍維茨。他們為研究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調節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近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2 兩位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 1943-)和布萊恩·克比爾卡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獲得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9 英國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美國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阿達-尤納斯因研究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獲獎。
2008 美籍華裔錢永健、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因研究綠色熒光蛋白獲獎。
2006 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他的父親阿瑟·科恩伯格也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並且是195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揭示了真核生物體內的細胞如何利用基因內存儲的信息生產蛋白質,而理解這一點具有醫學上的「基礎性」作用,因為人類的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等都與這一過程發生紊亂有關。 2004 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均為以色列人;美國科學家伊爾溫-羅斯, 三人因在蛋白質控制系統方面的重大發現而共同獲得該獎項。他們突破性地發現了人類細胞如何控制某種蛋白質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人類細胞對無用蛋白質的「廢物處理」過程。
2003 彼得·阿格雷, 美國人 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人 他們發現了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了開創性貢獻。這是個重大發現,開啟了細菌、植物和哺乳動物水通道的生物化學、生理學和遺傳學研究之門
④ 有關於「互聯網 醫療」有哪些成功的課題研究成果
聽課山娃光
⑤ 舉例現代科學技術在醫學上的成就
電除顫人工心臟起搏器、人工呼吸器等醫療儀器不斷改進,使一些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診斷技術的發展。W.C.倫琴1895年發現X射線,到20世紀初 X射線診斷便成為臨床醫學的重要手段。
最初用於觀察骨骼狀態,1906年藉助鉍糊檢查胃腸運動,以後又改用鋇餐、碘油等進行 X射線造影。此後重要的診斷技術進展有:心電圖(1903)、梅毒血清反應(1906)、腦血管造影(1911)、心臟導管術(1929)和腦電圖(1929)。
50年代後期,生物醫學工程學成為獨立學科,除人工臟器外,尚研究人工關節、假肢,人工感官等。60年代激光應用於臨床。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首先用於眼科。
科學技術決定先進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是一個由勞動者、勞動工具與勞動對象以及勞動過程的組織管理等各種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某一時代特定生產力的先進性質要通過系統中每個要素的先進性質反映出來。勞動者由"體力型"轉變為"知識型"標志著生產力的先進程度提高。
其次,科學技術決定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在20世紀以前,科學、技術、生產三者相互作用的關系,往往是按照生產一技術一科學的順序發展的,即生產和技術的實踐為科學理論的形成奠定基礎。在當代,科學技術具有明顯的超前性。
運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和遺傳學等科學發展起來的生物技術,廣泛地應用於工業、農業、醫葯衛生和食品工業等方面,使得生產力向越來越廣的先進領域發展。
(5)醫共體成果擴展閱讀
科學技術為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過去,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投入,現代社會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智力資源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更是如此。
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超前性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先導作用。19世紀末發生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科學、技術、生產三者關系發生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生產、科學、技術三者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生產的發展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推動科學的發展。
⑥ 醫定乾坤的成就
2011-10-26累積獲得八十萬點擊
2011-10-20累積獲得一張月票
2011-10-11累積獲得五十萬點擊
2011-10-10累積獲得五千回個收藏
2011-10-09登上了起點首頁的強力答推薦榜
2011-10-01累積獲得三十萬點擊
2011-09-20累積獲得十萬點擊2011-09-16累積獲得一千個收藏
2011-09-15累積獲得五萬點擊
2011-09-10累積獲得三百個收藏
2011-09-07累積點擊破萬
⑦ 現代醫學的成就有哪些
白痴啊!那麼多你想聽去找醫生
⑧ 目前醫學科技,有哪些新成就
醫學科技新成果
外科博士嚴佶祺首次提出肝臟熱缺血耐受極限為確定肝移植最佳時機提供理論依據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外科博士嚴佶祺在導師李宏為教授指導下進行的「大鼠心臟停搏供體肝臟移植的研究」,獲2000年度《香港外科醫學院雜志》最佳論文獎,文章首次提出移植肝臟熱缺血耐受極限為45分鍾。
嚴佶祺博士的研究重點是對供肝遭受心臟停搏這一熱缺血現象損傷的機制,目的在於了解心臟停搏後肝臟移植手術所能耐受的缺血極限。他對5組大鼠進行了原位肝移植,供者心臟停搏時間范圍分別是0、15、30、45、60分鍾。在對上述時間中大鼠肝移植病理變化、肝功能和受者的生存率進行比較後發現,熱缺血45分鍾後25%的受體大鼠成活一周以上,由此提出肝臟熱缺血的極限為45分鍾,填補了這項研究的空白,為在臨床進行人體肝移植手術中較好地把握供肝熱缺血時機,提高肝移植手術成功率提出了理論依據。
(汪敏)
郝欽忠新灸法治多種病症
四川漢源梨城回春堂疑難病診所郝欽忠,在應用傳統醫葯的灸法基礎上,研製新法新葯,治療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婦科疾病,獲得較好療效。
灸法治病,大多用來治療寒類疾病。而郝欽忠的灸法治療因配以多種葯物,因而增加了療效。其葯物多用中草葯製成,針對不同病種,或清熱散毒、行淤止痛,或軟堅散結、祛風止癢,或清熱涼血、止痛通經。
郝欽忠的灸法治療另一特點是不需取穴治病,病人可自己在病位熏灸治療,使灸葯之力透達至病處,且不扎針進入人體,方便了患者,特別適用於山區野外作業的人、登山旅遊的人在遇到扭傷、跌打傷、過敏及寒症、痹症使用,一些年老體弱的人在家自我保健也很方便。
目前郝欽忠的灸法主要用於治療暈痛病、胃腸肝膽氣滯血淤及風寒濕淤的痹症,如頭暈、頭痛,頭面五官疼痛,胃腸氣滯脹痛,婦女經期疼痛,遲經、閉經等。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希望採納……
⑨ 中國在醫學上誕生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脊髓灰質炎系列疫苗的研製及應用:讓脊灰與中國兒童絕緣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委員會宣布中國為無脊灰狀態。這是繼全球消滅天花之後,世界公共衛生史上又一偉大業績。
由於我國政府的大力推廣及免疫規劃策略的實施,自1994年10月以來,全國未有由本土野毒株引起的病例報告,曾被醫學界稱為「威脅兒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殺手」的小兒麻痹得到有效控制。
2、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向恐懼和絕望宣戰
麻風病,一個曾經讓人談之色變、聞風喪膽的重大傳染病,如今已難覓蹤跡。1957年,為防治在我國多地大面積流行的麻風病,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了皮膚病研究所,根據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密切結合。
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的防治策略、技術和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果。
3、根治絨毛膜上皮癌化學療法的創建與推廣:從死亡率90%到治癒率90%的顛覆性突破
北京協和醫院向陽教授帶領團隊對絨癌耐葯機制、耐葯標志物篩查和耐葯逆轉等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對耐葯與危重病例的治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法,使耐葯及危重絨癌病人的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完全緩解率達70%以上,治療效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4、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葯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葯」而受益。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葯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准治療葯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葯劑列入其基本葯品目錄。
5、難治性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救治體系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國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近60年來,隨著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創建和發展,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防治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阜外醫院幾代人對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進行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科技網-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 十大科技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⑩ 我國醫改取得哪些成果
患者住院葯費比例降低了,醫保談判讓進口葯便宜了,農民生大病更有保障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看病就醫總體負擔減輕,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為近20年來最低水平。
我國部分癌症患者長期依靠進口靶向葯維持生命,這些葯品價格昂貴且不能報銷。今年7月,人社部公布36種葯品價格談判結果,並同步納入醫保支付。這是我國葯品醫保准入的首次國家談判,其中,治療乳腺癌的靶向葯赫賽汀經過談判,由每支2萬多元降到7600元,降幅近七成。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葯品平均降幅達44%。今年以來,我國從葯品生產、流通、使用全鏈條進行改革,在公立醫療機構葯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通過壓縮葯品流通環節,使中間加價透明化,進一步推動降低葯品虛高價格,減輕群眾用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