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模式確立
2016年2月1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共同研製的中國新一代北斗導航第五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
該衛星採用中國科學院導航衛星專用平台,首次集成了自主研發的氫原子鍾、高集成度空間抗輻照專用晶元等一批關鍵技術成果,與先期發射的4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一起,基本確立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組網模式,具有里程碑意義。
2、「實踐十號」成功發射並返回
2016年4月6日,我國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 「實踐十號」成功發射,並於4月18日順利返回。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旨在利用太空中微重力和空間輻射等特殊環境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揭示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的規律。
該衛星已成功獲取大量實驗數據和資料,可產出一批重大科學發現和原創成果。
3、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中國科學院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主要科學目標是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廣域量子密鑰網路實驗,並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等實驗研究。
該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星地量子通信,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對我國鞏固和擴大量子通信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跟蹤者向未來信息技術引領者的轉變,具有里程碑意義。
4、「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並開展科學實驗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對接。「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作為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牽頭負責空間科學、對地觀測及地球科學研究、空間應用新技術等三大領域的全部14項科學實驗,包括全球第一台空間運行的冷原子鍾、寬波段成像光譜儀、伴隨衛星飛行、高等植物培養等,技術發展處於國際先進行列。
5、C919首次試飛
2017年5月5日,中國首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干線民用飛機C919的首飛完滿結束。這標志著大型民用客機的壟斷市場在A(Airbus空中客車)和B(Boeing波音)之外,正式迎來了新的參與者C(C919)。
㈡ 中國探索太空的成果
我國對宇宙的探索最突出的成就應該就是航空航天了。我們已經發射了嫦娥專1、2號衛星,並且將屬來還要進行更多的有關月球的探索;我們開發出了世界上升空率較高的火箭,我們還能進行載人航天及太空漫步。在宇宙探索中,我覺得我國就只有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突出,在其他方面好像都沒有什麼成績。
㈢ 中國對宇宙的探索成果有哪些
人類發現了繞太陽轉的九大行星之外,仍有不確定的行星在圍繞太陽轉;美國向內火星發射的探測容器傳回信息,證實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證據是發現火星上有生命產生的甲烷氣體;探索月球,證實月球上有水存在,且在月球地層之下;歐盟、美國都收到了宇宙中傳來的不明信號,極有可能是宇宙中另外生命發出的;中國通過對月球的探測,繪制了月球的全方位立體圖;歐盟研究機構宣布發現一顆類似地球的星球,但離地球十分遙遠…
㈣ 目前,我國在對宇宙的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對宇宙的探索最突出的成就應該就是航空航天了。我們已經發射了嫦娥1、2號衛星,內並且將來還容要進行更多的有關月球的探索;我們開發出了世界上升空率較高的火箭,我們還能進行載人航天及太空漫步。在宇宙探索中,我覺得我國就只有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突出,在其他方面好像都沒有什麼成績。
㈤ 中國科學家探索宇宙空間的成就
沒有出地球系,到月球轉了幾圈,
㈥ 舉出人類探索宇宙所取得的成果
白矮星、中子星的發現。
㈦ 中國參與人類探索太空的巨大成就有那些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探索太空的第一步是飛離地球。1903年12月17日,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試飛內成功,這是人類飛離容地球的開始。 1932年,前蘇聯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航天組織,開始研究開發導彈和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又首次乘載人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位太空人。蘇聯在航天領域的巨大成功深深地刺痛了美國人的心。 1958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並於當年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號」。 1986年2月20日,前蘇聯發射了「和平」號載人空間站(13年來,宇航員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就600多個項目做了大量工作)。 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架太空梭試飛成功。 探索太空中最為慘烈的事件是1971年前 蘇聯發射「禮炮二號」空間站,三名宇航員在返回時因座艙漏氣全部窒息死亡;1986年 1月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73秒後發生爆炸,七名宇航員在全世界數億電視觀眾面前悲壯地殉難。迄今為止,共有14名宇航員在發射和返回時以身殉職。
㈧ 中國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神州五號載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火箭在震天憾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急速飛向太空。
10月15日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從這一刻起,楊利偉成了浩瀚太空迎來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州六號載人飛船
2005年10月12日09:00時,神州六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10月17日4時33分,神舟六號飛船著陸成功.
「嫦娥一號」
中國發射的第一顆繞月球飛行的衛星.
2007年10月24日18點05分04秒,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發射。
「嫦娥一號」肩負4項任務
1,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
3,探測月壤特性
4,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成功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乃至文化領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政治領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體現了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以及相關的尖端科技,是中國發展軟實力的又一象徵,表明了中國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資源、實現科研創新、凝聚民心、增強國家競爭力等一系列遠大目標的決心與行動。嫦娥一號在十七大勝利閉幕之際成功發射升空,無疑是對中共十七大獻禮的最好禮物。
經濟領域:將帶動信息、材料、能源、微機電、遙科學等其它新技術的提高,對於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空間技術的進步和深空探測的深入,對相關材料的需求必將促進相關行業、產業得到更大的發展。
同時,月球上特有的礦產資源和能源是對地球上礦產資源的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月球表面具有極其豐富的太陽能,月壤中蘊藏的豐富的氦3也能提供新型核聚變的材料,應用前景廣闊。
軍事領域:表明我國的導彈技術\火箭技術都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科技領域:將促進中國航天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和中國基礎科學的全面發展。月球探測將推進宇宙學、比較行星學、月球科學、地球行星科學、空間物理學、材料科學、環境學等學科的發展,而這些學科的發展又將帶動更多學科的交叉滲透。
文化領域:嫦娥奔月的成功帶給中國人的是加快發展的堅定信心,通過媒體以各種形式傳播「嫦娥奔月」的科普知識、時代意義,公眾接受了氛圍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啟蒙。
㈨ 近幾年來,中國科學家為探索宇宙胡奧秘而努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嗎
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9月25日晚,在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人的母校——空軍航空大學院內,上千名師生聚集在廣場上觀看神七發射直播。師生們為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而歡呼,為學校培養出的三名優秀學子而自豪。 新華社記者 高飛 攝
點擊瀏覽更多最新圖片
乞力馬扎羅雪頂可能10年內融化,「赤道雪山」奇觀將與人類告別…
成都醉駕案疑犯被改判為無期
[孫偉銘父親稱判決不公擬上訴][更多]
·新疆發布公告依法打擊針刺犯罪活動
·加拿大部長稱希望賴昌星能考慮自願返華
·印媒再次宣稱中國士兵"入侵印度領土"
·山西致277人死潰壩事故現場將建警示廣場
·河南平頂山礦難已造成44人死35人失蹤
·推廣 | 注意!資金正在流向以下板塊!
獨家:歷史學家眼中60年中國
[日軍國主義不會復活][中國民族自信心重建]
·深度 | 「快女」粉絲江湖的「無間道」
·軍事 | 美軍將解放軍列為假想敵
·博客 | 「磚家」點評快女 賭城結婚的明星
·互動 | 真實記錄一個農民工的北漂生活
·推廣 | 中信信用卡免費申請 即獲QQ會員
新華網酒泉9月26日電 題:從飛天夢想到太空漫步——回眸中國探索太空歷程
記者徐壯志、李宣良
承載著一個古老民族對於太空的渴望,中國航天員第3次飛向太空。在這次飛行中,他們將進行出艙活動,首次把中國人的足跡留在宇宙空間。
公元1076年那個明月高懸的秋夜,當宋代大詩人蘇軾把酒問青天時,是否會想到,932年之後的這個夜晚,中華民族開始了又一次超越夢想的飛天。
從5年前的金秋楊利偉造訪太空,到今年同一個季節,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攜手飛天,中國人不僅把飛天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而且還把目光投向了更為深遠的宇宙空間……
流傳千古的夢想
在距離中國航天第一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幾百公里的大漠深處,敦煌莫高窟每年都吸引著數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人們來這里,不僅能欣賞壁畫上飛天女神的婀娜身姿和曼妙舞態,還可以感受到一個民族亘古不滅的飛天夢想。
嫦娥奔月、誇父追日、女媧補天……遠在文字出現之前,中國人就用口耳相傳的傳說,訴說著對於太空的嚮往。
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奇文《天問》中,詩人屈原一口氣提出了174個問題,天文地理、博物神話、人物歷史無不涉及。屈原對於天的追問,寄予著一個民族的豐富想像。
夢想,能夠產生難以估量的力量。500多年前,還在哥白尼的「日心說」與統治歐洲1000多年的「地心說」艱難爭斗的同一時代,明朝的萬戶——一位試圖飛出天外的幻想家,已成了人類第一位飛天的真正實踐者。
美國學者基姆1945年在其著作《火箭與噴氣發動機》中這樣描述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飛行嘗試:萬戶先做了兩個大風箏,並排裝在一把椅子的兩邊,然後在椅子下面捆綁了47支大火箭——中國人發明的一種以火葯作燃料的兵器。准備完畢後,萬戶坐在椅子當中,命僕人點燃火箭……
萬戶的生命,最終殞落在了點燃火箭後的巨響中。多年後,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萬戶山」。
遺憾的是,誕生了「人類航天始祖」的中華民族,未能為近代天文學的發展作出實質性的貢獻,也未能成為現代航天事業的先驅。然而,夢想卻深深地植根在了中國人的靈魂深處。
「月球究竟是什麼樣子,是什麼力量使桂花樹永遠砍不倒呢?」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回憶,正是小時候的幻想,使他深深愛上了航天。
中國航天人的「長征」
托起神舟的火箭被命名為「長征」。
在紅軍長征勝利20年後——1956年,尚處於貧弱之中的新中國,又開始了新的長征——向太空進軍。
同世界其他航天大國一樣,新中國的航天事業也是從研製導彈開始的。
4年後,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又一個4年後,中國獨立研製的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剛剛起步的中國航天事業捷報頻傳:1966年,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遠程導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1971年,遠程導彈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向世界公開宣示。
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的張勁夫曾回憶說,當時中央決定撥款2億元支持搞衛星。「那個年代,國家能夠拿出如此巨款,誰都能夠掂得出它那沉甸甸的分量。」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第一顆中國造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的從衛星上接收的《東方紅》樂曲聲響徹中國的大江南北時,中國人航天之路開始了全新的篇章。
「朝天上打的東西應該叫什麼?天高路長,太空任務的艱巨性,似乎只有紅軍長征能夠相比。」回憶起當年為運載火箭命名的過程時,85歲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副院長冬春說,「對於這個名字,大家的意見高度一致。」
30多年後,中國已經擁有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9種型號的運載火箭,不僅把40多顆不同類型的國產人造衛星送上太空,還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占據了一定的份額。
神舟飛天,沒有止境的足跡
「我們人類是唯一的嗎……人類也可能搬家,搬到別的星球去。」說這句話的不是幻想家,也不是科學家,而是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時間是1970年冬天。
就在舉國歡慶「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時候,中國航天人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氣搞載人飛天。然而,由於經濟實力有限等各種原因,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只能塵封在一張張構思草圖中。
對於中國科技界來說,1986年的春天,可能來得比哪年都早。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展建議」被鄧小平批准。這就是著名的「863計劃」。
「863計劃」的出台,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從這一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對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
改革開放為中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開始了向太空進軍的新征程。
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入太空,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然而,夢想被壓抑太久了就會以加倍的力量迸發。
從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開始,中國航天人在短短7年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一道道難題。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飛向太空,並於第2天准確著陸。
關於「神舟」的來源,王永志回憶說,當時提出了包括「飛天」「神舟」等在內的4個名字,他和劉紀原、沈榮駿3人反復商量,認為用「神舟」較好。
神舟二號、三號、四號,無人飛船接連發射成功——中國人「摘星攬月」已進入倒計時。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長征二號F型火箭托舉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轟然起飛。浩瀚太空迎來了第一位中國訪客——38歲的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兩年後的10月12日,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順利升空,開始了多人多天的太空生活……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嫦娥奔月」,這個千古流傳的神話成為現實。約一個月後,嫦娥一號從38萬公里外的環月軌道成功傳回第一張月面圖片。
又是金秋。3名航天員乘坐神舟七號飛船再度遨遊太空,他們將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進行太空行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指出,如果任務順利完成,下一步中國載人航天的目標將是航天器交會對接和建造空間實驗室……
長征、神舟、飛天……就像這些中國特色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樣,在太空,誰也無法預測中國人的腳步將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