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五大科研成果

五大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2-18 09:50:49

『壹』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4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貳』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有哪些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4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叄』 中國國家五大科技獎項是什麼還有四大類專利

http://www.chinaqw.com/node2/node116/node1414/node1432/
一、五大國家級獎項
為了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國務院通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設立下列國家科學技術獎:
(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二)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國家技術發明獎;
(四)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設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工作。
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每年獎勵項目總數不超過400項。
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獎金數額由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規定。

http://gb.cri.cn/18824/2008/01/04/[email protected]
除了公眾矚目的500萬元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獎還包括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四大獎項。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獲獎者的獎金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

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被稱為國家科技獎的三大獎。自然科學獎側重於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例如數理化、天文、地質等學科;用來表彰在自然現象、特徵、規律的探究中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技術發明獎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系統等幾方面做出重大技術發明的公民。在三大獎中,科學技術進步獎則是門類廣泛的一項,包括技術開發、社會公益、國家安全和重大工程等多個領域。用以表彰在完成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工程、計劃方面,或者在推廣先進科技成果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和組織。

五大獎項中的最後一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那些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知名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就曾經得到此獎。

專利有三大類
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tjxx/有每年受理各類專利的數據

『肆』 中國軍事科技成果有哪些

1、我國002國產航空母艦下水。作為海上巨無霸,航母是公認的難度最大,工藝最復雜的裝備,目前僅有少數幾個大國有能力建造。

2、我國殲-20正式加入空軍序列。殲20是我國最新銳的隱身戰斗機,也是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先進戰斗機,採用眾多先進技術,空中戰斗能力與美國F22不相上下。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功研製出「長鷹」長航時無人機,它是我國第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長航時無人偵察機系統,成功使我國無人機實現了由近中程、短航時向遠程、長航時的歷史性跨越。

4、2017年5月,中國空軍無人機部隊首次亮相,攻擊-1無人機是中國空軍裝備的一型察打一體無人機,該機集偵察、情報傳輸和火力打擊於一身。此外,最新型的彩虹地效無人機揭開了神秘面紗,這種被外媒猜疑可部署到相關海區的新型攻擊無人機,將對現代化海上力量造成極大威脅。

5、2016年7月6日,運-20大型運輸機授裝接裝儀式在空軍航空兵某部舉行。相對於殲-20等先進戰斗機,運-20大運項目屬於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遠程重型運輸機,是中國《中長期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的最優先項目。

運-20大運機的服役,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之後,世界上第四個能夠自行研製並生產200噸級以上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國家,也是目前世界上正在批量生產的最大和最強的軍用運輸機。

6、高超音速飛行器DF-ZF是中國軍方新近研發的可以快速進行全球打擊的高超音速飛行器,這種高超音速飛行器屬於超快速機動打擊武器,利用彈道導彈從基地發射,以5-10馬赫的超音速飛行,從而實現快速打擊。

『伍』 中國五大成就是什麼

土地政策改革的五大成就值得稱道

李劍閣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日益認識到土地政策對解決好『三農'問題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迄今為止中國土地政策的改革是值得稱道的。」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土地政策改革取得了五個方面的重大成就:一、伴隨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城鄉土地產權的明確界定和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二、市場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三、政府對耕地的保護政策和措施不斷強化;四、土地的法律框架逐步完善和加強;五、政府對土地利用的調控能力也不斷提高,在推進土地政策改革方面,各地在實踐中有不少探索和創新。

李劍閣認為,目前中國「三農」問題出現了新的挑戰,過去中國農村比較突出的矛盾——農民負擔問題,由於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已經得到緩解或者基本消除了;但因土地引發的矛盾則突出起來,集中表現在:土地農轉非的速度太快,土地徵佔的規模過大,失地農民群體越來越多;對失地農民的補償偏低,不足以解決他們的長遠生計;失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是很大的難題;地方政府對土地轉讓收益及土地相關融資的過度依賴等。李劍閣說:「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必須不失時機地繼續推進土地制度的改革,在土地政策的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組建五年取得五大成就
在國家原五大行政性軍工總公司基礎上組建的十個軍工集團公司正式成立。五年來,中國各軍工集團公司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和部署,堅持改革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為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發展穩步推進,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1998年,國防科技工業是全國虧損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成立十大軍工集團公司後,各集團公司改革脫困工作邁出堅實步伐。截至2002年,國防科技工業全行業實現持平並略有盈餘,扭轉了連續八年全行業虧損的困難局面。2003年底,各集團公司實現利潤36.59億元。十大軍工集團還積極推進企業重組和產權多元化改革,目前累計有39戶軍工企業股票上市。中航二集團整體重組上市,在十個軍工集團中率先完成主營業務股份制改造。

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取得重要突破,高技術武器裝備研製生產能力實現重要跨越。十大軍工集團公司全力以赴,奮力攻堅,一大批技術含量高、質量性能好的武器裝備已交付部隊使用。各軍工集團公司加強高技術武器裝備研製生產能力建設,技術裝備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軍工科研生產能力、水平和整體實力有了質的飛躍。

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各軍工集團公司認真貫徹軍民結合、寓軍於民方針,大力推進民用產業發展,取得豐碩成果。2003年十個軍工集團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分別比1999年增長88.2%、95.8%和95.6%。

國防科技創新實現重要突破,國防科技工業人才隊伍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各軍工集團公司堅持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武器裝備型號研製和預先研究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技術,國防基礎科研、技術基礎、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等專項計劃穩步推進。各軍工集團公司加強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一大批年富力強、德才兼備的人才脫穎而出。

積極轉變觀念,在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軍工集團公司組建以後,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自主發展意識普遍增強。各軍工集團公司深化體制改革,推進事業部制和母子公司體制建設方面也進行了有益探索。一些集團公司通過推行流程再造、成本管理和信息化等先進的管理手段,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一些集團公司還開展了有聲有色的企業文化建設。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分別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陸』 求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影響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世紀,人類在本世紀所取得的
科技成就和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它們是推動經
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世界的面貌。
它們中有一些為科技界公認的重大成就,將在人類歷史上永遠閃耀著
奪目的光輝。

20世紀初科學革命兩大成就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
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
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
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
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
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
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
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
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
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
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
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
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
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
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
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
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
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
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
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
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
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
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
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
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
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
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
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
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
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
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
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層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
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
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系,
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
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
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
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
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
標志。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
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
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
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
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
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
著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
的後台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地質歷史上的古生代,
全球只有一塊巨大陸地,周圍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來,這塊古陸開
始分裂、漂移,逐漸成為現在的幾個大陸和無數島嶼,原來的大洋則
分割成幾個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陸漂移說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由地幔對流說(1928年)、海
底擴張說(1961年)等階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
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
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
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

1948年,申農《通訊的數學理論》、維納《控制論:關於動物和
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的出版,標志著
交叉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一般系統論的誕生;1957年,古德等《系
統工程學》的出版為系統工程論奠定了基礎。6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
新的交叉科學——突變論、協同論和耗散結構理論。

交叉科學不僅溝通了為數眾多的自然科學學科,而且在方法論上
也溝通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向人們提供了定量、精確和最優的
認識世界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術:
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源、材料、
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
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
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人工
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
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
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
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年代的
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代以來計算
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初發展到核磁共
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
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並
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勞
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
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宙飛船,
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
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
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
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
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去揭示宇
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
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
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電通
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
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歷了第一代
(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體管,50年代末至
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等發展階段,80年代
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
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
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則進入了千
家萬戶,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
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互聯網路則在2億多網民的學習、研究、交
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
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制
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料,用發光強度
很高的脈沖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
光束就是激光。

繼紅寶石激光器之後,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氣體激光器
(1964年)、自由電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
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
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伯和史密
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和「連接」;
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NA的重組能創造性
地利用生物資

『柒』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有哪些重大的科技成就

1、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最初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兩彈」中的原子彈和氫彈後來合稱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的導彈。後來「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捌』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2018年4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長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台,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了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本質。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

『玖』 科技成果評價的五大價值指的是哪些

應該是科技成果的五大價值吧~~~科技成果的五大價值: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拾』 五大科技強國排行榜,我國能排第幾位

我們都知道在上個世紀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起來的話,那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發展工業,可以看一下現在經濟比較好的一些國家,基本上都是工業化比較早的國家。而中國實際上也是依靠著人口紅利,在這幾十年來大力發展工業,才能夠發展得這么快。

大家應該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以嚴謹工藝而全球聞名的德國進不了前三,其實德國主要是工業技術,在科技上還是差了點,只能排在第四。那麼我們中國能夠排在第幾呢?實際上中國的科技實力在不斷發展,但是目前只能排在第七的位置,排在我們前面的還有以色列和法國。

閱讀全文

與五大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