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成果匯總的任務是什麼
(抄1)數據匯總。在土地襲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⑵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從哪一年開始使用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於2007年7月啟動,於2009年完成二調成果並啟用。
⑶ 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國發[]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決定自2007年7月1日起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土地調查是我國法定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實查清土地資源的重要手段。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第二次土地調查,掌握真實准確的土地數據,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社會穩定、保護農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實施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國土資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國土資源和實施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根本手段。
二、調查內容和時間進度
(一)調查內容。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在全國范圍內利用遙感等先進技術,以正攝影像圖為基礎,逐地塊實地調查土地的地類和面積,掌握全國耕地、園地、林地、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房地產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類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狀況;逐地塊調查全國城鄉各類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狀況,掌握國有土地使用權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狀況;調查全國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和保護狀況,對每一塊基本農田上圖、登記、造冊;建立互聯共享的覆蓋國家、省、市(地)、縣四級的集影像、圖形、地類、面積和權屬為一體的土地調查資料庫;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二)時間進度。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由國家統一部署,分步實施,重點和急需地區優先進行。2007年1月至6月開展本次調查的有關准備工作,完成調查方案編制、技術規范制訂以及試點、培訓和宣傳等工作,全面部署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各地組織開展調查和資料庫建設。其中,至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東部地區調查;至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中部地區及西部重點城市調查;至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國調查工作。2009年下半年,各地對調查成果進行整理,並以2009年10月31日為調查的標准時點,統一進行變更調查數據更新,向國土資源部匯交成果,由國土資源部匯總形成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數據。調查進程中形成的調查成果,可隨時用於宏觀調控和嚴格土地管理。
2010年以後,全國每年進行一次土地變更調查,保持調查成果的現勢性。
三、調查的組織實施
(一)加強領導。國務院成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負責調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土資源部,負責調查工作的日常組織和具體協調。 對調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時採取措施,切實予以解決。其中,涉及調查業務指導和檢查由國土資源部牽頭負責;涉及調查經費和物資保障方面的工作,由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負責協調;涉及數據統計和分析方面的工作,由國土資源部會同國家統計局負責處理。其他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密切配合。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成立相應的調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負責本地區調查工作的組織和實施。要積極吸收有資質的調查機構參與本次調查工作,及時根據調查工作的特點和要求,做好調查人員的培訓和組織工作。各級財政部門在調查經費上要給予保證。
(二)明確分工。調查工作按照「國家整體控制、地方細化調查、各級優勢互補、分級負責實施」的形式組織實施。國家統一購置航空、航天遙感資料,統一製作調查基礎圖件;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專業隊伍在國家提供的基礎圖件基礎上,深入實地,細化調查。國家組織開展逐地塊全面的內業檢查和重點地區、重點地類的外業核查。
(三)制定方案。國土資源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和技術規程。 各地要按照國家統一要求,根據本地區的土地利用特點,編制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制訂土地調查的實施細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市的土地調查方案須報國土資源部批准。各地應加強對承擔調查任務的隊伍資質審查和調查人員的培訓。通過資質審查的隊伍和經培訓且考試合格的人員,方可承擔調查任務。本次調查要採取招投標方式確定承擔單位,以合同方式規范調查行為。
(四)落實經費。土地調查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承擔的工作任務共同分擔。各地應多方籌措,統籌安排,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保證土地調查的順利進行。
(五)確保質量。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對本地區的調查成果質量負責,切實保證調查成果真實、准確,嚴禁弄虛作假和篡改調查成果。對虛報、瞞報土地調查數據的,一經發現,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六)嚴格驗收。各地要採取切實的保證措施,嚴格驗收制度,確保土地調查的數據、圖件與實地三者一致。調查結束後,逐級匯總上報調查成果。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驗收縣級調查成果;國土資源部負責對省級匯總成果進行驗收。對調查中發現的違法違規用地行為,要依法予以查處和糾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數據,經國務院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國務院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
⑷ 哪裡能夠查到各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
國土資源部檔案館
不過這些資料不是公共開放的數據資料,需要持有相關部門介紹信才可以。
⑸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農村土地調查的任務是什麼
農村土復地調查是指對城市、建制制鎮以外的土地進行調查。農村土地調查是第二次土地調查的重點任務。按照調查內容,農村土地調查分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農村土地權屬調查兩部分。
(1)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1:1萬比例尺為主,以縣區為基本單位,按照統一的土地調查技術標准,以正射影像圖為基礎,實地調查城鎮以外的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等利用狀況,查清全國耕地、園地、草地、林地、農村居民點等各類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現狀。
(2)農村土地權屬調查。農村土地權屬調查主要是查清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公路、鐵路、河流以及農、林、牧、漁場(含部隊、勞改農場及使用的土地)等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狀況。充分利用土地調查成果,加快推進土地登記發證,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
⑹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技術方法是什麼
(1)以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為主要信息源。農村土地調查將以1:1萬比例尺為主,充分應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手段,及時獲取客觀現勢的地面影像作為調查的主要信息源。採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遙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獲取的光學及雷達數據,以實現在較短時間內對全國各類地形及氣候條件下現勢性遙感影像的全覆蓋;採用基於DEM和GPS控制點的微分糾正技術,提高影像的正射糾正幾何精度;採用星歷參數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結合的衛星影像定位技術和基於差分GPS/IMU的航空攝影技術,實現對無控制點或稀少控制點地區的影像糾正。
(2)基於內外業相結合的調查方法。農村土地調查以1:1萬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圖作為調查基礎底圖,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在GPS等技術手段引導下,實地對每一塊土地的地類、權屬等情況進行外業調查,並詳細記錄,繪制相應圖件,填寫外業調查記錄表,確保每一地塊的地類、權屬等現狀信息詳細、准確、可靠。以外業調繪圖件為基礎,採用成熟的目視解譯與計算機自動識別相結合的信息提取技術,對每一地塊的形狀、范圍、位置進行數字化,准確獲取每一塊土地的界線、范圍、面積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鎮土地調查以1:500比例尺為主,充分運用全球定位系統、全站儀等現代化測量手段,開展大比例尺權屬調查及地籍測量,准確確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權屬等信息。地籍調查盡可能採用解析法。
(3)基於統一標準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方法。系統整理外業調查記錄,並以縣區為單位,按照國家統一的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和技術規范,逐圖斑錄入調查記錄,並對土地利用圖斑的圖形數據和圖斑屬性的表單數據進行屬性聯結,形成集圖形、影像、屬性、文檔為一體的土地利用資料庫。
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圖形平台,以大型的關系型資料庫為後台管理資料庫,存儲各類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實現對土地利用的圖形、屬性、柵格影像空間數據及其他非空間數據的一體化管理,藉助網路技術,採用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方式,有效存儲與管理調查數據。考慮到土地變更調查需求,採用多時序空間數據管理技術,實現對土地利用數據的歷史回溯。另外,由於土地調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遙感影像數據、權屬調查數據以及土地動態變化數據等,數據量龐大,記錄繁多,採用資料庫優化技術,提高數據查詢、統計、分析的運行效率。
(4)基於網路的信息共享及社會化服務技術方法。藉助現有的國土資源信息網路框架,採用現代網路技術,建立先進、高速、大容量的全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網路體系,按照「國家—省—市—縣」四級結構分級實施,實現各級互聯和數據的及時交換與傳輸,為國土資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撐。同時,藉助現有的信息網路及服務系統,依託國家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資料庫信息平台,實現與各行業的信息共享與數據交換,為各相關部門和社會提供土地基礎信息和應用服務。
⑺ 第二次土地調查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石家莊市第一次土地調查自1985年8月開始,於1992年5月全部完成,歷時6年9個月,形成了圖件成果和匯總數據成果等原始的測繪資料,初步查清了全市各類土地分布情況及所佔比例,但數據統計基本上為人工手動計算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人為錯誤。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盡管每年都進行年度的變更調查,但相對滯後的數據成果已不能適應逐年對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為了掌握准確、翔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制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決策,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協調、全面發展,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第一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來土地利用的分類、分布、面積和權屬的現狀,以及自然的變化和人為的變更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可以為石家莊市科學制訂發展規劃、合理利用土地、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數據,是明確市、縣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的現實需要,是完善市場經濟體系、理順土地產權關系的有效手段,也是管好用好土地資源、建設「沿海經濟強省省會」一項重要基礎工作。
⑻ 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的基本農田調查如何開展如題 謝謝了
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決定自2007年7月1日起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土地調查是我國法定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實查清土地資源的重要手段。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第二次土地調查,掌握真實准確的土地數據,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社會穩定、保護農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實施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國土資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國土資源和實施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根本手段。 二、調查內容和時間進度 (一)調查內容。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在全國范圍內利用遙感等先進技術,以正攝影像圖為基礎,逐地塊實地調查土地的地類和面積,掌握全國耕地、園地、林地、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房地產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類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狀況;逐地塊調查全國城鄉各類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狀況,掌握國有土地使用權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狀況;調查全國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和保護狀況,對每一塊基本農田上圖、登記、造冊;建立互聯共享的覆蓋國家、省、市(地)、縣四級的集影像、圖形、地類、面積和權屬為一體的土地調查資料庫;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二)時間進度。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由國家統一部署,分步實施,重點和急需地區優先進行。2007年1月至6月開展本次調查的有關准備工作,完成調查方案編制、技術規范制訂以及試點、培訓和宣傳等工作,全面部署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各地組織開展調查和資料庫建設。其中,至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東部地區調查;至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中部地區及西部重點城市調查;至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國調查工作。2009年下半年,各地對調查成果進行整理,並以2009年10月31日為調查的標准時點,統一進行變更調查數據更新,向國土資源部匯交成果,由國土資源部匯總形成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數據。調查進程中形成的調查成果,可隨時用於宏觀調控和嚴格土地管理。 2010年以後,全國每年進行一次土地變更調查,保持調查成果的現勢性。 三、調查的組織實施 (一)加強領導。國務院成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負責調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土資源部,負責調查工作的日常組織和具體協調。對調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時採取措施,切實予以解決。其中,涉及調查業務指導和檢查由國土資源部牽頭負責;涉及調查經費和物資保障方面的工作,由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負責協調;涉及數據統計和分析方面的工作,由國土資源部會同國家統計局負責處理。其他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密切配合。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成立相應的調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負責本地區調查工作的組織和實施。要積極吸收有資質的調查機構參與本次調查工作,及時根據調查工作的特點和要求,做好調查人員的培訓和組織工作。各級財政部門在調查經費上要給予保證。 (二)明確分工。調查工作按照「國家整體控制、地方細化調查、各級優勢互補、分級負責實施」的形式組織實施。國家統一購置航空、航天遙感資料,統一製作調查基礎圖件;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專業隊伍在國家提供的基礎圖件基礎上,深入實地,細化調查。國家組織開展逐地塊全面的內業檢查和重點地區、重點地類的外業核查。 (三)制定方案。國土資源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和技術規程。各地要按照國家統一要求,根據本地區的土地利用特點,編制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制訂土地調查的實施細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市的土地調查方案須報國土資源部批准。各地應加強對承擔調查任務的隊伍資質審查和調查人員的培訓。通過資質審查的隊伍和經培訓且考試合格的人員,方可承擔調查任務。本次調查要採取招投標方式確定承擔單位,以合同方式規范調查行為。 (四)落實經費。土地調查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承擔的工作任務共同分擔。各地應多方籌措,統籌安排,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保證土地調查的順利進行。 (五)確保質量。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對本地區的調查成果質量負責,切實保證調查成果真實、准確,嚴禁弄虛作假和篡改調查成果。對虛報、瞞報土地調查數據的,一經發現,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六)嚴格驗收。各地要採取切實的保證措施,嚴格驗收制度,確保土地調查的數據、圖件與實地三者一致。調查結束後,逐級匯總上報調查成果。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驗收縣級調查成果;國土資源部負責對省級匯總成果進行驗收。對調查中發現的違法違規用地行為,要依法予以查處和糾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數據,經國務院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6年12月7日
麻煩採納,謝謝!
⑼ 第二次土地調查求自檢報告和工作報告技術報告怎麼寫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
實施方案
》
1.
文字報告編寫工作報告應主要包括調查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等基本概況,以及調查的目的、意義、目標、任務,組織實施與保障措施,完成的主要成果,經驗與體會及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等內容。技術報告應主要包括調查的技術路線與技術方法、工藝流程、質量檢查及保障措施,調查中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應用新技術及效果等內容。資料庫建設報告應主要包括資料庫建設流程、軟硬體配置、資料庫內容與功能、維護與更新等內容。成果分析報告應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結構、各類土地的分布與利用狀況、與以前調查成果的對比,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政策、措施與建議等內容。專題報告應主要包括基本農田的數量、質量、分布和保護狀況,工業、基礎設施、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房地產用地的類型、數量、分布和利用狀況等內容,基本農田調查情況需單獨編寫報告,其他專題內容可以「土地調查專題報告」為名綜合編寫
⑽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任務
按照國務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任務包括:開展農村土地調查,查清全國農村各類土地的利用狀況;開展城鎮土地調查,掌握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建制鎮的城鎮土地狀況;開展基本農田狀況調查,查清全國基本農田狀況;建設土地調查資料庫,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具體任務如下: 農村土地調查是指對城市、建制鎮以外的土地進行調查。農村土地調查是第二次土地調查的重點任務。按照調查內容,農村土地調查分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農村土地權屬調查兩部分。
(1)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1:1萬比例尺為主,以縣區為基本單位,按照統一的土地調查技術標准,以正射影像圖為基礎,實地調查城鎮以外的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等利用狀況,查清全國耕地、園地、草地、林地、農村居民點等各類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現狀。
(2)農村土地權屬調查。農村土地權屬調查主要是查清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公路、鐵路、河流以及農、林、牧、漁場(含部隊、勞改農場及使用的土地)等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狀況。充分利用土地調查成果,加快推進土地登記發證,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 (1)建立四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按照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標准,以縣(區、市)為單位組織開展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對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權屬數據和基本農田等數據進行管理,滿足縣級日常變更等業務需要;在市級,以市(地、州)為單位,結合市級管理模式,整合各縣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構建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滿足市級國土資源日常管理需求;以省為單位組織,對市縣級土地利用資料庫全面整合,建立省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滿足省級國土資源管理對土地基礎數據的基本需要。在中央一級,藉助現有的網路系統,由國家組織建立國家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提供對各級土地數據到地塊的查詢檢索、統計匯總、分析輸出、及時調用和定期備案等功能。另外,各級資料庫之間提供訪問和調用介面,滿足數據上傳、接收、交換、備份、更新維護、日常應用等工作需要。
(2)建立市縣地籍信息系統
各市(縣)按照地籍信息系統建設有關技術標准和要求,以市(縣)為單位,組織建立地籍信息系統,對市(縣)地籍調查和地籍測量結果的圖形數據、宗地屬性以及各種表、卡、冊等數據信息進行集中管理,並提供編輯錄入、查詢統計、日常變更、制圖輸出、登記發證以及辦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滿足日常業務及管理需求。 (1)數據匯集
在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
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
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為保持調查成果現勢性,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繼續進行每年一次的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組織各地對土地利用變化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及時匯總調查成果;國家建立及時監測系統,運用航空(天)遙感等高技術手段,定期對重點地區、重點地類進行變化監測,並周期性覆蓋全國,及時檢查各地變更調查工作情況,並利用監測成果積極做好成果維護和應用工作。制定土地調查、統計、登記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建立穩定的常設調查隊伍,保障調查經費,進一步完善全國統一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