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認定國家級 省級 科研成果 政府
科研成果獎的級別,應當看該獎項是由哪裡頒發的。
(一)國家級獎: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獎項。如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級四大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二)部級獎:指以中央(國務院)各部委名義頒發的社科或科技優秀成果獎。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的社科優秀成果獎;國家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部級自然科學獎;部級技術發明獎;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
全國性的各類基金獎,經認定後可視為相當於部級獎。已經認定過的獎項如:霍英東基金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孫冶方研究基金會、吳玉章研究基金會、陶行知研究基金會、錢端升基金會頒發的社科優秀成果獎。
(三)省(市)級獎:指以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名義頒發的社科或科技優秀成果獎。如省(市)級自然科學獎;省(市)級技術發明獎;省(市)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省(市)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以上獎項的頒獎文件和獲獎證書有國徽章的,都是由省(部)級以上政府或政府機關頒發的獎項。
(1)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擴展閱讀:
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科研項目(課題)認定范圍
1、國家級科研成果獎:
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自然科學獎。
2、省部級科研成果獎:
各省、直轄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科學技術獎勵,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公安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安全部、軍隊頒發的科學技術獎勵,全國性的行業協會(學會)且具有國家獎推薦資格的科學技術獎等。
3、人文社科省部級獎項: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與宣傳優秀成果獎、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優秀成果獎以及其他中央各部委頒發的人文社科類研究成果獎等。
鑒定組織
鑒定由國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的科技成果管理機構(以下簡稱組織鑒定單位)負責組織。必要時可以授權省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組織鑒定,或者委託有關單位(以下簡稱主持鑒定單位)主持鑒定。
② 朱曉明的個人經歷
朱曉明歷任上海市學聯副主席(第九屆,1979至1983年),上海市紡織工業局副局長,金橋出口加工區開發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上海市浦東新區管委會副主任;1995年至2003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兼上海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主任;2003年至2008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8年至2011年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朱曉明1985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5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二等獎,2004年獲得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一等獎,2008年榮獲國際管理學會(IAM)「傑出成就獎」。
朱曉明曾任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浦東新區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國際商務專業高級技術評審委員會主任。
朱曉明的主要著作包括:
1、《「大通關」-提高上海通關效率》
2、《上海-21世紀跨國采購中心》
3、《MS&EMS-製造業服務業的新視點》
4、《全球供應鏈環境下的上海國際物流建設》
5、《建設外貿電子政府 優化上海外貿市場環境》
6、《開發區規劃、建設、發展和管理》
7、《服務外包-把握現代服務業發展新機遇》
8、《轉移與承接-把握服務外包發展新機遇》
9、《開發區規劃研究》
10、《經濟管理數學模型案例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院校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使用的統編教材)
11、《中國服務外包發展報告(2007、2008、2009、2010-2011)》
12、《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10)》
13、《平台,贏在服務----在「轉型」中發展服務經濟與平台經濟》
14、《中國第三方電子支付發展報告》
③ 全國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究竟屬於什麼級別的獎項
為做好2015年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參評作品徵集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評獎目的
全國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是面向全國的社會科學類獎項,用於獎勵商務領域具有前瞻性、創見性,有較高理論和學術價值的著作、論文和研究報告,以及對政府決策和實際工作產生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
二、評委會設置
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組織機構由領導委員會、評審委員會和秘書處組成。商務部領導擔任領導委員會主任。評審委員會委員由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相關學科和行業有造詣的學者及專家擔任。秘書處為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的常設機構,設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三、獎項設立
成果獎按論文、著作、報告和政策調研(均非涉密)4個類別徵集作品,論文、著作和報告均分為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和國內流通3類,政策調研不分類,總計10類獎項。每類獎項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優秀獎若干(優秀獎數量約為每類參評作品數量的10%),如無相應等次作品,獎項可空缺。
論文類徵集公開發表的文章,著作類徵集正式發行的書籍,報告類徵集已完成的課題,政策調研類徵集政策分析建議類的內部調研。
四、參評辦法
參評作品范圍包括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商務領域出版的書籍,在全國性刊物上公開發表、具有較高學術理論價值的社科類研究作品,以及雖未公開發表、但在內部發行的刊物上刊登的研究成果、研究報告。
五、申報步驟
(一)登陸http://cgj.mofcom.gov.cn/在線填寫申請信息。
(二)列印在線完成的申請表並加蓋公章。
(三)列印《承諾書》並簽字。
(四)申請表、簽字的《承諾書》、作品6份,其中,著作類應為6本正式發行的書籍,論文類、報告類和政策調研類樣刊一份及6份列印件(需隱去作者姓名及相關作息)。此外,報告類因參評作品必須是經委託單位或立項單位正式委託立項並評審驗收的課題研究成果,需一並郵寄相關證明材料。
(六)材料報送時間及地點
申報材料請於2015年6月8日前交科研處成果科(綜合樓1042)。
④ 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的研究領域、成果
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主要的專業設置有房地產經濟專業、房屋質量檢測專業、房屋改造與修繕加固專業、房屋建築與裝飾材料專業和房地產信息專業,主要從事房地產經濟、應用技術和信息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和技術服務。
建院二十多年來,在科研與實踐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房地產經濟、管理決策、技術咨詢、計算機技術在房地產業中的應用等方面,曾獲多項部、市級科技進步獎,並且在房屋質量檢測技術、現代物業管理維護技術、房地產信息技術和建築材料(建築物防、滲水材料及內外牆裝飾塗料)技術等的四技服務方面形成特色。
近年來,隨著國家科技體制的改革,我院的科研活動日趨活躍。一九九九年度,上海市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研究和上海市居住房屋分類及評定系統研究兩項課題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九九八年度,我院的上海市住房分配供應體系研究課題獲得國家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八年度,我院共有二十項科研項目獲得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1項,包括:英漢漢英房地產實用詞典、深基坑施工對鄰近建築物影響的調研與對策、上海房地產專業人才信息管理系統、上海市標准《房屋質量檢測技術規程》、高檔絲感內裝飾塗料的研究等。
⑤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是個人還是集體成果
為了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的前瞻性、創新性、科學性研究,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促進本市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特設立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⑥ 俞立中的成就榮譽
中國地理學會副會長
俞立中教授現擔任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理事;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
中國地層委員會委員;
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地理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化學地理與環境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資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專家;
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進會理事長;
上海市地理學會副理事長;
上海市災害防禦協會常務理事;
《地理學報(英文版)》、《海洋與湖沼》、《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地球科學進展》、《湖泊科學》和《濕地科學》雜志編委。
2013年7月24日,法國政府為表彰其在中法學術交流、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法國駐滬領館總領事Lenain先生受法國總統委託向俞立中頒發「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 俞立中於2010年5月14日開通新浪微博並發布第一條消息。2012年4月17日,俞立中新浪微博經過個人認證,成為上海首個開通微博的高校校長,也是中國985高校中第一個開通微博的校長。自此,俞立中就兼顧人人網和新浪微博,與華師大的各位同學和教職工溝通交流,聽取意見,幫助大家解決實際問題。
2012年6月,正值華東師范大學畢業季,俞立中在微博上主動通知大家自己在畢業典禮期間安排了檔期,與畢業生單獨合影留念。這一舉動深得全校師生贊譽,被畢業生親切地稱為「最優秀畢業校長」。
⑦ 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重點課題 課題經費有多少 萬
好像每年總費用5000萬左右。
⑧ 王國華的學術成果
王國華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及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研究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司法部項目等省部級項目。代表性論著如下:
專著:
1.海事國際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
2.海事國際私法專題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
3.海事國際私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海事國際私法原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國際私法,高等教育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國際海商法律問題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2006;
7.國際私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8.海事國際私法理論與實務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2004;
9.國際經濟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10.國際私法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11.中國的區際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
12.海商法,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
13.海商法大辭典,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14.「一國兩制」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釋義全書,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
16.國際貿易法理論與實務,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17.中國國際私法立法理論與實踐,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1. 「要重視對海商法的研究」,載於民商法論叢第29卷(2004年3月);
2. 「民法典涉外編條款設計問題探究」,載於當代審判2003年第10期;
3. 「美國最高法院的特殊作用」,載於當代審判2003年第11、12期;
4. 「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法律適用」,載於海商法研究2000年;
5. 「BOT項目協議的法律適用」,法制與社會發展,1999年第3期;
6. 「國際海事訴訟管轄權評述」,司法制度改革與訴訟法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7. 「大陸與台灣海商法律沖突及其解決辦法」, 司法制度改革與訴訟法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8. 「論海事的法律沖突」,法律科學1998年第1期,此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國際法學全文轉載;
9. 「香港的廉政制度」,綜合治理大觀,1998年2月;
10. 「談我國海商法的特色」,二十世紀的中國法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1. 「論船旗國法」,法學評論1996年第1期;
12. 關於中國區際法律沖突的若干問題」,走向法制之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13. 「論海事國際私法的沖突原則及我國立法的有關規定」,武漢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
14.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法律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調空問題研究,沈陽出版社,1994年版;
15.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調控問題研究,沈陽出版社,1994年版。
⑨ 復旦大學在管理學和經濟學這兩方面做得怎麼樣是它的強項嗎在國內排名又怎麼樣
經濟學大概三四名,管理學七八名左右。
不算復旦的強項,不考慮學科熱門程度只考慮復旦科研水平的話,估計把復旦專業排個八九個才能輪到他們
⑩ 華東師大現校長詳細資料
俞立中,男,1949年9月出生,博士研究生畢業,教授。2003年1月起任上海師范大學校長。
:
1949年9月14日生於上海。上海市西中學六八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7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赴黑龍江省長水河農場務農。1978年9月考入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1982年7月本科畢業,獲理學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985年5月至1990年5月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從事博士和博士後研究,1989年3月獲得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1990年5月回國,聘為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1994年 8月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地理系副主任、河口海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科研處長、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院長、校長助理。1997年5月至2003年1月任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2003年2月任上海師范大學校長。
社會兼職:
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中國地層委員會委員;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地理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化學地理與環境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資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專家,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十五」規劃工作咨詢專家,上海市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災害防禦協會常務理事;《地理學報(英文版)》、《海洋與湖沼》、《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地球科學進展》和《湖泊科學》雜志編委。
學術成果: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專業方向:自然地理學,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環境磁學、環境與環境演變研究、地理信息系統應用等。作為我國環境磁學研究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相關領域有較大的影響。1990年以來,主持參加了「潮灘重金屬污染的磁診斷方法與機理研究」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濱岸環境監測和管理研究」等國際合作項目6項,「蘇州河底泥污染特徵、三維空間分布及其水質影響研究」等省(部)級科研項目13項。具有廣泛的國際合作聯系,曾20餘次赴英、日、美、加、香港合作研究和講學。「長江三角洲環境演變研究」和「長江三角洲風暴沉積與環境研究」分別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二等獎,「蘇州河沿岸資源環境結構與污染底泥三維空間分布研究」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近十多年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18篇為SCI收錄,被引用次數已達120餘次。
代表論著:
1. A multivariate mixing model for identifying sediment source from magnetic measurements. Quaternary Research. 32, 1989.
2.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magnetic measurements on sediment core from Kunming Basin,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3, 1990.
3. Quantitative sediment source ascription using magnetic measurement in a reservoir-catchment system near Nijar, S.E. Spain.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18, 1993.
4.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rock magnetic measurements on sediment cores from Taihu Lake in Yangtze Delta, East China. The Quaternary Research. 33, 1994.
5.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variations on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astern Irish Sea. Sedimentology. 41, 1994.
6.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tidal flat sediments in the Shanghai region of the Yangtze (Changjiang) Estuary, P.R.China. Environmental Ecation and Information. 17, 1998.
7.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sediment source identification by using magnetic diagnosis mode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 1999.
8. Iron rection in tidal flat sediment indicated by magnetic measurement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 1999.
9. Soft sediment in Taihu Lake and its palaeoenvironmental indications.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History. 81, 1999.
10. Diagenesis of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intertidal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Estuary, China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66, 2001.
11. China』s Yangtze Estuary: I. Geomorphic influence in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in intertidal sediments. Geomorphology. 41, 2001.
12. GIS技術在洪湖環境演變研究中的應用。湖泊科學,1993,5(4)。
13. 利用磁信息研究潮灘重金屬污染的探討。環境科學進展,1993,1(5)。
14. 太湖沉積物的磁性特徵及其環境意義。湖泊科學,1995,7(2)。
15. 環境磁學在城市污染研究中的應用。上海環境科學,199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