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鋒的學術成果
碩士、博士學習期間(1993年9月—1999年7月):
1、《大理道教洞經古樂》(論文,獨著,載《民族藝術》1995年第2期)
2、《大理佛教文化》(論文,獨著,載《法音》1995年第10期)
3、《白族茶禮》(文章,獨著,載《網路知識》1995年第10期)
4、《白族本主文化論》(論文,獨著,載《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1期)
5、《白族漢字型古文字的歷史發展與現狀》(論文,獨著,載《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版)
6、《大理道教洞經古樂》(論文,獨著,載《民族》1996年第10期)
7、《西南民族同根意識初探》(論文,獨著,載《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學報》1996年3、4期合刊)
8、《從民族文學古籍看我國各民族在歷史上的文化交流》(論文,獨著,載《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文獻論集》,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8月版)
9、《白文文獻》(著作,合著,載張公瑾主編《民族古文獻概覽》,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10、《各民族文學的相互交流和影響》(著作,合著,載《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概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版)
11、《傣族文化志》(著作,合著,載蕭克主編《中華文化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12、《傣族》(詞條,合撰,載鐵木爾·達瓦買提主編《中華民族文化大辭典·西南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8年8月版)
1999年7月以來:
13、《秘魯:政府行為下的民族語言》(論文,載《民族團結》(漢))1999年4期
14、《大理歷代名碑》(編著,合編,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5、《漢字型民族文字的造字方法》(論文,合著,載《漢字的應用與傳播》,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年版)
16、《略談方塊白文及其歷史發展》(論文,獨著,《雲南民族語文》2000年3期)
17、《昆明西山白族的歷史與現狀》(論文,獨著,《大理文化》2001年2期)
18、《西山白語概況》(論文,獨著,《民族語文》2001年5期)
19、《從漢字系文字看漢字元號的多語言適用性》(論文,獨著,《雲南民族語文》2001年1-2期)
20、《傣族宗教與文化》(著作,合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1、《二十世紀中國少數民族與教育》(編著,合編,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2、《論南方漢字系民族文字》(論文,獨著,《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2期)
23、《白文古籍與方塊白文的書寫系統》(論文,獨著,《民族古籍》2002年2期)
24、《白語名量詞及其體詞結構》(論文,獨著,《民族語文》2002年4期)
25、《日本文字的歷史發展及其書寫符號系統的構成》(論文,獨著,《世界民族》2002年4期)
26、《方塊白文歷史發展中的文化因素》(論文,獨著,《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6期)
27、《從漢字到漢字系文字——漢字文化圈文字研究》(著作,獨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8、《雙語對白族命名制的影響》(論文,合著,《民族語文》2003年5期)
29、《試論水書的書寫系統及其文化屬性》(論文,獨著,《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2期)
30、《從書寫符號系統看「古白文」的文字屬性》(論文,獨著,《大理學院學報》哲社版2004年2期)
31、《試論白語的基本語序》(論文,獨著,載戴慶廈主編《中國民族語言文學研究論·語言專集》第四輯,民族出版社2004年2月版)
32、《神奇的古滇國與古滇文化》(文章,獨著,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6月15日)
33、《從白文古籍看白文書寫系統的歷史發展》(論文,獨著,載周明甫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4、《白族》(著作,合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年版)
35、《傣族》(著作,合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年版)
36、《語言與文字》,(編著,合編,載張公瑾、丁石慶主編《文化語言學教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37、《Language policy for Bai.》(白族語言文字政策)(Minglang Zhou and Hongkai Sun (eds.), Language poli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49,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38、《白族語言文字研究回顧與展望》(文章,獨著,載《大理文化》2005年第5期)
39、《社會文化結構與女性文字的發展》(論文,獨著,載張公瑾、丁石慶主編《渾沌學與語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0、《試論白語的名+量結構》(論文,獨著,載李錦芳、胡素華主編《漢藏語系量詞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41、《白族古籍集解》(詞條,白文古籍部分,載《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解》,雲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2、《試論白語的否定詞和否定表達形式》(論文,獨著,載《大理學院學報》2006年7期)
43、《白族民俗志》(著作,合著,載毛公寧主編《中國少數民族風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4、《民族語言學研究》(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7月,32萬字,周慶生主編,王鋒、李雲兵副主編
45、《大理叢書·白語篇》(學術資料),雲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10月,600萬字,徐琳主編,王鋒、段伶、李紹尼副主編
46、《試論白語大理方言的否定詞及否定表達形式》(獨著,論文),載周慶生等主編《中國民族語言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7月,1.1萬字。
47、《漢字:一個奇異吸引子》(獨著,論文),載張公瑾、丁石慶主編《中國混沌語言學新探索》,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0.8萬字
49、《方塊白文》(獨著,文章),載張公瑾主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2000字。
50、《白文與漢字俗字》,論文,8000字,獨著,載《大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9期。
51、《新中國60年來的民族古文字與古文獻研究》,3.5萬字,載戴慶廈主編《新中國60年來的民族語言學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2、《初值與沿流——語言演變的混沌性質》,論文,7000字,載張公瑾、丁石慶主編《中國混沌語言學新進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3、《白語簡志》(修訂),徐琳、趙衍蓀原著,王鋒修訂,載孫宏開主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修訂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13萬字。
54、《革命大潮中的白族青年》,3000字,一般文章,載《中國民族報》2009年5月22日
55、《雲南省大理市農村社會保障》,調研報告,3萬字,載郝時遠等主編《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及法制建設》,方誌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56、《論白語基礎方言和標准音點的選擇》,8000字,載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司編《構建多語和諧的社會語言生活——民族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族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Ⅱ 陳瑞的研究成果
獨立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課題「明清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課題「明清徽州基層組織與地方社會研究」各1項;聯合主持安徽省社科規劃課題「安徽通史·宋元卷」1項;參與「明清時期的村規民約與鄉村治理」、「擴張、分流與內卷:明清徽州人口與社會研究」、「徽州法律文書與民間法研究」、「傳統職業變遷與明清徽州人口流動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課題、司法部課題多項。附代表作目錄索引(2000年以來):
1、《明代徽州家譜的編修及其內容與體例的發展》,《安徽史學》2000年第4期。
2、《論明清徽州望族的衡量標准及其類型》,《安徽史學》2001年第3期。
3、《說說徽州書院的講會制度》,《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12月8日。
4、《明清徽州林業生產發展興盛原因探論》,《中國農史》2003年第4期。
5、《以歙縣虹源王氏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安徽史學》2004年第6期;《光明日報》2005年1月18日理論版摘要介紹主要論點。
6、《制度設計與多維互動:清道光年間徽州振興科考的一次嘗試——以〈績溪捐助賓興盤費規條〉為中心的考察》,《安徽史學》2005年第5期。
7、《明清徽州宗族族譜編纂考述》,《徽學論叢》第4輯(2006年)。
8、《明清時期徽州宗族社會控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徽學》2006年第1期。
9、《明清時期徽州族譜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11期「報刊文章篇目輯覽」摘登。
10、《明清時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7年第7期全文轉載。
11、《明清時期徽州宗族的內部救濟》,《中國農史》2007年第1期。
12、《明清時期徽州宗族社會關系控制初探》,《安徽史學》2007年第2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7年第5期。
13、《朱熹<家禮>與明清時期徽州宗族以禮治族的實踐》,《史學月刊》2007年第3期。
14、《明清時期徽州宗族內部的社會秩序控制》,《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15、《明清時期徽州宗族對社會問題的控制》,《中國農史》2007年第4期。
16、《明清時期徽州宗族內部的血緣秩序控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7、《徽文化研究的主要應用價值》,《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18、《弘揚徽商精神 服務安徽崛起》,《咨政》2008年第17期;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於2008年10月5日對該文作出批示,予以肯定。
19、《清代徽州族長的權力簡論》,《安徽史學》2008年第4期。
20、《明清時期徽州宗族族規家法的控制功能》,《安大史學》第3輯,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1、《明清時期徽州宗族對族人的職業控制》,《安徽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22、《明清時期徽州宗族祖塋的控制功能》,《徽學》第5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3、《清代淮河流域商業重鎮亳州境內的徽商——以乾隆、光緒〈婺源縣志〉為中心的考察》,《中國地方誌》2008年第12期。
24、《明清時期徽州宗族內部的倫常秩序控制》,《江海學刊》2009年第3期。
25、《明清徽州宗子考論》,《學術界》2009年第5期。
26、《〈《新安志》整理與研究〉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態》2009年第11期。
27、《名醫輩出 百家爭鳴——新安醫學》,安徽省歷史學會編:《魅力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8、《元代徽州宗族祖塋規約二則釋讀》,《史學史研究》2009年第1期。
29、《元代徽州路的手工業》,《安徽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30、《元代徽州的宗族建設》,《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31、《安徽地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咨政》2008年第11期,合著;《新安晚報》2008年4月5日第2版「要聞」專欄,以「文保單位『貧血』」為題摘要介紹主要觀點。
32、《元代皖人的史志編纂活動》,《史學史研究》2008年第3期。
33、《蒙元時期安徽地區的商業》,《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3期。
34、《元代安徽地區的土地開發與利用》,《中國農史》2008年第4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宋遼金元史》2009年第2期全文轉載。
35、《元代安徽地區的科學技術成就》,《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36、《元代安徽地區的書院》,《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37、《元代安徽地區糧食作物的生產種植及其影響因素》,《中國農史》2009年第3期。
38、《元代安徽地區的重農措施及其實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3期。
Ⅲ 地方誌辦一線收集什麼資料
個人的意見主要有五點。
(一)學習傳統志書,並仿照其體例。包括疆域四至(行內政區劃)、大事容記、災異志(著重自然災害)、人物誌(生者可立志,新時代的模範、英雄加進來)、文物志(也即古之遺存遺跡遺址之保護、及新時期的新的地標建築、紀念標識等等)等;(二)體例要有創新,比如城區發展的變遷軌跡,可以分割為街道或更小單位,以圖的形式體現;經濟方面,深度研究當地當今的資源狀況,及產業結構升級調整之戰略考慮、現狀等;(三)利用好表格這一新形式,比較醒目,必要的文字敘述和評論。(四)吸收tai wang方面的續《志》經驗及成果。(五)利用好當地《家譜》等資源,一般有當地歷史名人的詳細事跡可作一章《人口遷移之研究》。以上,請採納。
Ⅳ 誰知道地方誌辦公室是什麼單位
地方誌辦公室的職責一般是:
(一)組織、指導、督促和檢查地方誌工作;
(二)擬定地方誌工作規劃和編纂方案;
(三)組織編纂地方誌書、地方綜合年鑒;
(四)搜集、保存地方誌文獻和資料,組織整理舊志,推動方誌理論研究;
(五)組織開發利用地方誌資源。
每個地方會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職責來制定自己的職能比如:
(一)貫徹執行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和市委、市政府有關地方誌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指示。
(二)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督促指導、檢查落實本市地方誌工作。
(三)擬定本市地方誌工作規劃和編纂方案。
(四)制定本市地方誌書和年鑒編纂規范、標准。
(五)負責審查驗收本市地方誌書和地方綜合年鑒;指導編纂本市專門年鑒;負責組織編纂、審定《***年鑒》。
(六)負責搜集、保存地方誌文獻和資料;組織、指導本市舊志整理和研究工作。
(七)組織開發利用地方誌資源,積極開拓社會用志途徑,組織開展地方誌工作信息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服務。
(八)組織開展地方誌理論研究,指導地方史志學會和年鑒學會的工作。
(九)組織實施本市地方誌系統幹部培訓和編纂人員業務培訓。
(十)負責表彰和獎勵在地方誌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個人和地方誌優秀成果。
(十一)承辦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和市委、市政府及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交辦的其他事項。
(4)方誌成果展擴展閱讀:
地方誌書對社會文明發展和進步所具有的有益功用。地方誌是「經世致用」之書,「博物之書」,歷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因為它具有存史、資治、教育三大功能。
地方誌能夠將一定地域內自然和社會、政治和經濟、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歷史、現狀用文字記錄下來,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後人查閱參考。存史功能是地方誌諸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發揮其他功能的物質基礎。
武漢地方誌辦公室·網路
Ⅳ 隋唐時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隋朝修建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2、隋唐時期我國已發明了雕版印刷術,晚唐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葯王孫思邈著《千金方》,記載了800多種葯物和5300多個醫方;
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實測出子午線的長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第一人;並且僧一行首次發現恆星移動現象,比歐洲早1000多年;
5、唐政府組織編寫的葯典《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正式頒布的葯物學專著;
(5)方誌成果展擴展閱讀:
1、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
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2、《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
並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
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後世醫學家所重視。《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3、7世紀中葉,由於國家的統一,唐朝的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更由於在這以前西北少數民族的內遷,初唐交通和貿易的發達,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斷輸入,使唐代的葯品數目和種類不斷增加,豐富了我國葯物學的內容。
而當時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由於陶氏編著時存在的種種不足以及梁後一百多年來傳抄改移所出現的錯誤,己不適應當時形勢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葯物知識加以總結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Ⅵ 地方誌 展板 標題
我們要慶祝建州60周年,即第二輪續修地方誌工作圓滿完成,要在版州府舉辦一次建州60年以來權,地方誌成果展,需要各個縣製作展板。現求展板大標題,望各位才子幫忙想一個醒目、響亮的展板標題,謝謝 回答某某州第二輪修志工作大型成果展——為慶祝建州60周年獻禮!
Ⅶ 北京市方誌館的機構設置
北京市方誌館內設文獻編研部、展示交流部、地情采編部、借閱咨詢部、網路技術部和後勤服務部共六個部門:
·文獻編研部:負責擬定文獻編研部長期工作規劃和短期工作計劃,開展地方誌和地情資料的編纂研究工作,編纂出版北京地情叢書和文獻資料叢書,參與完成其他地方誌編修任務。
·展示交流部:負責擬定方誌館宣傳、展覽、講座、交流等的工作規劃和工作計劃,定期舉辦展覽和講座,展示首都地域文化特色、歷史文化傳統與地情研究成果,開展各類地方文化交流活動。
·地情采編部:負責全館藏書建設的規劃,采選訂購方誌圖書等相關地情資料,實施地情資料的分類、主題標引、編目、加工等工作並承擔數據採集、加工等地情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
·借閱咨詢部:負責庫室圖書、期刊流通管理和讀者服務工作,承擔借、還、續借圖書和書刊的整理、裝訂、修補等管理和技術工作。負責館藏圖書、期刊資料的宣傳、讀者咨詢、意見和建議等。
·網路技術部:負責建設和維護本館讀者服務和業務辦公用計算機系統和網路設施,維護與管理圖書、圖片、業務資料等信息管理系統,研究與開發數字方誌館信息資源與服務集成等。
·後勤服務部:負責擬定有關後勤服務工作的工作制度與計劃,保障方誌館日常運轉、各項維護的督導、協調和溝通工作,保障方誌館後勤服務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Ⅷ 宋代和元代方誌分別發展的基本概況和主要成就
怎麼和我的作業一樣啊
Ⅸ 方誌學的研究內容
方誌學的研究對象是方誌現象及其運動規律,主要研究內容有:
方誌的產生和發展
方誌的性質專和分類
方誌的特徵和功能
方誌的編纂理論
方誌的整理和利用
方誌批評和志書評論
方誌學與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方誌學的研究領域涉及到地理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範圍。
地理學:方屬志中所記載的大量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
歷史學:地方誌史和志書中記載大量許多史料;
政治學:歷代編修地方誌,都是當時政治需要,為政治服務的,歷代地方誌所記述的內容一般都涉及當地的世家大族、社會集團、政權機構和政治制度等。
經濟學:古志書中不少內容反映當時當地人民的經濟生活和關系,有些還是正史書籍中所沒提及的,它是研究古代經濟情況的一個重要資料來源。
考古學:古志中一般列有古跡志,金石志;近代的志書中也詳載本地區的考古發掘的成果,為考古發掘提供了線索和原始資料;考古發掘又可驗證方誌記載的是否屬實。
自然科學:地方誌中保存了大量自然科學史料,有很多是一般史書中所沒有的。
此外,方誌學還與教育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學科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