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改革開放40年最偉大的10項成就都有哪些
一、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史經驗有利於進一步堅持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認真總結並借鑒黨的歷史經驗,可以使我們的工作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的過程。通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不斷地總結成功經驗,克服困難,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就必須堅持好這些經驗,並在實踐中進一步總結人民群眾的經驗和智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二、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史經驗有利於深化三大規律認識,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在實踐中就是要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上和實踐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歸根到底都是由於把握了規律,符合了實際。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只有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才能合乎實際,把握發展規律,黨的理論才能創新,黨的事業才能發展,也只有把握了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才能使中國穩步走向未來。
三、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史經驗有利於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推進中華民族逐步邁向小康社會,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的奮斗目標。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毫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以來的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不斷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四、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史經驗有利於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史經驗,對統一全黨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近30年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指引下,我們黨認真總結以往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探索創新,從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因此,要在實踐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好、運用好、弘揚好這些重要經驗
『貳』 中國40周年的偉大成就
一、經濟躍上新台階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銀行公布的21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
2、財政實力顯著增強。1978年,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1132億元,2017年達到172567億元,1979年至2017年年均增長13.8%。
3、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左右。
4、外匯儲備大幅增長。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2017年末外匯儲備余額達31399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
二、基礎產業跨越式發展
1、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提升。2017年,鋼材產量10.5億噸,比1978年增長46.5倍;水泥產量23.4億噸,增長34.8倍;汽車產量2902萬輛,增長193.8倍。
2、交通運輸建設成效突出。2017年末,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1.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2017年末,公路里程47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4.4倍。
3、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2017年末,全國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02.5部/百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動寬頻網,移動寬頻用戶達11.3億戶。
三、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1、外商投資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201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310億美元,比1984年增長91.3倍,年均增長14.7%。1979年至2017年,我國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18966億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2、對外投資合作快速發展。201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不含銀行、證券、保險)1201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1.1倍,年均增長30.6%。
『叄』 改革開放近40年的成就
一、經濟躍上新台階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6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銀行公布的21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
2、財政實力顯著增強。1978年,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1132億元,2017年達到172567億元,1979年至2017年年均增長13.8%。
3、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左右。
4、外匯儲備大幅增長。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2017年末外匯儲備余額達31399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
5、城鎮化穩步推進。2017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2%,比1978年末上升40.6個百分點;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2.35%,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縮小到16.17個百分點。
二、基礎產業跨越式發展
1、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提升。2017年,鋼材產量10.5億噸,比1978年增長46.5倍;水泥產量23.4億噸,增長34.8倍;汽車產量2902萬輛,增長193.8倍。
2、交通運輸建設成效突出。2017年末,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1.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2017年末,公路里程47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4.4倍。
3、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2017年末,全國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02.5部/百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動寬頻網,移動寬頻用戶達11.3億戶。
三、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1、外商投資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201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310億美元,比1984年增長91.3倍,年均增長14.7%。1979年至2017年,我國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18966億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2、對外投資合作快速發展。201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不含銀行、證券、保險)1201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1.1倍,年均增長30.6%。
四、科技發展逐步壯大
科技隊伍發展壯大。2017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403.4萬人年,比1991年增長5倍。按摺合全時工作量標准,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
五、人民生活條件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升。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佔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到8.1%。
2、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倍,年均增長7.8%。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17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別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
3、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共同發展。1978年至2017年,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3314個。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肆』 改革40周年以來的重大成就認證了那些道理
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速一直維持中高速發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GDP在世界排名從1978年的15位(3679億元)提升到現在的世界第二(744127億元)
二、科技教育快速發展
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為祖國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科研機構面向市場、自我發展的能力越來越強,為經濟建設解決了大量關鍵性技術難題。
科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結果,墨子傳信、神舟飛天、高鐵飛馳、天眼探空、北斗組網、超算發威、移動支付、網上購物……中國正在越來越多的科技領域走進了世界前列甚至世界第一。
三、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快速增長的經濟讓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國家有了錢就可以增加軍費,加快武器研發,從而促進軍事實力不斷提高。
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我國的國際地位也日益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改革的紅利不斷釋放,村村通、養老制度、醫保制度、扶貧制度等大量民生工程不斷推進,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切實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
30多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從那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年代到了現在電燈電話、汽車家電都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人民的生活追求早已不僅限於吃飽穿暖,而是開始追求有品質、有品味的生活。
中華民族是世界最勤勞的民族,我們熱愛和平、熱愛國家,我們有智慧、有膽識,照這樣發展下去,只要再給我們幾十年的時間,定會重回那曾經的巔峰!
『伍』 改革開放40年取得哪些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從以下4各方面來看:
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
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
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
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
此後,經過採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
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5)改革40周年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造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創新才華得到充分施展、文化創造活力競相進發、文化創造成果不斷涌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十分活躍,精品不斷涌現、市場日益繁榮。
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8%。
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l下降為2010年的3:l。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
『陸』 論述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十大成就
1、生產生活資料極其豐富
2、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改善
3、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
4、國防力量日趨強大
5、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6、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強
7、科技水平日益發展等。
『柒』 結合實際談談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總體來看,歷經40年的漸進式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以下四個偉大轉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一是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國民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增長了226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GDP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978年不足2%,增長到2016年的15%左右,穩居世界第二位。可以說,當今中國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全球性經濟大國。
二是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重塑中央與地方關系、調整政府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中國治國理政模式實現了「權威—民主—法治」的動態平衡,基本形成了以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為核心職能,以「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為框架和以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服務型現代治理新模式。截至2017年底,國務院部門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3以上,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資質資格認定事項壓減44%,多數省份行政審批事項減少50%-70%;中共黨員總數達到8779.3萬,黨的組織達到436萬個;全國社會組織數量突破80萬個;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達到66.2萬個;經過微博平台認證的政務微博達到173569個。
三是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此後,經過採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截至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8%的水平,一半以上的人口成為城市市民,並且產生了一大批人口超過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以及人口高度密集、經濟一體化的超大城市區域,創造了新的財富、新的產品、新的文明、新的生活方式。對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轉變成一個以城市居民為主的國家,同時以高鐵、互聯網為主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得不說是巨大的成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領域的具體落實。未來中國社會,將是一個城鄉互動共融、協調發展的城鄉融合型新社會。
四是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的減貧事業,使得7億多人口脫離了極端貧窮,為世界的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變化更證明了這一點,1978年時,城鎮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11元,恩格爾系數為57.5%,到2017年時,分別變為了24445元(增長了78倍)和28.6%;1978年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16元,恩格爾系數為67.7%,到2017年時,分別變為10955元(增長了94倍)和31.2%,城鄉居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開始走向更加富裕、多元化消費的生活。新時代,隨著交通、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創業、文化、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進一步建設,人民對生活的追求從「有沒有」變成了「好不好」,高品質生活開始成為新的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