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創新的目的是什麼
增進人類福祉讓生活更美好
『貳』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本目標是什麼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是什麼?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是:到二〇二〇年專,使我國的自主創屬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叄』 企業怎樣制定創新目標
企業創抄新目標是對企業創新發展的預襲期成果和總體部署的闡釋和描述,指導和促進企業在創新行為系統、創新動力系統、創新支撐系統層面的創新活動。這些創新活動的開展助力企業進行規模擴張、結構升級,進一步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個人咨詢過中大咨詢的專家,他們表示企業創新目標總體包括遠景目標、財務目標、業務目標和組織目標。
(1)遠景目標:定性目標,例如打造……的創新型企業
(2)財務目標:創新達到的營業收入、銷售收入、營銷利潤等。
(3)業務目標:創新業務板塊比重、各類創新業務營業收入等。
(4)組織目標:對外合作項目數、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數等。
同時,企業在制定創新目標時也應關注創新行為系統、創新動力系統、創新支撐系統的建設目標。
『肆』 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目標是
科技創新成果競賽
一、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的分類
科技創新成果競賽是創新大賽活動的主體內容,其主要項目形式有:發明創造及工程設計類作品、科學研究論文等。
競賽項目按學歷段分為小學項目、初中項目、高中項目;按項目申報者人數分為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按所研究的領域分為數學、物理學、化學、微生物學、環境科學、生物化學、醫葯與健康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動物學、植物學、地球與空間科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等13個學科。
二、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的學科分類:
1.數學(MA)——指形式邏輯或各種數字及代數計算的開發,以及這些原理的應用,包括微積分、幾何、抽象代數、數論、統計學、復數分析、概率論等。
2.物理學(PH)——指能量及其與物質作用的原理、理論和定律,包括固態物理、光學、聲學、粒子、原子物理、原子能、等離子體、超導體、流體和氣體動力學、熱力學、半導體物理學、磁學、量子物理學、力學、生物物理學。
3.化學(CH)——指對物質性質和組成以及其所依從的規律的研究,包括物理化學、有機化學(不含生物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材料化學、塑料、燃料化學、殺蟲劑、冶金學、土壤化學等等。
4.微生物學(MI)——指有關微生物的生物學,包括細菌學、病毒學、原生動物學、真菌學、微生物遺傳學等。
5.環境科學(EV)——指對於(空氣、水及土地資源)污染源及其控制的研究、生態學等。
6.生物化學(BI)——指生命活動進程中的化學,包括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光合作用、血液化學、蛋白質化學、食物化學、激素等。
7.醫葯與健康學(ME)——指對於人類及動物的疾病和健康的研究,包括牙科學、葯理學、病理學、眼科學、營養學、公共衛生學、兒科學、皮膚學、過敏反應、語言與聽力等。
8.工程學(EN)——指技術,直接將科學原理應用於生產及實際應用的項目,包括土木工程、機械工程、航空工程、化學工程、電氣工程、攝影工程、音響工程、汽車工程、船舶工程、制熱與製冷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環境工程等。
9.計算機科學(CS)——指計算機硬體和軟體工程設計與開發,包括互聯網技術及通信、計算機制圖技術(包括人性化界面),模擬/虛擬現實技術,計算科學(包括數據結構、加密技術、編碼及信息理論)的等等。
10.動物學(ZO)——指對動物的研究,包括動物遺傳學、鳥類學、魚類學、爬蟲學、昆蟲學、動物生態學、古生物學、細胞生理學、生理節律學、畜牧學、細胞學、組織學、動物生理學、無脊椎動物神經生理學、無脊椎動物研究等。
11.植物學(BO)——指植物生命的研究,包括農業科學、農業經濟學、園藝學、林學、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植物遺傳學、植物溶液培養、海藻等。
12.地球與空間科學(ES)——包括地質學、礦物學、地貌學、海洋學、氣象學、氣候學、天文學、洞穴學、地震學、地理學等。
13.行為與社會科學(SO):指通過觀察和實驗來研究人和動物行為與反應,人類社會中的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科學,包括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考古學、教育學、動物行為學、人種學、語言學、城市問題等。
http://www.yykx.com/qsn/Qingshaonian_6.htm
具體內容可以來這看看
『伍』 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把增抄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襲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陸』 企業創新的目標是什麼東西
企業創新的目標是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自主創專新屬的目標具有率先性,自主創新的技術成果具有獨占性
企業的目的就是賺錢。企業可以通過創新、卓越的運營(QCD)或者服務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從而贏得市場。
『柒』 創新成果中試,試制,試運行的產業化目標和計劃怎麼寫
中試是中間性試驗的簡稱,是科技成果向產生力轉化的必要環節,成果產業化的成敗主要取決於中試的成敗。科技成果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而未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只有30%。
要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需要建立旨在進行中間性試驗的專業試驗基地,通過必要的資金、裝備條件與技術支持,對科技成果進行成熟化處理和工業化考驗。中試基地起到的就是這樣的作用。
據介紹,中試基地一般分為專業中試配套基地和綜合性中試配套基地兩大類。專業中試配套基地是專門從事某個行業類項目的中試配套基地;綜合性中試配套基地是以加工、生產一般工業產品為主要經營業務,同時承擔同類技術項目中試和產業化配套協作工作的基地。
中試產品的范圍是指經初步技術鑒定或實驗室階段研試成功的科技成果,為驗證、補充相關數據,確定、完善技術規范(即產品標准和產品工藝規程)或解決工業化、商品化規模生產關鍵技術而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應包括: 1、經初步技術鑒定或實驗室階段研試成功的樣機(或樣品),為了穩定、完善、提高性能而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 2、經初步技術鑒定或實驗室階段研試成功的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等科技成果為了用於工業化生產而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 3、為了消化、吸收,推廣國外先進技術(系指能填補國內空白的)而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 4、對原系統的性能有較大改進的系統性項目,經初步技術鑒定後所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 5、農、林、牧、漁、水利、醫葯衛生、社會福利、能源、環保等科技成果,經初步技術鑒定或實驗室階段研試成功後在試驗場、基地、室、車間(農業包括小面積試驗成功後區域試驗、生產試驗,醫葯包括臨床試驗)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
多年來,中試在我國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中試空白」現象比較嚴重。許多人對中試的意義認識不清,他們錯誤地認為,只要有了好的科技成果就可以成功地進行產業化、商品化。高校成果研究的投入遠遠高出成果轉化的投入,企業的科技開發資金很少,這種不合理的局面使高校承擔了不必要的成果轉化壓力。高校對於填補「中試空白」並不是無所作為,但主要是靠企業。我國的國有企業對於科技成果的轉化缺乏熱情和動力,這正是造成「中試空白」的症結所在。
大多數高校及中小企業,由於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限制,要獨立建立中試基地是不可能的。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可以建立行業性的中試基地,政府從科技開發經費中撥出一定比例的款項作為中試資金。也可以建立政府或民間形式的中試機構,讓他們去承擔樣品生產、技術鑒定、小批量試制、產品鑒定等一系列工作。
『捌』 創新認識及成果
1)建立了侏羅系層序地層劃分方案,與以前的7個層序相比要精細得多。層序關鍵界面(SB、MFS、TS)是隱蔽圈閉發育的重要部位。侏羅系可劃分出12個三級層序。單個層序的平均年限為5ma,單個層序厚度一般為130.1~369.8m;單個准層序組平均厚27.2m。
2)樹立了等時的高分辨層序地層格架,展示了體系域及准層序組的時空演化歷史。等時格架內的體系域位置及沉積體系的疊置樣式(進積、退積與加積)、橫向展布、尖滅情況等均是預測鑽井之間的空白區隱蔽圈閉所依賴的地質信息。層序受坡折帶控制,坡折帶上、下傾方向的層序具有完整的三分結構。LST厚度向著坡折帶的上傾方向逐漸尖滅,如SQ4層序的LST在Y1井為81.1m,Zh1井為71.5m,Z1井為48.3m,Z3井為36.7m,夏鹽3井為0m。沉積體系也有所不同,坡折帶附近發育半深湖—深湖相、斜坡扇(如Y1井的SQ4層序)、辮狀三角洲以及濱淺湖,在夏鹽3井及以北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低位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限定在坡折帶上、下傾方向,湖進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產生於遠離坡折帶的向陸方向,高位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主要在淺水沉積背景上(如浪蝕底形)。所有這些為隱蔽圈閉預測提供了技術框架。
3)識別出3條關鍵坡折帶,指明了中部區塊位於坡折帶下傾方向。這些坡折帶正是「S」型厚度中心與沉積中心,所發育的低水位進積楔砂體是有利的勘探目標。
4)建立了砂體模型,指出了砂體分布規律。展示了J1s-J2x沉積時期4個層序的12個體系域的砂體時空分布情況。該模型與地震反演的砂體模型相比較,砂體的細節更豐富。在Y1井J2x砂體的SQ7和SQ8兩個層序共出現6條且向Zh1井區即向北方向的上傾尖滅。在Y1井J1s自下而上出現11條砂體;SQ6層序中的2條砂體向北延伸到了Z1井,意味著連通性非常好,但同時也可能表明它們不利於油氣保存。砂體在Y1井、Z1井、夏鹽3井發育好,成為富砂區(一是坡折帶附近;一是濱線坡折)。在中部區塊未鑽井且位於坡折帶上、下傾方向的空白區也存在LST與HST的進積砂,它們是未來的勘探新領域。
5)識別出8大古水道或水流體系,為物源體系分析提供了依據。分別是:①克拉美麗水流體系;②烏爾禾水流體系;③克拉瑪依水流體系;④德倫山水流體系;⑤倫3-倫參1水流體系;⑥瑪納斯河紅溝水流體系;⑦博格達山前水流體系;⑧四棵樹水流體系。
6)多期(LST/HST)三角洲沉積體系遷移快、疊合好;低水位砂與深湖泥匹配好,有利成藏。低位期三角洲位於坡折帶附近的上、下傾方向,高水位期三角洲進積到坡折帶,湖進期三角洲向陸方向遷移並遠離坡折帶。因此,以前將不同時期的三角洲砂體當作一個「棒狀」或「線狀」形態的三角洲並處理成圖無疑掩蓋了等時框架下的真實沉積體系展布面貌,而且三角洲的「棒狀」或「線狀」形態也與現代三角洲的「三角」形態相差太遠,成圖不合理。
7)等時格架內的有利沉積體系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灘壩。識別出7大沉積體系:辮狀河、曲流河、沖積扇、辮狀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積體系、湖泊沉積體系及斜坡扇沉積體系。辮狀三角洲廣泛發育。研究表明,中部區塊侏羅系有利的成因砂體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灘壩砂。夾在大套濱淺湖富泥中的薄層(2~13cm)礫岩及其伴生的砂岩是濱岸成因的,如 D2井與 Sh3井發育典型的濱岸浪成波紋交錯層理及沖洗層理,以及0.5~4cm大而完整的淺湖環境的雙殼化石。
8)中3區塊發育豐富的岩性-地層圈閉,坡折帶下傾方向的LST與HST是最佳的勘探對象。層序界面J1b-SB1、K1-SB13與車-莫低隆起一起形成了不整合圈閉,界面上的低水位扇與低水位楔(推測的)可以構成上超型岩性圈閉。低位期及高位期的辮狀三角洲形成了非常有利的沉積相帶。受層序界面、准層序組、准層序等約束的砂體模型表明有兩個富砂區:①中3區塊-中1區塊;②夏鹽3井區。前者的進積、退積砂形成了典型的上超或下超型岩性圈閉。層序地層模式控制了不同位置處體系域(LST、TST和HST)的構成與發育程度。中3區塊位於坡折帶下傾方向,發育LST斜坡扇、很厚的辮狀河三角洲砂體,以及較厚的HST辮狀河三角洲砂體,它們均是岩性圈閉的物質基礎。Y1井區鑽井所揭示的豐富油氣正是賦存在這些LST的岩性圈閉中。
9)中3區塊未來的隱蔽圈閉可能發育在3個領域:①環車-莫古隆起的高點及南北兩側與層序界面J1b-SB1及K1-SB13相關的削蝕、上超型、風化殼等地層的不整合圈閉;②進積型三角洲的前端與後端以及未鑽探的兩側空白區等的岩性圈閉;③淺部的白堊系目的層。
『玖』 創新的目的和意義
創新創業的目的和意義
為什麼要提出創新創業呢?創新創業對於創業有何影響?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創新創業的目的和意義相關文章。
創業創新的意義不止於穩經濟
自從《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要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各地創業創新之火迅速呈現燎原之勢。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鼓勵創業創新已成為穩增長、保就業、促轉型的重要抓手,被認為是中央推進經濟工作的「一招妙棋」。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正被實踐證明,這里不必贅言。需要指出的是,「雙創」戰略看似是個純經濟政策,其影響和意義卻絕不止於經濟領域。各地政府不應僅將其視作穩增長的短期政策工具,更要用長遠的眼光,重視其在轉變政府職能、提升社會治理、保障社會公平等方面的溢出效應。
比如,鼓勵創新創業將倒逼一些地方政府轉變發展觀念。這些年,少數地方將抓經濟工作等同於「抓項目」,有的甚至異化為抓「招商引資」。在一些官員心目中,只要一年搞定一兩個大項目,GDP就有了保證、財政就有了來源、各項指標就能順利完成。為了找項目,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資時要求幹部職工全員上陣,甚至還要攤派任務指標。為了上馬某個項目,有的地方不惜違反政策給優惠,違反百姓意願搞拆遷,破壞生態環境搞征地。在這種思路引領下,經濟工作的任務似乎變得十分明確,發展經濟的政績也能較快體現出來,但發展卻留下大量後遺症,並且不可持續。
與上述思路不同,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則是要讓群眾唱主角,把大眾請到經濟發展的中心舞台。政府不能再將目光僅僅盯在少數幾個大企業、大項目身上,必須徹底轉變理念,思考如何更好提供公共產品,更加科學地開展市場監管。本質上,這就是要求政府主動「自我革命」:只有破除了不合理的行政審批門檻,創業者才能順利走進市場;只有提供相對完善的社保醫療,創業者才能減少後顧之憂;只有搭建起科技、人才、融資等公共平台,創業創新的社會成本才能降低;只有科學履行市場監管、加強產權保護,創業創新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可以預見,創業創新的大潮有望倒逼政府轉變經濟工作思路,轉變社會事務管理方式,這種作用顯然具有更加長遠的意義。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將有助於加快不同群體和階層間的流動融合,形成更加良性和諧的社會互動。從政府治理的角度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防止不同群體的相對固化和階層割裂。試想,如果農村人難以找到進入城市的通道,年輕人要獲得成功必須「拼爹」,擁有財富者可以一勞永逸,那長此以往,社會的公平公正就會遭到質疑,社會創新創造的活力也將降低。政府通過鼓勵創業創新,正是要打破這樣的固化與割裂,給一切有才能、肯拼搏、願奮斗的人搭建公平的競爭平台和上升通道,給他們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將在全社會發揮巨大的示範引領意義和精神凝聚力量。
正是從這些意義上說,我們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穩經濟作用的同時,還要密切跟蹤其可能產生的其他積極效果。因此,我們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願意赴基層實現夢想而喝彩,為大量城市「白領」、「金領」有勇氣從頭創業而叫好,為已經取得成功卻再起航的二次創業者而鼓掌,更期待著政府部門能夠與創業創新者良性互動,使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充滿動力與活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靠改革創新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如何從理論和現實層面理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意義,怎樣從實踐層面釋放創業創新活力,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我們特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
黨的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其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進一步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今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措施的意見》,明確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的根本舉措,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的有效途徑。這是認真總結國內外發展實踐經驗和理論認識的結果,符合當今世界發展實際和創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揭示了創新創業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
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後來,創新的概念和理論不斷發展。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創新主要有兩種: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著名經濟學家諾思認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不斷互相促進的過程。相對於創新理論,創業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認為,創業是指一個人發現和捕捉機會並由此創造出新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主要標志和特徵是創建新企業或新的組織。創業不僅僅局限於創辦新企業的活動,在現有企業中也存在創業行為。創業者既可以指新創企業的創辦人,也包括現有企業中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
在經濟學界,創新和創業是兩個既有緊密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二者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互補和替代關系,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和靈魂,而創業在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活動。但創業和創新也是有所區別的,從現有的經濟理論和研究看,創新更加強調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比較著名的是經濟學家索羅對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貢獻的定量測算。而創業的內涵更豐富,不僅有創新的內容,還涉及就業和社會發展以及公平正義。
影響創新創業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國民素質、基礎研究水平、科研基礎設施條件、體制政策環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關鍵是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壯大。從某種程度上講,推動創新發展,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創新,要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調動和激發人的創業創新基因。就是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創新,要大力推動創業企業發展,強化企業作為創新發動機的作用。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把創業、創新與人、企業這幾個關鍵要素緊密結合在一起,不僅突出要打造經濟增長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業和社會發展的引擎,不僅突出精英創業,而且突出草根創業、實用性創新,體現了創業、創新、人和企業「四位一體」的創新發展總要求,揭示了創新創業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為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研究開辟了嶄新的新天地。
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反映了人類創新發展歷史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創新創業究竟應由哪些人來干,如何選擇創業者,政府應該干什麼,這些是我們在推進創新創業發展中常常碰到的問題。現在,有的人認為,創業是少數「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必須具備這樣那樣的素質和條件。事實上,這是一種誤區。
人類社會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比如,蒸汽機革命中許多重大技術都是由技工發明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比如,上世紀80年代初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核心的農村體制改革後,極大激發了農民的創業熱情,一大批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就了今天以萬向集團為代表的一批創業企業。此後,隨著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員和國有企業職工「下海創業」,使一大批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成就了今天以華為、聯想、海爾等為代表的一批創業企業。這其中許多都是「草根創業」,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且,現在來看,許多成功的企業往往都是「草根」完成的。
因此,推進創新創業必須要改變「選運動員」的方式,應在全社會高揚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創新創業的大潮,使大量優秀人才在創新創業的偉大實踐中脫穎而出。
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堅持創新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實現途徑
在出席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時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發揮好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和科技人員的骨幹中堅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要依託「互聯網+」平台,集眾智搞創新,厚植科技進步的社會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對接,塑造我國發展的競爭新優勢。要把科技與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上融合起來,既要「頂天」,努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強化創新發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創新創業精神,使創業企業不斷涌現和發展壯大,包括新創辦企業和現有企業的創業創新,不斷為企業這部創新發動機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匯聚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動初創企業不斷涌現和規模化發展。大量研究表明,初創企業是創新的源泉。歷史上許多重大技術和發明的商業化最初都是由這些企業完成的。同時,初創企業也是就業增加的引擎。據美國一個最新的分析報告,近年來在美國新增的20%就業中創業企業佔3%。正是那些創業者不斷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當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潔能源、生物醫葯、先進製造、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創業者,推動著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發展,解決我們全球面臨的資源環境健康等重大挑戰。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現有企業特別是大企業的創業創新。對創業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表明,盡管許多創業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創業也可以在現有企業內部進行。現有企業特別是大企業更需要弘揚創業精神才能贏得更多的利潤和企業長久的發展,大企業由於具備人才、技術、品牌、市場等優勢,是創新發展的「野戰軍」,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表現為大企業可以通過收購中小企業使創新產品快速實現商業化,還表現為大企業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許多小企業。從我國看,目前許多大企業也正在積極推進創業創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騰訊、金發科技、達安基因等大型企業圍繞全產業鏈需求,有針對性地創辦孵化器,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型創業企業並形成集聚效應。海爾提出要把企業員工由原來的僱傭者和執行者,變成創業者和合夥人,大力推進企業內部「自創業」,實現企業由出產品到出創客的轉變。
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進供給創新的重大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綜合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指對要素投入側和生產側的重大改革、關鍵性改革。核心是要通過推進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產端的改革,提升企業效益和競爭力,煥發企業家精神,創造出能夠激發消費者需求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滿足新需求,開拓新市場,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最重要的是通過政府體制改革,讓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充分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給,增強微觀經濟活力,加速新興產業發展,又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還有利於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在當前形勢下,要緊緊圍繞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動力,大力推進政府監管、投融資、科技體制等關鍵環節和生物醫葯與健康、新能源、節能環保、通用航空、文化旅遊等重點領域的改革。比如,要圍繞培育小微企業和促進大企業創新,大力推進投融資和資本市場的改革,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大力推進能源電力、物流等體制機制改革,著力降低創業創新成本。要「放水養魚」,推動財稅體制結構性改革,降低小微企業的稅負水平。在生產側方面,要放開服務業市場准入,擴大開放,使更多新企業公平進入,增強服務業發展動力作用。要深入推進傳統產業創業創新,鼓勵廣大企業職工積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推進工藝創新和設備更新改造,廣泛開展技術革新,加快傳統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要適應當前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迅猛發展趨勢,完善政府管理體制,加強人才、技術、金融等要素支撐,著力營造有利於新興企業不斷涌現和發展壯大,有利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快速商業化的良好生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國經濟進入速度變化、結構轉型和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營造有利於傑出科學家、發明家、技術專家和企業家不斷涌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讓每一個充滿夢想並願意為之努力的人獲得成功,實現經濟平穩持續增長、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和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