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謂父母子女 誰來成就誰
說到這個主題,首先讓我想到到的是台灣作家龍應台《目送》中的一段話,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段話聽來,不免有些讓人心生悲涼。世上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愛他,所以要和他在一起。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愛他,就給他自由,讓他獨立。在生命之旅中,我們的上半程沒有孩子與之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們也不可能與之共度。無論我們和孩子彼此多麼相愛,都無法一路相伴,總歸,他的旅程只能他自己去走。我們為人父母的,能為孩子做的,只是給他無條件的接納,對他堅定不移的支持,讓孩子時刻有被愛的把握,分享我們的人生經歷和一些建議,幫他建立起照顧自己本人人生的能力,最終成就他自己。 談到目送孩子背影的遠去,為人父母的,總不免有一份不舍和無奈。那我們把時鍾回撥,穿越回孩子誕生的那一個刻,重溫一下那一刻的溫情和喜悅。那時,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是那麼簡單,無非就是健康、平安、快樂。記得孩子剛出生,被護士抱出產房時,我先看的是他的五官、四肢是不是健全,長了幾個手指頭,對,就這么簡單,僅僅希望他是健康的,正常的,就好。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也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個頭比人矮、說話比人晚,成績比人差,特長比人少,不知不覺中,我們嘴裡多了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多了一條起跑線,我們開始忙著看別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教育自己的孩子給別人看。於是,期待越來越多,苛責和失望也越來越多,愛變成了控制。原本是為了激勵自己和孩子,卻發現,不斷的攀比中,反會讓孩子在盲從中失去自我,從原來的的原創、孤品,變成了山寨、贗品,壓抑了自己的天賦秉性,喪失了差異胡的核心能力。而我們,成了削弱孩子力量,而不是增加孩子力量的那個人。 試想,如果真如孩子降生時我們的初心,只要孩子做個普通人,健康、平安、快樂就好,那還用得著什麼「贏在起跑線」,不停地和別人比嗎?即使你有所求,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功成名就,那你見過哪個隨波逐流、沒有主見和原則的人成功呢?世上原本是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反倒是沒路了。天天逼著孩子贏在起跑線,不僅毀掉了孩子的現在,也讓孩子失去未來。 記得曾經看過的一個小故事,有位父親平時非常忙,一日特意放下所有工作,拿出時間來帶女兒去看電影。不巧的是路遇塞車,眼看電影就要開演了,父親非常生氣,不停地抱怨。女兒看著焦急的父親說:「爸爸,別生氣了,我們現在不就是在一起嘛!」父親突然覺醒,今天抽時間不就是為了要和孩子在一起嗎?那又何必在乎電影呢?於是調整情緒,和孩子愉快的聊了起來。人的許多動機,是由他的本質出發,但做著做著,常常因為走的太快、太急或太遠,而迷失了方向,忘了自己出發時的那個初衷。就如我們常常在對孩子的苛求中,迷失了愛的本質。所以,時常提醒一下自己,回歸生命初始狀態時,我們的初心無非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樂。 從起點到終點,初心經歷了一個輪回,那中間這段是什麼呢?對,是一段旅程。孩子不是「一個未來的存在」,所謂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把幸福永遠向後推延的思維,實際上永遠不會得到幸福,因為未來之後還有未來。人只活在當下,人生如果能把握好每一個當下,已經是意義所在了!所以,當我們真的能守護孩子能夠得到的當下的快樂和幸福,不焦慮、不盲從,不攀比。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讓孩子從小能體驗過發自肺腑的快樂,從而形成一條與未來的精神通道,讓孩子在成年後,即使身處低谷,被愛滋養過的心靈,依然有一種免於崩潰的力量;即使挫折不斷,做一些妥協,童年時被植入人性深處的光輝,依然還有剩下的力量去改變現實,成就自我。 有人說,好女人是一所學校。我倒是認為,說孩子是一所學校更為恰當,而在孩子前面是不用加上「好」字的。孩子的降臨,幫我們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原點,給了我們一次珍貴的尋找自己,走向自己,完善自己的機會,讓我們更加懂得理解和寬容,懂得自律和責任,懂得珍惜和感恩。這個過程,在我看來,就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而孩子的成長,又促使我們不斷地學習、思考,增長智慧,逐漸告別昨日的軟弱和偏執,超越自身的局限和困境。可以說,一個成人那份源自內心深處的大愛、慈悲、憐憫,都是需要孩子去喚醒的。而無論是在智力品質方面,孩子所表現出的好奇心、想像力和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和能力,還是在心靈品質方面,孩子所體現出的真誠、率性、單純、自我,都是我們這些成人所力不能及的。可以說,孩子是成就父母,幫助父母成長最好的學校。所以說,從生命的誕生來看,是父母造就了孩子,而從角色形成和自身的成長來看,則是孩子成就了父母,幫助我們不斷地完成自我救贖,自我超越。父母和孩子在相互的造就中,實現了有血親關系的兩代人的各自的超越。正所謂,育兒即是育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也是我們自己的時光。 莫忘初心,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場競賽。不要總試圖在途中超過別人或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辜負了這段旅程。不論走那一條路,沿路都有它的風景,旅途都有它的體驗。學會享受它,讓人生成為學習之旅、快樂之旅、以及愛之旅。我們要做的,是彼此好好相愛,直到在某個拐角,目送他們遠去。然後輕輕地道一聲: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2. 孩子的成就是父母的驕傲,父母的鼓勵是孩子前進的動力,這句話有沒有錯
這主來要是父母們的觀念源不同所導致不同的結果了。有些父母認為,父母是長輩,子女是晚輩,而朋友是同輩,明明輩分不同,做了朋友豈不是沒大沒小?那不是亂套了嗎?而有的父母不太拘泥於輩分的問題,他們想從更親近的角度了解子女的想法,所以願意和他們做朋友。也有少數原因是因為子女叛逆,或對家長有負面情緒而不願意與父母成為朋友。
3. 父母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什麼
當然是兒子高中狀元的。。
4. 如何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
對於進入實習期的大學生的消費尤其是在吃喝方面,我認為應該遵行「四珍」原則,這樣才能真正成人、成才、成功!
一、珍愛父母的勞動成果。
很多大學生和家長們都認為,家裡有錢的大學生胡吃海喝沒有關系。只有家裡沒有錢,尤其是沒有多少文化和財力的父母掙的血汗錢才是不能胡亂花的!這不但是一種認識上的偏頗和誤區,而且貽害無窮。讓人們認為只要有錢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做的!讓沒有錢的人們羨慕、嫉妒、恨!甚至會產生對自己的家庭、父母產生厭棄、抱怨或者報復式的消費,包括胡吃海喝,更有對社會瘋狂報復的人渣!因此,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有錢無錢,尤其是已經實習之後,更應該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情,珍愛父母的勞動成果。
二、珍重同事的互助真情。
無論是實習還是正式進入職場,與同事之間的真情應該是工作中的相互協作、相互學習中產生的,偶爾請前輩、領導、同事或同學吃吃飯,聯絡一下感情,無可厚非。如果單純以請人大吃大喝來維系友情,最多隻能算是酒肉朋友,又如何能真正地結下深情厚誼呢?所以,要在工作中虛心向前輩學習,要能容人、容事並能容己,珍重同事間的真誠融入與熱情互助,才是正途!
三、珍惜自然的物質財富。
有些人可能會這么認為,我自己家裡的物質財富想怎麼消費就怎麼消費,別人管不著。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思想。大自然是有靈性的,它的產出也會保持一個總量的動態平衡,為了維持人類自身的延續與發展的消費是理所當然,但如果是殺雞取卵、涸澤而漁式的胡吃海喝則是暴殄天物、有違自然。珍惜物質財富,造福後代子孫。
四、珍藏自己的最初經歷。
對於大學生來說,實習是我們正式結束學生生活進入社會前的職場演練。但是很多實習的大學生功利心太強,總認為實習期應該得到滿滿的重用,尤其對於一些環境好、工資高、福利厚的用人單位有著滿滿的渴望。為了能夠達到被正式錄用等目的,往往採用請相關人員大吃大喝。或者明知無望而用胡吃海喝的方式逃避壓力等。其實,實習只是一次事業起跑前的深蹲與助跑,是對自己學校學習知識的一次檢驗和查漏補缺。因此,好好珍藏自己最初的實習經歷,把它作為自己事業的起點是更為明智的做法。
俗話說,養兒才知父母恩!換句話說,實習才知父母苦!又快到寒假實習期了,希望同學們在實習中既能應用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也要能夠體會父母工作的辛苦,掙錢的不易,學會感恩父母、感恩別人、感恩社會!
5. 成年之後爸媽養活自己和自己養活自己的區別 成果靠自己努力得到的和通過錢財得到的區別
我覺得成年之後自己養活自己叫自食其力,靠父母養活自己叫啃老族,這是不好的,靠自己努力得到的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倍感榮幸,通過金錢得到的成果是曇花一現。
6. 一個人的成就和他父母的成就有關系嗎
當然有關系,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回於教導。
作為孩答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樣一句肯定的話,如果由父母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別人的50倍。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爸爸則是塑造孩子對人生的看法;關繫到人格的形成。
一個人和母親的關系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親的關系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的是否勇敢自信,未來的事業是否有成就。
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品質的陪伴要每天專注地陪伴孩子至少15分鍾!也就是在陪伴孩子的當時,父親或母親是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互動,父母關系不融洽的太多弊端是,軟弱,缺乏自信和探索欲,以及缺乏處理問題的理智。
7. 結合現實如何做到成就父母
結合現實,如何做到成就父母,成就父母,就是給父母最好的,然後好好孝順父母,做一個孝順多回家看看父母
8. 什麼樣的父母成就什麼樣的孩子
這個很多的。
要是父母有能力。
孩子也不會差。
但是孩子的教育
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