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15中國十大科技成果

2015中國十大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2-13 00:04:28

『壹』 2014到2015年我國重大科技成果5條簡單

一、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後第三個具備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設計、建造、調試、使用一體化綜合能力的國家。該平台為創建「海上大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帶動了國內海洋工程、船舶、機電製造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

二、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創新超深層生物礁優質儲層發育與成藏富集機理認識,形成超深層地震勘探、鑽井及測試三項核心技術,在6500~7000米的深度發現了我國首個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也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氣田。

三、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研發了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系列,開創了化學工程技術在超深井超稠油開發領域成功應用的先例,為塔里木盆地數十億噸儲量乃至國內外同類油藏的開采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借鑒。

四、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

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2個醫療領域的重大專項共有11項成果獲獎。這兩個專項圍繞人口健康和產業發展,幾年來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研製出一大批新葯品種,傳染病防控能力顯著提升。

五、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

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我國建立了舉國體制集成創新性的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依託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針對防控各個階段中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開展全國多學科集成大協作攻關研究,為全球防控流感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幅提升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處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貳』 中國領先世界的十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國軍事科技在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總體水平離美俄還有很大差距,主要集回中在生產環節答上。但是在一些高端領域,我國卻起步很早,所以在未來高技術軍事領域我國不會吃虧,這也就是美國為什麼認為我國在未來10-20年內將成為其主要競爭對手的原因。

『叄』 建國以來十大科技成就是什麼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肆』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2018年4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長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台,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了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本質。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

『伍』 十條中國近年的成就

中國成績:看看中國近年來十大牛得一塌糊塗的科技成果
中國
Alan丁浩 · 2016-08-02 23:35

以前在天文、太空等研究方面我們遠遠落後於美國,這是因為我們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整體都落後,在裝備嚴重落後於人的時候怎麼可能跟得上人家?蹬自行車的怎麼可能趕得上開法拉利的? 現在可就不同了。看完這十大科技成果,我相信每位讀者都會感到自豪的。
一、新一代火箭:長征七號火箭將亮相

長征七號火箭:長征七號火箭是一款中型運載火箭,未來將擔負中國航天的主要運輸任務。它採用「兩級半」構型,運載能力將達到近地軌道13.5噸,太陽同步軌道5.5噸,預計將於2016年前後送天舟貨運飛船升空與天宮二號對接。預計到2021年火箭各項技術趨於成熟穩定時,將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二號、三號、四號系列,承擔我國80%左右的發射任務。
二、天宮二號國際空間站將升空

天宮二號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又一款空間實驗室,將用於進一步驗證空間對接技術及一系列空間試驗。這一切,都是為構建中國的國際空間做准備!預計天宮二號將在2016年3季度發射升空。
三、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將發射與天宮二號對接。

從1999年的神州一號到現在神州十一號,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16載。這16年,中國載人航天人取得了一個一個的成就。2016年,神州十一號將在天宮二號發射後擇機發射,並與天宮二號進行對接試驗。多少人在等著這令人激動的時刻!
四、「實踐10號」衛星將發射。

實踐十號衛星是中科院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衛星之一,是開展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高效、開放、綜合性的空間實驗平台。這種玩意,是有錢才能玩得起,國家強大才能玩得起,這就是為什麼高科技領域越發達的國家會越發達,越先進的國家會越先進的原因。由此我們不得不感謝我們國家一代一代的航天人,正是他們的努力讓我們有了追上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
五、C919商用大飛機將翱翔藍天。

大飛機的高利潤能大幅提高人均GDP,人均GDP高了這些賺來的錢在一個池子里就會有分配體系,最終利益大家都會雨露均沾。這就是為什麼發達國家的收入很高而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很低的區別所在。
六、運20將完成試飛交付部隊。

運20「鯤鵬」大型運輸機,其運載能力將超過俄羅斯的伊爾76。同時,在運20平台上還可以形成運輸機、加油機、預警機等大飛機體系,對我軍的戰力將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想想當初美國打阿富汗、伊拉克時,如何短期內將大量軍隊和裝備從美國運到中東的?就是靠大型運輸機。未來,當我國海外利益受到侵害時,我國對外的軍事影響力將會因為有了大運而大幅提升,這是戰力、效率的飛越。
七、殲20隱身戰機將服役。

在2011年1月11日J20首飛時,震驚的相信不止來訪的美國防長蓋茨,而是整個世界。相信除了極少數的知情人,全世界都不敢相信中國的四代機竟然首飛了!2016年,J20將有望交付部隊。至於俄羅斯的T50隱形戰機,估計要落在J20後面了。
八、「高分」衛星將上新台階。
2015年12月29日,中國的「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高分四號」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成像衛星,也是目前世界上空間解析度最高、幅寬最大的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

而2016年下半年,我國「高分」項目又將再添新丁了,具有1米解析度、全天時、全天候對地觀測能力的雷達遙感衛星高分三號。據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介紹,我國力爭到2020年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范圍觀測能力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想想看,高分家族有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有低軌道的衛星,還有雷達遙感衛星,再結合地面、海上雷達,空中其它的間諜衛星,你那麼大的航母往哪跑啊?
九、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將投入使用。

以後就不同了,2016年,世界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將投入使用,它就是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望遠鏡)。FAST是建在我國貴州南部喀斯特窪地的望遠鏡,它是根據當地特殊的地形條件,利用一個鍋型的窪地建立,望遠鏡的口徑達500米,有30個足球場那麼大,
十、量子通信京滬干線將開通。
量子通信的發展必然將改變未來互聯網的生態,量子技術在計算機、通信領域的應用,將會改變世界計算機和互聯網游戲規則。而我國在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信領域都世界領先。

看完這十大牛得一塌糊塗的科技成果,你如果是外國人你不羨慕?你如果是中國人你不自豪?上述十大高科技,一個國家一年能有一樣成果面世就已經是不得了的事情了,但在中國這十大高科技成果一年誕生。在這世界上,恐怕現在也只有美國有這個國力了。

『陸』 2015年取得了那些科技成就

國內的可以參考科學技術進步獎。當然2015才開始,目前似乎還沒有比較重大的專科學發現。
2015年國家科屬學技術進步獎獲獎情況
2015年1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氫彈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於敏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與東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美的空調《房間空氣調節器節能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項目從空調器的核心部件、控制系統、製冷系統三方面進行節能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生產,取得了多項創新突破,並實現了產業化。

『柒』 列舉中國十個科技成就

第一. 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獲重大成果 啟動3年的「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獲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建成並穩定運行全球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純IPv6互聯網主幹網;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下一代互聯網的新型定址體系結構和兩代互聯網的獨特過渡技術;向國際組織提交7項標准草案。其中3項成果屬於國際首創,總體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提高我國在國際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競爭中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首次在全國主幹網大規模使用國產IPv6路由器,採用率達到80%。這對推進我國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自主創新和產業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第二. 川東北地區發現迄今最大整裝天然氣田 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4月3日宣布,在我國川東北地區發現了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經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辦公室審定,普光氣田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10.75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普光氣田的發現,對中國石化資源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為緩解中國油氣資源緊缺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三. 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9月28日在進行首輪物理放電實驗過程中,成功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EAST裝置的關鍵部件均由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的科技人員自主研發、加工、製造、組裝、調試,全部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EAST的建設使中國聚變研究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受到國際聚變界的高度重視。

第四. 在量子水平上觀察到化學反應共振態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同事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了全量子態解析度的氟加氫分子化學反應的共振現象,並被理論模型所證實,解決了國際上三十多年來化學研究中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並將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精度。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美國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RIChardN.Zare高度評價了中國科學家的這項成果。

第五. 第一條「綠色長廊」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大慶油田建設設計研究院歷時14年共同完成「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生態工程建設研究」,世界上第一條穿越流動沙漠最長、長度為436公里的「綠色長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呈現。中石油和中科院聯手在先導試驗的基礎上沿沙漠公路兩側進行大規模綠化建設,並對生物防沙技術進行了長期研究,解決了這一世界難題。

第六. 首次環球大洋科考凱旋 1月22日,「大洋一號」科考船經過297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各項任務。據國家海洋局介紹,這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行程43230海里,20多家研究單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了這次考察,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和樣品。環球科考活動,有力地提升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活動中的國際地位。

第七. 治療性乙肝疫苗研究獲重大進展 第三軍醫大學研製的「治療用乙型肝炎疫苗」順利完成Ⅰ期臨床研究,目前正在開展Ⅱ期臨床研究。這是第一個進行臨床試驗的模擬抗原疫苗。「治療用乙型肝炎疫苗」屬於國家Ⅰ類新生物製品,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發明專利。復旦大學與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開發的「乙克」疫苗正准備啟動Ⅲ期臨床試驗。這些成果將對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做出重要貢獻

第八.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獲成功 11月18日清晨7時20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儲存環成功實現束流積累,儲存環和直線加速器工作穩定,束流性能良好,這意味著BEPCII第二階段建設任務基本達到目標,是工程建設的重大里程碑。在這之前的9月19日,我國最大單體超導磁鐵研製成功,北京譜儀Ⅲ超導磁鐵勵磁成功。目前,國際上只有歐美、日本能研製這種大型探測器單體超導磁鐵。改造後的BEPCII將在世界同類型裝置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將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對撞機之一。

第九. 實現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實現了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並且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態的操縱。該研究成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雜志上,並以封面形式報道,這是中國科學家的文章首次出現在該雜志封面。該研究結果為各種實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開創了新起點,對容錯量子計算、量子中繼、普適量子糾錯等重要研究方向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第十. 「遙感衛星一號」發射成功 4月27日6時4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一號」送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升空的「遙感衛星一號」和用於發射衛星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參與研製。衛星質量為2700餘公斤,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閱讀全文

與2015中國十大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