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價值比自然科學成果的多
因為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關注人道的問題,這就需要在社科方面下功夫,而自然科學,人類已經孜孜不倦的研究了幾十年,楚成果太難了。其實社科方面的價值遠比不上自然的,因為大部分社科研究成果都不具備普遍代表性
2. 如何申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1.每三年評選一次,具體時間不定。
2.所有推薦材料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網回」進行公示。
3.擬答獲獎成果名單自公布之日起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網」進行為期1個月的公示。
4.獎勵委員會向教育部報告評獎結果,由教育部批准、公布評獎結果並授獎。
申報成果包括著作(含專著、工具書、古籍整理、譯著)、論文、研究報告(含調研報告、咨詢報告等)以及普及類成果(教材、教輔和文學藝術類作品除外)。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學規劃辦、社科聯等部門頒發的關於你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獎勵。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含專著、譯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讀物、工具書),或公開發表的論文、調研報告,以及被地級以上市黨委、政府或省直廳級以上單位採納的未公開發表的調研咨詢報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報該獎。一般情況下,優秀成果獎分著作、論文、調研咨詢報告三大類,每類設一、二、三等獎。
3. 判定社會科學成果的科學性和價值有哪些標准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標准中,創新思想是評價的核心指標,研究規版范是評價的基礎指權標,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則是評價的重要指標。研究規范是科研成果科學性的保障,研究方法規范化不代表成果的創新性。倘若我們的主要學術建構方式是引用別人的論述,那麼,加了注的引用與不加註的引用在學術效果上並不具有本質性的區別。加了注的引用依然是引用,其學術效果並不因為符合學術規范而獲得實質性的增強。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標准中,創新思想是評價的核心指標,研究規范是評價的基礎指標,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則是評價的重要指標。目前,這些基本上已經在我國學界取得了一定共識,因為,科學性、創新性與價值性基本上可以代表研究成果評價的三個維度。但是,具體到科研成果的科學性、創新性與價值性及其間關系的准確判斷,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處理過程。
4. 1978年以來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最為突出
答案:經濟學
1978年以來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最為突出學科版是經濟學
社會科權學是指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其任務是研究並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
5. 如何建立社科成果評價體系交流發言
在人抄文社會科學研襲究成果的評價標准中,創新思想是評價的核心指標,研究規范是評價的基礎指標,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則是評價的重要指標。研究規范是科研成果科學性的保障,研究方法規范化不代表成果的創新性。倘若我們的主要學術建構方式是引用別人的論述,那麼,加了注的引用與不加註的引用在學術效果上並不具有本質性的區別。加了注的引用依然是引用,其學術效果並不因為符合學術規范而獲得實質性的增強。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標准中,創新思想是評價的核心指標,研究規范是評價的基礎指標,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則是評價的重要指標。目前,這些基本上已經在我國學界取得了一定共識,因為,科學性、創新性與價值性基本上可以代表研究成果評價的三個維度。但是,具體到科研成果的科學性、創新性與價值性及其間關系的准確判斷,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處理過程。
6. 如何健全科研成果評價辦法,規范學術評價方法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標准中,創新思想是評價的核心指標,研究規范是評價的基礎指標,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則是評價的重要指標。研究規范是科研成果科學性的保障,研究方法規范化不代表成果的創新性。倘若我們的主要學術建構方式是引用別人的論述,那麼,加了注的引用與不加註的引用在學術效果上並不具有本質性的區別。加了注的引用依然是引用,其學術效果並不因為符合學術規范而獲得實質性的增強。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標准中,創新思想是評價的核心指標,研究規范是評價的基礎指標,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則是評價的重要指標。目前,這些基本上已經在我國學界取得了一定共識,因為,科學性、創新性與價值性基本上可以代表研究成果評價的三個維度。但是,具體到科研成果的科學性、創新性與價值性及其間關系的准確判斷,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處理過程。
7. 判定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價值有哪些標准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標准中,創新思想是評價的核心指標,研究規范是評價的基礎指標,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則是評價的重要指標。
8. 能夠採用心理測量法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指標評價體系進行研究嗎
主持人:在概略地了解了20世紀世界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脈絡之後,我們再來看看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總體特點.教材指出,20世紀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在社會實踐與科學理論的互相推動、科學體系的基本形成、人的主題的普遍凸現等三個方面,特色顯著.主講人:總體特點之一,是社會實踐與科學理論的交互作用日趨明顯.這里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較以往更為充分地體現出科學理論對於社會實踐的依存性.首先,沒有哪一門主幹學科,不是以20世紀人類的社會實踐為第一理論源泉的.由於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變化最大、發展最快、爭斗最烈、震盪最多的一個世紀,這就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現實研究課題,催生了一大批人文社會科學新學科,造就了一大批新學派,形成了許多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其次,20世紀人類社會實踐為人文社會科學培育了具有時代特色研究主體,並為人文社會科學創造了先進的研究手段.另一層意思在於,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較以往更為充分地體現出科學理論對於社會實踐的能動作用.總的來說,在人類自我認識的歷程中發揮了先導作用,在人類的思想文化領域發揮了教育作用,在處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系等方面發揮了調控作用,在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結盟的潮流中發揮了促進作用.主持人:理解第一個總體特徵,要著眼於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關系.理解時可聯系自己所熟悉的某一個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領域,看看在這個特定的領域中,社會實踐和科學理論是怎樣交互作用的.比如全球學.全球學是以那些威脅人類生存,而一國又無法單獨解決的重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全球問題形成之前,無所謂全球學.全球問題造就了全球學,推進了全球學;全球學又為解決全球問題服務,在解決全球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發展:這里,典型地反映了社會實踐與科學理論的交互作用.主講人:總體特徵之二,是多科性綜合性的科學體系逐步形成.多科性,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的拓展相聯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時空視野越寬,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層次和側面的理性認識越深,人文社會科學各個層面上學科的數量就會相應增多.90年代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總數已達二三千門之多.綜合性,與人文社會科學自身已經成了一個開放的有機統一體相聯系.由於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具有高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對內積極推進各學科交叉聯結,對外主動和自然科學聯系,成為同自然科學相聯結又相對應的一大綜合性的科學部類.當今人文社會科合性的結構形態可以這樣來看:哲學涵蓋面最廣,位於最高層次.橫貫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系統科學等屬橫斷學科,在較高水平兼跨兩大科學部類的管理科學、行為科學、人口科學、社會生態學、科學學等屬綜合學科;這兩類學科列第二層次.第三層次是哲學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主幹學科,大體分成三個板塊:人文研究學科群;社會研究學科群;主要倚重於人文社會科學但又兼涉自然科學的兩棲學科群.以下便是大量分支學科,還可以劃分層次與板塊.人文社會科學的結構形態還在不斷發生變化.主持人:理解第二個總體特徵,要注意「逐步形成」,也就是著眼於發展.胡老師前面說過,描述復雜的科學結構體系,需要多種分類視角;而且,人文社會科學結構體系正處在發展變動之中.剛才概括的當今人文社會科學多科性、綜合性的結構形態,地反映了20世紀下半葉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的發展和變動.作為一個開放的龐大的體系,在一個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互補的歷史時期,人文社會科學的結構形態還會有更大的發展和變動,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結構體系進行描述的觀點和方式也還會有發展和變動.我們應當用科學的態度、發展的觀點,對待諸如此類的問題.主講人:總體特徵之三是,人的解放和發展受到廣泛關注.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的各門學科,先後認同「人」這個聚焦點,越來越自覺地從不同的背景和角度,把關於人的解放和發展的認識步步推進.我們從教材中可以看到,各主幹學科在推進關於人的解放和發展的認識方面作出了特殊貢獻;對人的認識的深化,又從根本上帶動了許多學科的建設.而且,人文社會科學對於人的解放和發展的關注,導致哲學層面上的「人學」的興盛.在某種意義上,這門學科是對其它學科研究成果的綜合,它的綜合研究成果又推動著各人文社會學科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馬克思主義的人學,將進一步以其創始人確立的科學理論和方法為指南,綜合當代人學的最新成果,深化人類的自我認識,促進人的真正解放和全面發展.主持人:理解第三個總體特徵,要著眼於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也就是強調人的自我認識.各種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的最後目標都是人,只是它們研究人的領域、角度和層次不同.然而,並不是每門學科一開始就都有這樣的自覺性,研究者對人的認識更是千差萬別.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特點是,人,人的解放和發展,越來越成為各門人文社會學科自覺探討的焦點.不是說20世紀下半葉人文社會科學逐步走向「整體聯動」嗎?「聯動」的軸心是人,是人學.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文社會科學對人的認識步步推進,管理學的發展就是一個好例.正像教材第四章所概括的那樣,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和未來學等等學科,在這方面都作出了特殊貢獻.六、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主講人:接下去,我們再討論一下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幾個大的趨勢.第一,當代人文社科學發展的總體文化背景,出現了東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補的趨勢.討論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問題,既是促進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又是人文社會科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以往的情況看,談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對立和排斥,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會通和相融,而今東西方文化互補作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可以預見,在互補過程中,東方文化的地位將逐步提高,它對西方文化影響力將明顯增強.西方文化對東方的影響,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體現;隨著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影響力的增大,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程度將會加劇.未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將既是兩者之間的全面互補,又是全世界范圍內的整體互補.主持人:第二,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主導性價值取向,出現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交融的趨勢.科學主義實際上也就是唯科學主義,科學崇拜.人文主義是這樣一種思想態度,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推到極端,會走上反科學、反理性的道路.人們所持有的科學主義或者人文主義態度,以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沖突或者交融的情況,深刻地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當前,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開始出現融合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學者倡導在科學研究中注入一種人文精神.而不少人文主義者也採取了新的姿態,傳統的人文主義開始重新接納科學,同時努力將人道主義精神滲透到自然科學研究領域.主講人:第三,在主要思維方式方面,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出現了分析綜合走向系統化的趨勢.分析、綜合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要求把客觀世界的聯系轉化為多層次、多方位、多因素、多變數的動態聯系整體,揭示出聯系在事實、存在、運動和發展中的作用:這就是分析綜合的系統化.正是這種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相統一的思維方式,在深層次上推進著科學的綜合化進程.也正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作用之下,出現了「大科學」、「學科大系統」等概念——教材對這些概念都給出了明確的界定,同學們應當有所了解.主持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還有兩大趨勢,從社會實踐功能看,出現了注重應用研究的趨勢;從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現了高技術化的趨勢.主講人:總起來說,五大發展趨勢既是對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經驗的總結,更是立足於20世紀末葉對未來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走向的預測.
9.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 有用嗎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稱。
人文科學原指同人類利益有專關的學問,屬有別於在中世紀教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神學。後來含義幾經演變,其狹義指對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
社會科學是指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其任務是研究並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