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馮唐成就的詩句
【古風】
詩體名。即"古詩"、"古體詩"。李白有古風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謂其內容"非指言時事,即感傷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體詩】
亦稱"古詩"、"古風"。詩體名,和近體詩相對。產生較早。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五、七言者較多。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較自由。
【四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後,格調稍變。自南朝宋齊以後,作者漸少。
【五言詩】
詩體名。由五字句所構成的詩篇。起於漢代。魏晉以後,歷六朝隋唐,大為發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六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於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起於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於《柏梁台詩》,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為現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到了唐代,大為發展。有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雜言詩】
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於樂府。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無一定標准,最短僅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樂府】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樂府"一名,始於西漢,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樂府作為一種詩體,初指樂府官署所採集、創作的樂歌,後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宋元以後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
【歌行】
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後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後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於漢武帝時《柏梁台詩》(疑係後人偽作)。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後來慣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於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數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O執孀鈐緄募
『貳』 寫詩。不知道有什麼詞可以代替「成績」 兩個字的哦
成績的近義詞:
得益
勞績
功勞
功效
成效
收效
成就
結果
功績
收獲
效果
『叄』 關於努力獲得成果的古文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不知道這幾篇可不可以
1、葉廷圭與《海錄》
余幼嗜學,四十餘年未嘗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為枕。士大夫家有異書,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後止。常恨無資,不能盡傳寫,間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錄》。
譯文:
我年輕時非常喜歡學習,四十多年,不曾放開書卷,拿著它吃東西嘴裡覺得香甜,疲倦時用它當枕頭。士大夫家有與眾不同的書,借來的沒有不讀的,讀的沒有讀完全篇不會終止。常常遺憾沒有錢財,不能全部抄寫。在那麼多書里,分出幾十大冊,選擇其中有用的親手抄下來,取名為《海錄》。
2,顧炎武手不釋卷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選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譯文: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隨身用二匹馬三頭騾子裝書。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詢問這里的詳細情況;有的與平時聽說的不一樣,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對著書進行核對校正。有時直接走過平原曠野,沒有值得什麼留意的,就在馬背上默讀各種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然有忘記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看書仔細認真的查看。
3歐陽修「三上」作文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卧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其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譯文:
錢惟演(錢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沒有什麼嗜好。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對僚屬說: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書、史書,睡者則讀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入廁的時候則讀小令。所以從未把書放下片刻。謝絳(謝希深)曾經說:「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古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對謝絳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好好構思啊。」
4,嘔心瀝血
李賀字長吉,……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譯文:
李長吉長得纖瘦,雙眉相連,長手指,能苦吟詩,能快速書寫。常常帶著一個小書童,騎著弱驢,背著又古又破的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寫下來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來,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裡面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說:「這個孩子要嘔出心肝才算完啊!」
5、王充市肆博覽
(王)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眾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
譯文: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說他對母親很孝敬。後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從業的本領,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於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於是(他)廣泛地弄通了眾多流派的學說。後來回到家鄉,退居在家教書。
6、張溥與「七錄齋」
原文:
(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譯文:
張溥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天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 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為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
7、王冕僧寺夜讀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8、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9、匡衡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匡衡於是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著光來讀書。當地有一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裡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僱工,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匡衡,匡衡回答說:「希望可以讀遍主人的書。」主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10、陸游築書巢
原文: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譯文:
我的屋子裡,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像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啊,這像鳥窩。」
『肆』 詩人借寫蜜蜂成果被剝奪,表達了自己什麼的情感
蜜蜂抄勤勤懇懇,採花粉釀蜜,自己享用只是其中的極小極小的部分,絕大部分被人或者其他動物搶走,可蜜蜂仍然繼續搭建蜂舍,繼續著偉大的釀蜜工作。詩人作詩,也是需要積累大量的知識,平時要不斷地學習創作,才能寫出好的詩句,可詩寫好後被人竊取盜用,詩人卻像蜜蜂一樣無法反抗,於是繼續像蜜蜂繼續築巢釀蜜一樣繼續創作,有種無奈但卻不放棄的情感。
『伍』 李清照詩詞成就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詩詞創作、詩詞理論頗佳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的詞十分注重音律聲調的和諧美。她的詞給人一種旋律優美,富於感情變化和韻味濃厚的美感。李清照很重視音律聲字,強調「協律」,但在創作中又不受束縛。節奏是構成詩歌音樂和諧美的一個重要因素,李清照善於運用錯綜變化的聲調韻律的不同節奏,來表達起伏變化的思想感情。如《聲聲慢》這首詞在聲調藝術上的大膽創新,是宋詞中絕無僅有的。不僅在單調上表現出高低起伏、抑揚頓挫、和諧悅耳的節奏感,同時,在感情上也層層深入,把人物感情的內在心理變化過程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李清照詞不僅在疊字運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疊句和偶句運用上也具有美感。
主要作品:
《聲聲慢·尋尋覓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夏日絕句》
『陸』 各位高手請進,名字藏頭詩……期待成果…………謝謝
孫家倩女自芬芳
娜影嫵媚贊無雙
真情縈懷綻嬌顏
美若天成藏心房
嚴家男兒意昂內揚
晗情感天志八方
真誠容希冀心思量
帥氣俊容動人腸
絕對原創,祈君雅賞。
兩首同韻,前兩句合起來就是第三首了。如還有其他要求,可在白天HI我。
『柒』 乾隆一生寫詩4萬首,出名的有哪幾句,文學成就如何
乾隆的文學成就其實一般般。乾隆他雖然一生都在寫詩,但是他唯一出名的其實只有一首,那便是被錄入小學課本中的《飛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飛雪》一詩其實仔細的讀來,連雅都談不上。可以說《飛雪》一詩格調並不高,但是好在這首《飛雪》它的內容是通俗易懂的,而且其結構也是十分的短小精悍的,而且這最後一句更是一句點睛之筆。《飛雪》這首詩初讀是感覺有點上不得檯面,但是在我們仔細品來卻才知其實前三句皆是為最後一句而鋪墊的。
所以乾隆後來也是在沈德潛死了多年之後,仍然是十分的生氣,甚至他還將沈德潛的屍體拉出來去鞭屍。但是這也側面反映出了乾隆他一生的詩成就其實並不高,可以說乾隆的詩,大多都只不過是小學生水平罷了。
『捌』 描寫對李白在詩方面的成就的成語有哪些
1、精妙絕倫:精細美妙,無與倫比。
2、爐火純青:比喻學問、技術或辦事版等達到精純完美權的境地。
3、夢筆生花: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4、渾然天成:形容才德、文章等完美自然。
5、斗酒百篇:飲一斗酒,作百篇詩。形容才思敏捷。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玖』 認真研讀下面的材料,將自己的研讀成果按要求寫在後面。材料一:黛玉道:「作詩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
①「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 ②「法無定法」,人不要太拘泥(不要把什麼都看成天條)。(語意相近即可) |
『拾』 若非一番寒徹骨,那得寒梅撲鼻香。詩名是什麼作詩者又是誰
塵勞回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回香
出處:唐·黃櫱(niè)禪師《答上堂開示頌》
〔今譯〕梅花要不是經受住一次次風霜摧折之苦,哪會有素馨沁人的花香。
〔賞析〕這是兩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獨放的性格,勉勵人克服困難、立志成就事業的格言詩。關於梅花,宋范成大《梅譜·前序》說:「梅,天下之尤物,無問智愚賢不肖,莫敢有異議。」「尤物」,這里指特別珍異的花卉,也就是說,梅是一種品質高出群芳的植物。可見,作者用梅花來象徵一種精神,這象徵本身已包含某種哲理;倘再就其經受的「徹骨寒」與最終獲得的「撲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則作為喻體的「梅花」,更寄寓著另一層深刻的道理。作者是佛門禪宗的一代高僧,他藉此詩偈,表達對堅志修行得成果的決心,說出了人對待一切困難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這也是這兩句詩極為有名,屢屢被人引用,從禪宗詩偈成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