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畢業設計沒有創新點怎麼辦
論文的話一定要有個亮點。不過真的沒辦法答辯的時候講的好一點把老師蒙過去也是可以過的。。
Ⅱ 本科畢業論文研究方法的創新點在哪
↑↑論。,【文。代】。發
所謂論文選題,就是從一個經濟現象出發,試圖對這一現象進行理論解釋。所謂理論解釋,就是試圖尋求這一現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而這些因果關系就是論文中的理論假說,也即是該論文的觀點。比如產權結構、投資現金流敏感性與投資效率問題這一選題,想解釋的現象主要是不同的產權結構,比如國有與民營企業,對於投資與現金流之間的敏感性不同,進而導致兩種產權性質的企業,其投資效率也不同。對於這一現象的觀察與解釋最好有一個約束,比如放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來展開討論。另外,還可以將國有企業進一步細分為央企和地方國企,這兩者的產權結構是有區別的,即兩者面臨的約束機制不盡相同。
對於論文研究的創新問題。一篇論文的貢獻與意義來自創新。何謂創新?其實就是與眾不同,你的論文與已有的論文,在選題、觀點或者方法上有不同之處。首先是選題,好的選題讓人耳目一新;其次是觀點,對於已有的選題提出了新觀點;再次是方法,即使用新模型或者新數據。總之,要有一點「新」的東西,「一點」即足夠。尤其是採用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對於學術殿堂是一磚一瓦的貢獻。
但是,創新何其難哉!英國諺語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1000篇論文中有「一點」創新的不過寥寥數篇而已。所以我對於碩士畢業論文的要求是規范、規矩。也就是說,不要刻意追求創新,但是,一翻開論文,讓閱讀者感覺你下了功夫,不是倉促寫成。其次,不要有明顯的錯誤,比如不要在假說提出的邏輯推演或者研究設計上面有明顯錯誤。
國內有不少學者,認為創新這東西,就是提出一個「新概念」,搭建一個「新框架」。為求創新而刻意與眾不同,這是國內部分學者的通病。
一篇論文,選好了題目,認真閱讀國內外關於此選題的文獻,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想!想!想!或許會有點新的發現。或許而已,天曉得!
一篇論文的創新,從另一個方面是說,是指這篇論文對於人類的知識倉庫來說,增添了一點關於因果關系的新知識。有因果關系的新知識才有用處,因為只有這種知識才能指導我們在具體情況下採取何種措施。
Ⅲ 本科畢業論文沒有創新點可以畢業嗎
有沒有無所謂的,只要符合要求論文答辯能過就行了,有老師會指導論文的,把論文發給老師,讓老師指導修改,按老師要求修改就沒多大問題了。
Ⅳ 計算機類畢業論文綜述創新點怎麼寫
個人認為是第一種,也就是你說的把有人提出的新的方法加進去,進行論述,同時闡述你自己觀點分析。
Ⅳ 畢業論文選題的科學依據和創新點;完成選題研究需要的基本條件怎麼寫啊我寫的是關於對外貿易方面的
完成選題,,
研究需要的基本條件
外貿易方面
我
,們給您做的,可以的,
Ⅵ 畢業論文中的研究方法、創新點該怎麼寫
畢業論文寫作方面的問題,建議你看下品學論文網,之前我就在那裡寫的論文,非常不錯,遇到的問題和格式都挺快給我了。
最關鍵的是品學論文有很多在線的輔導老師幫你解決問題,不用費勁心思查資料。
Ⅶ 畢業論文寫作如何尋找創新點
1 、科研掃盲,這是創新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首先是把導師,師兄,師姐的文章和學術論文,科學基金的申請成功報告,沒中的申請報告,結題報告,橫向課題的報告,咨詢報告等全部瀏覽一遍,知道自己在什麼領域,這個領域你的導師和前幾屆做什麼,這相當於給你科研掃盲,是很有必要的.
2 、尋找問題和分解問題,創新的源頭
如連問題都找不到或不知道如何分解問題,科研的基本功需要加強和科研思考的方式需要轉換. 多參加知名專家或者基金委或者部委的講座.這個可以聽到很多現實問題的描述,不一定是怎麼解決,可能是拋出了問題.問題導向,往往就是我們研究的出發點.不要相信任何權威,敢於對一切質疑.導師不一定是對的.許多重大創新都是建立對權威的挑戰,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所以,問題就是要平時多觀察一些細致的問題或者已經發生的問題,我們往往對我們習以為常的問題,不問為什麼,建議大家看看每年搞笑諾貝爾獎的情況.
3 、看文獻--獲取創新靈感或者解決問題方法的路徑依賴
看文獻,不是看書.要想找到自己創新點,我覺得看文獻很重要.如何看呢?首先,准備好一個不大不小的筆記本(可以命名為科研靈感本),最好有個厚重封皮,准備一支筆.去圖書館期刊閱覽室,帶著前面1,2想到的問題和聽到的問題(也要記在你那個專門的科研靈感本上),靜下心來,加起來的時間至少2個月,邊看期刊的時候,如果閃現什麼靈感,馬上記下來,切記,一定要記下來,好記憶不如爛筆頭,註明出處,你的靈感是解決什麼問題的,這個文獻給你的啟示到底是什麼,如果你當時沿著這個靈感還有其他想法,就沿著這個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寫什麼,那麼就停止,看第二篇.看期刊,最好是從目錄看起,稍微沾邊的都要瀏覽一下.對於做實驗的科研來說,一般中文期刊比較少,也比較專業,所以很快能看完.對於社科的來說,往往創新不容易.
4、利用網路--創新幫助的好助手
網路當然有很多專業論壇,資料庫等,我都將其歸類為電子文獻. 如何看電子文獻.按照上3,這樣你從紙質期刊得到很多靈感,那麼現在你把你的這些靈感關鍵詞或者主題,從電子文獻中去索取,也要按照3的辦法,看的時候,馬上記下來,或者建立一個WORD文檔或者專門的軟體,把感興趣的截取下來,並在旁邊註明給你得啟發是什麼,它有什麼用處?這個很重要,有的人看了文獻,就丟在一邊,看得多,丟得多.另外,在看電子文獻的時候,一定要關掉QQ和論壇等東西,不要讓這些斷了你靈感的來路.
5 、積累--創新的技巧和關鍵手段
按3,4步驟,這樣你就積累了很多靈感了.厚厚一個本子或者一個長篇word文件,這樣重溫一遍.請記住,沒有積累,是沒有創新的!這個積累不是說把文獻從資料庫下載下來,放在計算就裡面,而是你看了文獻,你的隨時閃光點或靈感的用筆記下來的看得見的積累.這樣,你把你這些閃光點,找了相關文獻,覺得可以寫一篇小論文,就馬上動手寫,不要拖,不要找借口,要知道寫作的激情會失去的,找不回來的.把小論文寫好了,放在一段時間,再看,可以的話,修改後就投,如果覺得可以,那麼可以將論文投稿一些雜志,覺得一般,投一般核心,覺得實在不咋樣,就投哪些不是核心的.這里,我周圍一些同學和同事,有個觀念就是要發就發好的,我覺得這個不好,即使是一篇非核心的,看到自己的東西變成鉛字了,心裡還是會高興的,這會給你極大的精神動力.
6、走向大自然--獲取一顆創新的生態心
現在其實我們很多解決的問題來源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來源,也是創新的生命起源.不管你是理論研究還是社會研究,保持一個生態心很重要,過於功利,浮躁,布滿灰塵的心都是創新的殺手.走向大自然,不要逛什麼街和超市.這點,估計有的人會說,這與找創新點有何關系?登高而望遠,試問,你在那麼喧鬧的超市,那麼多帥哥美女從你前面經過,你的神經會得到休息嗎?你的思維會有閃光嗎?所以,如果在實驗室或者宿舍呆煩了,不知道怎麼做.不如帶上自己科研靈感本和筆,去郊外或者爬山,讓自己的心胸開闊起來,說不定心中的苦悶氣出去了,靈感就進來了.
(學術堂提供更多論文知識)
Ⅷ 論文的創新點怎麼寫
論文的創新點寫作技巧如下:
想要一篇有創意的論文,那麼你的理論一定要要是足夠創新的。理論創新的技巧可以按照以下思路來寫。論文的創新,主要是一種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是指人類在開拓進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新的理論分析和理論解答。
對認識對象或實踐對象的本質、規律和發展變化的趨勢作出新的揭示和預見,對研究對象作出新的理性升華。理論創新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對新情況新問題的解釋原則、模式和視野的創新,即方法層次的創新,它對新的理論觀點、理論原則、理論體系的形成,具有某種決定性的作用;
二是在深刻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及人的思維規律、有效探索社會實踐新領域的基礎上,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觀點、新范疇,特別是形成新原理、新的科學體系;
三是從發展著的社會實踐出發,並以此為檢驗標准,對前人創立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肯定和繼承的基礎上作補充,進行新的論證和發揮,對其中錯誤的成分加以糾正,陳舊的成分加以揚棄;
四是根據實踐的需要,對前人科學的思想資料和理論觀點進行重新梳理,清除由於後人的錯誤理解而混雜其中的不正確的或隨意附加的東西,重提或凸顯前人提出的某些能夠反映當今時代精神的理論原則和觀點,並賦於其新的意義。
(8)畢業設計成果創新點擴展閱讀:
撰寫英文題名的注意事項
1、英文題名以短語為主要形式,尤以名詞短語最常見,即題名基本上由一個或幾個名詞加上其前置和(或)後置定語構成;短語型題名要確定好中心詞,再進行前後修飾。各個詞的順序很重要,詞序不當,會導致表達不準。
2、一般不要用陳述句,因為題名主要起標示作用,而陳述句容易使題名具有判斷式的語義,且不夠精煉和醒目。少數情況(評述性、綜述性和駁斥性)下可以用疑問句做題名,因為疑問句有探討性語氣,易引起讀者興趣。
3、同一篇論文的英文題名與中文題名內容上應一致,但不等於說詞語要一一對應。在許多情況下,個別非實質性的詞可以省略或變動。
4、國外科技期刊一般對題名字數有所限制,有的規定題名不超過2行,每行不超過42個印刷符號和空格;有的要求題名不超過14個詞。這些規定可供我們參考。
5、在論文的英文題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詞均不用。
Ⅸ 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選題意義和創新點怎麼寫
提供一個開題報告範文範例,僅供參考,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我,希望對你開題報告寫作能有幫助。你可以按下面幾部分開始寫:
理論意義是指對於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和研究的意義,這主要要聯系個人專業背景來談;
現實意義是指運用方面的意義,比如說可以供心理輔導、學校心理健康課參考,引起全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等等。
本畢業論文研究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擬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鼓勵員表現出抑制性進諫行為,研究結論可以為組織管理實踐提供以下三個方面的建議:第一,員工與直接上級的高質量關系能促進員工的抑制性進諫行為,那麼組織管理實踐中實施措施來培養員工形成與直接上級的高質量關系非常重要。從更為廣泛的角度來講,則說明工作團隊的直接上級對員工抑制性進諫行為的表現有重大影響。因此,從直接上級的角度來看,本研究結論對組織管理實踐的啟示有三點:
首先,直接上級可以培養與員工的高質量關系(例如Burrisetal.,2008),這能減少員工進諫前的顧慮,激發其表現出更多的抑制性進諫行為.其次,直接上級對進諫者的反饋也值得考量,合適的行為反饋反過來會鼓勵員工的抑制性進諫行為,例如領導者即使不採納意見也要對員工表現出進諫行為給予肯定,反之則會挫傷員工進諫的積極性。最後,組織開展面向領導者的培訓課程,讓領導者明白團隊成員的多樣性看法和觀點對於團隊運作的價值,使領導者養成對員工進諫的接納態度。
第二,建立高水平的團隊認同意義重大。建立員工對團隊的認同感是一個長期的不能間斷的任務,從員工新加入團隊開始到長期在團隊工作的整個過程,都要不斷強調員工的認同感。尤其是當新員工加入團隊時,他們經歷的組織社會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過程對於團隊認同的塑造是至關重要的(Hogg,2001)。成功的組織社會化過程會讓員工第一時間把團隊身份納入到自我概念中,為員工更深入的認同團隊起了鍋定作用。在隨後長期的團隊互動過程中,管理者也不要忘記加強個體對團隊的認同感。這時,開展團隊集體活動、設置共同的團隊目標等可以強化個體的團隊認同(Mael & Ashforth, 1992)。
第三,自我審查會妨礙員工抑制性進諫行為的產生,現實組織中管理者應採取措施創造積極開放的氛圍來提升員工的心理安全感(Kahn, 1990),減少員工的自我審查。只有當個體感知到所處的工作環境中有著積極的進諫氛圍時,才可能經歷少的自我審查過程,從而利於進諫行為的發生。為了激發團隊內的抑制性進諫行為,工作團隊要努力建立支持員工「與眾不同」行為的團隊氛圍。
本畢業論文研究的理論意義
本研究為抑制性進諫研究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實證素材,其理論意義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組織內的員工往往對周邊工作環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團隊內的任務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心知肚明,雖然私底下他們總是對這種種的問題議論紛紛,但是不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在領導者面前,我們都鮮少看到員工進諫的身影(Milliken et al., 2003)。員工內心的想法為什麼不能驅動他們形成進諫的意願和行為?本研究基於計劃行為理論的框架,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
計劃行為理論(Ajzen,1991)自從提出以來,對於個體「計利」行為發生的機理表現出了強大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作為一個理性人,個體是否會做出某種行為,不僅取決於個體對於這種行為的態度,同時,個體感知到的主觀規范和行為控制也會同時影響個體的行為意向和最終行為表現。具體到抑制性進諫行為本身,雖然員工清楚的知道進諫是一種對於組織可能有利的積極行為,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擔憂和顧慮很可能幫助組織改正問題、實現更高水平的產出;但是抑制性進諫是否能夠最終發生,基於計劃行為理論的觀點,還取決於員工感知到的主觀規范(動機線索)是否要求他們做出這樣的行為,同時他們是否能夠有效的控制自己的進諫結果和進諫對自己的影響(風險線索)。因此,根據計劃行為理論的基本框架,本研究認為員工的團隊認同,作為一種內在的動機線索,將和LMX,作為風險線索的表徵,一道影響員工的抑制性進諫意願和進諫行為。研究結論驗證了整合「動機線索」和「風險線索」之後研究模型的解釋力,同時也為計劃行為理論在該領域的應用和推廣打下了氣好的基礎。將計劃行為理論引入到對於抑制性進諫前因機制的探索中,可以幫助研究者打破以往僅從「風險」(或僅從「動機」)角度關注的局限性,通過整合考慮計劃行為理論框架中所提到的三方面因素(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到的行為控制)來系統挖掘能夠促使員工進諫的前因變數和促進因素。
其次,本研究也為曰後對其它「親社會」的員工角色外行為的探索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框架。抑制性進諫行為,作為一種典型的員工角色外行為(VanDyne et al., 1995),具有「親社會」(即對組織有利)而「不親自我」(即對員工個人的積極效用並不明顯)的特點;這樣的特點使得員工的「親社會動機」在驅動這些行為的過程中變得至關重要。正如前文所述,員工的親社會動機能夠改變員工在投入這些行為之前的利益關注點,改變他們以往的更為關注個人利益而並不關注團隊利益的格局;也只有當他們真正將組織的目標或者追求放在心上,組織才能期冀他們會做出更多的對組織有利、但是組織卻很難給出相應回報的角色外行為(Ellemers et al., 2004)。本研究驗證了員工的親社會動機(團隊認同)對於抑制性進諫行為的影響;雖然研究結論並沒有驗證團隊認同對進諫行為的直接影響,但是仍然支持了團隊認同在LMX和抑制性進諫行為中所扮演的調節作用。團隊認同水平的高低,改變了員工對於抑制性進諫的義務感:當員工認為自己對進諫行為付有越多的責任,他們越有可能因為風險水平的降低而進諫;如果員工從根本上就認為進諫是和自己無關、對自己沒有幫助的行為,那麼即使他們和領導者的關系再好,這種高質量的交換關系也很難對他們的抑制性進諫行為產生預測力。這種結果表明了團隊認同這種動機因素對於抑制性進諫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提示曰後研究,在對員工親社會的角色外行為進行關注時,需要對員工是否具有親社會的工作動機方面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再次,更加具有生態效度的整合風險線索和動機線索對抑制性進諫的共同作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研究中局限於風險線索的分析框架。過往進諫研究,較多的從風險線索出發,分析直接上級對於降低個體感知到的社會風險,並且發現其對進諫行為產生的促進作用(例如Detert & Burr is, 2007; Liu et al.,2010)。然而,考慮到抑制性進諫的結果不確定性,單單從風險線索出發,研究的解釋力不 、夠充分,對抑制性進諫來說尤為如此。這是因為抑制性進諫對個體的結果難以事先判斷和具備高度的不確定性。只有當個體的.內在動機認為有實現團隊目標的責任時,個體感知到的低水平風險才能顯著的促進進諫行為;但是當個體的動機不足時,他不會花費時間投入到對自己毫無好處的抑制性進諫行為上。所以,本研究中,基於計劃行為理論的框架,整合風險線索和動機線索這兩個並行通道,分析兩者對抑制性進諫的共同作用。研究結果不僅說明整合風險線索和動機線索對於抑制性進諫發生機制超越風險線索的解釋力,更說明了本研究基於計劃行為理論的框架討論的合理性。
最後,在整合風險線索和動機線索的基礎上,引入了自我審査作為進諫與否的決策過程解釋機制。本研究整合風險線索和動機線索的兩個並行通道,探索LMX和團隊認同兩種因素對抑制性進諫作用的心理過程機制。由於與抑制性進諫相伴產生的是巨大的社會風險,同時進諫之後的收益結果難以預知和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提出「自我保護」導向的自我審查可能會是解釋員工為什麼不敢進諫的內在心理機制。我們的研究支持了這種設想,一定程度上打開了抑制性進諫行為難以發生的過程機理。自我審查作為更為近端的影響抑制性進諫行為的心理因素,將其納入到抑制性進諫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未來研究中應該更多的開展相關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