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3年中國十大先進技術
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
探索宇宙空間、操縱量子世界、逆轉生命時鍾……2013年,中國科技工作者走過了令世界矚目的一年。多項「諾獎級」的成就,見證了以艱苦攻關著稱的中國科學家努力終獲回報。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12月15日,「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也是人類時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開探測工作。
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探月任務成為中國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現。准時發射,精確入軌,穩定落月,創新探索,嫦娥三號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中國航天新的進步。美國和前蘇聯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都經過了20次以上的任務,我們是用三次就實現這樣一個目標。
2、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2013年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既是理論物理領域的突破,又具有極高的商用價值。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元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前進,「這就好比一輛高級跑車,常態下是在擁擠的農貿市場上前進,而在量子霍爾效應下,則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的高速路上前進。」
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非常強的磁場,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美妙之處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現代晶元處理器消耗約100瓦的功率,其中有約80%浪費在晶體管材料的能耗。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可以解決電子設備的問題發熱,讓元器件集成密度大大提高,「上千億次的計算機能夠集成濃縮成一部Pad掌上電腦,或者迷你Pad,走進尋常百姓家,這完全有可能。」
3、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誘導多能幹細胞,逆轉生命時鍾。
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領導的團隊2013年成功使用4種小分子化學物質,將小鼠的皮膚細胞誘導成全能幹細胞並克隆出後代。與克隆羊「多莉」的技術相比,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是更簡便和徹底的克隆方式。
傳統觀點認為,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發育階段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育分化成為成體細胞之後會逐漸喪失這一特性。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脫分化),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育早期的「多潛能性」,並將其重新定向分化成為有功能的細胞或器官,應用於治療多種重大疾病。通過藉助卵母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傳統克隆)或者使用特定物質誘導(iPS)的方法,體細胞被證明可以被進行「重編程」獲得「多潛能性」。日本人山中伸彌曾以病毒誘導法獲得iPS細胞,獲得2012年諾獎。而鄧宏魁團隊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替代病毒,大大提高了技術安全性,具有革命性意義。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大學張林琦、香港大學陳志偉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陳凌的研究團隊三方合作,於2013年完成了艾滋病感染黏膜疫苗在恆河猴體內的臨床前試驗研究,看清了預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
該團隊發現這種黏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針對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細胞的免疫能力,從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體內的復制與傳播。
艾滋病被發現的30多年以來,已導致2500萬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萬感染者人體內的各類粘膜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該疫苗如能最終進入臨床試驗並證實有效,將對阻斷和減緩艾滋病毒通過粘膜途徑感染(性接觸)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張林琦形容說,過去的艾滋病載體疫苗、DNA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等都只能打中艾滋病毒的「手腳」,粘膜疫苗則有望最終打中「心臟」。
5、中科大測出量子糾纏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會呈現關聯性,影響其中一個粒子時,另一個也會發生反應,這就是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糾纏。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光速是物質傳播的最大速度,而中科大70後青年物理學家潘建偉院士的團隊測出,量子糾纏的速度下限比光速高四個數量級(可理解為30億公里每秒)。
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自由空間量子物理實驗領域繼續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基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進行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是國際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他12年前回國組建實驗室,為中國在該領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貢獻,並培養了一批科技英才。潘建偉院士與他所在的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2013年還實現了單個量子高維度存儲、星地量子通信地面驗證等,繼續向著建立實用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網路穩步邁進,幫助中國在「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這個未來戰略性領域繼續領跑全球。
6、成功研發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張衛教授團隊研發出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這是我國微電子器件領域首次領跑世界。半浮柵晶體管(SFGT)作為一種新型的微電子基礎器件,它的成功研製將有助於我國掌握集成電路的核心技術,從而在晶元設計與製造上逐漸獲得更多話語權。2013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Science)刊發了張衛團隊關於半浮柵晶體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的科研論文。
新型晶體管可在三大領域應用 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作為一種新型的基礎器件半浮柵晶體管(SFGT)可應用於不同的集成電路、還可以應用於DRAM領域以及主動式圖像感測器芯(APS)。
7、世界首個存儲單光子量子存儲器,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前進了一大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沖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這是量子計算機的基礎。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8、成功研發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
2013年3月,中國首次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隨即展開了一場病毒阻擊戰。截至2013年5月31日應急響應終止,中國內地共報告131例確診病例,其中康復78人,在院治療14人,死亡39人。
中國科技部4月初啟動了科技應急防控研究項目,重點推進臨床診斷試劑開發、疫苗研製等工作。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主任陳化蘭及其團隊迅速揭示了新型H7N9流感病毒的來源,分別在5月和7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解析禽流感病毒重配機制和傳播可能性。
10月,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院士團隊成功研發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首例流感病毒疫苗株,改變了我國一直以來流感疫苗株依賴國外進口的歷史。
9、世界最長碳納米管
納米層面的碳材料製造技術是當前材料科學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碳納米管是迄今發現的力學性能最好的材料之一,其單位質量上的拉伸強度是鋼鐵的276倍,遠遠超過其他材料。
清華大學魏飛教授團隊成功制備出單根長度達半米以上的碳納米管,創造了新世界紀錄,這也是目前所有一維納米材料長度的最高值。魏飛教授還表示,「目前我們正在從事一米以上碳納米管的制備,下一步我們希望能夠制備出公里級以上長度並具有宏觀密度的碳納米管。這些工作將為太空天梯的制備開啟一線曙光。」
10、天河2號重奪世界超級計算機頭名
2013年6月,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成為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並且比第二名快了近一倍。繼2010年「天河一號」首次奪冠之後,我國「天河」系列計算機再次登上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首。在11月份的排名中,天河2號再次蟬聯冠軍!
㈡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顏寧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
膜蛋白結構解析是公認的有難度,但是之前並不是沒做出來過,例如水分子轉版運蛋白發現與解析,得過一屆炸葯權獎。顏對GLUT1的技術方法並沒有突破,用了幾十年了。如果她能發現GLUT1作用並作出結構解析,絕對是諾獎級的成就。至於什麼能餓死癌細胞,治療癌症,寧本人也在科學網上更正了這些不著邊際的誇張報道。靠這成果得諾獎基本不可能,畢竟不是三四十年前了。從個人角度而言,GLUT1也不過為PDB資料庫中上萬蛋白晶體結構又增加了一個成員而己。
㈢ 於桂蘭的獲得主要科研成果
成果名稱抄 形式 作者 日期 作者排襲序 發表刊物
人力資本分享剩餘索取權與控制權 論文 於桂蘭 2005/03/20 第一作者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三要素」人力資源定義探討 論文 於桂蘭 2005/02/20 第一作者 人口學刊
關注員工的職業敏感期 論文 於桂蘭 2004/09/01 第一作者 企業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編著或教材 於桂蘭 2004/09/01 第一作者 清華大學出版社
人力資本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 論文 於桂蘭 2004/08/25 第一作者 光明日報理論版
N+1教學模式 論文 於桂蘭 2004/04/01 第一作者 管理案例研究(文集)
人力資本視角下的企業危機原因分析 論文 於桂蘭 2003/11/10 第2作者 經濟視角
人力資本的風險研究 論文 於桂蘭 2003/10/20 第一作者 人口學刊
知識的四個維度與人力資本分享企業控制權 論文 於桂蘭 2005/04/01 第一作者 2005年兩岸管理科學暨經營決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MBA人力資源管理親驗式教學模式與課堂文化探討 於桂蘭
㈣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的科技成果與未來發展
陳火鍾;198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機械電子技術專業畢業,陳火鍾;現任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㈤ 求2013年中國(世界)科技成就。
1.遼寧號航母正式服役。
2.J-15艦載機航母甲板起降成功,J16空對地攻擊機試飛。
3.殲31試飛,殲20 2002號試飛,雷達已經安裝,已經進行武器掛載投放實驗。
3.武裝直升機武直10、武直19亮相。
4.試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
5.翼龍無人攻擊機,翔龍無人偵察機再次現身.
6.中華神盾052c批量生產,重驅052D下水,國產輕護056下水,
7.蛟龍號深潛超7000米。
8.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服務,覆蓋整個亞太。西至中東,東至美國部分地區。
9.大運Y-20試飛,殲10B頻繁試飛,即將批量生產。
10.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達到預期。
㈥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顏寧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
其實顏寧自己在博客裡面說得很清楚。科研的三重境界:生計、興趣和永生。這項工作是她進清華開始就想做的,現在做出來了,而且是可以寫進教科書的工作。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算是有些「永生」的味道了。對於純粹的科學家來說這就足夠了。
㈦ 查中國知網,2013年清華大學共發表學術期刊論文多少篇
作者單位輸入清華大學,發表年度選擇2013年,共有9574篇文獻。
㈧ 電力系統及大型發電設備安全控制和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的科研成果
實驗室成立以來,承擔國家(973)1項;攀登B項目26項;國家攻關項目2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3項;以及大量的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合作的橫向研究課題。實驗室成立以來,獲得國家級獎勵1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三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發明獎四等獎一項;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一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優秀成果獎一項。獲省部級獎46項,其中一等獎15項;二等獎19項,三等獎12項。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培養碩士研究生353人;博士研究生139人;博士後35人。
供電系統諧波檢測與治理
大型火電機組性能與振動遠程在線監測及診斷系統
大型汽輪機及調速系統在線參數辨識技術
大中型變頻調速高效非同步電動機
低壓三電平變頻調速系統
電力變壓器故障樹的建立與分析
電力市場交易與電網調度管理技術支持系統
電力系統發變電站接地網腐蝕及斷點的診斷方法
線路絕緣子飽和污穢度下污耐受電壓特性及復合絕緣子老化性能研究
新型靜止無功發生器(ASVG)的研究及±300Kvar樣機的研製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整定綜合程序
電力系統四大參數建模和參數資料庫建立
微機非線性勵磁調節器的研製及在電網中的應用
東北電網實時靜態安全分析和最優控制
同步電機模型和非線性參數在線適應辨識研究
故障電流對城市通信設施的影響和工頻磁場測量的研究
廣東電網安全防禦系統研究
廣東省地區電網外網等值自動生成系統
序列運算理論研究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玉林電網能量管理系統EMS開發和應用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IGCC)關鍵技術
直流合成絕緣子運行特性及檢測的研究
中長期電力需求分析與預測系統
硅橡膠外絕緣耐污特性研究及其應用
軌跡分析法理論研究
國產化大容量變速恆頻雙饋非同步風力發電機系統
基於EMS/DTS的電網在線安全穩定分析和預警系統
基於軟分區的網省級電網無功電壓優化控制系統
電網能量管理和培訓模擬一體化系統
66KV公園變電所微機綜合自動化系統
我國第一條750kV輸變電示範工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降低高土壤電阻率地區電力系統發變電站接地電阻的爆破接地技術
±500kV直流輸電外絕緣特性研究
±800kV特高壓直流合成絕緣子研製
±800kV直流外絕緣技術開發及設備研製
±500KV直流合成絕緣子
220KV變電站模擬系統研究
三維協調的新一代電網能量管理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350MW火電機組全工況實時模擬與多功能在線綜合研究系統
三峽機組主保護配置方案的綜合優化
三峽輸變電前期科研--三峽500kV雙回同塔新技術研究
深圳地區電網經濟運行和災難性事故防治對策的模型建立及HAVC系統實現
大型風力發電場接入電力系統問題的研究
600MW火電機組模擬培訓裝置
配電網10kV架空絕緣導線雷擊斷線機理及防護措施研究
BPT4000-12/29404000KW交交變頻調速同步電動機
FXBW4-750/210∽300高壓線路用棒形懸式復合絕緣子
FXBZ-500/300,FXBZ-500/210直流復合絕緣子
GEC-1型微機非線性勵磁控制器
HVDC系統地中電流對交流系統的影響及防範措施研究
變電所電磁環境評估技術及防護的研究
超高壓變壓器油流靜電帶電的計算模型及實驗研究
超高壓合成絕緣子
體外特高頻(UHF)感測的GIS局部放電在線檢測、定位和診斷
鐵路地理圖形信息系統
同步電機定子繞組內部故障分析和三峽發電機內部故障主保護配置方案的研究
大型地網狀態評估研究
大型發電機穩定安全監視與無刷勵磁檢測系統
500KV緊湊型輸電線路關鍵技術及試驗工程
基於行波原理的電力線路在線故障測距技術
同步電機阻尼磁練定向控制理論及其在大功率交交變頻協調中的應用
基於小波變換的輸電線路暫態行波分析和故障測距理論研究
太陽能揚水與照明綜合應用系統
基於高壓IGCT的新型大容量變頻調速系統(ASD6000T)
超高壓輸電系統中靈活交流輸電(可控串補)技術的研究
運行合成絕緣子檢測技術和耐雷電沖擊特性的試驗研究
10KV配電網架空絕緣導線斷線機理及防護技術的研究
HVDC系統地中迴流對交流系統影響的機理分析及防範措施研究
基於CC-2000支撐平台的EMS高級應用軟體
國家電網750kV輸變電示範工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輕型廂式客貨電動汽車電機及控制系統研製
±800kV直流輸電工程電磁環境研究
500kV/220kV同塔四迴路輸電線路設計及應用
中國第一條750kV輸變電示範工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江蘇電網無功電壓優化控制系統
大型發電機與變壓器放電性等故障的在線監測與診斷技術
上海電網黃渡分區±50MvarSTATCOM裝置的研製
黑龍江省東部電網區域穩定控制裝置研製
電動汽車電池、電機、電控及整車性能綜合測試系統研製
電力系統負荷綜合測辨建模法
基於RISC工作站的功能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統高級應用軟體及支撐系統
基於IGCT的高壓大容量三電平變頻調速系統
大型發電機定子繞組內部故障分析及其主保護的定量化設計
電力系統非線性魯棒控制理論及工程應用
電力系統新型靜止無功發生器(ASVG)的研製
㈨ 清華大學的科學研究
截至2015年12月底,清華大學正在運行的科研機構共317個,其中:國家實驗室(籌)1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7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7個。
國家實驗室: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
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北京電子能譜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波與數字通信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和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數字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抗腫瘤蛋白質葯物國家工程實驗室、下一代互聯網核心網國家工程實驗室、特高壓工程技術(昆明、廣州)國家工程實驗室、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碟系統及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業鍋爐及民用煤清潔燃燒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氣輪機與煤氣化聯合循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晶元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信息化應用支撐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分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命有機磷化學及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業生物催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應用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蛋白質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信息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普適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粒子技術與輻射成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信息系統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成形製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熱科學與動力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反應堆工程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機光電子及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其他政府批准機構、學校自主批建機構和學校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共建機構詳見參考資料 科研項目 「十二五」以來,該校每年從各類科技計劃(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計劃等)獲得資助立項的科研項目超千項,合同額超15億元。
2014年,清華大學文科新開課題699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6項,轉為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23項,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6個,中華學術外譯項目4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科項目2項;教育部年度項目(含一般、專項)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5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重大項目1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普及讀物項目1項。
部分重大項目、重點推廣項目名單詳見參考資料 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 成果獎勵
截至2015年底,全校累計獲國家級科技三大獎共507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420項。2015年,學校共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勵181項,其中: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9項;省部級科技獎61項,其他各類科技專項獎101項。2015年,學校通過科技成果鑒定項目47項,進行國家科技成果登記項目44項。
重要科研成果名單詳見參考資料
專利技術
2015年學校國內、國外及地區專利繼續保持較高的申請和授權數量。國內申請總數2130項,國外申請總數530項;國內授權總數1810項,國外授權總數390項;國內授權專利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占總授權總數約45%;國防專利申請總數23項,授權總數37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227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1項。2015年在美國專利授權量名列全球大學第三位。2015年,學校共獲得專利金獎1項,專利優秀獎5項,獲獎總數繼續踞國內高校首位。
論文著作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數據,該校被《工程索引》(EI)收錄論文數,自1993年以來,已經連續21年保持全國高校首位;被《科學引文索引》(SCI網路版)收錄論文,在數量保持穩定的同時,質量有穩步提升;SCI論文被引用篇數及被引用次數繼續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
該校2005-2014年被SCI收錄的論文截至2015年9月共有31623篇,計377292次被引用。2014年,被網路版《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總數為4235篇,被《工程索引》(EI)收錄的論文數4195篇,被《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收錄的論文972篇,被《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為182篇。
2015年該校出版理工農醫類學術著作82部,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著作196部。 館藏資源 截止到2015年底,清華大學圖書館(含專業圖書館及院系資料室)的實體館藏總量約491.2萬冊(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文獻為主體,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文獻等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除中外文印刷型圖書外,讀者可使用的文獻資源還包括:古籍線裝書22萬多冊;期刊合訂本約57.4萬冊;校館統籌年訂購印刷型中外文報刊2,394種;本校博、碩士論文14.3萬余篇;縮微資料2.8萬種;各類資料庫551個;全文電子期刊69737種;電子圖書840.3萬冊,電子版學位論文353.3萬篇。 學術期刊 《清華大學學報》
清華大學學報包括三種期刊:《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均由清華大學主辦。
其中《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多家國際性文獻檢索機構,如Ei、CA、MR、РЖ、INSPEC、Zbl等及國內多家全國性文獻檢索機構收錄。在國內歷次全國性科技期刊評比中均獲一等獎,1999年建國50年評優活動中獲「首屆國家期刊獎」,2001年《 清華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以「雙高」期刊進入「中國期刊方陣」,2002年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成員單位。
《世界建築》
作為國家一級雜志和建築科學類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築》,不僅是中國建築界了解世界建築動態的一個窗口,也架設了一座聯絡世界建築和中國建築發展的橋梁,成為一個促進建築文化交流的廣闊平台。
《裝飾》
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國家期刊獎獲獎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獎期刊、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
《清華法學》
為CSSCI來源期刊、CSSCI來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14年版「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