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改革開放從前的情況
改革開放前,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那時的衣服以「藍、黑、灰、綠」為主色調,男人主要是軍便裝、中山裝、解放帽;女人雖美但也就是花格布,裙子很少見,確為「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改革開放前,人們居住的大都是平房,泥土壘的房子也隨處可見;屋內少有裝飾,除床、桌椅、衣物櫃外基本沒有別的傢具。
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車和三輪車。因道路建設的落後,人們的日常出行極為不便;代表著當時生活水平的是「四大件」。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是亂了自己,因而始終沒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
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1976年10月,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從危難中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使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1)漢武帝成果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回顧了建國以前28年歷史,對建國30年歷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計和評價後,推出了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開始地點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
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十八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十八個手印,搞起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
在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小崗村從而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光明日報》頭版發表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
在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和支持下,依靠理論界、新聞界和從事實際工作同志的緊密配合,這場討論終於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作了理論和輿論上的准備,在黨和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加快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社會主義要贏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一般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② 秦始皇和漢武帝誰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抄中國封建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提到秦始皇,人們就會想到他統一六國、創建帝制、開疆拓土、修築長城、統一度量衡等偉大的歷史功績。我們如果一條一條分析,會發現秦始皇乾的這些事兒確實都很牛,確實不是一般人乾的。所以,人們對於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說法
③ 在位54年的漢武帝,卻花44年去打匈奴,為何揪著匈奴不放呢
我們都知道,「匈奴」是我國秦漢時期北方地區非常重要的一支游牧民族,它們對秦漢兩朝的歷史進程,乃至是世界歷史的進程都產生過極為深遠的影響。而在我們的印象中,匈奴總是侵擾中原王朝的邊境地區,嚴重威脅到中原王朝的統治。
因此,為了解決「匈奴之患」,早在秦始皇時期就修建了萬里長城,雖然此舉有效的抵抗了匈奴的入侵,但也因此耗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從而加重了秦朝的社會危機,致使農民起義爆發,最終導致強大的秦王朝僅歷經二世便滅亡了。
第一,雙方實力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西漢初年的時候,百廢待興,國家實力很弱,因此採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可以說既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也是戰爭失敗後的無奈之舉。不過在經過文景之治後,西漢王朝的國力得到大幅提升,因此漢武帝也就有了征討匈奴的資本。
第二,西漢朝廷內主戰派的聲音逐漸占據上風。採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主要是統治者想維護國內和平,從而獲得發展的時間,是一種理性且頗具智慧的選擇,但這種選擇,對於那些具有強烈優越感的西漢統治者來說,又充滿著被迫與無奈。所以,在漢匈關系中,西漢朝中始終存在著「戰與和」兩種不同的聲音。而隨著時間的發展,主戰派逐漸占據了上風。皇帝雖然是最高決策者,但其決策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常常會受到這些聲音的影響。而此時的漢武帝正是如此!
第三,漢武帝具有強烈的控制欲與大漢族主義情緒的極度膨脹。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漢武帝是難得一見的具有雄才偉略的帝王,當然,同時也是一位控制欲極強,且充滿著大漢族主義情緒的皇帝。因此,在擁有經濟基礎作為保障之後,便開始著手於對匈戰爭。
當然了,漢武帝也有著極端自負的性格,當他攻打匈奴的決心已定之後,任何人的意見也就聽不進去了。
因此在筆者看來,漢武帝的對匈戰爭並不是一場防禦戰爭,更不是一場為了漢朝邊境和平穩固的戰爭,而是一場典型的開疆拓土的征服型戰爭,與後來的蒙古帝國東征西討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
④ 列舉漢朝文化方面的五項成就
1、思想成就:「龍來鳳文源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是繼承和發展了夏商文化的一個部分,是炎黃先祖所尊崇的圖騰。夏朝、商朝之後,龍鳳的形象在華夏民族的心理上越來越偉岸豐彩,詩詞歌賦、器皿飾物無不體現出龍鳳呈祥的吉瑞之象。
2、文學成就: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等是這方面的名作。他們的創作突破了大賦原有的體制,對以後魏晉時期的抒情小賦和唐宋時期的散文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 生活成就: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4、藝術成就:漢代的藝術活動,繼承和發揚先秦多種形式藝術與技術的基礎,造形意識從萌芽逐漸趨於成熟;西域與佛教外來藝術的傳入,更豐富漢代繪畫與雕刻的題材與技法,表現出極高的原創性 。
5、科技成就:西漢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是紙的遠祖,而東漢時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紙。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
⑤ 1,河南河北的河指哪條河
1、河南河北的河指的是黃河。
2、山西山東的山指的是太行山。
3、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洞庭湖。
湖南湖北在明清時代並不叫湖南湖北, 而是叫湖廣,也稱之為兩湖地區。在元代,湖南、湖北、廣西、海南、貴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廣東雷州半島是屬於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管轄。這個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到明代和清代後期,就只管轄只轄湖北、湖南兩地了。
明代分長江以北、大別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並入「湖廣」,長江不再成為行政區劃的界限;明初,兩廣與江西、湖南分開。由於廣西壯、黎、瑤三個民族反明起義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採用分而治之的辦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廣西門戶欽、廉州劃歸廣東。
4、廣東廣西的廣指的是歷史上的廣信縣。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朝軍隊重新平定嶺南(今廣東、廣西及湖南的小部分地區)後,漢武帝劉徹十分高興。為了鞏固已有的成果,安撫民心,於是,漢武帝劉徹下詔曰:「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意思是要求當地官員要用朝廷的恩惠來治理嶺南地區,讓當地百姓安居落業。
後來,嶺南的官員為了討好皇帝,就把郡治的地方起名為廣信縣(原廣信縣址,一說為現在的梧州市,另一說是現在廣東省的封開縣城)。到了宋朝,朝廷為了管理上的方便,以廣信縣為界,廣信縣以東,稱為廣南東路,廣信縣以西,則為廣南西路。廣東和廣西,即由「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的簡稱而得來。
(5)漢武帝成果擴展閱讀:
我國其他省份/地區分界線:
①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②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③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④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⑤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
⑥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⑦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⑥ 漢武帝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1、加強集權
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內容主要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布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
新的侯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
2、獨尊儒術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漢武帝創造了數個第一,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排斥,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太學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
「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在中華傳統文化舞台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但是漢武帝並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即所謂的「儒表法里」。
比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3、開疆拓土
西漢自漢武帝時期開始,國力強盛,大破匈奴,遠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復南越,吞並朝鮮,設置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一說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才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 ,西漢版圖東抵日本海、南吞交趾、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了漢地范圍。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第一次將中國的目光投向了世界,漢使到達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闐、扜罙、犁軒等諸國,開拓了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其中最遠到達的犁軒位於埃及亞歷山大港,這是漢朝使節到達的最遠地區,歐亞非的絲綢貿易就此成型。
4、幣制改革
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財政收入外,「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於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錢造幣以贍用,而摧浮淫並兼之徒。」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此即漢武帝幣制改革的初衷。
故漢武帝即位後,為了中央政府在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視解決幣制問題,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基本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
一方面穩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六次改革後三官五銖的發行一舉解決了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漢武帝的幣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較大成功。
5、開辟絲綢之路
西域同內地的聯系開始於遙遠的歷史年代,到公元前2世紀左右,西域分為三十六國,互不統屬。 在天山以北的准噶爾草原有烏孫、且彌等國;在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地區,又分為南道諸國和北道諸國。
北道諸國有龜茲、疏勒、焉耆、車師等較大的國家。南道諸國有莎車(新疆莎車)、於闐、樓蘭(新疆羅布泊西)等國。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多隨員,攜帶大批金幣絲帛以及牛羊向西域進發。張騫到達烏孫後,原定目的雖未達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
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後,漢武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身毒、奄蔡、條支、犁軒,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自此,絲綢之路正式開通。開辟了鏈接東到長安,西到羅馬帝國,最遠至埃及亞歷山大的貿易通道。
(6)漢武帝成果擴展閱讀: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辟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
《漢書》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之後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封建專制體制下,人才使用有兩大陋習:一是任人唯親,只用自己熟悉親信的人;二是論資排輩,必須按「三十九級台階」,一級一級往上爬,不能「亂」了規矩。而漢武帝一不會因言廢人:只要有才華,主父偃持不同政見,漢武帝照樣求賢若渴。
不僅如此,漢武帝甚至擯棄正統,容納異類,慧眼發現東方朔,將庄嚴的朝堂變成一個充滿溫情和快樂的休息室,君臣之間宛如玩伴;同時,他不以狎褻而喪失原則,對東方朔的諍言擊節贊嘆,適者聽從。他初讀《子虛賦》,即大為傾慕;得見作者司馬相如,如獲至寶,讓他享受與自己同等的寫作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