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號飛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網電 神七今天就要飛天了,它的成功發射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的價值。 一個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誕生當然不能只有設備,還要有一批頂尖級的科研人員。而研究中心集合了當今世界和中國航天、生物、醫學等領域的50多位頂尖級院士、科學家。50多位科學家合力破解腫瘤之謎。
太空制葯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結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間生命等多項學科,政府共調動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防科工委、清華大學在內的27家科研單位,參與了研發工作。魏江春教授、蔣興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劉志恆教授……一批批科研專家、醫學專家中的精英們加入了「太空葯」研發的行列,其中許多科學家都是該領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幟性人物」。為了給研發工作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為了不負國家的重託,生產基地還不斷完善著自己,裝備著自己: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資2000多萬興建了中國第一個太空葯實驗室。
這支浩浩盪盪的研發隊伍,叩響了人類空間生命科學的大門。正是因為有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後盾,才使人類在太空抗腫瘤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學家們將一種從人體喉嚨提取的具有抗腫瘤功效的菌株帶入了太空,希望通過太空特有的環境使得菌株發生基因突變。經過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他們終於在「神舟三號」衛星搭載後的菌種中發現了一種「多肽」,它不但能夠直接殺死腫瘤細胞,還能修復腫瘤的自愈系統。科學家們興奮無比,他們就要揭開人類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腫瘤難治之謎。
為彰顯太空科技對腫瘤治療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科學家們給它取了一個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名字——「神舟三號」。中國唯一一個專門抗腫瘤的太空葯終於誕生了,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可以用航天飛船命名的葯品。
2003年11月,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各相關領域20幾位頂尖專家對經太空搭載的「神舟三號」口服液的生產菌株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為「國際先進水平」。
依據《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管理辦法規定,一個課題必須且只能確定一個課題責任人和課題的依託單位。由一個研發單位負責一個領域。亨通光華制葯公司作為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年連續兩次代表中國實施863計劃,是中國惟一連續多次進行太空搭載的企業。公司的863項目主要研發方向是生物菌種的太空搭載、誘變、篩選及其變異規律等空間生物領域的研究,將太空技術、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這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領域相結合,肩負中國發展太空生物制葯領域的高科技和實現太空制葯產業化的歷史使命。這也意味著,現在以及以後,亨通光華制葯將在太空生物制葯方面長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葯微生物菌種在太空反復搭載的累加效應及稀缺的空間搭載資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葯領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㈡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一、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二、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三、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一號在軌運行1630天,不但完成了既定使命任務,還超設計壽命飛行、超計劃開展多項拓展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設運營和載人航天成果應用推廣積累了重要經驗。與神舟八號的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四、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2顆東方紅一號衛星和1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列抵達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場。4月2日下午,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聽取即將發射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及其運載火箭情況的匯報。4月24日凌晨,毛澤東主席批准實施發射。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從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
五、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㈢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重173公斤,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為68.5度,繞地球一周需時114分鍾。衛星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衛星運行的情況良好,各種儀器工作正常,遙測儀器不斷發回各種數據。衛星發射成功是中國發展空間技術的良好開端1986年2月1日,中國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1990年4月,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成功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於16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楊利偉成為中國首位航天英雄。
2007年4月1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2009年4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二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2009年起,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組網高峰期,預計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中國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並傳回月球拍攝照片和有關探測數據,標志著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本次「嫦娥一號」繞月探測飛行承擔著「獲取月球全表面三維圖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學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含量與分布」、「探測月壤特性」、「探測4萬至40萬公里間地月空間環境」等4大科學探測任務;經過8次變軌後,11月7日,衛星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11月26日,拍攝的第一張月球照片公布;12月9日,首張月球三維立體圖片公布。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
㈣ 當今世界航天技術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一) 民用通信衛星仍是重點
2004年,通信衛星仍占據了民用衛星的主要市場。美國通信公司的AMC10、AMC11、AMC15和AMC16通信衛星,將提供電視、廣播、互聯網和寬頻等服務;由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製造「電星18」、「電星14」和DIRECTV 7S通信衛星,其中前兩顆分別為亞太地區、美洲和北大西洋地區提供民用通信服務,而DIRECTV 7S則將為美國提供娛樂節目和本地信道服務。俄羅斯發射了「快船」AM-11和「快船」AM-1兩顆民用通信衛星,它們將用於數字電視、電視電話和視頻會議等服務。在法國發射升空的加拿大通信衛星公司「阿尼克-F2」通信衛星是迄今為止人類製造和發射的最大通信衛星。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發射了採用等離子推進系統進行軌道位置保持的「國際星10-02」通信衛星。為日本提供商業無線電通信服務的「超級鳥6號」通信衛星和日韓共用的首顆移動廣播衛星MBSAT都在美國發射升空。歐洲的W3A通信衛星將為歐洲和非洲用戶提供商業通信、互聯網及電視轉播服務。西班牙的「亞馬遜1」通信衛星,它將為南美洲、北美洲以及西班牙在內的歐洲西南部地區用戶提供電視廣播、電話、VSAT、數據傳輸、網際網路連接等多種通信服務。印度發射了世界上首顆專門用做教育用途的EDUSAT衛星,也是該國發射的最重的一顆衛星,它將為遠程教育提供通信服務。
(二) 軍事衛星不斷加強
2004軍事衛星仍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俄羅斯兩個航天大國,兩國除分別完善其GPS和「格洛納斯」導航衛星系統外,還發射了多顆秘密軍事衛星。美國發射了GPS 2R-11、GPS 2R-12、GPS2R-13 3顆GPS衛星,NRO秘密偵察衛星,以及用於導彈告警的DSP 22衛星。俄羅斯共發射了7顆軍用衛星,其中包括3顆「宇宙」系列秘密軍用衛星和3顆「格洛納斯」導航衛星,以及一顆用於俄羅斯軍事演習的秘密軍事衛星。
軍事衛星另一重要領域軍用小衛星技術也得到各國的關注。美國國防部相繼推出了「微型衛星動能殺傷有效載荷(MKKP)」和「實驗衛星系列(XSS)」兩個微型衛星計劃;由英國國防部和英國國家航天中心共同出資研製的「戰術光學衛星」將於2005年上半年發射升空。
(三) 「先兆」地球觀測衛星成功發射
2004年7月15日,美國最新的地球觀測系統(EOS)衛星「先兆」被成功送入700公里高的預定軌道。「先兆」是為NASA建造的第二顆地球觀測系統衛星,設計壽命為6年,其主要任務是了研究大氣成分,測定污染物的移動和平流層臭氧的恢復情況以及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該衛星與已經發射升空的「陸地」衛星及「水」衛星等一起組成了美國的地球觀測系統。
(四) 中國衛星技術蓬勃發展
2004年是中國航天史上創紀錄的一年,全年分別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發射場進行了8次發射,共把10顆衛星送入太空,它們分別為:試驗衛星1號、納星1號、探測2號、第19顆和第20顆返回式衛星、實踐6號A和實踐6號B、風雲2號氣象衛星C星、資源2號衛星、試驗衛星2號。其中,「探測2號」衛星的發射升空標志著我國實施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取得圓滿成功。該衛星將與2003年發射的「探測1號」一起,與歐洲空間局「磁層探測計劃」的4顆衛星聯合布網,將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地球空間的6點立體探測。試驗衛星1號、2號和納星1號3顆小衛星的成功發射升空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在小衛星研製領域又取得新的進展。我國首顆電視直播衛星鑫諾2號的研製工作也進展順利,並計劃於2005年5月發射升空。該衛星將大大促進中國衛星業的發展,並推動國內衛星電視直播產業的形成和發展。2004年10月9日,我國和歐盟正式簽署了歐洲民用衛星導航「伽利略」計劃的技術合作協議,中國將出資2億歐元,並承擔部分衛星的發射任務,對該系統有20%的擁有權和100%的使用權,這將對我國衛星導航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004年12月14日,世界最大的小衛星研製試驗基地——小衛星及其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其設計能力為年產6~8顆衛星,該中心的成立將大大促進我國小衛星及微小衛星技術的發展。
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表示,我國衛星技術未來發展的重點是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體系,分階段實現對中國周邊地區乃至全球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三、國際空間站艱難維護
(一) 俄羅斯成為維護國際空間站的主力
由於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美國的太空梭停飛,俄羅斯成為唯一能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和貨物的國家,致使國際空間站的維護產生了一定的困難。2004年,俄羅斯共向國際空間站進行了6次發射,其中「奮進號」飛船向空間站運送了4次貨物,「聯盟號」飛船進行兩次載人飛行,俄羅斯無疑已成為了國際空間站維護的主角。另外,布希於2004年提出2010年完成國際空間站美國承擔的建造任務後,美國將退出空間站的項目,這也給國際空間站未來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 國際空間站科學研究成果顯著
由於運力的不足,2004年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克服食物和飲用水短缺等困難,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2004年4月30日返回的國際空間站第8次長期考察,該考察組的卡列里和福阿萊在太空軌道上進行了20多項長期實驗。為准備未來進行火星載人飛行,他們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了人體模型試驗,測試長期火星載人飛行過程中,太空輻射對人體器官的影響等。2004年10月14日,國際空間站第9次長期考察返回,宇航員帕達爾卡和芬克成功地進行了4次太空行走。前兩次成功地將4個大型陀螺儀中的一個恢復供電,使重達200噸的國際空間站能夠在飛行中保持穩定,並將太陽能電池板對准太陽。第三次是在「曙光號」功能艙外安裝由數個激光反射器組成的激光系統。第4次出艙的主要任務則是在「星辰號」服務艙外安裝3個天線。此外,他們還在空間站上進行了約40次科學實驗,帶回了國際空間站內的一些實驗數據和材料,其中包括其培育的第二代太空豌豆種子。另外,由焦立中和沙里波夫組成的第十次長期考察團將在空間站工作196天,在此期間他們將進行大量科學試驗,其中包括艾滋病疫苗效果觀察等。他們將於2005年1月和3月分別進行兩次太空行走,並為迎接明年恢復飛行的美國太空梭再次飛抵國際空間站做准備工作。
四、地球軌道探測器喜憂參半
(一) 「哈勃」太空望遠鏡將終結使命
「哈勃」太空望遠鏡無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太空觀測設備,它經過了4次維修,已在太空服務了14年之久。由於2004年年初美國對其航天計劃進行了調整,宣布將不再對「哈勃」天文望遠鏡進行維修,使得這一為人類天文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望遠鏡將不得不於2007~2008年間退出歷史舞台。這件事引起了世界各方面的爭論,無論如何,在新的設備發射升空以前,這一重要探測設備的退役無疑將給人類對宇宙的探測帶來一定的損失。
(二) 新型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仍在研製之中
1996年,美國正式開始了將取代「哈勃」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的研製工作。「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造價8.2億美元,設計壽命為5~10年,它將於2011年8月發射升空。該望遠鏡將攜帶一台紅外攝像機、一台近紅外光譜攝制儀以及一台組合式中紅外攝像機與光譜攝制儀,將被發射到距地球150萬公里的高空。由於距離地球太遠,無法派人進行維修,因而其設計製造要求極高。
(三) 「引力探測B」升空引人關注
2004年4月20日,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學聯合研製,耗時45年,耗資7億多美元的「引力探測B」終於被送入預定的太空軌道,抵達預定工作位置後,還需要2個月的時間進行准備,然後開始長達16個月的測量。這次成功發射意味著美國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長達45年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引力探測B」是NASA執行的純研究項目之一,旨在通過測量地球引起的時空彎曲和地球旋轉引起的時空扭曲以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該探測器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基本結構,以及更清晰地認識物質世界和相對論間的關系。
(四) 「雨燕」伽馬射線探測器升空
2004年11月20日,耗資2.5億美元,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和義大利、英國的航天部門聯合發起研製的「雨燕」伽馬射線探測器經多次推遲後終於成功發射升空。該探測器僅重1470千克,配有三台望遠鏡,能夠在捕捉到伽馬風暴後的最短時間內進行暴源和余輝的多波段觀測。據稱「雨燕」是有史以來旋轉速度最快的太空科學探測器,可以完成探究伽馬風暴的起源、甄別伽馬風暴的類別、研究伽馬風暴的演化等任務,從而為揭開宇宙中黑洞形成之迷搜索進一步的證據。
五、2005年深空探測仍是熱點
由於2004年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深空探測仍將成為2005年世界航天技術研究的熱點。2005年1月8日,日本宣布新的太空計劃,其核心內容是在月球表面建立無人太空基地,以及在比月球更遠的地方建立「深層空間站」等。1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深入撞擊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在幾個月的飛行後,於7月4日抵達「坦普爾1號」彗星。屆時,它將釋放一個小型撞擊艙以時速37000公里撞擊彗核,同時利用觀測艙記錄下碰撞的全過程並對飛散出的各種物質進行詳細分析。1月14日,歐空局的「惠更斯」著陸器成功登陸「土衛六」,並開始向母船「卡西尼」發送數據。5月12號,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將開始執行自2003年「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的首次飛行任務。8月10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將發射旨在尋求火星是否有水的證據的火星偵察探測器。10月26日,歐洲將發射「金星快船」探測器,執行地球近鄰金星的無人探測任務。中國也將在2005年下半年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㈤ 當今世界航天技術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未來30年,世界航天技術將持續快速發展,航天大國的投資主要將集中在下列幾個方面,投資的重點是具有明顯經濟效益的航天運輸系統和各種應用衛星。
1、航天運輸系統;2、人造衛星;3、大型空間站;4、深空探測。
中國的航天事業將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財力有限,比起世界航天大國,我們屬於航天低投入國家。因此,我國只能在部分航天領域做出貢獻。為了使我國在世界航天領域有相稱的地位,應加大投資力度。同時,中國提倡各國聯合和平開發利用宇宙空間,平等互利,共同為全人類的利益做出貢獻。
㈥ 2000年以來中國在航天方面的科技成果
中國2000年以來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
一、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
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時,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二、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三、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四、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五、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㈦ 航天科技成果
重組中,是利好,三個漲停板沒問題
㈧ 世界航天技術發展歷史
11月10日下午,由西北工業大學主辦,航天學院承辦的「第三屆大學生科技創新年月之航天專場報告會」在教學西樓D座報告大廳隆重舉行。本次報告會由中國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11所研發中心主任兼主任研究師、主任設計師李平教授主講。西北工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李輝老師,航天學院黨委副書記喬彩燕老師,教務處於竹君老師,航天學院分團委書記顧振芳老師,航天學院張永福老師及動力與能源學院輔導員齊天老師出席了報告會。
李平教授用通俗的語言從「世界航天發展歷程及航天應用」、「中國航天發展歷程及成就」、「中國推進技術展望」和「創業輝煌」等方面進行講解。在「中國航天發展歷程及成就」方面,李平教授從「兩彈一星」和「運載火箭」講起,介紹了中國的「應用衛星」、「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並說明「月球探測」工程分為「探」、「登」、「駐」三個環節,中國尚處於第一階段;在「推進技術」方面,李平教授講了中國航天推進技術的艱難創業歷程,並和在座師生分享了航天推進的發展趨勢及目標。
李平教授的本次報告深入淺出,內涵豐富,分析透徹,滿足了在座同學對航天知識的渴望。李平教授也給予了同學們殷切期望和建議,告訴我們航天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人類對於宇宙和自然的探索才剛剛開始,大航天時代還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人物簡介:李平,畢業於中國航天總公司的第一研究院,歷任資軌控發動機工程組長、設計室副主任、型號副主任設計師、現任中國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11所研發中心主任兼主任研究師、主任設計師。他曾獲得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一次,國防科工委個人三等功二次。他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學術技術帶頭人,陝西省「三五」人才,「航天將」獲得者。
http://www.nwpu.e.cn/youth/xwzx/yxjw/86657.htm
㈨ 中國航天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進步的歷史事件時間表
1956年10月8日,中國組建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老五院),代號0038部隊。該研究院由錢學森擔任院長,其職責是攻克遠程導彈的技術難關。
1960年11月5日,中國自製的第一枚導彈「P-2」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3年9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用風暴1號運載火箭發射長空1號衛星失敗。這是中國第一次衛星發射失敗。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FSW-0返回式地球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2年10月12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
1990年4月7日,中國利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成功。
1992年,中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
1996年2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3號B火箭發射「國際星7A」失敗。中國第一次發射外國衛星失敗。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發射成功,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國前後發射成功了三顆導航試驗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1a、1b及1c。該系統所屬的導航定位衛星系統——北斗導航系統已經於2001年底開通運行。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時整「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4圈後,返回艙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時整「神舟六號」飛船載著兩位中國宇航員費俊龍和聶海勝發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時間18時0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秒,神舟七號載著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由翟志剛實現了中國第一次太空漫步。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秒,中國首個太空實驗艙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11年11月1日05時58分10秒,神舟八號無人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神舟九號於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由長征2F遙九火箭送入太空,飛船搭載兩名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以及一名女航天員劉洋,將於天宮一號進行兩次對接,其中一次為手動對接。
神舟十號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由長征2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發射,搭載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
㈩ 當今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號飛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網電 神七今天就要飛天了,它的成功發射給中國帶來了無窮的價值。 一個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誕生當然不能只有設備,還要有一批頂尖級的科研人員。而研究中心集合了當今世界和中國航天、生物、醫學等領域的50多位頂尖級院士、科學家。50多位科學家合力破解腫瘤之謎。 太空制葯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結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間生命等多項學科,政府共調動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國防科工委、清華大學在內的27家科研單位,參與了研發工作。魏江春教授、蔣興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劉志恆教授……一批批科研專家、醫學專家中的精英們加入了「太空葯」研發的行列,其中許多科學家都是該領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幟性人物」。為了給研發工作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為了不負國家的重託,生產基地還不斷完善著自己,裝備著自己: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資2000多萬興建了中國第一個太空葯實驗室。 這支浩浩盪盪的研發隊伍,叩響了人類空間生命科學的大門。正是因為有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後盾,才使人類在太空抗腫瘤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學家們將一種從人體喉嚨提取的具有抗腫瘤功效的菌株帶入了太空,希望通過太空特有的環境使得菌株發生基因突變。經過一次次的失敗之後,他們終於在「神舟三號」衛星搭載後的菌種中發現了一種「多肽」,它不但能夠直接殺死腫瘤細胞,還能修復腫瘤的自愈系統。科學家們興奮無比,他們就要揭開人類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腫瘤難治之謎。 為彰顯太空科技對腫瘤治療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貢獻,科學家們給它取了一個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名字——「神舟三號」。中國唯一一個專門抗腫瘤的太空葯終於誕生了,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可以用航天飛船命名的葯品。 2003年11月,陝西省科技廳組織各相關領域20幾位頂尖專家對經太空搭載的「神舟三號」口服液的生產菌株進行了科學論證,結論為「國際先進水平」。 依據《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管理辦法規定,一個課題必須且只能確定一個課題責任人和課題的依託單位。由一個研發單位負責一個領域。亨通光華制葯公司作為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年連續兩次代表中國實施863計劃,是中國惟一連續多次進行太空搭載的企業。公司的863項目主要研發方向是生物菌種的太空搭載、誘變、篩選及其變異規律等空間生物領域的研究,將太空技術、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這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領域相結合,肩負中國發展太空生物制葯領域的高科技和實現太空制葯產業化的歷史使命。這也意味著,現在以及以後,亨通光華制葯將在太空生物制葯方面長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葯微生物菌種在太空反復搭載的累加效應及稀缺的空間搭載資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葯領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