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探測火星的成果有哪些
頻繁的抄火星探測已使我們對於火星的基本情況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人類不僅在火星的表面發現了曾有水流經過所形成的地形,最近的探測還發現了懷疑是近期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地形,這一發現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另外,從火星環球勘探者拍攝的照片還可以顯示火星表面6年之中的變化?如果這里曾經有過水流,那麼便可推斷在火星的地下至今仍然有水存在?
⑵ 火星探測成果有哪些
火星也是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比地球小。它的半徑是0.53倍的地球半徑,質量是0.11倍的地球質量,密度為地球密度0.71倍。它繞太陽公轉周期為687天,平均運行速度每秒24.11千米,離開我們約9000萬千米,所以是地球的另一個近鄰。火星和地球一樣也自轉,且速度和地球速度幾乎相等,自轉一周為24.6小時,因此火星上1天和地球上1天極相似。多少年來,火星一直是人類心目中最富傳奇色彩的行星。在火星是否有過生命存在,是科學家們不斷猜測和爭論的問題。
火星上確實存在著大氣,雖然和地球相比,它的大氣層很稀薄。但那裡的氣候一度比較暖和,有過水及河流。俗話說,水就是生命,因此現在還很難說火星上沒有生命。在火星表面那些具有足夠熱量的地方,生命有可能延續下來。總之,我們對火星了解很少,猜測、爭論還缺乏有力證據。發射自動航天器對火星進行探測,揭開火星奧秘是解決人們對它爭論的唯一辦法。
美、蘇兩國為探索火星,都作出了舉世矚目的努力。1971年5月30日,美國成功發射了「水手9」號探測器,並在同年的11月13日成為美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水手9」號探測器繞火星飛行時拍攝了7000張照片並做了大批光譜測量。這些照片證實火星表面呈現許多隕石坑,也發現若干火山。火山之一奧林匹斯山高為26000米,約為珠穆朗瑪峰高度的3倍。科學家從這些高解析度照片上還發現火星表面的一些地區,有一些類似四角金字塔的「建築群」,在火星的南極地區專家們又發現幾何構圖十分方正的結構體,這不禁提出一個扣人心弦的問題:火星上是否有高級智慧生物生活過?有些研究火星照片的專家,提出這些結構體系人工建造的大膽設想;另有一部分研究人員面對火星照片上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建築群」,作出了非人工建造的結論。他們認為這些結構體都是自然形成的物體。科學家們對火星的奧秘,繼續進行著猜測和爭論。
1975年8月20日和9月9日,美國又先後發射了「海盜1」號和「海盜2」號自動探測飛船,並分別在1976年6月19日和8月7日進入了火星軌道。專門用於研究火星生命的這2個探測飛船的著陸艙則分別在同年7月20日和9月3日在火星表面實現了軟著陸。著陸艙從火星表面向地球傳送了它拍攝的火星圖像;自動實驗室化驗了火星土壤。母船在火星軌道上對火星進行觀測,繪制火星表面地形圖。「海盜1」號探測器也拍攝到了類似埃及金字塔的「廢墟」。在「金字塔城」東側9千米處竟還發現了形狀類似於人類的石質結構體以及奇特的黑色圈形構成體。
1971年5月19日,前蘇聯發射「火星2」號自動探測飛船,同年11月27日成為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緊接著,1971年5月28日,前蘇聯又發射「火星3」號探測飛船,其著陸艙從探測飛船本體分離後於12月2日在火星表面軟著陸。其後,前蘇聯又多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其中「火星5」號、「火星6」號和「火星7」號進入火星軌道後,拍攝了大量照片,獲取了火星大氣資料。
美國的一大批科學家對「水手9」號、「海盜1」號和「海盜2」號等探測飛船拍攝的火星表面照片和收集的土壤化驗數據進行多年研究後認為,在火星的兩極有水,在其表面也有水;離表面0.8千米深處可能還有液態水。火星的水比人們曾估計的要多得多。探測到的信息還確定,在火星上發現了塵旋風,高達0.5~7英里,這說明太陽足以使火星大氣變暖並顯著地升溫。
火星有兩顆小衛星,火衛1和火衛2,它們是1877年首次被發現的。1971年「水手9」號探測飛船成功拍攝了火衛1的照片。「海盜」號探測飛船又分別從89千米和23千米距離外給火衛1和火衛2拍了照片。兩顆衛星都像是患病的土豆,奇特的形狀可能是由於他們被隕石轟擊所造成的。火衛1直徑22千米,距火星表面7570千米,它像被咬過一口,這個缺口就是斯蒂克尼火山口。火山口直徑11千米,占據了半個火衛1。火衛2直徑只有11千米,距火星表面20700千米。火衛1和火衛2外形都呈橢球形,長軸永遠指向火星,為觀察火星提供了極好的姿態。它們的軌道接近火星赤道,近似整圓。火衛1離火星這樣近,繞火星1周只需要7小時39分鍾。倘若站在火星上,就會看到這個「月亮」從西邊升起,以4個半小時的時間迅速地飛越天空,其形狀不斷地變化著,在東邊下山後6個半小時又匆匆從西邊出現。火衛1和火衛2的引力很小,如果一個人在地球上能跳起15厘米高,則他在火衛1上能跳起244米高,而在火衛2上能跳457米高。
火衛1表面覆蓋著一層粉末,從太陽系誕生以來就是如此。火衛1的年齡、起源和物質以及岩石的特性將為揭開太古年代的秘密提供線索。因為它類似於碳質球粒狀隕石類小行星。前蘇聯發射的「福波斯」號火衛1探測器,雖然通信中斷,但在通信中斷前也向地面發回一組火衛1照片。專家們從照片得知,火衛1表面的物體近似於一種含碳球隕石,且表面成分很不均勻,其礦物層中含水量比設想的要少。火衛1白天溫度約27℃。
有的科學家認為,火衛1可以充當人類在火星上著陸的轉運站,因此火衛1已經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有人猜測,除了月球以外,人類將要攀登的天體首先可能不是火星,而是火星的衛星火衛1或火衛2。
知識點
火星大氣層
與地球相似,火星周圍也籠罩著大氣層。火星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氬,此外還有少量的氧和水蒸氣。火星大氣層與地球大氣層都有氮存在,這是火星與地球最大的相似之處。 火星大氣的密度不到地球大氣的百分之一,表面大氣壓500~700毫帕。火星大氣溫度垂直分布與地球不同:由表面至50千米高度。
⑶ 勇氣號火星探測器的研究成果
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日前宣布,正在火星表面的勇氣號首次對火星土壤進行了取樣分析,
獲得了一批寶貴數據,並意外發現了此前沒有料到的化學物質。科學家驚訝地發現,火星土壤里含有一種名叫橄欖石的化學物質,其形成通常與火 山爆發有關。此外,科學家還在勇氣號傳回的土壤數據中發現了其它一些熟悉的化學元素,如鐵、硫、氯、氬、鎳和鋅等,其中鎳和鋅屬首次發現。他們據此推斷,火星表土可能是由一層顆粒較細的火山岩組成的。2月7日,勇氣號成功地在一塊玄武岩類岩石上鑽出一個小洞。這是人類火星探測史上的首次岩石鑽孔。它花了3小時,用機械臂上的磨具鑽入一塊名為「阿迪朗達克」的岩石,鑽出的洞深 2.7毫米,直徑45毫米,以分析火星過去的地質構造。接下來,它利用顯微成像儀拍攝了岩石的顯微照片。
2月10日,勇氣號在火星表面行走了21.2米,打破了「旅居者」1997年創下的單日行走7米的紀錄。
2月16日,它再次刷新了紀錄,走了27.5米。此前的2月15日,勇氣號還利用機械臂勘查了一塊與眾不同的岩石。科學家把這塊石頭昵稱為「米米」。它很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火星地質史線索。
2月21日,勇氣號將機械臂伸到火星表面的一道淺溝里,尋找那裡曾經有水的線索。
3月5日,勇氣號第一次找到火星上曾有水存在的證據。它對一塊名為「哈姆佛雷」的岩石進行鑽孔。科學家在分析礦物質成分後認為,該岩石在形成過程中或剛剛形成之初曾有水
滲入,礦物質隨水分進入岩石,形成結晶並留在岩石內部。
3月11日,勇氣號從火星上拍攝到了地球的照片。這是人類首次獲得從其它行星表面拍攝到的地球照片。照片拍攝於日出前1小時,其上的地球是一個「明亮的圓點」。照片是黑白的,但如果人站在火星車的位置眺望地球,可能會看到一個淡藍色的星球。該火星車拍到的另一張照片記錄到一條又窄又短的光跡。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一顆流星,也可能是20世紀70年代升空的「海盜」2軌道探測器——它在完成探測使命後一直在圍火星旋轉。此外,它還拍到距地球約1500光年的獵戶星座中多個明亮的星體。科學家稱,拍攝天文照片並不在火星車的主要使命之列,但這些照片有助於研究夜間火星大氣中的灰塵和水氣含量。
4月1日,科學家又宣布,勇氣號在其著陸區發現了火星上過去可能有水的新證據。它對一塊名為「馬扎察爾」的火星玄武岩進行探測發現,該岩石外部被多層不同的塵埃所覆蓋。這一發現強有力地表明,古謝夫區域曾有自己的水源供應。探測顯示, 「馬扎察爾」很顯然曾受到過與流體有關的改造。不過曾在古謝夫存在過的水有可能是地下水,水量也許沒有機遇號著陸的梅里迪安尼平原曾有過的水多。
⑷ 製作水火箭研究性學習的預期成果
製作成功唄- -!不就是用空氣壓力的原理嗎。。。
⑸ 十萬火急——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戴維森(walter phillips divison)的生平尤其是輿論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198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及新聞學教授戴維森發表了《傳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第三人效果假說」。它包括兩個基本的假說:①知覺假說:人們感到傳媒內容對他人的影響大於對自己的影響。②行為假說:作為第三人認知的後果,人們可能採取某些相應的行動,以免他人受傳媒內容影響後的行為影響到本人的權益和福利;人們可能支持對傳媒內容有所限制,以防止傳媒對他人的不良影響。①廣義上,該假說預言,人們傾向於高估大眾傳媒對他人認知和行為的影響。具體來說,勸服傳播所面對的受眾(不論這一傳播是否為有意的勸服)會認為這種勸服對他人比對自己有更大的影響。而且,不論是否是信息的直接受眾,對傳媒影響他人的預期將導致自己採取某種行動。至於「第三人」的命名,乃是從兩種不同的立場來看的:從那些試圖評價傳播效果的受眾來看,最大的影響不是對「你」和「我」,而是對「他們」———第三人;從宣傳者或其他勸服傳播者來看,「第三人」則是對直接接受信息的受眾所關心的人。為了便於理解,在《傳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戴維森舉了這樣的例子:《紐約時報》1975年9月刊登了一則消息,指出煙霧噴灑器可能會對大氣產生有害效果。製造商的反應非常快,立刻改用液體噴灑劑和壓縮容器。戴維森認為,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製造商預計該報道會讓人們拒絕使用煙霧噴灑器,如果不採取行動加以改進,將有害無利。製造商的第三人認知促成了他們採取行動。再舉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對於電視屏幕上的暴力鏡頭,人們往往傾向於認為會對觀眾產生負面影響,比如模仿暴力行為等,但是同時認為暴力鏡頭對於自己的負面影響卻不大。由此可見,「第三人效果假說」引入了對「他人」的認知———「對傳媒影響他人效果的預期」成為人們採取行動的一個認識基礎。「任何傳播效果與其說歸於直接受眾的反應,不如說是來自那些預期或自認為觀察到他人反應的人的行為」。
⑹ 探索火星60年,人類到底獲得了哪些成果
人類探索火星已有60年,最早開始著手探測火星的是蘇聯的火星1A號,火星1A號於1960年10月10日發射,但是由於第三節火箭出現故障,任務失敗,雖然失敗了,但是探索火星的願望沒有減弱,之後的二三十年裡,都是以美蘇為主導進行的火星探測任務。
人類為什麼要進行行星探測?
為什麼要爭相探測火星?因為我們不想再落後人一步,我們要加快步伐追上他們,成為太空探索俱樂部之中的一流成員,在未來的太空探索中爭得一席位。
⑺ 在對火星的探索中,人類取得了哪些成就
1975年美國向火星發射「海盜1號」和「海盜2號」飛船,其軌道器和著陸器分別從空間到地面對火星99%的面積開展了多項勘測,採集土壤標本進行化驗。研究表明,火星表面環境極端惡劣,連生命力極強的微生物也未能發現,更沒有什麼火星人!
之後人們收集到12塊火星隕石,其中1984年美國學者在南極洲發現一塊重1.9Kg的火星隕石(ALHS,4001),發現其上有原始細胞化石,碳氫化合物及碳酸鹽,類似於地球原始生命活動產物,一時又將火星生命探索推向高潮。
半世紀以來,美國、前蘇聯、歐洲、日本等陸續向火星發射三十八艘探測裝置,其中二十一艘失敗,十七艘成功,五個著陸器先後登陸,獲空間、地面照片二十多萬張,數據三萬多份。最近兩艘是2003年分別發射,2004年1月3日登陸的「勇氣號」和1月25日登陸的「機遇號」火星探測車(高智能機器人)。經定點勘測,證實火星上存在一定數量的水(冰),看到了火星遠古海洋和洪水泛濫的殘跡,科學界認為火星過去曾是一個溫暖潮濕的世界。水是生命之先決條件,以上探測成果為解答火星生命之謎提供了線索,為地球人類未來對火星之改造、開發和利用開辟了前景。
有報道美國擬於2007年派出機器人去挖取火星岩石和土壤標本回地球化驗, 2020年發射火星通訊衛星,通過國際合作-2030年建造火星軌道空間站,爭取本世紀中實現地球人類之火星旅遊及下世紀之火星移民。
⑻ 現在研究微博有哪些成果啊,十萬火急!!
在微博上可以發布鄲城陳氏舞蹈學校的gunggao
⑼ 1976年後科學家對火星研究新進展
自1976年到至今,科學家對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有了哪些進展?美國在登月計劃完成後,就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地球的鄰居——火星。從1946年到現在,美國向火星發射了約有20次的火星探測器對其進行探索。火星上到底有什麼讓人如此著迷呢?據外媒報道,火星是整個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跡象的星球。
我們目前的科技,可能只是探索到了火星的鳳毛菱角,當我們足夠厲害時,這些都能夠游刃而解的。美國NASA的新火星探測器Perseverance將在2021年2月前往火星與好奇號會和,它將收集火星表面的樣本,並對其進行實驗,對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進行更深的研究。小編相信,人類帶著滿滿的希望,雖然途中會失望,但最終一定能有所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