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濟源土地轉讓

濟源土地轉讓

發布時間:2021-01-24 02:05:14

❶ 我是河南濟源市承留鎮衛庄村二隊,隊長無故扣除了我家妻子,兒子,女兒的土地流轉款,怎麼辦

你說是無故扣除嗎?沒有一點原因他會扣你家幾口人的土地流轉款嗎?太不版像話了!建議你先去問清權楚是什麼原因 了解一下和你同樣情況的人有沒有扣款的。然後再看怎麼解決問題。如果確實是隊長的問題你完全可以去上一級領導那裡反映 實在不行就去鄉鎮府甚至縣里反映 要求解決問題。

❷ 濟源市土地多少平方公里

截至2014年末,濟源市公路總里程2285.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97公里,干線公路總里程278.96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1909.98公里。

❸ 濟源憑什麼成為河南惟一一個省轄縣級市

濟源成為河南省唯一一個省轄縣級市有多個原因:

1、政治因素

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以原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濟源市的行政區域,仍歸焦作代管。

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轄(副地級市)。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

2、歷史原因

濟源曾為夏朝之都城,春秋戰國時期為軹邑,為韓都,自隋朝設縣,距今已有1396年的歷史。保留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文物遺存、遺跡250餘處。濟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源地。

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瀆廟、奉仙觀、大明寺、延慶寺舍利塔、陽台宮、軹國故城)、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2處,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93處。

3、地理位置

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位於河南省黃河以北,北隔太行山與山西晉城相接,西距中條山與山西運城交界,南臨黃河與河南洛陽接壤,東與焦作毗鄰。

4、經濟發達

濟源經濟發展迅猛,現擁有濟源鋼鐵,豫光金鉛等三家上市公司。濟源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工業生產體系。手工藝品天壇硯為我國4大名硯之一。

2017年,濟源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11月,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3)濟源土地轉讓擴展閱讀:

1983年起開始推行的「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省轄市」全部改為「地級市」;與「省轄市」對應的有「地轄市」——即直屬地區管轄的「市」;「地轄市」自1983年開始改稱「縣級市」。

「省轄市」的行政區劃(行政分區)為市轄區,包括城市服務功能的郊區,「省轄市」屬於真正意義的城市。官方對「省轄市」既作為行政區劃,同時也作為城市看待。

盡管「省轄市」行政地位不低於地區,但官方統計上將「省轄市」和「地轄市」作為「市」單列,並未作為地級行政區統計。「地級市」實行「市管市」和「市管縣」,其行政區涵蓋各種形式的縣級行政區。

「省轄市」改「地級市」以後,成為四級行政區劃制度的省、自治區主要行政分區形式,並作為地級行政區納入官方統計。

隨「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的深入,到1986年,「地級市」達到166個,佔325個地級行政區的51.1%,取代「地區」和「盟」成為「地級行政區」的主要區劃類型。只有少部分的縣級市升級為了省轄市。

截至201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地級市285個、縣級市369個,所有地級市均為省轄市,只有極個別的縣級市是省轄市,河南省只有一個縣級市濟源是省轄市。

❹ 濟源市城鎮居民房屋拆遷怎麼補償

濟政〔2010〕41號:濟源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的實施意見
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戰略部署,推進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改善城區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快速發展,現就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城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根本,堅持「政府主導、街道負責、村(居)主體、統籌安排、積極推進」的總體思路,按照「規劃先導、環境優先、公開透明、市場運作、強居富民」的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把城中村改造成為環境優美、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現代城市社區,使城區居民共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實現城市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目標任務

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心城市建成區內的城中村(居)改造任務。積極推進城邊村、鎮中村、產業集聚區內村等村(居)的改造工作,爭取有更多的村實施改造。2010年底前啟動5個重點區域、重要地段和涉及重大項目的城中村改造,2011年各街道辦事處全面鋪開。

二、基本原則和要求

(一)基本原則

城中村改造堅持政府主導政策、主導規劃、主導拆遷、主導安置;堅持政府調控、市場運作,因地制宜、一村一案,合理布局、成片開發,公開透明、惠及群眾;堅持以安置促拆遷、以拆遷促招商、以招商促開發;堅持條件成熟一個、審批改造一個、有序推進一個,以城中村改造帶動配套房地產開發,以配套房地產開發為城中村改造提供資金保證。

規劃先導、合理布局的原則。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高起點高標准編制村(居)改造修建性詳細規劃。鼓勵、提倡以街道辦事處為單位實行多村(居)整合,打破地域界限,組團式規劃,成片開發,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配套,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享,建成城市社區。

市場運作、先安後建的原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通過公平競爭,保證有實力、有信譽的開發企業參與我市城中村改造開發建設,提高建設檔次、水平和規模。村(居)改造要充分考慮村(居)民的創業增收、社會保障以及集體經濟發展,落實好可徵用地10%留地安置政策,首先保證村(居)民居住和就業安置用房、集體經濟發展用房建設到位,全面改善提升村(居)民生活條件與生產發展條件。

公開透明、穩妥有序的原則。村(居)改造工作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精益求精,過程上公開透明,保證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二)基本要求

城中村改造工作要符合「一個范圍」、「四個條件」和「五個到位」的基本要求:

1.一個范圍:原則上以城中村(居)現有住宅用地改造為主要范圍。

2.四個條件:即領導班子有能力、廣大村(居)民有要求、集體組織有資產(指經營性資產)、村(居)發展有後勁。

3.五個到位:即組織領導到位、宣傳發動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政策運用到位、改造提升到位。

三、改造模式

(一)根據村(居)集體經濟狀況和村(居)委會的運作能力,街道辦事處可按照先拆遷後安置的「凈地出讓」模式操作,也可按照先招商後拆遷的「項目招標」模式操作。各街道辦事處選擇的改造模式須經市政府批准後實施。

(二)鼓勵有實力、信譽高的開發企業參與城中村(居)改造。城中村改造的開發企業需具備以下條件:房地產資質不低於2級,開發業績在10萬平方米以上;公司注冊資金在1億元以上,固定資產2億元以上,資產負債率小於50%,無不良信譽記錄。由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牽頭,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財政局、監察局、審計局、國土資源局和各街道辦事處參與,對開發企業進行考察。考察確定後,由各街道辦事處與開發企業簽訂框架性合作意向,約定村(居)改造的前期啟動資金、開發企業進入、退出條件等。

四、規劃的編制和管理

(一)規劃編制

1.規劃部門會同國土、發改、環保等部門及各街道辦事處,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堅持規劃共繪、資源共享、設施共用、功能互補,打破地域界限,實行整體布局,集中連片開發,編制分區域城中村改造總體規劃,報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作為指導全市城中村改造的依據。

2.規劃部門會同各街道辦事處,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中村改造總體規劃設計條件,以片(區)、居委會為單位,編制城中村改造控制性詳細規劃。

3.各街道辦事處組織開發企業,委託規劃設計單位,充分聽取村民意見,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依據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報規劃部門審核批准後實施。

(二)規劃管理

1.城中村改造應在規劃指導下合理確定安置開發比,安置開發比由市政府根據市場情況及相關政策研究確定。安置開發比是指安置房的建築面積與配套開發商品房的建築面積之比。安置房是指用於安置居民的新建住宅、安置居委會辦公用房和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用房的新建房屋。

2.全市統籌掌握「90、70」政策,總體保證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按結構比例供應,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不計入「90、70」政策基數。

3.已開工建設的城中村改造項目繼續按原批準的規劃執行。如確需變更改造規劃的,按程序進行報批。城中村改造規劃批准後一年未實施的,重新報批。

4.2013年底前,按供地計劃和住房規劃,統籌安排商品房開發、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確保城中村土地合理開發利用。

5.城市管理部門和各街道辦事處要加大對城中村和規劃控制區域內違法建設的查處力度,保證城中村改造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

五、土地管理

(一)城中村中因歷史原因造成用地手續不全或遺失的存量建設用地,經村(居)民(股東)大會或代表大會同意,市政府審核確認,按土地利用現狀,依照法定程序一次性進行確權登記。

(二)城中村改造以項目綜合「招拍掛」出讓為主,即將拆遷安置作為條件與土地使用權捆綁,進行項目綜合「招拍掛」。被拆遷群眾安置用地,可以劃撥方式供應,也可採用招拍掛方式出讓。規定安置開發比以內的配套開發商品房用地按照有關規定採取招拍掛方式出讓。城市公益事業和市政設施建設的用地及居委會集體發展留用地按劃撥方式辦理。規定安置開發比以外的土地,納入市人民政府規劃紅線儲備。

(三)改造村(居)因規劃所限需增加土地的,由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測算後,報經市政府批准,按程序辦理新增用地手續。如因規劃等原因,確需提供先期周轉用地用於安置房建設的,在該村舊址處置時,按同等面積扣減。

(四)城中村土地出讓掛牌交易時,應繳納交易起始價的40%作為土地競買保證金。土地摘牌後,摘牌人首次繳納比例不得低於全部土地出讓價款的50%(競買保證金轉為土地出讓金),剩餘部分分批繳納,須在60日內繳足。

(五)凡未轉為國有的城中村土地,有關部門不得為其辦理規劃、建設手續,並不得轉讓、出租、抵押;未經批准私自進行開發改造的,按違法用地查處。已登記發證的城中村土地或已經依法辦理出讓的城中村土地,在安置房未完成之前,未經村(居)民(股東)大會或代表大會同意,不得轉讓、出租、抵押。

六、拆遷安置

(一)城中村的拆遷補償安置方案應載明拆除住宅房屋的貨幣補償和產權調換兩種方式及具體補償標准,供被拆遷人自由選擇。

(二)原居民合法宅基地上住宅的拆遷補償、安置以建築面積為依據。被拆遷人選擇貨幣補償的,原則上二層以下(含二層)的合法建築,按市場評估價給予補償。被拆遷人選擇產權調換的,原則上二層以下(含二層)的合法建築,按拆一平方米還一平方米的標准給予安置。

(三)對居委會合法的辦公用房、磚混結構的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用房和其他用房進行拆遷,以建築面積為依據按拆一平方米還一平方米的標准給予置換。

(四)拆除城中村房屋以外其他附著物的補償安置,應按照市政府現行國家建設徵收土地補償安置標准執行。對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非住宅房原則上採取貨幣補償,或貨幣補償與置換安置相結合的方式處置。

(五)城中村外來人員在本居委會自建或購買村集體或個人宅基地上的所建房屋,參照所在居委會安置方案和補償價格執行。

(六)凡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舊房拆遷後,土地由政府無償收回,一律不予補償;凡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土地證上註明土地使用年限且未到期的),舊房拆遷政府收回土地時予以適當補償,補償標准根據其繳納的土地有償使用費和已使用年限進行核算。

(七)城中村改造應按照舊村整體拆除,優先建設安置房的原則進行,確保被拆遷人及早回遷入住。自行改造的居委會,安置房及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得晚於第二期建設計劃,第一期建設的商品房銷售款應優先用於安置房的建設。房地產開發企業參與改造的,原則上應將安置房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安排在第一期建設計劃內;確需對安置房分期進行建設的,應該在前兩期建設計劃內全部建成,第一期建設的安置房不得少於安置房總面積的60%,其商品房銷售款及按揭抵押貸款應優先用於第二期安置房的建設。

(八)實施拆遷前,開發企業應向街道辦事處繳納該項目拆遷補償安置費用的5-10%作為安置保證金,待被拆遷居民安置到位後,安置保證金退回。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按照村(居)民(股東)大會或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拆遷補償安置方案正式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九)安置房未竣工而出售的商品房銷售款及按揭抵押貸款和城中村改造開發企業所需投入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應進入專用賬戶,與市政府撥付的資金一並由各街道辦事處進行嚴格監管。

(十)城中村改造涉及被拆遷人搬遷或臨時安置的,其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按相關規定執行。臨時安置過渡期原則上不超過2年。

(十一)城市總體規劃范圍內的所有村(居),嚴格禁止各種私自建房行為,對違反規定擅自建設的建(構)築物,在城中村改造建設中,一律視為違章建築,不予補償。2003年12月29日市政府發布《關於加強城市規劃區管理工作的通告》之後,擅自新建、改建的房屋一律不予補償。

(十二)在城中村實施拆遷之前,由各街道辦事處組織相關村(居)委會對被拆遷人的房屋所有權證登記造冊、統一收集整理,到房管部門備案;拆遷後及時到房管部門辦理房屋所有權證的注銷手續。

(十三)安置房和配套開發商品房建設用地、政府儲備用地應納入全市年度房地產開發供應計劃。同期配套開發商品房的建築面積應控制在核定的安置開發比以內。

七、政策支持

(一)資金支持

1.充分發揮現有財政投資公司的作用,各街道辦事處可成立資產運營公司,參與城中村拆遷改造建設。

2.市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進度快、標准高、效果好的城中村改造項目給予獎勵。

(二)收益管理

1.城中村改造項目:除上繳國家和省里的費用外,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屬企業收費部分除外)等其他行政性收費一律免收。市政府規定許可權范圍內的經營服務性收費減半徵收。

2.城中村改造項目按規定修建人防工程的,免交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設費。因地質、地形和規劃等原因不宜建人防工程的,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設費按50%徵收。

3.城中村改造繳納的土地出讓收入100%用於城中村改造(其中在土地出讓收入中按政策規定應提取的各項資金由街道負擔),主要用於村(居)民的拆遷安置、生產生活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

4.村(居)改造用於安置村(居)民和集體經濟發展用房的建築營業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的地方留成部分,受益財政給予村(居)集體等額財政資金扶持。由市財政局會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國土資源局、地稅局、規劃局審查確認,經市政府批准後,一次性兌付。

5.改造後的村(居)要根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實際,給予村(居)民適當的生活補助。

6.經市政府批准實施的村(居)改造項目,須在自批准實施之日起的2年內安置好村(居)民,否則停止享受有關優惠政策。

(三)市政配套

城中村改造中的城市道路、排污、環衛等市政基礎設施和供水、供電、供氣、供暖等公用設施建設管理,統一納入城市市政和公用設施的建設管理,保證改造項目具備接入條件。

(四)就業和社會保障

1.就業。將實施城中村改造的村(居)民直接納入城鎮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享受免費職業介紹、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社會保險補貼、小額擔保貸款補貼等國家促進就業的扶持政策。因城中村改造而增加的就業崗位,優先安排實施城中村改造的村(居)民。

2.養老保險。實施城中村改造的村(居)民,可自由選擇參加新農保或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以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市財政給予本人繳費部分2/3補貼,補貼年限不超過3年;選擇參加新農保,且所在居委會人均耕地不足0。3畝的,其居民養老待遇參照《濟源市被征地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辦法》規定執行,且養老金不低於我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3.醫療保險。實施城中村改造的村(居)民,可自由選擇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以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市財政給予本人繳費部分2/3補貼,補貼年限不超過3年。

4.失業保險。勞動年齡段內居民,凡是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可在社區勞動保障平台辦理失業保險參保手續,享受有關失業待遇。

(五)村(居)集體經濟後續發展

集體經濟發展用房和集體經濟發展用地必須作為集體財產,嚴禁變賣流失。對集體經濟發展用房,原則上按人均10—15平方米配置;集體經濟發展留用地要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社區建設規劃,對照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詳細規劃,按村(居)可徵用地面積的10%配置。各街道辦事處要依託各自區位、環境、資源等優勢,因村(居)制宜,宜商則商,實現留用地指標與其他商貿項目建設組團式開發,實現區域功能定位與商貿服務業發展協調統一,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六)其它

水資源開發、組團建設、城邊村改造、鎮中村改造、集聚區內村莊改造適用本《意見》。

八、審批程序

(一)改造條件成熟的村(居)委會,經80%以上村(居)民戶代表同意,形成決議,進行公示後,向各街道辦事處提出實施城中村改造的書面申請。

(二)各街道辦事處編制《村(居)改造可行性分析報告》,論證審查後,報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預審。

(三)經市政府研究確定列入村(居)改造的,由市規劃局依據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規劃設計條件意見書;由街道辦事處委託設計單位依據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條件編制村(居)改造修建性詳細規劃。擬改造村(居)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經市城鄉規劃建設項目審批聯席辦公會議審定後進行公示。

(四)各街道辦事處負責制定村(居)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經村(居)民黨員大會、代表大會或股東大會討論通過, 80%以上住戶與村(居)委會簽訂由各街道辦事處蓋章見證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後,以文件形式呈市政府報批。

(五)市城中村改造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對上報的城中村改造實施方案進行統一審查會簽、公示核准後,市政府正式批准。

(六)批准實施的村(居)改造項目,由各街道辦事處組織村(居)委會實施拆遷,並依法辦理有關手續。

九、組織領導和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濟源市城中村改造領導小組(成員名單附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實行市級領導分包街道辦事處制度,具體指導城中村(居)改造。實行「四個一」制度,即一個城中村改造項目、一位領導牽頭、一個責任部門、一套工作班子,明確責任,一抓到底,封閉運行,扎口管理,對改造中的疑難問題現場辦公、及時研究、及時解決。各街道辦事處要成立專門的村(居)改造領導機構,選好配好領導力量和工作人員,全力推進村(居)改造工作。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將村(居)改造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明確工作職責。全市村(居)改造工作由市政府主導,統籌安排;各街道辦事處為村(居)改造工作的責任主體,負責組織村(居)改造方案的編制、各種審批手續的辦理、房屋拆遷、開發招商等重點環節的工作;村(居)委會是村(居)改造工作的實施主體和具體承辦者。

(三)加大考核力度。市政府每年將城中村改造工作列入全市重點工作,納入各街道辦事處年度工作目標績效考核,強化跟蹤督查,定期調度通報,實施重獎重罰。

(四)加強監督管理。對已批准改造的村(居),要嚴格把好村(居)改造計劃的預審關、村(居)改造條件的審查關、村(居)改造的規劃關、村(居)改造具體實施方案的批准關,嚴禁未經批准擅自啟動村(居)改造程序;要嚴格把好涉及村(居)改造各項返還資金的使用關,實行街道和村(居)兩級監管、村民代表監督制度,確保專款專用;要嚴格把好市場化運作審查關,嚴禁各村(居)與開發商私簽協議、私收定金,確保依法辦事、規范運作。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要根據建材市場變化情況,適時進行村(居)改造安置用房成本調整核算,並把好村(居)改造安置用房成本審查關。將市財政資金和規費減免等各項優惠扶持政策的落實情況列入紀檢監察范圍,加強審計監督,確保資金安全。加強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管,確保建設高質量和高水平的住房。

(五)加強輿論引導。各街道辦事處和相關部門要通過新聞媒體和各類宣傳渠道,加強宣傳引導,特別要加大村(居)改造政策、成功案例及實施村(居)改造後村(居)民美好生活環境的宣傳力度,讓群眾看到村(居)改造帶來的實惠。切實維護群眾利益,認真做好村(居)改造拆遷意願調查摸底、規劃編制、項目測算、風險評估等前期工作。嚴格遵循信訪評估程序和「4+2」工作法,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預警機制,及時研究解決村(居)改造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改造一個、成功一個,提升政府公信力,維護社會穩定。

(六)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本著尊重歷史、面對現實的原則,按照本《意見》要求,積極穩妥、合法有序、合情合理地妥善處理好歷史遺留的矛盾和問題,確保村(居)改造有序順利推進。

(七)配套政策制定。城中村改造的操作模式、工作流程由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負責制定;城中村改造的規劃編制及審批細則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制定;城中村改造涉及的土地登記確權、招拍掛出讓、土地一級市場規范管理、留地安置、歷史遺留問題處理等具體意見由市國土資源局負責制定;城中村改造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實施細則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制定;城中村改造資金支持、收益返還、稅費減免各項程序及改造獎勵辦法由市財政局、城中村改造辦公室共同制定;城中村改造目標考核具體意見由市督查局負責制定。

十、本《意見》自發布之日起實施。以往有關城中村改造的規定、政策與本意見不一致的,按本《意見》執行。本《意見》施行前已批準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按原政策執行。

❺ 王屋分局

王屋分局為濟源市國土資源局派出機構,轄承留、王屋、下冶、邵原4個鎮,178個行政村。轄區面積約939.8平方公里,人口12.3119萬人。

郭玉升黨支部書記、局長

牛學斌 副局長

王京洲 副局長

王海軍 副局長

郭玉升簡介:河南濟源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測繪工程師,1968年11月出生,1990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濟源市土地管理局地籍科副科長,濟源市國土資源局測繪服務站站長,濟源市土地估價所所長,濟源市國土資源局耕保科科長。2006年2月至今,任濟源市國土資源局王屋分局黨支部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王屋分局成立於2006年2月。現有局長1名、副局長3名,幹部職工20人,其中本科6人,大專6人。內設辦公室、礦業管理科、土地管理科、監察中隊、下冶國土資源所、邵原國土資源所。

【土地資源】轄區內有耕地面積16987.2公頃,基本農田面積9821.33公頃。適宜開發的土地後備資源有3204.6公頃,後備資源較豐富,有利於全市土地佔補平衡。

轄區內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20個,開發面積7540畝,整理面積14000畝,共計面積17940畝。目前已完成開發面積7087.6畝、整理面積9984畝,共計17071.6畝。

【礦產資源】轄區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銅、鋁土礦、鉀長石、石英、頁岩、高嶺土、硫鐵礦、水泥石等,資源豐富、品種多且分布廣泛。轄區共設立采礦權23個,探礦權15個。

【執法監察】實行內部聯動,形成全分局一盤棋的執法局面;加強協調,實現橫向聯動,建立多部門配合的聯合執法機制;多措並舉,與社會干群廣泛聯動,建立鎮、村一體的執法監察網路。

【地質災害防治】搞好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易發區定期監測和防治工作。按照市局地質環境科要求,結合各鄉鎮政府,制定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發放地質災害明白卡,並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加強對轄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巡查,對地質災害做到及早發現、及時上報,堅決消除安全隱患。汛期加強值班和巡查,全年無大的地質災害發生。

(趙向前)

❻ 河南省濟源市東庄村近30畝農民土地被強行無償徵收,政府組織警察介入,強行佔地,百姓無處伸冤。

社會正義人士復無權無槍,制空有一腔熱血!沒有辦法幫你解決這些問題的。
目前類似的事情非常非常多,政府燒殺搶掠老百姓的事情處處可見。要麼你就忍氣吞聲,要麼就聯合全體村民大鬧一場。——記住,在鬧事之前要先收集證據,然後電話通知各路記者、網友或者比當地政府更高一級的公檢法司。——通知公檢法司要留證據!
也就是說,鬧歸鬧,一定要鬧出新聞性,然後事情就好解決了。

❼ 濟源土地適合種植花生嗎

適不適合種要看當地的土質性質,黏土不適合種植(不容易採收),黃沙土質都可以種植。

❽ 濟源市國土資源局

楊學忠 黨組書記、局長

楊國鳴 黨組副書記、調研員

李賢玲 黨組副書記、紀檢組組長(女)

郭同德 黨組成員、副局長

賈長廷 黨組成員、副局長

邱建平 黨組成員、副局長

楊學忠簡介:河南內鄉人,1953年7月出生,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1972年10月參加工作,198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濟源縣物資局機電公司經理,濟源市辛庄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濟源市思禮鄉黨委書記,濟源市風景辦主任兼九里溝風景管理局局長,濟源市風景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2001年8月至今,任濟源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黨組書記。

【機構設置】2010年,機關內設辦公室、地籍管理科(測繪科)、規劃調控科、土地利用科、耕保用地審批科、執法監察科、財務科、人事政工科、礦產開發儲量科、地質環境科等科室;行政編制22人,正科級中層領導職數10名,以《濟源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濟源市國土資源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濟政辦〔2010〕40號)印發。下設6個二級機構,即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征地事務所、土地測繪服務站、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收購儲備中心、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5個國土資源分局,即城區分局、五龍口分局、克井分局、軹城分局、王屋分局。全系統幹部職工286人,其中黨員123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211人,土地估價師5人,工程師6人,經濟師23人。機關年齡超過52周歲人員不再擔任科室領導職務,14名同志進行了輪崗交流,9名同志充實到科室中層崗位;分局和局屬單位有17名同志充實到班子或進行了交流,有10名同志充實到基層中層崗位。

【土地資源】濟源市土地總面積189871.18公頃,其中,農用地148666.19公頃,建設用地25110.89公頃,未利用地16094.1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78.30%、13.23%、8.50%。在農用地中,耕地47161.57公頃,園地3967.13公頃,林地89267.13公頃,其他農用地9066.43公頃。在建設用地中,居民及獨立工礦用地18013.6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4541.28公頃,水利設施用地6234.94公頃。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7027.27公頃,其他土地9066.43公頃。濟源土地資源的特點:一是山地多平原地少,山地和丘陵地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78%;二是土地自然環境條件較差,水土流失較嚴重;三是林地面積較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47%;四是未利用土地和耕地後備資源少。全市未利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8.48%。但未利用地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區,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耕地後備資源十分缺乏。

【礦產資源】濟源市已發現各類礦產37種,查明礦產地113處,其中上表17處。上表礦產地中,煤炭6處,資源儲量20853.501萬噸;鐵礦2處,資源儲量659.2萬噸;鋁土礦1處,資源儲量747.2萬噸;硫鐵礦1處,資源儲量446.5萬噸;伴生硫鐵礦1處,資源儲量3.1萬噸;伴生鈷礦1處,鈷金屬資源儲量643噸(為河南省唯一提交鈷基礎儲量的資源地);含鉀岩石1處,其他如灰岩類、白雲岩類等礦產只有很少的上表儲量。優勢礦產主要是煤炭、建築石料、鋁土礦、玻璃硅質原料、白雲岩、地熱水等。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礦床小、貧礦多,優勢礦產上表儲量少。礦產資源的總體分布特徵是以封門口斷層為界,其南部和太行山以南的廣大沖積平原以外生沉積礦產為主,西、北部則以內生礦產為主。

【耕地保護】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與各鎮、街道層層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明確責任,量化標准,切實提高保護耕地的責任感,加快推進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建立並完善了全市基本農田保護台賬、圖件,建立健全各類制度及耕地保護圖件資料,將基本農田保護落實到農戶和地塊。緊緊抓住第二次土地調查和新一輪規劃修編的有利時機,對全市可開發整理和可用於占補平衡的耕地後備資源進行摸底,建立了二調新增耕地統計台賬。認真落實佔用耕地的建設用地項目與補充耕地的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掛鉤制度,全面加強耕地後備資源庫建設、耕地佔補平衡項目庫和補充耕地儲備庫建設。2010年,共實施占補平衡項目22個,總投資1892萬元,總規模2848.8畝,新增耕地2501.55畝。確保了全市耕地保護面積、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穩定在62.25萬畝和59.25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認真做好鄉級土地利用總法規劃編制工作,克服體制限制,得到省政府授權,於2010年5月28日,濟源市政府以濟政文〔2010〕59號批准了《濟源市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為濟源今後10年的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十二五」期間,全市新增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將達2萬畝。

【土地年度計劃指標】2010年,河南省國土資源廳下達濟源市2010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為1995畝。同時,因該局被評為2009年度目標完成優秀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獎勵該市土地計劃指標1000畝。在此基礎上,通過該局積極爭取,省國土資源廳在分配指標的基礎上又增加建設用地指標1800餘畝。因此,2010年度濟源市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共計4795畝。

【建設用地預審】2010年,完成35千伏邵原變電站、110千伏承留變電站、110千伏工業變電站、110千伏高新變電站、孟州產業集聚區鐵路(濟源段)、小浪底北岸灌區的初審及三湖治理項目的預審,涉及用地面積91.2742公頃。出具市級項目用地意見51個。認真做好省市重點項目聯審聯批工作,共完成審批事項72項,參與工業建設項目用地前期聯審56個。

【建設用地報批與管理】2010年,濟源市共上報省政府審批批次用地8個,總面積3114.72畝;單選項目5個,總面積1000.554畝;上報省政府審批區位調整用地2個批次,總面積854.643畝;上報市政府審批鄉鎮集體建設用地14個批次,總面積998.2485畝。審批梨林、五龍口兩個鎮45戶村民宅基地,用地面積達6000平方米,沒有發生一起因宅基地問題引起的上訪案件。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以政府名義出台了《濟源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濟源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暫行辦法的通知》(濟政〔2010〕36號),完成了兩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申報。其中,兩批掛鉤項目拆舊區3157.695畝土地全部復耕,新增耕地近3200畝;兩批掛鉤項目建新區主要用於工業、教育用地、基礎設施、新農村及標准化廠房建設,擬建規模2812.164畝,特別是解決了太行路小學、濟瀆路小學、濟源三中等項目的用地。

【國有土地供應】2010年,共供應國有建設用地35宗、2084.118畝,其中,劃撥8宗、916.0035畝,出讓27宗、1030.0785畝,總成交價款近5億元,實現土地出讓純收益2億元。

【土地收購儲備】土地收購儲備融資1.2億元,收購儲備土地3724畝(新增建設用地1620畝),出讓處置922.91畝,成交價3.86億元,凈收益2.12億元(含「城中村」改造出讓收益返還上交省國土資源廳)。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盤活存量土地28宗,面積1602.534畝,新增標准化廠房面積40萬平方米;服務南夫、北街、東馬蓬、馬庄等5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城中村」改造面積357.1035畝。

【土地二級市場管理】2010年,共辦理改變土地用途4宗,面積109.3935畝,成交價款3743.5萬元;補辦出讓6宗,面積85.2555畝,成交價款938.58萬元;集體建設用地流轉21宗,流轉面積114.8445畝,流轉金額358.5574萬元;土地使用權轉讓手續33宗,轉讓面積1217.5275畝,轉讓金額1.05億元;土地使用權抵押142宗,抵押面積2609.0895畝,抵押貸款金額2.18億元。

【土地市場動態監測與監管】對供應成交的每一宗地,都將其基本信息在土地市場監管系統的「成交公示」模塊進行對外公示。7天之後,在「供地結果」模塊進行出讓合同或劃撥決定書的數據上傳,並根據具體宗地的開發利用建設情況等在「開發利用」模塊不斷進行數據更新,及時監管批後土地開發利用情況,對於違約宗地,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分別處理。目前,共上傳出讓合同27份、劃撥決定書8份、出讓公告14份、成交公示35份;發現違約宗地15宗,已及時進行了處理。

開展了房地產用地專項整治,對2006年以前未竣工的房地產用地和2007~2009年12月31日未開工的房地產用地進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出住宅用地71宗,面積2773.3605畝。其中,未按期竣工1宗,面積87.4695畝,已經按有關要求對企業違法行為查處到位。

【第二次土地調查】按照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安排,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調查(農村部分)工作任務,修改了農村土地調查成果,整合完善了市級調查資料庫;完成了城鎮地籍更新調查資料庫建設,目前,根據省廳意見正在進行修改完善;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上圖,並按有關要求,協調、組織對全市基本農田劃定、土地利用現狀與規劃數據等資料進行了復核,上報了基本農田調查上圖成果,開展了儲備耕地和後備耕地調查;完成了全國「一張圖」工程建設外業調查;完成了標注調查信息的外業調查底圖、修正完善監測圖斑之記、填寫農村土地調查起止時間統計表等工作任務,按要求及時向省廳上報了調查成果。

【地籍管理】2010年,完成國有土地登記發證204宗;國有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64宗,變更登記140宗;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73宗;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142宗;受理各類爭議案件15件,已調解處理7件。其中,集體土地所有權權屬爭議3件,已調解處理1件;國有土地使用權權屬爭議12件,已調解處理6件;接待各類土地登記公開查詢238次。全市國有土地初始登記率超過90%,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率超過85%,城鎮住房用地分割登記發證完成了總量的95%,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率達到96%。

【土地開發整理和土地綜合整治】共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項目46個,開發整理復墾面積20000畝,擬投資6035萬元。其中,市級項目11個,開發整理面積8790畝;鎮級項目35個,開發面積11210畝,整理面積5155畝。梨林鎮大許等12個村9700畝和王屋鎮麻庄等12個村近1.8萬畝土地整理項目已經完工,梨林鎮南官莊等19個村近2.1萬畝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已經完成總投資額的80%,累計完成投資4000餘萬元。通過對「水、電、路、林、渠」的綜合治理,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市土地整理中心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國土資源管理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對全市11鎮200餘個村莊進行耕地後備資源調查,摸清全市尚有耕地後備資源4500餘畝。

【粘土磚瓦窯廠整治】嚴控關閉的粘土磚瓦窯廠出現死灰復燃現象,對全市30家新型牆材企業實地核查,部門聯動,無存在粘土晾坯區場,無使用輪窯制坯,無一家粘土磚廠。

【征地補償】全面實行征地區片綜合地價修訂成果,嚴格執行征地「兩公告、一登記」制度,對徵收土地方案未徵求被征地農民意見、補償安置不符合法律規定、沒有妥善解決失地農民長遠生計的,一律不報批用地手續。2010年底,完成各類補償近3億元,有力地維護了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采礦權管理】2010年1月25日,濟源市加強治理整頓鋁土礦開發秩序工作現場會在下冶鎮召開,重點解決非煤礦山,尤其是鋁礬土開採的安全隱患問題。副市長田志華出席會議。

全面規范采礦權審批程序,新設采礦權全部實行「招拍掛」。全年共辦理采礦登記發證3家,其中變更登記1家、延續登記2家,收取采礦權價款3.5萬元。認真做好采礦權年檢審查,本年度應參審礦山企業97家,實際參審97家,審查率100%;實地審查礦山數30家,實地審查率為31%;合格礦山數94個,合格率97%。

【探礦權及儲量動態管理】開展了全市探礦權年度檢查,25個勘查項目全部持證,地質勘查持證率100%,勘查項目年審合格率100%。對省級發證35家礦山企業的2009年儲量檢測報告上報省廳進行復核;市級發證礦山企業的儲量檢測工作全部初審完畢,監測率達到100%。對孟州市工業集聚區鐵路專用線工程等8個工程建設項目壓覆礦產資源進行了初步審查,並出具了初審意見。對《河南省濟源市克井鎮水庫建築石料用灰岩礦區資源儲量報告》等6個儲量報告及評審意見進行了備案。

【礦產資源整合】2010年,認真組織建築石料和水泥用灰岩的資源整合工作。涉及資源整合的22家非煤礦山已經全部簽訂整合協議。濟源市的非煤礦山數量由原來的67家整合為51家,對其他不適宜整合的獨立礦山進行升級改造,達不到規模化生產的到期後關閉。積極配合做好煤炭企業兼並重組工作。濟源市年產15萬噸以上的14家煤炭企業已簽訂了整合協議。

【地質災害防治】在2009年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會同有關部門對濟源市的地質災害危險點進行了再次排查,重新確定了該市2010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13處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0處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制定了2010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召開了全市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各鎮及有關責任單位向市政府提交了2010年地質災害防治承諾書,建立了市、鎮、村三級地質災害聯絡員體系,完善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報預警制度。積極和市氣象局協商,在雨量達到中雨以上時在市電視台聯合發布地質災害等級預報,並在12121氣象預報信箱設置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語言信箱,通過政務辦公平台向全市群發地質災害防治簡訊。2010年,組織國土資源管理幹部和群測群防員地質災害「五到位」培訓600餘人,向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居民、單位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等近6000份,設立警示牌和警示標志388個,成立地質災害防治搶險分隊13個,發布雷電、暴雨預警20餘次。實現了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無重大地質災害發生、無人員傷亡的「雙無」目標,並通過了省廳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審查和驗收,達到應創建數的100%。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2010年,認真落實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礦山企業交存保證金78.612萬元,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9家。

【執法監察】創新監管機制,落實了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共同責任機制,推行了違法案件聯合通報制度、聯席會議制度、聯合查辦案制度及案件移送制度。2010年,共立案33起,向檢察分院報備案件5起,向中級法院申請執行5起,移送公安機關1起。並結合人大、政協議案建議的辦理,組織公安、林業等礦管委相關部門,赴山西省長治市、太原市、臨汾市學習考察打擊非法開采先進經驗,為濟源市進一步加大打擊非法開采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共對全市各類非法開采點進行了200餘次巡查和6次集中打擊。炸毀非法開采窩點25處,封堵50餘處。沒收或銷毀各類非法開采工具500餘件、電線近千米。拘留非法開采人員4人,進入批捕程序的2人,對非法開採行為產生了有效震懾。

【信訪工作】建立了信訪問題分析排查、協調處理、「分級」處理機制,把各類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2010年,共受理信訪案件92起,辦結率達98%。

【土地衛片執法檢查】成立了全市衛片執法檢查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出台了實施方案。同時,出台了《濟源市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警示約談辦法(試行)》,對違法違規用地佔新增建設用地佔耕地比例達到10%以上的鎮、街道,啟動警示約談機制。此次衛片執法檢查較2009年,違法用地各項指標均有明顯下降,圖斑數較去年下降171個,宗地下降176塊,面積下降2672.4畝,特別是違法違規用地宗數由2009年的41宗下降到2010年的7宗,面積由711.1畝下降到123.9畝,違法佔用耕地面積佔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由13.80%下降到5.27%,在全省18個地市中排到第8位。

【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及中評估檢查】2010年1月11日,市政府召開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與發展研討會。參加這次研討會的專家有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世界地質公園評委趙遜教授,國務院原參事、中國工程勘察大師王秉忱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副會長陳安澤研究員以及省內有關地質專家、學者近50人。6月4日,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與巴西阿拉里皮地質公園締結友好公園簽字儀式在阿拉里皮地質公園舉行。7月14~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蓋伊·馬提尼博士、亞不拉罕·庫莫教授、馬茲林莫克塔、努贊尼阿茲曼四位專家在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及濟源市、洛陽市新安縣有關領導陪同下,對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進行了四年一度的中期評估考察。10月3日,在希臘萊斯沃斯島的米提利尼所舉辦的國際歐洲地質公園網路會議上,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局作出了關於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復評的結果以及建議。專家認為,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自2006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成員以來,已開展了多項活動來增強對地質遺跡的保護,也建成了(或在建)多個游覽設施,並為當地經濟帶來增長。地質公園已成為展現重要地質遺跡、亮麗景觀的範例,順利通過了中期評估考察。10月17日,由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申報的濟源天壇峰構造地貌景觀獲河南省首屆「十大優美的地質景觀」稱號。

【測繪管理服務】2010年2月6日,濟源市召開數字濟源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示範合作協議簽訂儀式暨專家講座。河南省測繪局局長賈志偉、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博士李成名,濟源市人民政府市長趙素萍、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郝祥國、副市長田志華、市政協副主席李國平及市直有關部門、各鎮、街道負責人參加了簽訂儀式。9月10日,濟源市D級GPS三維空間大地控制網順利通過河南省測繪產品質量監督站驗收。濟源市D級GPS三維空間大地控制網項目完成了100個D級GPS控制網點的埋設等工作,為濟源地區建立了高精度的測量基準,提供了高精度的地心坐標,確定了濟源准確可靠的WGS—84坐標系、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1980西安坐標系和1954北京坐標系之間的坐標轉換參數,為大地水準面的精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確立了全市統一的測繪基準,標志著濟源市基礎測繪工作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其中,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的應用在全國「數字城市」建設中尚屬首次。2010年,完成勘測定界206宗,面積865226平方米;完成地籍測量170宗,面積4848825.52平方米;變更分割56宗,面積642350平方米;家屬樓分割42宗,面積91733.65平方米。

【王屋山名山測高】2010年7月28日,河南省測繪局、省地圖院、濟源市國土資源局有關領導在濟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壇峰頂共同為王屋山高程立碑,標志著濟源市王屋山名山測高工作圓滿結束。自2008年4月8日王屋山最高峰高程測量開測,經過1年多的時間,河南省地圖院完成了測高工作,並經國務院批准,公布濟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壇山海拔為1711.3米,王屋山主峰是國家公布的五嶽之外59座名山之一。

【行政審批和企業服務年活動】2010年,共接待前來咨詢的用戶達4500餘人次,受理各類報件687件,報件辦結率達98%。在全市開展的企業服務年活動中,局班子成員帶領相關科室先後40餘次深入局分包聯系的5家企業進行調研,收集整理意見15條,現場解決問題5個;對市企業服務年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交辦的8家企業所反映的12項問題進行了辦理。

【信息化建設】2010年,添加各類政府信息600餘條。其中「咨詢平台」上共回復網友提問20餘條,被國土資源部定為「全國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試點單位」。

【宏觀調控與綜合統計】2010年,進一步明確各科室統計任務,建立統計人員定崗負責制、統計數據負責制、統計數據月報表制、數據統一制等統計制度及市態監測制度,及時、准確完成全年的《國土資源宏觀調控月報表》及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報表工作。

【省級文明單位創建】2010年8月10日,由市宣傳部副部長張偉、文明辦主任組成的檢查組,對全局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度創建省級文明單位的工作情況進行了復檢。

【「兩整治一改革」專項活動】2010年4月23日,濟源市國土資源局和市兩級檢察院召開聯席會議,結合新形勢下職務犯罪的新情況、新特點和國土資源系統工作特點,共同研究制定預防職務犯罪的新對策、新措施,建立了查處和預防職務犯罪聯席會議機制。11月24日,全局組織中層以上幹部到漯河市國土資源局進行參觀學習。對漯河市國土資源局的幹部廉潔從政「三早、三卡」預警機制、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廉政文化進社區等方面的先進經驗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各科室、局屬單位分別與對口單位進行對接,全面學習了漯河局的風險點排查及防控工作。

(孫璐)

❾ 憤慨:河南濟源市東留村 村支書貪贓枉法 上千畝土地賣完 村民分文未補生活困窘

您可以直接到政府網站報告

閱讀全文

與濟源土地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