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審計學是什麼
一、審計學
1、含義
審計學是一門專門研究審計理論和方法,探索審計發展規律,對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監督的社會學科。審計學是在審計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經過實踐檢驗和證明了的,是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審計理論必須用來指導審計實踐,否則就成為脫離實際的理論。
2、產生
由於早期財務審計是以審查會計賬目、報表為對象,故名之曰"聽其會計"、"逆其會計"或"查賬"。因而有人把審計納入廣義會計學的一個分支,即會計核算、會計分析和會計檢查。因而認為審計對象就是會計,沒有會計就沒有審計,審計與會計是孿生兄弟。
審計學是在總結審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產生,並隨著審計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3、體系
現代審計學科體系一般由理論審計學、應用審計學、審計技術學、歷史審計學四個分學科組成。
(1)理論審計學,主要研究審計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以及對不同類項、不同國家的審計進行比較研究等。它包括審計學基礎理論和比較審計等。
(2)審計學原理屬於理論審計學的范疇,主要研究審計基本概念、原理、知識和規律,它對於整個審計學科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3)應用審計學,主要研究各類不同目標的審計和各個不同行業的審計以及審計法學。
(4)審計技術學,主要研究各種審計方式、技術、方法和手段及其應用。歷史審計學,主要研究審計的產生、發展和興衰存 亡的規律性。
二、審計學專業:
1、含義
審計學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會計和審計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國家審計機關、部門及各單位內部的審計機構和社會審計組織從事審計工作以及在學校、研究單位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會計、審計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會計、審計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會計、審計問題的基本能力。
2、培養目標
培養面向基層、面向管理一線、牢固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扎實的財會、審計專業知識,熟練掌握企業會計手工和微機操作基本技能、審計技能,既有一定財會、審計理論水平,又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的高級崗位技術人才 。
3、能力要求
1.系統地掌握審計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
2.掌握審計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3.熟悉國家有關法規和政策,了解國內外審計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4.能運用計算機處理有關會計和審計業務,尤其是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有較強的外語和語言文字能力;
5.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4、主要課程
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原理、管理信息系統、經濟法、稅法、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審計、財務審計、管理審計、建設項目審計、計算機審計、法務會計等。
(1)審計成果從微觀到宏觀擴展閱讀:
審計與會計的聯系和區別:
1、聯系
審計與會計是兩種不同的但又有聯系的社會活動。審計與會計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審計主要是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財務會計資料及其所反映的財政、財務收支活動的真實、合法、效益進行審查和評價。審計需要以會計資料為前提和基礎,離開了財務會計資料,審計工作很難進行。會計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身是審計監督的主要對象。
在審計產生之初,審計人員主要從審查會計資料入手,對會計資料中反映的問題進行審查。中國古代有審計是「聽其會計」之說,西方國家的「audit」一詞也有「聽審」的涵義。從審計的產生可以看出,審計和會計不是一回事,審計也不是從會計中派生出來的。檢查會計資料只是審計的一種手段和方式。
2、區別
審計是獨立於被審計單位的機構和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檢查、評價、公證的一種監督活動。隨著審計的發展,審計和會計的區別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出來。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
(1) 產生的基礎不同
(2) 性質不同
(3) 對象不同方法和程序不同
(4) 職能不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審計學 (一門具有綜合性的應用科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審計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