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取得的航天技術成就有哪些
1.發射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發射的第一、二顆衛星,集中代表了我國航天活動的初期水平。接著我國航天工作者就開始向更高目標前進,研製比第一、二顆衛星重10倍、技術更復雜的返回式遙感衛星及其大型運載火箭。1975年11月26日,我國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獲得成功,這是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又一重大突破。到1992年8月9日,我國共發射13顆返回式遙感衛星,成功率達到百分之百。
研製返回式遙感衛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解決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從運載工具來說,要研製具有更大推力的精確制導的大型火箭,保證把衛星准確地送入預定軌道。「長征2」號是我國專用於向地球低軌道發射重型衛星的兩級運載火箭,返回遙感衛星均是用它發射的。例如,1992年8月6日,我國第二代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就是用「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的。它包括衛星在內全長約38米,起飛質量達232噸。從衛星來說,為了完成對地觀測任務,需要研製技術要求很高的空間遙感儀器;衛星在運行中必須保持高精度的姿態,並按預定程序准確無誤地工作。要使衛星從軌道上安全返回地面,除解決一般衛星的技術問題外,首先必須突破衛星調姿、制動、防熱、軟著陸、標位及尋找等技術難關。例如,要有制動(反推)火箭發動機,使衛星有脫離原運行軌道的能力;要解決回收艙再入大氣層的氣動力和防熱問題,研製耐高溫材料;要有安全可靠的回收系統,並在一定區域內部署空中、地面互相配合的回收隊伍;要在更長的運行弧段之內對衛星進行精確的測量、跟蹤,並根據實測軌道參數對衛星上裝訂的程序控制數據進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為此要建立更大范圍、更多功能的地面測控網。
返回式衛星的用途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作為觀測地球的空間平台。由於衛星飛得高,「看」得遠,視角大,能做到反復、大范圍地對地面及大氣層進行觀察,獲取遙感資料,並帶回地面進行處理分析,提供國民經濟各部門使用。二是作為微重力試驗平台,在空間進行各種科學實驗,生產、製造地面難以獲得的材料、物品。實驗結果證明,返回式衛星所具備的微重力實驗條件優於太空梭。我國返回式衛星已多次為國內外用戶提供了搭載服務,都獲得滿意結果。三是衛星返回技術是發展載人航天必須掌握的技術,因為航天員總是要返回地面的。發展衛星返回技術,將為載人航天打下技術基礎。因此,返回式衛星在世界各類航天器中佔有重要地位。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前蘇聯和我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
2.發射系列地球同步通信衛星。向地球靜止軌道進軍,發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是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為自己定下的又一重大奮斗目標。要把通信衛星送到高度為35860千米的地球靜止軌道,首先要研製一種運載能力比現有火箭大得多的新型運載火箭。「長征3」號就是我國用於向地球靜止軌道發射通信衛星的運載火箭。它的一、二級利用了我國遠程液體燃料火箭的成果,第三級採用高能低溫燃料,這是一個新技術領域。由於低溫燃料帶來的一系列復雜技術問題,第三級低溫火箭的研製成為整個衛星通信工程的關鍵。特別是低溫火箭發動機,攻關歷時7年,經過100多次試車,走過了艱難歷程,終於獲得成功。1983年8月,「長征3」號火箭全系統試驗成功,為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
「東方紅2」號衛星,是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由於衛星工作壽命長,衛星定點、定向均有極高要求,星上各系統儀器研製技術難度都很大。星上遠地點固體火箭發動機要求很高的可靠性。經過幾年的技術攻關,我國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闖了過來。1983年,「東方紅2」號衛星進入了總裝測試階段。
由於衛星通信工程的火箭、衛星、發射場設施都是新研製的,為了檢驗三大系統的協調性,1984年1月29日,我國先行發射了一顆試驗衛星,進入了一條遠地點高度為6480千米的橢圓軌道,進行了通信、廣播和電視傳輸等技術試驗,取得重要成果,為發射試驗通信衛星提供了經驗。
1984年4月8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送入了大橢圓過渡軌道,遠地點固體火箭發動機成功地把衛星送入准靜止軌道。4月16日,也就是從發射日起,只用了8天時間,就把試驗通信衛星成功地定點在東經125°赤道上空,表明我國衛星測控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衛星定點後,各地面通信台站同衛星成功地進行了通信、廣播、電視傳輸試驗。試驗表明,衛星轉播圖像清晰,色彩鮮艷,音質也很好。試驗通信衛星的研製和發射,其規模之大、技術之復雜、組織之嚴密,在我國航天史上是空前的,標志我國航天技術有了新的飛躍,並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獨立發射同步定點衛星、掌握先進的低溫火箭技術的國家。從1984年4月8日至20世紀末,「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6顆實驗通信衛星和實用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其中包括世人矚目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在外層空間唯一的地球靜止軌道上,我國的人造衛星占據了自己應有的軌道位置,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滿足了廣播電影電視部、水電部、新華社、總參通信等單位預定的電視、廣播、電話、傳真等通信業務的需要。目前我國衛星轉發器的波束已能覆蓋全國,除開出兩套中央電視台節目、兩套教育電視台節目外,還為新疆、雲南、貴州和西藏各開了一套地方電視節目。為此,直徑為3~6米的電視單收站已有2萬個。另外還開出了30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節目,以及人民銀行專用的衛星通信線路。
3.「長征4」號火箭發射氣象衛星。「長征4」號是我國研製的一種具有多功能發射能力的三級運載火箭,自1988年9月到目前為止,「長征4」號已經成功地將兩顆「風雲」號氣象衛星送入軌道。這是兩顆經過極地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4.「長征2」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服務。我國成功研製了大推力捆綁式「長征2」號E型火箭,它以「長征2」號的一級火箭為芯級,捆綁了4枚小的助推器加大了初級推力,能將9.2噸的有效載荷送入低軌道,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一種火箭,也是世界上大型商用火箭之一。它的起飛質量460噸,起飛推力600噸。1992年8月14日清晨7時,在萬眾矚目之下,「長征2」號E捆綁式火箭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地把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大噸位、高容量新一代澳大利亞衛星「澳賽特B1」送入了預定軌道,表明我國已具有發射重型衛星的能力,並正式進入國際商業服務市場。
「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還具有較強的潛在發射能力,它配上國產的固體頂級火箭,可將3.37噸重的衛星直接送入離地面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很適合「澳星」這一種重量級的通信衛星的發射。如果配上氫氧頂級火箭,它可將4.8噸重的衛星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其運載能力為「長征3」號火箭的3.2倍,能滿足更大重量級的國際通信衛星的發射服務需要。
「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還可對小型低軌道通信衛星進行群射,每次能發射7~9顆小型通信衛星。專家分析,用2年時間就可以為國際用戶組網式發射由近百顆地軌道衛星組成的衛星通信系統,因而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的發射服務正逐步獲得國際宇航技術界、商業界、保險界和投資界的承認與好評。
㈡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一、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二、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三、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一號在軌運行1630天,不但完成了既定使命任務,還超設計壽命飛行、超計劃開展多項拓展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設運營和載人航天成果應用推廣積累了重要經驗。與神舟八號的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四、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2顆東方紅一號衛星和1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列抵達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場。4月2日下午,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聽取即將發射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及其運載火箭情況的匯報。4月24日凌晨,毛澤東主席批准實施發射。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從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
五、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㈢ 中國航天有什麼成果
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周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據介紹,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白皮書說,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白皮書說,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白皮書說,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㈣ 中國航天技術取得的新的成就
1、1971年4月,代號為「714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啟動。2、1990年夏天,中國第一枚大推力捆綁式火箭——長征二號E即「長二捆」火箭順利升空。3、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時5時30分,載著「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長征」四號發射成功。4、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復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代號為「921工程」。5、1997年底,經中央軍委批准,由14名預備航天員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員大隊成立。6、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7、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號飛船發射成功。8、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於4月1日返回地面。9、2002年12月,神舟四號在經受了零下29攝氏度低溫的考驗後,於30日0時30分成功發射,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10、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11、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全文
68836
熱心網友 2019-01-01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㈤ 找些有關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列舉我國航天技術的重大成果。
在我國,繼1970年4月24日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以來,航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㈥ 2000年以來中國在航天方面的科技成果
中國2000年以來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
一、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
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時,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二、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三、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四、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五、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㈦ 當今世界航天技術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未來30年,世界航天技術將持續快速發展,航天大國的投資主要將集中在下列幾個方面,投資的重點是具有明顯經濟效益的航天運輸系統和各種應用衛星。
1、航天運輸系統;2、人造衛星;3、大型空間站;4、深空探測。
中國的航天事業將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財力有限,比起世界航天大國,我們屬於航天低投入國家。因此,我國只能在部分航天領域做出貢獻。為了使我國在世界航天領域有相稱的地位,應加大投資力度。同時,中國提倡各國聯合和平開發利用宇宙空間,平等互利,共同為全人類的利益做出貢獻。
㈧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航空航天科技成果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重173公斤,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為68.5度,繞地球一周需時114分鍾。衛星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衛星運行的情況良好,各種儀器工作正常,遙測儀器不斷發回各種數據。衛星發射成功是中國發展空間技術的良好開端1986年2月1日,中國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1990年4月,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成功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於16日安全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楊利偉成為中國首位航天英雄。
2007年4月1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2009年4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二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2009年起,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組網高峰期,預計在2020年左右形成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中國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並傳回月球拍攝照片和有關探測數據,標志著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本次「嫦娥一號」繞月探測飛行承擔著「獲取月球全表面三維圖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學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含量與分布」、「探測月壤特性」、「探測4萬至40萬公里間地月空間環境」等4大科學探測任務;經過8次變軌後,11月7日,衛星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11月26日,拍攝的第一張月球照片公布;12月9日,首張月球三維立體圖片公布。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
㈨ 中國航天事業成就
中國航天事業成就抄有:
1、經過50多年的創業發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決策和領導下,航天事業經過發展導彈、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等幾個階段,目前已經形成了體系,形成了規模。
2、我們國家在衛星方面已經擁有通訊、遙感、資源、導航定位、氣象、科學實驗、海洋七大衛星系列,我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把衛星送上天的國家,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
3、在運載火箭方面,截止2017年我國共有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運載火箭,具備了9.5噸的近地軌道、5.2噸的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
4、在測控通信領域,建立了覆蓋國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區的航天測控網,基本滿足了航天活動的測控需要。
5、在地面和應用系統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等衛星地面和應用系統。
㈩ 2007到2020航天技術又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首顆高通量衛星發射 天地互聯再提速
2017年4月12日19時04分,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迄今通信容量最大的寬頻衛星,也是國內首個應用電推進技術的衛星,同時也是東方紅三號B平台全配置首發星,設計壽命15年,創下國內通信衛星技術的多個「首次」,將使我國通信衛星能力實現重大跨越。
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成功升空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模擬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供圖)
2017年0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4月27日晚19時07分,天舟一號順利完成了對天宮二號的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試驗,標志著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順利地實現了「成功首飛、穩定運行、健康駐留、安全返回、順利補加、成果豐碩」的任務目標。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標志著我國即將開啟空間站時代。
「月宮365」計劃啟動 首次建立四生物鏈環系統
「月宮365」實驗計劃
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登月計劃、空間站計劃等備受矚目,而要實現航天員長期在外太空,甚至在外星球工作和生活。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建立一個有足夠氧氣、水和食物的,類似於地球的生態環境。
中國航百天2019年全年航天發射次數達到34次,幾乎佔全球發射的三分之一,而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有望超過40次,中國的航天腳步將進一步深入太空。
2020年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共安排3次發射,將分別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
2020年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上來就選擇了高起點: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的重點度地區進行精細巡視勘察。
2020年進行首飛的還有長征七號甲運載火箭,專作為中國第一款中型高軌道運載火箭,長征七號甲運載火箭將對中國高軌道航天發射具有重要意義。
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也將會在2020年完成首秀。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款組合型火箭,是在長征三號甲系列、長征七號等低溫火箭的成熟模塊基礎上,融合新技術研發的新型運載火箭,將填補中國在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上4.5噸級運載能力的技術空白。屬
2017年5月10日,「月宮365」實驗計劃首批入艙志願者進入月宮一號實驗艙。「月宮365」實驗計劃是在「月宮一號」中生活365天,實驗人員分兩組交替進行,每組4人,第一組60天,第二組200天,之後第一組再完成105天。「月宮一號」是我國第一個、世界第三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地基實驗裝置」。
首顆硬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慧眼」成功發射
2017年6月15日,我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科學衛星——「慧眼」在酒泉成功發射,填補了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的空白,實現了我國天文觀測由地面觀測到天地聯合觀測的跨越。它將巡視銀河系中的X射線源,詳細研究黑洞和脈沖星,並監測伽馬射線暴,探索利用脈沖星為航天器導航。
「慧眼」全稱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是繼中歐合作地球空間探測雙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之後,我國又一顆重要的空間科學衛星。
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實現三大既定目標
2017年8月10日,中國科學院宣布,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原定兩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三大科學目標。這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墨子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站在了國際量子科技創新的制高點e68a847a6431333365653164,實現了「領跑者」的轉變。
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在軌交付
風雲四號
2017年9月25日,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衛星由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正式交付給用戶中國氣象局投入使用。風雲四號衛星在軌交付標志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系統實現了更新換代,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並跑」到「領跑」的跨越,對於保證我國靜止氣象觀測業務的連續、可靠和穩定運行,提高我國航天事業和氣象事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悟空」探測衛星「火眼金睛」找到暗物質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科學任務大廳屏幕上顯示的接收到的第一批科學數據(資料照片)。
2017年11月27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騰空700多天後,暗物質衛星團隊宣布:「悟空」獲得了目前國際上最精確的TeV電子宇宙射線能譜,並首次直接測量到了該能譜在1TeV(1萬億電子伏特)處的拐折。這一疑似暗物質的蹤跡,是近年來科學家離暗物質最近的一次重大發現,將打開人類觀測宇宙的一扇新窗口。
8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
2017年11月5日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這是北斗三號衛星的首次發射,標志著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步入全球組網新時代。
2018年3月3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三十一顆北斗導航衛星。新華社發(梁珂岩攝)
2017年11月,我國採用一箭雙星方式,將北斗三號全球組網首發星送入軌道,奏響了北斗走向世界的序曲。
2018年3月30日,我國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三十一顆北斗導航衛星,它們也是北斗三號第七、第八顆衛星,與此前發射的6顆北斗三號衛星成功進行全球組網運行。
據介紹,我國2018年計劃發射18顆左右北斗衛星,預計今年底就能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優先提供服務。根據北斗「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到2000年,我國建成北斗一號系統;第二步,建成由14顆組網衛星和32個地面站天地協同組網運行的北斗二號系統,並於2012年底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第三步,到2020年前後,將建成由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北斗三號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 天宮一號成功回收
天宮一號、神舟八號對接效果圖。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遨遊太空6年多的天宮一號,在中國航天人預測的時間范圍內再入大氣層,化作流星,歸隱中心點位於西經163.1度、南緯14.6度的南太平洋。
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發射升空,此後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3艘飛船6次交會對接,成為中國首個「太空之家」。它的設計壽命原本只有兩年,但卻憑借出色表現,超期服役了兩年半,超壽命工作了1000多天。
2016年的春天,天宮一號中止服務,功成身退; 2018年的春天,天宮一號作別太空,回到地球。
在這兩個春天之間,天宮一號默默迎送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頻繁招手老朋友北斗的新成員,驚奇打量「太空新星」墨子、悟空……太空星舟穿梭之間, 中國人的太空之旅沒有謝幕。
值得期待的2018中國航天
中國嫦娥四號五號穩步推進 高分五號六號年內發射
2018年4月19日,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李國平表示,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五號正按計劃穩步推進。嫦娥四號任務如期轉入正樣研製階段,即將在今年實施嫦娥四號中繼衛星和探測器發射,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