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執行證書管轄

執行證書管轄

發布時間:2021-01-23 07:47:30

A. 公證執行約定管轄法院范圍是什麼樣的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10條的規定,版公證機關依法權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上述案件的級別管轄,參照各地法院受理訴訟案件的級別管轄的規定確定。

B. 哪些法院對公證文書的執行有管轄權

看看《民事訴訟法》就知道啦:
第二百零一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專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屬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C. 最高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時如何確定管轄法院

分三種情況:來

1、發生法律效自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

2、發生法律效力的支付令,由製作支付令人民法院負責執行;

3、是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四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3)執行證書管轄擴展閱讀、

法院強制執行的限期和機構:

第二百二十六條 向上級法院申請執行

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第二百二十八條 執行機構

執行工作由執行員進行。 採取強制執行措施時,執行員應當出示證件。執行完畢後,應當將執行情況製作筆錄,由在場的有關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執行機構。



D. 執行管轄的規定

1.人民法院製作的具有財產執行內容的民事判決、裁定和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不論是第專一審屬還是第二審或者是再審,一律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發生法律效力的支付令,由製作支付令的人民法院執行。

3.人民法院製作的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裁定或外國仲裁機構裁決的裁定書和執行令,由製作該裁定書和執行令的中級人民法院負責執行。

4.仲裁機關製作的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書、調解書以及由公證機關製作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債權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人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E. 抵押物為不動產的執行證書如何確定管轄法院

被執行人所在地或被執行財產所在地均可

F. 如何正確確定執行案件的地域管轄

民事訴訟: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
級別管轄

第十八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九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第二十條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第二十一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二)認為應當由本院審理的案件。

地域管轄

第二十二條 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二十三條 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勞動教養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第二十四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 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七條 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八條 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九條 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條 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一條 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損害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碰撞發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二條 因海難救助費用提起的訴訟,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三條 因共同海損提起的訴訟,由船舶最先到達地、共同海損理算地或者航程終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 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五條 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移送管轄和指定管轄

第三十六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三十七條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之間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解決不了的,報請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三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第三十九條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也可以把本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

下級人民法院對它所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審理。

刑事訴訟,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
第十八條 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
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
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國家
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
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第十九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
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

第二十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

(一)反革命案件、危害國家安全案件;

(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三)外國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第二十一條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省(自治區
、直轄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第二十二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國性的重大
刑事案件。

第二十三條 上級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
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下級人民法院認為案情重大、復雜需要由上級人民
法院審判的第一審刑事案件,可以請求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審判。

第二十四條 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
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 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
民法院審判。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

第二十六條 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審判管轄不明的案
件,也可以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將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審判。

第二十七條 專門人民法院案件的管轄另行規定。

G. 案件執行管轄法院是怎麼回事,有什麼具體規定

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應當自收到執行通知書之日起十日內提出。人民法院回對當事人提出的答異議應當進行審查。如異議成立,應當撤銷執行案件,並告知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如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管轄權異議審查和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

H. 執行管轄的簡介

執行案件的管轄是強制執行制度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我國在執行案件的管轄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原因主要在於人民法院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以及人民法院系統相互之間職責不明造成的。 是指劃分各級人民法院之間執行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就執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裁定而言,執行管轄中的級別管轄與案件審判管轄有密切聯系,審判管轄級別確定得越高,執行管轄的級別也相應確定的高;就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機構的生效法律文書而言,解決或處理的機構級別確定得高,執行法院的級別也相應地確定得高。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若干問題規定》(簡稱規定)作了具體規定。《規定》第12條規定:在涉外仲裁過程中,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經仲裁機構提交人民法院的由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被申請保全的財產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裁定並執行;申請證據保全的,由證據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裁定並執行;《規定》第13條規定:專利管理機關依法作出的處理決定和處罰決定,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財產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權管理專利糾紛案件的中級人民法院執行;《規定》第14條規定:國務院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海關依照法律、法規作出的處理決定和處罰決定,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財產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執行。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24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10~16條根據執行依據製作主體的不同,在執行案件管轄的確定上採用兩種不同的標准,即由人民法院製作的、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其他主體製作的依法應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的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從實踐來看,絕大多數執行案件的執行依據都是由人民法院製作的。因此,絕大多數的案件實際上是由一審法院執行。由是,我國現行的執行管轄制度可稱之為一審管轄制度。 一審管轄制度源於審執不分的司法體制,而審執不分司法體制的確立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過去市場經濟不發達,人財物流動不頻繁,絕大多數被執行人及其住所或其財產同處於同一法院管轄區域范圍極為常見。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建立審執不分的司法體制,確立一審管轄制度,執行人員(亦是審判人員)熟悉案情,掌握被執行人的基本情況,易於知曉被執行人的履行能力,便利執行措施的實施,有利於提高案件執行效率,保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建立和審執分立理念、審執分立司法體制的確立,一審管轄制度的弊端日益凸現:
(1)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建立,人財物的大流動,確定審判管轄標準的多樣性(如侵權行為地、合同履行地等等),使得被執行人住所地及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不處在一審法院管轄區域范圍的現象已是司空見慣、屢見不鮮。於是,需法院跨管轄區域執行案件的日漸增多。法院對被執行人住所地及被執行人的財產所在地不在自己轄區范圍內案件的執行方式,無非是異地執行或委託執行。這兩種執行方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公正與效率是司法活動的兩大價值訴求,當然也是執行工作的價值訴求。執行效率的價值訴求要求法院在執行時盡量縮短執行周期,盡可能降低執行成本,以人力、物力的最小花費獲得最大的執行效益;而執行權力運行的過程公開、平等適用法律則是執行公正的要求之一。然而,異地執行和委託執行案件常與執行公正、執行效率的要求相距甚遠。
首先,就異地執行來看。我國幅員廣闊,各地之間的差異性較大,人數眾多的執行人員(一般來說,外地執行所需的執行人員要多於、甚至數倍於法院轄區內執行所需的執行人員)赴異地執行所需的車旅費、在人生地不熟情況下進行被執行人財產調查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等執行成本,毋庸質疑,顯然高於法院在其轄區內的執行案件所需的執行成本。法院異地執行,通常對被執行住所地或者被執行人財產所在地的情況不熟悉,往往會要求申請執行人一同前往執行。這樣,執行人員單方面接觸申請執行人,與其同車、同吃、同住,辦「三同」案件就在所難免。這不僅有損執行的公正,而且易滋生腐敗。
此外,異地執行更易遭致抵觸,圍攻、暴力抗拒外地法院執行人員的事件頻繁見諸報端即是明證,而陌生的環境又會降低執行人員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因此,相對而言,赴外地執行人員的人身安全更缺乏保障。
異地執行的情況如此,委託執行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民事訴訟法第210條規定,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的財產在外地的,可以委託當地法院代為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和改進委託執行工作的若干規定》對委託執行作了進一步規范。這些規定的本旨在於減少異地執行案件,增進執行工作的經濟性。但一審管轄制度的存在,委託執行的本旨在實踐中未能在實現。
首先,一審法院受理執行案件後,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查明才能被執行人的基本情況及被執行人可供執行財產的基本情況,然後才能決定是否將案件委託外地法院執行。
其次,委託外地法院執行,實踐中往往需要遵守繁瑣復雜的程序。這些程序耗時四五個月,甚至半年極為常見。
再次,一審法院在決定是否委託執行上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往往不嚴格遵守法律。許多法院在案件是否需要委託執行上存在「嫌貧愛富」、適用法律不平等的問題。即根據案件或者申請執行人的「貧富」而不是法定的「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是否在外地」來決定是否需要委託執行:執行標的額大、申請執行人有能力預繳實際執行費的案件決定赴外地執行,而對申請執行標的額小、被執行人沒有能力預繳實際執行費的案件則決定委託執行。
最後,委託法院缺乏監督受託法院的有力手段,受託法院不反饋案件辦理情況,辦理委託案件消極懈怠的情況較為嚴重。一些案件委託後,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更多案件委託後常常是久拖不結。所以,委託案件的辦理常與執行公正、執行效率原則背道而馳。
(2)審執分立原則的確立。如前所述,在審執不分的司法體制下,一審管轄制度曾在提高案件執行效率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但是,審執分立制度的確立,法院的審判部門、執行部門分離、相互獨立,一審法院的執行人員在案件受理執行前不了解案情,只有在案件受理後通過調查,才能掌握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人的可供執行財產的基本情況。
因此,審執分立後,一審管轄制度原有的、提高執行效率的優勢已不復存在。「法無定法」,隨著社會背景的深刻變化,一審管轄制度賴以確立的社會環境已經盪然無存;而審執分立制度的確立,一審管轄制度亦已缺乏相應的司法體制支撐,難以發揮其原有的優勢。所以,必須對現行的一審管轄制度進行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異地執行難、委託執行難的問題。 1.依據級別管轄的原則完善我國的執行案件的管轄制度。它只劃分上下級法院在執行案件的許可權和分工,而改變以往把普通管轄的執行案件也統統歸由作出生效法律文書的原第一審法院來管轄的陳舊的制度。因為按照民事訴訟法第207條第1款的原意,也不應該把普通管轄執行案件的任務歸由原第一審法院的頭上。但在立法條款上,在民事訴訟法第207條第1款之後,沒有相應的條款規定。所以在執行實踐中都把它理解成原第一審法院的任務了。另外還因司法解釋沒有該條作了同正確及時的解釋,執行實踐按照「審執結合」制度的舊習慣去理解民事訴訟法第207條第1款的規定。
2.依據普通的原則來重新確立由執行標的物所在法院管轄和履行行為所在地法院管轄的制度。這樣就可以把任何一級法院的生效的法律文書,任何地區的生效的法律文書,依法設立國內仲裁機構作出的仲裁裁決、國內仲裁機構提請人民法院作出的財產保全裁定,都可在執行標的物所在地的法院管轄了。
另外,不以特定的標的物為對象的履行一定執行行為的管轄法院。凡是不以特定標的物為執行對象的行為案件,都由執行行為地的法院管轄。這類案件主要包括:一是應當履行一定的行為,如交給父或母撫育子女的行為。二是禁止執行債務人為一定的行為,如禁止執行債務人妨礙他人行為等。
3.依據執行債務人住所、居所、單位所在地法院管轄的原則,就可以對那些執行標的物所在地不明或者應執行行為所在地不明的執行案件而明確了管轄法院。這一原則是對普通管轄的補充,也很適合執行實踐的情況。
4.依據選擇管轄的原則來進一步明確法院對同一執行案件,同時有數個普通管轄權並存時,執行債權人可以選擇向其中一個管轄法院申請執行的管轄權利。
根據選擇管轄的原則,法院對同一執行案件,同時有數個普通管轄權並存時,由執行債權人選擇向其中一個管轄法院申請執行,有管轄權的法院應當受理;執行債權人同時向兩個有管轄權的法院申請的,由先收到申請執行的法院進行執行,後收到申請執行書的法院,應將申請執行書還執行債權人。執行債權人對於同一執行債務人有數個執行法律文書,而其執行標的物所在地或者應當執行行為地系在同法院的,可以合並申請該法院執行;其不在同一法院的,應分別向各該法院同時申請或向其中一法院申請執行。這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執行債權人向其中一法院申請;一是同時向各法院申請。應由執行債權人同時向各該法院申請執行。受理案件的法院如果委託另一法院執行。被委託的法院執行還好辦,如若不認真負責執行,又會出現受理執行案件的法院派人到外地執行,這樣就會造成當地法院和執行案件法院之間的矛盾。
5.依據地域管轄原則來徹底改變執行權一審判權不分立的局面。我國雖然實行的是業務審判庭與執行機構相分立的制度,即審判權和執行權都由法院行使,便不等於說審判權就是執行權,因為審判權和執行權是兩個不同的權力。執行權和審判權效力范圍都要與國家行政區轄范圍相一致。執行權的行使不能超越國家行政轄區劃分的范圍,但可以不受原第一審法院轄區范圍的限制,因為審理案件的第一審法院的轄區范圍有時與執行標的的轄區范圍是不一致的。執行實踐一再證明,只有實行案件地域管轄的制度,才能真正實現全國執行工作一盤棋的思想,才能克服「執行難」和「執行亂」的局面。

I. 如何確定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的管轄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於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執行有關問題的聯合通知(2000年9月21日)為了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規范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債權文書的公證和執行行為,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一、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應當具備以下條件:(一)債權文書具有給付貨幣、物品、有價證券的內容;(二)債權債務關系明確,債權人和債務人對債權文書有關給付內容無疑義;(三)債權文書中載明債務人不履行義務或不完全履行義務時,債務人願意接受依法強制執行的承諾。二、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的范圍:(一)借款合同、借用合同、無財產擔保的租賃合同;(二)賒欠貨物的債權文書;(三)各種借據、欠單;(四)還款(物)協議;(五)以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學費、賠(補)償金為內容的協議;(六)符合賦予強制執行效力條件的其他債權文書。三、公證機關在符合賦予強制執行的條件和范圍的合同、協議、借據、欠單等債權文書公證時,應當依法賦予該債權文書具有強制執行效力。未經公證的符合本通知第二條規定的合同、協議、借據、欠單等債權文書,在履行過程中,債權人申請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機關必須徵求債務人的意見;如債務人同意公證並願意接受強制執行的,公證機關可以依法賦予該債權文書強制執行效力。四、債務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的,債權人可以向原公證機關申請執行證書。五、公證機關簽發執行證書應當注意審查以下內容:(一)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的事實確實發生;(二)債權人履行合同義務的事實和證據,債務人依照債權文書已經部分履行的事實;(三)債務人對債權文書規定的履行義務有無疑義。六、公證機關簽發執行證書應當註明被執行人、執行標的和申請執行的期限。債務人已經履行的部分,在執行證書中予以扣除。因債務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而發生的違約金、利息、滯納金等,可以列入執行標的。七、債權人憑原公證書及執行證書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八、人民法院接到申請執行書,應當依法按規定程序。必要時,可以向公證機關調閱公證卷宗,公證機關應當提供。案件執行完畢後,由人民法院在十五日內將公證卷宗附結案通知退回公證機關。九、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於執行〈民事訴訟法(試行)〉中涉及公證條款的幾個問題的通知》和《關於已公證的債權文書依法強制執行問題的答復》自本聯合通知發布之日起廢止。

閱讀全文

與執行證書管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