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北大

成果北大

發布時間:2021-01-22 20:45:07

Ⅰ 中國科學院和北大,誰的科研成果更多

明顯中科院。中來科院是自一個大的名頭,其下屬獨立科研機構太多了,中科院規模比北大大太多了。比如我以前上學的中科院地環所,是個小所,研究生一百多,老師幾十人,兩個中科院院士。大氣所什麼的,那就更大,人才更多,資源更多。
如果中科院算中石油,北大能算延長石油就不錯了。

Ⅱ 沒有本科生科研成果考北大研究生是不是很沒競爭力

不是,主要看你初試分數和你的英文水平,以及你在復試時候的表現,哪些成果只是考專核的一個小小屬部分,就是作為參考的,就好比說你本科所讀的學校是一流大學,那麼去考北大的時候,復試時肯定可以提升你的映象分,但是不能說,你不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北大就不招收你吧。所以不用擔心,本科時候能有幾個人有成果的,如果真是有成果,就不考北大了,直接申請國外的研究生。北大清華的本科生畢業都不會考本校的研究生,都是直接申請國外研究生。

Ⅲ 北大是什麼是北京大學嗎

是的。北大是北京大學的簡稱。

1、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7年南遷至長沙,與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46年復員返回北平。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並自北京城內沙灘等地遷至現址。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民主思想,是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基地之一。

長期以來,北京大學始終與中國和中國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恰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

(3)成果北大擴展閱讀

科研成果

1、人文社科成果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1998年以來,北大共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1999年)特別榮譽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8項;

第二至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998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一等獎27項、二等獎80項、三等獎100項、普及獎10項;

第五至第十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2014年)特等獎7項、一等獎87項、二等獎188項;合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515項

2、自然科學成果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2013年,北大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5項,其中自然科學獎4項,技術發明獎1項。

此外北京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13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6項),獲得一等獎數量為高校並列第一;近十年,北大獲得教育部科技獎一等獎總數為高校第一。

2013年,北大發表SCI收錄科研論文5889篇(其中第一作者3360篇)、平均影響因子3.68,其中包括:Science6篇,Nature7篇(Nature子刊38篇),Cell5篇。

2013年,北大共申請專利509項(本部390項、醫學部119項),申請國際專利6項、外國專利9項;獲權專利383項(本部287項、醫學部96項),其中中國專利381項、外國專利2項。

3、科研成果轉化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北大憑借每年承擔的國家重大專項、科技支撐項目、863、973、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研究項目。

產生出一批適合產業化合作的科技成果,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的科技成果項目庫,內容涵蓋了電子與信息技術、工業製造與機電、能源與環保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與醫葯、化工與新材料等類別;

通過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轉移、技術咨詢、聯合成立實驗室、共同組建產業化公司等多種形式與企事業單位共同搭建起了科技合作和企業孵化平台;

北大每年的科技合作超過500項,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促進行業發展的成果,並且以北大原創技術為基礎孵化了多家高新技術企業。

Ⅳ 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誰的科研成果更多

不用參考資料就可以回答: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更多,想具體可以去查資料但我覺內得比較不合理,北大是教容育的地方,中科院是科研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有六個學部,12個分院、104家直屬研究機構、4個國家實驗室、8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5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212個野外觀測台站,2所高等學校、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全院科研人員達5萬餘人,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

Ⅳ 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以技術抄創新為靈魂,以產業應用為檢驗標准,以一流的科研成果創造一流的產業應用,取得了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的雙豐收。 4、計算機所通過產學研相結合方式,研製了電子出版系統、報業數字資產管理系統、數字版權保護系統、數字化視音頻播放控制系統,在相關行業獲得廣泛應用,並使相關行業的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了重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Ⅵ 改革開放以來北大都有哪些主要的成就。

1998年以來,北京大學共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1999年)特別回榮譽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答等獎4項、三等獎8項;第二至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998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一等獎27項、二等獎80項、三等獎100項、普及獎10項;第五至第十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2014年)特等獎7項、一等獎87項、二等獎188項;合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515項。各項數據位居參評單位之首。

Ⅶ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獲獎成果匯編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4項)
1. 第一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年/8項)
王 力(一等獎):工具書《同源字典》;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林 庚(一等獎):著作《天問論箋》;
孫欽善(一等獎):著作《中國古文獻學史》;
陳貽焮(二等獎):著作《杜甫評傳》;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古漢語詞彙綱要》;
樂黛雲(二等獎):著作《比較文學原理》;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2. 第二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何九盈(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王福堂(集體,二等獎):著作《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
裘錫圭(二等獎):論文《釋殷墟卜辭中的「▲」等字》;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獎):著作《中國詩學通論》;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
沈 陽(三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陳平原(三等獎):著作《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
樂黛雲(集體,三等獎):著作《世界詩學大辭典》。
3.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3年/2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
4.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6年/6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沈 陽(二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
李 楊(三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孟二冬(三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夏曉虹(三等獎):著作《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
5.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2009年/9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三卷)》;
袁行霈(集體,二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四卷)》;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獎):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劉勇強(三等獎):著作《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
陳泳超(三等獎):著作《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
陸儉明、沈陽(普及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李 零(普及獎):著作《兵以詐立——我讀〈孫子〉》。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67項)
1. 第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87年/8項)
王 瑤(榮譽獎):論文《魯迅〈故事新編〉散論》;
朱德熙(一等獎):論文《自指和轉指》、《漢語方言里的兩種反復問句》;
裘錫圭(一等獎):論文《戰國貨幣考》;
陳貽焮(一等獎):著作《杜甫評傳(上卷)》;
嚴家炎(二等獎):著作《求實集——中國現代文學論集》;
徐通鏘(二等獎):論文《寧波方言的『鴨』[e]類詞和兒化的殘跡》;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野草〉研究》;
葛曉音(二等獎):論文《論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徵》。
2.第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1年/7項)
裘錫圭(特等獎):著作《文字學概要》;
袁行霈(一等獎):《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褚斌傑(二等獎):教材《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葛曉音(二等獎):著作《八代詩史》;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呂德申(二等獎):著作《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
陸儉明(二等獎):論文《「V來了」試析》、《「VA了」述補結構語義分析》;
3.第三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4年/6項)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孫欽善、倪其心(集體,一等獎):古籍整理《全宋詩》;
金開誠(一等獎):著作《屈原辭研究》;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方錫德(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小說與文學傳統》;
張雙棣(二等獎):工具書《呂氏春秋詞典》;
4.第四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6年/5項)
何九盈(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商金林(一等獎):著作《葉聖陶傳論》;
沈 陽(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研究概況》;
夏曉虹(二等獎):著作《晚清文人婦女觀》。
5.第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張雙棣(一等獎):著作《淮南子校釋》;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
孟 華(羅芃等,集體,一等獎):著作《法國文化史》;
張聯榮(二等獎):著作《漢語詞彙的流變》;
徐通鏘(二等獎):著作《語言論》;
佘樹森(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散文報告文學發展史》;
馬 真(二等獎):著作《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
沈 陽(二等獎):論文《漢語句法結構中名詞短語部分成分移位現象初探》;
郭 銳(二等獎):論文《過程和非過程》。
6.第六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0年/7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國文學史》;
王洪君(一等獎):著作《漢語非線性音系學》;
張 健(二等獎):著作《清代詩學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語言的認知研究和計算分析》;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褚斌傑(二等獎):著作《詩經全注》。
7.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2年/7項)
張少康(一等獎):著作《文心雕龍研究史》;
沈 陽(一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和漢語語法研究》;
詹衛東(一等獎):著作《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現代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
杜曉勤(張燕瑾等,集體,一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張 健(二等獎):著作《元代詩法校考》;
傅 剛(二等獎):著作《文選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獎):著作《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4年/7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郭 銳(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詞類研究》;
孟二冬(一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董秀芳(二等獎):著作《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
胡敕瑞(二等獎):著作《〈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
李 楊(二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顧永新(二等獎):著作《歐陽修學術研究》。
9.第九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6年/4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韓毓海(二等獎):論文《所謂無詞的言語》;
陸儉明、沈陽(二等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楊榮祥(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副詞研究》。
10.第十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8年/4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0年/3項)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
陳曉明(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基於認知的漢語計算語言學研究》。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1.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及指導教師(5項)
孫玉文(導師郭錫良):博士論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1999年);
詹衛東 (導師陸儉明):博士論文《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2000年);
張 赬(導師蔣紹愚):博士論文《漢語處所介詞片語和工具介詞片語詞序變化》(2001年);
陳 劍(導師裘錫圭):博士論文《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濤(導師溫儒敏):博士論文《「新詩集」與新詩的發生研究》(2003年)。
2. 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項)
陸儉明:第一屆國家教學名師(2003年);
蔣紹愚:第二屆國家教學名師(2006年);
溫儒敏:第四屆國家教學名師(2008年)。
3.國家級精品課程(7項)
陸儉明等:《現代漢語》(2003年);
蔣紹愚等:《古代漢語》(2005年);
溫儒敏等:《中國現代文學》(2005年);
洪子誠等:《中國當代文學》(2006年);
袁行霈等:《中國古代文學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國現代名著導讀》(網路課程/2008年);
陳保亞等:《理論語言學》(2009年)。
4.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
陸儉明等(一等獎):「現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理論與實踐」(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獎):「漢語方言學系列課程」(2004年);
蔣紹愚等(一等獎):「古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的新開拓」(2005年);
溫儒敏等(二等獎):「建立嚴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國家級教學團隊(1項)
沈 陽等:「現代漢語」國家級教學團隊(2008年)。

Ⅷ 北大才女痴迷網路小說,終成豆瓣評分最高青春文學作者,有什麼作品呢

一定要為自己而活,既然路是自己的,那就應該由你來選擇。不管命運將你置於何地,最後的選擇權其實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活在世俗的口水中,早晚會被痛苦淹沒。

Ⅸ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學抄教育學院重視對我襲國教育發展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完成了眾多的科研項目,多項課題的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門所採納,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目前,承擔中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的相互作用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大高等教育政策實例研究等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17項,高等教育成本補償政策分析、參與式教師培訓研究、北京地區高校校園信息化發展狀況的調查與研究等省部級課題26項,世界銀行貸款中國貧困地區教育發展項目等國際合作課題6項,其他合作課題13項。1996年以來,出版專著20餘部,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7項成果獲國家級獎勵,15項成果獲省部級獎勵。

Ⅹ 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與學術成果

■綜合型語言知識庫(包括:現代漢語語法信息詞典、大規模標注語料庫、面向機器翻譯的語義詞典和面向信息檢索與信息提取的中文概念詞典等)已初具規模,在語言信息處理界發揮了作用。
■中文自動切分與詞性標注、中文自動注音、漢英機器翻譯(合作)、古詩詞計算機輔助研究和中文信息提取等工具軟體或應用系統有一定影響。已經取得了屬於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高技術項目的「機器翻譯譯文質量評估軟體」、「日漢機器翻譯系統」(合作)、「機器翻譯與自然語言處理的自動評價」等成果。
■計算語言所的科究成果獲得政府部委級與北京大學的多項獎勵,部分成果已傳播到世界各地,如美國、日本、德國、法國、韓國、新加坡、瑞典以及香港、台灣和內地等。Microsoft、IBM、Xerox、Intel、Fujitsu、NTT、松下、Saillabs、Enpia、佳能、東芝、NEC、青鳥、聯想、北佳等50餘家國內外大公司和研究機構從北大購買了科研成果許可使用權,或者同北大計算語言所共享合作研究成果。
■北大計算語言學研究所同國內主要研究機構以及港、台、新加坡、歐美等地區的大學和公司建立了廣泛密切的學術聯系,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語言信息處理研究基地。
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研究任重道遠。北大計算語言所正努力進行資源、理論和應用方面的探索,尋找發展契機和突破口,並堅持理論探討同大規模語言工程實踐相結合,強調語言知識表示的整體性和理論應用的針對性。北大計算語言所兼收並蓄國內外計算語言學研究的新思想與新方法,並緊密結合漢語的特點提出適合漢語信息處理的綜合型語言知識庫的構建計劃。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研究所期望與同行一道攻關,密切協作,把語言信息處理研究推向新的高峰。

閱讀全文

與成果北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