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近代科技成果詳細資料
1、詹天佑和京張鐵路: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是在近代中國科技十分落後,外國人諷刺中國鐵路工程師還未出世情況下建成的。 2、馮如研製飛機:馮如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製造家和飛行家,馮如研製的這架飛機的飛行高度、時速和航程均創當時世界紀錄。 3、兵器製造家龔振麟:龔振麟鴉片戰爭爆發後,他眼見大好山河被英國侵略者踐踏,刻苦鑽研科技、改良兵器,自覺投身於反侵略戰爭中。他親身奔赴甬東戰場,仔細觀察英軍火輪,製成用人力驅動的葉輪擊水「車輪船」和「車輪戰船」。林則徐「戴罪立功」於浙江期間,他被調到炮局工作,造出了「樞機新式炮架」,使大炮能夠四面轉動,靈活射擊。 4、李善蘭與《方圓闡幽》:方圓闡幽》是清代的數學著作。其內容是關於冪級數展開式方面的研究。李善蘭創造了一種「尖錐術」,並把「尖錐術」用於對數函數的冪級數展開;用求諸尖錐之和的方法來解決各種數學問題。雖然他在創造「尖錐術」的時候還沒有接觸微積分,但他已經實際上得出了有關定積分公式。英人偉烈亞力認為李善蘭所著書中,「其理有甚近微分者」。李善蘭的這一成就表明,即使沒有西方傳入微積分,中國數學也會通過自己特殊的途徑,運用獨特的思想方式達到微積分,基本上完成了由初等數學到高等數學的轉變。 5鴉片戰爭前後,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掀起「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在實踐中,仿造西方戰艦,提出建設新式海軍的主張。
Ⅱ 中國現代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現代科技成就,有以下條:
光電子信息產業:
在本世紀微電子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21世紀將把光、電、聲、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包括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 、光纖系統、 全息圖像、光是集成電路、光計算機等基本內涵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新產業將全面更新現有的各類信息手段,以適應人們對信息的最廣泛的需要。
軟體產業:
在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處理和知識處理業務將空前活躍,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產業的成長將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個領域的資料庫、信息庫、知識庫將普遍建成並廣泛應用。基本軟體、應用軟體、智能軟體、專家系統等軟體產業,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佔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智能機械產業:
在21世紀,傳統的各種機械工具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電子和人工智慧機械產業。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不僅在體力上, 同時也在腦力上部分替代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的智能獲得新的解放,從而人類可以開展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生物工程產業:
以現代生命技術的四大組成部分(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為基礎,到21世紀將逐步形成以動植物工程、葯物及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生物晶元及生物計算機等為基本內涵的生物工程產業。這個產業將改造和創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質,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生物醫學產業:
在疾病診斷、醫療手術、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礎上,在21世紀人類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臟器(心、肺、腎、脾等)、骨骼、血管、知覺(視、聽、嗅、味、觸)的移植和再造技術, 從而使新的醫療技術達到能對人體各單位進行有效替換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醫學產業必將成為令人矚目的高技術產業之一。
超導體產業:
下個世紀,超導體產業將崛起。超導材料的某些獨特性能將改變傳統的若干概念和理論。超導電機、超導輸電系統、超導儲能裝置、超導磁浮列車、超導計算機、超導電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術成果將大批地實用化、商品化,從而改造現有的強電、弱電、微電、光電等整個技術格局。
太陽能產業:
21世紀,人類將面臨能源緊缺的困境。除寄希望於核聚變能源之外,現實的選擇是:發展太陽能技術、研製和生產各種太陽能跟蹤,捕獲、轉換和存貯裝置,在地面和太空中更多地搜集和利用無污染的太陽能,建立起高技術的太陽能產業。
空間產業:
全世界每年投入4000多億美元的空間活動經費,為21世紀的空間產業奠定了知識和技術基礎,包括衛星發射、載荷搭載、太空旅行等空間商業活動和服務,以及利用微重力、超潔凈的太空特有的環境進行科學試驗和高精尖產品生產,這些將成為下個世紀國際產業競爭的重要領域,在地球圈外開拓新的疆域,在外星上採掘新的資源,是人類進入21世紀後空間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第一批目標。
海洋產業:
目前,人類最多隻能下潛到200多米深的海區, 對海洋深處的狀況知道得很少。21世紀,人類在地球之外擴展高邊疆的同時,也能在地球之內擴展低邊疆。可以相信,人類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從資源密集的低疆域獲取的效益,會比從資源離散的高疆域獲取的效益多得多。南極開發,海水利用、深海采礦、海底城市建設等將成為下世紀海洋產業的基本內涵。
Ⅲ 中國現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1、我國「人造太陽」裝置創造世界新紀錄
國家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一重要突破標志著,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
東方超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對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由於核聚變的反應原理與太陽類似,因此,東方超環也被稱作「人造太陽」。
該成果將為未來ITER長脈沖高約束運行提供重要的科學和實驗支持,也為我國下一代聚變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預研、建設、運行和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2、國產水下滑翔機下潛6329米刷新世界紀錄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於2017年3月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完成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是根據中科院B類戰略先導專項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水下觀測平台。
從原理樣機的研發到深淵觀測任務的圓滿完成經歷了13個年頭,包含淺海、深海、深淵等不同型號的水下滑翔機20餘台。
此次「海翼」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共完成了12次下潛工作,總航程超過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解析度的深淵區域水體信息,為海洋科學家研究該區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寶貴資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宣布光量子計算機成功構建。潘建偉團隊在多光子糾纏領域始終保持著國際領先水平,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量子點單光子源,通過電控可編程的光量子線路,構建了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實驗測試表明,該原型機的取樣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通過和經典演算法比較,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這台光量子計算機標志著我國在基於光子的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奠定了堅實基礎。
4、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
我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於2017年5月5日14時許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C919的全稱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製造商中國商飛公司的英文名稱簡寫。
「C」既是「COMAC」的第一個字母,也是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第一個字母,體現了大型客機是國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個9寓意「天長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機最大載客量190人。
C919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志性工程,凝聚了國內最優秀的設計人才和工程人才,針對先進的氣動布局、結構材料和機載系統,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包括飛機發動機一體化設計、電傳飛控系統控制律設計、主動控制技術等。
5、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
2017年5月18日,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所凝結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國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
源源不斷的天然氣從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層中開采上來,點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鑽探平台「藍鯨一號」的噴火裝置。這是我國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采。
從「藍鯨一號」起步的可燃冰試采,不僅對我國未來的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可能給世界能源接替研發格局帶來改變。
Ⅳ 中國近代科技成果
1.光電子信息產業
形成包括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 、光纖系統、 全息圖像、光是集成版電路、權光計算機等基本內涵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產業。
2.軟體產業
基本軟體、應用軟體、智能軟體、專家系統等軟體產業,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佔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3.智能機械產業
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
Ⅳ 中國近代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光電子信息產業在本世紀微電子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21世紀將把光、電、聲、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包括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光纖系統、全息圖像、光是集成電路、光計算機等基本內涵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新產業將全面更新現有的各類信息手段,以適應人們對信息的最廣泛的需要。
2、軟體產業在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處理和知識處理業務將空前活躍,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產業的成長將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個領域的資料庫、信息庫、知識庫將普遍建成並廣泛應用;基本軟體、應用軟體、智能軟體、專家系統等軟體產業,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佔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3、智能機械產業在21世紀,傳統的各種機械工具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電子和人工智慧機械產業。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不僅在體力上,同時也在腦力上部分替代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的智能獲得新的解放,從而人類可以開展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4、生物工程產業以現代生命技術的四大組成部分(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為基礎,到21世紀將逐步形成以動植物工程、葯物及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生物晶元及生物計算機等為基本內涵的生物工程產業。這個產業將改造和創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質,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5、生物醫學產業在疾病診斷、醫療手術、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礎上,在21世紀人類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臟器(心、肺、腎、脾等)、骨骼、血管、知覺(視、聽、嗅、味、觸)的移植和再造技術,從而使新的醫療技術達到能對人體各單位進行有效替換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醫學產業必將成為令人矚目的高技術產業之一。
6、超導體產業下個世紀,超導體產業將崛起。超導材料的某些獨特性能將改變傳統的若干概念和理論。超導電機、超導輸電系統、超導儲能裝置、超導磁浮列車、超導計算機、超導電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術成果將大批地實用化、商品化,從而改造現有的強電、弱電、微電、光電等整個技術格局。
Ⅵ 中國近代有哪些科技成就
從03年到13年,我國主要科技成就:
* 2003年,清華大學核研院研製的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實現72小時滿功率發電運行。
* 2003年,軍事醫學科學院賀福初提出並牽頭組織了「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該計劃是第一個人類組織/器官的蛋白組計劃,我國科學家承擔了30%以上的研究任務。
* 2006年,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吳文俊院士領導的課題組,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創立和發展了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方法和用機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領導的課題組,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電材料超晶格的理論體系,將半導體超晶格的概念擴展到介電體。
* 2006年,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分析粲粒子J/ψ衰變到1個光子和3個介子的過程中,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觀測到一個新粒子。該新粒子質量約為1835兆電子伏特,壽命約為10~23秒。
* 2008年,我國3名航天員首次成功實施空間出艙活動和空間科學實驗。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神州八號發射成功,升空後2天,「神八」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後,神舟八號飛船脫離天宮一號並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2012年6月16日 18時37分24秒神舟九號發射,神九是中國第一個宇宙實驗室項目921-2計劃的組成部分,天宮與神九載人交會對接將為中國航天史上掀開極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國計劃2020年中國將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園,中國的空間站屆時將成為世界上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站。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約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發射,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它是中國第五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升空後再和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對接,並對其進行短暫的有人照管試驗。對接完成之後的任務將是打造太空實驗室。任務將是對「神九」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的「拾遺補缺」。神舟十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921工位」,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02.666秒,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成功發射。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
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中國「蛟龍」再次刷新「中國深度」——下潛7062米。6月3日,「蛟龍」出征以來,已經連續書寫了5個「中國深度」新紀錄:2012年5月3日,「向陽紅09」船自江陰起航奔赴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執行「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任務。期間,「蛟龍號」共完成6次下潛試驗,其中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對潛水器289項、水面支持系統24項功能和性能指標進行了逐一驗證,開展了坐底、定深定高航行、近底巡航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細測算作業內容,取得了地質、生物、沉積物樣品和水樣,並記錄了大量珍貴的海底影像資料。
2013年6月17日,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6時30分左右從南海一冷泉區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潛人員出艙,標志著「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次下潛任務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