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錢學森研究成果

錢學森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1-22 12:18:02

① 錢學森回國後取得了那些成就

1、1956年初,錢學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

2、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

3、在錢學森的努力帶領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4、1962年,《物理力學講義》出版。1963年,《星際航行概論》出版。1965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導彈工業部)副部長。

5、1966年10月27日 ,錢學森協助聶榮臻元帥,在酒泉發射場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實驗,獲得圓滿成功。

6、1988年,《關於思維科學》出版。1988年,《論人體科學》出版。《創建人體科學》、《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發展縱橫觀》和《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分別於1989年、1996年、1998年出版。

7、2001年,《論宏觀建築與微觀建築》、《第六次產業革命通信集》、《創建系統學》出版。

(1)錢學森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所獲榮譽

1、195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2、1979年,錢學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授予他「傑出校友」的稱號。1986年6月南加州華人科學家工程師協會給他授獎。1989年國際技術與技術交流大會在紐約給他授獎,他都沒有去。

3、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4、1996年,錢學森在錢學森圖書館揭幕典禮上的書面發言中,深有感慨地說: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圖書館和資料館,就沒有今天的錢學森。

5、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錢學森「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6、2006年,榮獲「中國航天事業50年最高榮譽獎」。2007年,榮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② 錢學森在美國的研究成果

1956年初,
錢學森和國家領導人在一起(13張)他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任命他為委員。 1956年參加中國第一次5年科學規劃的確定,錢學森與錢偉長、錢三強一起,被周恩來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 在控制科學領域,1954年,錢學森發表《工程式控制制論》,引起了控制領域的轟動,並形成了控制科學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式控制制論》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同年9月,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成立大會推舉錢學森為第一屆IFAC理事會常務理事,他成為了該組織第一屆理事會中唯一的中國人。 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在應用力學領域,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及固體力學方面做了開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壓縮邊界層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並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1953年,錢學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 在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在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領域,錢學森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在思維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 胡錦濤探望錢學森
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推動思維科學研究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他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並將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此外,在人體科學、科學技術體系等方面,錢學森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人體生命科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 錢學森同志於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在錢學森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錢老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是偉大的人民科學家 。與錢偉長、錢三強被周總理合稱為「三錢」。

③ 錢學森有什麼偉大的成果

一、應用力學:創立卡門-錢學森方法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二、中國「航天之父」、參與兩彈一星計劃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也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順利完成,並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錢學森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

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物理力學錢學森的另一重大科學成就是在上世紀40年代在維納提出控制論後,於1954年發表《工程式控制制論》,創建了這門技術科學。1955年8月錢學森在回國前夕,帶領全家向老師馮·卡門告別時,獻上他寫的《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物理力學講義》。74歲高齡的馮·卡門在仔細閱讀後深情地說:「我為你驕傲,你現在學術上已超過了我。」對於錢學森的離美,馮·卡門是萬分惋惜的,他無限感慨地說:「美國把火箭技術領域中最偉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專家奉送給了紅色中國。」

錢學森在組織實施我國導彈航天工程中,成功運用了「工程式控制制論」的方法,並研究、制定、驗證、完善了一整套中國現代工程系統開發的技術過程。這一現代工程技術「總體設計」的思想,在20世紀80年代被逐步推廣到解放軍各總部、軍兵種建制的建設中,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並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系統科學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④ 錢學森的主要成就

錢學森在力學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工作。他在空氣動力學方面取得很多內研究成果,最容突出的是提出了跨聲速流動相似律,並與卡門一起,最早提出高超聲速流的概念,為飛機在早期克服熱障、聲障,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高亞聲速飛機設計中採用的公式是以卡門和錢學森名字命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此外,錢學森和卡門在30年代末還共 同提出了球殼和圓柱殼的新的非線性失穩理論。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近似」方程。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錢學森對系統工程、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

⑤ 錢學森的成就

談形象思維
錢學森說,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靈感思維是三種普遍的思維形式。具體人的思維,不可能限於哪一種。解決一個問題,做一項工作或某個思維過程,至少是兩種思維並用。兩種,就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所謂三種,就加上靈感。他提請文藝界同志注意,科學技術不都是抽象思維,不都是所謂「科學得很」的推理。要是那樣,科學根本沒辦法發展。這個問題愛因斯坦講得很清楚,他說,科學發展不能盡靠推理,還有直感。那直感就是形象思維。人的手藝就不能只靠抽象思維,「手藝」中的很多道理只能用形象思維才能說清;娃娃先有形象思維,而不是抽象思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形象思維是普遍的。思維科學作為基礎科學就要研究三種思維的形式及其規律。關於抽象思維,現在形式邏輯搞清楚了,至於辯證邏輯還是不清楚。有許多談辯證邏輯的書,總是經典著作中辯證法的那幾條,而具體怎麼用,就沒有了。
看來,現在突破口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搞清楚了,靈感思維的內涵、規律,也就差不多了。因為靈感實際上是潛思維,是潛在意識的表現。潛意識是怎麼工作的!採取什麼方式!原則上講恐怕也不外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可是無法反省。一個人的思維應該是潛意識、顯意識相互協調進行工作。要描述潛意識的思維方式,就要涉及到大腦的功能機理,要有待於腦科學的發展。但思維科學不必等待,人總有實踐,實踐是可以總結的。人有那麼多實踐,總可以從總結經驗入手解決些問題。
至於說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哪一種是更基本的?這恐怕不能絕對化。就我搞科學技術的經驗來看,兩種都有。在文藝創作中,很多時候也是這樣。
錢學森說,在文藝工作中,對抽象思維、形象思維有爭論,有的強調這一面,有的強調那一面。而從整個文藝創作過程來看,我認為兩種思維都要並用。
我國的航天測控網
測控通信是航天技術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航天器的成功發射和太空正常運行起著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在我國測控通信技術發展歷程中,正是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提倡下,開始了航天測控網的建設。
我國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由於航天測控任務相對較少,測控通信系統的發展基本上依賴於衛星型號任務的發展,往往是每試驗一種型號,就要研製一種相應的測控設備。這樣既不利於測控技術的發展,也不符合「節省投資、綜合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則。1973年9月,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同志提出:「要總結經驗,從總結經驗中形成一個概念,這就是『測控網』,要在全國建立一個測控網。」這個測控網的概念,是指測控設備的布局能適應多場區、多射向、多彈道導彈飛行試驗的特點和不同發射傾角、不同運行軌道衛星的測控要求。
從70年代初開始,我國的航天測控技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在沈榮駿、陳芳允同志的組織和指導下,抓緊開展了我國航天測控網的技術論證工作,擬制了《我國航天測控網初步設想》,第一次勾畫了測控網的輪廓,確定在已有的測控通信能力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一個布局合理、工作協調、適應性強的航天測控網。70年代初研製出高精度無線電測量系統,建立了具有控制和回收功能的衛星測控網。1984年建立了微波統一系統,基本形成了航天測控網,標志著我國的航天測控技術已經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此後,經過逐步完善,測控網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日益提高,到80年代末,已經具備了為國內外衛星發射提供測控支持的能力。

⑥ 錢學森的成果

錢學森(1911~ )中國科學家,火箭專家,1911年12月1日生於上海,3歲時隨父來到北京,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二、科學成就
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和航天計劃的技術領導人,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
錢學森共發表專著7部,論文300餘篇。主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
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2.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乾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3.工程式控制制論
工程式控制制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把設計穩定與制導系統這類工程技術實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錢學森本人就是這類研究工作的先驅者。
4.物理力學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改變過去只靠實驗測定力學性質的方法,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現在這門科學的帶頭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錢學森向苟清泉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5.系統工程
錢學森不僅將我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並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還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都有三個側面: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錢學森從而提出把社會系統劃分為社會經濟系統、社會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系統三個組成部分。相應於三種社會形態應有三種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形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應是這三種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從實踐角度來看,保證這三種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從改革和開放的現實來看,不僅需要經濟系統工程,更需要社會系統工程。
6.系統科學
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7.思維科學
人工智慧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大熱門,但學術思想卻處於混亂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學森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提出創建思維科學(noetic science)這一科學技術部門,把30年代中國哲學界曾議論過,有所爭論,但在當時條件下沒法講清楚的主張,科學地概括成為思維科學。比較突出的貢獻為:
(1) 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2) 錢學森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他以自己親身參予應用力學發展的深刻體會,指明研究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應以應用力學為借鑒,走理論聯系實際,實際要理論指導的道路。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就是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思維學。研究思維學的途徑是從哲學的成果中去尋找,思維學實際上是從哲學中演化出來的。他還認為形象思維學的建立是當前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核心問題。
(3) 錢學森把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即首先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逐步構築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系統,也就是構築抽象思維、形象(直感)思維、社會思維以及特異思維(靈感思維)等;其次是解決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的課題;最後是決策咨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8.人體科學
錢學森是中國人體科學的倡導者。
錢學森提出用「人體功能態」理論來描述人體這一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研究系統的結構、功能和行為。他認為氣功、特異功能是一種功能態,這樣就把氣功、特異功能、中醫系統理論的研究置於先進的科學框架之內,對氣功、特異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錢學森指導下,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於1984年開始對人體功能態進行研究,他們利用多維數據分析的方法,把對人體所測得的多項生理指標變數,綜合成可以代表人體整個系統的變化點,以及它在各變數組成的多維相空間中的位置,運動到相對穩定,即目標點、目標環的位置。他們發現了人體的醒覺、睡眠、警覺和氣功等功能態的各自的目標點和目標環。這樣,就把系統科學的理論在人體系統上體現出來了,開始使人體科學研究有了客觀指標和科學理論。
9.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概括,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最高概括,錢學森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歸納為十個緊密相聯的科學技術部門。這十大科學技術部門的劃分方法,正是錢學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系統論對科學分類方法的又一創新。
1955年初冬,剛剛沖破美國當局阻撓回到祖國的錢學森,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乾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40多年過去了,如今錢學森已90高齡。他以其對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乃至整個國防高科技事業的奠基性貢獻,為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寫下了精彩絢麗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就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具體措施發表了精闢的見解。《意見書》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不久,錢學森受命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這正是錢學森回國一周年的日子,國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院長。新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由此開始了艱難的征程。新事業起步,千頭萬緒。錢學森首先給剛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讓這些從未見過導彈的技術人員了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他擬定了空氣動力學、發動機等有關專業的學習計劃,並指導建立了導彈總體、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彈體結構等研究室。
酒泉發射場。錢學森和普通科技人員一樣,睡帳篷、吃粗糧,組織導彈試驗的測試、計算、分析、研究。在前蘇聯突然撤走全部專家的困難條件下,他帶領著中國科學家們攻克了一道道難關,於1960年11月5日,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一枚導彈飛行試驗。在現場的聶榮臻高興地說:「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966年10月27日,錢學森又參與組織了我國第一枚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爆炸試驗,即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試驗。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成功實現了核爆炸,此舉震驚了世界。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又一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作為一代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目光總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後不久,錢學森就組織有關專家就我國地地導彈的發展道路展開討論,形成《我國地地導彈發展途徑的意見》,提出了我國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長遠發展規劃。隨後,地空導彈、海防導彈,以及固體發動機、固體導彈、反導系統和運載火箭等項目,也在他組織和協調下陸續上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訂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並列入國家任務。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工程代號由此被定為「651工程」,錢學森擔負「星———箭———地面系統」總的技術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遨遊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國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⑦ 錢學森有哪些成就

錢學森的主要成就有兩彈一星、應用力學、物理力學、航天與噴氣、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科學等。

⑧ 錢學森的主要成就。

錢學森錢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
他在美國期間就參加了加州理工學院古回根海姆實驗室的火箭研究答小組,錢學森成為研究火箭最早的三名成員之一。 當時錢學森以被世界認為是力學界和應用數學界的權威和流體力學研究的開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氣動力學家,現代航空科學與火箭技術先驅,工程式控制制理論的創始人。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經過長達五年的斗爭終於回到祖國。他回國後開創了我國的導彈衛星事業。1956年,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所成立,錢學森任院長。1960年10月中旬,在錢學森的親自領導下,我國第一枚國產進程導彈製造成功了。
可以這樣說,沒有錢學森就沒有中國的核武器。評價錢學森是「中國人的驕傲。」錢學森是一位在科學的路上永無終點的傑出的科學家。

⑨ 錢學森的成就有哪些

錢學森的成就:

1955年10月沖破種種阻力回國後,在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⑩ 錢學森研究什麼的

①應用力學
錢學森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②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乾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③工程式控制制論
工程式控制制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把設計穩定與制導系統這類工程技術實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錢學森本人就是這類研究工作的先驅者。
④物理力學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改變過去只靠實驗測定力學性質的方法,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現在這門科學的帶頭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錢學森向苟清泉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⑤系統工程
錢學森不僅將中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並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還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都有三個側面: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錢學森從而提出把社會系統劃分為社會經濟系統、社會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系統三個組成部分。相應於三種社會形態應有三種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形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應是這三種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從實踐角度來看,保證這三種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從改革和開放的現實來看,不僅需要經濟系統工程,更需要社會系統工程。
⑥系統科學
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⑦思維科學
人工智慧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大熱門,但學術思想卻處於混亂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學森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提出創建思維科學(noeticscience)這一科學技術部門,把30年代中國哲學界曾議論過,有所爭論,但在當時條件下沒法講清楚的主張,科學地概括成為思維科學。比較突出的貢獻為: (1)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2)錢學森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他以自己親身參予應用力學發展的深刻體會,指明研究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應以應用力學為借鑒,走理論聯系實際,實際要理論指導的道路。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就是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思維學。研究思維學的途徑是從哲學的成果中去尋找,思維學實際上是從哲學中演化出來的。他還認為形象思維學的建立是當前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核心問題。 (3)錢學森把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即首先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逐步構築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系統,也就是構築抽象思維、形象(直感)思維、社會思維以及特異思維(靈感思維)等;其次是解決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的課題;最後是決策咨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⑧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概括,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最高概括,錢學森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歸納為十個緊密相聯的科學技術部門。這十大科學技術部門的劃分方法,正是錢學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系統論對科學分類方法的又一創新。

閱讀全文

與錢學森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