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所謂數學素養,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得到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內化而成的。它包括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意識、解決問題能力、數學信息交流、創新意識等。青少年們是全能型人才的後備軍,也是祖國的未來,擔負著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教育青少年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尤其是從小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是他們能否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關鍵之一。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三大理念,強調數學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這是數學教育多年來指導思想的突破與革新。也就是說,當前我們要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實現數學教育的總體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大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數學能力,把新課標理念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目標,逐一落實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結合教學實際,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一個人數學素養的重要成分,所謂「數感」,是指學生對「數」的敏銳、精確、豐富的感知和領悟。數感的建立水平是學生個體數學素養水平的重要標志。《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要通過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1、創設生活情境,啟蒙數感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測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實際。」可見,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學習離開了生活,將會寸步難行,而「數感」更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的。為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鞦韆,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里的活動器械嗎?」於是,小學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隻滑梯,2個鞦韆,3隻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又如,教學質量單位時,讓學生到市場進行「今天我買菜活動」,看一看,稱一稱,估一估各種瓜果、蔬菜的重量等,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數感。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2、引導認真觀察,建立數感
數學是一種運用思維的學科,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是形成和發展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之一。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目標有序、認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可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發現數學問題;觀察規律,發現數學問題;也可引導學生用數來表達和交流觀察到的信息……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建立數感、發展數感。 比如在新課程各年級「數的認識」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聯系實際先觀察再說一說。如:觀察一張紙多厚,再觀察10張、30張、50張有多厚,然後拿出一疊(1000張)紙,讓他們觀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在哪些地方見過「0」。這方面,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說出諸如「在體育比賽的比分上見過0」;「在溫度表上見過0」;「電話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學生直觀體會「0」除了表示沒有以外,在溫度表上、方向圖上表示分界點;在直尺上表示起點;在日歷上表示日期;在電話、車牌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碼……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學生在觀察中不但體會了數的含義,而且初步建立相應的數感。
3、 構建活動平台,發展數感
皮亞傑說,活動是兒童發展的杠桿。通過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合作交流、積極思考、操作等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設計一個讓兒童數100根小棒的游戲,看誰數得又快又好的活動。數的結果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逐一地數;分組數;10根10根地數。數完後老
Ⅱ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對於數學素養的解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嚴格的、統一的定義。有人認為「數學素養」是人在先天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等影響,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能力、數學觀念和數學思維品質等融於身心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用南開大學顧沛教授的話說:「數學素養」就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排出或忘掉後剩下的東西。 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數學應用意識五種數學意識,數學思維、數學理解、數學交流、解決問題四種數學能力以及數學價值觀的發展。 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和大家談談我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膚淺認識:一、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二、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三、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首先看第一個方面: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數學意識的培養。 什麼是「數學意識」呢?舉一個例子,假如學生會計算「48÷4」,說明學生具有除法的知識與技能。學生會解「有48個蘋果,平均每人分4個蘋果,可以分給多少人?」,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都不能說明學生具有數學意識。而在體育課上,48位學生在跳長繩,教師共准備了4根長繩,由此學生能想到「48÷4」這個算式,這就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意識了。 (一) 理解數的意義與數的聯系,培養數感。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有一塊展板:「1983年初在東北地區進行的航行調查表明,在7000平方米的山林中僅發現兩只老虎,因此東北虎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對外經貿大學的小楊認為:一個標準的操場都比7000平方米大。如果在7000平方米的范圍里就有兩只老虎,那麼老虎的數量應該很多,怎麼還會因此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呢?那為什麼那麼多的參觀者對此說明都熟視無睹,而小楊卻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呢?一方面我認為小楊善於觀察、思考,另一方面說明小楊有很好的數感。 「數感」,就是對數的本質的理解和感覺。數的本質是「多與少」或者「大與小」,從而過渡到數的順序。有關「數感」問題我們可以追溯到動物的感知,比如說—條狗,它可能敢與一匹狼爭斗,但如果有兩匹狼它就會害怕,如果面對一群狼它就會逃跑。這說明動物也知道「多與少」。在《數:科學的語言》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隻烏鴉在一家莊園的望樓頂上建了個鳥巢,庄園主對此很生氣,決心殺死這只烏鴉。可是,每當庄園主走進望樓,烏鴉就離巢而去,直到庄園主走出望樓才回巢。庄園主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找來—個朋友,兩人一起進去,然後走出一人,希望留下一個人去殺烏鴉,但是烏鴉並沒有上當回巢。後來又三人進去兩人出來,四人進去三人出來,依然如故。直到五人進去四人出來,烏鴉才分辨不清,回巢了。這說明烏鴉關於數的悟性至少可以分辨到4或5。如果人不會數數的話,能辨別到幾呢?實驗表明,人也只能辨別到4或5。由此可以推斷,在數學方面,發明了計數之後,人類才與動物產生了本質的差異。有了「多少」這一概念,人類才能理解「有序」、「後繼數」等概念。從l開始,藉助「後繼數」,便形成了自然數系;通過自然數的四則運算,形成了有理數系;通過有理數的代數運算,最終形成了實數系。所以,「多少」的概念,以及由其自然產生而不是通過運算產生的自然數,才是數學最本質的概念,也是小學數學的根基。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是低學段教學的重點。 其實學生入學前就已經知道了不少數,但那隻是他們憑生活經驗認識的數,對數他們只是有一種非常「膚淺」的表層認識,我們的任務就是讓這些成人看起來非常抽象的數,在孩子的腦子中逐漸豐富起來,富有「數的內涵」。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初步認識和數位「個位」、「十位」 和 計數單位「一」、「十」;理解同一數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數值。一上課我通過猜數游戲引出「11」這個數,然後要求學生把11根小棒擺在桌面上,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當學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兩部分後,接著讓他們把10根捆在一起。這時告訴大家,和同學們一樣,數也有自己的位置,並出示數位筒,認識個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個一應放在個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個十應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學生通過1個十和10個一的相互轉化過程,體會 「數位」「計數單位」概念的實際意義,建立「數位」和「計數單位」的概念。同時,「數位筒」的教學又在不知不覺中對後面「份」的概念的教學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從份的概念來分析,把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學完後我問學生當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麼?劉鈺傑說:「我穿20號的鞋子。」劉翔宇說;「20十位上是2,個位上是0。」杜雨萌說:「我有20支新鉛筆。」丁中嵐說:「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說的自由,大概就沒機會知道孩子心中的數有如此豐富的內涵了。 (二)經歷符號化過程,培養符號意識。 英國著名數學家羅素說過:「什
Ⅲ 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1)讓學生參與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在教學中,教師應採取各種措施,讓學生掌握回必要的數學工具,用於答解決本學科以及學科涉及的一些問題。教師還應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中來,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教學的主體。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學要製造機會,鼓勵學生參與數學文化(數學情感、數學史和數學沒)的探討,激發學生研習數學文化的激情。
(2)增強學生學習數學文化的榮耀感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採用數學與愛國主義相結合,從數學發展史、現狀以及數學未來的發展方向等方面,引導高中學生探索數學文化體系,加深對數學文化的認知,並引導其建立數學文化榮耀感。
(3)啟迪學生領悟數學美,培養提高數學文化素養
數學一門包含了豐富的美學因素的科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方法把學生引入到欣賞數學美的情景中,讓學生在感悟、體念美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
Ⅳ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滲透核心素養?以下從四個方面結合數學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理解。
一、主動發現問題,抓住問題本質,滲透核心素養
「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一個好學生。」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也有提出問題的能力。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不管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自己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和解決。對於有創新意識的問題和見解,不僅要給予鼓勵,而且要表揚學生能夠善於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進而引導大家一起去深層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學《加法交換律》,這節課主要是探究和發現規律,在探索新知的環節,採用競賽的形式進行教學。在講清競賽的內容和規則後出示題目:25+48、48+25、68+27、27+68…..兩小組輪流答題,答到第4題時,先答題的小組的同學馬上提出了問題:「老師,其他組的同學做的是我們小組做過的題目,不公平!」這時老師問:「為什麼不公平,你來說說。」接著學生就順其自然地說到問題的本質:「雖然加數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數是相同的,所以結果也是相同的。」通過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抓住本質,進一步讓學生明確加法交換律的內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導入時提出問題: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將「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與「籃球比賽中的比「提出來,並問「這兩個比相同嗎?如果不同,不同之處在哪裡?」學生通過交流和討論給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賽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輸贏,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雖然也有可能發生變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間的關系。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突破難點。
二、具有創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滲透核心素養
杜威曾說:「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對數學問題的猜想,實際是一種數學想像,是一種創新精神的體現。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創新地學習數學。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例如:《圓的周長》,在探究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的環節中,先引導學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猜一猜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接著結合學生的回答,演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滾動一周。並讓學生指出哪個圓的直徑最長?哪個直徑最短?哪個圓的周長最長?哪個圓的周長最短?最後總結:圓的直徑的長短,決定了圓周長的長短。
又如:在教學「3的倍數特徵」時,大部分學生受前面學習的2和5的倍數的特徵的影響,會有個位是3的倍數的數的猜想。這時,教師出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驗證。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 9個數的個位都是3的倍數,它們能否被3整除?通過驗證,學生發現先前的猜想是錯誤的,於是就會產生疑惑,並有了探求新知的慾望。這時教師利用錯誤,引導學生觀察第2列數「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數能否被3整除?再觀察觀察,你想到什麼?接著指出:看來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個位,也與數的排列順序無關,那麼,究竟與什麼有關,具有什麼特徵呢?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1、可能與各位數的乘積有關2、可能與各位數的差有關3、可能與各位數的和有關等等這些猜想,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探主究驗證,將大錯化小錯,小錯化了。
三、進行合理提煉, 建立數學模型,滲透核心素養
數學模型是數學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不僅可以為數學的語言表達和交流提供橋梁,而且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工具。在數學學習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學習的意義並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在構建面積公式這個數學模型時,首先應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探究圖形面積的一種簡單方,學生能夠輕松地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這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相對應的量進行分析,並初步得出:當長方形的長等於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於平行四邊形的高時,這兩個的圖形的面積相等。於是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等於底乘高。接著提出如果要去測量現實生活中一塊很大的平行四邊形的田地,你認為數格子的方法合適嗎?從而引導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進行計算。
又如:教學「加法交換律」時,當學生已經初步感知規律後,教師提問: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嗎?學生紛紛用自己喜歡的符號來表示,並重點提出a+b=b+a這種形式,引導學生討論a和b可以是哪些數,這樣不僅關注學生了運算定律的形式化表達,還培養了學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滲透核心素養
Ⅳ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
數學素養大而言之關繫到學生的成長方向和發展目標,小而言之關繫到人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數學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方向性、求實性與嚴密性的統一體。它包括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邏輯思維方式以及邏輯的、直覺的、聯系的、發展的思維方法。
關於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都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認識和理解。因此,我著重談四個問題。
(一)求真務實,培養學生縝密嚴謹的思維品質 我們在教學中常常發現這樣的事:有的學生把加號寫成減號,把除數和被除數弄顛倒了,把已經計算正確的結果寫錯„„許多教師把這些都歸結為「馬虎」造成的,其實不盡然。我覺得關鍵在於學生還沒有形成縝密嚴謹的思維品質。作為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能夠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質,甚至在教學具體內容時能夠准確預測到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積極主動地採取措施進行培養、糾正,形成穩固的思維定勢。這種品質的培養,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之中。
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內容時,講新課之前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把12棵樹分給兩個小組去栽,每個小組分幾棵?
仔細觀察分析就會發現,這道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課堂上我把這道題出示給學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在我提出問題後,全班同學都不加思考,異口同聲地回答:「6棵!」 「有沒有不同意見?」我征詢道。同時目光很快地在每個同學的臉上掠過。我忽然發現,一位姓孫的學生眉頭微蹙,眼睛凝視窗外,憑著我對這位學生的了解和多年來形成的特殊直覺,我敏銳地感到他一定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很可能在他身上找到突破口。於是我提醒大家說:「你們要認認真真思考一下,有的學生可能把你們的答案推翻了。」這時,學生頓時警覺起來,重新思考我提出的問題。隨即,便有幾個同學舉手要求發言,姓孫的學生也把手舉起來。我立即讓他談談是怎樣思考的,同時用鼓勵的目光注視著他。他站起來說:「老師,每組分6棵不一定對。」
「為什麼?」我趕緊插入一個問號,讓大家注意。
「因為題中沒有說怎樣分。如果平均分,那麼每組可以分得6棵。如果不平均分,就有多種分法。」
我當即帶著表揚的口吻說:「好!他說得很正確。過去我們學的都是平均分,也就是等分,今天要學習的是不平均分。」然後,我立刻在黑板上寫出了「按比例分配」。
學生好像在朦朧中被人叫醒,頓時振作起來,大家看著我寫出的課題,想著姓孫的那位學生提出的不平均分,都急於想知道「按比例分配」怎麼個分法。就這樣,我從孩子的習慣的認識中巧妙地把單一思維活動引申到多項思維中去。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設疑,使學生注意力格外集中,情緒格外高漲,大家躍躍欲試、滿懷激情地開始了新課的學習。
究竟什麼是按比例分配?我接著舉例:有12棵樹,按照三個等份分給兩個小組去栽,一、二兩個小組依次分得一份和兩份,每個小組各分得幾棵?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概念,並掌握了運算方法。最後我又進一步設疑,「按比例分配」和「平均分」是什麼關系呢?學生的思維又活躍起來。經過討論,大家終於領悟到兩種分配方法都是有條件的,「按比例分配」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而「平均分」又正是「按比例
分配」的特例。
在我的數學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設難置疑,探索中求真求實,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縝密嚴謹地思考解答。 (二)刻苦鑽研,培養學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刻苦鑽研、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內容。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我認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兒童成長的兩個翅膀,哪一個不豐滿都會影響起飛,影響發展。現在的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多數家長都只重視智力開發,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造成了許多兒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發展不協調,尤其是缺乏刻苦鑽研、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這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大難題。
我想,刻苦鑽研、孜孜以求並不只是「頭懸梁、錐刺骨」的堅強毅力,還要有跳出書本之外,「打破砂鍋問到底」和「不到黃河不罷休」的探索意識和頑強徹底的學習恆心。
我在教學「面積的認識」這一內容時,通過讓學生看、摸、想,學習什麼是面積之後,又在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中,抽出了三個有趣的問題: (1)你看到過哪些東西的面是平面?最平的是哪個? (2)大海的面是不是平的?為什麼?
(3)哪些東西的面沒有邊?怎樣設法使它有邊?
讓二年級學生討論這些問題不是「深」了嗎?是的,是深一點。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通過教師的「點」和「撥」是完全可以領悟的。我就是想通過「深」來誘發學生主動地鑽研,開拓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品德 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我們教室的水泥地面最平。」一個學生說。 「不平,因為我灑水的時候有存水的地方。」馬上就有一個學生反駁,「我說玻璃黑板的面最平。」
「也不對,最平的面就不能寫字了!」一個學生反駁得很有力,把大家逗樂了。 「那麼,商店賣的玻璃的面是最平的。」又一個學生提出了新見解。
教室內暫時肅靜了,兩秒內無人提出疑意。忽然一個高個子女生站起來說:「玻璃的面也不是平的,因為把兩塊玻璃合在一起,中間也會鑽進灰塵。」 「說得太漂亮了!」我贊揚道。我讓同學們繼續找最平的面,大家有些為難了。於是我總結說:「在實際事物中,絕對平的面是不存在的,平不平都是相互比較而言的,數學課本里所指的平面,在我們的頭腦里只不過是想像中的平面而已。可見,我們見過的幾種幾何圖形的面並不是絕對平的。」
大家開始解答第二個問題--大海的面是不是平的?為什麼?這個問題爭論得也很激烈。一個學生說:「大海的面是平面,因為地圖上就是那樣畫的。」另一個學生說:「大海的面不是平面,是曲面,因為地球儀上的海是曲面。」到底誰說得對呢?我為學生指出了思考問題的方向:「那麼你們再想一想,地球實際上是什麼形狀呢?」大家馬上找到了答案。 現在該解決第三個問題了。
「哪些東西的面沒有邊呢?」我剛一提頭兒,馬上有許多同學搶答:「皮球」、「地球」、「雞蛋」„„
「球的面都沒有邊。」有個學生一語道破天機。
「沒有邊的面,面積可怎麼算呢?我們還得想辦法使它有邊呀!」我故意帶著為難的神情對學生說。 一個學生說:「我們把它割成兩半,不就有邊了嗎?」 我搖搖頭,「這個辦法會把好東西弄壞,再說,有些東西也不能割開呀!這個辦法不太好。」
又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有個好辦法--在上邊畫個印,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好,這個想法可以,我們只要用一條線在上邊做出標記,曲面的邊就可以找到了。」我及時給予肯定。接著我又拿出一個雞蛋,用粉筆在上面畫了一條封閉曲線。這時,一個同學當即提出一個難題:「趙老師,這樣的面積怎麼計算呀?」 我的學生就是這樣喜歡刨根問底。我認為,學生能夠在學習當中不斷提出新問題並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是探索精神的表現。學生早一天提出問題,就說明早一天具有探索意識;永遠不問就永遠沒有探索精神。早一天問住老師就早一天成功,我很希望被學生問住。 (三)明確方向,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意識
我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給學生出了一些有關利率、匯兌方面的練習題,許多人感到迷惑不解。 近些年來,我所主持的整體改革實驗以及數學教學,都是從未來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出發,把人的自身發展需要同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把提高人才素質作為突破口和落腳點。我的想法是:21世紀是經濟騰飛的時代,現在的小學生正是21世紀經濟建設的人才,人的素質直接關繫到經濟發展幅度,無論是哪個部門、哪個行業,都離不開數學,尤其離不開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的數學知識。因此從小就要培養小學生具有迎接未來挑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教材內容,幫助學生逐步明確學習方向,了解自己在未來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積極倡導學生學習微機。經濟越來越發達,越來越需要高科技人才。從小讓學生學習微機,不但掌握了一種社會需要的基本技能,而且能使學生懂得21世紀是高科技的時代,從小就要努力學習,將來才能適應社會需要,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這就是說,要讓學生把現在的學習同社會經濟發展聯系起來,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 (四)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的觀點看世界
我認為,小學生學習數學,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僅要弄懂演算法,還要弄懂算理,重要的是算理,作為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應該努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掌握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思想,進而了解到數學是研究數與量、時與空、形與式的關系的科學。數學中的內容彼此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充滿著辯證唯物的思想。這種觀點的樹立要靠對教材的挖掘和點撥。
我在教學「1」時,在回顧自己幾十年的實踐體會的同時,注意到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深邃的數學思想,並使之具體化。
上課了,我在黑板上清晰而端正地寫上了「1」字。
「同學們,誰認識『1』呀?」孩子們唰地把小手舉起來。 「好。誰能說說『1』是什麼意思呢?」
孩子們眼珠轉動著,有的把手舉起來,有的又慢慢地把舉起的手收了回去。 我又展開掛圖:「誰能說說圖上畫的是什麼呀?」 學生接二連三地回答:「一個小朋友坐著一條凳子,在一張桌子上寫字,桌子上放著一本書,還有一個文具盒。」„„ --這是讓孩子們看圖認識「1」,是第一步。 接著我舉起一根小木棒:「這根小木棒像什麼?」 「像『1』。」
「是直的還是彎的?」
「是直的,一點彎兒也沒有。」
「好!大家練一練,看誰寫得又直又快。」 學生們都認認真真地寫起來。
--這是讓學生藉助實物形象寫「1」,是第二步。
然後,我又讓學生列舉「1」所表示的事物。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說起來:一張講桌、一塊黑板、一棵樹、一朵花、一架飛機、一個月亮、一條銀河„„學生們想像的翅膀展開了。 正在學生說得來勁的時候,我又提出一個問題:「你們能不能把『1』表示的事物都說完呀?」
學生回答:「說不完。」我接著說:「對了。用『1』表示的事物是說不完的,是無限的。」 我在講課中巧妙地從各種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數字「1」的概念,反過來又通過事物賦予數字「1」的實際涵義,從而把數與量結合起來,有限與無限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我滲透了整體和部分互相轉化的辯證法和極限的思想,使「1」的教學更加豐富引人,達到一石多鳥的目的和效果。
對培養中學生數學素養的思考
「數學素養」一詞首次出現在我國初中數學教學大綱中,這標志著我國數學教育目標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必然趨勢。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廣大數學工作者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一、數學素養的內涵和表現
數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數學教育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主要包括:數學基礎知識、數學能力和數學品質。
數學素養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1、在學習數學中所形成的良好的個性品質,例如求實的精神,認真的態度,頑強的毅力,敏捷的思維;
2、能自覺地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去觀察、分析、處理周圍的生活和生產問題; 3、語言表達准確、簡練,邏輯性強,具有較好的數學語言交流能力。 二、重視數學知識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是目前中學數學教學的薄弱環節,因此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積極展示數學知識發生、形成過程。如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的推導或發現、問題的思考分析過程等,使學生能夠了解知識的歷史和現實背景,進而更廣闊、多角度、多側面地理解知識;
2、要避免就知識講知識,而應把知識放到知識結構的網路中進行教學,不僅要了解知識內容本身的規定和意義,還要隨時把它與其他知識內容聯系起來去理解,使所學知識上下貫通、左右相聯,形成一個處於動態發展的知識與思維網路。
3、重視數學概念演變過程的教學。數學概念來源於實踐,是對實際問題高度抽象的結果,能更准確地反映科學本質,具有普遍意義。但正是這種概括和抽象的結果,使數學學
習和數學應用之間形成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致使學生們雖學了很多知識卻不知如何運用。這就要求在數學概念教學中能體現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使學生弄清數學概念的發生、發展過程,弄清概念在現實中的原型,這樣才能追本求源以不變應萬變。
4、開展模型教學及數學建模能力訓練。在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時,首先要構築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後用數學理論和方法尋出其結果,再返回到實際問題中實現問的解決,最後反過來又促進數學新理論的建立和發展。至於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應從簡單問題入手,師生共同創建模型,引導學生初步掌握用數學形式刻畫和構造模型的方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勇於創造的意識。隨著能力和經驗的增加,可通過實習作業或活動小組的形式,由學生展開分析討論,分析每種模型的有效性,並提出修改意見,使學生在不斷創造中培養信心,糾正對數學知識理解的片面性。 三、重視數學能力素養培養,確定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核心地位
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素養,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是提高數學素養的前提和保證。數學能力素養可表述為: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數學能力素養培養的核心。所以,要明確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核心主導地位,著力全面提高學生能力素養。為此,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思維情境,注重思維誘導,培養思維的探索性。根據「導而勿牽」的教學思想,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定的自由想像的時間、空間,在新情景下獨立地探索解決問題。通過討論式、問答式及程序作業來讓學生參與下定義、給結論,發現解題思路、方法,總結解題規律、步驟,讓學生參與更多的教學探索活動。
2、克服思維定勢,注重多向思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在思維和解題過程中,應該總結某些題型的常規解法,做到遇到問題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更為重要的是,教學中要設法克服學生的某些錯誤思維定勢,注重多角度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全面性。
3、抓住問題本質,挖掘隱含條件,培養思維的深刻性。有些學生解題時,往往抓不住
問題的實質,挖掘不出問題中的某些隱含條件,思維處於較淺層次。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應注重問題本質的分析,通過逐層分析,挖掘隱含條件,揭露問題的實質,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4、加強對比聯想,引導一題多解,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結合教材內容,從新知與舊知、本類與它類、縱向與橫向等方面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弄清知識之間的聯系,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思維。
四、重視數學品質素養培養,鍛造學生求真務實的個性人格
數學品質素養是學生學習知識以及今後從事研究或工作所應具備的精神氣質和個性特徵。它體現了人格力量,是數學與品質的結晶。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正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毅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學生數學品質素養的目標和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數學品質素養的培養較之數學知識的傳授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和更大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應結合數學自身特點,突出或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個性品質。數學是一門使人創造性思維嚴格化和理論體系嚴謹化的科學。學習數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一絲不苟,扎扎實實,即使通過想像、直覺、類比等一些不嚴謹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命題,也必須經嚴格的邏輯證明,才能確認其真偽。所以,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精神品質,對於形成一般文化素養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這種品質能保持和延伸到其他領域並發揮效益;
2、培養學生執著追求,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數學從數的產生和演變,逐漸發展為分支眾多的「數學大家族」,教師可藉助於數學的發展史以及教材中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的建立過程,來培養學生勇於開拓,執著追求,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善抓本質的個性品質。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科學。如自然數和簡單的幾何圖形等初始概念,都是從現實世界抽象來的,甚至一些起初似乎不相關的問題,就其數學本質來講卻是完全相同的,如面積與質量、速度與切線斜率的關系等。所
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將這種精神品質滲透給學生,培養他們在處理數學或其它領城中的問題時,能夠通過表面現象抓住問題本質特徵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4、培養學生優化問題解決方法的品質。當今社會中,各行各業都在追求效益。如投資、股票、證券、利潤等都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這些「最好、最省、最大、最低等問題,其實就是優化問題。在數學中,優化思想始終貫穿於整個數學發展的全過程。可見,培養學生優化問題的意識、能力不僅是數學教學的需要,也是當代社會發展對培養人才規劃的要求,其目的就是使學生將優化意識和品質自覺地運用到實際問題中。
總之,培養中學生的數學素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我們數學教育界的努力,而且也要靠我們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對中學數學教師來說,只有不斷實踐、不斷探索,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從而更有效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Ⅵ 什麼是數學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數學應用意識五種數學意識,數學思維、數學理解、數學交流、解決問題四種數學能力以及數學價值觀的發展。
一、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
1、什麼是「數學意識」呢?舉一個例子,假如學生會計算「48÷4」,說明學生具有除法的知識與技能。學生會解「有48個蘋果,平均每人分4個蘋果,可以分給多少人?」,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都不能說明學生具有數學意識。而在體育課上,48位學生在跳長繩,教師共准備了4根長繩,由此學生能想到「48÷4」這個算式,這就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意識了。
二、用數學的方式思考問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1、數形結合,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比如,學生掂、稱出1千克蘋果、麵粉等後,讓學生數一數、看一看,就能發現4~6個蘋果約重1千克,2瓶礦泉水約重1千克,1千克黃豆(約4000粒)有幾捧。讓學生將抽象的1千克數學概念與具體事物的數量、體積聯系起來,能幫助學生有效建立1千克的質量概念,化抽象的概念為可以看得見的數學事實。
三、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1、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應把畫圖、列表、猜想與驗證、動手操作等作為常用策略在教學中加以指導。當遇到如「小軍去游泳池游泳,在泳道內遊了兩個來回,共遊了100米,這個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長?」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用手在桌面上模擬一下真實情境,理解「兩個來回」實際上就是4個泳道的長。
Ⅶ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所謂數學素養,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得到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內化而成的。它包括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意識、解決問題能力、數學信息交流、創新意識等。青少年們是全能型人才的後備軍,也是祖國的未來,擔負著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教育青少年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尤其是從小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是他們能否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關鍵之一。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三大理念,強調數學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這是數學教育多年來指導思想的突破與革新。也就是說,當前我們要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實現數學教育的總體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大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數學能力,把新課標理念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目標,逐一落實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結合教學實際,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一個人數學素養的重要成分,所謂「數感」,是指學生對「數」的敏銳、精確、豐富的感知和領悟。數感的建立水平是學生個體數學素養水平的重要標志。《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要通過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1、創設生活情境,啟蒙數感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測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實際。」可見,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學習離開了生活,將會寸步難行,而「數感」更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的。為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
2、引導認真觀察,建立數感
數學是一種運用思維的學科,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是形成和發展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之一。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目標有序、認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可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發現數學問題;觀察規律,發現數學問題;也可引導學生用數來表達和交流觀察到的信息……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建立數感、發展數感。比如在新課程各年級「數的認識」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聯系實際先觀察再說一說。如:觀察一張紙多厚,再觀察10張、30張、50張有多厚,然後拿出一疊(1000張)紙,讓他們觀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在哪些地方見過「0」。這方面,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說出諸如「在體育比賽的比分上見過0」;「在溫度表上見過0」;「電話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學生直觀體會「0」除了表示沒有以外,在溫度表上、方向圖上表示分界點;在直尺上表示起點;在日歷上表示日期;在電話、車牌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碼……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學生在觀察中不但體會了數的含義,而且初步建立相應的數感。
3、構建活動平台,發展數感
皮亞傑說,活動是兒童發展的杠桿。通過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合作交流、積極思考、操作等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4、加強估算教學,優化數感
估算本身是數感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對實際情境中數和數量及其大小范圍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樣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因此,加強估算,可以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估算能力,提高計算準確率,優化、鞏固學生的數感。首先,教師要善於抓住各種時機,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內容,讓學生在探索中學會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並說明自己估計的合理性。在這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方法,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其次,應用估算。如計算7.98×5.1,先讓學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積一定在40左右,然後再筆算;如遇到工程問題「築路隊要修一條公路,甲隊獨修要60天,乙隊獨修要40天,兩隊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學生很快地確定大概時間,再進行計算,以提高計算的准確率。這樣的估算,是學生在筆算中取的相應的感覺,體會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對數感十分有利。
5、解決實際實際問題,提升數感
我們知道,數學源於生活,更要高於生活。因此,數學教學應從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系的素材出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發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了解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反過來解決原先的問題,在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如,教學「有餘數的除法」後,讓學生解決「全班43人去劃船,每條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幾條船?怎樣乘船合理?」的問題,學生通過思考、計算,不難得出需要8條船。
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內容又是很現實的,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的體驗和感受,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比如說,在教學量與計量時。首先,要讓學生進行具體的、現實的活動感受,讓他們獲得初步體驗。
三、逐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數學思想的均衡發展
1、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知識的價值在於應用,如果學會了知識卻不會運用就等於不會知識。也就是說,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引導他們學會知識,更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學會學習和運用知識。所以,教師一定要運用好教材中「實踐活動」的學習素材,
2、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均衡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把握與理解。那麼,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慾望,正確的評價和鼓勵每一位學生;
3、對學生的生活趣味與教材趣味進行整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教材種設計了許多兒童喜聞樂見的內容,反映了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
總之,數學素養是一種思維形式,其主要評價指標有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能力、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數學觀念和數學思維等。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時代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小學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走出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誤區,牢記育人為本,樹立大數學觀;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本為本,合理利用教材資源;同時還要因需定法,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在培養數學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小學生的日後學習和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Ⅷ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案例
對於數學素養的解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嚴格的、統一的定義。有人認為「數學素養」是人在先天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等影響,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能力、數學觀念和數學思維品質等融於身心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用南開大學顧沛教授的話說:「數學素養」就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排出或忘掉後剩下的東西。 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數學應用意識五種數學意識,數學思維、數學理解、數學交流、解決問題四種數學能力以及數學價值觀的發展。 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和大家談談我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膚淺認識:一、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二、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三、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首先看第一個方面: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數學意識的培養。 什麼是「數學意識」呢?舉一個例子,假如學生會計算「48÷4」,說明學生具有除法的知識與技能。學生會解「有48個蘋果,平均每人分4個蘋果,可以分給多少人?」,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都不能說明學生具有數學意識。而在體育課上,48位學生在跳長繩,教師共准備了4根長繩,由此學生能想到「48÷4」這個算式,這就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意識了。 (一) 理解數的意義與數的聯系,培養數感。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有一塊展板:「1983年初在東北地區進行的航行調查表明,在7000平方米的山林中僅發現兩只老虎,因此東北虎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對外經貿大學的小楊認為:一個標準的操場都比7000平方米大。如果在7000平方米的范圍里就有兩只老虎,那麼老虎的數量應該很多,怎麼還會因此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呢?那為什麼那麼多的參觀者對此說明都熟視無睹,而小楊卻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呢?一方面我認為小楊善於觀察、思考,另一方面說明小楊有很好的數感。 「數感」,就是對數的本質的理解和感覺。數的本質是「多與少」或者「大與小」,從而過渡到數的順序。有關「數感」問題我們可以追溯到動物的感知,比如說—條狗,它可能敢與一匹狼爭斗,但如果有兩匹狼它就會害怕,如果面對一群狼它就會逃跑。這說明動物也知道「多與少」。在《數:科學的語言》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隻烏鴉在一家莊園的望樓頂上建了個鳥巢,庄園主對此很生氣,決心殺死這只烏鴉。可是,每當庄園主走進望樓,烏鴉就離巢而去,直到庄園主走出望樓才回巢。庄園主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找來—個朋友,兩人一起進去,然後走出一人,希望留下一個人去殺烏鴉,但是烏鴉並沒有上當回巢。後來又三人進去兩人出來,四人進去三人出來,依然如故。直到五人進去四人出來,烏鴉才分辨不清,回巢了。這說明烏鴉關於數的悟性至少可以分辨到4或5。如果人不會數數的話,能辨別到幾呢?實驗表明,人也只能辨別到4或5。由此可以推斷,在數學方面,發明了計數之後,人類才與動物產生了本質的差異。有了「多少」這一概念,人類才能理解「有序」、「後繼數」等概念。從l開始,藉助「後繼數」,便形成了自然數系;通過自然數的四則運算,形成了有理數系;通過有理數的代數運算,最終形成了實數系。所以,「多少」的概念,以及由其自然產生而不是通過運算產生的自然數,才是數學最本質的概念,也是小學數學的根基。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是低學段教學的重點。 其實學生入學前就已經知道了不少數,但那隻是他們憑生活經驗認識的數,對數他們只是有一種非常「膚淺」的表層認識,我們的任務就是讓這些成人看起來非常抽象的數,在孩子的腦子中逐漸豐富起來,富有「數的內涵」。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初步認識和數位「個位」、「十位」 和 計數單位「一」、「十」;理解同一數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數值。一上課我通過猜數游戲引出「11」這個數,然後要求學生把11根小棒擺在桌面上,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當學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兩部分後,接著讓他們把10根捆在一起。這時告訴大家,和同學們一樣,數也有自己的位置,並出示數位筒,認識個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個一應放在個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個十應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學生通過1個十和10個一的相互轉化過程,體會 「數位」「計數單位」概念的實際意義,建立「數位」和「計數單位」的概念。同時,「數位筒」的教學又在不知不覺中對後面「份」的概念的教學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從份的概念來分析,把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學完後我問學生當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麼?劉鈺傑說:「我穿20號的鞋子。」劉翔宇說;「20十位上是2,個位上是0。」杜雨萌說:「我有20支新鉛筆。」丁中嵐說:「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說的自由,大概就沒機會知道孩子心中的數有如此豐富的內涵了。 (二)經歷符號化過程,培養符號意識。 英國著名數學家羅素說過:「什麼是數學?數學就是符號加邏輯。」符號意識,主要是指能夠理解並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一般性的運算和推理。 學生在生活中能接觸到很多像停車標志、奧運五環標志等用符號表示的情境,所以有一定的符號經驗。上學期學習「統計我們的鞋碼」時,我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符號經驗,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統計,有的學生寫數,有的畫「√」,還有的用「○、△」等圖形表示。記得王老師在教學「用數對確定位置」時,先通過呈現學生熟悉的教室里的座位這一具體場景,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描述物體位置的經驗;通過交流,學生產生用一致的方式來表示位置的需求。然後把具體的場景圖逐步抽象成圓圈圖、網路圖這種平面圖,並讓經歷用數對表示位置的過程。這樣學生就經歷了「具體事物——個性化地符號表示——學會數學化表示」的學習過程,體會到引入符號的必要性以及數學符號的簡潔與實用,培養了學生的符號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當然數學符號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如,阿拉伯數字的誕生和使用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可以結合數的認識的教學向學生介紹數字誕生的歷史,讓學生了解數字元號的發展史,感受數學文化的無窮魅力。
Ⅸ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自新課改以來,我們一線老師的教育理念已逐步更新,課堂上更注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近年來,對於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也紛紛進行探究,何為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它是怎樣界定的?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它裡面的幾大要素與我們的課程目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我們嘗試著探究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它的支撐點在哪裡?這種探究對於課堂教學有何價值?如果這種探究有用,這將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一、對核心素養的初步解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10個核心素養,即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它們是思想、方法或者關於數學的整體理解與把握,是學生數學素養的表現。由此看來,數學核心素養的涵義十分明確,其外延很廣泛。其實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也注重培養學生的這些素養,只不過我們並沒有認真去總結或思考其中的關聯,在教研活動中我們也經常運用到這些素質來評價老師的一節課是否有效,我們課程目標的達成與否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緊密相連的。
(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小學數學核心素養
據以上新課標提出的十個核心要素,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含義,它既是數學知識、能力的結合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