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近二十年考古成果

近二十年考古成果

發布時間:2021-01-20 20:33:53

A. 世界有名的考古隊都有哪幾個成員有幾個,分別是誰

考古,用以表示考古遺存中(尤其是原始社會遺存中)所觀察到的共同體。文化一詞有著不同的含義,一般是指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藝術、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達到的總成就,如中國文化、文化遺產等。但考古學中所講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義,專門指考古發現中可供人們觀察到的屬於同一時代、分布於共同地區、並且具有共同的特徵的一群遺存。例如在考古工作中,發現某幾種特定類型的器物,經常地在一定地區的某一類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這樣一群有著特定組合關系的遺存,即可以稱為一種「文化」。由於它們總是共同存在於同一文化層或墓葬中,表明它們屬於同一時代。一個文化不能由一種特徵來劃分,因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類似的文化因素。只有許多特徵的總合,才能把一個文化和另一個文化劃分開來。
考古學文化概念的由來 19世紀6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G.de莫爾蒂耶將歐洲舊石器時代分為5期(後來增至6期),仿照地質學上地史分期的方法以第一次發現的地點來命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考古發現地區的擴大,知道同一地質時期中不同地區的遺存的面貌並不相同,特別是到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存的內容更加復雜,各地區的差異十分明顯。同時,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發現有些原來以為是前後相銜接的不同時期文化,實際上是同時並存的不同文化。因此,產生了考古學文化這個概念,用來指同一時期中不同類型的遺存,也指同一地區時代有先後的不同類型的遺存。目前歐洲舊石器時代的6期,已基本上移作了文化的名稱。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也有類似的情況,最初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將甘肅新石器時代遺存分成6期,推斷每期300年並前後相接。後來知道它們代表不同的文化,已都移作文化名稱。在考古學發展史上除了分期的概念之外,又增加了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這是很有意義的。
考古學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的作法,應用得最為普遍。如歐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國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以地區或流域來命名的,多為事後弄清這一文化分布范圍而命名。如歐洲的多瑙河文化等。另外,還有對發現地點的名稱加前綴的,如甘肅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等,這是因為它們和典型龍山文化有相同處,也有差異處。如果僅屬地方性的小差異,當然可採用這種辦法,如果差異大到可認為是獨立的文化時,那便應該另起一個文化名稱。由於發掘地點中不止一個文化,可對地名加後綴,以資區別,如廟底溝二期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見屈家嶺文化)等。以特徵遺物來命名的方法也經常被採用,如中國過去所稱的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歐洲的巨石文化、鍾杯戰斧文化等,不過這種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徵代替整個文化的特徵,同時這種個別類型的特徵遺物,還可能分屬於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因而近年來已逐漸不大為人們所採用。此外還有以族別來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過這只能適用於較晚的文化,並要經過精確考據,否則易於造成混亂,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這種文化可能屬於某族。至於歷史時期的商周文化、秦漢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語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時期中各方面的總成就,包括物質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記錄所提及的各個方面。嚴格地講,這與考古學上有特定意義的文化,是要加以區別的。考古學文化的研究 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除了要解決時代和分期以外,還要研究它的內容、特徵、分布范圍、起源、發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聯系等。而要對一文化的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則至少應對該文化的一處典型遺址作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這一文化的主要內容。
一個考古學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幾種特定類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裝飾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藝技術等。每個考古學文化的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顯示其背後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考古學作為歷史科學的一個部門,不僅要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共同規律,還要研究各地區各個族的共同體發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須確立考古學文化這一概念,以便對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分別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尋物質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性。
對同時並存的各種考古學文化,我們要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來搞清它們的分布范圍。這些范圍同自然地理的區劃並不完全一致。一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分布范圍也會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斷發生變化。當一種文化發展成為顯然不大相同的另一類型時,可稱為同一文化的一個新階段(或時期),如果發生了質的改變,則應視為另一文化。但這需要有充分的資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確定。一種文化特徵的形成,主要由於其內部發展,但有時也因接觸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響。這些,都是在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時需要重視的問題。

考古學常見術語表
考古學——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學。一般認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這個名詞。他是17世紀的一位德國物理學家、旅行家和學者。

人類學——即對人類進行研究的科學。有時候它會與考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動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別在研究早期人類遺存時。

人工製品——人類製造的、使用過的或對人類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隨意拿走遺物而不進行記錄,這給考古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土冢——特指青銅時代地面上的土墩,通常用來覆蓋埋葬物。

BP——距今年代,代替傳統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後)。它的好處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變得更加直觀。為了將日期標准化,1950年被定為考試古學上的「現在」。

放射性碳素斷代法——一種測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比率的技術,能測定五萬年以內有機材料的年代。熱釋光斷代技術能用於陶器的斷代,將物件重新加熱,然後測量發出光線以斷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熱時間。

稻作遺存——埋藏的特徵從地面上看是無形的,如牆,只有在高空中俯視,才能發現在稻穀中的不同顏色的斑紋。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羅馬港口發現了這種現象,並對其進行了描述,如今這種現象仍被廣泛利用。現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穀,當玉米長成時,就會發現交錯、相通的道路(道路經過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們把這種交叉口稱為南奧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書寫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濕的陶土上刻寫而成。

樹木年輪斷代——根據計算樹木年輪(每年增加一輪)對樹木斷代。她還可以提供氣候方面的證據,因為氣候能影響數輪的寬窄。這種技術最早是在20世紀20年代用於考古學上,當時是用於測定美國印第安村莊的年代。

發掘——通常表示的是遺址物質的發現,全面移開表面並記錄地層或開探溝揭示堆積的情況,全面發掘而不留下任何東西。惠勒曾說道:「我是考古學家,一個對過去的破壞者。」

田野考古學——從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學,盡管新的科學技術應用使考古學家們不需參與發掘,不必讓自己的手沾半點泥土。其相對應的概念是室內考古學(主要用於審定申請計劃)和電腦考古學。這種對遺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現有的文件、地圖、人口普查資料、課稅清冊、教會資料、測量數據和以前的發掘報告。歷史考古學是研究有文字記錄的那段歷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徵符號。象形文字使用圖畫代表思想或言語,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與人的屍體一起埋葬的物品。對考古學家來說,是一種相當有價值的習俗現象。

葬式——埋葬屍體的方式。如火葬,用火焚燒屍體,這常見於多種文化中。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頭築成的紀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環狀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確的說,是指文字發明以前。

陶瓷碎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意義,其實它對於確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搶救性考古學——一個遺址因為開發的需要,在它被破壞前,為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所進行的搶救性的發掘。

相對年代——一個事物通過與另一個事物相對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給出確切的年代,絕對年代則要有確切的年代。

地層學——堆積物層次的研究。一般認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遠。遠在1859年,即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學者根據地層學推算出,許多堆積物的年代,要比傳統《聖經》所說的上帝創世紀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三期說——把歷史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學說,這種分法用在歐洲是可行的,但是用於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區則有問題,因為有的地區現在還處於石器時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湯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館整理展品時提出此說。

斯坦因
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 英國人。原籍匈牙利。早年在維也納、萊比錫等大學 學習,後游學牛津大學和倫敦 大學。1887年至英屬印度,任拉 合爾東方學院校長、加爾各答大 學校長等職。在英國和印度政 府的支持下,先後進行三次中亞 探險。第一次中亞探險(1900- 1901)主要發掘和田地區和尼雅 的古代遺址,其旅行記為《沙埋 和田廢址記》(Sand-buried Ru- ins of Khotan, London, 1903), 正式考古報告是《古代和田》 (Ancient Khotan,全二卷,1907)。第二次探險(1900— 1908)除重訪和田和尼雅遺址外,還發掘古樓蘭遺址,並深 入河西走廊,在敦煌附近長城沿線掘得大量漢簡,又走訪 莫高窟,拍攝洞窟壁畫,並利用王道士的無知,廉價騙購 藏經洞出土敦煌寫本二十四箱、絹畫和絲織品等五箱。其 旅行記為《沙漠契丹度址記》(1912),其中有敦煌騙寶經 過的詳細記錄;其正式考古報告為《西域考古記》(1921), 至五卷。第三次探險(1913-1915)又重訪和田、尼雅、樓 蘭遺址,並再次到敦煌,從王道士手中獲得五百七十餘 件敦煌寫本,還發掘黑城子和吐魯番等地遺址,其正式考 古報告為《亞洲腹地考古記》(1928),全四卷。還著有《在 中亞的古道上》(1933),對二次探險做了簡要的記述。 1930年,擬進行第四次中亞探險,被南京政府拒絕,其所 獲少量文物,下落不明。三次中亞探險所獲敦煌等地出土 文物和文獻,主要入藏倫敦的英國博物館、英國圖書館和 印度事務部圖書館,以及印度德里中亞古物博物館(今在 新德里的印度國立博物館)。藏品由各科專家編目、研究, 發表大量的研究成果。斯坦因本人除上述考古報告和旅行 記外,還編著有《千佛洞:中國西部邊境敦煌石窟寺所獲之 古代佛教繪畫》(1921)一書。其論著全目見《東洋學報》第 33卷第1號。其生平事跡詳見米爾斯基(Jeannette Mirsky)著《考古探險家斯坦因爵士傳》(1977)。

=============

賈蘭坡

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是一位沒有大學文憑而攀登上科學殿堂頂端的傳奇式人物。賈蘭坡,字郁生,曾用筆名賈郁生、周龍、藍九公。1908年11月25日(清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二日)出生在河北省玉田縣刑家塢村。1929年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31年入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參加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掘工作。先後任練習生、練習員、技佐。1937年任調查員,1945年改稱技士。1950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55年他接替裴文中先生主持周口店的發掘工作,工作優異,繼裴文中1929年發現第一個頭蓋骨之後,他在1936年11月連續發現三具「北京人」頭蓋骨,震驚了國際學術界。

===============
梁思永
(1904年—1954年)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梁啟超次子。原籍廣東新會,1904年出生於澳門(一說出生於上海),但其童年也是在日本度過的。

B. 近二十年考古成果有什麼好看的

近一個世紀來(自20世紀20年代)中國考古把中國歷史從文獻史短短幾千年,而且有兩千年記回載不詳的歷答史,拓展到100多萬年的歷史,並且解決了很多歷史中的疑點。
中國整個歷史的框架已經建立起來。
在考古之前,西方以及很多接受西方思潮的中國學者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對所謂的商代歷史提出質疑。
同時被質疑的還有,夏代以及西周。
所謂疑古辨古思潮,在他們看來中國古史是層層累積的歷史。
殷墟考古證明了商代的存在,同時也證明了中國古史的真實性

C. 請問盜墓筆記主要內容是講什麼的

《盜墓筆記》非常火,關於《盜墓筆記》的電視劇和電影,可以說是非常多。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不了解這本小說的主要情節,今天,我便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

事實上,《盜墓筆記》系列的主線,其實就是圍繞長生的秘密展開的,當然,還有一條隱藏線,那就是世界的終極真相。《盜墓筆記》的情節,也可以直接概括為隱藏勢力「它」控制老九門及其後代謀求長生,吳解兩家設局反抗,蒙在鼓裡的吳邪對真相的探索,相關多方勢力的博弈角逐。值得一提的是,《藏海花》這本,其實就是吳邪探索小哥身世之謎。而《沙海》這本,就是設局反擊汪家。對於《極海聽雷》這一本,其主線就是吳邪利用雷聲的線索尋找失蹤的三叔,發現雷聲可以得到問題的答案。



D. 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嗎

不是

1、分析一下這個時候換將的背景,首先換將是大事,趙王就算再獨斷,也不可能不和大臣們商議,而商議的結果就是除了廉頗不同意外,其他人都還比較贊同換趙括,當時趙王還特地問過樂毅,此時樂毅已經回到了趙國,也比較了解趙國的將領,樂毅給出的是肯定的答案。

所以在這個事情上說明趙括是知兵的,並非一般酒囊飯袋的武將。

2、趙括是跟隨趙奢打過仗的,也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人。趙奢一直不太願意將趙括推到主將的位置,為何?因為趙奢其實很明白,自己兒子是有能力的,但是因為過早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能,所謂年少輕狂,過高的榮譽會讓年輕人驕傲,與其這樣不如慢慢打磨,琢出美玉。

當然,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奢已經不在了,沒有了趙奢的壓制,趙括自然就出頭了。

3、趙括並非沒有能力,而且統帥能力也很強。長平之戰雙方兵力達到八十萬,趙括被圍後,趙軍一直在突圍,並沒有顯現出混亂的跡象。要知道,當時的趙軍已經斷糧四十餘天,還能有條有序的突圍,沒有成為亂軍,足以說明整個趙軍上下對趙括的認同,對於趙括統帥能力的認同。

4、只是很可惜,趙括遇上的是白起,白起依託強大的秦國打敗了趙括,最終笑到了最後,但是就趙括而言,並非「紙上談兵」之人。

5、所以,歷史對於趙括的評價卻是有所偏頗的,趙括如果只是「紙上談兵」,那麼趙王也不會將趙國的命運交到他的手裡,趙國的其他將領也不會任由其胡來。之所以會說趙括「紙上談兵」,只是因為遇見了更加厲害的白起,亦或是命運使然,讓趙括成為了背鍋先生。

(4)近二十年考古成果擴展閱讀

趙括的歷史評價

1、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2、趙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3、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4、司馬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5、徐鈞:「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參考資料

網路-趙括

閱讀全文

與近二十年考古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