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5年12月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簽訂的巴黎協定有何重要歷史意義
《巴黎協定》代表著全抄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是人類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和治理模式的智慧結晶。從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1997年制定《京都議定書》,人類不斷探索公平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
《巴黎協定》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里程碑。
② 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面臨哪些挑戰
盡管各國都在展現積極姿態,但不可否認,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老生常談」的分歧和博弈依然存在。
第一,「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在減緩、適應、資金、技術等具體領域將如何體現?20多年來,伴隨著世界經貿格局的不斷演變,這一原則正呈現被弱化和淡化的趨勢。
第二,融資問題如何落實?在哥本哈根大會上,發達國家承諾建立資助發展中國家的「綠色氣候基金」,在2013年至2020年每年出資1000億美元。然而,直到2014年,「綠色氣候基金」總額才勉強超過100億美元。這個巨大的窟窿如何填補?錢款來自國家公共部門還是私人部門?今後如何統計?解決這些問題或許很難「一蹴而就」。
第三,新協議的性質如何,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美方表示,巴黎氣候談判不會達成一項從法律上要求各國減排的「條約」。但主辦國法國卻說,峰會結果必須具有法律約束力。
主要成果:《巴黎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定》。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巴黎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從2023年開始,每5年將對全球行動總體進展進行一次盤點,以幫助各國提高力度、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
③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聯合國召開巴黎氣候大會有何意義
此次大會對整個世界而言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015巴黎氣候大會將於幾天後在巴黎舉行,內屆時將有容196個國家的代表團齊聚此次盛會。此次大會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基本框架下舉行的。大會所達成的決議對全世界具有約束力。大部分國家都會派出國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腦出席大會首日議程。每個國家都會為大會出一份力。許多國家為此次大會做出的諸多貢獻也都已經發布出來。法中兩國也剛剛聯合發表了《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在該聲明中,我們確定了兩國希望此次巴黎氣候大會達成的主要目標和願景。此次氣候大會對整個世界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它關繫到全球平衡的維持,也關繫到地球上所有居民的生存。」
④ 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黎協定》這一協定將對中國產生哪些影響
經過中國知網、龍源期刊、維普、同方教育等資料庫檢索: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美國總統奧巴馬前亞洲事務首席顧問傑弗里·巴德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貢獻令人印象深刻。」他認為,中美兩國今後在氣候領域的合作也非常重要。
美國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宋然平認為,中國在《巴黎協定》通過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作為第一批國家簽署協定,並表示在今年9月二十國集團峰會前正式加入,更是為協定的早日生效注入強大動力。
「法國新聞電台」高度評價中國為落實《巴黎協定》所作努力。該電台22日在其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說,中國的戰略舉措不僅能夠減少污染,還有助於建立以綠色工業為基礎的新經濟模式。「中國還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盡管目前還沒有完全實現,但中國作出的努力是實實在在的。」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6-04/24/c_135306753.htm
⑤ 巴黎聯合國氣候大會地球在公轉軌道
從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以看出,當地球位於①位置時,太陽光直射的緯線是赤道,為北半球的內秋分日,日期是容9月23日前後;當地球位於②位置時,太陽光直射的緯線是南回歸線,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後;當地球位於③位置時,太陽光直射的緯線是赤道,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後;當地球位於④位置時,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後.
巴黎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11月30日至12月1日)位於秋分日與冬至日之間,因此可知,地球位於公轉軌道①②之間.
故選:A.
⑥ 巴黎的氣候大會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盡管現狀不太樂觀,但各國如果能在本次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一致,這版將是國際社權會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氣候協議。為了促使世界各國在未來信守承諾,國際社會仍需要從經濟層面展開討論。僅靠理想組建的聯盟固然鬆散,但仍可以通過政治方式鞏固加強。因此,各國即將達成的協議會直面氣候變化危機,同時也會向各大公司及投資者展示充滿希望的前景。如果巴黎氣候大會能促使世界各國形成明確條款,以5年為周期規范各國的減排承諾,這將大大有利於改善全球環境。
⑦ 2015年12月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簽訂《巴黎協定》有何重要歷史意義
《巴黎協定》涵蓋長期目標、減排目標、資金援助、透明度審查、損失評估等多項內容專。根據協定,各締屬約國要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並在此基礎上再做出升幅小於1.5攝氏度的努力。各締約國同意「盡可能快地」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期在21世紀下半葉,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能自然地被森林和海洋所吸收。各締約國所取得的相關進展,每5年要得到一次審查。此外,協定敦促締約國中的發達國家繼續為欠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支持,到2020年,這些國家每年要提供總額為1000億美元的援助款,協助後者減排或適應氣候變化。
《巴黎協定》的達成,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與歡迎。
柒月黑瞳 2
⑧ 中國政府在巴黎氣候大會中的承諾
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⑨ 2015年11月,巴黎氣候大會勝利召開,環境保護
按照氣候談判的計劃,巴黎氣候大會是繼2009年後又一重要時間節點,將完成2020年後國際氣候機制的談判,制定出一份新的全球氣候協議,以確保強有力的全球減排行動。因此,巴黎大會也是近幾年來最為重要的一次。
與6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氣候談判模式已發生根本性轉變:自上而下「攤牌式」的強制減排已被自下而上的「國家自主貢獻」所取代。目前,全球已經有160個國家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國家自主減排貢獻」文件,這些國家碳排放量達到全球排放量的90%。此舉讓各國在減排承諾方面握有自主權和靈活性,談判壓力驟然減小。其次,大國合作意願更為強烈。中國與美國、歐盟、巴西、印度等已就氣候變化簽署了多項雙邊聲明,提前化解了此前糾纏談判進展的諸多分歧。中美之間還總結了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上公開爭論影響談判氣氛的教訓,通過雙邊對話增加理解,避免在談判場合相互指責。再者,氣候科學認知更深入。聯合國在2013—2014年發布了第五次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對全球變暖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可能性由上次報告的「非常高」(概率在90%以上)調高至「極高」(概率在95%以上)。最後,主辦國和國際社會都在思考哥本哈根的教訓,對談判的期望值更趨理性務實。